社区银行对中小银行影响论文

2022-04-28

摘要: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以来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背景下,社区银行发展迅速。社区银行设立的目标正是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本文引入金融共生理论,从共生关系形成具备的要素出发,分析了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共生关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区银行对中小银行影响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区银行对中小银行影响论文 篇1:

社区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 

[摘要]近几年,中国社区银行得到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定位不准、功能不全、监管制度不健全、经营效益低、服务水平差等问题。本文紧密联系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社区银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区银行;金融服务;经营特色

一、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

(一)社区银行的涵义

社区银行最早在美国出现,是指定位于一定区域内,以社区内居民、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基本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组织。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中国银监会对社区银行的界定是指扎根于社区的小型网点,属于商业银行支行。与大中型商业银行相比,呈现出功能业务相对简单、服务相对便捷灵活、有特定客户群体和特定区域的特点。国内一般认为,各大型商业银行在居民较多较为集中的社区中或者社区周围建立的分支行或者网点就是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应该凸显“社区”特色,并有一定金融服务内容。社区银行是基于社区定位,为区域内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以社区关系为依托的、个性化、特色化金融服务的小型银行。一般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地理位置靠近社区,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社区银行主要是为满足某一地区内的中小型企业、家庭金融需要的。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应更加接近客户、更加具有客户基础,以满足服务区域内居民和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要为目的,开展网上银行、储蓄、理财等产品推介,从而提高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周围小微企业的认可度,抢占客户的“最近一公里”。

第二,组织结构较简单,资产规模偏小。社区银行通常在资金吸收方面,比大型商业银行少得多,一般控制在几十亿元的范围之内。我国社区银行,就其“相对独立”规模来说也不大。

第三,服务功能较全面,业务经营有特色。社区银行在金融服务功能上要“小而全”,能满足社区居民各种基本金融需求,经营管理上要能体现出一定特色。社区银行的金融业务是面向附近的居民、小微企业的,较为全面,这就要求了它在运行的同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基于以上特点,社区银行具有三大优势:

第一,目标客户定位准确。无论是什么样的银行,只有目标客户定位准确,才能有针对性开展业务,服务客户,保证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社区银行把社区居民、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中小客户作为目标客户群,不贪大求大,目标定位十分准确。社区银行不像大银行那样,以大企业、大客户为服务对象,在同一区域内,社区银行可能也有与大银行重叠的客户,但是彼此服务重点不同,不会形成激烈冲突。由此可见,社区银行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有利于占领和保持巨大的中小客户市场,优势明显。

第二,“软信息”掌握充分。大银行关注大客户,重视“硬信息”。社区银行靠近社区,就近服务,对目标客户情况熟悉,“软信息”了解比较充分。这对开展“硬信息”缺乏、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重要。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社区银行的员工与本区客户经常在一起,十分熟悉他们的情况,无论是市场情况,还是企业经营情况,企业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个人信用情况都很了解,“软信息”充分,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从而保证社区银行信贷质量。就这一点来说,社区银行比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具有更大的赢利空间,更安全的优势。

第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银行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经济发展,基本方式对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与大银行不同,社区银行在当地吸收存款,当地发放贷款,保证宝贵的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发展。而大银行多从追求利润目标出发,往往会将在甲地区组织的存款調到乙地区发放贷款,资金流失,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因此社区银行要比大银行更受社区居民的欢迎,更能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为了提高经营效率,社区银行在为本地客户办理信贷业务时,手续简化,速度较快,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二)相关研究

较早的研究关注社区银行与宏观经济学、金融之间关系的研究,及开展社区银行成本-收益研究,认为“社区银行为社区提供了成本较低、个性化较强的金融服务,能够改善社区的情况并能实现投资人预期的回报”。[13]Berger[4]着重研究了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论述了中企业存贷款与社区银行资金规模和银行组织设置之间的辩证关系。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明确规定了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2013年温森特·博比斯基探讨了社区银行的竞争力和效率,并与大中型银行进行了比较;同年,美国独立银行家协会明确了社区银行的定位及服务目标群体。这些研究多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入手,研究社区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程度以及社区银行相对于大中型银行的优势。

2001年,我国学术界才有学者重视对社区银行的研究,提出其实质是民营的,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中小企业。2002年巴曙松提出社区银行应该独立自主地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社区银行是顺应银行客户下沉的趋势而产生和发展的,是银行逐渐将目标转向零售的中小企业的标志。[5]王爱俭提出在中国社区银行的变革道路可以是“新建”也可以是“改变”,可以通过私人资本参与自主成立一些社区银行,也可以采取“改变”的方法,通过吸纳民间的资本,改造目前发展不良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让民间资本合理流入银行业。[6]邓向荣、苗萌萌研究认为,我國可以借鉴美国社区银行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7]总体而言,我国对社区银行的研究不够全面,有待深入。

二、中国社区银行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中国社区银行是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和金融改革深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十一五”以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有的只是社区附近的银行分支机构,如支行、分理处等。“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目标任务后,我国社区银行才得以正式、迅猛发展。国内首家社区银行——兴业银行社区支行于2013年成立,民生银行紧随其后设立了相同功能的金融便利店,浦发、平安、中信等大型商业银行也进行了试点,社区银行数量激增。截止2014年末,我国共有社区银行8 435个,但在各大商业银行加速建设社区银行的进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几乎所有的社区银行都在亏损状态;不少社区银行已经长时间出现门可罗雀的现象,有些已经关门歇业,投资回报率低。2015年,社区银行家数明显减少,到2015年末,我国社区银行只有1 100多家,其中民生银行最多,有754家,兴业银行也占有不少家。

中国社区银行在建设和发展中逐渐显现出与大型商业银行的不同:社区银行和社区金融便利店均分布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小区附近,面积较小,配备的工作人员也较少,一般配备少量的自助设备,开设成本较低,一般是商业银行开设大中型支行成本的10%。如图1所示,社区银行通过与社区用户的互动形成方式发挥其功能作用。

社区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内的居民和中小企业,一般只办理对私业务,比如理财产品销售、个人贷款、电子银行等业务,没有现金业务和对公业务,表1可以看出民生银行社区支行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是围绕家庭生活,与保险公司、商户等合作,使存贷款业务和支付结算等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社区银行的营业时间也更符合居民的生活作息一直营业到晚上,更加迎合了上班族的需求。此外,部分社区银行还会定期组织一些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以及办理一些法律咨询、健康讲座等增值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功能定位不够准确。目前社区银行只办理理财产品、个人贷款等部分业务,客户想要办理像更改身份信息等简单的业务时只能前往较大的网点支行,这与社区银行方便社区居民的目标相悖,也使社区银行的功能与自助银行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社区银行的功能不全导致客户的流失,使社区的前期投入如租金、设备、人员工资等不能与收入相抵,同时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所以出现大面积的亏损现象。

第二,管理不够规范与严格。社区银行发展处于初期,国家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社区银行的经营范围、资金来源、日常运行等方面进行限制和约束,再加上社区银行网点较多处于居民区,监管部门很难对其及时监测,容易出现社区银行管理混乱的现象,比如出现公开宣传购买理财送礼物的违规行为。同时,由于社区银行服务对象多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信用较低、财务制度较不健全,而社区银行在服务居民和企业时追求快捷高效率、决策链条环节较短,容易对服务对象审核不严格,造成融资的安全性降低,给社区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性,影响信贷业务的发展。

第三,服务水平较低。社区银行网点多、面积小,一般只有2~3个工作人员,出现了客户想要办理贷款业务但工作人员都外出跑业务无法办理的现象,甚至有些社区银行里工作的是非正式工作人员。以民生银行为例,社区银行员工培训与大中型网点员工的培训流程不同,整体员工的素质与支行相比有较大的距离。员工的专业水平不高必然会使服务质量下降,给客户带来不规范、安全性低的印象,从而影响整个银行的业务水平。

第四,同业竞争现象严重。近年来,社区银行以低成本迅速扩张,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纷纷设立网点,争抢零售客户市场,而在此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各商业银行选址重合的现象,比如在同一地点出现几家社区银行毗邻的场景,而且各社区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大同小异,忽略了“同质化”问题,没有推出差异化产品,容易造成价格战,使盈利能力下降。

三、社区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

发展社区银行是优化我国银行组织体系结构的重要措施。发展社区银行有利于银行结构合理化,有利于缓解微小企业贷款难,有利于金融宏观调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肠癌,经济增速下行,银行效益下降,很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资金在银行内“打转转”现象严重。为此,国家加大对金融宏观调控,要求银行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发展社区银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可以减少社区、县域信贷资金外流;发展社区银行,增加理财产品,扩大理财服务,有利于引导、规范民间借贷,促进资金流向正规金融渠道:进而促进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这无疑是金融宏观调控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发展社区银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繁荣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发展社区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直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同时,社区银行在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明确发展思路

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注重法制化。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思想对依法发展社区银行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发展社区银行坚持“先定规则、后做游戏”,要按照银监局关于发展社区银行指导意见,制订相应法规或暂行规定,并切实执行,真正实现法制化。二是加强市场化。社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变成政府行为,要切实防止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三是严格预算约束。发展社区银行要算经济账,明确责任,风险自担,严防地方政府为社区银行的经营风险“买单”。要厘清银行与政府的权责利关系,建立完备的产权约束、竞争约束和规则约束制度,实行“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风险谁承担”。四是合理市场定位。要从有利于发挥社区银行优势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定位社区银行的目标市场,要确保社区银行能实实在在地面向社区“微小企业”和居民服务。

建立三大规则:一是建立社区银行“准入”规则,设置“门槛”,依法准入。设立社区银行,严把入口关。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民营企业法人,必须达到法规规定的各项条件才可批准设立,凡是不能同时具備资本金额、股东人数、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等条件者,一律不批准组建。二是建立社区银行“运行”规则,严格日常监管,确保社区银行健康运行。三是建立社区银行“退出”规则,凡是经营有问题,风险过大,不能继续经营,坚决实施“破产清算”或被收购,市场化退出。

选择两条路径:一是“新建”,二是“改造”,以新建为主,改造为辅。新建就是按照银监会文件要求的条件和当地需求情况新设立社区银行。改造就是对商业银行原有的支行网点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社区银行。

围绕一个目标:要把社区银行建成真正服务社区居民、小微企业,并且可持续发展的“便民银行”。

(三)走特色发展道路

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另辟蹊径,开辟特色化道路。社区银行定位社区能够掌握客户的信息准确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较低的成本也能够降低社区银行的手续费、贴近客户不仅能够吸收存款而且更快地了解客户的情况使风险能够有效地被控制、简单的组织机构能够使决策更快、更准确。要及时发现并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业务咨询和资金管理、融资等方面的建议,结合客户的特点策划出符合客户金融需求的理财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落实,提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社区银行在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等及客户需求情况,为目标客户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化和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做好相应服务,并注意相关业务的发展,确保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资金的安全,提高资产的质量[9],精确定位自身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着力关注客户对各种金融服务的需求。根据客户满意度的评价,增加贷款程序简便程度,为顾客提供更方便的业务服务和个性化的业务发展(见图2)。由于劳动力成本和租金更加昂贵,如何在普通民众身边提供方便、实用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今后社区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社区银行主要目标应是零售客户市场,主要发展社區服务和金融理财产品销售,为后续扩大零售终端客户奠定基础。

图2决定客户满意程度因素统计

(四)完善相关制度

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度上明确社区银行的功能和定位、准入条件、运行规则、退出机制等等,以保障社区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规定社区银行如实记录其满足本社区信贷需求情况;监管机构要对社区银行信贷满足情况记录进行定期评估,将评估结果与社区银行增设存款分支机构、开展新业务申请审批挂钩。要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商业金融机构提出明确要求。具体包括:对小企业的各种优惠贷款条件;指定优先向小企业贷款的银行(通常是社区银行),建立贷款担保二级市场,为小企业融资提供履约担保服务等。有了法律法规才既能保证社区银行的地位,又能规范它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有利于社区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还要加强监管制度和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专职监管、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监管、中介组织的社会监督和社区银行的内部监管。一方面,社区银行内部要建立起可操作的、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社区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合适的内控体系,对整体的组织机构、管理方式、风险控制能力等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管理。

二要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存款保险机制能够有效地规范社区银行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社区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同时对社区银行的进入门槛有所限制,打破社区银行内部管理混乱、对外信息不透明等现象,为未来社区银行的运行及可持续发展指明道路。[10]存款保险制度对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提高银行信誉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社区银行也成为其保险对象,有利于维护社区银行信誉,提高了社区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许多商业银行已经提出了设立社区银行的计划,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将激发不少商业银行设立社区银行的热情,从而促进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变革和发展。

(五)提供优质服务

互联网金融将转账支付和理财结算相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区银行应该借鉴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在拥有更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同时,应该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与社区物业、快递公司、保险公司、医院、商户等合作,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比如,将金融服务与社区服务相结合,使银行卡不仅能够当作门禁卡,还能收发快递、停车缴费、物业水电缴费、社区超市购物等多功能合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能够有效解决功能不全带来客户的流失。为了避免银行产品同质化的问题,社区银行可以提供更多的非金融服务,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开展一些洗衣、生鲜配送、外卖、家政等项目,并为优质客户提供减免手续费等优惠政策,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客户的接触宣传社区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能够减少广告宣传的成本,而且能够增加客户的黏性。[11]

(六)扩大服务领域

传统商业银行网点在大城市扎根时间较长,已经占据了不少优质资源,更有物业公司和互联网金融的虎视眈眈,因此处于竞争劣势的社区银行想要获得长期成功就不应该忽视中小城市的市场。[12]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普通民众的重要需求,尤其是广大中小城市及村镇地区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商业银行在中小城市的网点布局相对不足,无法有效满足这些地区的金融需求。社区银行进军中小城市不但可以打破中小城市金融机构单一、服务水平较低的局面,并且可以发挥自身成本较低、业务灵活、布局较快、效率较高的优势依托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小城市开拓市场,占据资源,扩大服务领域。

四、结语

总之,我国在发展社区银行、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等方面还有很多总做要做。社区银行在未来不断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需要与我国经济增长而引发的普通民众及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相适应,还要起到服务社区、贴近居民的作用,促进资金融会流通,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化道路。

[参考文献]

[1]Hein,S. E, Koch T. W, Macdonald S.S. On the Uniqueness of Community Banks [J]. Economic Review, 2005(1) :1536.

[2]Mitchell A. Petersen, Raghu ram G. Raj an.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n Small BusinessLending[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2(6): 25332570.

[3]James A Brinkley James S Link, Clifford W Smith .Boundaries of the Firm,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3): 351383.

[4]Berger,A,N,Humphrey, D,B.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urve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7(2):175212.

[5]巴曙松.社區银行在中国的生存情况[J].银行家,2002 (7):7880.

[6]王爱俭.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7]邓向荣,苗萌萌.美国社区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特点及经验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12(10):7684.

[8]刘春航.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啟示[J].中国金融,2012(14):6063.

[9]錢水土,李國文.社区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36.

[10]辛本胜,张兴荣.从社区银行到全球金融巨擘——解读美国富国银行本土市场“蝶变”之道[J].国际金融,2012(12):2530.

[11]赵玉珍.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模式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3(4):9395.

[12]王修华.社区银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路径选择[J].金融论坛,2007(3):5357.

[13]王婷婷.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银行交易银行发展战略研究[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5):512.

[14]张继焦,刘仕刚.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几点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5.

[责任编辑]王立国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Banks in China

DU Jia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5, China)

作者:杜佳

社区银行对中小银行影响论文 篇2:

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的金融共生关系研究

摘 要: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以来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背景下,社区银行发展迅速。社区银行设立的目标正是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本文引入金融共生理论,从共生关系形成具备的要素出发,分析了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共生关系。分析得出,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有其天然的共生需求,且具备了基本的共生要素,形成了一定的共生关系,但其共生关系仍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对此,本文也给出了促进两者和谐共生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银行;小微企业;金融共生关系

0 引言

小微企业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经济“新常态”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存在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传统银行由于体制、风险及效益等多方面的考虑,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出现了很大偏离。大银行对小微企业惜贷,造成小微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其健康持续的发展。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在“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的战略指导下,社区银行快速发展起来。社区银行的概念来源于美国,是对小型商业银行的统称。我国对社区银行的界定不完全统一,综合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从规模、服务对象、产权结构几个方面进行了定义,社区银行有以下几个特点:资产规模小,产权明晰,商业化运作,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个人。社区银行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定位小微企业及个人,服务范围广;另外,社区银行贴近社区及居民,在获取客户信息方面比其他传统商业银行有明显优势,有效降低了信贷成本。

社区银行是为满足小微企业和广大金融弱势人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产生的,它与小微企业有其内在的共生需求基础。

1 金融共生理论及文献综述

共生理论起源于生物学,是指在一定环境中,各要素按一定的模式形成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在这个环境中至少要包含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个要素。1998年,我国学者袁纯清将共生理论运用到了金融学领域,分析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2002年由袁纯清编著的《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首次提出了金融共生理论,该理论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金融共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正规金融与其他金融主体的共生关系研究。王宇露(2007)利用生物共生理论,分析了银行与各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银行与各其他金融主体之间总体处于和谐共生的状态。也有学者从企业与金融主体的共生关系角度进行了研究,何自力(2006)分析了银行与企业的共生关系,构建了银企共生模式的测度模型,经过实证得出大银行与大企业的共生关系更加稳定。金峰等(2014)研究了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金融共生关系,贾楠(2015)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的金融共生关系。对于社区银行的研究,学者主要从社区银行自身发展以及社区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王爱俭(2005)研究了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龙超(2011)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与社区银行发展,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分析我国社区银行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小微企业。任银盈等(2014)讨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区银行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谋求社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学者对金融共生理论以及社区银行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做了较多的研究工作,但关于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金融共生性的研究较少。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思考如何与对方更好的合作,尤其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商业盈利价值的同时,实现普惠金融,从而达到双赢。因此,本文分析两者在普惠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共生关系,了解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共生关系的内在驱动力,为两者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2 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金融共生关系形成机理

金融共生理论包括金融共生单元、金融共生环境和金融共生模式三个要素。本文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对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金融共生关系形成的机理进行分析。

2.1 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发生的主体,是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单位。在金融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是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小微企业和社区银行也就构成了金融共生单元。

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60%的国民生产总值,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小微企业的外部资金需求总额为39.52万亿元,而各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只有17万亿元,资金缺口达22万亿元。

社区银行资产规模小,个人和企业是银行设立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商业化运作,以小微企业和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社区银行服务的空间范围主要是在社区内,与企业近距离接触,便于银行获取客户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社区银行还可以依据小微企业特点,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2 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或结合的方式,金融共生模式就是指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之间交易、合作,产生共同效益,实现双赢的形式。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体,社区银行是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透明等诸多不利因素,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信贷,小微企业的发展基本依赖自有资金积累,从而限制了其快速发展的路径。而社区银行的设立,其主要客户群体就是小微企业。社区银行深入社区,具有地理优势,容易接近客户,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开展关系信贷。此外,社区银行员工走入企业,实地考察,降低了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社区银行规模小,经营灵活,易于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社区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够较快速获得资金,抓住投资机会、进行技术创新、扩大生产等,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小微企业有了收益,又可把资金存入社区银行,成为社区银行的资金供给方。在放贷过程中,社区银行提高了对小微企业的风险防控水平。传统金融机构以财务报表、资产抵押等硬信息为放贷依据,而社区银行更注重关系型信贷,深入企业,了解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依据其日常经营中采购、货款支付、销售合同、现金净流量等软信息来决定服务对象,将小微企业的产出信息作为自己的投入,不仅将资金进行了合理配置,同时还获得了商业利润。如此循环,社区银行将资金贷给小微企业,从而带动当地实体经济发展,企业增加了利润,居民增加了收入,企业和居民又将资金存入当地的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就容易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从而为社区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3 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总和称为共生环境,金融共生环境包括经济政策、法律制度、人文及国际环境等等。

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银行对其投放信贷不足,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大环境下,由传统银行垄断的时期即将终结,只有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多样性的金融体系,各金融机构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社区银行资产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信息反馈及时,经营决策灵活,弥补了大银行对小微企业一视同仁的缺陷,能较好地适应小微企业及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有效缓解和改善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

按照我国对商业银行准入规范的有关法律,即《商业银行法》、《公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规定,没有不允许设立社区银行规定。

3 制约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共生的不利因素

3.1 共生单元自身限制

从社区银行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够明确。比如,很多社区银行,名义深入基层,把网店设在社区,但仍把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使社区银行背离了服务社区的设立宗旨。不仅不利于社区的发展,社区银行本身也会在同大型银行的竞争中居于弱势地位,还会形成同业竞争,降低行业利润。

从小微企业角度来看,资产规模小,产品单一,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加之,小微企业业主多数缺乏现代经营和管理理念,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忽视信用体系的构建,从而增加了与银行的沟通难度和外部融资难度。

3.2 共生关系不稳定

社区银行虽然定位服务于小微企业,但毕竟起步较晚,相对于庞大数量的小微企业来说,还无法单独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壮大,其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充分挖掘信息,不仅拓展了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还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将在小微企业和个人借贷领域抢占市场份额,成为社区银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社区银行深入基层,近距离接触客户、了解客户,进行关系信贷的优势将是极大的挑战。

3.3 共生环境缺少激励

虽然我国没有限制设立社区银行的法律规定,但是对于社区银行设置的限制比较多,阻碍了其健康持续发展。比如个人和企业是社区银行设立的主要资金提供者,而对于有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的中小银行在市场准入、经营内容和服务范围等方面的障碍却较多。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相关的政策限制也在逐渐放松,但放松程度还是很有限,所以要大力发展社区银行,首要任务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4 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金融共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建议

4.1 完善共生单元

首先,作为共生单元中的资金需求方,小微企业要改变发展思路,更新经营理念,以长远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为目标,规范自身建设。企业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的经营和运作,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增强外部融资能力。

其次,作为共生单元的金融服务供给方的社区银行,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把社区居民作为自己的客户基础。社区银行内部要进行渠道的优化,升级硬件设施,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升客户体验,比如开设网上银行体验、手机银行体验等业务。此外,社区银行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切实发挥社区银行利用软信息来服务社区的功能。

4.2 强化共生关系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社区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构建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网络,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小微企业不同形式的资金需求。其次,社区银行还应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比如可以与社区、物业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大自己的宣传力度,提高作为金融服务者在当地的良好形象。社区银行可就近招聘员工,这样员工对于当地社区的情形比较了解,且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其关系信贷的优势。此外,社区银行平时注意跟居民和当地政府的沟通,获得居民和政府的支持,从而与当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小微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适合的中小金融机构如社区银行进行合作,注重提高自己经营能力的同时,增加与社区银行的沟通和业务上的往来,有贷有还,夯实与社区银行长期合作的基础。

4.3 优化共生环境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社区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小微企业和个人,社区银行的设立更多的要强调其社区服务功能。当地政府应根据社区银行对社区的服务能力给予支持,以提高社区银行服务社区的积极性,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各项支持,比如政策优惠措施和有关的强制性要求需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法律要明确界定社区银行设立的目标,社区银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风险管理政策、信息披露等都应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

5 总结

本文引入生物共生理论,分析了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的金融共生关系,社区银行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战略,其设立目标是服务于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想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也只能转向非传统金融。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的金融共生关系,正是起源于我国还不发达的金融发展实际,两者具有共生的内在需求,促进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和谐、共生发展是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和路径。

参 考 文 献

[1] 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5-37.

[2] 龙超,邓琨.中小企业融资与社区银行发展——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1(8):150-152.

[3] 郭峰.农村二元金融的共生形式研究:竞争还是合

作——基于福利最大化的新视角[J].金融研究,2012

(2).

[4] 周梅.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融资互利共生性问题研究

[J].经济问题,2014(10):31-33.

[5] 贾楠.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金融关系研究——基于金融共生理论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0):55-58.

[6] 郑子龙.社区银行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机制研究[J].财政研究,2015(7):57-59.

作者:王娜

社区银行对中小银行影响论文 篇3:

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研究

【摘要】社区银行以本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居民为服务目标,依托自身的人缘、地缘优势灵活经营,为中小经济主体的发展提供动力。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我国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然而尽管如此,但但我国存在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为代表的社区性质银行,因此,本文以关系型借贷理论为基础对社区银行及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字】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社区银行

一、社区银行的定义与经营特征

(一)社区银行的定义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中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大致银行资产为 10 亿美元——把资产在此标准之下的称为“社区银行”。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定义归纳总结出,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二) 社区银行的运作特点

社区银行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都有良好的发展,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本社区,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社区银行在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银行之所以有别于大中型银行,是因为有其特殊的一面,具体如下:

1.资产规模微型化

社区银行严格按照市场化经营,努力服务于中小企业及区域内的居民,不盲目追求大项目、大企业,不以扩大资产规模为主要目标,因此社区银行经营规模呈现出微型化的特征。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统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1 年,美国共有社区银行 7000 多家,营业网点超过 5 万个,资产规模在 10 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占全美银行总数的 91%。

2.资金运用社区化

单一的组织形式和服务社区的宗旨要求社区银行在资金运用上保证本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社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社区,同时又全部用之于社区,其资产负债业务均在社区内。社区银行的这种哪里取“财”,投向于哪里的做法是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在资金运用上呈现出社区化特征。

3.市场定位差异化

社区银行作为区域性组织,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就要自始至终坚持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不能走与大银行相同的“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同质化发展战略。更加的注重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社区居民的金融需求,其机构设置、网点布局要更多注重补充空白,丰富金融机构的层次。

4.运营资本多元化

社区银行的运营资本主要来源于社区居民和社区中小企业。从资本来源上来看,包括自然人、法人资本在内的多元化资本运作,为社区银行产权明晰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提供了原始保障,可以有效的规避关联交易和圈钱行为等风险。

5.信息获取对称化

社区银行植根于社区并在社区中发展,对于财务制度不健全以及可供抵押的物品不多的中小企业,能够有效获取企业包括信用状况在内的各种“软信息”,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本运营的安全性。社区银行依靠这种人缘地缘上的信息优势,不仅能够以降低实际交易成本,保证其可持续发展,还能以信用为基础,提供给企业和个人更多的融资业务。

6.经营决策的便捷和丰富

社区银行本质上属于区域性银行,组织结构的层次简单,因而社区银行做出贷款的决定非常便捷、迅速。而大型银行需要多层次的内部审批程序,且审批决策者对相应的融资方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贷款审批流程繁杂。由于社区银行贴近基层,从而更为广泛的了解社区企业和居民各自不同的金融需求(姜新雷,2008)。通过对市场的细分,可以提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而使自己的经营更具特色。

二、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分析

(一)社区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关系型借贷

在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时,由于一些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以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银行需要针对目标企业制定一系列评判标准,目的是降低可控风险,并以此做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定。关系型借贷的主要作用就是缓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 促使银行与企业尽快地建立起良好的信贷关系,消除信息不透明的影响。以使抵押资产不足、信息不透明、无法提供硬信息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由此可见, 关系型借贷理论的开创与发展解决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二)社区银行在关系型借贷上的信息优势

社区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关键就在于关系型借贷。关系型借贷围绕软信息的生产和运用来构成,因此,研究社区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优势,归根结底就是研究社区银行在软信息处理方面的独特之处,而这对于我国支持社区银行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捷,2005)。基于信息视角,可以认为社区银行在关系型借贷上具有软信息收集、软信息传递以及软信息使用这三大方面的优势。

1.软信息收集方面

社区银行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在其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的近距离接触中可以有效收集各方面的软信息。由于软信息具有人格化的特征,隐蔽性较强、透明度低,因此只有当银行与中小企业在空间距离上比较接近时,才能为关系型借贷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银行员工大多都来自本地,与当地的企业和居民息息相关,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软信息的收集过程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无需付出专门的、高昂的信息收集成本,因此,社区银行在软信息的收集过程中还具有成本优势。

2.软信息传递方面

进行充分的软信息收集后,软信息在银行组织内部准确有效的传递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软信息的人格化特征, 软信息不能采用数量化的形式进行传递,并且一些软信息可能还有其特定的背景,在传递时比较容易引起对真实意思的误解,软信息的真实意思较难得到准确的传递,并且在大银行内部这种传递上的困难性体现的更为明显,因此,要缓解甚至避免软信息失真问题,就应该尽量缩减软信息传递的节点和路径。所以,软信息在结构复杂、传递链条长的大型银行内部传递时更容易发生失真问题,而对于中间层次较少、营业网点分布于基本同构的社区银行来说,软信息失真问题则更易于得到避免。

3.软信息使用方面

鉴于软信息传递上的困难性,为了使决策者能够根据真实完善的软信息做出贷款决策,那么就应该在关系型借贷的过程中,将贷款决策权更多的委派给掌握着最全面的软信息的信贷经理们,这成为关系型借贷中一种非常必要的权利配置方案(Berger&Udell,2002)。也就是说,为了避免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非充分性等问题,就应该尽量将软信息的收集者与贷款的决策者统一起来。在此种情况下,由于作为软信息收集者的信贷经理与作为贷款决策者的银行管理层可能适用于不同的激励机制,他们之间的代理问题往往会被加剧。因此,合理有效地解决代理问题,就成为了关系型借贷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在这点上,社区银行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社区银行具有集中的所有权特征,在控制代理问题方面享有优势。社区银行的所有权主要是由营业机构的经理以及当地的投资者所共同拥有,一般具有集中性的特征;反观大型银行,他们的分支机构经理一般都不拥有银行的所有权。在社区银行中,作为营业机构的所有者,信贷经理受到了强烈的所有权激励,更愿意尽心尽力地获取和积累软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使用在能够给银行带来盈利的方向上;同时,拥有所有权的信贷经理之间会相互监督,以及当地的投资者也会对信贷经理的行为予以监督(孔曙东,2007),这些都有效地保证和推动了关系型借贷的有效进行。

其次,社区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比较简单,能够在解决代理问题时降低成本。社区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可以付出较少的成本有效解决代理问题。对于规模比较小的社区银行来说,审核发放贷款的权限直接为银行行长所拥有,在这种情况下,则不会产生代理上的问题(郭田勇,李贤文,2010)。所以,相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次多、代理链条较长的大型银行来说,社区银行天然拥有着实现内部权力合理有效配置的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贷款技术的不同,就需要采用相应的不同程序和策略。关系型借贷因其本身的特殊性,更加重视在与潜在借款者的长期接触过程中获取和积累相关软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做出信贷决策。社区银行在软信息收集、软信息传递以及软信息使用这三方面都较大型银行更具优势(晏露蓉、林晓甫,2013),因此可以判断出,社区银行在对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开展关系型借贷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已有的成功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建立在关系型借贷基础上的社区银行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特色化的经营理念以及差异化的运营模式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壮大是金融市场经济秩序健全以及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1.加快社区银行的立法建设

建立健全社区银行法律体系,可以实现社区银行运营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效规避创立初期各种突发事项。关于社区银行的立法,必须明确其性质、定位、经营目标、地域范围等内容。可以参照和吸取美国社区银行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比如《社区再投资法》要求的社区银行必须首先满足其所在社区内中低等收入水平居民的信贷需求,公示其完成信贷需求的文件,对社区银行进行考核,并以此考核纪录作为社区银行日后申请存款保险、申请行址迁移、设立分支机构、收购其它机构时的重要依据。

2.建立和完善社区银行的准入、退出的市场机制

由于社区银行的准入标准较低,规模小,数量多,其市场准入规则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坚持对其对其资金、章程、股权结构、监管措施、可行性报告的审查严格规范的审批和筛选制度可以防止有不良动机的银行从业者进入,同时还要防范社区银行成为“寻租”高发地带。此外,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退出评价标准,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让有问题的社区银行破产,净化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整个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使社区银行真正发挥“金融便利店”的功能(王爱俭,2008)。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各国社区银行的实践经验得出,完备的政策支持为社区银行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金融业的核心地位也决定了政府必须有效介入该领域,一旦离开了政策的扶植,社区银行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由于社区银行初创时期的势单力薄,政府可以从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降低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标准,并且提供存贷款利率方面的较大自主权(尹丽艳,2009)。

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单元,存款人在银行破产时可以按照赔付标准领取一定金额的保险金,有效的保障着储户的利益,避免银行破产引起的不良连锁反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这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置存款保险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确定存款保险费率、存款保险的方式和赔偿方法等。

参考文献

[1] 严谷军.社区银行与关系型贷款:优势及成因分析[J].新财经,2010(4):49-51.

[2] 郭田勇,李贤文.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0(4):49-

[3] 孔曙东,2007: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中国金融出版社,5月,第71页。

[4] 姜新雷,2008: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可行性,经济导刊6月1日

[5] 张捷. 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 经济研究, 2005(6): 10-11.

[6] 巴曙松.社区银行中国生存[J].银行家.2007 (7).

作者:徐强

上一篇:高职院校招生计算机专业论文下一篇:概念整合机制下词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