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针对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改进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创新素养、创新产学研模式及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来构建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研究论文 篇1:

从“铁公基”到“新基建”工业互联网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究表明,基建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GDP增速0.1个百分点左右,其对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2020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疫情冲击,拉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迫在眉睫。

2020年4月,“新基建”火热出炉,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万物互联、信息汇聚、异地协同、远程服务的优势。

2020年6月底,国家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如何搭上新基建快车,就抢占风口,破局智能制造?

新基建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拉动投资,而更在于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创造出更多新消费、新制造和新服务等动能。

中国传统制造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来到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路口。以工业互联网为例,其通过升级生产模式、强化供应链掌控力、提升融资能力以及共享研发资源等赋能中小企业,助跑中小企业最终实现数字化升级。

早在2010年前后,中国如火如荼地推进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核心的“两化融合”建设;以智能化为终极使命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尚未进入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实践半径。

但是在欧洲,以德国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已经开始走上以智能制造为关键的工业发展道路。2010年,德国发布了“德国高技术2020战略”;2011年11月,“工业4.0”被德国政府采纳为“未来计划”之一;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的理念和计划由德国政府正式发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

为了将互联网与产业进行融合,以实现降本增效、优化产业链、建立工业新场景,徐工成立了产业物联和智能制造两个事业部。不过,究竟如何融合、如何互联?对于当时的徐工来说,工业互联网领域仍是个全新挑战,需要自己开设一条新的“起跑线”。

2014年,徐工信息孵化于徐工,正式成立,这也成为徐工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内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在各行业取得很好的成果,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徐工信息于2016年自主研发出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现已成为国家级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拥有强大的设备连接、数据采集和边缘计算能力,平台对海量工业数据进行汇聚、管理、分析,提供工业机理模型、应用开发和数据可视等能力,能够轻松实现工业APP快速开发,满足各种工业场景的需求,切实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2015年,“新基建”开始被政府提及;2019年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第一季度,中央、工信部密集“喊话”,加快新基建建设,随后,各省陆续发布今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新基建”彻底被点燃。
从“铁公基”到“新基建”

过去,传统的基础设施以铁路、公路等为代表,常常被称作“铁公基”,于产业而言是外生的。如今,以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孕育着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基建的热潮涌动,确属发展之必然。

首先,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过去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因此,中国必须考虑以新技术来完成工业4.0的升级,“新基建”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家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

其次,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等加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来到高质量转型的十字路口,而工业互联网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企业去“变”。

再次,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无法复工复产,因此企业家们开始意识到不能只靠“人”来保证稳定生产,智能化的生产线和“上云”决策可以集成上下游产业链,还能降低风险。

两化融合为工业互联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需要一个平台来协助承载全产业链的生产要素,否则,不管是决策还是管理都是零散的,而工业互联网正是这个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重要平台。
“跨界”还是“深耕”

与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天然的技术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它与市场的需求是直接耦合的。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让政府和市场之手更好地协同发力,鼓励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在此轮基建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到底该如何设计“新基建”落地之路,是一个共同的问题。显而易见,每个行业的需求不同,最初我们针对不同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做不透也打不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就会遇到瓶颈。

把目光从“跨界”收回,聚焦于工业行业垂直领域及其上下游,做深做透,打造生態圈,帮助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这是徐工信息的一个战略。但是,生态圈的建设并非是像GE那样盖大楼、揽八方式的跑马圈地,其关键词是“共生、共融、共享”。开放包容的心态是合作的前提,生态应该是将价值链的一环交给合作伙伴。

只有汇聚众力,服务企业、制造企业、工业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ICT企业等各类主体都能够参与其中,并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进一步提升。


新基建的发展或遇“四大难题”

首先,在传统制造业企业家们的思维认知中,“新基建”还属于新鲜事物,应用价值能否体现,还是未知,因此他们大多还处于观望状态中,不想或不知如何“试水”。

其次,数据归属权的划分还比较模糊,国家还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若未来数据会有大面积的链接和共享,就会出现归属权和使用权的纠纷等问题。

再次,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主推的还是“公有云”的模式,相关设备会连接到数据平台上,因此,数据安全成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保证网络体系的良好运作。

最后,疫情开年给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的工业企业带来沉重打击,要先考虑“活下去”,才能考虑新基建,因此很多企业没有资金也不敢投资新兴领域。

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始终抱有积极应对的态度,相信新基建在未来三年会有初步成效。
深耕赋能,助力伙伴转型

在设备连接、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工业软件等方面,徐工信息坚持自主研发,在工业模型算法、低代码开发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独特技术,其中高价值设备连接和数据价值挖掘是其特色。设备连接是工业互联网扎实的底座,汉云平台已经连接了82万台大型设备,总价值6500亿元,赋能70个细分领域,大量的工业数据为国家宏观经济提供“晴雨表”。汉云具备五大核心优质能力,一是基础共性能力,二是特定行业平台能力,三是特定领域平台能力,四是特定区域平台能力,五是跨行业跨领域平台能力。

徐工信息把30多年数字化经验和最懂制造的基因带到各行各业,建设了有色金属、核心零部件、物流、建筑施工等20多个行业子平台,构建“从场景 到方案到落地价值”的商业闭环。2019年,徐工信息3亿元A轮融资,高瓴资本、赛富领投,汉云平台的行业价值、商业模式、成长性得到投资人认可。根据全球咨询机构Forrester的报告分析,汉云市场地位全国第二。

2020年以来,徐工信息汉云获评《通信产业报》和《工业互联网世界》2020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先锋榜TOP3;并且获评全球首届工业智能领域年度大奖“湛卢奖”工业互联网创新奖。

海进机械作为纺织机械设备制造龙头企业,基于汉云平台定制化开发面向纺织机械行业设备管理子平台,实时采集、分析、展示设备数据,为海进机械提供设备远程管理、故障告警、产能分析、易耗品记录、工艺数据管理等服务。项目实施后,海进机械售后成本降低15%,售后人员工作效率提高20%,终端用户因设备异常停机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少10%。

核心零部件行业标杆赋能企业泰隆减速机,基于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机床运营动态画像、工业机理模型和微服务,实现设备利用率提高3.6%、计划达成率提高8.3%、机床维修成本每年节省300万元。

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用“忘、聚、合”三个字总结未来企业在智能化社会里应遵循的守则,“忘”即忘卻过往的成功,继续创新前进;“聚”即要聚集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强聚合的生态体系一强共强;“合”将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企业才能生生不息,走得更远。未来,汉云将携手产业链生态合作伙伴,共谋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作者:张启亮

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研究论文 篇2:

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针对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改进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创新素养、创新产学研模式及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来构建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现代装备;机电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因此,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而创新是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技术创新的实现最终要落实于人的创新活动之中。因此,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发展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当前天津工业大学机械类机电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培养质量的原因和完善创新背景下的培养策略等三个方面对机电专业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剖析与探索。

1 机电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体系的专业设置中,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能从事机电设备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以及运行机电设备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天津工业大学在机电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和技术精湛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专业特色不突出。

作为以现代纺织为特色高校的机械和电子结合的专业,没有形成具有纺织特色的机电专业。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过程中,未着眼于新兴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3、实践能力薄弱。

办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技能,导致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较差。

4、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未能及时跟踪新型工业化最新技术和前沿科技,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等原因,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

2 机电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由多年办学过程中守成教育的积弊造成的。

2.1人才培养体系陈旧

现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未能跟踪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未能确定以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没有突出研究方向,做到基础性、系统性和使用性的有机结合;另外,整个课程体系中缺少创新方法论、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等课程。

2.2创新能力培养环节欠缺

近些年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中,虽然在课程教学中穿插了一些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导学式教学等新教学方法,但固有思维模式下沿袭下来的守成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障碍。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在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存在着“重课堂,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进而导致在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措施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由于专业任课教师缺乏普遍工程实践经历,实践教学水平也不能完全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在讲授基础理论课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创新背景下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改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结合国家对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创新体系建设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现实需要,作为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把对机电专业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坚持以“面向行业,需求导向;校企协同,机制创新;工学结合,强化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为引领,制定多样化的机电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天津工业大学的一些优势学科、强项领域以及“天津现代机械装备重点实验室”等资源来培养高质量的机电专业本科生,着力解决机电专业在面向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致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

3.2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为契机,以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工程创新等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机电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坚持实践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将专业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科研招募计划、暑期夏令营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中,使学生从科研项目实践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3.3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研修的机制, 在“走出去”的同时,“请进来”,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大学授课,实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提高专业教师的自身的工程创新素养。根据行业或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对新知识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专业的课程内容,形成“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课程体系的内容”的动态的调整机制。

3.4建立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的评价体系

借鉴国内外院校,加强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对课程考核从单一的期末笔试转变到综合能力考试,并把课程创新能力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加大对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力度。

3.5创新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公司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由行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使人才培养适应行业、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需求。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强化双师队伍结构建设进而建成由专任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组成的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加强对创新型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人才,特别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系统设计的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

4 结束语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新人才早已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健全创新机制,优化培养,努力进行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然使我校的机电专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2]张燕,鞠恩民,张峡,赵奉杰,陈方.加快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6).

[3]洪华杰,柯冠岩.关于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4).

作者:刘国华 岳建锋

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研究论文 篇3:

依托两化融合 提升纺织产业新的竞争力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数字经济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扣合点。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对于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以及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我国纺织产业两化融合现状,近日,《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主任翟燕驹。他表示,两化融合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线,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历史进程的交汇点,当前纺织行业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适应个性化消费趋势、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存在迫切需求,发展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网络化协同、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潜力大,两化融合将对纺织产业的提升产生非常显著的作用。

TAweekly:两化融合对纺织产业来说有哪些重要意义?

翟燕驹:两化融合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线,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刻认识并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瞄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目标,持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2021年6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纺织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目标,就是继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工业的深度融合,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数超过60,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纺织行业大数据中心。这一目标的贯彻实现对纺织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两化融合,首先,可以促进纺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提质降本增效,促进企业在发展理念、组织方式、業务模式、经营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其次,可以提升纺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资源协同和优化配置;第三,可针对产业集群地区特色鲜明、共性需求突出等特点,促进集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第四,能够激发纺织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行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产生。

TAweekly:在制造业范畴来看,目前纺织行业的两化融合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翟燕驹: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正处于走深向实的过程中,步入深化应用、加速创新、引领变革的快速发展轨道。同样,“十三五”以来,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也取得较大提升,2021年,行业两化融合整体发展水平达到56.6,较“十三五”初期的47.8提升了18.4%,与整个消费品行业大致相当,两化融合的发展对促进纺织强国建设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国家标准来看当前纺织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总体上,不同规模的企业两化融合所处的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对于大型纺织企业来说,目前两化融合基本处于集成提升发展阶段,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到了集成提升到创新突破发展阶段;对于中型企业来说目前大致处于单项应用到集成提升阶段;而对于小微企业,则多数处于起步建设到单项应用阶段。

TAweekly:目前,纺织产业两化融合取得了哪些成果?

翟燕驹: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行业的融合逐步深化,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

一、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

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正在加快,经过探索实践,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正在初步打造中。归纳来看,当前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应用在如下方面:

一是服务中小企业业务上云,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近年来涌现了一批面向纺织服装企业数字化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围绕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设备管理、市场营销、研发设计等领域提供服务。

二是服务大型集团企业的运营管控。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集团及各下属子公司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协同。

三是服务龙头企业实现供应链协同管控。龙头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生态体系,提升供应链协同管控能力。

四是为产业集群、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针对产业集群、园区等产业特点鲜明、共性需求突出等特征,为当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特色的平台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五是提供产业链协同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可助力打通纺织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有利于降低成本并实现快反。

六是发展服务型制造。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来实现企业服务的延伸,如纺织设备制造商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设备的远程运维服务和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七是开展个性化定制。纺织服装行业是个性化定制应用较多的行业,当前一批开展服装个性化定制的龙头企业建设了相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在纺织产业应用

(一)“5G+工业互联网”

2021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了第二批“5G+工业互联网”的十个典型应用场景和五个重点行业实践,纺织行业为开展重点行业实践的五个行业之一,其中雅戈尔集团、艾莱依集团、恒申集团、新凤鸣集团等企业利用5G技术,开展了生产单元模拟、工艺合规校验、生产过程溯源、企业协同合作等典型场景的实践,极大提高了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比如雅戈尔服装制造有限公司与中国联通合作,开展了“5G+数字孪生”项目建设,实现了生产单元模拟场景的应用;艾莱依时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合作,开展“艾莱依5G+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项目建设,实现了工艺合规校验场景的应用;恒申集团化纤板块河南基地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展了“锦纶长丝5G+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建设,实现了生产过程溯源场景的应用;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移动合作,搭建化纤产业5G+工业互联网平台“凤平台”,实现了企业协同合作场景的应用。

(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纺织行业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如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的纺织品质量外观检测技术,在坯布疵点检测、化纤丝饼外观质量检测等场景得到良好应用,有助于企业加强质量管控,提高生产效率;又如某服务商针对印染生产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小样转大货过程中的配方和工艺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可智能化推荐大货生产配方和染色工艺参数,提升了染色一次成功率,针对染缸切换成本高的问题,运用机器学习、运筹学算法等技术,实现排产系统的自学习、自进化,提供优化排产方案。

三、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提升较快

一方面,依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数据,能够清楚看到纺织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的提升情况,以及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一些关键环节应用水平的提升情况。纺织企业2018年以来,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从64.7%提升到70.8%,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从46.7%提升到53.6%,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从38.6%提升到46.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从43.2%提升到51.7%, MES普及率从18.6%提升到24.6%,ERP普及率从54.1%提升到62.6%。

另一方面,近年来纺织企业信息化新成果、新应用也不断涌现。透过2021年纺织行业信息化成果奖获奖项目,可以看到一批新的项目成果得到较好应用,如: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智能传感装置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建设了年产500万平方米高性能复合材料智能化生产线,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值;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化纤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到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管理与运营需求,已为集团内外6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华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研发应用印染工艺精准执行及自优化技术、染化料助剂精准配送技术、生产优化排程技术等,提升印染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对印染企业提质增效发挥较大作用;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了设备远程运维云平台,通过建立算法模型和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用户提供远程故障诊断、故障智能预测、生产业务分析等增值服务。

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取得显著成果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旨在指导企业通过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四要素来建立两化融合管理机制,使企业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使企业获得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近年来许多纺织企业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形成了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促进了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截至目前,纺织行业共有1056家企业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获得相应证书。

TAweekly: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推动纺织两化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翟燕驹: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积极推进纺织行业两化深度融合,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推动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发展。编写发布了《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牵头成立“中国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联盟”;开展试点示范,遴选了一批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举办会议、培训等多种推广活动;组织实施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等。

二是建设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数据中心。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为进一步强化行业大数据服务能力,中国纺联信息化部重点实施“中国纺织服装大数据中心平台”项目,努力打造面向纺织行业的大数据服务体系,并已在山东、湖南、江苏、河南、浙江兰溪等省市建设了大数据的分中心。

三是加强纺织行业两化融合的宣传推广工作。包括:召开“全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中国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推广活动,还通过网络开设“中纺云课堂”对行业两化融合的热点技术应用等进行宣讲和培训,现已举办22期。

四是开展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研究。中国纺联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编写发布了《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通过一些关键数据来反映纺织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水平;编写《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纺织两化融合暨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五是加强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实施工信部2020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资源的汇聚,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供需对接等服务,提升面向行业和集群的精准服务等能力。

TAweekly:未来,纺织行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将从哪些方面入手?

翟燕驹:两化融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未来仍需不断深化。

在两化融合建设方面重点在以下方面加以开展:一是持续提升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提升数字化、网络化应用覆盖和应用水平;二是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车间或工厂建设,大中型企业加快普及数字化,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智能化发展;三是大力推进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四是加强行业两化融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对企业的两化融合提供诸如诊断咨询、培训体验、供需对接、标准研制、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帮助企业加快推进两化融合。

在行业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方面,有以下重要内容:一是研究制定下一阶段推进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划措施;二是针对纺织行业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加快组织行业提升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轉型服务的水平;三是加强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平台;四是持续开展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带动行业整体提升;五是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集群、园区的落地应用;六是组织行业相关资源实施行业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助力产生一批新的技术与应用成果。

作者:徐长杰

上一篇:公路工程环境保护分析论文下一篇:伦理意蕴的科学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