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缺失问题的凸显,使得如何改善精神文明备受关注,而公共艺术这种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造型艺术,它对公共空间环境,传播公共文化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关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问题,如何通过公共艺术的建设达到促进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社区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区公共艺术论文 篇1:

胶东剪纸艺术在乡村社区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地区文化底蕴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胶东剪纸孕育于胶东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将其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胶东剪纸的艺术特点梳理分析,及其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价值,探讨了胶东剪纸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实施路径,从而赋予乡村社区新的活力,以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胶东剪纸;乡村社区公共艺术;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2020年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010451029)研究成果;“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项目编号:ZD20200817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胶东剪纸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编写的《莱阳县志初志》,书中有除夕“以剪纸贴灯花,以彩纸挂门楣”的记载。胶东剪纸来源于人民的劳动生活,传达出吉祥、勤劳、和睦等贴近乡村生活的价值观。乡村公共社区既是村民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不断推进公共艺术在乡村社区的建设,以便更好地传递乡村情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乡村情感维系常常难以兼顾。因地制宜地利用胶东剪纸发展乡村公共艺术,既有利于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又赋予了乡村公共艺术建设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一、胶东剪纸在乡村公共艺术中的价值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先生认为,“乡村自然传承的生产之美、生活之美和村落之美,为公共艺术在地域性发展提供重要资源和发展空间。”乡村社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村落,是聚居在乡镇管辖区和村民小組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剪纸孕育于胶东大地,具有鲜明的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在乡村社区建设中,利用胶东剪纸元素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新的公共艺术设计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是一种文化赋值,更是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将胶东剪纸艺术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胶东剪纸艺术的了解,增强其情感认同,推动乡村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吸引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并且,伴随着乡村美育的不断推进,源于胶东剪纸这一地域文化的乡村社区公共艺术建设,不仅契合了当地环境,更能重建村民乡土文化自信,唤起情感的回归和文化的认同。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建设乡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胶东剪纸艺术特点的梳理

胶东剪纸的造型和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体现了不同的哲学理念和美学特点。胶东剪纸的整体风格是以线为主,线条挺拔流畅,花样密集。在地域风格上,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强调传神,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粗中有细,画面丰富精致,人物神态生动传神;莱州、招远的剪纸则线条纤细,作品以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而威海地区的剪纸粗犷、朴拙之中兼具抽象、夸张的审美取向,有着较为浓重的海乡气息。

胶东剪纸的创作题材多以生子繁衍、吉祥富贵、四季时节、民间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等为主。人物多重视服装设计,植物和动物的表现也常常具有拟人性和亲人性,颇具想象美。这些不同题材的剪纸有着求福求寿、多子多福、祈求丰收和消灾解难等寓意,表达了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同时,胶东剪纸极具装饰美,整体设计上通常对称均衡,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胶东剪纸在风格、题材、造型、装饰、线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以简洁的方式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审美特点,这与乡村公共艺术所要求的地域特色和情感表达有着共同之处。将胶东剪纸元素进行解构、重塑、在设计运用到乡村社区的公共空间中,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又赋予其一定的现代气息,使乡村公共艺术内蕴丰富而具有层次性,满足了人民的不同需求。

三、胶东民间剪纸艺术介入乡村公共艺术的实施路径

公共艺术是一种改善、装饰和加强社区生活环境的空间艺术。剪纸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需要在乡村公共空间条件的限定下进行,其目的不是单纯进行艺术创作,而是通过对胶东剪纸元素的运用,将本土地域特色融入公共艺术,促进村民参与到公共艺术活动中,满足人们对乡村空间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胶东民间剪纸艺术介入乡村公共艺术过程中,以政府主导规划、建立特色剪纸主题乡村社区、打造剪纸特色“文化IP”的方式,可以充分地将胶东的地域特性与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艺术性结合起来,带来更多衍生价值。

(一)把握乡土文化,合理规划社区建设风貌

对于胶东剪纸艺术介入公共艺术,在依靠企业与艺术工作者合作的同时,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公共艺术与当地政府的规划有关,相关部门的引导能够给予艺术家更明确的设计思路,使艺术作品更好地发挥引领乡村文化发展的作用。虽然目前公共空间在乡村社区的建设中越来越重要,但某些公共设施和文化符号在各个乡村社区中相互套用,导致乡村公共空间因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而逐渐趋同,村民的归属感也逐渐淡化。要实现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就要从多层面获得村民的认同,促进村民参与到公共艺术活动中。受海洋文化、道教文化、舶来文化的影响,胶东剪纸表现的主题多以传说故事、历史故事、戏剧故事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画面的艺术性强。由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可借鉴胶东剪纸中呈现的丰富民俗题材,有效利用不同的本土资源,如海阳大秧歌、蓝关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吸引市民积极参与,使之成为人们乐于活动的地点。

(二)建立特色剪纸主题乡村社区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下,特色主题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成为消费热点。剪纸主题乡村社区的建设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以支持产业、设施、城建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当地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发展现状,对当地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人口概况等进行相关调查分析,为后续设计规划做准备。通过政府和私营企业、民营资本合作的运作模式建立特色剪纸主题乡村社区,促进政府、企业、农村三方的共赢。建设特色剪纸主题乡村社区要突出胶东剪纸艺术的主体性,以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从胶东剪纸中提取核心元素,打造符合村落气质的景观小品。设计师要总体把握自然风光、文化遗存、民俗民风、乡村美食等特色资源,据此对入村标识、景观节点等进行构建;并按照空间形态中的点、线、面对胶东剪纸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再设计,打造民宿、采摘园、雕塑群、休闲区域等,提高乡村社区空间的观感品质与空间秩序。特色剪纸主题乡村社区的建设还需要与专业的运营团队开展合作,切合乡村实际,包装出针对胶东剪纸文化的观光体验活动、景观点等旅游路线并以此推动当地餐饮、住宿、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三)依靠网络,打造剪纸特色“文化IP”

在信息时代,网络传播十分迅速,“文化IP”是文化产品之间的高效链接融合,不仅是促进景区效益提升、实现景区长远发展的可行路径,更能满足实现文化振兴、推动文化自信的需求。IP化的方式能够促进胶东剪纸文化的传播,对于年轻人而言,打造“文化IP”的方式更符合他们的消费文化,也让胶东剪纸这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的生活,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观光,同时增进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

乡村社区IP化的过程即将当地文化符号产业化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剪纸艺术可以通过多元化运用渗透到不同方面。首先,可以利用IP对胶东剪纸元素的转化利用,如将IP进行人格化表达,以胶东经典剪纸《老鼠嫁女》为例,可以通过剪纸造型里可爱的老鼠形象,拟人化的动作形态,设计出IP形象。其次,可以对乡村社区景观空间进行改造。以整個的乡村社区空间为整体建立剪纸特色主题性IP,推动乡村社区空间创意性开发,改变乡村社区精神风貌。第二,建立IP后,可以利用互联网文化产业链,以网络为媒介真实记录人们的观点和态度,提高胶东剪纸的趣味性、特质性和关注度。还可以用发展线下虚拟IP的具象化体验,设计由IP衍生的文创产品,将IP和科技结合制作机器人等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第三,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促进乡村社区IP的长久发展。通过推动科研院所、文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方式,促进乡村社区IP孵化和衍生品开发,以乡村社区文化体验中心和乡村社区IP衍生品带动乡村社区剪纸文化的传播,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对于新型乡村社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将胶东剪纸融入乡村公共艺术之中,首先有利于胶东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使乡村社区的艺术建设有了更深的人文内涵;其次,有利于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提高乡村社区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氛围;最后,有利于公共艺术融入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空间的合理改造,建设新农村。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胶东剪纸作为胶东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良好的情感凝聚力与认同性。将胶东剪纸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赋予乡村社区新的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赵阳.共生观念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20.

[2]张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徐州剪纸的艺术探析[J].绿色包装,2020,(12):73-76.

[3]王欣宇.河南“非遗”传承人朱秀云的剪纸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上),2019,(09):41-43.

作者简介:

程瑞,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在读,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刁宇虹,女,汉族,山东莱阳人,讲师,教育硕士,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作者:程瑞 刁宇虹

社区公共艺术论文 篇2:

意识与责任—中国农村社区公共艺术问题的思考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缺失问题的凸显,使得如何改善精神文明备受关注,而公共艺术这种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造型艺术,它对公共空间环境,传播公共文化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关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问题,如何通过公共艺术的建设达到促进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 公共艺术、农村社区、公共性、视觉文化

一、关注农村社区公共艺术问题的原因

中国的“三农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到普遍关注,而农民问题是其中的关键,提高人的素质与观念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农村建设从历史发展来看,大部分时间都远远落后于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而这一问题如果长期不能得到解决,其后果无疑也是严重的。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指出发展农村等落后地区的重要性,认为“如果不能实现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那么中国的不稳定就不可避免”。

农村社区的发展,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制约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一向存在着多种角度,有的是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有的是从农民教育入手,而在本文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改善公共环境,从而介入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农村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实中发挥着促进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谐共处、改善生活状况的重要作用,但有关研究却基本鲜有问津,人们似乎总是认为,农村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以稳定的社会结构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而忽略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变迁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农村公众的观念,公共艺术也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元素,公共环境也悄悄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公共艺术在利用地域特色,发掘农村社区传统文化、营造农村公共空间环境和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将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艺术与农村社区居民的关系方面作为核心议题。具体而言是以公共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表达手段,研究公共艺术如何在农村社区影响公众生活。农村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环境,居住环境和文化公共空间有强烈的愿望与要求,只是难以找到合适途径。因此,通过视觉文化—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公众生活这一角度,探讨促进“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的发展的途径,正是本文研究选题的原因与初衷。

二、农村社区公共艺术问题的思考

中国在九十年代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化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这种城市化过程中的愿望和初衷是好的,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促进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精英走到城市,走向城市和工业的都是农村的青壮年和比较有文化、有技能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农民和农村中也是生产力因素和劳动力最活跃的分子、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农村社区最具活力的一群人走了,最弱势、最需要关怀的一大部分人留下了,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能力弱,收入少,医疗卫生条件差,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解决城乡公共文化失调问题,单纯依靠农村社区内部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各个专业配合起来,同样它也是美术学研究者的责任所在。

农村社区的公共艺术,主要是以改善公共环境为中心,以视觉文化建设为目标,它和当地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密切结合。农村社区的公共艺术不能以某种类型来研究,而是以改善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和目标,它是一种视觉文化现象,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人文环境、传统和现代文化,能够对居民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能像城市公共艺术一样高投入,大拆大建。农村社区公共艺术与城市形式不同,但是它体现的价值是相等的,强调公共空间环境、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公共艺术和由此产生的视觉文化使居民产生历史感、归属感,弥补了公共文化的缺失问题。

公共艺术在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是塑造“人”,包括塑造“人”的道德、文化观念和精神,公共艺术的内容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形式美是外在表现,体现的是艺术美感,在这个方面,康德认为艺术美在于“审美意象”,主要是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无法用理性的概念来表达,只能借助于感性的形象来体现,公共艺术在公众生活中正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作为公共的艺术,艺术的普及性更显现其独特的方面,犹如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提到,美育陶冶人的性情,它能使人高尚、纯洁,不像衣服、食物一样个人独有,金字塔、罗马剧场等都是人人欣赏的,在关注农村社区公共艺术问题这个方面。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艺术在农村社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紧迫性的任务。虽然居民并不认为过于熟知的视觉形象是一种公共艺术,而在当代公共艺术研究中,以公共空间环境和包含的视觉艺术形象为中心的公共艺术对公共文化的传播,精神文明的塑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中国农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是综合性的,既包含了公共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也包含了从设立到批评的公共参与,这也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推动农村社区与城市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翁剑青 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社会公众互动的艺术及文化阐释 [M]东南大学出版社 南京 2004

[2]马钦忠 雕塑、空间、公共艺术 [M]学林出版社 上海 2004

[3]顾丞峰 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 [M] 湖南美术出版社 长沙 2002

[4]郑振满 主编 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 [M] 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州 2003

注:本论文为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颜铮 张琦 周菲菲

社区公共艺术论文 篇3:

提升既有社区品质的公共艺术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公共艺术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不断实践,其对社区品质的改造能力逐渐被大众所认知。以建设美好的生活环境为目标的社区公共艺术发展是社会进步及时代的需求。文章通过思考社区公共艺术实践中出现的公共关系问题,對提升社区品质的实践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从而为社区公共艺术组织策划提供了参考和启示,以期为公众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良好的公共关系和优质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公共艺术;社区品质;艺术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区公共艺术是社会公共领域的一种艺术实践,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艺术的方法来改善社区内部公共关系与整体外环境之间的交流。由于不同的社区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出现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所以社区公共艺术活动的实施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社区公共艺术的组织策划、参与互动、艺术形式、制作实施等环节需要维护社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艺术的实效性和启发性,以及社群的自主性和互动性等客观规律。

一、社区公共艺术的实践意义

社区公共艺术的生命力体现在公众的日常生活和现实经历中,交互方式建立在居民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情基础上,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与交流形式的反映。通过组织和策划可以提升既有社区的环境品质,增加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的活力,并且可能对公共文化产生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社区公共艺术的功能是建立具有良好关系的社区人文环境,使社区内部产生持续有效的沟通,促进社区与社会环境之间进行交流、协作和响应。社区公共艺术的实践也有利于居民个体对社区认同感的提升,通过知识、情感和技能的传授和互动,使个体具备融入社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社区公共艺术通过接收居民日常生活实践所产生的信息,激发公民个体的公共意识和群体的凝聚力,对促进和改善社区公共关系具有良好的作用,以此能推动社会和谐、正常发展。

二、社区品质提升的公共艺术实践方法

(一)环境质量提升

1.建筑外环境的改造

在社区建筑外立面或地面进行涂鸦和手绘,其优点如下:第一,不需要做大规模的改建,只需要在现有的建筑外立面或地面进行绘制和装饰,简单、快捷、成本较低;第二,不占用地面空间,不影响交通,也不会影响未来政府对社区道路的重新规划;第三,材料安全无害,不会产生粉尘等环境污染,对环境友好,符合低碳要求;第四,墙绘是公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经济实用,视觉效果改善显著,可选择的主题范围广,社区居民的认可程度也较高;第五,彩绘主题容易引起社区居民的关注,居民容易获得归属感与话语权等心理上的满足。

2.艺术装置的设置

社区中心、景观带、花园等公共空间可增设雕塑、艺术装置等艺术作品。这样除具有一定的美化、装饰作用外,还可形成人群聚集中心,划分居民活动区域;而艺术装置的标志性和特色性也能彰显社区的精神文化和独特之处,并且可以梳理社区的历史文脉,有利于社区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3.社区绿地的增设与改造

一些老旧社区,绿地景观不足,对此,可以增添一些可移动的花坛、花架,或者利用社区特有物品进行改造设计,以补充社区的绿化景观,营造社区的温馨氛围。另外,如果绿地的规划或维护不当,造成大面积的闲置和被占用,在策划过程中就可以结合绿地的环境、地理位置、功能、居民活动区和居民需求,因地制宜地重新规划绿地;也可以组织居民共同种植,提高居民对社区建设和维护的积极性,这样也能满足部分居民的种植欲望,减少随地乱种情况的发生。公共艺术活动的策划,设立种植小组,也能使绿地后期的维护得到有效保障。

4.基础设施的增设

增设一些互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娱乐设施,如健身器材、趣味凉亭、休闲座椅、垃圾箱,甚至是照明设施等,或者对社区交通站进行艺术改造和增设,抑或是针对居民的不同需求营造空间,满足不同居民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交往,丰富社区的艺术种类。

(二)形象提升

1.举办艺术市集

可以在社区开展集市活动,推广和销售当地特色艺术品或手工艺品。艺术市集能够快速筛选出社区的特色元素,突出社区的特色,可以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里进行社区特色的宣传,同时也能产生聚集人群的效果,具有引流的作用。市集也可以为社区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而市集活动中公众的参与也可以起到社区形象的宣传和传播作用。

安徽铜陵犁桥村文艺音乐市集的连续举办,让原本以种植、水产养殖和外出劳务为生的村民在家乡找到了生存之路。市集内聚集了本地各个领域的艺术爱好者,充分展现了犁桥村的个性与特点。“犁桥乡村文艺市集”的举办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于此,为当地的旅游及其相关产业提供了经济效益。

2.举办艺术表演

在社区内可以举办音乐、舞蹈、美术、灯光秀、脱口秀等表演,也可以将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的创作过程进行艺术化的展示。这些表演活动融艺术与人文于一体,既贴近群众生活,又体现社区的精神面貌。同时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展示,既能提高社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知名度,也能提供给人们交往、对话的主题,为社区带来流量,充分展现出社区对形象建设的注重。

“乡村密码——中国·石节子村公共艺术创作营”活动,以乡村文化形象建设为目标,将艺术与乡村生活充分地融合在了一起。艺术家在15天里与村民共同生活、共同创作,真切体会到了乡村的生活与特点;不同灵感之间的相互碰撞,使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出了具有乡村特色的艺术作品。该活动吸引了全国40多名艺术家的参与,在地创作20余件作品,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游客到此欣赏,有效提高了该村的文化形象建设。

3.举行艺术节

公共艺术其实就是在探讨公共空间与公众生活发生的交互关系。作为社区形象的提升手段,其要结合社区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特点、社区区域特色等进行创意表达,因地制宜地来进行创作。艺术节活动可以将社区的日常生活与区域特色艺术化地进行展示,并通过创作营、展览、论坛等形式邀请当地居民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对当地居民来说,特定时间的节日能够形成情感记忆,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其他参与者来说,他们可以对当地社区有更深入的了解。“里外”人员之间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有利于社区形象的发掘和重塑,可以开辟出社区新的发展方向。因此,艺术节的举办能够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重建居民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社区的整体形象。

(三)公共关系提升

1.公共领域的重新构建

公共领域的重新构建是要为居民创造一个新的对话空间,因为交流空间的缺乏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在社区内可以对实体空间进行构建,通过改造或者优化现有社区内的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可交流的场所,如安放交流板、运动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也可以对网络空间进行构建,例如设立公众交流群、公众号等。目的都是让居民拥有一个能自由表达意见,甚至释放情绪的交流空间。

2.公共话题的创建

社区邻里之间的相互守望、帮助,以及团结协作是居民共享意识构建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通过考察,选择居民感兴趣的日常生活话题来创造居民之间交往沟通的主题。例如,举办花坛种植活动,让居民共同维护花坛,形成一种新的沟通形式,以此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共享意识,改善居民之间的公共关系。当然,公共话题的创建要具有广泛性,要使社区居民尽可能多地参与进来;也要具有整体性,要让居民全面了解活动的意义,加深社区是一个整体的认识。另外,活动要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并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和监管,有规律、有组织地进行。

3.居民多层次地参与

社区公共艺术的实践主体是社区居民,居民的参与广度、深度以及效度是衡量居民参与公共艺术程度的主要指标。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公共关系提升的基础是双向的沟通。因此,居民的参与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通过人际媒介进行参与。组织者要事先赢得居民的信任和好感,例如在社区内驻扎,与社区居民聊天,帮社区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快速结识大部分社区内的居民,对社区出现的问题也能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也方便与居民沟通,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二是群体参与,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启动会、茶话会、居民代表大会等方式来吸引居民参与。这样能够及时了解居民的意愿,可以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开展关系提升活动。三是调研参与,可以通过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让社区居民进行反馈性参与。在问卷设计中要展现出公共关系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对居民进行引导。四是活动参与,可以让居民直接通过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进行互动,以此来引导和改善居民之间的关系。

在公共艺术的实践中,无论是集体的参与还是过程的共享,都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参与感,这也是社区文化形成的有效途径。因此,有目的地进行活动策划和引导居民参与,才能真正改善和提升社区的公共关系。

三、结语

社区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是复杂且多变的,每个社区的基础条件有所不同,所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因此,本文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对社区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梳理,对改善社区的居住环境、重塑精神文化内涵、重新构建社区公共关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为今后社区公共艺术活动的策划提供了实际的参考。当然社区公共艺术实践方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尝试和总结。未来的社区公共艺术实踐一定不是短暂的活动,而会是具有创新性、自我修复性和持续性的社区建设常态化活动。

参考文献:

[1]翁剑青.维系多元交往的共同体:当代艺术的公共性与日常生活[J].公共艺术,2020(1):54-56.

[2]刘家文,简宇航.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策略[J].城市建筑,2019(21):72-75.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汪芷萱

上一篇:山区农村经济论文下一篇:电教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