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2022-10-31

第一篇: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服务平台

观音垱镇2007年人才工作总结

今年全区组织人才工作会议后,我们根据《沙市区2007年人才工作任务分解》(沙市人才办[2007]1号)文件精神,制定了我镇2007年各项人才工作计划。近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的理念,大力实施满园工程,认真学习贯彻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方位地搭建为人才服务的平台,挖掘拓展让人才显现的空间,通过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全镇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引导务工,提供服务,让打工人才带领村民沿海增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外地经济的迅猛发展,镇党委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人们的思想不解放,经济底子薄,人多土地少”是观音垱的镇情。因此,全镇上下要认真学习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解放人们的思想,让那些思想解放的人才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二是要千方百计提供各种优惠服务,招商引资,吸引外地人才和资金,让各类人才到观音垱兴业,带动全镇经济发展。三是针对观音垱人多地少的镇情,鼓励引导村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去打工,让他们到沿海的经济大潮中去学习、锻炼、赚钱,待到时机成熟,带技术、带市场、带资金回来发展观音垱经济,把我们的理想变成发展观音垱的现实。

(一)积极组织务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成为技术人才

我们的村民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他们要外出务工,必须有1—2门技术或专长,外出务工才好找工作,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已初步形成的培训服务网络,组织以家政服务、缝纫为主的岗前技能培训班。今年来,经过政府、村及民间组织培训近3500人,这些人都已在广东的深圳、东莞,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晋江等地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们还依托镇内的晶亚、衣都、香樟树等五家服装公司,有计划地培训熟练缝纫电车工,目前学员虽还未结业,但杭州、温州等地的服装公司就到此与他们签订了用工合同,基本上实现了外出务工者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为村民找到了致富之路。

(二)镇、村、社会为务工家庭排忧解难,使他们成为赚钱的人才

在镇政府倡导和鼓励下,外出务工人员一年比一年增加,全镇已达万人之多,预计今年年底全镇打工经济收入将达到1个亿,打工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新的增长点。我们认为,为他们搞好服务,就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为此,镇委研究决定,一是在打工人员较多的村成立务工者协会,不断地输送务工者,向村委会报告打工者的情况,告知谁家有困难需要什么等。二是村委会根据协会和务工者的电话,为在家的父母提供责任田、学生上学、老人就医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司法所提供法律援助。务工者协会开办了劳动用工信息,维护打工者合法权益。去年

2 镇政府组织了分管打工经济的领导和司法所有权的所长组成专班,到务工者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维权服务,司法所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200多张,使外出务工人员感到身在千里之外,亲人近在咫尺。通过我们为家庭排忧解难,提供服务,让他们在外地安心发展,守法赚钱,逐渐成为观音垱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三)村党支部注重对务工者的跟踪培养,使他们成为村级组织后备人才

近四分之一的观音垱人在外务工,1.2个亿的收入靠他们创造,这支队伍年轻、文化层次较高,身强力壮,是观音垱镇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精锐部队。党委认为,观音垱的今天靠他们,观音垱的明天更要靠他们,要求各村党支部要注重在打工的能人中,发展我们的党组织,注重经常性的培养、跟踪管理。文岗村务工人员苏羿,会缝纫技术,2001年到福建务工,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是一家服装公司的经理,年薪10万元以上。他致富不忘家乡,去年和今年分别带出务工人员130多人。三年前他向文岗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常与党支部电话联系,节日向支部当面汇报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党委根据他的要求,于去年六月批准他为中共预备党员。目前苏羿正在着手制订一份回乡创业的计划。今年党委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新党员2名。

二、引领培养,搭建舞台,让乡土人才为村民服务增效 经济要发展首先是人才,人才决定事业的盛衰成败。为此,

3 我们既注重引进人才,又注重培养和挖掘人才。只有选准了人才、发掘了人才,观音垱的发展才能步入快车道。

(一)注重党组织的发展,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村“两委”换届以来,根据有关规定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区委的要求,注重德才兼备,把年轻有为的党员选拔到主职岗位上。由于我们注重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和跟踪管理,有5名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通过党支部的选举和村民直选,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从近一年的工作情况看,他们既年轻,又有胆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注重优秀人才跟踪管理,让先进永恒

台林村党支部书记向家义,曾是荆州市“十佳”支部书记、沙市区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村党组织、个人都是镇内多年的先进。领导很赞赏他,群众很拥护他。本人思想品德好,会经营,善管理,是拔尖的乡土人才。为了鞭策他努力工作,永葆先进,党委经常与他谈心、沟通,勉励他工作上要永远争先,思想上要防微杜渐。他不负组织的重托,村的信赖,在前进的路上从不自满,警钟长鸣。向家义同志现在正率领村民着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注重乡土人才的培养,让环境更宽松

皇陵村农民,几年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作物结构,发展经济作物。农民程传林,带领乡亲种返季节西甜瓜,市场销售看好。通过他们诚实的劳动,找到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为了规模经营,让农民的西甜瓜卖个好价钱,以程传林为首的成立

4 了“西甜瓜协会”,组织了市场化的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并注册了“小皇蜜”商标,为瓜农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党委、政府给了他多次鼓励,也给了他荣誉,但他从不满足,还在不断地为瓜农追求更高的效益。甲鱼运销大户汪从华,为了让观音垱养殖户的产品销个好价钱,跑上海,下深圳、广州,广泛联系客商,拓宽销售渠道。收购养殖户的鱼价,几乎是市场上的销价,为群众解了难,卖了个好价,村民对他评价好。去年镇委根据他几年前的申请,批准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三、引进人才,营造环境,让科技人才为企业创新增值 为了深化企业改革,2001年我镇引进了东信药业,对原有的江陵制药厂整体出售。当时的东信药业,如何由集体企业向民营企业过渡,如何让企业增产增效,如何稳定发展,十分困惑。企业的老总说,企业的兴旺在于人才的开发引进,不久他们引进了原江岸车辆厂具有管理大企业能力、文化程度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田立智任东信药业总经理。他进东信药业六年来,不仅实现了企业的平稳过渡,还实现了企业的增产增效。六年来逐步实施了三期开发工程。目前产销两旺,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通过考核,田立智被评为沙市区拔尖经济人才。

(一)严格员工文化层次,努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是决定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东信药业在招聘员工时,他们严格员工的文化层次,努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目前东信药业拥有员工325人,比改制初期的216人增加了109人,其

5 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6人,中专85人,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员工总数的37.23%,比改制初期的27.77%上升了9.46个百分点。具有高中以上(含大、中专生)文化程度的占员工总数的60.92%,比改制初期的50.92%上升了10个百分点。拥有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人员50人,占员工总数的15.38%。员工文化素质比一般企业要高,这是东信药业增产、增效、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二)筑巢引凤吸引人才,挖掘开发人才创新增效的潜能 为了创造环境,吸引人才,东信药业一是出台了《招聘技术、管理人员办法》、《绩效考评办法》、《员工休假及其待遇的规定》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优惠规定。在工资待遇方面实行按岗计酬的分配原则,引进的人才在试用期的工资要高出一般试用人员200元。员工的工资水平因分配的岗位不同比新招聘的其他一般员工要高,在购买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方面也比其他员工优先。二是为引进的技术人才构建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专长,学有所用。引进的人才经试用合格,绝大多数分配到了技术开发、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关键岗位。去年11月引进的本科毕业生陈丽华,由于他基本具备技术管理素质,试用后任命为车间主任。三是为他们创造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的机会,搭建交流技术的平台,使他们共同学习,不断进步。近年来公司先后组建了质量工作领导小组,生产技术质量攻关小组,同时制定了《基本质量奖励制度》、《奖惩条例》等办法,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发奋学习,钻研技术,刻

6 苦攻关。公司改制后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黄章斌在混合脂肪酸甘油脂的技术攻关活动中,同车间的技术管理人员一道,反复探讨,精心研究,终于使该产品的酸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而且,大大延长了其质量的稳定时间。公司给予了他1万多元的奖励。他们越干越有信心,越干越有干劲,在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中,公司形成了一个我为企业作贡献,我为企业增效益争先恐后的大好形势,企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人才是一个集体、一个单位、一个组织盛衰兴亡的关键之所在。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观音垱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更要靠人才。为此,下半年我镇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做好各类人才的调查摸底工作,特别是观音垱在外工作的各类人才,为工业兴镇,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搞好人才储备。

2、进一步办好技术培训学校,让打工人员、本镇种养人员能到学校进行技术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大合唱。

3、进一步为全镇万名打工人员搞好各方面的服务,为家里的老人小孩排忧解难,让务工人员安心在外发展。

4、进一步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为他们提供最优惠的条件,更宽松的环境。

5、进一步对现有的人才跟踪培养、管理,使其发挥潜能,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通道 ——樟树市刘公庙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调查与思考

杨林峰刘峰杨艳平

刘公庙镇地处江西省樟树市西北部,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67个村小组,全镇人口18910人,其中农业人口17010人。近年来,该镇以便民办事为出发点,以提升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积极探索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路径,努力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通道,全面推行便民服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主要做法

该镇通过“123”工作法,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新机制。

“1”,即完善一个平台,打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验田”。一是强化硬件建设,完善为民服务设施。在硬件上做到“十有”,即: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有明显的中心标牌、有群众熟知的热线电话、有办公电脑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有固定或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有办公经费、有群众办事座椅、有明显的窗口指示牌和事项办理公示牌、有窗口办事指南、有公示栏。二是合理设置岗位,落实“一站式”便民措施。按照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把各站所中工作相似、业务相近的职能部门合并归类,把便民服务中心精简为信访接待、综治与法律咨询、农业科技、土地服务、

1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残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8个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受理、窗口运作、统一收费、限时办结。三是精心选调人员,建强为民服务队伍。对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人员,该镇严格把关,择优调配,挑选了一批作风正派、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干部到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对工作人员就《行政许可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等进行岗前培训。实行挂牌服务,动态考核,优胜劣汰,同时发现人才,培养后备干部。四是完善各项制度,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值班制度,每周由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带班,每个窗口保证两名工作人员按AB岗轮流值班;建立便民服务考核机制,把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纳入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表彰、干部评先选优、确定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公开设置意见箱和监督电话,设立岗位监督栏、岗位监督牌、意见簿等,对工作人员实行编号挂牌上岗,定期不定期对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2”,即畅通两条渠道,架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一是在畅通便民服务渠道上突出“三个做到”,即:只要符合办证条件,立即可以办理完毕,做到“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农民群众关心的粮食生产政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流通、新品种推广、政策法规等问题,在便民服务中心有专业人员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释;专门设立一个信访接待室和诉求室,每天安排一名镇领导坐班,负责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服务中心,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民意畅通。二是在畅通监督管理渠道上突出“两个发挥”,即:加强对考勤、值日、项目运作、管理考核、评先创优等日常工作

2方面的监督管理,并将便民服务工作纳入民主测评和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便民服务中心自身的内部监督管理作用;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定期向服务对象征求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工作成效,切实解决以往办事不公开等问题,发挥群众对便民服务中心的外部监督作用。 “3”,即寻求三个结合,开拓创建乡镇“三民”好班子的“示范地”。一是与规范基层干部行政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制度化运行这个平台,严格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承诺制、责任制、定期约谈制、内部快速协调制等四项制度和值班日记、公开办事、优质服务、督查考核、廉政建设等五项管理制度,促进他们始终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服务质量。二是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克服以往办事推诿、拖拉、效率低的现象,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出击,积极转变职能,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亲民“一线连通”,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便民“一张卡片”,把工作人员的分管业务内容和联系电话制作成“便民服务卡”,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把服务送到家中;爱民“一支队伍”,成立专门服务队伍,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扶贫解困等各种服务;利民“一份记录”,进村入户,掌握民情,针对群众实际情况,提供就业岗位、致富信息等服务。三是与转变干部作风相结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群众监督制度,切实约束干部行为,转变干部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高素质服务中心干部队伍。

二、主要成效

便民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坚持“便民、公开、依法、高效、无偿”的原则,为群众办理证照、核报补贴、资源交易等各项服务3600余件,受理政策咨询260余人次,调处林业、民事纠纷52起,共受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9例,印发各种宣传资料500余份,调解民事纠纷32起,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事故6例,避免了群众越级上访8起,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630余件,做到了服务效果“零投诉”。

一是方便了群众办事。便民服务卡将驻点干部及村(居)干部的姓名、职务、职责、联系号码等信息公开方便了群众,并通过一站式服务,使群众办事省时又省力。

二是优化了发展环境。规范的办事程序,优质的服务承诺,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促进了工作协调,有效解决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经济发展软环境,有力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成效。

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服务承诺、限期办结等制度,做到“急事先办、难事尽办、特事特办”,有效化解了群众因该办的事情没办或未及时办理而产生的积怨,避免了“小事久拖积大患”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维护了稳定。

四是规范了干部行为。便民服务中心,将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岗位职责公布于众,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实施阳光运作,避免了暗箱违规操作,不仅增强了镇干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意识,还防止了“吃拿卡要”现象,从源头上推进了治腐工作。

五是密切了干群关系。对群众前来办事和反映问题做到“一

4张笑脸、一杯热水、一颗热心、一句问候”,通过干部“零距离”服务,加强了干群之间的感情沟通,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发生,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

三、几点启示

通过几年的努力,该镇便民服务中心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之一: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出发点是做好宣传工作。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注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重点向群众宣传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改变群众认为中心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看法。

启示之二: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着力点在加强中心队伍建设。乡(镇、街道)工作人员一般都有包村任务,乡(镇、街道)中心工作又较多,中心工作人员经常进村或承担其它工作,造成人员不能坚守岗位,工作时断时续。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宗旨意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才能充分发挥中心的服务作用。

启示之三: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关键点在延伸基层服务触角。搞好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是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平台向村组的延伸,是农村基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窗口,整合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监事会、廉政监督员队伍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工作队伍等资源,重点监督村级公共权力的运行,接受群众对基层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以最快的方式、最优质的服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启示之四: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根本点在提供严格的制度保障。一套好的机制可以坏人无法犯错误,一套不好的机制同样可以使好人犯错误。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必须配套以一套好的运行机制。该镇镇便民服务中心实施“四制度”及取得的成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借鉴。

作者系中共樟树市委办公室干部 邮编:331200 6

第三篇:搭建维权平台服务职工群众

临颍县总工会

近年来,临颍县总工会以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职工维权解困为宗旨,创新工作思路,与司法局联合,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搭建以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龙头,28个帮扶工作站为支撑,366个村级帮扶工作室为触角,面向全县五万名职工开展法律援助服务的网络工作平台,强化措施,贴心服务职工群众,法律援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依法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信赖,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为此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先后被省总工会命名为“四星级”、“五星级”,2010年又被省总评为优秀帮扶中心,打造了工会法律援助的品牌。

一、创新工作理念,搭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平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制的进一步深化,劳动关系也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复杂的劳动关系派生出程度不同的背离和谐劳动关系的现象,侵害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工会要想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更好地服务职工就必须破解维权难题,努力寻求新的有效的维权路径。县总工会党组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与县司法局联合搭建法律援助服务平台,有效整合资源,零距离服务职工的工作思路,得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县司法局大力支持下,经过精心筹备,我们于2008年10月成立临颍县总工会法律援助服务领导小组,县总工会主席任组长,司法局局长、主抓副主席任副组长,抽调县总工会法

1律部、司法局相关股室、律师事务所的业务精英组成20人的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具体负责指导全县各级工会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并投资20多万元建成以法律援助、困难救助为主要职能的临颍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专门设立县总工会法律服务处,在各乡镇工会、产业系统工会建立28个帮扶工作站,在366个行政村选配人员建立帮扶工作室,建立县总工会与司法局职工法律援助联动机制,制定《临颍县总工会法律援助办法》、《临颍县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办法》等工作制度,形成了以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龙头,28个帮扶工作站为支撑,366个村级帮扶工作室为触角的三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平台。

二、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法律援助队伍工作水平

全县各级工会肩负着为职工群众解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代拟法律文书、审查劳动合同、代理非诉讼案件、担任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案件代理人的职责。做好法律援助工作需要一大批精通法律知识、协调能力强的工会干部,县总工会把提升队伍素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常抓不懈。一是聘请律师坐窗口帮带培训。县总工会协调县司法局安排律师保证全年坐窗口服务,一方面直接服务来访求助职工,一方面采取“1+3”的模式帮带工会干部,学法律、学业务、提升素质。二是举办法律援助业务培训班,集中开展有针对性法律培训工作。三是组织走出去取真经。县总工会分期分批组织各级工会干部到北京、福建、郑州、洛阳等地学习外地法律援助的先进经验,充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仅2009年以来,县总工会已举办法律业务培训班6期,培训工会干部572人次,帮带培训

干部148人,组织考察学习7批,126人次,极大的提升了工会法律援助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为服务职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立体普法学法,提高职工群众法律素质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倡导职工学法,是提高职工群众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县总工会始终把职工普法、学法作为开展法律援助的基础性工作紧抓不放。一是开展职工学法普法大讲堂活动。县总工会聘省、市、县专家学者、知名律师在全县各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学法普法大讲堂活动,仅09年以来已举办职工学法普法大讲堂活动15场次,受益职工5200人次;二是举办职工学法普法知识大比武活动。县总工会倡导开展群众性学法、懂法活动,先后有两万多名职工参与,县总工会对涌现出的学法懂法优秀职工60人,并予以表彰和奖励。通过典型引路,有力的激发了全民学法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媒体普法。县总工会利用在临颍县电视台开办的《临颍工运》专栏,每周请律师开展一次法律援助电视讲座,面向全社会普法,并先后印发普法宣传材料5000多份,走厂进企送到广大职工群众手中,营造了全民学法普法的浓厚氛围。

四、依法维权,贴心服务职工群众

依法维权,服务职工群众是我们法律援助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2010年固厢乡七里北村农民工李某在县城某建筑工地意外从起落架上摔伤,县总工会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得知后迅速介入,依法协调用工单位向该农民工支付3500元医疗费。在近两年的开展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全县各级工会法律援助员担任指导员,指导各企事业单位依法签订工资集体协议,职工工资年增长20%以上,涵盖职

工四万多人,签订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142家,覆盖女职工3420人,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在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我们早介入严把关,对全县签订的劳动合同进行审查,当场指导修改劳动合同362份,为职工维权防患于未然。2010年上蔡县农民工李某在一家装饰材料公司工作出现工伤,单位不予赔偿,县总工会得知后,多次与公司协商未果后,依法进入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最终使李某获得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65760元。2010年以来,临颍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已为全县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78人次,代交法律文书32个,审查劳动合同7800份,代理非诉讼案件18个,担任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案件代理人7次,有效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职工满意率达95%以上,为构建和谐临颍做了工会组织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搭建服务平台 做好法律服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卧龙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群体日趋壮大,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群体的迅速扩展,各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和摩擦日益增多,随之出现的经济矛盾和各类纠纷也多了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卧龙区工商联与全区知名律师事务所、2家法律服务所及公证处和5个乡镇分会、3个行业商会结对成立了卧龙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法律服务中心。以独特的功能,便利的形式,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有力地推动卧龙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一、 完善自身制度,保障法律服务

为保证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卧龙区工商联结合实际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经常与事务所律师共同研究探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有关法律需求,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法律支持;二是经常联络沟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收集整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对服务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具体的法律需求,及时向服务中心的有关负责同志通报;三是工商联主席和事务所律师能及时协调和解决会员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法律事务问题;四是积极为法律服务中心出谋献策,协调法律服务中心与其他法治单位的关系,改善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环境 ,使得法律服务中心更好的服务于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

二、 立足本职岗位,认真解答咨询,努力为非公有制企业排忧解难

自卧龙区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以来,能经常积极主动地为非公企业解难答疑。就国家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法律服务中心深刻意识到这三部法律颁布必将对民营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于是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法律宣传的力度。一是举办了法律知识讲座培训会。由卧龙区各行业商会负责人、工商联会员单位约有100多人参加了这次培训会,法律服务中心的律师重点就劳动法规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风险规避进行了详细阐明的讲解。在培训会现场还一一回答了民营企业家们的法律疑问,会上还向参会人员发放《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宣传单页共200多套。二是及时走访会员企业和行业商会,上门宣传法律知识,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自2008年底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我国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大批中小企业倒闭,我区的民营企业也受到深刻影响。针对这个新情况,工商联和法律服务中心积极行动起来,在配合机关深入企业进行专题调研的同时,走访了20多家会员企业和行业商会,如我们走访了丰园禽业、宛蒲建材、南方木业和温州商会等单位,上门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帮助企业坚定信心,并向他们发放了法律宣传资料100多份,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发生的违法裁员的现象。三是法律服务中心先后协调会员企业之间、会员企业与非会员企业之间、会员企业与其他单位、个人之间处理涉及合作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类问题73起,帮助会员企业协调外部关系、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部分困难和问题。

三、 提高学习,不断探索工商联法律服务的新途径

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很突出,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来充实。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着力抓好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谐型的服务机构,把作风建设作为提高工作水平的突破口来抓,加强法律服务中心同会员单位的紧密联系。针对会员的逐年增多,纠纷的不断出现,求助于工商联法律服务的会员也越来越多这一现象,法律服务中心应进行提前介入,引导企业和会员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法律风险。同时做好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工作,对带有普遍性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和存在问题,用法律手段给予呼吁和力争,并有重点性的突破。并积极通过法律服务中心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尽可能采取调解等多种方式解决法律纠纷问题,不要只考虑怎样打官司,而是要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卧龙区法律服务中心坚持为全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依靠法律和社会的力量,及时有效地为非公企业提供规范化和专业化服务,及时有效地保护非公经济的合法权益。引导、教育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正确处理由经济行为产生的各种关系,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降低进行经济行为的法律风险,积极促进卧龙经济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卧龙区工商联 2010-3-12

第五篇:搭建服务平台 整合行业优势

搭建服务平台 整合行业优势 促进我省林产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理事长

罗增斌

(2007年6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民政厅和省林业厅的帮助指导下,经过各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筹备,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成立大会今天隆重召开了。这是我省林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全省林产工业从此进入了有行业协会指导和服务的新阶段。在此,我谨代表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林产工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表示衷心地感谢!向莅临大会的国家林业局行管办董主任、省民政厅领导以及各兄弟省市协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会员单位参会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 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是在我省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产品市场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我省林产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应运而生的自建、自管、自我服务的自律型中介组织。它的成立,对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整体利益,提升行业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省林产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成立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是我省林产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川是我国林业大省,现有森林面积3.4亿亩、林木蓄积16.4亿立方米,分列全国第4位和第2位,森林覆盖率达30.27%。据统计,“十五”以来,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连续保持20%的增长率,2006年突破500亿元,挤身全国第八位,西部地区第一位。到2006年底,全省共营建木竹原料林基地2120万亩、经济竹资源1010万亩。全省人造板生产加工能力达271万立方米,强化地板、复合地板及竹地板、实木地板生产能力达3751万平方米。竹木制浆造纸能力123万吨;接待森林旅游人数5845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93亿元。在全省15000多家涉林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253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169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59家,产值上亿的涉林企业有35家。其中,有4家涉林企业的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有4家林业企业的产品获中国名牌,有25家林业企业产品获四川省名牌,占全省名牌产品的5%;有17家涉林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涌现出了升达、国栋、吉象、全友、明珠、永丰纸业、宜宾纸业、华盛纸业、九旅集团、富顺锦明公司等一大批竞争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林业龙头企业。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林业经济还不发达,林产工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农民从林业上获得的收入还比较低,“大资源小产业”的问题较突出。同时,我省多数林业经济组织为中小型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

一、技术开发不足、信息渠道不畅、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随着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壮大我省林业企业规模,增强林业企业实力,提高林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的成立,为解决上述制约我省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可能。

首先,协会补充了政府转变职能后的管理“缺位”。发展林业经济,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实现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过去,政府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措施,对企业干预过多,管得过死,做了许多管不好也不该管的事,结果事与愿违,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开始逐步转变,对能由市场规律调节的事,能由行业自律解决的事,对管不好也不该管的事,政府已不再干预,而把管理重点转移到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服务上。这就出现了一个管理“真空”。而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的成立,正好填补了这个“真空”,从而形成一个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利于促进我省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行业依托协会才有利于健康发展。协会是企业的协会,协会的主体是企业。近年来,我省林产工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原料供不应求、企业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不适应市场需要、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管理混乱、品牌意识淡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行业协会来带领和推动整个行业,实施资源大整合,信息大交流,提升企业档次和行业经营水平,从而实现我省林产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世界同行的强大竞争,更需要实力、财力、抗风险能力都相对较弱的我省林产工业在协会的组织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整合力量共同参与国际竞争。

第三,协会使技术资源得到整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省的林产工业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滞后,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不够上,一些企业还停留在消耗资源的初级阶段。由于技术力量的分散性,难以形成技术上的拳头优势,在丧失部分市场的同时,也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整合全省的行业技术优势资源,共同开发,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凭借技术优势提升我省林产工业的形象,增强参与市场的竞争力,真正地实现四川林产工业走出四川、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目标。这就需要行业组织来牵头,按照中介组织的职能,搞好统筹协调和技术咨询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占领技术的制高点,从而做好做大我省林产工业。

二、发挥作用,搞好服务,充分履行好行业协会的各项职能

按照协会的职能,协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林业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农民增收,推进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的总体要求,以忠实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宗旨,以促进林产工业提速提质和增效为目标,竭诚为会员企业服务。在政府和会员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行业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加强行业诚信,恪守职业道德,完善自律机制,建立沟通渠道,努力推动行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协调、指导交流和服务工作。认真履行政府交由协会做的工作,搞好行业统计、行业调查,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要从林产工业发展的角度研究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动态,并根据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需要,提出我省林产工业发展的建议、应当采取的措施等,切实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还要积极协助政府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林产工业行业的各类企业和从业人员自觉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应充分体现行业的代表性、公正性。要切实履行沟通、协调、监督等职能。通过联系有关部门、行业联合会、培训机构、检测机构等,及时反映企业的呼声和要求。要向政府及时反映行业的合理意见和需求,增强协会的凝聚力,保持协会的生命力。同时,也要及时向行业传递政府的方针政策、管理措施和供给信息等。

第三,切实引导林产工业行业的健康发展。要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通过法律法规、协会章程来约束企业和人员的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要研究建立诚信机制,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提高整个行业的声誉。要从维护林产工业行业的整体利益出发,维护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一套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林产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四,把协会真正建成林业企业之家。协会要把服务于会员企业发展,作为协会的第一要务,切实树立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要自觉地维护林业企业的合法权益,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真心实意为会员企业办实事、办好事。

第五,搭建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平台。林产工业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行业,广泛地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交流,是发展林产工业的重要途径。协会要在符合大部分会员意愿的基础上,集中各会员的力量,组织开展重要技术领域的研究攻关活动,开发尖端的技术产品,全面提高林产行业的竞争力。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在条件成熟时,组织开展全省林业产业界和省外国外同行间的学术、信息交流,搭建林业产业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三、提高素质,创新机制,努力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协会

常言到“万事开头难”。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刚刚成立,在发展初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走自立、自主、自养的发展道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突出重点,迎难而上,把协会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起来。

一是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一支高效、务实的协会工作队伍,是做好协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在成立大会召开后,我们会尽快办理协会的正式登记注册手续,并按照理事会研究的意见,完善内部工作机构,健全内部工作制度,及时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切实把协会办成会员单位的幸福之家。

二是完善自律机制。根据《森林法》的规定、木材市场监管工作要求和木材市场特点等,研究和制定行业自律规范、规则,并督促会员单位共同实施。要组织会员签订自律公约,建立自律公约执行情况检查和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会员企业依法经营。

三是增强协会活力。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协会有活力才会有凝聚力和吸引力。要依据协会章程和行规行约,通过提供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创办刊物、网站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行业活动,使协会深深扎根企业,增强协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逐步培育协会的“造血”功能和服务社会的“输血”功能,真正把协会办成自强、自立、自管的社会中介组织。只有这样,协会的宗旨和作用才能实现和发挥,协会才能得到会员单位的拥护和信任。

同志们,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在我省林业经济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促进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这个中心,群策群力,扎实工作,努力把协会建设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服务协调职能的优秀社会中介组织。我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四川林产工业协会一定会不辱使命,为我省林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党建工作总结林业支部下一篇:党建落实日常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