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6

引言教育技术装备对于教育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教育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装备?这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开展的前提,弄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研究装备什么、如何装备、装备到何种程度为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数字化模式探析

当前,网络阅读已成为留学生主要的阅读方式。数字化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其阅读习惯和阅读观念与传统纸质教材有着本质区别。对外汉语主要是针对留学生开设的,当前,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阅读成为留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流方式。网络阅读借助计算机和网络,为留学生提供及时、开放的信息资源,并为阅读者创设了虚拟、便捷的阅读方式,大幅拓展了学生阅读的方式、广度和深度,并且对留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进行电子阅读的人数比例目前已达到70%,其中通过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的人数比例为3.3%,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在数字化教材中久负盛名的是Apple公司研发的iPad系列数字化产品,它以纸质教材为蓝本,并将教材的功能进行拓展、创新,研发了数字化笔记、学习导航等学习模块。数字化教材在时间、空间、形态、结构等诸多方面均不受限制,没有固定模式,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定制,并且与留学生网络阅读的习惯相适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育步入了数字化发展的快车道,传统纸质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模式已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应用更为便捷、形式更为多变的出版数字化模式。数字化出版即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利用网上支付的形式,将信息以数字内容的形式进行出版、发行。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对外汉语教材数字化出版的理念和方式也将不断改进、创新。

一、国内外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分析

1.国外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

国外数字化教材的起步较早,发展也比国内要成熟,主要有以下几种出版、运营形式,如表1所示:

(1)一些规模较大的出版商在教材出版模式上对数字化模式进行主推,如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社旗下仅有5%的教材为纸质教材,其余均为数字化形式。

(2)教材出版社之间的合作也日益频繁。2007年,美国多家教材出版社共同成立了专门出版电子课本的公司——Course Smart,为学生提供形式丰富、功能齐全的电子课本,不仅可以对学习工具进行选择,而且还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好处如此之多,但价格仅为纸质教材的一半。

(3)出版方与网络公司进行合作,推出在线学习的模式。以麦格劳·希尔公司为例,他们开发了一种在线教学的软件Connect,借助这款软件可达到在线听课、练习、自我测评等功能。

(4)维基式出版数字化模式,以麦克米伦为例,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Dynamic Books的数字出版平台,教授在经平台授权后,无需知会作者和出版商,就可随心对教材进行修改,还可以在修改的内容后进行署名,这样加强了广大教授对于教材编写的参与性,使教材更符合学生需求。

2.国内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

数字化出版在我国启动的时间比较晚,基于我国国情,出版发行具有以下特点:

(1)对于数字化出版我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新闻出版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均作了数字化方向的调整。

(2)我国数字化出版尚未形成一定规模,仍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笔者选取国内50家主流的教材出版社在网络上进行调查,在出版社的主页搜索区输入“数字出版”“电子图书”“资源下载”等内容,搜索结果为:开设有数字出版、电子图书的出版社15家,占总数的30%;可以进行资源下载的出版社29家,约占总数的58%;无法下载任何资源的出版社11家,约占总数的22%。当然,这组数据仅可片面说明我国数字出版的情况,我国也不乏在数字化出版方面的先行者,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文泉书局”,不但可下载相关的教材资源,还可实现网上和电脑客户端两种方式进行管理,其版权保护采用了当前安全等级最高的DRM技术,可以对多台计算机,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控制,可实现对版权的有效保护。

(3)目前,我国数字化教材出版形式的种类十分繁多,但整体来看仍有些不尽如人意,形式上不够精致、繁复,功能上不够全面,延伸服务不够人性化。如部分数字化教材,虽名义上称为教材,但实质上仅是纸质教材的附属、补充内容,类似于教学课件,或是课外练习题库的形式,且多以光盘为载体,这不但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一定难度,同时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材以阅读器或网络为载体的图书出版形式在国内已经出现,但尚处于摸索阶段,将这种图书出版形式进行商业化推广仍比较困难。

总体来看,国内外数字化教材出版已初具规模,但发展的时间尚短,技术、应用等方面还不成熟,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探索

根据前文对国内外出版社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的论述可知,原有的传统出版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也难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下述出版数字化模式(如图1所示),以供同行参考。

在图1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中,“高校需求”通过高校教务处数字平台和高校科研处数字平台,将高校对对外汉语数字化产品教学类和科研类的需求传递给数字出版方。“高校资源”是对以下三方面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各机构在对外汉语教学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数字图书馆进行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时产生的图书资源以及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方面建设的数据库资源。“对外汉语教材数字出版平台”由以下四个平台组成:出版平台、跨库检索平台、学术统计评价平台和技术平台。出版平台对高校关于对外汉语数字化教材出版方面的反馈信息进行接收整理,此外,出版社编辑的工作也在其职责范围内;跨库检索平台具有一站式的检索功能,可为编者和作者提供对外汉语文献方面的帮助;学术统计评价平台可对文献抄袭内容进行检测及对写作水平进行评判;技术平台主要负责技术方面的研发。出版社可结合自身情况,通过与提供技术支持的第三方合作,研发一个适合出版社需求的平台。这些平台共同组成了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数字化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数字出版以及相关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

在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下,数字出版方借助高校在对外汉语方面的固有资源,可对高校各机构在对外汉语教学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数字图书馆进行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时产生的图书资源以及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方面建设的数据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再针对高校对对外汉语数字化产品教学类和科研类的需求,出版个性化且符合高校普遍需求的数字化教材,以电子书包、在线教育等方式呈现给广大师生。其中,电子书包是以对外汉语教材为蓝本,针对留学生定制的一款电子教育产品,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主要包括对外汉语的所有教学内容,并设有课后练习、提前预习、难题释疑等学习功能,学生借助这一工具,可以实时对知识进行掌握和巩固,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优劣分析

1.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的优势

(1)可将学校资源和对外汉语出版方的资料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更为完善的数字资源,以体现出数字化教材的优势。

(2)简化了教材的流转流程,以往纸质教材由教材科进行发行,而数字化教材的发行工作则可由出版方来承担。

(3)在出版数字化模式中,数字化教材出版方需从图书馆获取图书信息,并形成一种共赢的合作关系。

2.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的缺陷

由于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1)版权保护方面存在不足。数字化教材涉及作者、出版方、网络运营商等多方利益,由于数字资源独特的流转方式,因此复制或盗版的现象将难以杜绝,加之我国对于版权保护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如果上述各方的利益难以保证不受侵害,数字化教材的发展将会受阻。

(2)数据转换和传输存在不足。实现数据转换和传输需要诸多技术作支持,目前出版方单方面能力有限,需要技术商提供第三方技术支持。

(3)盈利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未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

(4)对于教师来说,需改变传统的阅读和教学方式;对于学校来说,需购置相配套的软硬件设施,这些问题都亟待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材是教与学之间的纽带,需要印刷、多媒体等多种技术作支持。而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并无过多可借鉴的经验。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如何有效利用高校资源,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教材出版数字化模式,对于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方来说,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作者:李冰

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教育现代化之后教育技术装备的方向与思路

引言

教育技术装备对于教育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教育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装备?这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开展的前提,弄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研究装备什么、如何装备、装备到何种程度为好。

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应该做到三点:一是作为教学条件与设施,能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作为教育技术与手段,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作为学科建设与学校文化、特色教育的基础设施,能促进学校与教育的发展。

教育技术装备作为一种技术条件与设施,并不总是被动的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就像军事技术装备,改变着军事战略与战术一样,教育技术装备也同样改变着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因此,教育技术装备一方面是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与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

南京市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装备,高举教育现代化的大旗,经过“普九”、“三新一亮”、“合格学校”、“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的项目工程之后,在平均每年投入约1.8亿元,连续实施8年之后,中小学的教育装备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全市所有区县基本通过了省级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验收。

那么,这个现代化的程度如何准确与科学地给予评价呢,基本实施现代化之后,如何进一步地发展呢?

一、南京教育技术装备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整体上分析,南京市的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如果以省装备标准来评估,那么整体水平基本上对应于标准的二级水平。在城市区域中,大部分学校达到了二级标准以上,一类标准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农村学校基本上在二级标准左右和三级标准以上。

但是,省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只能是一个参照。由于标准的教条性、滞后性和静态化,用它来评估南京市的教育技术装备,实际上并不准确,甚至不切实际。分析南京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存在以下特点与问题:

1.关于教学仪器与图书装备。

教学仪器通常是指理科的实验教学仪器。一直被大家指责的是仪器的数量不足。但是,如果细心地去课堂教学中体验一下,仪器数量不足的批评就显得有些主观和教条了。不足的理由都是针对“三级”、“二级”标准来说的,而绝对不是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真正缺乏或不足的是文科的教学仪器与教具。如果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理科教学仪器的数量是比较充足的,能满足教学要求。但与教学的实际与教学改革的需求相比,理科仪器缺乏的是丰富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也就是说,陈旧的仪器偏多,而新仪器不足。造成这个问题的根由,正是由于机械地执行了所谓的“标准”,以及达标的装备方法。而文科教学仪器与器材明显不足,包括历史地理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类仪器与器材,科技类仪器与器材等。其原因既有“标准”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标准)和“标准”执行不力的问题(因为观念上讲到仪器就本能上认为是理科实验仪器),也有我们观念只重视理科实验仪器的问题和装备方法的问题。

图书装备的问题,通常指出的也是数量不足。这个问题与教学仪器的问题一样。也是一个对机械执行“标准”与以“达标”为目的的装备方法而言的。图书更严重的问题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事实上,在现今的学校实际情况下,到底需要多少数量的图书才是最佳的和最实用的,并没有谁能分析清楚。而更现实的是图书的质量,包括图书的分类所占比例、图书的内涵质量。如今的装备方法,在确保图书的质量方面是有缺陷的。图书的装备标准是一个陈旧的、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教条。藏书量是一个过时的概念,流通量仅从图书馆的借阅情况来测算和评价也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网络阅读和图书的自我购置能力,对学校藏书量和阅读流通量这两个指标来说,具有巨大的冲击力。

2.关于专用教室的装备。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后,专用教室的建设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但仍有部分学校(主要是名校)不能达标。原因很简单,房子缺乏,因为越是名校,招生越多、教室越缺乏。认真审视专用教室的装备,其实依然是同一个问题。达标,作为一种评价标准,真的是合理的吗?对一室多用或是综合性专用教室,如果能切实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难道不是一种效益与效率的表现吗?

专用教室的建设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效益问题与功能完备的问题。效益就是利用率与利用质量的总和。效益不高的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需求(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量,以及现实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二是专用教室的功能实现所需耗材的缺乏(给了枪却不给子弹的装备政策)。

至于专用教室的功能,实际上有许多被夸大了。当前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就是功能被典型夸大的例子。一个学校要做好几个通用技术专用教室,无论是功能的实现需要还是学校的房子条件,无论是教学任务量还是管理工作量,都不需要每一个学校来建设那么多的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但是标准,却忽略了现实。

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把以功能实现而不是以形式实现作为专用教室评价的标准,那么,一室多用和一些外形不成为教室的空间,都可以利用起来。

3.关于信息技术装备。

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技术装备中投入最大的一项,而效益又是最小的(相对于投入而言)。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大部分是由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必须要交的学费。但到今天,这个学费已经交足了。下一步的装备应该是收获式的装备了。

那么,信息技术的装备存在那些问题呢?

一是品质或技术层次低,提升其应用能力存在困难。对于信息技术,其实标准的问题应当是最重要的,这里的标准不是有无的标准,而是功能实现、技术规范与和装备质量的标准。而恰恰我们没有这一类的标准。当时,学校的网络机房与校园网等信息技术装备项目,一些学校之间有天壤之别。

二是应用平台与软件资源不够。硬件装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与硬件相配套的软件及教学资源相应有欠缺。这种欠缺的根由有四个方面,即政策的缺陷、市场的发展水平、教师应用与创造力不足、学校对信息技术应用管理的能力不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我们这里还很少,学生充分应用网络与计算机来自主学习的机会与能力都很欠缺。

三是体现信息技术最高境界的区域性网络化的水平太低。我们的资源与信息孤立性很强,而网络性很差。以学校为单位的建设方法和不同网络之间的技术差异,使得在网络平台建设上是各唱各的调。网络是必须在一定较大的区域里规划后才能建的,而我们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这方面与公安、广电等系统有明显的差距。原因在何处呢?是装备政策和学校课程实施所需的结果。我们装备的立足点是满足课程的开设,而不是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但这并不是错误,只是一个过程的必须而已。立足于学校与教育网络化的教学管理、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课堂教学的应用、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的评价等等,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还有较远的距离。所以,在完成以课程实施的装备任务后,我们必须转变思路,

4.关于装备管理的问题。

教育技术装备,绝对不是一个采购的简单化操作,它涵盖两个基本的技术要素:一是对教育教学的认知、理解与把握,包括教育教学内容、方式与对象等;二是对各类教育装备的产品和各类系统的技术、功能与质量(包括功能的质量与环保的质量)能够掌握。我们应该把二者进行“有效地对接”形成适合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装备方案。所以,装备管理是搞好装备的前提。

装备管理的问题存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装备的政策立足点,决定了装备工作的方向。装备立足于满足各类课程的开设,必然就会针对各个学科制定标准,然后依照标准去实施。这是装备的基本要求,但时间一长就会出现教条与机械,容易产生需求与标准的矛盾,反过来制约装备的发展。装备立足于学校的发展、教学实施与改革、教师的专业成长等,则就会依据学校的现实需求与发展需要,实现“一校一策”的装备策略与方法,就会既依据统一的标准,又不拘泥于统一的标准,不为达标而装备。前者,是当前我们的政策,后者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装备政策。而面对我们的现实,现在正是需要将二者进行融合的时候了。

二是方法。当前,把装备经费全部划到区县后的模式,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10年来,这种模式是对前面高度集中在市,导致统的太死的模式的反动,为装备推进教育现代化和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基本目标实现后,需要从整体上提升全市装备的质量与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应用水平,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的教育技术水平来看,若完全是这种模式,就严重制约了今后的发展。要想统整全市,提升现代化的水平,必须将前面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加大全市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力度,实现整体提升装备水平和实现区域教育高度信息化的目标。

三是人。人的问题是核心,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装备队伍,任何好的想法都会大打折扣。前些年,南京市装备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解决人员队伍的问题,重在加强管理方法上入手。实践证明,必须强化市一级的统筹力度与监管力度。实现这一目标,其方法有三种:第一是组建专家组,发挥专家组的技术力量;第二是加大执行政府采购政策的力度,创新政府采购的方法,通过采购提升装备的质量;第三是加大合同执行的监管力度与验收过程的管理,以及问题的问责或追究力度。

二、今后几年,装备发展的方向与策略

“建一流教育,创教育名城”是南京市教育的发展目标,因此,教育技术装备应紧紧围绕教育发展的目标确立装备目标与装备方向。

1.全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总体目标应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全面优质,均衡发展。全面优质,指所有保障课程实施的各类装备项目按现有省颁“标准”二级与三级,进行优质化的补充,与正常的更新,控制所谓的“一级”标准实现。均衡发展是指各区县的发展水平达到相对平衡的水准,基本消除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平衡与差异。

第二层,提升内涵,一校一品。在达到“三级”或“二级”标准之后,不再开展达标的任务。而是通过抓应用的绩效管理和提供优质的耗材,确保装备的效益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学校自主发展的需求,增加本校特色发展、优势发展的教育装备项目,特别是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学科数字化装备和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优势发展的装备,真正把教育装备做成促进学校发展和提升学校品质的重要元素。

第三层,统整共建,数字南京。在完成基础的信息技术装备任务后,全市统一规划,制定全市区域一体化的技术与质量标准,整合现有网络建设,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围绕教师的专业成长,围绕学校的发展需求,分类、分级推出全市或区县级区域的共享互通的教育教学应用平台(包括网络、各类终端和软件),建成具有高质量的南京教育网络,真正实现南京教育的数字化。

2.针对当前的现状,更新装备策略与思维方式。

第一,要淡化达标意识,变以“达标”为装备指向的政策,为以“实用”为装备指向的政策。

现行各类学科的装备标准只是一个基数与参考,它是对学科教学基本需要的条件要求。但是,学科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与需求,另一方面教育技术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这个发展速度胜过学科教学的发展。而标准一旦制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很难及时修订,因而,标准就成为静态的、过时的,成为制约发展的一种落后的约束。因此,标准在基本达到后,就只能参考,不能作为一种装备的动力。

装备的动力是什么?是学科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需求,是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引领,是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追求。(排版时单独提出)

第二,要提升统整力度,变信息技术装备以学校为单位的思考方式,为以区域一体化的思考方式。

教育教学需要优质资源,优质资源需要共享互通才有效益;教育教学需要合作与相互促进,合作与相互促进需要有高效优质的网络平台才能得以高效实现。以标准为目标,以学校个体需求为装备对象,在完成各类装备项目基本的达标之后,应思考基于网络与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区域信息化装备。信息技术不能仅以“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为主体,应以区域一体化为主体,强调管理的统一、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的丰富多样。

第三,要强化学科建设,变以满足课程实施为目标的装备,以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和打造优势学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装备目标。

目前,都是基于学生学习条件为目标的装备,因此,造成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重学生的学习条件装备,轻教师的教学环境装备;重教师的教学手段装备,轻教与学互动的平台装备。这体现在信息技术装备和办公条件方面。从2008年电子白板、课堂录播系统等工具与平台进入装备后,情况有所变化,但却没有明确体现在我们的观念与思想上。强化教师教学条件与平台的装备,要把装备作为加强学科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教学管理革新作为装备理念。

第四,要推动学校发展,变以被动满足学校教学需求的装备理念,以主动促进学校发展为装备理念。

教育技术装备是一种生产力,是实现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条件,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容与内涵。作为教育教学与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教育技术装备在推进学校的特色教育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优势学科建设、传统项目建设以及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要提升装备内涵,变突击性的“达标”性装备方法,为常态化的装备方法。

装备工作是一项有技术有内涵的专业化工作,装备部门必须成为专业化的权威性工作部门。因此,装备部门不能完全依靠行政提出的各类“工程”或“达标”要求来开展工作,要从自身的规律与内涵出发,研究如何开展工作,使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成为服务学校、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的行家。■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

作者:后有为

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论述对道德教育有了新的定位。对高校来说,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将其放在整体的视野中,从德育工作的现实境遇着手,从宏观和微观环境两方面剖析制约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因素。文章分条析理,对当前有效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机制提出新的设想,从德育理念、校园文化、德育体系等方面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影响因素    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立德树人”有两层含义,“立德”意味着树立高尚的品德,“树人”意味着培养人才,使人成才。这一论述阐述了高校最首要、最核心的职能,即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人才的培养重在“立德”,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应该归结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情况。当前高校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只有对高校开展德育建设的环境和内在要素进行剖析,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影响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因素剖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多元化,“这种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容易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使价值选择更困难,从而陷入道德相对主义,产生此亦对、彼亦对的想法,否认辨别道德是非的必要”②。面对这些成长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高校德育建设依然停滞在传统的德育体系和评价方式层面。当前,社会进入改革攻坚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就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高校在立德树人理念上有所偏离。

德育理念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部分,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理念往往针对性不强,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清晰的表述,这种普遍式的口号往往不能对教师起到重视进而践行的作用。普遍看来,高校领导们都非常注重德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学校领导干部又不得不放更多的精力在科研、学科建设,实验室和项目上。这就造成德育理念不能很好地内化,口号和行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高校立德树人忽视了对主体和对象的关注。

德育主体是德育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很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德育主体应该具有良好的德育修养、德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教师的业绩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来说,相比九十年代以前,生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有所抬頭,规范意识和诚信意识有待提高。高校德育树人过于强调认知教育,没有客观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三)网络阅读影响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信息全球化,大学生借助网络获取信息更迅捷,手机上网非常普遍。但网上信息良莠不分,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作用不可轻视。大量在网上浏览信息,使得他们不再阅读经典著作,注意力分散,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是附和而不去思考。过于依赖网络甚至会形成网瘾,造成心理疾病。

(四)德育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境遇。

德育理论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虽然国外有许多德育思想理论,但缺乏实际操作性,造成一些高校立德树人困境,表现为对许多社会不良现象不能及时抵制,对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未能有针对性地说明和论证,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不能进行有说服力的评判和引导。现实生活中一些情境虽然稍纵即逝,但仍需要给予分析指导,使道德理论与社会发展相配合。

(五)德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一些学校,教学的地位明显高于德育,教育仍然以应试为主;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处理往往以偏向管理型,重在约束学生,以防学生出事,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存在对立情绪,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对于全员育人贯彻不够,辅导员事务多、责任大,而一般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不够,人文关怀少。教师普遍认为,德育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并不认为是所有教职工共同的职责。

二、构建立德树人实现的有效机制

(一)更新德育理念,凸显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

好的德育理念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根据本校的情况凝练德育理念,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学校的德育理念。我们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德育教育理念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以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矛盾为切入点,对社会思潮的嬗变审时度势,对现实中出现的德育问题及时给予应对和解答,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是由她的传统作风和育人特色积淀下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的风骨,体现一个学校的软实力。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物质文化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校园里激发师生奋进的校训、温馨提示标语、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将无形的文化理念寓于有形的校园环境之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高校的精神文化彰显学校的内涵,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和内涵。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同身受,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着力改善师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师德修养,使教师淡泊名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其各项组织管理制度都应该为教育的目标服务,各部门的工作应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德育工作的政策措施,使德育工作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形成人性化管理。

(三)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道德的形成包括三个部分:道德认识、道德体验和道德行为。具体指标可分为道德品质、日常行为和遵守规范的情况。高校办学应改变现有的质量评价体系,采取多元评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考核指标占适当的比重;将德育评价指标分为不同层次,对德育工作水平进行量化考核。同时,把立德树人的成效纳入教师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优秀教师的评定、先进集体的评选都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重要的依据。

(四)整合力量,形成德育工作新系统。

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政部、学生处、关工委多方面协调互动,依托学校党政工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等为主的德育骨干队伍,形成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共同参与德育工作。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把握好立德树人的网络载体,优化网络舆论环境,使思想道德教育进入网络、微博和微信,使网上信息和实际工作格局协调同步。

(五)把握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提高德育课程的有效性。

在高校的德育开展过程中,德育课程无疑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其目标应该是价值观的形成。而当前的德育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教育教学方式死板机械,在学校的地位不高。高校应注重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宣传之中,使正确的思想理論、价值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把思想引领工作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同时,加强对德育工作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及现实问题的研究,得出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作风品行,立德树人是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需代代延续下去。高校承担着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最终引导出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行为。

注释: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②于景志.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贺希荣,罗明星,朱美华.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

[3]陈丹雄.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困境及其破解[J].高等农业教育,2014.3.

[4]于景志.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

[5]李捷.以人为本: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理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6.

作者:陈向君

上一篇:中部城市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主动学习引导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