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生产资料的供应链管理论文

2022-04-30

上半年,在国民经济增速稳中回落、市场倒逼机制明显增强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业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不同物流业务类型走势分化,呈现出“一弱一强”的基本特征,行业发展逐渐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宗生产资料的供应链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宗生产资料的供应链管理论文 篇1:

基于“互联网+”的大宗商品流通模式高质量变革

【摘 要】“互联网+”模式是我国政府工作中重点推广的项目之一,当前“互联网+”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发展,国内很多企业都进行了改革,并向“互联网+”模式进行转型。尤其是大宗商品市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经营方面,也逐步朝着“互联网+”模式进行转型,从而形成新的经营模式。但是,在“互联网+”模式背景下,大宗商品企业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虽然顺应时代的发展,朝着互联网的发展方向进行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偶然的风险。因此,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互联网+”模式的推进下,如何进行转型,已经成为目前相关行业讨论的重点和研究的热点课题。文章主要基于“互联网+”模式下,对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形势进行分析,从而从多角度分析大宗商品企业“互联网+”模式的转型机制,为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互联网+”模式转型提供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大宗商品流通企业;转型;高质量变革

随着我国在线供应链推介大会的成功召开,预示着“互联网+”模式即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传统模式经营效果逐渐下降,大宗商品市场在传统模式下的交易情况逐渐萎缩,导致大宗商品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为了避免大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企业要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积极转变,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顺应市场的发展,摒弃传统的商业模式,搭乘“互联网+”经营模式的快车[1]。但是,大宗商品企业在发展和“互联网+”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除了机会也会存在一定的威胁,其中,煤炭企业最大的威胁就是钢铁等商品产能过剩,从而为大宗商品的市场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2]。因此,本文主要就对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形势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分析大宗商品企业“互联网+”模式的转型机制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提出更多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互联网+”模式转型的建议。

1 “互联网+”模式下我国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形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推广和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推广,有效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供应链竞争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模式能够使企业更好地进行转型,例如大宗商品流通行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通过与互联网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加快传统流通模式的改革,其中大宗商品流通行业在“互联网+”模式的运行之下有效避免了传统商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和扩展了运营空间,通过利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通讯方式,加强了生产方与需求方之间的联系,有效避免了中间商赚差价的情况发生,使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利润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运输成本较高,从而降低了其利润,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相互融合,有效降低了远距离的运输成本,使不同地区的交易更加频繁,提高了大宗商品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不同地区的大宗商品企业得到公平有效的竞争。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能够有效打破大宗商品物流行业流通行业原本的竞争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使大宗商品流通行业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提高竞争力[3]。

大宗商品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尤其是最近几年,大宗商品市场萎缩较为严重,虽然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有些领域的交易情况有所回升,但仍然不容乐观。为了能够有效改善我国大宗商品交易情况,改善企业的发展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通过采用“互联网+”模式。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底我国大宗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记录达到12万亿次,其中涉及的大宗商品种类较为繁多,有金属行业、矿产行业、化工行业及农副产品行业等多个行业,由此可见,我国大宗商品通过互联网交易,呈現多样化及规模化的形式。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大宗企业通过利用“互联网+”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使得金融、物流及相关生产制造行业能够有效与互联网相互结合,从而推动各种互联网商业经营模式的发展[4]。

2 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策略

(1)建设相关的电商平台。目前,大宗企业在与“互联网+”模式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在“互联网+”模式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抢占先机,通过在线上建立电商平台,能够有效提高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建设电商平台是目前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首要措施之一[5]。“互联网+”模式主要是以电子商务为载体,通过建设相关的互联网合作平台,或者与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合作,能够有效实现大宗商品经营模式的转型。例如我国著名的钢铁公司宝钢股份,其名下的钢厂电商平台就是大宗企业向“互联网+”模式进行转型的成功代表之一,宝钢股份仅在2014年一年中,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总收入就达到了151亿元,合计销售451万t,2015年相比于2014年,同比增长3.3%以上,2016年至今每年的发展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还有我国炼焦煤行业龙头山西焦煤集团,其名下的“焦煤在线”电商平台,采用“2+3+4”模式的电子商务体系,不仅突出了二方优势,同时非常重视三方推广、四方联合,平台交易量从2016年的0.16亿t激增至2018年的1.8亿t,呈持续增长态势,平台通过竞价交易为企业累计实现降本增效6.7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模式下,电商平台的创建对大宗商品的流通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其中,为了能够建立有效、强大的电商平台,在实力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行搭建相关的电商平台,或者依靠成熟、强大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实现转型的第一步[6]。

(2)建设协同系统使线上线下完美融合。大宗商品企业在进行流通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同系统,使其线上线下完美融合,从而有效提高流通能力。在建立大宗商品企业流通的互联网模式时,要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信息平台相互区分,由于大宗商品企业流通互联网模式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信息平台不同,不是简单地运用一个App就可以完成相关服务,而是需要通过结合大宗商品的相关业务,建立一个线上金融、仓储相互联系的平台,同时要与线下金融、仓储进行完美匹配和融合,通过相关的线下技术支持,可提高大宗商品线上交易的能力,从而使传统经营模式得到真正改进,使“互联网+”模式得到真正的应用。在此过程中,需要建设协同系统使线上线下完美融合,通过与卖家、买家、银行等多个环节相互联系、匹配,从而使大宗商品企业能够与其进行无缝对接,通过借助电商平台,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7]。

(3)改进管理模式及营销模式。大宗商品企业在流通过程中,除了建设相关的电商平台、建设协同系统使线上线下完美融合以外,还需要改进管理模式及营销模式。大宗商品企业在“互联网+”模式下,融合当下有效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通过改进营销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销售能力[8]。其中,建设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在管理过程中,由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能够有效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运用相关的云计算系统,能够有效建立客户的数据库,从而使企业能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在营销模式上,通过采用网站推广、微博、媒体、自媒体等推广形式,有效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是其成本较高,通过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通过分析客户的需求,做到精准营销,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使企业的利润得到有效提高[9]。

3 大宗商品的互联网模式与实体模式的相互联系

为了能够使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就要有效解决大宗商品的互联网模式与实体模式的相互联系的问题,通过制定线上与线下相互转换与互流的机制,能够使互联网模式与实体经济相互保障,从而有效推动大宗商品实体经济发展,使企业在同业竞争中获取一定的地位。因此,在解决大宗商品的互联网模式与实体模式的相互联系的问题时,需要创新物流模式,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及时更新企业的信息,对相关企业进行互联、互通。通过将线上客户向线下引入,确保客户的长期性,使線上线下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提高实体经济的地位[10]。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模式在大宗商品流通模式中进行探讨以后,分析大宗商品的经营模式,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从而提高大宗商品流通能力。其中,在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策略中主要包括建设相关的电商平台、建设协同系统使线上线下完美融合、改进管理模式及营销模式等,从而有效解决大宗商品流通在“互联网+”模式中遇到的问题,使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增强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陈海滨.基于“互联网+”的大宗商品流通模式高质量变革[J].浙江经济,2018(19):51-53.

[2]林旭峰.供应链管理在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应用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9):166-167.

[3]李春苇.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6.

[4]林旭峰.大宗商品流通企业互联网转型的经营模式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8):85,101.

[5]李珩迪.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可完善商品流通体系[N].中国黄金报,2015-09-08(006).

[6]周杰.大宗商品开展电子商务不可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11):55.

[7]魏际刚.加快大宗商品流通的转型与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22):66-67.

[8]蔡进.发展大宗商品现代流通 促进传统产业产销衔接[N].现代物流报,2014-07-04(A05).

[9]佚名.如何借助电子商务升级传统大宗商品流通模式?[N].现代物流报,2013-08-06(003).

[10]陈煜,张妍雪.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模式影响效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283.

作者:张凯敏

大宗生产资料的供应链管理论文 篇2:

行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上半年,在国民经济增速稳中回落、市场倒逼机制明显增强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业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不同物流业务类型走势分化,呈现出“一弱一强”的基本特征,行业发展逐渐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弱”主要体现在,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延续回落态势,钢铁、煤炭等大宗生产资料物流需求持续低迷,传统物流业务服务价格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继续下滑;“强”则表现在,行业转型升级加快,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增强、供应链管理有新的发展,快递速运、一体化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物流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生产资料流通和物流企业的效益略有改善。

一、上半年行业运行特点

(一)规模速度稳中偏弱

一是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延续回落走势。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3.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1%,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7个百分点,呈现“稳中偏弱”的基本特征。1—5月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1.7%,增速较1—4月提高0.4个百分点。

从物流总额构成看,工业品、农产品与进口物品物流总额增速回落。工业品物流总额85.4万亿元,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91.8%,可比增长9.3%,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5.9万亿元,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6.4%,可比增长6%,增速较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可比分别增长3.0%、21.4%和27.0%。

从物流业务类型看,走势存在明显分化。大宗商品物流需求低迷。钢铁、煤炭、水泥物流业务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突出表现在以大宗商品运输为主的铁路和水路货物周转量出现负增长。1—6月,铁路货物周转量同比下降2.7%,水运货物周转量同比下降0.1%。民生物流业务较快增长。重点物流企业情况显示,与消费品等与民生相关的物流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在20%以上。高端物流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快递物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快递业务量增速连续28个月超过50%。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8.4亿件,同比增长60.6%;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29.8亿元,同比增长34.5%。部分重点企业供应链业务量增速达到40%以上。

二是价格持续低迷。一方面,生产资料流通环节市场价格继续下降。二季度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持续下行,5月份降幅有所收窄,6月份降幅再次扩大。当月环比下降1.50%,降幅较5月扩大0.54个百分点。从监测的大类品种看,建材类产品呈现回升势头外,其他八大类产品价格环比均有下降。其中,黑色金属跌幅较大,超过3个百分点;化工产品、成品油和机电产品次之,跌幅在1—2个百分点之间;有色金属、木材、原煤和汽车跌幅较小,在1个百分点以内。

另一方面,传统物流服务价格继续下跌。6月份,受物流需求规模增势减缓、运输能力结构性过剩等因素影响,物流服务价格继续回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为49.9%,保持在50%以下的收缩区间。其中,海运价格降至近年来新低,6月份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平均为990.5点,环比下降3.2%。6月14日,该指数报收于996.04点,首次跌破千点,随后持续走低,28日收于976.6点,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1—6月份,综合指数平均为1043.5点,较去年同期下降7.9%。国际航运方面,6月份,受国际铁矿石及煤炭出货明显增长带动,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为920.9点,较5月份回升8.2%,但1—6月份平均指数为847.5点,同比大幅下降10%。

三是行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落。上半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1.8万亿元,可比增长7.4%,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7.2%,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1.3万亿元,增长5.9%,较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贸易业增加值3136亿元,增长9.1%,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和30.1%,增速有所回升。

四是社会物流总费用增势回落。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4.5万亿元,同比增长9.0%,较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反映出经济社会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其中,运输费用2.3万亿元,同比增长8.5%,较去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在运输费用中,铁路运输费用同比增长13.3%,保持较快增长;受海运需求和价格双双下降影响,水上运输费用同比下降7.3%;道路运输费用同比增长10.1%。保管费用1.6万亿元,同比增长9.3%;保管费用增速变化主要受利息带动,上半年,利息费用同比增长9.1%。管理费用5719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回落3.5个百分点。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一是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收入增速首次超过成本。在转型升级中,物流企业积极拓展增值服务,盈利能力较传统业务增强。据对重点物流企业调查汇总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6%,增幅比1—4月份回升1.1个百分点,高于主营业务成本0.1个百分点。1—5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扣除港口企业利润率为4.3%,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从中物流业景气指数(LPI)来看,6月份,主营业务成本指数回落0.2个百分点,回落至58.1%;在业务总量指数回落的同时,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回升4.5个百分点,回升至56.1%,连续4个月保持在50%以上,显示出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转好迹象。

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来看,上半年,重点联系的79家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销售毛利645亿元,同比增速由降转升,较去年同期增长0.14%;利润总额184.9亿元,同比下降14.3%,较1—5月收窄5.6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1.32%,较1—5月回升0.12个百分点。

二是业务模式和结构加快调整,供应链发展成效初显。在市场倒逼机制下,企业业务调整的动力增强,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主要表现在:

供应链管理有新的发展。首先,制造业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需求逐步显现。在市场需求不足、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物流与供应链需求加大,为物流与供应链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部分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供应商转变。部分物流企业以当前需求回落为契机,低成本整合资源,主导构建供应链、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其一,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如中远物流采用集约化运作模式,延伸拓展公路物流、工程物流;中外运逐步向内贸、内需物流发力;中储努力拓展生活资料物流需求服务,构建天津乳业服务链;吉泰物流在传统铁路运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粮食及冷链物流业务。其二,专业化物流融合发展,精细发展。如围绕汽车、家电、电子、医药、粮食等行业,基本上形成了物流配套服务能力。如海尔物流积极构建仓储、配送、服务、信息四网融合、全程可视化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长久物流为一汽、重汽、福田、北汽等提供整车、备件和零部件入厂物流服务。德邦物流专注于干线公路运输,打造大中型城市运输配送链条,编织密集网络,提供标准化服务。安得物流积极服务于客户企业战略转型需求。其三,各类物流企业创新发展,如供应商库存管理、供应链金融、保税物流、邮政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如浙江传化实行网络化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中邮速递为大客户从供应链规划入手,优化库存,整合体系,实现运输集成化。京城物流通过信息化整合企业一级仓库,实现功能整合。

二、下半年行业运行仍将延续平稳走势

二季度,各月PMI保持50%以上水平,均值为50.5%,表明经济整体运行平稳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6月份,各项指数虽有不同程度回落,但也呈现出某些积极的因素。小企业经营呈现回升迹象。小型企业PMI指数为48.9%,虽仍处在50%以下,但环比回升1.6个百分点。社会库存仍在继续减少。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回落至48.2%水平。

从内需来看,今年以来投资增速一直较为稳定,发挥了对稳增长的关键性作用。从非制造业PMI调查来看,上半年建筑业一直表现突出,商务活动指数平均水平达到61.0%,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水平。从投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波幅最多只有0.3个百分点。1—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施工项目增长18.8%,同1—4月持平;新开工项目增长15.6%,比1—4月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到位资金增长20.2%,高于去年同期3.4个百分点。从这些情况来看,新开工项目、施工项目保持较快增长,增势稳定,资金到位情况也较好,下半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具有可持续性。消费的基础支撑作用在波动中有所回升。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9%,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从这些数据表现来看,下半年消费增速有向13%左右的正常水平回归的趋势。从外需来看,虽然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由于世界经济呈现弱复苏基本态势,出口低于去年的可能性较小。

从上述情况来看,下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仍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经济调整、转型过程仍在继续,增速难见明显回升,预计在7.4%—7.9%区间小幅波动,经济运行的亮点将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变化上。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预计生产资料流通和物流行业发展基本态势平稳,但出现明显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在此背景下,企业业务调整、行业转型升级将得以持续,供应链管理将快速兴起、货运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物流服务网络将进一步拓展。大宗商品等传统物流需求将继续保持低迷,而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新的增长点,预计社会物流总额可比增速在9%—9.5%之间,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可比增速在11%左右波动。

三、行业运行面临的问题

一是市场需求偏弱。国内需求回升缓慢。今年以来,虽然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呈波动性回升,但目前指数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从产需关系来看,需求侧明显偏弱。今年以来生产指数一直高于新订单指数,6月份生产指数为52%,高于新订单指数1.6个百分点。外部市场需求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从外部环境来看,上半年全球制造业PMI指数虽然保持50%以上,但处在较低水平,并时有波动,5、6月份均为50.6%,略高于4月份,显示全球经济回升势头不稳。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今年前5个月,受短期偶然性因素影响,只有3月份短暂回升到50%以上,其余月份均在50%以下。6月份为47.7%,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

二是税收负担偏重。其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增加了物流企业负担。物流企业的人工成本占经营成本的绝大部分,而在增值税体制下,人工成本得不到抵扣,物流企业实际税负不降反升。企业普遍反映,货物运输服务税率上调过高,企业税负将大幅增加。此外,国际货代业取消了差额纳税政策,由于上游国际运输执行免税和零税率政策,国际货代业没有进项税抵扣,如果全额征税,绝大多数企业将出现严重亏损。其二,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落实不够、地区执行标准差异明显,部分符合资格的物流企业没有享受到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其三,对于物流园区的相关土地设施征收房产税,加重了企业税负负担。

三是网络建设受限。物流企业实现跨区经营和建立服务网点,都要注册公司,按照公司标准配置人员、场地、设施,申请执照,不仅审批手续繁琐,加重了企业负担,尤其是政策造成企业由“大型”变成“小微型”,集约化程度不升反降,不利于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物流运输不畅。其一,“物流围城”现象和“最后1公里”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其二,物流园区规划与高速公路建设衔接性较差,阻碍了物流一体化运作和物流效率的提高。其三,许多城市在中心城区采取多种形式的交通限行管制,影响了城市配送的正常运营;各类罚款、不当收费仍然较多,如,汽车尾板问题悬而未决,车辆受罚风险加大。

四、政策建议

一是控制产能过度释放,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制造业生产指数一直高于新订单指数。目前随着市场需求有所回升,生产增速进一步加快,二者差距有所扩大。这种产需不协调的发展态势,使库存调整迟迟不能见底,不利于经济运行的稳定。要配合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控制产能过度释放,实现市场供需平衡发展,促使经济发展在适度较快增长平台上平稳健康运行。

二是完善税收等相关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费罚款负担。其一,对于营业税改增值税,充分考虑到物流业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特殊性,避免企业税负不降反增;对国际货代业免征增值税,这样可以解决“营改增”后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其二,对跨区经营企业实施所得税合并纳税,凡由总机构统一核算、财务系统联网的物流企业,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批、总机构统一合并企业所得税。其三,加大落实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力度,要统一执行标准,减少和限制地方自由裁量权。其四,要规范收费,清理不合理收费。其五,加大城市物流配送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汽车尾板问题,减少罚款。对城市配送车辆与普通货运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将“限制所有货运车辆通行变允许城市配送车辆通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限行时间和路段,保障城市配送通行便利。

三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其一,一些快递企业在办理营业牌照时遇到的问题较多。许多地区并没有认真执行《关于规范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许可审批和登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邮发〔2012〕100号),各地要求企业上报的材料各不相同,流程也不统一,国际备案与国内备案不同步,审批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分支机构设立及变更的需要(尤其是国际快递业务许可)。其二,简化行政审批。现在快递企业多是网络型企业,网点多,布局分散,如各分点都办理营业执照,即便是三级牌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人工和财务成本。

四是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供应链发展。物流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手段,从趋势上来看,供应链模式是基本发展方向。目前,制造业企业在成本和市场压力下,逐步提出物流与供应链需求,但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特点,促进制造业物流需求有效释放,物流业提高供应链服务水平,仍需加强研究。特别是要加大研究我国供应链运行的基本规律、范式、各环节的业务定价模式等供应链业务发展基准。

作者: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大宗生产资料的供应链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平台+基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摘要: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跻身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对供应链上各相关企业资金流的高效运作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服务商交互配合作用,通过分析淮矿物流“平台+基地”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研究企业如何通过构建“平台+基地”模式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协调,从而使企业借助有效衔接获取成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平台;基地;淮矿物流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呈“爆发”式发展。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是互联网金融首次进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已经进入政府高层的视野。从电子支付到“各种宝”,互联网的每一次创新进一步激活市场,引发新的挑战和机遇。2013年8月,互联网金融峰会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几种主要模式:供应链金融、第三方支付、众筹模式、互联网货币等。随着传统的供应链金融跻身互联网金融大军,众多物流企业纷纷开启“电商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平台+基地+金融”的全流程管理,使其在供应链各个环节提供的物流服务得到全方位优化的同时,通过与金融服务有效融合促进自身价值链增值。本文以淮矿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企业如何通过构建“平台+基地+金融”模式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协调,从而使企业通过有效衔接获取成功。

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新的交易方式与流通模式的出现。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到引入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外研究中,很少从物流企业角度出发,将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服务商基地相结合进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本文从物流企业的角度出发,将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服务商基地相结合,扩展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和现实应用提供新思路。

二、基于“平台+基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一)“平台+基地”模式

“平台+基地”模式从狭义上讲,通过对在库资源静态管理和在途资源动态管理,按照平台交易、基地交割、在线结算、在线金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实现对货物从生产厂家到终端用户流通过程的全方位监控与封闭式管理,从而达到线上与线下的同步,交易与交割的切合。从广义上讲,“平台+基地”模式不只是对物流的管控,还包括对供应链上其他要素如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价值流等的管理,实现围绕供应链的集成化整体管理,如图1所示。

平台是指电子商务平台,是建立在因特网上进行商务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保障商务顺利运营的管理环境,是整合和协调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的重要场所。企业、商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低成本地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

基地是指围绕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整个过程,针对所处的不同的物流和信息流等环境来开展控制、保障等一系列管理的综合服务体系。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无缝对接,保障平台订单由线上交易落实到线下交割的需要,是平台开展一系列增值服务的基础。基地的作用是完善这一平台业务关键要素——货物的服务管理,为平台提供信用背书。通过平台,企业可以集成产业链上的优势资源,发挥物流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社会物流资源的综合利用,简化商品流通环节,促进企业、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平台+基地”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要求一定有实体基地的存在。其次是需要通过互联网推送各类相关信息,比如货物信息、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等。最后需要在线支付或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支持。“平台+基地”模式将线下物流、商流与线上信息流、资金流结合在了一起,让电子商务平台成为线下实物交割的前台,缩短了供应链长度,节约了物流成本,缓解了资金困境,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用。

“平台+基地”模式本质上是将线上交易和线下交割有效地衔接起来,以获得效用最大化。“平台+基地”模式产业链主要包括制造商(基地)、电子商务平台、终端用户三部分,与单纯线下产业链不同的是,从制造商到终端用户的流程显著减少,相应的营销服务、客户服务等环节增多。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平台+基地”模式大大缩短了供应链长度,降低了渠道成本,把信息流、资金流放在线上进行,把物流和商流放在线下,实现了线上交易和线下交割的无缝衔接,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用。

(二)“平台+基地”供应链金融模式

1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涵盖了从上游厂商到终端客户的一切业务活动。供应链金融通过把握供应链交易关系、交易结构以及交易过程的细节等情况,对供应商单一企业或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一般分三个阶段: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与此相对应,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分为三种:采购阶段的预付款模式、生产阶段的动产质押模式以及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模式[1]。

第一阶段,采购阶段预付账款是最主要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该模式中,商品生产者以未来生产出来的商品作为条件而提前获得商品需求者资金的使用,是商品生产者未来商品与商品需求者现实货币的交换。在产品实现最终销售以前,企业可以使用原材料仓单融资、半成品仓单融资、存货仓单融资等动产质押模式。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要求企业将货物存与银行指定或认可的仓库中,然后仓库给企业开具仓单,企业依据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视货物价值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第三方——负责监管货物的仓库的参与。动产质押模式不仅可以盘活企业的固定资产、半成品和存货,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还能扩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同时也使整个供应链运转更为流畅,信息更加透明。

第三阶段,处在供应链末端的销售阶段,该阶段的赊销促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大幅上升。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持有应收账款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订立合同或协议,以其持有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担保,向金融机构获取借款。应收账款模式能最大限度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而且能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2]。

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迅速运转,将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引入到“平台”中进行,同时以“基地”作保障,可以更大限度利用各种模式的优点,使得各类资源效用最大化。

2“平台+基地”供应链金融模式。基于“平台+基地”的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有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买方与卖方。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授信方式为整个供应链提供资金。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中立方能缓解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控制难的问题,对贷款前信息进行筛选,对质押物进行评估监管并实施严格的提货管理及违约货物的处置。

授信卖方:企业以自己的货物作为质押物质押给银行,并在交易平台上上线销售,由平台和物流企业进行监管,企业获得银行相应的融资授信。在全流程监管下,企业销售货物的收入进入银行指定监管账户,保证质押货物价值和监管账户总额不少于银行授信额度。授信必须用于购买指定货物。

授信买方:银行直接对融资的下游企业授信,如在基于订单的融资中商业银行根据贸易商与上游厂家真实合法有效的买卖关系,授信需要融资的贸易商为其提供采购所需的资金。

授信物流企业:银行直接对物流企业授信,由物流企业根据与其有长期合作关系企业的实际情况分配信贷额度并实施放贷。凭借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的了解,可有效降低风险。

授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方从银行申请信用贷款,再将资金放贷给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交易平台方利用电子商务的全国覆盖性,发展全国会员仓库对货物进行监管,从而达到规模融资和规模监管的目的,有效控制风险。

一般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尤其是基于质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需要借助仓库实现物流监管和货物交割,而客户与监管交割仓库存在一定的地理距离,配送成本的存在限制了单个仓库的服务半径,难以取得规模发展。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在一定范围乃至全国联盟或自建多个监管交割仓库,拓展监管交割仓库的地理位置,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半径。商务平台对交易平台上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责任,协助银行逐日盯市,督促会员落实跌价补偿,授信客户出现违约时,银行可依法处置对应业务的质押品,协助银行处理押品变现。物流企业承担电子仓单项下货物的监管职责,对电子仓单项下货物的足额交付承担责任。

基于“平台+基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克服资金不足的劣势,充分发挥各个参与者的优势,实现规模发展,形成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水平和客户融资成本,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三、案例分析:淮矿物流的“平台+基地”供应链金融服务

淮矿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淮矿物流”)是一家集商贸物流、供应链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现代物流企业,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10亿元,原为淮南矿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前身是淮南矿业集团物资供销分公司。2010年底,淮南矿业集团重组上市公司芜湖港,淮矿物流的全部资产并入芜湖港,成为芜湖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淮矿物流国家5A级物流企业。

2012年2月18日,淮矿物流在第五届中国钢铁物流论坛提出“平台+基地”全流程管理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2012年11月16日,淮矿物流收购斯迪尔电子商务平台,以品牌销售专场为主要交易品种,致力于现货交易。陆续开始了上海申特、黑龙江西林、福建中钢、江阴锦澄、山东济钢等多个品牌销售专场,构筑了生产制造企业与终端客户之间的桥梁。2013年11月11日,淮矿物流“平台+基地”全流程管理四方协议(淮矿物流、华夏银行、西林钢铁、淮矿物流仓储公司)签订。这是国内首例针对大宗生产资料流程管理的授信,标志着淮矿物流“平台+基地”供应链管理模式全面落地,并正式形成了涵盖在线结算、在线金融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2013年,在全球尚未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形下,中国钢铁流通业出现了深层危机: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下游需求萎缩、环保重压骤紧,融资难度加大。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钢铁业利润总计1618亿元,行业销售利润只有048%,如果只算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为58亿元,相当于每吨钢的盈利只有42元,钢铁行业在低迷中艰难运行。近两年钢铁价下滑,钢铁产量增加需求量下降,钢铁库存增加,消耗量减少,致使上下游众多企业陷入资金链危机。

在此大背景下,淮矿物流构建“平台+基地”模式,为钢铁流通转型升级开创新路,打造全新的“上海斯迪尔电子商务平台”,在操作上采用平台交易,基地交割,以全流程管理为手段围绕交易在全国范围构建仓储物流基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交割无缝衔接,同时引入银行为参与交易的买卖双方提供融资服务,“平台+基地”管理模式实现了“三流”封闭环运行,有效解决了钢材流通中的融资难、诚信缺失和金融业务安全等问题。2013年底,淮矿物流仅钢材交易量已经达到650万吨,终端客户突破10 000家。

(一)平台——斯迪尔

2012年初,淮矿物流率先提出“平台+基地”一体化运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2013年底,淮矿物流提出“平台+基地”全流程管理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全面确立公司未来转型发展方向。

建立以斯迪尔平台为中心的交易服务体系,把斯迪尔品牌作为淮矿物流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斯迪尔平台如何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交易上的突破,是淮矿物流转型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交易是“平台+基地”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其他所有活动的源头。要完成企业产品分销体系建设和实现企业采购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依托互联网搭建的虚拟交易市场,没有区域限制,是实现信息对称的最佳方式。

在斯迪尔平台中建立品牌专场、电子超市等多维度的交易体系。以品牌专场为主导,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跨区域的产品分销体系,为厂家建设适应其营销策略和产品特性的一对多网络销售平台,形成以建材为基础,集化工、机电、煤炭等多种商品于一体的综合交易板块;以区域电子超市为支撑,结合物流园区运营为客户提供广泛参与的多品牌资源,从而提升平台的区域影响力和人气。同时,借助平台,择机推出产能预售模式。目前,斯迪尔平台的品牌专场有申特专场、西林专场、中钢专场、凌钢专场、建邦专场、立恒专场、方大九钢专场、锦澄专场、昆明润霖物流园区专场。现货交易中心有螺纹钢现货交易中心、中厚板现货交易中心、华东热卷现货交易中心、生铁现货交易中心。非钢材资源的目前有匡克防护用品专场、张家港木材现货交易中心等。

(二) 基地——物流服务商

基地是平台交易得以实现的物流保障,相比生活资料而言,物流对于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来说,除了便捷和及时,更重要的是诚信和安全的保障,因此,基地建设是大宗生产资料电商运营的根基和关键所在。基地的核心内容是全流程管理,全流程管理即是仓储和联运。通过线上交易产生的大流量、大数据,带动社会运力资源和仓储加工资源的整合;通过动静态结合的全流程管理,实现从生产到交易的整个待交易状态的全程物流管控;通过对各个交易客户一个入口一个出口的管控,保障待交易货物的真实性、货权的唯一性和交割的及时性。以基地为保障,信息流通过斯迪尔实现闭环运作,资金流由银行实现闭环运作,物流由物流公司实现闭环运作,从而真正实现“三流合一,闭环运作”,这也是“平台+基地”模式的精髓所在。

仓储基地必须拥有独立法人资格,明确物资保管协议。在此基础上,仓储业务要以服务斯迪尔品牌专场配套基地建设为主线,以优化区域物流配送体系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仓储资源的整合力度,打造仓储联运一体化的“基地”网络格局。要建规立矩,制定全流程运作体系,明确收存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标准,规范现场管理制度,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全流程管理业务运作的考核力度,加强关键节点的有效控制[3]。

联运业务要以服务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为主线,以平台交易资源为基础,收集、分析、管理运力资源市场供需信息,合理整合第三方的车辆、船舶、火车等运力资源,建立和完善运输网络,完成以沿海、沿江为中心的运输节点设置,形成区域上覆盖全国,品种上具备承载平台交易所有待交易产品的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依托斯迪尔品牌专场整合跨区域运力资源,借助电子超市提供城市配送。

(三) 基于“平台+基地”的供应链金融

如何围绕电商运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是淮矿物流大金融的核心。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必须坚持生产厂商所有产品全面上线的原则,从而为仓储的全流程管控创造有利条件;必须坚持企业产品回款权的封闭运作原则,即一个结算银行对应一个账户,为资金的闭环运作创造条件。传统业务运营资金的合理供给,是现阶段淮矿物流可持续健康发展基石。以控制金融风险为核心,以降低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为手段,围绕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实现向货权管控方向的转型。强化统一融资、统一调度,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体系,进而实现运营资金有效、安全的配置。

现阶段,淮矿物流坚持一个品牌专场或电子超市配套一家银行的总基调,确保品牌专场与电子超市业务开展的金融配套,这是平台和基地运营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淮矿物流摒弃“仓单质押”静态监管的融资模式,全面推行全流程管理下,以“动态货值”为基准的融资模式;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对接在线资金结算系统,适时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跟淮矿物流供应链金融合作的银行有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广发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

淮矿物流斯迪尔平台的主要融资方式有两种。

1.动态货值融资。指平台卖方可申请将其合法所有并在淮矿物流全流程管理下的实物库存质押给银行,并在银行设立唯一的销售回款账户。银行向其提供融资服务,且不影响卖方在斯迪尔平台的正常交易。动态货值融资适用于生产厂商或大型贸易商。动态货值融资的本质可以用公式“库存动态货值+监管账户余额≥银行融资总额”来表达。

动态货值融资的客户申请资格:(1)依法登记成立,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2)成立一年以上或实际控制人从事本行业三年以上。(3)主营业务突出,具有较稳定的购销渠道。(4)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主要经营者信用记录良好。(5)经营情况正常,财务状况良好。(6)符合银行内部信用评级要求。(7)在斯迪尔平台正常交易3-6个月以上。

2.在线订单融资。指平台上买方如需锁定平台上的挂牌资源,可以使用在线订单融资模式,通过在平台上生成的订单和融资保证金,向银行申请采购货款融资并获得货权,但实物质押给银行并接受淮矿物流的第三方监管,支持随时全款或分批还款赎货,在线订单融资适用于中小型贸易商、终端客户。

在线订单融资的流程如图2所示。第一步是订单融资。(1)采购方与生产商在斯迪尔平台上生成订单。(2)采购方向银行提交订单融资申请,冻结货物。(3)银行审核通过后放款,将保证金与贷款一并划给生产商,权属转移给采购方并质押给银行。第二步是赎货。(1)采购方在银行网银办理还款,选择赎货品种及数量。(2)银行审核通过后,在线通知监管方解押货物。第三步是出库。(1)采购方提交出库申请。(2)监管方审核通过后,提货人凭系统发出的提货密码办理出库。

目前,淮矿物流还对接工信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积极申请在线开票系统,并寻求“零增值不限额”和减免印花税等税收政策扶持;建立区域性居中结算体系,使指定对应的区域子(分)公司承担区域性居中结算业务。基于斯迪尔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可向上下游延伸,为客户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一揽子解决方案。在使物流闭环运作,企业产品销售回款完全封闭的前提下,以动态货值融资为基础,向上下游延伸。一是向生产厂家上游延伸到原材料采购,在全流程管理的前提下,主要原材料库存、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库存,统一实现以动态货值为基础的融资渠道,打通上游供应链。二是向下游延伸,以订单融资为着手点,做好在全流程管理下已交割待交付的融资,同时争取银行支持,拓展银行与下游交易商的定向授信业务。积极开展资金池业务。随着电子超市和区域物流园业务的开展,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力度,积极推进资金池业务开展,探索网络银行业务。

互联网金融时代,平台商业模式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创造性发展的本质。淮矿物流的“平台+基地”战略是以斯迪尔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行“平台+基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速钢铁等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步伐,连接平台上下游企业,与银行供应链金融嫁接,解决大宗生产资料供应链融资难,流通领域中诚信缺失以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安全等问题,通过平台战略建立一个大宗生产资料平台发展的生态圈,从而在未来商业模式变革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结语

在当下基于云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众多企业竞相电商化,构建平台商业模式,以此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平台生态圈。淮矿物流率先提出“平台+基地”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目前,我国“平台+基地”供应链金融模式是创新性的,没有成熟的标准可以参照,追赶潮流不如引领潮流。提出模式很重要,脚踏实地的实施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建设和完善行业标准。在今后的发展中,用标准去引导和影响相关行业,改变金融企业传统思维,实现平台战略生态圈中各个群体在模式发展中的标准化进程,确保供应链上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一体化,促进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完善和升级。

参考文献:

[1]舒锦屏.电子交易平台下的大宗物资物流解决方案优化研究——以贵州煤炭物流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3(4):12-33.

[2]李更.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B2C供应链金融模式探析[J].时代金融, 2014(1): 67-69.

[3]钟无涯,颜玮,姬超.经济增长视角下的第四方物流发展探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5-109.

(责任编辑:严元)

作者:汪传雷 王栋梓

上一篇:初二英语学习分化现象研究论文下一篇:项目教学法下连锁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