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血糖波动护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目的探讨可穿戴设备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老年糖尿病血糖波动护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年糖尿病血糖波动护理论文 篇1:

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护理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低血糖的临床护理方法和院外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结果: 40例患者未进展为重度低血糖,未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好转出院。出院随访期间,病情稳定。结论:采取有效的监测、治疗、护理、随访措施,能有效避免无症状低血糖恶化,避免恶性临床事件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无症状性低血糖;护理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因可反复发生,甚至可危及生命,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很难避免低血糖发生,一生可发作数千次,其中严重低血糖事件(血糖浓度<2.8mmol/l,需要他人的救治,神经症状的恢复有赖于血糖水平的纠正)的发生率为1-1.7次(患者/年),可伴有癫痫或昏迷。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早期,严重低血糖事件少见,但随着病情进展,低血糖风险显著增加,在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尤为突出。糖尿病患者对于重度低血糖的最好防御就是在血糖下降的早期自己能察觉到低血糖,并立即进食,纠正低血糖状态,而不能产生或不能觉察到低血糖症状,称为无感知性低血糖,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使重度低血糖危险增加10倍,研究发现无症状低血糖发作时经常伴随无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猝死的诱因。在临床采取有效的监测、治疗、护理、随访措施,能避免无症状低血糖进展为重度低血糖,避免恶性临床事件发生。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6-75岁。1型糖尿病患者15例(其中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6名),2型糖尿病患者25例。均监测到无症状性低血糖发生。治疗期间未发生恶性临床事件,如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无痛性心梗、昏迷、癫痫等。出院后加强随访,随访期间病情稳定。

2 护理方法

2.1 血糖监测和降糖目標 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锻炼、运动、情绪应激)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是发现无症状低血糖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频率和时间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来监测,对于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其低血糖风险显著增加,在治疗开始阶段给予一天5-7次监测血糖,涵盖空腹、三餐前后、睡前。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着重观察空腹血糖[1]。对于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空腹和晚餐前易发生低血糖,应加强这两个时间点的监测。对于有低血糖发作史,尤其是无症状低血糖的患者,我们均给予短期强化血糖监测方案,每周三天,每天监测5-7个时间点血糖,以便获得更多的血糖信息,在血糖较为稳定后,再过渡到交替血糖监测方案。此外,近年来发展的动态血糖监测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动态血糖监测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优点是可以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目前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动态血糖监测可以监测低血糖,尤其是较为隐匿的无症状性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低血糖的时间分布,为我们采取措施预防无症状低血糖提供了全面的临床资料。我们对收录的1型糖尿病患者均进行了动态血糖监测,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糖谱,及时调整降糖方案,使血糖波动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显著减少[2]。我们有些患者因恐惧无症状性低血糖,而长期保持高血糖状态,动态血糖监测帮助这些患者发现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进一步减低低血糖风险,有效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糖尿病病程大于15年,存在无症状性低血糖病史、有严重并发症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最重要的是避免低血糖发生,空腹血糖8-10mmol/l,餐后血糖8-12mmol/l,HbA1c控制在7%-9%即可,这样可以帮助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恢复对低血糖警告症状的感知。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当血糖浓度骤降或低于3.9mmol/l时,应采取措施,调整治疗方案,预防低血糖发生。

2.2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贯穿于糖尿病防治的所有阶段,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是在保证患者正常生活和青少年患者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从而延缓并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3]。最理想的基础能量需要量测定为间接能量测定法,并结合患者的活动强度、疾病应激状况确定每日能量需要。每人按照25-30kal/kg理想体重/天计算,再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活动度、应激状况调整为个体化能量标准。由于大脑唯一能量来源是葡糖糖,因此糖尿病患者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应低于130g。升糖指数(GI)比较不同碳水化合物对人体餐后血糖反应的影响,推荐低GI食物,有助于减少脂肪摄入量,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保持血糖稳定。长期高脂肪膳食可损害糖耐量,促进肥胖、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建议脂肪的功能比不宜超过30%。研究发现单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血脂和脂蛋白水平的改善有促进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较好的膳食脂肪来源,在总能量摄入比例宜达到10%-20%,胆固醇摄入限制在300mg/d。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与一般人群类似,通常不超过能量摄入量的20%。酒精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卒中发病风险显著相关,且酒精能够抑制肝糖原输出,故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糖尿病患者饮食应坚持定时、定量原则,最少摄入三餐,提倡多餐、分餐。入组的无症状低血糖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分餐、两餐之间添加辅食治疗,有效避免餐后急性血糖升高、持续高血糖状态、血糖大幅度波动,保证全天血糖平稳,预防无症状低血糖发生。大多数无症状性低血糖可由患者自行治疗,口服15-20g葡萄糖,最理想的是给予葡萄糖片,其次如含糖果汁、软饮料、牛奶、糖果等,临床症状一般5-20min缓解。相当于15g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有10块水果糖、150-200ml新鲜水果汁、可乐、一杯脱脂牛奶、一大勺的蜂蜜或玉米汁,胰岛素诱发的低血糖,口服葡萄糖后血糖升高的时间根据胰岛素药效持续有所不同,如长效口服降糖药或中长效胰岛素应进食较多食物或进餐,需连续监测血糖。

2.3 运动护理 体育运动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减轻体重、控制血脂和血压、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有氧运动是糖尿病管理传统处方里的运动形式。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周至少3天,完成至少150分钟的中等程度至剧烈程度的有氧运动,但2次有氧运动之间不应超过连续的2天,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山、游泳等。除了有氧训练,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至少进行2-3天中等强度至剧烈程度的抗阻力训练。有氧运动训练和抗阻力运动训练的联合是推荐的[5]。糖尿病患者合并多种相关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严重的外周神经病变、严重的自主神经病变、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应注意运动的安全性,需行运动前评估。对于使用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的患者,运动前应检测血糖,血糖不应低于5mmol/l,可在运动前添加适量碳水化合物和减少胰岛素用量。运动最佳时间是餐后1小时,携带甜点、糖尿病證明卡,我们与每一位外出运动的患者保持联系,并与患者家属沟通一些患者本人并未意识到的低血糖发作的线索,并加强运动后血糖监测。

2.4 药物治疗护理 胰岛素促泌剂尤其是血浆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容易导致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升高。短效磺脲类及格列奈类促泌剂半衰期短,作用迅速,主要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主要包括: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中长效磺脲类促泌剂半衰期长,作用较持久,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如格列本脲和格列美尿,以及改良剂型,如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本脲降糖疗效好但是低血糖发生率高。对于老年患者伴有认知能力减退、无症状低血糖的患者,我们通常给予短效磺脲类和格列奈类,格列奈类具有改善早相分泌、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优点,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低血糖风险小,受肾功能影响小。新型药物如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鉴于这些药物对胰岛素的刺激和对以高血糖的抑制作用是葡萄糖依赖的,因此低血糖风险有所降低。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用低血糖风险都较小。胰岛素治疗可显著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尤其是严重低血糖的发生风险。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事件,而速效类似物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风险[6]。对于注射胰岛素经常发生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将中效胰岛素和常规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改为基础+强化治疗方案,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为基础量,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用量。当患者发生低血糖但无法口服碳水化合物时,必须通过胃肠外途径进行治疗,标准初始剂量是25g,传统的一次给予50ml 50%葡萄糖,其葡萄糖浓度大,对组织很大毒性,曾有静脉注射50%葡萄糖外渗导致截肢的案例,在我院通常给予150-250ml 10%的葡萄糖,这样更为合理[7]。

2.5 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和认知能力障碍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因此我们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倾听,并及时进行疏导。教育患者保持好的生活方式,利用血糖监测有效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避免恐惧情绪,同时教育家属,如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情绪波动、性格改变,应考虑到是否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立即检测血糖同时给予帮助患者摄入碳水化合物。

3 院外随访

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每周2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在院外饮食、运动、血糖监测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不恰当的饮食和运动方案进行合理调整,督促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将血糖监测结果反馈给医生,分析是否发生过无症状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和口服药物降糖方案。在我们随访的患者中有3位在院外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均发生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汇报给医生后做出了将胰岛素减量或换用胰岛素类似物的处理,对上述3位患者进行每周3次随访,在调整降糖方案后2个月期间未再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

4 护理体会

糖尿病的降糖治疗应在降低低血糖的风险上进行。无症状性低血糖如不进行及时诊治,绝大部分要进展成严重低血糖事件,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是昏迷、死亡,在临床上应该得到足够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有效避免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对于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脑血管死亡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Riddle MC,Rosenstock J,Gerich J. The treat-to-target trial:randomized addition of glargine or human NPH insulin to oral therapy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Diabetes Care,2003,26:3080-3086.

[2] Amiel SA, Dixon T, Mann R, et al. Hypoglycaemia in type 2diabetes. Diabet Med,2008,25:245-254.

[3] Cryer PE, Axelrod L, Grossman AB, et 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dult hypoglycemic disorders: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9,94:709-728.

[4] McNally PG, Dean JD, Morris AD, et al. Using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to measure the frequency of low glucose values when using biphasic insulin aspart 30 compared with biphasic human insulin 30: adouble-blind crossover study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2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7,30:1044-1048.

[5] Cryer PE. Diverse causes of hypoglycemia-associated autonomic failure in diabetes. N Engl JMed,2004,350:2272-2279.

[6] Rosenstock J, Dailey G, Massi-Benedetti M, et al. Reduced hypoglycemia risk with insulin glargine: 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insulin glargine with human NPH insulin in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5,28:950-955.

[7] Hermansen K, Davies M, Derezinski T, et al. A 26-week, randomized,parallel, treat-to-target trial comparing insulin detemir with NPH insulin as add-on therapy to oral glucose-lowering drugs in insulin-naive people with type2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6,29:1269-1274

作者:程海荣 徐宏

老年糖尿病血糖波动护理论文 篇2:

可穿戴设备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可穿戴设备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60例/组),入院后第2天对照组患者的指尖血糖监测采用血糖仪,观察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实时监测,并佩戴胰岛素泵,两组患者均根据监测结果适当调整胰岛素泵的输注剂量,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最后1 d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用时、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治疗前、治疗2周后两组24 h平均血糖值(MBG)及其标准差(SD)、CGMS参数,血糖曲线下面積(AUC)、日内血糖平均漂移幅度(MAGE)、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治疗2周的空腹血糖、早、中、晚餐后2 h血糖。 结果 治疗后两组 MBG、SD、AUC、MAGE、MODD、两组空腹、早、中、晚餐后2 h血糖及睡前血糖均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对照组的血糖达标用时、胰岛素用量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均P<0.05)。 结论 CGMS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可有效控制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糖尿病;血糖管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

[Key words] Wearable device; Diabetes; Blood glucose management; Dynamic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变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不仅会导致患者的代谢功能紊乱,且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组织器官衰竭,因此如何平稳的控制血糖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根本[1]。胰岛素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藥,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持续时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不同阶段的患者需要依靠其血糖水平来控制注射的剂量[2]。目前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为有创指尖取血操作,平均每天需测量4~7次,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还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3]。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可持续监测受试者血糖波动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以便及时对降糖方案做出更准确的调整[4]。本研究采用CGMS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并控制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均符合1999年WHO有关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5],排除糖尿病酮症、高渗性昏迷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存在严重意识、语言障碍或精神疾病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32~75岁,糖尿病病史1~8年。观察组年龄30~75岁,糖尿病病史1~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当天佩戴CGMS仪(美国美敦力公司)监测血糖,CGMS仪佩戴方法参照说明书。CGMS仪每5分钟储存1个血糖平均值,24 h共记录288个血糖值并下载1次血糖变化图谱。入院后第2天对照组采用血糖仪(美国强生生产)进行指尖血糖监测,方法为常规七点法(早餐空腹、三餐后2 h、睡前),根据测定结果皮下注射胰岛素;观察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实时监测血糖,并佩戴胰岛素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诺和诺德,3 mL:300U×1支/盒,国药准字J20170033)的泵注剂量,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最后1 d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用时、胰岛素用量;(2)治疗前、治疗2周两组CGMS参数,24 h平均血糖值(mean blood glucose,MBG)及其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即探头测得的血糖曲线与目标血糖曲线之间的面积、日内血糖平均漂移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即根据第1个有效波动的方向统计血糖异常波动幅度的平均值、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mean of daily differences,MODD)即两个连续24 h监测期间测定值间的平均绝对差;具体检测方法: CGMS仪佩戴方法:取上臂肱二头肌下端外侧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利用助针器将血糖感应探头垂直穿刺入皮下组织,取出探头内针芯,用透明敷贴固定,将探头连接血糖记录仪并进行调试。CGMS仪每5分钟储存1个血糖平均值,24 h共记录288个血糖值并下载1次血糖变化图谱。根据血糖变化图谱读取上述值。(3)治疗2周的空腹血糖、早、中、晚餐后2 h血糖,采用欧姆龙血糖仪HEA-232,指尖采血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同时间点重复设计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CGMS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MBG、SD、AUC、MAGE、MO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0、1.275、1.077、0.036、0.119,P>0.05),治疗后两组MBG、SD、AUC、MAGE、MODD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t=3.534、21.803、17.791、7.573、9.355,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用时、胰岛素用量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血糖达标用时间及胰岛素用量均显著高于观察组(t=24.676、22.281,P<0.05)。见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糖比较

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早、中、晚餐后2 h的血糖及睡前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43、32.439,P<0.05),治疗后对照组空腹血糖、早、中、晚餐后2 h的血糖及睡前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21,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早、中、晚餐后2 h的血糖及睡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3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早、中、晚餐后2 h的血糖及睡前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t=0.108、0.288、0.149、0.292、0.335,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早、中、晚餐后2 h血糖及睡前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9.667,P<0.05),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t=5.655、7.812、7.751、7.012、7.912,P<0.05)。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的发病机制则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功能受损,严格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是改善T2DM患者糖代谢紊乱、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有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发病原因为患者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和血糖波动[6]。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增加大血管、微血管的脆性,血管受损可危及心、脑、肾、眼睛、足及周围神经等出现相应症状;而血糖波动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主要原因为其可增强内皮细胞蛋白激酶C-β的活性,导致氧自由基生成过多,加剧氧化应激[7],加速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8]。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血糖波动对内皮细胞的損害高于持续高血糖状态,因此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血糖波动的管理,最终才能精细化管理血糖。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可以降低患者血糖,但注射剂量少,血糖控制不佳,注射剂量大易引起低血糖,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以确定最佳的注射剂量[9]。但传统监测血糖的方法均是有创的,且只能反映瞬间血糖,不能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虽然糖基化血红蛋白是常用反映血糖控制程度的金标准,但只能反映近3个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但其不能精确反映患者的低血糖及血糖波动的风险[10]。而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能持续、动态地检测血糖变化,其机制为利用植入患者皮下的感应探针监测患者葡萄糖浓度的实时变化,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较大患者的血糖监测[11]。CGMS由血糖探头、血糖记录仪、信息提取器、分析软件四部分组成,每天自动记录288个监测值,形成血糖曲线,能够精确地观察到连续的血糖波动情况,检测出传统血糖检测方法难以发现的无症状低血糖,避免了低血糖诱发的心脑血管意外等导致的不可逆损伤[12-14]。CGMS可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波动情况,可提供连续的、动态的血糖值,准确地反映血糖水平波动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降低血糖的波动幅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提供依据[15-17]。

本研究主要采用CGMS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且采用胰岛素泵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空腹、早、中、晚餐后2 h血糖及睡前血糖均低于常规血糖监测及皮下胰岛素治疗,且血糖达标用时间、胰岛素用量均显著低于常规血糖监测及皮下胰岛素治疗,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采用CGMS患者相对比自我血糖监测患者能更快使DM患者血糖控制达标。MAGE被认为是监测血糖波动的金标准,其是采用“滤波”的方法,从而能真正反映血糖波动而不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离散特征,其作为评估日内血糖稳定性的精确参数,可体现患者血糖的最大偏移,根据第一个有效波动的方向统计出血糖异常波动幅度的平均值,可作为患者血糖变异性的适当指标[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MAGE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MODD显著低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为CGMS可很好地反映患者全天及日间的血糖波动情况,便于医护人员及时根据血糖波动情况调整泵入胰岛素剂量,控制患者血糖。与有创手指血检测血糖相比,CGMS可根据检测的血糖波动情况更快发现患者低血糖及高血糖的情况,使临床医生能及时调整DM患者胰岛素泵的基础量与餐前剂量,有利于对患者全天的血糖控制[20]。

综上所述,通过CGMS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可有效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

[参考文献]

[1] 王金华,杨为霞,潘建新,等.病情控制良好T2DM患者低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应用效果[J].海南医学,2019,30(5):582-584.

[2] 郑莉,魏东,叶鹏,等.动态血糖监测评估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波动与低血糖之间的关系[J].四川医学,2019, 40(2):146-150.

[3] 俞群.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8,14(6):32-33.

[4] 钱进.2型糖尿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9):174-175.

[5] 成晓玲.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监测系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 16(2):165.

[6] 陈王灵.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糖异常波动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4):3824-3825.

[7] Grady M,Campbell D,Macleod K,et al. Evaluation of a blood s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with automatic high-and low-pattern recognition software in insulin using patients:Pattern detection and patient reported insights[J].Diabetes Sci Technal,2013,7(4):970-978.

[8] Lane JE,Shivers JP.Continuous shcomonitor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Diabetes Obes,2013,20(2):106-111.

[9] 洛佩,程千鹏,武晋晓,等.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的准确性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 29(11):954-958.

[10] 孙凯.用于体内血糖监测的可植入型荧光聚合物点传感器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8.

[11] 胡玉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的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8.

[12] 张之英,刁和凤.动态血糖监测联合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改善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8,43(6):804-807.

[13] 郝书婕.血糖波动的管理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14] 杨扬.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颈动脉硬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15] 段建芳,王艳妮,金凤钟,等.糖尿病肾病和血糖控制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8,17(1):34-38.

[16] 刘静,刘芳会,赵一楠,等.老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 25(11):1100.

[17] 钟书凌,童景莲.动态血糖监测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 4(24):135-136.

[18] 史丽,谷君,许峥嵘,等.糖尿病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后24h血糖波动监测的意义[J].海南医学,2017,28(10):1569-1572.

[19] 黄永红.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设计及算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20] 卓儒红,姚红艳.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老年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8(1):120-122.

(收稿日期:2019-05-06)

作者:郑晓佳 田江宣 施赵维

老年糖尿病血糖波动护理论文 篇3:

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效果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内分泌科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的80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组,对照组(糖尿病的常规护理组)40例和观察组(糖尿病的特殊护理组)40例。 结果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中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情况无明显差异(χ2=0.09,t=0.35、1.38),观察组2型糖尿病患者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行为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t=9.34、6.69),观察组对于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4、12.50、14.91、21.73,P<0.05)。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同时结合特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利拉鲁肽;阿卡波糖;2型糖尿病;护理

The nursing effect of liraglutide combined acarbose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ZHANG Yazhu YU Songda

Endocrinology Department, Zhoushan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Zhoushan 316000, China

[Key words] Liraglutide; Acarbose; Type 2 diabetes; Nursing糖尿病是目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参照国际糖尿病联盟的估算,我国每天新发现的糖尿病病例767例,每年的新发糖尿病病例为101万人,可见糖尿病预防控制和治疗的形势极为严峻[1,2]。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肥胖患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资料显示,年龄越大,肥胖患者的2型糖尿病发生率也越高[3,4]。本研究通过对80例利拉鲁肽联合拜唐苹治疗的2型糖尿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拟探讨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效果情况,为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的80例进行观察,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组:对照组(糖尿病常规护理组)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40~80岁,平均(59.4±10.1)岁,病程1~12年,平均(4.5±2.0)年;观察组(糖尿病特殊护理组)40例,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龄41~78岁,平均(59.9±10.3)岁,病程1~11年,平均(4.1±2.1)年,两组糖尿病诊断参照我国糖尿病诊断标准[5,6]:任意时间段内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或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mmol/L和HbA1c≥6.5%。80例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同时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中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利拉鲁肽(生产厂家: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批号:CP50335)规格:3 mL∶18 mg(预填充注射笔)联合拜唐苹(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BJ12300)规格:50 mg×30片治疗,利拉鲁肽起始剂量为0.6~1.2 mg皮下注射,1次/d,利拉鲁肽剂量调整期为2周,拜唐苹口服剂量为50 mg,连续应用2个月。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常规性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性护理措施基础上联合特殊护理:①入院指导: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采取有针对性的介绍,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的诊治环境,从而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更快地进入自身角色转变。②健康宣教:许多患者往往对于病情和治疗过程缺乏了解,护理人员要针对性地讲解糖尿病的进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本研究应用的利拉鲁肽注射液为近年来治疗糖尿病的新型药物,护理人员要及时地向患者讲解药物作用、用药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③心理疏导: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由于病情反复变化和对于常见并发症的出现过分地担心和忧虑,进而对于病情产生恐惧心理,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④饮食指导:糖尿病患者对于饮食要求较为严格,饮食不适当很有可能造成血糖增高,进而对病情造成不良影响。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于患者的饮食指导和管理。⑤出院随访:糖尿病患者治疗出院后要进行定期的随访,遵医嘱用药,及时复查,观察血糖变化。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行为评分情况: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行为评分参照陈鲜花等[3]护理质量评分考核方法结合我院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制定。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行为评分总分均100分,分数越高提示评分效果越好。③观察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情况:参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观察两组患者对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的评价,按1~4评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行为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行为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行为评分情况(x±s,分)

2.2两组患者对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评分情况

观察组对于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评分情况(x±s,分)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主要类型,其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随着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同时伴随着胰岛素抵抗[7,8]。2型糖尿病往往多见于45岁以上的成年人,起病往往较慢,临床症状不是十分明显,当发现时可能已经有5~10年的病史[9,10]。患者大多数不需要依赖胰岛素进而达到代谢控制或者是赖以生存的状态,但是在一系列的诱因下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11,12]。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伴随着全身肥胖和腹型肥胖[13,14]。

利拉鲁肽属于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而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胰岛细胞功能恢复[15,16]。利拉鲁肽可以有效地促进胰岛β细胞体积和数量增加,进而起到增生和分化效果,并且抑制细胞因子和游离脂肪酸引起的胰岛β细胞发生凋亡,有效地保护胰岛β细胞。拜唐苹属于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作用于小肠壁刷状缘α-糖苷酶,对麦芽糖、蔗糖及淀粉等形成竞争性抑制,进而有效地降低血糖,特别是降低餐后血糖。有资料显示[17,18],α-糖苷酶还可以有效地控制体重和调节血脂,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倾向,降低D2二聚体和凝血素片段的水平,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成保护。

笔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应用利拉鲁肽联合拜唐苹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系列特殊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从入院指导、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出院随访几个方面进行。(1)入院指导: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采取有针对性的介绍,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的环境,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同时在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本项研究。向患者耐心介绍临床治疗过程和临床治疗环境[19,20]。(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耐心讲解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讲解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用药的作用机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指导患者充分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教会患者注意观察临床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在住院期间遵医嘱进行服药和注射。对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解决办法,强化患者对于服药规律性的记忆,充分提高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心理疏导:2型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往往不能彻底治愈,患者可能对于血糖波动存在一定的紧张、焦虑、恐惧和忧郁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耐心f 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健康的态度。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患者对于医护人员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巧和和蔼的态度,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2型糖尿病治疗的过程,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同时加强护患沟通,最大限度地减小2型糖尿病患者对病情的担心和血糖的突然性变化[21,22]。(4)饮食指导:糖尿病患者严格限制糖、脂肪的摄入,忌烟酒,食用优质的低蛋白、高纤维饮食,降低体重。对患者饮食进行监测,定时定量饮食,勿随意更改就餐的频率和食量。(5)出院随访:2型糖尿病多数患者的无法治愈决定了其出院后随访具有重要的意义。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终生治疗,绝大部分长期治疗需要自己进行服药和注射,患者应在家属共同努力下对自己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睡前血糖进行定时记录,根据病情特点及时和医生沟通,进行复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糖尿病进行控制。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利拉鲁肽联合拜唐苹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组,对照组(糖尿病常规护理组)40例和观察组(糖尿病特殊护理组)40例。结果表明,观察组2型糖尿病患者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行为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联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观察组的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2型糖尿病的自我效能感,利于患者接受治疗。

综上所述,利拉鲁肽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同时结合特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越华,朱梅,高志红.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报告[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6):469-470.

[2]Mahmood K,Akhter N,Eldeirawi K.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ve sleep apnea in a multi-ethnic sample[J]. J Clin Sleep Med,2009,5:215-221.

[3]陈鲜花,腾蕾. 基层医院实施护理质量评分考核的方法与体会[J]. 家庭护士,2008,6(2):361.

[4]Carl J,Lavie MD,Richard V,et al.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Risk factor,paradox,and impact and Impact of weight loss[J]. J Am Coll Cardiol,2009,53:1925-1932.

[5]Nathanson D,Nystrom T. Hypoglycemic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Targetingthe endothelium[J]. Molcell Endocrinol,2009,297(1):112-116.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 2011:11-15.

[7]方蕾. 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 :276-278.

[8]李梅. 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125-126.

[9]曾锦霞,陈佩莲,戴霞.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流程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86-1787.

[10]卢念培. 肥胖2型糖尿病病人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2013,11(3):776-777.

[11]周瑾,卢逢娣. 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03-305.

[12]石涛,刘爱萍. 社区干预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8(6):121-122.

[13]凌玲. 临床护理路径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9-30.

[14]段海瑛,黄松. 护理路径在社区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777-779.

[15]梁超,周玲.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5):656-658.

[16]夏常杰,李伶,杨刚毅,等.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81-183.

[17]王焕君,张伟,陈少华. 拜唐苹对 2 型糖尿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尿酸水平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11,51(27):84-85.

[18]陈碧泓. 社区优质护理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31-32.

[19]赵平. 应用临床路径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131-132.

[20]戴秀菊,杨金娟,方群.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58-59.

[21]李迅. 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4):2260-2261.

[22]Foster GD,Borradaile KE,Sanders MH,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on the effect of weight loss o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mong ob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Arch Intern Med,2009,169:1619-1626.

(收稿日期:2014-03-12)

作者:张亚珠 於松达

上一篇:新经济时代煤炭企业探索论文下一篇:探究教学下初中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