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尾气污染控制论文

2022-04-19

摘要:近年来,南通市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受机动车尾气污染影响,城市空气污染已由煤烟型污染向交通尾气型污染转变。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分析南通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治理现状,从而提出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的对策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交通尾气污染控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交通尾气污染控制论文 篇1:

浅析汽车消费税的调整

汽车消费税调控有作用吗?

编者按:9月1日起,国内大幅度调整了汽车消费税:提高了大排量乘用车的税率,对小排量乘用车则下调税率。汽车消费税的“抑大扬小”,对大排量汽车踩下了急刹车,赢得了叫好声,有助于增进节能减排。但对于整个汽车行业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功效如何,尚待观察。

浅析汽车消费税的调整

□文/陈少英

最近,财政部、国税总局下发通知,对

乘用车消费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笔者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

首先,政策调整的导向功能显著。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汽车保有量大幅攀升,对汽油、柴油的需求急剧增加,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日益严重。同时,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问题已十分突出。因此,在难以抑制汽车增长量的情况下,只能对汽车的使用采取可持续性政策,即“不限制拥有,但鼓励节约使用”、“鼓励经济型和环境友好型汽车使用”。对汽车征收消费税,就政策作用而言,可起到通过调节互补产品消费而抑制汽油等能源产品消费增长的作用;从环境意义上说,抑制汽车的消费可直接对汽车尾气污染控制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之前,汽车消费税已根据汽车的类型和排气量大小差别征税。此次调整加大了调节力度,一是提高大排量车的消费税税率;二是降低了小排量车的消费税税率。这意味着抑制大排量汽车的生产和消费,鼓励小排量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有利于降低汽柴油消耗、减少空气污染,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其次,政策实施的效果有待考量。

消费税在应税消费品的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征收;消费税实行价内税,价款中包含着税款;消费税又是间接税,税款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应该说,此次调整将会使大排量汽车的价格上涨,而小排量汽车的价格降低,进而引导消费方向,促使生产者调整汽车消费取向。然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目前1.0升以下车型和3.0升以上车型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为12%和0.3%,对车市价格体系的整体影响不会太强。况且,购买大排量汽车的是少数富人和公款单位,他们选择汽车的首要标准是品牌和档次,价格敏感度低;购买小排量汽车的消费者虽然价格敏感度高,但降低了2个百分点的税率,不足以刺激对小排量汽车的需求,生产者据此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更节能、更环保车型的动力不会很大。

再次,搭建完善互补的汽车税政体系。

目前80%的消费者购买排量在1.0升至3.0升区间的汽车,尤其集中在1.0升至2.2升之间。如果提高这一区间特别是2.0升至3.0升之间的汽车消费税税率,就会引导消费者选择购买2.0升以下的汽车,真正撬动车市的数量和结构,引导节能减排。然而,单靠汽车消费税调节远远不够。由于我国在车辆购置阶段所缴税款占较大比例,保有阶段却很少。这就造成油价不断上涨,仍有购车者舍出一次成本购车。而且从生态意义上讲,汽油和柴油是直接能源产品,汽车是能源产品的互补产品。为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世界上已有 100 多个国家开征燃油税。因此,应借鉴国外的做法,降低汽车购买阶段的车辆购置税,重点在汽车保有阶段开征燃油税。通过提高汽油、柴油的税率以提升公交系统运输工具相对私人汽车的经济性,进而对私人汽车交通产生替代作用。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公平,也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总之,只有搭建起完善、互补的汽车税政体系,才能确保我国汽车产业沿着能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的方向发展。■

作者:陈少英

交通尾气污染控制论文 篇2:

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的对策建议

摘要:近年来,南通市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受机动车尾气污染影响,城市空气污染已由煤烟型污染向交通尾气型污染转变。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分析南通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治理现状,从而提出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 污染控制; 对策建议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Vehicles Exhausr Pollution Coutrols

Jiang Yaomei1, Du Minmin2

(1.Qidong environmental monitor station,Jiangsu 226200;2. Nanto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Jiangsu 226200)

Key words:vehicles exhaust; pollution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也愈加严重,南通市空气污染已由煤烟型污染向煤烟与交通尾气污染并存的复合型污染转变[1]。机动车尾气主要污染物有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有致癌作用的细微颗粒物[2]。NOx既是降水致酸前体物,也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3]。2009年全国人大环资委所做的《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揭示,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性光化学污染严重,珠三角地区灰霾天气日趋严重;《国务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报告》中指出,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减缓气候变暖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对南通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1 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4],截止2007年底,南通市拥有机动车1730974辆,其中,摩托车1513417辆,占87.4%;客车177877辆,占10.3%;货车34334辆,占2.0%;三轮汽车5346辆,占0.3%。客车类小型汽车158116辆,占客车总数的88.9%。货车类中型、重型货车分别为14386辆、4447辆,占货车总数的41.9%、13.0%。

2001年以来,南通市新增机动车辆1075673辆,较2000年增加了164%。其中,客车增加了7.9倍、货车增加了1.57倍、摩托车增加了1.45倍、三轮汽车增加了0.25倍。客车类以小型汽车增加量最大,较2000年增加了10.06倍。随着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加,机动车排气污染物也有所增加。

2007年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量:氮氧化物13779.87吨、一氧化碳167130.41吨、碳氢化合物22511.88吨、颗粒物1732.02吨(见表1),合计总量205254.18吨,与工业源外排大气污染物总量(包括SO2、NOx、烟尘、粉尘、氟化物)214424.44吨的量值较接近。

颗粒物和氮氧化物以货车贡献率较高,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以摩托车贡献率较大。

表1 2007年度南通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表

机动车向环境空气排放的大量酸性污染物和烃类污染物,对南通市酸雨形成有一定的贡献。根据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降水监测结果[1],2007年度南通一市六县(市)均出现了酸性降水,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4.76,酸雨频率为48.1%,市区高达84.6%,而且近年来酸雨污染居高不下(见表2)。

表2 2001-2007年降水监测结果统计表

2 机动车尾气治理现状

1998年,南通市被国务院划定为酸雨控制区,2002年又被列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为此,“十五”以来,南通市政府以“五城同创”为契机,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在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淘汰燃煤小锅炉、推进集中供热和使用清洁能源的同时,整治了机动车尾气污染,更换了5万多辆两冲程老旧摩托车和排气污染较重的助力车,并耗资2.4亿元将市区营运出租车全部更换成电喷型汽车,完成了一批城市公交车气化燃料的改造。环保联合公安出台了《关于使用“稳态工况法”检测汽车尾气排放的通告》,配合物价、公安等部门转发了《关于机动车尾气检测收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先后在市、县二级建成“稳态工况法”检测线,并投入了社会化运营,为机动车尾气测试配备了科学高效的检测手段。建立了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体系的建立。但是随着近年来机动车的高速增长,机动车的监管机制已呈现滞后和薄弱。

2.1 相关法规尚未得到有效落实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对同级有关管理部门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但在实际执行中,尚未得到有效落实。

2.2 监管部门配合不够密切

目前,我国对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的法规和政策管理体系较为零散,现有相关法规中规定的监督职能,职责交错,不便于统一监督管理。南通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涉及公安、交通、环保、质监、工商、经贸、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对机动车管理的职责不同,工作侧重面不同,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相互配合不密切,协调不畅通,还存在一定的利益纠葛,环保部门难以行使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机动车污染防治实质性工作进展滞缓。

2.3 车辆准入不严,超标排污较高

来自南通市车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300多辆汽车上牌。从上海和南通的交通管理部门了解到,由于杭州、南京等地的准入条件较高,每年有大量的上海及杭州等地的淘汰车辆转籍进入本市。而南通的二手车市场,来自外地的高排放车辆由于价格低廉而交易繁荣,到年限的报废车辆往往能通过各种环节顺利过关,在南通的道路上继续“驰骋”。

据调查,南通市有69%的汽车尾气排放没有达到目前国家要求的国Ⅲ标准。其中,有3.03万辆机动车尾气排污严重超标(国I标准),占未达国Ⅲ标准在用车辆的17.1%。

3 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3.1 加强政策疏导

政府可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疏导城市机动车的数量控制在城市生态平衡允许的范围内。一是出台通行税和财政补贴经济刺激政策。罗马自1997年以来,通过对进、出历史遗迹地的驾车者实行每年交纳一定数额的通行税以获得通行资格,从而使通过该地的车辆从1997年9万辆减少到2006年7万辆;新加坡自1978年以来,实行按时段通行税制度,使高峰时段的车流量大大减少;德国自2001年以来,每年按汽车功率和排放气体体积收纳税额,并对排污气体少的汽车实行财政补贴,有效促进汽车生产商生产更环保的汽车。虽然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手段效果明显,但对于我国的尾气污染控制,仍需结合国情和经济、科技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治理措施与减排方案。二是树成功典型推行尾气净化技术,疏导汽车生产企业向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可采取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国际合作机制。三是加强“节能减排”政策宣传,鼓励消费者购买清洁能源车辆和接纳尾气净化设施。

3.2 制定规划引导

国家、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交通、城市建设、物流、汽车产业等专项发展规划中,应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影响预测和污染防治篇章中应考虑机动车尾气污染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在城市建设中,应合理布设商业、医院、学校等吸引交通流的设施以及城市主、次干道和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设施,以利于控制城市机动车车流量。

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在考虑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环境保护。根据国情,权衡自然和技术资源,统筹时空,平衡供需,确定合理发展规模,推广清洁能源,使之与城市建设、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3.3 改进监管机制

建议实行机动车尾气统一管理,扭转目前多头管理又都管不到位的局面。设立机动车尾气监管的独立监督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检测设备,提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正常开展在用机动车尾气日常监督管理(包括发放进京通行证、环保分类标志)和定期达标验收管理工作。也可以采用社会化营运模式,管理部门委托第三方开展日常机动车尾气检测。

3.4 严控超标车辆

加大在用机动车排气路检执法力度,重点抽查个体经营的客车、货车和农改用机动车以及环卫车、拉土车等特种车辆,推行冒黑烟车辆社会监督机制,强制淘汰严重超标的旧车辆。严格二手车市场管理,根据国家现行排放标准,提高转籍车辆准入标准,控制超标车辆入市。实行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按检测结果和依据国家排放标准(现行国Ⅲ标),对在用车实行绿标(达标)、黄标(超标)分类管理,对超标车辆区域限行、时间限行,拒发进京、进沪通行证,引导市民购买环保达标车辆,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污对城市中心区环境污染程度。

3.5 推广净化技术

从源头减少尾气中有害物质排放量。可在汽油中掺入一定量的甲醇、乙醇燃料,减少CO、NOx、HC等排放量;在机油中添加一定量的石墨、二硫化钼等固体添加剂,节约发动机燃油;将“植物柴油”按比例掺入到普通柴油中,减少硫化物、碳氢化合物、CO 和烟尘排放量;使用新配方汽油、电力、压缩的天然气和生态燃料的蓄电池减少尾气排污量。采用机外净化技术减少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可在汽车的排气系统中安装再循环系统、催化器、热反应器和过滤收集器等净化装置,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减少排气中的污染物。催化器通常选择贵金属催化剂和稀土催化剂。稀土催化剂以价格低、热稳定性好、活性较高、使用寿命长,在汽车尾气净化领域备受青睐[5]

3.6 发展城市公交

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汽车的实际数量已经“超载”,造成城市交通拥挤,上下班车、进、出城车辆堵塞。而在现有的供车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子女上学不便、回家看望老人不便而供车的。因此,要控制汽车流量,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和道路建设现状,应大力促进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议根据城市集中居住区、商业区、卫教区等人群活动较多、较频繁的设施建设现状和城乡长途公共汽车站停靠站台,优化城市公交车线路,方便群众乘车,增加上路车辆载客率。

3.7 建立检测网络

完善市、县二级“简易工况法”检测线建设,做到每个县(市)至少一个检测点,逐步推广扩大到乡级,建成覆盖全市的检测网络体系,构建机动车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机动车排气检测场(站)与市环保局数据的实时传送,通过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实现环保、公安、质监、交通等部门对机动车检测、更新、营运等管理数据的共享,增强对机动车综合执法能力,控制排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4 结语

机动车大幅增长,尾气排污量已与工业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量相接近。受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源废气排放双重影响,南通市空气污染已由煤烟型污染向煤烟与交通尾气污染并存的复合型污染转变。本文建议通过加强政策疏导、制定规划引导、改进监管机制、推广净化技术、淘汰超标车辆、发展城市公交等措施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参考文献

[1]南通市环科所.“南通市酸雨污染状况与成因分析研究报告”.2009.

[2]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1999.

[3]国家环保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南通市普查办.南通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总报告.2009.

[5]郭笑盈.“浅淡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与控制措施”.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

收稿日期: 2011-04-22

作者简介: 蒋耀梅(1962-),女,工程师,从事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

作者:蒋耀梅 杜敏敏

交通尾气污染控制论文 篇3:

生态县建设与发展任务研究

生态县建设与发展任务研究

摘要:立足铁岭县实际情况,论述了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在分析其基本建设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县建设的要求确定合理的建设目标和六大领域建设,并最终提出相关对策,充分发挥铁岭县生态环境优势,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与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

关键词:生态县;发展任务;研究

Study on Eco-County′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al task

Liu Bing,Yang Jing,Cheng Jiahai

(Tieling Academe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Liaoning 112000)

引言

铁岭县位于辽宁省北部,是铁岭市辖县,居铁岭市地域南端,南依沈阳,东邻抚顺,西接调兵山市,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县域地处东经123°28′至124°33′,北纬41°59′至42°33′之间,面积2249平方公里。自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铁岭县经济快速发展,铁岭县委、县政府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积极贯彻落实《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战略决策,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是建设人与人、人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新铁岭县的迫切需要[1]。

生态县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2]。其根本目的是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生态县的规划要在一系列相互冲突的目标进行权衡和取舍,遵照“总体、协调、再生”的原则[3]: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冲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冲突;研究者-规划者-决策者的观点冲突等[4]。本文立足于铁岭县实际情况,提出生态建设的发展任务与保障对策。

1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建设目标

1.1 指导思想

根据《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5)》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铁岭县实际,生态县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生态产业、自然资源保障、环境支撑、生态安全、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挥铁岭县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及其环境特色,营造特色鲜明的城镇格局和良好的人居环境。

1.2 规划原则

生态县建设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各方,全面规划,重点推进,实现全县的整体优化。应坚持持续发展、注重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制度保障以及生态平衡、整体最优的原则。生态县建设不仅要达到单个生态系统的最佳,还要实现整个县生态系统的最佳。

1.3 建设目标

铁岭县生态县建设以2010年为基准年, 启动发展期为2011-2015年;深化成熟期为2016-2020年。

从经济发展、环境生态保护、社会进步三方面细化成27个指标,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指标,含5项指标;第二类为环境保护指标,含20项指标;第三类为社会进步指标,含2项指标。27项指标按性质可分为参考性指标6项和约束性指标21项。

按照《辽宁省生态县建设指标》目标要求, 综合分析铁岭县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制定出具体建设目标(见表1)。表1 铁岭县生态县建设目标

2 铁岭县生态县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建设条件分析

2.1.1 优势分析

铁岭县区域位置优越,地处沈阳经济区和吉林中部城市群之间,县内环绕铁岭市中心城区,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县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茂密,生态景观丰富,生态环境基础良好,资源丰富;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雏形初现,以新型建材、静脉环保为代表的环保型主导产业迅速发展;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建成了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创出“田甜”牌西瓜、“双怡”牌蔬菜、“云天”牌草坪、“马侍郎”贡榛等一批较有知明度的绿色农产品品牌,被命名为“中国榛子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县”等称号;铁岭县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地域特色文化鲜明。

2.1.2 制约因素

铁岭县在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上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的任务较重,建设生态县,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铁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循环经济在认识、机制、政策和技术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铁岭县城镇化水平偏低。重点城镇建设布局分散,产业依托不强,城镇管理水平不高。新台子、腰堡等重点城镇对全县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益不明显;县域内科研机构较少,专业技术人员少,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全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2 生态建设主要任务

根据生态县建设的总体目标,铁岭县生态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生态产业体系、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环境支撑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通过六大领域的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的进程。

2.2.1 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工业。包括调整工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严格产业准入,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构建生态友好型工业体系。

生态农业。发展有机绿色食品,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组织,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生态畜牧业,壮大蔬菜、林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绿色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区域绿色物流中心,推进传统餐饮娱乐业生态化改造。

2.2.2 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优化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2.2.3 环境支撑体系建设

水环境支撑能力建设。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强化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

大气环境支撑能力建设。重点行业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城镇扬尘污染控制和推广清洁能源。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力度、实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程、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和推进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治理。

城镇声环境保护建设。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控制、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和开展“宁静小区”创建工作。

2.2.4 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区域生态功能恢复和提升。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水库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保护饮用水源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和构建农田林网和其他重要廊道。

生态安全预警机制规划与建设。建立生态安全评估机制、建立生态安全监测系统和建立生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

2.2.5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优化城镇功能布局、生态绿地系统建设、生态景观系统建设与保护和城镇生态住宅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大力推进文明殡葬。

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统筹社会保障体系。

2.2.6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既包括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又包括建设现代生态文化,其中包括体制文化建设、开展全民生态教育、大力培育企业生态文化和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3 生态建设的保障措施

3.1 法制保障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

3.2 组织保障强化组织领导、注重部门协调。

3.3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环境补偿机制、拓宽生态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

3.4 技术保障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生态产业和环保产品标准化。

3.5 社会保障推进生态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如松,贾敬业,冯永源,等,生态县的科学内涵及其指标体系[J].生态学报.1991,11(2):18-19.

[2]卞有生.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J].环境保护.2003,10:15-16.

[3] 杨朝飞.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 周丽平.浅述建设生态县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1):40-43.

收稿日期:2013-4-18

作者简介:刘冰(1980-),女,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饮用水源保护、环境规划等科研工作.

作者:刘冰,杨晶,程嘉海

上一篇:高职护理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纳税筹划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