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育运用论文

2022-04-17

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教学教育运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学教育运用论文 篇1: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怎样运用审美教育

摘 要:语文是美的教育,学会审美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要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注重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人物塑造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重视人文内涵,还需要重视语文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语文美育,实际上就是在进行语文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发掘语文教学中审美因素,激发学生审美期待以及审美兴趣,促使学生能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创造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语文审美教育对语文人文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促进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关键性途径。

一、 确保教学内容的拓展

为确保学生审美的养成,让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只依靠教材当中的内容,学生的审美培养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当前更先进的文学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视角不断地拓展,对文学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入。反之,如果教师将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容限制在教材范围内,自身与学生的思想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要更注重教学内容革新。例如,可以将《哈姆雷特》《红楼梦》等具备重要文学价值的中外巨著作为课外资料让学生去鉴赏解读,学生在解读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不断思考文章的人物塑造及思想表达,自然会逐渐对作品的优秀之处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 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审美引导

时代在前进,社会审美也在刷新,文学教育也只有跟随社会发展趋势,确保符合社会审美,才能让学生的理念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整体审美趋势,了解审美的发展。但文化领域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新理念与文化也并不都是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因此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怎样的理念是当代文学发展的正确导向,怎样的理念是不利于文化引导的,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才能让学生不随波逐流,保证学生独立审美观念的建立。以写作过程中的词汇运用来说,我国千百年发展过程所积累的文化基础是十分深厚的,许多学生的了解都只是冰山一角,加之新的发展背景下,也在逐渐出现更多新的理念与词汇,必然会使学生的创作表达方式逐渐开始产生转变。如果导向不正确,会导致许多学生对于基于我国传统文化而产生的新兴创作语言缺乏兴趣,进而一味追求流行,在创作中融入许多看似时髦却完全不具备实际文学价值的表达,这样会让学生创作的任何作品都失去真正的独特性,变成单纯追求时髦的空洞表达。例如,当前许多学生在表达过程当中,经常会用到“有木有”“笑尿了”“吊炸天”等自己觉得新鲜的词汇,但这些词汇除去传播性高以外,实际并不具备任何文化价值,所以教师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创新思想,摆脱网络思潮的影响,将当代更具价值的新思潮作品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真正看到当代更有价值的创新作品,学会更有深度的表达。例如,当代许多作者,比起追求时髦,更注重针砭时弊地针对社会事实及趋势进行叙述,这样的作者,其作品与表达才更值得品评。要让学生了解创新并不是追求时髦,才能让学生真正养成创新精神与更健全的审美意识。

三、 尊重学生个人理念,确保独立审美观念的建立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事物都有自身的见解,个人理念与看法的偏差,是促成思想碰撞,体现学生独创性的重要要素。所以教师应当将学生的不同理念当成财富,让学生学会审视自身的想法,进而表达出来,最终逐渐培养出的审美观念才是属于学生自身的。例如对于简单的交友理念,学生之间有不同的理解都是十分正常的,有些学生认为作为朋友,相互之间的空间与距离,是对对方最基本的尊重,所以如果这样的空间不断缩小会对相互之间的理解产生阻碍。而也有学生认为作为相互信任的挚友,缩小两人之间的距离自然应当依靠持续的沟通,这代表着对对方的关心与重视。这样的理念碰撞是促使更多新文化、新作品产生的要素,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审美。

四、 引导学生理解美

在美的领域中,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往往按照美学规律,结合艺术技巧来创造形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中选择了很多刻画人物形象的文章,所刻画人物往往具有非常崇高品质。例如,《藤野先生》一课中塑造了一个没有民族偏见并且正直的教师形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更加深刻揭示人物内心特点,促使读者能够感受人物情操,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追求正义并且具有热情情感,构建优秀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艺术形象具有非常大的审美价值,利用提炼以及概括能够更加真实反映出生活丑恶,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例如,在进行《范进中举》一課的教学过程中,文章着重刻画庸俗的市侩小人形象,作者通过化丑为美的方式来实现丑的转化,具有丰富艺术美,一方面揭示了丑陋,引起读者嘲笑以及憎恨,同时也能够间接表现对于美好事物无限向往;从另外一个方面,采用了讽刺、夸张以及对比等多样化表现方式,对丑事物进行加工,使得丑形象转化成为美的艺术。因此,学生可以正确掌握人物形象,感受到美带来的无限魅力,得到美的熏陶。

五、 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创造现实美,培养学生审美理想,激发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创作热情。教师需要结合美学规律,从审美角度设计趣味性教学活动,从各个环节着手来提升教学艺术性以及科学性,利用趣味性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美感情绪,给予学生美感体验,有效满足学生审美期待。

六、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采用有效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何建伟.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文教资料,2012(22):50-51.

[2]李劝虎.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8):32-32.

作者简介:孙雪梅,四川省平昌县云台小学。

作者:孙雪梅

语文教学教育运用论文 篇2: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运用情感教育

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再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渠春有

语文教学教育运用论文 篇3:

浅谈生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核心,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在课堂上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教育;价值观;口语交际;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1]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提升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是值得一线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文化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故而语文学习脱离不了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无不接受着生活教育。但是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虽然生活经验比一般孩子更为丰富,但在语文学习中,这一自身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给予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延伸思考,在生活实践中活用语文。唯有融生活教育于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才有提升的可能性。

一、生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做了明确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要怀有积极乐观宽容的态度。在价值观上,则着重强调了统一,即人与社会、人文与科学、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生活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重要性。

(一)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没有办法像讲解知识要点那样,通过语言文字直观呈现、直接教授给学生,教师需要通过一步步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感悟内化后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可是当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缺乏基础的主体性认识时,“教”和 “学”就出现了一个断层,结果往往是学生无法调动已有经验,无法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听了以后更加一头雾水,无法和老师达成共鸣。另一种情况是,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扮演传授者的角色,认为通过讲授,学生可以机械地记住哪些是正确的价值选择,哪些是错误的价值选择,要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甚至要求学生进行记忆性的背诵,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选择。这样的“教”就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知识技能教学混淆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画上了等号,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当下的反馈可能符合教学期望,但学生是否能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内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结果不言而喻。

(二)策略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无处不体现的。首先,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积极乐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便内化于心了。

例如,当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初步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适当展开以下活动:就课前查阅到的有关地球环境变化的资料开展交流活动、交流讨论生活中破坏环境的做法、开展如何保护地球妈妈的讨论会以及自制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宣传手册等。在以上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及时恰当的点拨,提供方法方向上的指导外,还可以通过图片、視频等形式直观地分享老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绿色行动,通过自己的行动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这些活动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活动中就有了语言表达的欲望。在活动中,学生或自行获取知识,或交流分享,或亲身体验发现,或动手制作,学生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其学习能力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心中早已深深扎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在自主模仿、探索、锻炼和实践中一步步形成的。教学中唯有带领学生回到生活中,在回顾自主体验中进一步认识生活,在参与实践中提升能力,在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才能顺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二、生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一)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意在让学生获得交际过程中实用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在教学中往往会有这些情况发生:教学口语交际时,教师给出的交际要点模式化,学生机械地模仿套用,应付练习答题,实际上口语交际能力没有提升;教师在教学时照着教本教参进行教学,学生练习时局限于既定的几种情景,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一旦出现的交际情境不是课堂上模拟的情境时,学生就不会说了;学生在模拟情景练习时怕说错、说得不够好而不敢说,面对模拟的情况时突然不会说,或者在说的过程中出现语无伦次、条例混乱的情况。这些都是教师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的。

(二)策略分析

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离不开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充分感知理解,一旦碰触到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学生的话匣子自然就会打开,从而各抒己见。教师此时只需适时引导,抛砖引玉,学生自然会提取交际重点。如此,在模拟情境练习中,学生的积极性便提高了,愿意说也会说。此时教师点评学生的重点不必以交际要点为评判标准,而可以实际情境下学生的表现是否合理为准则,多观察发现,对学生语言行为的积极面给予及时的表扬。

三、生活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一)教学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小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各类作文范文,长此以往,学生会越来越依赖范文,或模仿,或索性照搬,呆在思维的舒适区,拿出现成的话套用,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只是辞藻的堆叠,毫无真实性。

有的小学生抗拒写作文,一听到布置作文就头大,半个小时过去就憋出几行字,实在写不出来就随便写点糊弄老师。这些学生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自身的喜好判断事物,不愿意进行复杂的思考。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进行随堂的写话练习,这些学生往往因为不会写而产生抵触心理,次数一多,形成了凡遇写作必先逃的“条件反射”,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便对写作产生了恐惧心理。

还有些学生,他的情感是丰富的,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但是自身的表达能力有所欠缺,这源于自身的阅读量少,相关词汇语句积累匮乏,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杂乱,语句松散,往往要表达的内容有,但是遣词造句能力差,文章没有结构,缺乏可读性。

(二)策略分析

如何应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习作“痼疾”?首先要做到有话可说。话从哪里来?生活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小学阶段的作文材料皆来源于生活。例如,班级创建了植物角,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对植物角里的盆栽细致观察的活动,给足学生自由观察的时间,给予观察的要点,在不伤害植物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们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后进行及时表达。话无对错,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表达,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的组织。观察结束,可以进行班级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锻炼,同时又能在交流中收获不同的观察结果,从而拓宽了观察的视野。接着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这时候学生就有话写了,即使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了同学间的交流,他的表达也会更流畅。

有些学生有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却仍套进生硬死板的范文里怎么办?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好文章要自己心里有数,要多推荐优秀作家的书,多把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孩子品读,培养他们对文章的审美,在班级中逐步形成一种崇美的学习氛围,学生们知道哪些文章是好的,自然就能判断哪些不够好,学生的行文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变好。

对于缺乏写作欲望的学生,应当重点激发,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是他们的第一动力来源。在教育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将他们觀念中被动的“逼着我写”转换成主动的“我想写”。例如,请同学们当小小检查员,深入校园的角角落落,寻找校园中是否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有哪些地方仍不完善有待改进等等。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必要时做好相关记录,指出问题,并能够给出相应的对策。在汇报时,鼓励每位学生进行发言,汇报后可指导其完成文章,并将优秀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展示,邀请其他学生点评;也可将班级所有学生的发现制成一份调查记录表,将调查记录表展示给校长看等。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够激起学生的写作欲,这样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也必然提高。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从交流探讨中提高写作能力,从表达与分享中获得写作的快乐,这无疑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2]教育与生活休戚相关,教育如果脱离了现有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育必然是落后的、封闭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没有融入生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落入假大空,没有融入生活的口语交际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融入生活的作文教学只会乏味可陈。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活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把金钥匙,融生活教育于课堂,为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陶行知. 生活教育[J].中小学德育,2008(12):1.

作者:沈娇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师职称论文下一篇:基础知识教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