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山区中小企业财务论文

2022-04-24

摘要: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进行恰当的战略选择,已成为武陵山片区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课题组通过对武陵山片区的湘西州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分析,运用战略地位和行动评估矩阵SPACE分析法对湘西州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进行定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族山区中小企业财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民族山区中小企业财务论文 篇1:

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开发路径探析

摘要:黔东南民族村寨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仍然较多,但是其生态资源保存完好,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因此,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民族文化的优势走生态旅游扶贫的路子成为了黔东南民族村寨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本文对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的优势条件、制约条件进行分析,认为需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加强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内有名的“少、边、穷”地区,所辖17个县市(区)有14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问题制约着黔东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文化独具特色。1992年,国际旅游年会将黔东南列入世界“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随后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又将其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因此,在黔东南这样一个自然风光秀丽,原生态民族风情浓厚的地方实行生态旅游扶贫,将有利于促进黔东南民族地区尽快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落到实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为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兴的现代旅游模式[1]。

“旅游扶贫”是以“扶贫”为宗旨,以“旅游业”为手段和途径,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成为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2]。

“生态旅游扶贫”是一种新型的扶贫开发模式,是将生态学的原则运用到旅游扶贫的开发过程中,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遵循循环发展的理念,形成旅游扶贫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局面。

二、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的条件分析

(一)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的优势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突出

黔东南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湘桂交界的苗岭山区。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面积3022万平方千米,人口44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87%。境内原始森林总面积为1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33%,峰峦起伏,江河纵横,山青水秀,景象万千,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黔东南自治州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风景名胜区:黎平侗乡、舞阳河、榕江苗山侗水等;有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雷山西江苗寨、镇远古城、施秉云台山、黎平肇兴侗寨等;有雷公山、黎平太平山、舞阳湖、台江南宫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黔东南苗岭地质国家公园——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桥和述洞侗族独柱鼓楼、榕江车江八宝寨古楼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记录,黎平肇兴堂安侗寨和锦屏隆里古城已成为中国与挪威国际合作项目生态博物馆。自然景观、民族村寨、古城遗址、民族风情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黔东南自治州的生态旅游扶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原生态民族文化独特特色

黔东南自治州聚居着苗、侗、布依、土家、瑶等33个民族,民族的建筑与服饰、语言与歌舞、节日与饮食、婚俗与祭祀等数量众多。境内有全国最大的苗寨——西江苗寨,有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黎平肇兴侗寨,有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从江岜沙雷寨。境内少数民族节日繁多,一年四季都有,有姊妹节、三月坡节、芦笙节、龙舟节、吃新节、鼓藏节、苗年等民族民间节日300多个,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原生態文化露天博物馆”。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为黔东南自治州的生态旅游扶贫奠定了不可比拟的优越基础。

4.客源的需求满足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越来越喜欢出外旅游,越来越期待能够回归自然,享受生活。黔东南原生态旅游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今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黔东南自治州接待旅游总人数 2200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90.52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人数 9.48 万人次。

5.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民族村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户的收益。二是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民族村寨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三是有利于促进民族村寨的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促进了城乡交流,不仅给民族村寨带来了大量人流,而且还带来了思想流,给当地农户带来了新观念和新思想,促进了民族村寨的新农村建设。

(二)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的制约条件分析

1.环保意识落后,掠夺性开发旅游资源

黔东南境内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偏远山区,观念落后,过度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使原生态的旅游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影响生态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西江苗寨沿白水河一带曾经都是大片的美丽田园,但是,现在高档酒店、酒吧等各种现代化娱乐场所不断涌现。这种掠夺性开发在某种程度上与苗族文化的内涵是相背离的,不利于生态旅游扶贫的开发。

2.生态旅游中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处山区,公路、铁路建设成本高,加之民族聚居地区旅游开发资金不足,导致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景区,游客必须换乘几次火车和汽车才能到达,这限制了景区的游客数量。同时,一些旅游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游览步道、旅游公厕等基础建设等级低,游客体验娱乐项目少,这极大地阻碍了黔东南地区生态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3.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

黔东南旅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多数景区旅游产品雷同且内容单调。大多数民族村寨都以假日观光、休闲娱乐的一日游为主,大多数游客既“留”不下来,也“住”不下来,甚至有一些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只有2-3个小时,游客的消费较低,一些游客除了门票收入,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消费。这样的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竞争力弱,制约了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黔东南民族聚居地由于教育水平低,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导致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出现了简单模仿、滥用资源、民俗文化庸俗化、商品化等一系列问题。比如:西江苗寨,街上摊贩林立,各种叫卖声充斥,寨中商业味道十分浓厚,让前来体验民族文化的游客很不满意。而且传统的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歌舞经过包装,也渐渐失去了其本质的内涵。此外,一些景区对村民进行诸多限制,而发展旅游所得大部分利益却归开发公司所得,根本没有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三、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的对策

(一)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黔东南要想以旅游业为途径,实现扶贫的目标,必须形成统一合力,使黔东南旅游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这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因此,政府不仅要因地制宜制定生态旅游扶贫的优惠政策,而且要加强宣传教育,使旅游开发者、经营者以及民族村寨老百姓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同时,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在民族村寨普及生态知识,使村民意识到“资源有价”,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加大景区电力、通信、供水、停车、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高速路口、旅游主干道、旅游景区等节点的标识、标牌;大力发展包括星级酒店、商务酒店、主题酒店、民居旅馆等不同类型的酒店,提高接待能力;建立和完善购物娱乐、金融服务、商品鉴定、投诉反馈等服务网点;推进全配套、一站式、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使游客在旅游的时候更加便利,不断增加游客的旅游满意度。

(三)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确保贫困人口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获益

民族村寨老百姓参与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内涵之一。只有民族村寨老百姓主动参与,老百姓在自己的寨子里讲自己的语言、穿自己的衣服,行自己的风俗,旅游服务才能尽可能的实现本土化,才能不断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而老百姓的主动参与,主要是受利益驱动。因此,应不断建立健全旅游利益分配机制,不断调节旅游公司、村民以及政府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对老百姓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从而让老百姓能够分享生态旅游的福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扶贫。

(四)强化生态环境及民族文化的保护

一方面,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对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应在民族村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内进行生態旅游开发,不仅要保护旅游资源,而且要不断修复已破坏的旅游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在外界的不断冲击影响下,难以传承。因此,民族文化保护成为了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民族村寨既要通过民族歌舞与文化让游客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又要使民族居民的生活有一定的隐秘性,让游客通过亲自参观体验来感受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这样既让游客体验民族风情,又能较好地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3],从而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首先,黔东南自治州可发挥地方高校如凯里学院,凯里职业信息技术学院的优势,培养一批符合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本土人才。其次,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通过人才吸引政策,引进一些具有先进理念、旅游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黔东南民族村寨的生态旅游扶贫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华.西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06):80-84

[2]邱新艳.朱黎明.冯茹.宗永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优势分析[J].商业经济.2013(02):71-72

[3]胡洁.崔海洋.贵州省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浅析[J].生态经济评论.2014(02):130-14

作者简介:杨艳霞(1978-),女,贵州天柱人,硕士,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经济管理。

王绍瀚(1970-),男,贵州天柱人,本科,贵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4ZC003);凯里学院应用经济学重点扶持学科基金资助

作者:杨艳霞 王绍瀚

民族山区中小企业财务论文 篇2:

武陵山片区企业经营环境与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进行恰当的战略选择,已成为武陵山片区促进企业稳步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课题组通过对武陵山片区的湘西州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分析,运用战略地位和行动评估矩阵SPACE分析法对湘西州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进行定位。

关键词:湘西州;经营环境;发展战略;SPACE分析法

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近几年,该片区积极探索社会力量投身扶贫攻坚工作,在带动企业发展方面,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片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湘西片区,即湘西州8县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一、湘西州企业发展现状

湘西州的企业涉及到矿业、化工、宾馆酒店、食品加工、生物科技、化肥、水电、家私、汽车、电子器件、建材、医药等行业领域,各行业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湘西州扶贫攻坚的道路还不够畅通,企业的经营环境还有待改善。

(一)企业的行业分布不合理

湘西州企业的行业分布呈现非均衡性的特点,即在一些行业分布多,在另一些行业分布少,行业构成档次较低。面向日常生活最终消费品的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较多,而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分布较少。同时,农业企业大而不强,缺乏特色与优势;服务性企业大而不优,以提供传统的物品和服务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企业总量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经济效益差。

(二)技术基础薄弱

湘西州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阻碍了湘西州企业的发展后劲。由于该地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有限,投入能力有限,大多没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导致大部分企业技术基础非常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着先天不足,而且落后的管理机制以及薪酬福利制度吸引不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科研设施和科技人才非常短缺,技术创新和开发转化能力较差。

(三)企业管理者素质、管理水平低

湘西州大多数中小企业脱胎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企业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者手中、任人唯亲、以人为管理主体,将主要的管理职位都交予亲属员工。“不懂市场的在做市场,不懂管理的在搞管理”的现象比比皆是,形成人才进入壁垒,造成管而不严、督导不利,最终导致决策失误,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运营秩序。主要管理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一些需要专业管理的管理者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家长式的作风管理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地区企业的竞争力。

二、湘西州企业发展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

(一)政策环境

湘西州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该州符合条件企业可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企业又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和国务院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条件的,湖南省只有湘西州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湘西州地区原有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

(二)经济环境

湘西州的总体经济水平处于全国的较低水平,2012年湘西州人均GDP为2 451元,低于全国的38 420元,因其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城乡之间有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如图1所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038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只有4 229元。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较慢,远远赶不上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

但由图2我们也可以发现,近几年来,随着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发展规划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在逐步加快,形势逐渐乐观起来。

(三)技术环境

湘西州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无法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相提并论,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工,所以湘西州企业普遍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水平同时还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先进的技术不能如鱼得水地发挥它的功效,在实践运用中生产效率比较低。

(四)社会和文化环境

湘西州区域内主流文化受苗、土家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深重,民族文化是推进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民族地区企业必须重视对先进文化的吸收,这对该地区企业家思想观念的形成,对企业的定向、发展,都势必造成深远的影响。区域内的湘泉制药、老爹公司等企业的主体理念正体现了区域民族文化的内涵,强调对湘西州经济社会的服务和发展。

三、湘西州企业发展内部经营环境分析

SPACE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而其中的内部环境是对企业的财务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湘西州企业竞争优势相对较明显,但是还存在着财务困境,资金供需不平衡,融资渠道较狭窄,企业的用工成本比较高。

(一)企业财务存在困境

1.融资渠道困难

国家为了拉动武陵片区经济发展,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了融资的捷径,鼓励企业采取多方式、多渠道进行融资,政府、各职能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由于湘西州企业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银行不敢对中小企业借贷,即使有借贷,资金数量和借贷时间都难以满足企业需要,企业盈利空间有限。虽然在实施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发展规划以来,该区域企业在资金获取渠道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税收减免、奖励表彰、投融资、生态补偿等优惠政策出现“雷声大、雨点小”和悬空现象;财政、信贷对企业支持力度不够,项目投入资金不足。2013年,湘西州新增中小企业贷款7.5亿元,与企业资金需求相比还是杯水车薪。

2.企业用工成本较高

近几年,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劳动者有更多机会受教育;另一方面,新的劳动关系的出台,劳动价格、环境、保护、强度、时间都得以改善,员工在薪酬福利等方面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上涨,湘西州的用工成本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变小。

首先,在劳动报酬方面:2014年湖南省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湘西等地区采用后两档次。其次,在职工培训方面:大多数企业刚刚招聘的新员工都是分配在某个岗位上呆上一段时间慢慢熟悉工作,在这段时间里难免要产生很大的培训成本。第三,在社会保险方面: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意愿在逐步提高,同时必然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

(二)企业竞争优势相对明显

1.市场份额扩大

据湘西州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从2013年上半年全省及分市州运行情况来看,湘西州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全州批发业销售额85.7亿元,同比增长9.1%,汽车、摩托车、燃料、零售件专门零售类以及综合零售类都不同程度地拉动了限额以上零售增长。而旅游踏青、亲友聚会、婚庆喜宴、休闲娱乐等为住宿餐饮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顾客忠诚度提高

就湘西州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品牌打造的意识逐步增强、力度逐步加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由民族性和特色型带来的品牌价值,导致顾客的忠诚度提高,因此在终端的拉力也增强。

3.营销渠道的创新力度加大

湘西州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将民族性与特色型相结合,品牌价值高的产品易被消费者接受,渠道流通性强。首先,在营销渠道的建设中,注重品牌的推广与宣传。其次,在采用委托经销商销售形式开拓渠道的过程中,经销商愿意承担产品的市场销售的任务,因为品牌价值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良好的质量保证和可预期的盈利,经销商承担的产品积压、资金流动性差的风险相对减少。

四、湘西州企业发展战略SPACE分析

SPACE分析法是通过两组具体反映企业内外部的量化指标来确定企业的战略选择,这个矩阵的两个数轴分别代表了企业的两个内部因素:财务优势(FS)、竞争优势(CA)和两个外部因素:环境稳定性(ES)和产业优势(IS)。

我们通过在湘西州企业内一段时间的调研,与企业相关主管管理层进行访谈,采用德尔菲法对SPACE矩阵中的指标的各因素分值采取问卷调查,要求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竞争优势、环境稳定性和产业优势的多个关键因素进行评价打分,然后还要加权平均对企业内的关键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出企业领导对财务优势、竞争优势、环境稳定性和产业优势的评价分数,其中,各要素的评分范围分别为:ES(-1~-6分)、FS(1~6分)、IS(1~6分)、CA(-1~-6分)(如表1所示)。

根据表中的数据,ES+FS=-1.75,由此确定向量点Y轴坐标为-1.75;IS+CA=1,由此确定向量X轴坐标为1;即向量点的坐标为(1,-1.75)。根据以上数据画出湘西州企业的SPACE矩阵图(如图3所示)。

根据以上SPACE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在第四象限,说明企业面对的发展前景较好,虽然在财务和本身的竞争力方面不是十分理想,但可以利用产业发展的带动理论,采取竞争型的发展战略,进行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湘西州企业就整体环境来看,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此时行业的吸引力较强,但环境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企业占有竞争优势,但是缺乏一定的财务实力。湘西州企业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可观的,随着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发展规划的实施以来,湘西州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国家政策扶持,顺应市场需要,符合当前国家发展趋势,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同时,将民族特色、民族符号、民族情感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广告宣传民族特点,实现企业与民族的共荣。

五、湘西州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根据湘西州企业发展战略方向选择的SPACE分析,该区域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着困境,要不断控制企业成本,减少财务压力,顺应该区域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打造湘西特有的、差异化的企业品牌,发挥竞争优势,扬长避短,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采取主动进攻的竞争性战略应具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牌营销战略

1.打造文化品牌与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湘西州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号称“中华旅游第一走廊”。湘西州旅游资源具有生态旅游、历史文物旅游、民俗风情、民族文化等多种独特资源,目前,湘西州旅游商品可开发的品种广泛,潜力巨大,应增加当地自己生产加工的商品,根据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极力挖掘民族文化,将文化渗透于旅游商品开发,将旅游商品生产与乡镇企业发展有机结合,提升“神秘湘西游”品牌的知名度。

2.加强工商协同,多种渠道力促品牌培育

明确品牌后可以开展工商、企业座谈会,双方加强沟通交流,选择市场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品牌培育的重点。品牌培育方式多样化,通过宣传让零售客户切身感受到品牌产品的信息和动态,通过开展品牌产品促销方式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企业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品牌产品知识的告知。

3.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零售终端建设

将品牌培育纳入到网络建设体系中,零售客户通过上网查询以及网上订货等系统可清楚地看到所培育的产品品牌,而企业通过对网络平台的操作也能将所培育的品牌传递到客户耳中,互动式的网络共享切实提高品牌培育的信息化程度。

(二)成本领先战略

1.控制成本驱动因素

湘西州中小企业数量居多,企业必须严格控制成本费用。首先需要对机器、设备以及厂房等提高利用率,有效的将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加工成本进行控制。其次实行大规模采购,让供应原材料厂商与企业之间进行谈判实力的强化,有效地降低了采购原材料成本。最后需要将分销成本和推广成本降低。小型商品零售企业可以先选择中小城镇确定目标顾客,同时将企业特色商品作为重点经营对象,然后控制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采用低价或促销的宣传,达到低价营销的目的。湘西州奥瑞克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湘西特色中药材基地建设、生物技术开发、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在生产上的创新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为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2.改造企业价值链

企业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当对重大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重新确认,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再造,对人工成本和运输费用进行降低。企业可以直接与制造商订货,降低货物采购成本,从而简化了企业外部的价值链,使产品的作业成本减少。在拥有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就必须选择生产一些标准化高的、同质化程度高的以及技术成熟的规模化产品。

3.加大扶持力度,优化资源、财务状况

积极探索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进行片区专项建设和发展贷款。支持在武陵山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扶贫投资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企业发行债券。大力发展农村村镇银行,加大农村小额贷款力度,扩大区域内投融资平台,优化投资环境,逐步提高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给予特别关注,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为它们设立相应的研发项目,适当增加研发经费。

(三)差异化战略

1.有形差异化

有形差异化主要涉及产品和服务的可见特点,这些特点影响顾客的偏好和选择过程。它们包括产品的尺寸、形状、颜色、特点、体积、材料和所涉及的技术。除以上因素外,有形差异化还包括产品或服务在可靠性、一致性、口味、速度、耐用性和安全性上的差异。酒鬼酒的发展离不开该公司差异化的品质、差异化的包装,将湘西的传统工艺与酱香、浓香、清香等白酒工艺相结合,探索出自己独特的酿造工艺,酿出独特的美酒,“酒鬼酒”为典型的异类包装。

2.无形差异化

企业应潜心研究顾客消费需求的特点,企业也可以通过无形差异化取得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的整体形象上,这一点对那些质量和性能在购买时难以度量的“经验”产品或服务尤其重要。湘西州茶叶发展历史悠久,企业可以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喜好,结合企业产品传统文化、历史特点、民族情感加深加工产品的独特性,生产多种类茶饮品。

(四)产业集群战略

1.加速推进企业整合

湘西州锰矿、锌矿等矿产资源丰富,强势推进锰锌整合,冶炼企业的整合与矿山企业整合齐头并进,实现锰锌企业“统一布局、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目标,并鼓励参股组建成新的股份制公司,以此壮大锰锌产业规模,培育锰锌产业集群。

2.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在加速推进企业整合的基础上,营造一批“小巨人”,形成一支能够应对市场风险、支撑湘西州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企业方面,支持老爹生物、边城醋业、鑫洋食品、德农牧业等龙头企业的做大和做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农副产品产区集聚,积极争取在湘西州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园区。在工业企业方面,重点支持三立、东方锰业、三鑫锰业、酒鬼酒、湘泉制药、华立制药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西部民爆、湘泉制药等优质企业。在旅游企业方面,大力支持凤凰古城公司上市融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加强猛洞河、德夯、坐龙峡三个景区管理体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冷志明,蒋才芳.企业战略管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59-109.

[2] 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2-205.

[3] 李雪.基于SPACE分析法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J].现代经济信息,2011,(15):30-31.

[4] 陈祥敏.基于SPACE分析的服务营销策略方向选择[J].北方经贸,2010,(9):33-35.

[5] 霍华.中小企业战略选择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2012,(21):32-48.

[6] 毕鹏,尚东昌.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济,2011,(4):26-27.

[7] 张忠寿,范丽红,熊敏,强明隆.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9):30-31.

[8] 肖慧霞,段婕.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透视[J].经济问题,2004,(6):39-40.

[9] 王小鲁,余静文,樊纲.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3年报告(摘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24-34.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郑玲 贾宇杨 丁聪 姚明 李甫 任鑫

民族山区中小企业财务论文 篇3:

欠发达县域减税降费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减税降费是一个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和选择。主要目的是首先减少企业的税费支出,降低企业成本,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融资环境;其次,通过对特殊行业的扶持,促进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减税降费政策可以优化社会投资行为,发挥资本投资对企业生产的激励作用,最后减税降费可以促进居民消费行为,刺激居民的消费升级,达到刺激经济发展的效果。减税降费具体包括税收减免和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两部分,当前我国实行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小微企业实行普惠性税收减免;二是深化增值税改革,进一步降低和简化增值税税率;三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四是社会保险费用的减免;五是因疫情影响实行的税费房租等减免等。

2016年以来,营改增、深化增值税改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个税改革等一系列惠及实体经济和百姓税费的政策相继出台,给企业和个人减轻了不少负担。2020年,为了应对疫情,我国及时出台实施了一批阶段性、有針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今年的减税降费规模将是历年最大,减税降费政策效果最明显的一年。为探究减税降费政策在县域落实的效果和具体情况,本文从禄劝县财政收入和企业税费负担两方面数据来分析减税降费政策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意见建议。

一、禄劝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国土面积4233.91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19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8.99万;昆明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33.01%;是山区农业县,山区占98.4%;是昆明城市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达60.28%;2019年完全退出贫困系列,摘帽国家级贫困县。

截止2020年9月末,禄劝县GDP为100.33亿元,同比下降5.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73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7301元。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34.65亿元,同比增长5.34%,各项贷款余额121.67亿元,同比增长11.42%,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亿元,同比下降11.78%,上级转移收入33.23亿元,同比增加5.84%,总支出40.14亿元,同比增加5.97%。

二、禄劝县减税降费情况

(一)地方财政收入减收明显

2016年,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结合“放管服”等简化行政程序,减少行政收费等普惠性降费措施,给企业和居民减负,以激励投资和消费。从财政收入数据看来,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带来的财政减收效果明显,2016年来禄劝县地方财政收入减收规模达每年3500万,年均减幅达7%。

(二)2020年1-9月主要税种减税情况

2020年,减税降费力度不减,加之新冠疫情爆发,针对疫情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复工复产和经济发展;1-9月,禄劝县完成本级税收收入15,414.54万元,同比减收4,671.86万元,下降23.26%;从具体税种来看(表1),1月至9月,禄劝税收收入的主要税种中增值税、契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比上年同期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尤其是占税收收入比重达52%的增值税,同比降幅达到了19.41%。

(三)2020年1-9月主要行业收入情况

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房地产业、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其他行业等8个行业税收收入占禄劝税收收入的99%。从主要行业看减税降费政策效果(图2),自2020年1月以来,与去年同期相比,除房地产行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有所增长,其余行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禄劝县的支柱行业建筑业,其税收收入比重占到总税收收入比重达30%,与去年同期相比每月平均降幅达到10%,制造业、电力行业,批发和零售行业、公共管理与2019年相比均有下降,行业税负下降明显。

(四)2020年1-9月税收和费用减免情况

从企业和居民角度看减税降费效果,2020年1月至9月,禄劝县减税降费共计12852.72万元,其中税收减免6643.72万元,主要涉及改善民生、鼓励高新技术、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征前减免项目4215.61万元,支持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减税降费2428.11万元;社保费减免5968万元;减免退库421万元,其中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6710户,金额247万元,非税收入退费1156户,金额174万元。减税降费的政策给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有所下降,减轻了负担。

三、减税降费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收入减少,收支压力增大

1-9月禄劝县完成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亿元,2020年预算数为5.5亿元,截止3季度末仅完成了年初预算总数的49%;1-9月,禄劝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5亿元,财政自给率为7.63%,收支缺口为27.84亿元,同比扩大5.72%,收支缺口持续扩大,禄劝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增大。1-9月,接收上级转移支付收入33.23亿元,占禄劝财政全部收入的比重为81.77%,禄劝县对上级转移收入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

(二)享受优惠的力度不大,范围需进一步扩大

从企业和居民税负角度,减税降费给禄劝企业和居民带来的政策红利获得感不强,原因一是禄劝自身经济总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多,缺少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个体户等经营规模小,对减税降费政策的效益感受不明显;二是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小微企业效益下降,利润缩减,减税降费对企业来说未能产生相应效益;三是部份小微企业、个体户和居民等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应享受税费减免的未能全部享受,落实减税降费对减税降费政策落地效果具有一定减弱。

(三)减税降费缺乏配套体制机制

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过程中,一是对于纳税人来说,部分小微企业财务知识和能力无法完成减税降费申报,需要聘请专业会计财务人员来进行报税工作,反而增加了成本。二是财政、国库、税务等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繁重地采集分类汇总,缺乏配套的体制机制导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反而效率不高,如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退库业务,纳税人在手机端APP上自行申报,因软件无检索检验功能,纳税人填报的银行卡等信息出现了大量的错误,仅收款人账号与户名不符的作废退库就达到446笔,占比7%。

四、意见及建议

(一)财政增加新型税源,开拓增收渠道

地方财政税收结构单一,财力不足,建议:一是增加中央、省级的税收返还比例,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对收入水平较低和减税降费程度明显的地区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化解当地因财政减收而加大收支矛盾的问题。二是地方财政要培本扩源,避免因缺钱而增加非税收费和增发地方债的情况。三是加大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做好资金的跟踪问效,对项目已经完成形成的结余资金,以及项目不具备实施条件形成的结转结余资金,一律繳回财政国库。四是硬化预算执行约束。无预算不安排支出,除应急救灾等支出外,预算执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预算,不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

(二)加大优惠力度,减轻小微企业负担和成本

建议:一是加大增值税税率简化力度,持续推进增税税率简化改革,跟踪监测中小微企业发展,着力解决反映突出的问题,稳定纳税人的赋税水平,夯实减税降费工作基础。二是加快支持小微企业借贷融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借鉴留抵退税方式,对于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对其新增留抵额,通过税收调控的方式进行适度比例的税费返还,以此减轻企业资金的占用压力,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有效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三)建立配套机制,规范减税降费操作

建议在出台税费政策的同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提升纳税人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确保自主能力可以完成报税工作。同时,联合发布与政策配套的操作规范和系统更新升级等措施,建立财政、税务、国库、银行等联动机制平台,充分利用智能操作软件或平台,增加相应的智能检验检索功能等,对账号、户名和开户行等基本信息进行准确性检验和提示,避免出现账户、户名等不相符的基本性的因素降低退税效率,从而降低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的阻力,切实提升减税降费工作质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支行

作者:张吉全

上一篇:平面设计借鉴传统艺术论文下一篇:百货商场营销实践证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