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一些浮躁的风气,就是相当多的一部分语文教师热衷于新理论、新主义、新方法、新模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环节(如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目标、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等)的研究。本人认为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篇1:

高一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当前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已经备受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文言文教学对于高一语文来讲堪称一个教学重难点。教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已然成为一大教学关键问题。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高一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应对策略展开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一文言文;教学;问题;对策

引言:新课改不断深入延展视域下,高中语文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正在积极追求完善、创新与升级。然而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由于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学年段,自身在文言文学习的方式、技巧与思维上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教学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到高一学生自身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学习爱好与不同语文学习能力,有的放矢的展开创新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进而有效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和困难,为高中生创建一个优质、高效、愉悦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氛围与环境。

一、文言文概述与具体内涵

从主体概念与含义上来讲,“文言”即有“书面语言”的主要意思与寓意。“文言文”通常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王力先生曾经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把先秦口语当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及后来历朝作家仿古的作品中语言。”

二、解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教育意义和教学价值

文言文,通俗直观来讲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用文言所写成的文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一种较为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文言文距今已经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之中,高中生全面化、细致化、有效化的学习文言文能够让其充分了解与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和文化底蕴,并且能够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提升文学修养和语文核心素养。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指导以及自身的理解与感悟,与古人形成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能够吸收和汲取古人语言中具有感染力、引导力和生命力的优秀素材与远大情怀,并且能够提升高中生阅读能力、遣词造句能力与写作综合水平。与此同时,对于文言文中一些朗朗上口、措词精美、寓意深远的语句和故事,高中生通过系统化的学习与认知还能够提升自身情感素养与道德观念,并且通过一些有哲理的故事学习与借鉴形成正确的“三观”。尤其是针对新时期高一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学生在高中初始阶段认真学习和理解各类文言文,能够为自身充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扎实基础,提升自身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能为高二、高三的文言文学习奠定扎实的、良好的基础。

三、解析高一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固化内容乏味且单一

当前阶段的高一文言文教学的确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亟需解决。传统概念上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一般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和环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释以及预习自主阅读文章,形成初步认识。其次,教师依靠文本内容逐字逐句精细化讲解文章,并且答疑解惑。再次,教师点出文言文的主旨与中心思想,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最后,教师形成课堂总结并且布置相关记忆、背诵与默写等文言文作业。毫无疑问,在这种固化、单一且枯燥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下,高一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的教学地位,并且丧失了最基本的主动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显而易见,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及文言文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是秉承传统应试理念,导致未来的各类考试以及高考“考什么,讲什么”的错误原则和不正确思想深入课堂教学体系之中。这无疑脱离了文言文本教学应有的教学初衷和正确的教育方向,结果致使高一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高中生学习水平差强人意。

(二)语文教师自身缺乏优秀的文言文功底

对于高一语文文言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的就是“文言并重”。其中的“文”,通常指的是文章中“字、词、句、段、篇”中所蕴含与隐藏的文化底蕴以及思想感情等人文因素;而其中的“言”,则指的是具体关键性字词句的本身意义以及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和文化价值。“言”堪称为“文”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文”则是“言”的一种教学深入与升华。然而由于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缺乏优秀的文言文教学功底和“文”、“言”水平,无法真正达到“文言并重”,只能较为肤浅化、表象化的对各种重难点词句进行形式化的固化的讲解与分析,而针对一些文言实词的深刻意义、重点句式在整篇文章的承接与延展作用,以及各类虚词的具体用法掌握不够详尽、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发挥出应有教学水平和达到应有的教学高度,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整体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三)教师文言文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不当

当前阶段,针对高一文言文课堂教学而言,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除了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之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例如,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多年前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模式,将一篇文言文中最为精妙和最为重要的知识部分为学生反复化、强制化的深入讲解与大力夯实,旨在全面提升高一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在面对各种文言文相关试题时能够选出最佳答案。然而却导致学生虽然学会了部分重难点知识的解题技巧与应试窍门,但对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邃情感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并且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也不会为学生创设优质的文言文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各类优质教学活动,结果导高一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极为被动,缺乏合作、交流、沟通、探究的学习精神和学习经验。

(四)高一学生缺乏良好文言文学习习惯

实事求是的讲,大多数高一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其自身往往也缺乏一个优质的、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许多高一学生认为高中文言文和初中相比难度程度陡增,并且需要记忆、背诵、理解、应用的知识点过多。于是,其往往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以及压力促使下“顾此失彼”:学会一些知识,又忘却一些知识。并且没有养成日常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好习惯,对于文言文学习缺乏一个正确的理解与认知,这也导致大多数高一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经常茫然失措,叫苦不迭。

四、高一文言文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与途径

(一)教师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文言文教学内容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于落伍、单一且陈旧,高一学生必然会兴趣锐减。因此,语文教师想要有效解决这一主要文言文教学问题与困境,首先就必须要不断创新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与策略,采用多元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辅助方式丰富文言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举例说明,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鸿门宴》一课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创新传统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多媒体教学设备为高中生播放一段经典古装动作电影《鸿门宴传奇》。这部影片取材于流传甚广的楚汉争雄故事,并且在许多高中生耳熟能详的明星演绎下,让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场宴会——“鸿门宴”得以直观化、立体化、生动化的展现。在经典场面与人物对白的影响和熏陶下,高中生必然会被视频剪辑的精彩内容所深深吸引,进而产生较为浓厚的对本篇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在接下来全面开展本课文言文教学也必然会水到渠成、流畅顺利。有效解决高一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这一教学问题,为高中生创建一个轻松、愉悦、视听并重的优质文言文学习情境和氛围。

(二)教师自身应注重文言知识的日常学习与积累

高中语文教师想要真正做好文言文教学各项工作以及组织好优质的文言文教学活动,其自身必须要注重各类文言知识的日常学习、积累与应用。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决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中的各类文言知识以及文言文教学案例设计,还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和生活之余多閱读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和经验文言文作品,例如《古文观止》、《史记》、“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进而不断拓展和丰富自身的文言知识面以及积累更为充足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确保自身能够做到“博学多才”,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能够精准讲解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文言知识点和经典文言名句、名篇,进而成为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一本“小百科全书”。

(三)教师应以生为本全面优化文言文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视域影响下,高一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需要真正意义上将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教师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以生为本的优化文言文教学策略与途径。兴趣,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无疑都是一名最贴心、最负责、最认真的“好老师”。高一语文教师必须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激发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有产生充足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激发学习热情,高一学生才能够全面提升自身文言文学习综合水平和实践能力。当前阶段,语文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故事性、叙事性较强的优秀文言文进行问题设置教学法或者角色扮演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有效“激趣”,全面调动高一学生自身文言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举例说明,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赤壁赋》这篇苏轼经典作品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主题思想与深刻内涵为高一学生提出一些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意识,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画面?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选择怎样做?苏轼在这篇经典作品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与人生感悟?文中的‘乐’与‘悲’你是怎样体会与理解?”显而易见,高中生必然会对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并且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互助,积极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增强自身问题意识与逻辑思维的同时,全面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为将来高二、高三文言文的系统化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优质文言文自学习惯

新时期语文教学大环境下,高一学生如何养成文言文良好的、优质的自学习惯,语文教师可以针对以下几方面工作着手进行系统化帮助与引导。首先,让每个高一学生制定系统化的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并且贵在坚持、一如既往。其次,教师要养成学生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的“三认真”好习惯。再次,在日常文言文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学生需要及时记好笔记和标注,并且第一件借助工具书、字典、词典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要养成记笔记和做学习卡片的良好习惯,定期整理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重难点知识。与此同时,学生针对实在不懂的地方和知识难点应及时向语文教师请教,进而获得正确的方向与答案。除此之外,高一学生也需要能够在课余时间积极阅读一些优质的文言文经典作品或者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史书籍,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同时,让自身文言文学习经验得到充分积累,进而养成极佳的自主学习好习惯。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课改视域下,高一文言文教学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教学困难和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理解和认清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并且有的放矢的形成最佳解决方案与教学应对策略,进而充分激发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力争让高中语文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 蒋坤.  学语文. 2010(03)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常见失误及对策[J]. 李宗应.  丝绸之路. 2010(08)

[3]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 李世栋.  中学语文. 2009(21)

[4]浅议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和出路[J]. 杨映红.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9(Z3)

[5]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 史海霞.  现代语文. 2004(10)

[6]高一文言文文体特点及分类[J]. 姚志长.  语文知识. 2002(01)

作者:李德胜

高一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篇2:

浅谈语文教学中四个基本环节的重要性

摘要: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一些浮躁的风气,就是相当多的一部分语文教师热衷于新理论、新主义、新方法、新模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环节(如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目标、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等)的研究。本人认为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要想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必须重视对语文教学中四个基本环节的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基本环节 学习动力 学习目标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十五年,深切感到对语文教学基本环节的深入研究,是一名语文教师成长与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由于当前浮躁的教学研究风气,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輕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在文章中开口新理论,闭口新模式,让人莫测高深,俨然一副理论家的姿态。令人可惜的是,这些“理论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却未必见得比普通教师更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这些“理论家”只顾玩弄高深的理论,而忽略了对语文教学基本环节的研究。比如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目标、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等。忽视了这些基本环节,只醉心于新理论的研究,无异于在纸上画宫殿,画里的宫殿虽然很漂亮,却比不上外表破旧的茅屋来得实用。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要摒弃对新理论的研究,而是说新理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语文教学基本环节的深入研究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教育名家,他们是因为对语文教学基本环节方面作了深入研究,才提出了有效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

我认为教师要教好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是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其次是知道自己学习语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当然教师要更加清楚),再次是学生要会学(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最后要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动力定型)。语文教学只有在这四个基本环节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才有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1 培养学生充足的语文学习动力

学习的动力,在心理学上称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或力量,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对人们的学习起促进作用”。[1]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内在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例如,有的学生对小说等文学作品很感兴趣,一有空就读,他们不仅从中能获得知识,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的技能。著名青年作家韩寒就是读书时期对各类书籍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才造就了他今天的写作才华。另一种支持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表扬或批评、奖惩或耐心引导教育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获得的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了,自然就提高了语文的学习效率。

学生学习语文,如没有动力,就好比车子没有动力或动力不足,是开不动的。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准备好让学生产生学习这节课的动力的素材,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学好这一课的意义,让学生在欲望和快乐中学习。如教具的准备,精彩素材的收集等。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通过这些方式去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愿学、乐学。如“于漪老师重视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魏书生老师善于通过思想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至于具体的方法,需要每位老师在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的教学情况加以总结,寻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2 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语文的目的

关于语文教育的目标,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3]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人(学生)在语文方面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在中小学,它主要是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不断地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自身生命个体的一部分而逐渐养成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长期让学生明确这个目标——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我们教师也须明确“语文素养”,“它的范围自然比‘语文能力’变广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有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浙江教育学院的汪潮教授提出五个基本策略: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增进现代的人文素养、形成完美的精神世界[5];四川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李良品老师建议: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较强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6]。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语文的目的,这样才知道自己语文学习行为的意义。当然,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在语文的学习动力,学生的精神层面以及语文知识能力上下功夫,还要注意学生学学习方法的传授以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 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还是不容易学好语文。联合国组织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四个学会。第一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第二学会在现代条件下做事;第三学会共同生活;第四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作为四大支柱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在当前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得比较细致而深入,而对学生学习的方法的指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不会学,不擅学,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道怎样学”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作用。他虽事务繁多却能经常在外授课讲学,课堂中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所以他所教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突出。

4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不断地练,才能形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地学到本领。”魏书生老师在《学会学习》一文中也说:“认识也好,兴趣也好,方法也好,具体的某一件事也好,如果不上升为习惯的话,那么往往是前功尽弃。”所以从名家论述和教学实践看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成自然,长期耐心地严格训练,会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使开发潜能获得最佳的效果。”这些教育家们这样想也是这么做的。魏书生老师的学生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在读、写、听、说四方面初步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学生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7]这正是魏老师能在语文教学中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语文教学中四个基本环节的重要性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意在希望一些热衷“高深”、“新奇”理论的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意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予以充分的重视,至于具体的做法,则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总之,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作为语文一线教师,须秉着务实进取的作风,牢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古训,重视对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目标、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四个基本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并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和执行,才能让语文教学取得理想效果,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铮主编.《心理学教程》,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156页

[2] 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3] 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

[4] 巢宗祺.《谈谈“语文素养”——在苏教版小语教材实验总结会上的发言》

[5] 汪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2 期

[6] 李良品.《略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3 期

[7] 魏书生著.《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5月

作者:黄一奇

高一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篇3:

成人高校语文教学方法浅析

目前高校语文的教学正处于困扰当中。高校语文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

一、高校语文的学科定位

尽管目前有不少呼声,提出取消高校语文,或者以人文课程代替高校语文。但笔者以为,高校语文作为一门旨在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高校生文学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基础课,其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也是不能替代的。综观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即使是理工科院校,也早巳把本国语文作为必修基础课。

认为本国语文是思考、表现和理解的主要手段,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难以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如哈佛高校把本国语文作为“核心基础课”,规定不及格重修。麻省理工学院把本国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贯穿于本科教学过程中日本东京工大理工学院开展了比较文学、语言学的方法等10余个专题教学研究。巴黎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文学艺术等课,还设置了口头或书面表达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首先,语文课作为一门智育课,要兼顾知识与技能两方面的教育。作为前者,它要教给学生识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也要教给学生许多文学:和文章学的知识、文学史的知识,同时学生要逐步将这些知识变为种种技能,变成阅读能力,变为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其次,高校语文要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人文教育则是指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为手段,以唤醒灵魂,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这是作为公共课的高校语文在知识传播之外的另一重要使命。同时,德育课的任务事实上也由非政治课来一起承担,而其中高校语文的作用尤其突出。“名节”之类的问题,是古代文学中时常涉及的问题,正反典型都有,生动而形象。由高校语文来承担这~类的教育,其效果却比政治课好得多。只是要求教材的编写者,要留意编选一些这方面的篇章。而教育专家们也纷纷提出,语文首先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所以,高校语文的学科定位也应提到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学与人文素质的高度去认识。

因此,目前把高校语文改造为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新课程,是教、学双方共同的要求。当全社会都在慨叹高校生急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聆听来自这一群体自身的呼声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们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他们渴望学会用独立思考的方法反思历史、:哩解现实,这正是人文教育课程能够成功的基本保证。然而提及语文教育.大部分学生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流露出不同程度的遗憾,他们显然厌倦了对文学作品“五马分尸”式的解读。因此,我们力图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语文:学习回归它的本质,培养学生乐此不疲的学习兴趣。通过高校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坚持引导,学生们的这种新奇感不久便可能消失。近年随着中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将对高校语文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摆脱“高四”语文是高校语文建设迈出的第一步;几年以后,高校语文将不能仅仅凭借与中学语文教学强烈的反差取胜,而应通过课程的整体建设、依靠深厚的文化内涵、优质的教学水平来获得长足的发展。

二、高校语文教学改革 

具体而言,高校语文要从教学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学目的 

首先,明确高校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是高中汉语学习的延伸,更不是为了简单地取得相应的学分而开设的课程。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要全面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成为一个知识结构合理、文理兼顾,更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高中语文主要的是注重其工具性和基础性,而高校语文的主要特征则是审美性和人文性。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高校语文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观点,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高校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作品的写作能力,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培养高校生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提高鉴赏人类精神产品的感知能力,以及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认识并实际操作。这是中国高校高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也应该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目前高校语文的课程设置比较混乱。在收到的100余份有效调查表中,高校语文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的有56所,定为公共基础选修课的有20所,列为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的有21所,设为专业基础课的有6所。其中作为必修课的加起来是62所,作为选修课的41所,各校可谓各自为政,没有相对规范的设置。在课程定位上,有的侧重综合文化素质培养,有的侧重写作能力培养,有的侧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有的侧重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给高校语文一定的空间。目前高校语文课程内容涉及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有点太厚古薄今,厚中薄外”。还有不少学生提出,课时比较紧张,常常因为时间有限,老师们精彩的讲解被“缩水”,许多深刻的思想也未能被充分吸收。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觉老师讲课的速度像流星一样——瞬间即逝,没等他们更多地了解、体会,就转入下一话题。所以可将高校语文分解开来,开设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阅读与演讲等课程。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师资源,将课程再细分为诗歌欣赏、散文漫步、小说阅读、外国文学拾贝、论文及实用文体写作、新闻及文学写作、阅读与技巧、演讲与口才等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效果要大大好于目前的课程安排和设置,也更能有效地利用起中文专业教师这一丰富的资源。在学时安排上,大多数学生觉得课时太少,不少学生强烈要求增加高校语文的课时,而且有的学生还要求开设一至二学年的高校语文。

教材方面,据初步的统计.到现在为止,全国共出版各类高校语文教材50余种,但每种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大相径庭。市面上的《高校语文》教材,体例不一。篇目不一,侧重点不一。有的侧重几大文体的阅读与分析,有的侧重几大文学体裁的阅读与欣赏,有的通过范文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也有的古今中外。名篇荟萃。学校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本。其中很大一部分学校选择了华东师范高校出版、徐中玉主编的《高校语文》以及南京高校出版、王步高主编的《高校语文》当然每个学校都有选择教材的自主权,但教材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各高校在教材内容选择上的混乱。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的“高校语文”。应当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与要求?如何编出一本对各层次学生均有用,能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材?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教学方式 

摆脱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是美文,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名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授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和写作知识与技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作品应该成为高校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授课模式。分析作品应结合文学史。学生最严重欠缺的是系统的文学史知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自居易、苏轼、欧阳修、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鲁迅……,同学们有的是耳熟能详。也有的是略有所知。

然而,对于文学史,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是片面的。需要为他们勾画出一个简明中国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指出各朝各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还比如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可穿插外国文学史、艺术史、文化史,分时期分流派进行介绍。对作品进行分析,学生不仅能学到有关文学的知识、方法,更能使他们在浓缩于文字的、形象化了的文学作品中,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由此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格。

如何整合语言、文学、文化,怎么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所有从事高校语文的教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高校语文不仅仅是中学语文的延续,更重要的是要另辟一条新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学有个概貌和了解,并教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欣赏角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信息量大,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高校语文教学服务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授,不能代替师生感情的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人格力量的熏染。所以,观看相关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网上开辟各专题论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成立读书协会,增加讲座.组织辩论赛、诗歌朗诵、对联、集句,表演话剧等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高校语文教学改革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的重新定位、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理论的确立、系列教材的编写及定期优化、教学手段的革新等等。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高校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信任与共同努力之下,高等语文教育课程将一改过去的面貌,发挥其应有之作用,而广高校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随之指日可待。

作者:朱锦昌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学思路论文下一篇:识字教学方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