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对策论文

2022-04-25

【摘要】黔东南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全面提高全科教师的素质任重而道远。选择对民族地区农村全科教师培训的对策研究具有实际效应和针对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对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对策论文 篇1: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校本研修对于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中心小学为例,分析了当前制约农村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认识到校本研修对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意义和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研修所持的态度,并提出了一些以校本研修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

【关键词】校本研修 小学 农村教师 科研能力

在当前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无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师科研能力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最主要还得立足于自身现实状况,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为基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无法脱离学校的环境。因此,笔者认为,要以校本研修来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其前提是必须正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现实状况。下面我们试着以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中心小学为例展开分析。

一、制约农村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罗平镇中心小学作为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21年,前身是诚正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人文环境。

罗平镇中心小学下辖29所完小,幼儿园3所。总的来说各完小具有“点多、线长”的布局特点。“点多”是指全镇小学及幼儿园学生6 694人,分布在29所学校,人数最多的学校有1 100多人,人数最少的有150人;“线长”是指距镇中心500米的学校有2所,距镇中心最远的学校有近20公里,最东边的学校与最西边的学校相距30多公里;全镇小学教职工402人,其中公办教师362人,代课教师40人;男教职工175人,女教职工227人;小学高级教师267人,大专以上学历350人,党员52人,完小校长(园长)共32人,其中女校(园)长5人。这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就读问题的解决,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管理者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但是现实状况仍然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状态和生存情况大体相似,因此罗平镇中心小学在以往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代表着目前农村学校在研修过程中存在的共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机会少

目前,该中心小学学生共6 649人,教学班共187个,师生比例失调,使得一些在岗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地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上岗适应和在职提高。上岗适应对于农村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农村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学生,该校有40%左右的学生都是隔代管带,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困难。一些学生的父母往往外出打工,他们和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有一些还寄住在亲戚或邻居家。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感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需要教师加以关注和帮扶。一些本该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现在却转嫁到学校和教师身上。那些刚从城市大学毕业走向农村的年轻教师往往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这种“上岗适应”。此外,农村教师由于在职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科研能力往往停留在职前教育水平。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研水平低

农村小学的教研活动往往缺乏相应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研指导上,不怎么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忽视教师之间的互动,只是由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教研员说什么,其他人就做什么,而教研员自身水平似乎也不是在这个教研组就真正“高人”一等,因此大家对于存在问题的交流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深层次的合作和探讨无从谈起。

(三)农村小学教研氛围差

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只是单纯为教研而教研,大部分时间讨论的更多的是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增减,至于说课、听课、评课中那些有研修实效的,如对“同课异构”这样的研究主题往往缺乏讨论,因此教师对教研活动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二、校本研修对于提高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意义

校本研修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对于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农村教师不重视自身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由于教师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而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最主要还是源于自身的需要,而非外界的要求。而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又往往强调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农村教师真正的需求。校本研修则比较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尊重教师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在研修之后能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就目前而言,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有很多,但校本教研修仍具有不容忽视的优点。校本教研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打破了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往往采取封闭、单一教研模式的局面,展现的是一种学习型的教研团队的建设,在这个团队中,大家能平等、和谐地交流自身在实践中的知识,分享自身的教学工作心得与体会,从而不断加快自身的专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不再完全由职前培养因素所决定。

(三)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农村学校,部分教师工作态度并不端正,不会认真备课,也不会对教学内容做较为深入的了解,至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他们也不愿意去接受,一旦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他们就会对学生进行一些不恰当的惩罚。而这些惩罚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校本研修让教师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这将有利于他们转变错误的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研修所持态度

通过以往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研修的了解并不深,他们大部分人认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应该是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至于教师则应该不是研修的主体。这种观念的形成最主要是跟农村教师所处的环境有关,周围的研修氛围不够,无法激发他们的教研热情。教龄越长的教师越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补充,这说明目前城市学校对于先进的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已经使得农村教师感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他们希望校本研修的内容能更切合实际,多开展一些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满足他们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如果学校的培训课程需要他们另外支付学费,他们往往会缺乏学习积极性,或者干脆放弃了事。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教师对校本研修有期待,这是积极的信号,但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差,教师待遇低,教研氛围不够,再加上校本研修的内容与他们所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使得他们对于校本研修仍然缺乏积极性。

四、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

农村学校校本研修可以进行探索的空间很大,不过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对校本研修的实效引起重视。农村学校的突出问题是整体师资水平不高,由于自身财力有限,也无法将教师送到发达地区去培训。因此我们还得从学校实际出发,做到校本研修“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强调专家引领,邀请专家开设教育教学讲座

目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师范类专业,培养的方向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这些高校研究者能为农村学校带来新的教育理念,而高校研究者也希望一线教师能够把教育理论转变为教育实践。因此当罗平镇中心小学邀请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时,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表现得非常乐意,中心校与高校之间的这种合作对于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是有益的。

除了重视“请进来”的形式,罗平镇中心小学也坚持“走出去”。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科教师走出农村乡镇,到其他优秀学校去观摩、学习,开阔教师的视野。

(二)重视活动引领,在积极探索中求发展

1.我们可以让这些成片的学校集中在一起备课;其次就是分科进行,不同学科教师在教研组带领下进行,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实行点名制,由备课副组长负责本组人员的考勤,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不得无故缺席或请假,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一天向备课组组长请假。将教师的集体备课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奖励在校本教研中表现优异的教师。集体备课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成效。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做到“三有”,即有讲稿、有讨论、有记录。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该年级科任教师写初稿—主备人发言—集体讨论—修改完善形成定稿。

2.开展“快乐、高效”示范课以及同课异构公开课

罗平镇中心小学在开学预备周,就已经拟定本学期上示范课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自然也会精心备好课,上好优质示范课,共同推进“快乐、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该校还开展同课异构公开课,即让中心校教师与片区小学相同年级、学科教师各上一节内容相同但教法不同的课。课后,学校会分科组织进行“快乐、高效”课堂专题研究。学校重点落实“让100%的学生掌握80%的知识,让80%的学生掌握100%的知识”,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召开学科“快乐、高效”课堂教学讲座,分科开展“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等活动。

(三)建立“3+2”工作模式,使校本研修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所谓“3+2”工作模式,是指中心小学校本部各学科教研小组挂点三所好的学校和两所差的学校,以抓好两间差的学校为重点,同时兼顾促进三所好的学校,尤其对两所差校进行质量“三包”:即包教师成长、包教研工作的有效活动和包教学质量的提高。罗平镇中心小学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中心小学校本部各学科教研小组的帮扶,做到情况明了,对差校的薄弱点要有准确的了解,针对实际情况,拟订好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工作步骤。明确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按计划逐步解决。

2.在帮扶过程中,做好帮扶工作内容记录、工作过程记录、被帮扶教师的成长记录、学生成绩提高记录,并写成工作总结,以作述职汇报。

3.各小组与挂点学校领导做好沟通,召开双方见面会,明确帮扶任务与帮扶方案,共同协作,搞好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4.各小组自定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以成绩为依据进行评价。

5.帮扶成果以期末或学年考试评测来验证,教师成长以抽测听课来验证。

(四)培养名师,形成名师工作成效评价激励机制

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的情况下,要利用校本研修打造本校名师。为此,罗平镇中心小学成立名师工作室,制订名师工作计划。名师开展“师带徒”活动,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听好他们的教学过关课,促使他们改进教学。构建名师工作成效评价激励机制,每次开展活动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金,并在期末综合评价工作成效。

罗平镇中心小学在校本研修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有一批教师已经成为学校名师,他们将来亦有希望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农村教师教育观念上的改变以及对校本研修始终保持积极态度,都需要时间上的积累。竞赛引领、评出奖项、给予奖励只是短暂的效益和利益的驱动,只能算是一项短期的措施,农村教师无疑更需要在被尊重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唯有得到尊重,他们才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热情,继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此,我们将继续探索校本研修这项工作,争取为农村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本文系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研究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以罗定农村小学为例”(编号:2013G12)阶段性成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校级科研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以罗定农村小学为例”(编号:KY2014A006)阶段性成果。

(责编 秦越霞)

作者:马骋 唐建权

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对策论文 篇2:

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培训的对策研究

【摘要】黔东南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全面提高全科教师的素质任重而道远。选择对民族地区农村全科教师培训的对策研究具有实际效应和针对性。从农村全科教师培训机构、培训目标、培训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科学地选择培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寻找培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黔东南州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全科教师;培训;对策

黔东南是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重,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少,导致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思想信念失缺,工作责任心不强。因此,全面提高全科教师的素质任重而道远。近年来,为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文件;结合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黔府办函【2015】152号)精神,贵州省黔东南州教育局、凯里市教育与科技局以及凯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数期全科农村教师培训班,并取得一定成效。针对农村全科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对策进行研究具有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的全科培训机构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及其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成立强有力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州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主体责任牵头,组织指导民族地区农村全科教师培训工作,明确凯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黔东南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各县市也要成立农村全科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把农村全科教师培训纳入常规工作,落实培训经费,使全州全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聘请了黔东南州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凯里学院相关学科的教授、中小学教学名师以及骨干教师进行授课,挑选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管理,使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二、明确培训目标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因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思想老化,专业知识浅薄,专业技能欠缺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要以培训工作的展开来推动黔东南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坚持一生读书终身积累的精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及水平。参与培训的全科教师,既要做好培训学习,又要对培训效果进行反思,并对培训做深度的总结与汇报。明确培训方向,以帮扶教育为目的,科学实施素质教育手段,使受训教师掌握多门学科教学,到建立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的乡村教师师资队伍。

三、民族地区全科教师培训方式

通过暑假寒假期间集中学习,将受训方组织起来由黔东南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具体实施培训,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比如专题讲座、技能培训、课例示范等,通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探讨,取长补短,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让授课教师参与交流沟通,从而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民族地区全科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公共课程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课程:教育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中提出“四好”教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明确教师是建设者,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程师。当今社会,教师行为失范,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因此,该课程的开设课程具有重大意义。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程:教师的职业语言就是普通话,在黔东南地区,普通话推广难度较大,民族地区中小学表现突出,有的教师采用苗语或侗语教学,即使使用普通话也极不规范。读音无“z c s zh ch sh, an ang en eng in ing n l fa hua”之分。本课程的安排对教师的语言表达具有帮助。为正常的普通话语言交流、教师朗读、示范、演讲等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

《教师礼仪》课程:教师的礼仪包括衣着、举止、品质等外在风貌都体现出教师的学识。体现教师稳重端庄,不随便不轻浮,亲切和蔼的教学态度等。

(二)专业课程分析

《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运动基本能力》课程:既要突出以健康为目标,又要明确课程的价值和重要性,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还要重视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学美术课程与简笔画》课程:它是义务教育课程的必修课,以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美术兴趣,丰富学生视觉感知等经验,在应试教育环境中,部分教师已经占有了学生审美的权利,所以《小学美术课程与简笔画》课程,促进美术课的课程开展,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课程:在小学语文教育环境中,学科表现突出,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学科,帮助语言文字交流并吸古今中外文化,突出语言教育的特点,鼓励多读多写多积累,多门学科交叉渗透,全面提高语言修养。

《小学数学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具有一定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让学生掌握数字知识与技能,发挥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公务员行政事业招聘的考试中语文和数学是必考科目,所以,从最基础课程抓起,也是全科培训当中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

《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无论是从理念上、专业知识上为全科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学会初步使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手段,在优化课堂教学设备等方面让受训教师受益匪浅。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是全科培训的专业课程,明确课程性质、理念、思路、目标等;让教师懂得高尚的品质是人格健全的根本,是人们素质核心的前提。《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课程,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对学校、家庭、对个人日常行为具有推动性作用。他需要学生知与行相结合,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去理解,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民族地区教育培训工作问题分析

(一)受训教师学习欠主动性

教师的工作繁忙,任务艰巨,全科教师的培训工作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思想陈旧,放弃常规的暑寒假,被動接受培训任务,培训学习情绪化,缺乏学习积极性;敷衍了事,出现请假、早退等现象。受培训的教师平均年龄40岁左右,部分教师已过50岁,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十分缓慢,长期工作在边远的农村,教学环境差,缺乏灵活主动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刀越磨越亮,脑越用越灵”。部分中青年教师教学态度不端,不求进取,缺乏终身学习、终身积累的好习惯,因此,达到优质的培训效果具有一定难度。

(二)指导教师责任重问题

工作态度不够端正,授课准备不够充分,指导方法单一、老套;选择教材不合理,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抓不住培训学科的要点,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活动过程枯燥无味,缺乏师生互动性。

六、民族地区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一)端正受训教师的学习态度

组织有效的培训主题班会活动,明确学习思想和目标,为更好地服务学生,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为前提。更新教师的学习理念,指导教师科学地浓缩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培训知识,因材施教,采取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手段。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活跃培训课堂,达到培训效果。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将培训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培训的正常开支,并对受训学员以及指导教师以予实际的评学和评教。对优秀学员进行奖励和表彰,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教与学二者的培训动力,完善培训教学条件,保证民族地区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受训教师实验室、教师自修室等。授课教师科学选择课件,突出学科的特色并具有创新性,达到短培训、高收获的全科学习效果。

(三)加强教师责任感,追踪培训效果

指导教师对培训效果进行追踪,定期到学员所属地进行调研,考察民族地区培训的实际运用结果,体现知识效应,将存在问题进行改良,为下一步做好民族地区培训工作打下基础。当地学校领导要对培训工作引起高度重视, 实行学习培训奖励制,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员予以奖励,对指导教师进行评教,评选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张贵新,饶从满,李广平.新时代师德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乔红,女,苗族,贵州省剑河县,凯里学院,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音乐本科,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乔红

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对策论文 篇3: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主要包括起点较低、动力不够、后劲不足、基础不牢等问题。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包括关注农村特色、激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重视校本教研、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等。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因此,当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关系着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还关系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品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系着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目前,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迫切需要回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是什么?”“应当怎样发展?”等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当下我国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正确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某原因,是研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发展起点较低

学历与能力差距较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整体上学历水平偏低。由于受培训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的学历、能力与达标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农村教师存在教育科学知识匮乏的问题,受教育视野不够宽广、文化知识不够广博的影响,他们无法运用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当前课改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科研水平偏低。从整体上看,教育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显著标志。农村学校普遍不重视教研工作,教研组形同虚设,教师对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便参与了教科研活动往往也是任务式的。不少学校没有承担教育科研课题,即使有少数学校承担了相关部门指令性的课题也是敷衍了事,难以取得实效。多数农村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团队的建设,没有将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导致了本来就处于薄弱环节的科研工作因为缺乏专家指导而陷入窘境。

2.专业发展动力不够

农村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发展规划意识。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并没有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得到强化,反而逐渐淡化了。由于他们对教师职业规范、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价值等认识不足,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专业发展缺乏规划,丧失了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具有中级职称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相对较弱。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一半以上已获得中级职称,但他们获得高级职称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他们不愿参加或被动参加各种教师职前与在职培训、进修等活动,不愿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有的甚至是被动地融入教育科研团队。

3.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以接受继续教育为主要途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取传统的高校模式、校外模式,且偏重理论,缺乏校本特色。近几年来,农村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始采取校本模式,却仅仅停留在计划阶段,并未得到有效落实,这种有名无实的校本培训使得继续教育唱着新歌,却走着老路。农村学校教师在复制或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的专长成长。

4.专业发展基础不牢

尽管国家一直强调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但是,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由于受经费、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将专业发展对象锁定为城区学校教师群体,甚至是城区重点学校教师群体,积极推动名师工程、名校工程,忽视了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如此一来,农村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深造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教师能够参与的由上级部门组织的面向农村的教改活动少之又少。因此,农村教师无缘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教研活动,没有机会接触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停滞不前。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关注农村特色,拓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空间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师范院校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由部分师范院校牵头成立农村教师发展学校,进一步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一个全新的合作平台,为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有力条件。同时,应采取在农村地区设立农村教师发展学校分校的形式,在没有条件设立分校的地方,应以流动小组的形式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较差,农村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因此,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在教师宿舍建设、特殊津贴、子女教育、专业进修等方面应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另外,还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专业晋升机会,为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2.重视校本教研,拓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途径

所谓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至学校,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由理论研究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可以培养教师良好的科研品质和科研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方,甚至能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因此,校本教研是使农村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开展校本教研,可以采取校本培训和案例研究两种模式。

校本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可以采取不同类型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习型的校本培训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角色意识的养成,实践型的校本培训有利于培养农村教师的专业情意,发展型的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村教师自我诊断和反思的能力,从而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研究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分析和反思的能力,不断缩小教学情境与实践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将农村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的直接感受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加以思考、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3.激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增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动力

要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和内驱力的问题,就必须增强他们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是指农村教师在专业生活中,在没有外在行政命令的前提下,来自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具体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进行总结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评估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

农村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可采取与优秀教师对比或通过调查等方式认真总结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的状况;抓住可能促进自己发展的机会,如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等,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包括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目标,制订行动方案并把握好各种影响方案执行的因素,客观、科学地评价自己的发展规划,了解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专业发展上的自我更新和超越。

农村教师所经历的教育教学过程也是非常复杂与难忘的。要激发农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意识。农村教师应在了解自己所处专业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形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建立个人专业发展样本匣,主动与校内外同事和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通过自我反思激发自身的自主发展意识。

农村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在自我形象、专业准备、教学实践、未来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以便形成浓厚的专业发展意识。农村教师还应在创造性专业发展活动中体验到理想、幸福的意义,并由此超越自己,成就自我,走向卓越,走向名师。

4.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形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保障

应建立农村教师在职培训管理制度。继续实行农村教师培训工作领导负责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主要负责人是教师培训第一责任人。要建立与强化培训激励机制,将培训与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职务晋升、绩效考核和评优奖惩等挂钩。应加强农村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设,在增加培训经费投入的同时,以项目带经费的方式对项目实行目标管理。

应建立合理的农村教师专业评价机制。应采取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形成性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倡导激励性评价,其目的是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形成性教师评价制度,侧重面向未来对教师进行评价,重视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将教师的需求与学校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施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从制度甚至立法层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最根本的、最有力的保障。当前,在保障教师工资的前提下,国家应继续实施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性扶持政策,给予在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以特殊津贴补助,利用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工资的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这对于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艳玲 王立平

上一篇:明清文学文化文学批评论文下一篇:科技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