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论文

2022-04-25

摘要:我国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存在着教师的结构失衡、教学观念落后、科研能力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薪酬待遇低、教师自主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农村薄弱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转变教育观念,激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论文 篇1:

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调研报告

摘  要:农村中职学校教育是为我国农村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资源的稳定性对农村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不但给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学校的教师队伍稳定性和校园氛围也造成较大影响。本文将针对农村中职学校青年及时流失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能够为解决教师流失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  中职学校  青年教师  流失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農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然而,受到个人、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影响,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率在普遍上升,解决青年教师流失问题已经刻不容缓[1]。

1  我国农村青年教师流失情况调研概况

近年来,我国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况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结合2013年到2017年的农村中职学校教师流失比例来看,从2013年的4.5%一直到上升到了2017年的21.3%,我国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比例呈现出翻倍的增长。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中职学校流失教师的年龄呈现出年轻化,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流失比例在45%左右,31岁到40岁年龄段的中职青年教师流失比例得到了51%,这些教师普遍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有富有年轻教师的朝气。湖南的某学校的调查显示流失的青年教师大多为学校骨干,其中班组人的流失比例达到了41%以上,语、数、外及物理等重点科目教师流失比例也十分严重。

2  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产生的负面影响

2.1 对农村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流失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首先,青年教师数量的骤减破坏了学下师资队伍的组织结构,造成专业教师的缺失,打乱了学校的统筹安排和部署;其次,由于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带来了大量教学岗位的空缺,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弥补,造成中职学校教学的失衡,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再次,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给中职教师队伍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其他教师也无法安心教学,给师资队伍稳定性带来冲击。

2.2 对农村中职学校教学效果的影响

从历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农村中职学校流失的青年教师大多为学校的精英和骨干,他们的流失带来的一定时间内教学能力的下降,导致中职学校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此外,这些教师在职期间一般都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师生之间能够达成高度的默契,青年教师的流失,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学生需要重新熟悉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压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效果。

2.3 对农村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影响

从流失的青年教师年龄和从事的学科来看,这些教师大多是中职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校经过长期培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精力的教师骨干,他们的经验也是学校长期积累的巨大财富,他们的流失造成学校长期的培养成果和经验付之东流,进而影响到中职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2]。

3  我国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的成因

3.1 工资收入的原因

我国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流失与教师的收入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收入逐渐成为个人行使社会和家庭责任的重要考核指标。青年教师普遍承担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不但要承担双方老人的赡养义务,还要承担孩子的教育义务,加上房贷、车贷等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的收入需求越来越高,当前收入一旦无法满足青年教师的预期,就会动摇教师的思想,产生更换学校的意愿。此外,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不同学校教师的收入是已经公开的秘密,通过学校之间的横向对比,羌年教师就会快速了解不同学校间的收入差距,进而动摇了青年教师的思想;

3.2 工作安排的原因

我国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流失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工作安排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并不仅仅面对日常教学,还要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撰写各类教学论文和调查评估报告,有些班主任教师还要花费很多精力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良好的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渠道,处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促使教师产生消极思想,一些骨干的青年教师换种环境工作的想法就会油然而生。

3.3 农村环境的原因

我国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流失与农村环境也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环境差,无法满足教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农村青年教师缺乏优越感和自豪感,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向着城镇学校流动;另一方面,农村中职青年教师从子女的教育环境进行综合考量,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具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将子女安排在城市就读,为了能够形式照顾子女的职责,自身也会产生工作调转的想法。

3.4 个人发展的原因

我国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流失与个人发展蓝图规划有关。从调查数据来看,流失的青年教师大多为学校的经营和骨干,据欧多年的从教经验。他们往往都具有更加宏远的前途规划和思想抱负,希望能够借助更好的平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无处不在,学校之间也存在着人才的竞争,面对既有经验又有精力的教育人才,一些院校会竞相伸出橄榄枝,扩宽了青年教师的选择范围,进而造成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动性的升高。

4  降低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率的相关对策

4.1 体制政策层面对策

要降低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比率,就要从教育政策和体制上作出调整,加大对农村中职教育的政策扶持,维护农村教学环境,建立对农村教育的保护性政策,增加对落后农村教学机构的补偿,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此外,对农村中职学校教师要的生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能够解决教师个人和家庭面临的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够让青年教师安心工作,提高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稳定性。

4.2 学校层面的对策

4.2.1 提高学校的凝聚力

要解决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问题,需要加强中职学校文化建设,对青年教师予以充分重视,从思想上给予更多的关怀,生活上给予照顾和帮助;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娱乐设施,给教师创造更多排解压力的空间;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建设中职学校团结互助的师资队伍,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教师的满意度,进而降低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流失率。

4.2.2 加强学校人文管理

要降低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流失率,需要在管理方式上进行优化,创建认为管理模式,尊重教师的想法,树立教师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和地位;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对积极的意见要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教师的存在感;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积极解决教师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让青年教师有归属感。

4.2.3 优化学校激励机制

要降低农村中职学校教师流失率,需要完善学校激励机制,为教师发展蓝图做出规划;实施有效的考核制度和晋升制度,为青年教师提供用武之地;积极组织教师培训,为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创造平台[3]。

5  结语

我国的农村中职学校中,青年教师是教学已经成为中流砥柱,青年教师的流失对学校和地区教育发展都是巨大的损失。只有通过农村青年教师流失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才能切实解决农村中职学校面临的切实问题,降低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率。

参考文献

[1] 佚名.浅谈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评价[J].人才资源开发,2018,381(18):42-43.

[2] 佚名.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人才发展综述[J].中华少年, 2019(10):205.

[3] 佚名.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导航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19,18(6):104-108.

作者:单兴巧

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论文 篇2: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研究

摘要:我国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存在着教师的结构失衡、教学观念落后、科研能力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薪酬待遇低、教师自主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农村薄弱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转变教育观念,激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

关键词:农村薄弱学校 教师队伍 素质 提升

2015年4月中央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中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1]当前我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落后状况依旧突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关注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探究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途径,对于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河南省20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31份,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达到95.83%。调查内容包括各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职后教育、工资待遇、师资队伍结构等。

一、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面临的困境

1.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薄弱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的比例偏低,农村薄弱学校小学的教师中25岁以下的占15%,45岁以上的占到50%。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薄弱学校没有专任的音乐、美术教师,多数由其他任课教师凭兴趣教授。专业教师的贫乏,使薄弱农村学校的学生错过音、美等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机。再次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较低,很多教师的大学学历是通过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获得,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本专科的教育。调查显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第一学历为中师的占72.31%,大专以上的占15.21%,还有15.48%的是高中及以下学历。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科研能力较低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仍然有部分教师思想不解放,习惯于运用“注入式、满堂灌和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教学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者等现象。在调研中发现,80%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对新理念、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不屑一顾;14.8%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普遍缺乏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缺少观念的改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调查还发现,由于科研环境、科研资料、科研能力的局限,57.7%的教师没有参加过课题研究,46.5%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章,70.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料无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些制约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3.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薪酬待遇低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教师在生活条件、福利待遇、子女就学、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导致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使得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雪上加霜。调查发现,很多优秀教师利用各种渠道流向城镇,在提问“如果现在给您一个机会去从事其他行业,您会吗?”时,67.4%回答会;而67.6%的年轻教师会在参加工作1~2年时间内逃离薄弱学校,他们或到城镇更好的学校或转投其他行业。在访谈一位校长时了解到,薄弱学校很想留住优秀教师,更多地引进骨干教师,可受到条件的限制,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师的待遇较前些年有很大提高,但和城市同类教师相比较,待遇差距仍然很大。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有拖欠发放现象发生,教师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88.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待遇低。

4.教师自主发展动力不足,成长途径单一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多数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和价值的认识,部分教师丧失了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根据调查,农村薄弱学校47.3%的教师没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个别教师有自主发展意识但无自主发展行为。特别是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相对较弱,他们认为自己几乎不可能获取高一级职称,因此,他们不愿参加各种教师培训,不主动承担教学项目。由于农村薄弱学校条件较差,即使有的教师意识到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发展途径,常见方法就是参加上级安排的专家讲座或接受继续教育。

二、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因分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全面客观地剖析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因。

1.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质量低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而职后教育特别是职后培训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和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儿童或成年人遇到的第一位教师是位未经过充分培训并且缺乏积极性的教师,那么他们未来进行学习的基础本身就缺少坚固性。”[2]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职后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也很难得到培训机会。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基本功、文化素养长期得不到训练和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很难提高,进而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尽管一些地区或个别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大多针对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制定,缺乏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的关注。所以教育培训针对性弱,实用性不强,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不密切。

2.教育财政对农村薄弱学校投入少、分配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资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仍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而且存在经费分配不均衡的现象。首先,从教育体制来看,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大。有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投入经费的分配情况是:“小学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32%的水平,中学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27%的水平,两项加起来还不到70%,明显偏低,而高等教育30%的比例明显偏高,教育投资结构严重失衡”[3]。其次,教育财政在城乡教育分配比例上,存在明显不均衡。“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有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4]城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致使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的孩子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迫在眉睫。

3.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工资低,聘任制度不公平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及投入的不均衡,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同地区优质学校教师相比偏低。公平理论认为,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与付出的比率与其他教师不相同,内心会产生不平衡感,进而影响其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补贴,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往往难以及时兑现,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也缺乏切实行动。

在教师聘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聘任制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5]这个制度看似公平,但由于地区间、学校间工资待遇的差别,农村薄弱学校很难招聘到优秀教师。同时,城乡教师编制严重倒挂,也使农村薄弱学校难以吸引优秀教师资源。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是按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10月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执行。庞丽娟教授说:“这一编制标准以压缩编制和效率优先、城市优先为导向,存在编制标准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6]近几年《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实施,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整体缩减。中小学教师编制的整体压缩,致使一些农村薄弱学校引进不来优秀新教师。学校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往往聘用代课教师,而一些代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能力、管理水平达不到合格教师的要求,进而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4.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专业发展空间有限

农村薄弱学校所在地区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经济发展比较慢,所在地区的卫生、医疗设施、工作条件往往比较差。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规模比较小、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办公设施缺少现代化设备、食宿条件简陋。

由于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缺乏,这些教师的工作任务往往比较繁重,有些教师一人带好几个班、好几门课,再加上班级管理工作,使得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而且农村薄弱学校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上,特别重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致使教师们不仅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空间非常有限,缺少科研氛围,阻碍专业成长。工作的压力、科研氛围的薄弱、学科带头人的缺失等因素,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很少能挤出时间专注自身专业成长,很少有人结合自身教学进行研究和课改实验。

三、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对策

1.改革农村薄弱学校人事管理制度

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教师的数量不足,急需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进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先,建立适合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根据农村薄弱学校的特点,创新教师配备标准,拓宽农村学校教师补充的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到薄弱学校工作。促进职称评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调整高级职称比例,为教师晋升职称创造条件,让薄弱农村学校教师看到达成目标的希望。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清退不合格教师,用政策和制度优势为农村薄弱学校留住优秀人才,让他们具有扎根农村薄弱学校的愿望。其次,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师优惠政策,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讲学、任教,指导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观摩学习,共同研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成长进步。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时,把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

2.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优秀教师

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力度,更新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素质。树立以师为本的教师培训理念,教师培训应该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实际需求,激发教师的培训热情,满足教师对高质量培训的期望,调动教师自主参与培训。一是加强校本培训。比如,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培训形式,通过与同事教师群体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合作的学习,使教师共同成长,让教师有机会对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加深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认识,促进教师的能力成长。二是立体模式促进校长成长。校长是学校的带头人,是学校工作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对校长进行高端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采用异地集中授课、名校观摩、交流研讨、开展论坛等方式,全方位培养校长。更新校长的理念,拓展校长的见识、视野、阅历,增强校长为教育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点燃他们对教育的激情。三是立足在培训内容上下功夫。调查显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最需要培训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知识、教育改革动态。在访谈时有教师表示,若能参加培训,期望可以和一线名师进行交流,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科研经验、教学方法。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关注教师的培训方式和质量,通过培训引起教师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每一位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3.转变教育观念,激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由于所处环境差、学历低、待遇低,他们的进取意识薄弱、思想观念陈旧,要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就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着手。一是成为教育研究者。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往往被排除出研究者的行列,被动的接受专家型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师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从教书匠角色中摆脱出来,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寻找和创造新的教育教学策略,锤炼研究能力,实现从普通教师到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儿童教育专家的不断跨越。二是成为学习促进者。教师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应积极观察,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给学生心理安慰和支持,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转变。三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话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垄断话语权角色,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在平等的氛围中体现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和生活的美好。

4.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要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需要增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温家宝在2010年教师节会上就明确指出:“特别要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7]。一是探索吸引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大幅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并“依据薄弱农村学校的边远艰苦程度实行阶梯式生活补助政策,越是在艰苦地区,生活补贴就越高”。国家应制定倾斜的政策,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发放适当的奖金、补贴住房资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等相关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是创造留住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机会结构。首先给予薄弱学校教师公平职称评审机会。当前农村薄弱学校高级职称名额少,获得高级职称的年限比城镇教师长,且比城镇教师获取高级职称的难度要大。其次探索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子弟的高考加分机制。可以根据教师的服务年限和工作能力给予适当的加分,激发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工作。三是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适合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生存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有效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职业尊严,均衡配置学校的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使优秀的教师引得来、胜任的教师留得住、在岗的教师干得好,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职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EB/OL].(2015-4-1)http://news.ifeng.com/a/20150401/43464726_0.shtml#

zbs_baidu_bk.(2015-5-1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刘炳秀.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改革与开放,2008(4).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1994-1-1).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htm.(2015-5-1).

[6] 庞丽娟.代表委员: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能仅靠教育本身[EB/OL].(2009-3-5)http://020.teambuy.com.cn/info/info.php?chno=11&Bigid

=110000&infoID=4325.(2015-4-12).

[7] 总书记总理教师节的问候:深切关怀殷殷嘱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9/10/c_12528162.htm.2015-4-12).

[作者:党志平(1982-),男,河南周口人,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党志平

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论文 篇3:

职校:厘清思路再谋发展

发展思路清晰到什么程度,中职学校才能够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老牌中职还是新兴中职只有厘清自己的发展思路,才能在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生存与发展。

有人说,中职校长必忙三件事:“征地、改名、升格”,其中“升格”重中之重,脱“中”入“高”更是老牌中职校的夙愿;而新兴中职校尽管具有对市场反映准确的优势,但在学生就业方面却存在“高就业率”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现象,难道他们也存在对社会需求反映盲目的问题。

事实上,作为办学思路的外化,如果中职对自身办学行为和办学结果缺乏认可,抑或是对市场判断缺乏长远视野,那么,在办学过程中出现失范行为是难免的。但这种迹象却表明,如何定位自己的发展思路是中职必须思考的问题。

“新”“老”中职校: 其实都迷茫

如何在激烈的生源竞争和利益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是困扰老牌中职的重大问题,很多学校以谋求“升格”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法宝。以卫生职业学校为例,近年来,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各医学院附属的护士(卫生)学校依靠其所属大学,大都比较容易地升成了护理学院,少数已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如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上海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中山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而升格的方式一般包括将中职升成高职或者并入当地的其他本、专科院校。

反对中职“升格”的声音也不少,某媒体就以《中职生就业率超过高职生,中职院校何必急“升格”》为题批评“升格”风。湖北省2006年在继续审批设置新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同时,禁止中等职业学校申办高职。当地教育厅公布的这一消息,颇让一些中职学校失望。一所中职学校的校长认为,“升级”的好处多,比如可参加高考统一招生,提高办学档次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收费标准也可跟着升格。但是,禁止其申办高职的原因也很充足:高职高专就业率不如中职。2005年,湖北省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但高职高专就业率仅为61.1%。2006年6月初调查显示,高职高专的签约率较上一年同期还要低。可见,社会对中职人才的旺盛需求是中职教育存在的依据。

与老牌中职学校忙“升格”不同,一些新兴中职学校更看重“创收”。“我们办的都是社会最需要的专业”,某旅游职业学校的负责人如是说,诸如此类的新兴中职对同类学校的办学情况却考量不多,对于如何更有效地适应市场也没有专题研究,他们相信学校对市场的适应是“水到渠成”的,也相信中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基本没有偏差。但事实上,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对专业前景预测的局限性,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导致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往往相当集中和趋同。中职学校几乎能够做到一窝蜂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与其说是对市场规律的快速反应,不如说是抢夺生源的趋利性行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本无可厚非,但不加选择地面对当前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忽略了学生入学时与社会同步、出校门不会也与社会同步的问题。

新兴中职这种办学行为反映出的办学思路,是以直观经济效益原则,在新兴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上折射出短期效应至上和功利至上。对职业教育做了长期研究的赵兴民博士认为,“新兴中职有两个假设:一是他们能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节办学重心,二是这种调整基本上只是体现在教师对新的课程的准备和适应。其实这两种假设的根源都在于快速收回办学成本和快速盈利。”

不管是老牌中职因为不自信或者为了赢得更大的利益而进行的“升格”和“挂靠”行为,还是新兴中职办学的功利性,都反映出了他们办学思路上的迷茫。

理性应对:机遇与挑战并存

社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职学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曾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

事实上,考察近年来的全国学生结构及社会经济环境可以看出:当前全国初中升高中的比例是50%,也就是说,初中毕业生还有50%没有升上高中,这就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在50%的高中阶段学生中间,有一部分也是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这部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比重,拓展了职业教育的空间;此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还在继续加快,继续加快就说明就业人数要增加,要让更多人成为合格的就业者,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我们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来讲,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分外诱人。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国家助学金资助计划,为家长支持子女接受中职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还纷纷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成都市教育局的做法是实施了九个郊区市县就读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相同学费标准的政策,减少中职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机遇鼓励中职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区别在于到底是将发展作为目的还是手段。外延式发展注重学校的外包装,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自己的市场。若有朝一日好的光景过去,要么就谋求积极转向,要么就背包走人。内涵式发展将发展作为目的,将发展作为一个长期过程,选择这样发展路径的前提是市场在较长时期的稳定。那么,中职能否走内涵式发展就看我们国家对中职人才需求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很显然,我们国家较长时期是需要大量的中职人才,不仅仅我们国家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有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过程,多种形式的经济结构及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也是长期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劳动者的需求也是旺盛的。

但挑战也不容忽视。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所长马树超认为,作为培养中等层次岗位人才的中职教育经历了两头挤压:一头是高职,一头是普通高中。这一判断是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的,时至今日,学历本位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中职的选择,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很少会主动选择中职,他们会将自己的发展机会押在普通高中及其以后的高等教育上。某城市职业学院的小梁说虽然自己高中阶段虽然成绩不好,但是读高职能够让他跟其他一些同学一样圆一个“大学梦”。何况,高职生的待遇普遍高于中职生,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接受调查的一些家长认为,不愿意送子女读中职的原因有二:一是,同样是以“打工”为归宿的职业教育,高职的出路肯定好一些;二是,普高毕业直接打工可能比中职毕业打工更有“后劲”,因为普高的教育很“扎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曾表示,中职生学风差的现象确实存在,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中职教育中势在必行。

马树超表示,“有些人甚至认为中职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无足轻重。但事实恰恰相反,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社会用人部门对中职人才的渴求将十分迫切。”不管老牌中职还是新兴中职需以长远眼光规划学校发展,短期的功利行为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利益。

发展思路:为“新”“老”中职校谋划未来

中职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思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依赖于对“中职为谁服务”、“靠什么赢得竞争”、“怎样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等问题的分析。

关注区域市场人才需求为生存之本

当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千差万别,且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阶段发展也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着眼区域经济、紧盯区域市场需求,要坚决摒弃那种好高骛远、贪大求全的心态。北京商贸学校校长张香永表示:“过去,由于奉命办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尽管毕业生的数量少,每年才100人,但还是需主管局下文件定指标强行分配。”为扭转局面,该校明确提出面向市场和企业需要、面向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受教育者需要的办学思路。

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一些像北京商贸学校一样因关注区域人才市场的需求而取得良好发展态势的中职学校。

但如何处理以区域市场为导向和过度功利化的关系却是一个难题。惠州卫生学校校长吴汉朋说,中职学校还要防止去市场化倾向,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同时要防止纯市场化倾向,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学校办学宗旨混为一谈,以实现办学经济收益和短期利益为主,将市场经济的一切手段都运用于学校的管理,以市场化的手段试图解决非市场化的难题。防止扭曲市场化倾向,片面理解经济规律和市场现象,或者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市场。这样的理解是很中职关注区域市场的辩证法。

通过推进质量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产学结合”是一个老话题了,但确实是中职教育提升质量的抓手之一。国外职业教育产学结合起步早经验多,主要模式有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英国“工读交替制”、澳大利亚“行业主导型”等。这些模式对中职的启示意义明显。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更多的是通过到企业实习的方式进行的,虽也有顶岗实习方式,但这种项岗与其未来职业岗位并不完全一致,且时间较短。因此,中职办学单位应主动出击,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机制,实施职业岗位型产学结合,将产学结合落到实处。

离开了“双师型”师资难谈中职教育质量,若无一批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做后盾,中职教育就会失去其本质特色,其招生、就业、宣传等就成了无源之水。从2008年开始,宁夏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培训既有较高业务水平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名,力争到2012年完成450名“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任务。不过,这是政府行为,中职学校自身培育“双师型”师资有很多困难,因为,师资队伍对学校办学资源依赖强,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故应该以开放的思维,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在职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向“双师型”靠拢;采取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措施,建立一专多能的双师型队伍;打破封闭办学壁垒、建立针对优秀教师优先录用制度、建立专兼结合的用人制度等方式促进学校尽快建成良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确立全面能力型的人才质量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的技能要求越来越多,不是短暂的学校教学就能够完成的,特别是在信息社会,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生存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教育,在紧紧咬住专业基本技能教育不放松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进行宽口径大基础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为学生适应多种岗位提供一定的准备。同时,将职业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放到与专业能力同样高的位置,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素质教育,让他们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融入社会。

以“连横”“合纵”拓展生存空间

“合纵”即挂靠高职院校办学。现有条件下,以“合纵”方式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提高办学层次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迅速提高学校办学层次的有效途径。未能有条件“升格”的中职不必“一条路走到黑”,通过挂靠高校联合办学也可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受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影响,面对社会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一些中职与其他高职院校联合举办3+2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专科教育,或与其他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3年制高中起点高职专科教育。

以卫生职业学校为例。卫生部和教育部在2006年9月联合发文《加强卫生职业教育》,其中写到:“有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可以与高等医药院校合作举办卫生高职教育”,也正是适应这一形势提出来的。中专和高校联合办学战略就是学校组织发展战略中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合纵),不但可迅速提高中专学校的办学层次,还可帮助中专学校锻炼队伍、提高管理能力和师资水平,为中专学校向专科和高职发展,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四川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副校长张和远介绍,该校从2004年开始与川北医学院联合举办初中起点的5年制高职护理教育,从2007年开始与成都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高中起点的3年制高职护理教育,从运行的情况看,效果非常明显,生源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高中起点的生源,其高考录取调档线连续2年都逼近500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比中专要好得多,二者差异非常显著,学校的管理和师资也上了新台阶。

“连横”即合并同层次的其他中职,优化办学资源。在保证质量、品牌的基础上,以“连横”方式扩大中职办学规模不失为一个提升竞争力的好方法。四川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2008年学校主动出击,与社会力量办学单位连横,新建了2个中专校区,仅2008年新招中专学生近2200人,至此学校在校生总数达4000余人,规模扩大的同时,社会影响力也扩大了。此外,与普通教育合作也是中职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有效途径。2007年秋,湖北省竹山县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普职协调发展,引导各乡镇中学与省以上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开展了“1+2”模式的联合办学。当年11月,12所初中与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联办学生达1490余人;5所初中与市计算机技术学校、市高级技工学校达成联合办学协议,联办学生近350人。其实,贵州省4年前以多种模式组织省内中职学校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联合招生办学,利用东部城市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带动贵州职教的发展,为省内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作者:张韦韦 卢德生

上一篇:卫生思想文化网络传播论文下一篇:实验教学改革环境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