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化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幼小衔接时期的语文学科教育一直是较薄弱环节。因为小学和幼儿园都不够重视衔接阶段,导致衔接方式较为简单,无法合理解决学生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时学习语文的不适应。小学和幼儿园的语文教学应从教学课程和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去改进。语文教学课程以学生为主导,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习更有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化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化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 篇1:

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现状、困境与三层治理结构构想

【摘要】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在政府主导和多主体参与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多重因素制约,当前治理体系仍不完善。从治理体系角度分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应从消除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浅表层次、建立主体共治长效机制的基本层次和形成现代幼儿教育理性氛围的深度层次三个层面建构,从而建立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這是推进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走向深入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体系;治理层次

【作者简介】吕武(1986-),男,甘肃平凉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张宗麟等老一辈学前人就敏锐地注意到该问题,并做了很多深入而发人深省的分析和论述[1]。不过,在当时我国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对其关注度整体不高,这些幼儿园教育内部的问题更没有得到太多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在学习苏联以及幼儿园教育自主探索过程中针对当时国情,提出在幼儿园通过适当方式进行拼音、算数、识字等教学。这在当时社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迫切需要提升的背景下有其时代性和合理性,但之后这种教学倾向愈演愈烈,教学之风日渐盛行。改革开放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被明确提了出来。迄今为止,政府、幼儿园、研究人员等一直在努力解决该问题,“小学化”倾向也在不断改善,但其治理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小学化”倾向已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的一大顽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制约,从根本上进行治理已刻不容缓。本文在梳理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历程、现状与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破解思路及统整建构三层治理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历程、现状与困境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颁行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园长、教师、研究人员等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受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结构、社会环境和氛围、教师专业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与困难。

(一)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历程与现状

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应是1979年10月《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的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防止和克服婴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3]。在此之前,我国幼儿园是崇尚教学的,提倡幼儿园教授拼音、识字、算数等内容。因此,该文件开启了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序幕。此后,消除和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1979年12月颁行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幼儿园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做好保教工作。要注意研究和改进保教方法,不要把教育小学生、中学生和成年人的材料和方法投到幼儿园中来”[4]。1981年发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进一步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并对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方式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5]。这为“小学化”防治奠定了较好基础。不过,一直到21世纪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基本停留在政策倡导层次上,缺乏基本制度支撑和保障。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6]的颁行给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提供了制度层面的基本依据,也标志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从政策倡导进入了制度规范的新阶段。2010年《规划纲要》颁行之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中明确指出要“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7]。这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落实“国十条”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提出要纠正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的方式和环境,严禁小学入学考试,建立动态监管机制等[8],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为进一步强化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幼儿园坚决避免“小学化”的内容、方式和环境,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小学则必须零起点教学[9],进一步优化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治理体系。2018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重申要“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10]。这从党和国家层面确立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政策和制度依据。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11]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2]中均将消除和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作为基本要求。

从总体上分析,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体系在国家层面已经有了较好的顶层设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从理念倡导到教育要求,从教育过程到教育评价,从日常管理到监测监督等各方面都有了基本规定或规范。治理的对象和内容越来越清晰,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的内容、方式、环境等具体内容被逐步清理出来;治理的维度越来越丰富,从早期各种现象的消除和纠正到现在制度建设和纠正行为并重;治理的主体也越来越多元,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相关的主体越来越多地被吸收到治理体系中来。在国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体系之下,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如福建的小学零起点教学承诺书制度,江西的问题清单销号制度等[13]。这些地方在政策制度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推向深入,同时在这些制度的支撑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体系也逐步优化。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困境

1. 治理主要聚焦于内部,更多相关主体难以深度参与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幼儿教育“小学化”治理必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14]。“小学化”现象虽然发生在学前教育领域内部,但其形成却是社会领域和学前教育领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需要从更宏大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的角度来分析和建构治理体系。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总体上仍在学前教育的范围内寻求治理方案和优化治理结构。近年来虽将小学、社区等也纳入治理主体的范围,但其职责划分和功能发挥并不充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发生在学前教育内部,从内部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纠正和消除确实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将其放在社会环境和氛围中考虑,更多相关主体就难以深度参与,问题也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 部分主体的合理诉求不能得到充分考虑和恰当处理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幼儿园、小学、媒体、市场等机构或组织以及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家长、公众等个体或群体。从理论上讲,如果这些主体在幼儿园教育理念上一致,认识上相近,行动上趋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自然就消解了。但问题就来自这些主体之间理念、认识和行动上的分歧。当前治理体系中,政府采取了比较统一的标准和方式。这样的优势在于能够比较彻底地消除“小学化”的内容和方式,但现实中也容易让幼儿园前阅读、前书写等活动被误解和误删。这种状况下,家长对于孩子上述方面发展的一些诉求就无法得到满足。为了让孩子能够获得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很多家长通过报各种培训班、请家庭教师等方式解决[15]。从总体上分析,这种方式虽然减少了幼儿园中的“小学化”,但只是将“小学化”挤压到了市场或家庭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并未解决,只是发生了转移。

3. 治理的内容和目标不能体现出层次性和延展性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其是由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与当前竞争性社会环境、制度建设不健全、教师教育能力和幼儿园管理水平不高等综合形成的[16]。从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政策文本分析,其治理的内容和目标在思路上主要是负向严禁和正向引导,针对的主要是幼儿园教师教育能力和幼儿园管理等方面,从更多相关主体层面出发的制度建设非常少,文化引导方面就更少了。这样,治理的内容和目标就集中在了日常教育和行为管理方面,制度建設和文化养成方面严重不足,整个治理的内容和目标缺乏层次性和延展性。这样的方式对幼儿园管理和教师而言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但是这种治理很难涉及理念、认识上问题的解决,深层次的制度和文化方面的问题难以真正触及。

4. 短期性整治与长期性问题陷入轮回交替的内卷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彻底根除和解决需要全社会形成现代儿童教育的理性氛围。从当前实践和众多研究来看,这一目标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虽然在努力建构和营造一个相关主体都参与的治理体系,但治理过程中总体仍以短期治理行动为主,长远和长期的治理规划和治理路径缺位。在治理或者整治行动中,“小学化”现象能够得到暂时消除,一旦整治结束或稍有放松则问题往往都会重新归位。这一困境让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治理成效难以形成有效积累,“小学化”治理在根本上难以取得突破和进展。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困境的破解思路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目标比较明确,即在幼儿园教育中“去小学化”,呈现幼儿园教育本真的面貌和样态。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未将其置于社会整体性上考量,以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应从扩大视域,优化和完善治理体系着手。

(一)从整体性视角优化治理体系,精准区分治理对象

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基本是在幼儿园层面上进行的,因此其治理对象集中在了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的行为,这也是当前治理的最大局限。如果将其放在社会背景下整体进行分析,那么就需要对治理对象重新进行划分,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对象:幼儿园;由政府、幼儿园、小学构成,可以通过政策制度直接规范和调整的系统;由政府、幼儿园、小学、家长、媒体、研究人员等相关主体构成,需要通过理性文化氛围进行调节或发挥影响的系统。

(二)合理划分和建构治理的目标层次,充实治理体系

对象划分清楚后,接着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确定治理的层次。幼儿园作为“小学化”治理的直接指向和载体,其在治理过程中有内在的相对独立性,构成第一个目标层次。政府、幼儿园、小学等构成的体系作为“小学化”治理的外围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可以通过政策制度直接来规范和协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构成治理目标中的第二个目标层次。家长、媒体、社会公众、市场等相关主体很难通过直接的方式对其进行规范,需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塑造和文化的生成才能间接引导其参与到整个治理体系中,构成治理的第三个目标层次。

(三)科学分配不同治理层次的治理内容,完善制度保障

从治理体系中不同对象和不同层次的治理能力承载分析,第一个层次的治理主要是针对幼儿园教育内部“小学化”的方式、内容、环境、评价等问题,旨在从形式上消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第二个层次的治理主要是通过政策和制度规范,构建消除和预防“小学化”的制度体系;第三个层次的治理主要是通过营造“去小学化”和“反小学化”的社会氛围,进而引领各个相关主体自觉地参与到“小学化”的治理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推进幼儿园教育向儿童化、现代化演进。此外,治理体系效能的充分发挥还需要建构让各相关主体责任明确、主体之间协作顺畅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三层治理结构的统整构建

近年来,伴随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又开始显现,如治理成效是否持久,部分家长“小学化”诉求是否需要回应、如何回应,教师、家长等之间的分歧该如何弥合等。这一方面反映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对其治理还需要往更深层次上推进。在当前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建构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治理路径和治理结构尤显必要和紧迫。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浅表层次——消除和纠正“小学化”现象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浅表层次是指消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幼儿园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的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脱离幼儿生活情景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未创设多种活动区域(区角)且未提供充足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书……这些以小学常用的教育教学内容或方式开展的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最基本表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浅表层次就是在幼儿园中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不适合幼儿园教育要求、不符合幼儿健康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目标的手段、方式、内容、行为等[17]。从理论上讲,如果消除了这些内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就解决了,但事实上这些内容的消除有很大的反复性。如果没有长效机制和专门制度的保障,这些“小学化”内容很难消除,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经验和教训深刻表明了这一點。因此,要更好地治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就必须突破这种重现象消除、轻系统治理的浅表层次。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基本层次——建立主体共治长效机制

如前所述,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人关注这一问题开始,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持续了近一个世纪;而从《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要防止和纠正这一问题算起,也已经过了四十余年。在此过程中该问题也经历过多次集中整治,总体而言一直在改善,但并未根除。这是因为教育部门和幼儿园等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努力和成效往往在整治期过后难以持续,其中很多临时性、暂时性的治理和纠正措施很难持续性发挥作用,进而难以产生积累和叠加效应。只要一次整治完成,其治理的主体、职责等就自动消散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这一问题被视为政府一方的责任,没有形成政府、幼儿园、研究者等相关主体按责履职,共同治理的长效治理机制[18]。这个共同治理的长效机制的建构就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基本层次。有了这一机制,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和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浅表层次的治理效果才能充分体现和长久保持。在这一长效机制中,如果政府的正确引导、指导、督导,幼儿园的积极实施和纠正,小学的主动衔接,教师的科学履职以及对商业机构的监管和治理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那么这种治理的效果就能长久和持续;反之,则不然。不过,在这个治理体系中,大多数的相关主体都可以通过治理体系的建构和不断完善来规范,但是对于家长、商业机构等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除了基本层次的治理外,还需要着力深度层次的治理才能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为坚实和广泛的基础。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深度层次——推动社会现代幼儿教育理性氛围的形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对现代儿童立场和现代幼儿园教育要求的严重违背,这在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园长、教师等群体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在现实中,部分家长、相关从业人员、商业机构持有的偏差态度、观念和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有些家长的某些心理和倾向被商业机构利用,商业机构的某些噱头和虚谬宣传被家长接受和进一步放大。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家长通过各种方式要求幼儿园提前开展小学的教学内容,这给幼儿园教育带来很大冲击。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一个典型案例:一个村子中有两所幼儿园,一所是民办园,一所是村办园(集体办园,从性质上属于公办园)。由于村办园不教授识字、算数等内容,很多家长将孩子转到了收费更高,但是教授识字、算数等内容的民办园中,而村办园由于生源流失严重难以为继。家长在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再完善的制度也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中,商业机构、幼儿教育的其他从业人员、大众媒体等同样举足轻重,其认同和支持也是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的重要基础[19]。因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治理除了形成长效的治理体系外,在根本上还是要各个主体共同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现代幼儿教育的良性环境和理性氛围。这是破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问题的根基和深度层次,也是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不是政府管理部门、幼儿园等一个或少数几个主体的事务和责任,也不是哪一个主体或少数几个主体就能够彻底解决的,其最终解决需要各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当前,我国“小学化”治理行动正沿着这个路径分步推进,各项工作成效已经凸显。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深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将逐步消逝。

【参考文献】

[1]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2021-1-2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EB/OL].https://law.lawtime.cn/d552797557891.html.2021-1-28.

[4] 教育部.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611a8dd27f1922791688e808. html.2021-1-27.

[5]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62fd5cbefd0a79563c1e7241.html.2021-1-27.

[6]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3/ xxgk_166067.html.2021-1-28.

[7]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http://m.law-lib.com/law/law_view.asp id=332288.2021-1-27.

[8] 教育部.關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201/129266.html.2021-1-28.

[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 s3327/201807/t20180713_342997.html.2021-1-28.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11/15/ content_5340776.htm.2021-1-28.

[11] 教育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02/ content_5485576.htm.2021-1-27.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 content_5551032.htm.2021-1-27.

[13] 赵彩侠.以科学保教促幼儿园内涵提升——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综述[N].中国教育报,2020-1-19(001).

[14] 姚伟,索长清.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难在哪儿[N].中国教育报,2014-12-21(001).

[15] 李静,曹能秀,曹中平,等.辩证认识幼儿园小学化与游戏化[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10):61-66.

[16] 程秀兰.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2014(9):69-76.

[17] 王秀萍,汤凤霞.7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31-36.

[18] 马健生,陈元龙.学前教育小学化:困惑与澄清——基于“儿童发展中心”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14.

[19] 姚刚,李华.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需多方协同配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9(3):107.

本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质量形成机理及制度保障研究”(项目编号:18YJC8801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吕武,lvwu86@163.com

(责任编辑 王平平)

作者:吕武

小学化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 篇2:

幼小衔接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学科学习习惯探析

【摘要】幼小衔接时期的语文学科教育一直是较薄弱环节。因为小学和幼儿园都不够重视衔接阶段,导致衔接方式较为简单,无法合理解决学生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时学习语文的不适应。小学和幼儿园的语文教学应从教学课程和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去改进。语文教学课程以学生为主导,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习更有意义。

【关键词】幼小衔接;现实问题;语文教学;课程设置

一个人在从呱呱落地到生命终结的过程中,“衔接”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当前,幼小衔接问题已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小学与幼儿园之间存在教学习惯,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差异,这导致了幼儿刚进入小学时有众多的不适应。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后设立了“学习准备期”,这加强了小学和幼儿园的课程间衔接。小学语文衔接教学的任务包括知识的转移、行为的形成、习惯的发展以及与语言学习有关的兴趣的激发。为使语文学科有效地衔接过渡,需要在渡过准备期后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密切的观察、深刻的反思和反复的实践,为真正提高小学语文低学段的教学作有效的準备。

一、幼小衔接阶段的内容

学龄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从学前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时,会发现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从幼儿园到小学,学生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学习环境,学习风格和人际关系等差异。

尽管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差异,但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在一定程度上是连续和清晰的。幼儿教育确实为小学教育做了较充分的准备。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和主要方法,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目前语文学科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单向性

幼儿在幼儿园时期身体和心理特征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一方面,部分刚进入小学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依旧停留在幼儿园时期的水平。另一方面小学与幼儿园之前的联系非常缺乏。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幼儿园阶段的家长或幼儿园单向地去了解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却常常只关注本阶段的学习。这种单向性的接触与需要长期积累的小学语文学习产生的矛盾,导致了语文教学存在幼小衔接的薄弱环节。

(二)片面性

语文是儿童在进入小学后接触最多的学科。而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小学的语文教学就变得片面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单向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强调考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儿童的兴趣、习惯和自主学习技能的发展,特别是在儿童人际交往、受挫能力等方面。

(三)突击性

一些小学的入学要进行考试和分班,其考试内容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幼儿园的结业测试已成为评估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幼儿园为应付教学质量检测,短期内对幼儿进行突击训练,这个过程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表面性

大部分小学的幼儿衔接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表面。例如,课堂上突然改变一年级学生的课桌布置,单纯是为了延长游戏的时间。另外,学校为了满足衔接工作的要求,通常带领学生们参观校园来补足衔接工作的时间……这些表面的工作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持续性的注意力、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能力。

(五)盲目性

在短暂的学习准备期后,为了迎合家长的期望和应试教育的要求,学校加大了学习任务、作业量和学习难度。这种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盲目、急进行为,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

幼儿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应是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的过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使教育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连续的和分级的。学龄前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当学生从学前教育进入到小学教育时,这两个阶段的特征既有延续又有差异。幼小衔接阶段正是这两个阶段的交替、转化和升华的过程。小学教师应重视儿童在这个阶段身心特征,认真研究幼儿与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身体发育的不同以及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空间,使学生能顺利过渡。

若部分学生进入小学后,仍习惯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教师应降低对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而应着重日常管理,甚至可以参考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和相似案例,使学生更加熟悉班级和老师。

其次,重点放在学习能力和社会化适应上,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学习方面的适应包括基本知识、技能、抽象思维、观察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社会化方面的适应则包括口头指示的理解、对于规则遵守、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应注意针对学生提供适应能力的训练提供指导,重视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和环境等因素,以促进儿童智力、身体、情感、社交等全面发展,让学生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应从终身教育原则出发,树立积极衔接意识,主动和幼儿园进行提前衔接,不应该等幼儿园单方面的主动衔接。

(二)适应课程内容的转变

学生在幼儿园学习的方式不同于小学,因此在课程内容方面,两者存在根本差异。幼儿园的语文教学强调识、读、说,作为小学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书写、准确地理解。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吸引学生参与到新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来。

(三)开展生动活泼的课程活动

学生在幼儿园学习期间通过做游戏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因此,在衔接阶段,应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游戏应成为一年级语文学习主要教学手段。在游戏中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能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集体活动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弱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和困境,减少对语文学科的排斥。

(四)重视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幼儿园需要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纳入学校课程中,这是学生快速融入小学学习的必要准备。

首先,应该设置早读课。幼儿园应注重在各种活动中逐步渗透早读。善用多种幼儿阅读书籍,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有强烈的阅读欲望。

当然,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抚养人应每天和学生进行亲子共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抚养人自身首先应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父母经常在业余时间读书,通过言传身教,学生肯定会对读书感兴趣。其次,家长应为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为他们选择寓教于乐、积极向上且内容丰富的图书。

四、总结

教育是培养人才,而幼小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幼儿无法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话,将严重阻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应直面现实问题,才有研究的实际意义。学前教育是学生进入小学教育的准备期,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只有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抓住学习的关键期,重视幼小衔接过渡阶段,改革教学课程,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师应研究语文课程的标准,更新教学方式,进行灵活多变的“教”与“学”,进行有效的“实践”和“思考”,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党志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分析和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1):141-142.

[2]郑华.幼小衔接视角下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4-15.

[3]任雪敏,谢宇飞,冯春叶,袁建川,侯佳,李云萍.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原因分析及策略研究——以H区为例[J].科技风,2019(30):199.

[4]马淑莲.让幼小衔接在绘本阅读中起航[J].学周刊,2019(35):178.

作者:黄海英

小学化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 篇3:

乡村幼儿教育现状与思考

摘要:乡村的幼儿教师要根据乡村自身的特色和幼儿的生长环境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从而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乡村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且还要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措施,才能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幼儿教育;教育措施

引言

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启蒙阶段,同时也是强化认知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乡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同时也带动了乡村幼儿园的办学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乡村幼儿园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的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提升乡村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1乡村幼儿教育现状

1.1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片面

现如今,很多乡村幼儿家长都认为,幼儿虽然是在幼儿园,但是学习内容要为小学做铺垫,如果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中没有包含理论知识,就会认为教师不负责,带领幼儿在幼儿园浪费时间。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片面,他们不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总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增加了很多阻力。另外,还有些乡村幼儿园的教师专业能力较低,不知道哪些内容适合多大年龄段的幼儿,还会一味的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还有一些幼儿园为了能够扩大招生量,就会按照家长的意愿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内容偏向小学化。

1.2缺乏公立幼儿园

现在大部分的乡村都能保证至少有一所个幼儿园,但这些幼儿园基本都是民办,只有城镇上才可能会有一所公立幼儿园。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改革,虽然幼儿园在乡村的覆盖率在不断提升,但是公立的幼儿园一般都集中在城镇。但是随着幼儿的数量增长,会催生出更多的民办幼儿园,虽然民办幼儿园也能满足幼儿的基本需求,但由于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大部分的民办幼儿园规模比较小,园所环境也比较差,无论是教师还是保育员的质量都不能得到提升。[1]

1.3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乡村公立幼儿园的教师大部分是来自于外部招聘,并且这些教师都是毕业与专业院校,并且还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给师资质量提供了保障。然而,通过外部招聘的乡村幼儿教师流动性很大,很多教师在幼儿园中工作一段时间就会跳槽到城镇中的公立幼儿园,导致大部分乡村公立幼儿园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虽然能够找进来教师,但是留不住人才。但是乡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很少,有很多都是在家待业的女子,学历也不能满足教育要求。因此,乡村民办幼儿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专业教师,并且教师的流动性并不小于公办幼儿园。另外,乡村民办幼儿园的薪资待遇比较低,给教师提供不了任何保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幼儿园所在的村子较小,就归村里的小学进行管理,幼儿园的课程就由一些小学教师兼职,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提高乡村幼儿教育水平的实施策咯

2.1制定正确的教育方法

现在很多乡村幼儿园为了能和城镇幼儿园之间缩小差距,就会不断的追求高品质的教学,由于乡村幼儿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过于追求品质就会增加很多困难。乡村幼儿教育必须要正确面对,无论是在师资力量上还是教学资源上与城镇的幼儿教育上确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分析城鎮幼儿教育的优势与劣势的同时还要对乡村幼儿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还要充分发挥乡村幼儿教育的优势,这样才能制定适合乡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教育规划。另外,教学工作者要根据现存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一些乡村幼儿园的教师专业能力较低,幼儿园的基础条件也有待提升,在加上家长的教育观念都会影响到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对乡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效率上进行评价时,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不能拿城镇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对待乡村教育。因此,乡村幼儿教育的工作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与乡村幼儿教育相符的教学规划,从而实现对幼儿的全面的教育。[2]

2.2对乡村幼儿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

有些乡村的地势环境比较偏僻,在加上村也比较小,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一般都会交给村里的小学进行统一管理,小学校长同时也是幼儿园的院长,由于小学校长对幼儿教育并不专业,很容易就会让幼儿教育实现小学化。还有一些由幼儿圆是统一管理的幼儿园,虽然已经有专业的园长,但是园长并没有实际的权利,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附属在小学的幼儿园要跟小学分开进行管理,将责任划分清晰,提高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效率,强化幼儿园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如果片区中的乡村比较密集,可以开设单独的幼儿园,在对外招聘专业教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城镇中的幼儿教师下乡实践,这样才能让乡村幼儿园接收专业的教育理念。如果乡村幼儿园的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也能够及时向城镇幼儿园的教师请教,从而提供乡村幼儿教育的效率。

总结

总而言之,乡村幼儿教育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乡村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和教育环境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从而提升教育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陆家燕.田园种植魅力无限——利用田园种植促进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0):107-107.

[2]陶玉花.农村幼儿园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田园课程研究[J].教育革新,2018,000 (007):P.56-56.

作者:卢小莉

上一篇:建筑管理施工现场管理论文下一篇:文言文语感培养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