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品牌建设论文

2022-04-18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绿色食品强省”,这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2000年就确立的发展战略。十几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先后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拉动社会各方面投入320多亿元,全面开发绿色食品。如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业不仅领军全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十大产业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绿色食品品牌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色食品品牌建设论文 篇1:

关于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一些讨论

摘 要:中国绿色食品至今也有大约30年的发展,绿色食品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中间,品牌建设是一种重要推广产品,提升产品的价值的方式。在当今经济发展快速的环境下,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品牌竞争,为此,探讨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一些策略,对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和产品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对策

一、 绿色品牌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技术高度的提升,现在人们的生产产量大幅度提升,然而,有些产量的提升却是在使用化学类添加剂而提升的,长期食用这些食品对人体会有很大的不好的影响,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已经从最初的基本需求转变为绿色、健康无污染、环保的食品,所以绿色食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也逐渐进入大型超市,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所以发展绿色食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据调查发现,现在的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影响力逐渐提升,到2013年底,有7696家企业,19016个食品正在使用绿色食品品牌。现在随着绿色食品在人们视野中出现的越来越多,人们对绿色食品品牌的了解和认可度也逐渐加深。

二、 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一些问题

随着国内绿色食品的产品数量、种类逐渐增多,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品牌关注度也在提升,现在的消费者更信赖知名度高的品牌,从而更多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知名度高的品牌的绿色食品,所以品牌建设在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中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的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却有着很多的问题。

(一)消费者缺乏消费绿色食品的意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绿色食品的产量、数量逐渐增多,一些企业也开始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来发展绿色食品,然而消费者却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只是开始知道了“绿色食品”,但是很多消费者并不特意去了解并消费绿色食品,对绿色食品品牌也没有更多的了解。

(二)品牌的技术含量低,保护难度大

现在已经建立了绿色食品一旦出现问题就退出市场的比较完善的机制,但是每一个不合格的产品查处与退出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远远大于产品对品牌的影响,特别是农产品的稳定性差,持续建设能力弱会直接影响绿色食品品牌的发展。

(三)品牌效应的影响力较小

这几年,绿色食品的销售渠道增多增宽,产业规模也增大,但是,在全国享有知名度的品牌却很少,很多都是区域品牌。根据一些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出,到2010年底,绿色食品能覆盖全国的龙头企业只有239家,它们拥有的绿色食品有1044个,然而,绿色食品可以覆盖全省市场的共有1900家,它们共拥有3759个绿色食品。所以,大多数绿色食品企业只是具有区域品牌,市场的覆盖面也比较小,品牌的影响力也不大。

(四)产品价格较高,不利于品牌发展

绿色食品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按照有关的生产标准下,特定的生产方式下加工,并通过国家相关的部门检查确认为合格的无污染的健康、绿色、安全的食品,并且储藏运输也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比一般的食品要求更高,生产的成本更高,所以相应的价格也比普通的食品的价格也要高,所以大部分消费者考虑到自己的消费水平,对绿色食品的消费也相对较少。

(五)绿色食品的信誉度不高

因为绿色食品单凭人们的视觉力、嗅觉难以分辨出来,所以大部分消费者只能从其口碑的好坏来选择某种绿色食品,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巨大利益,打着绿色食品的牌子来销售非绿色食品,获取利益,这样就对绿色食品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从而影响了绿色食品品牌的发展。

三、 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管理力度,保证品牌质量

针对现在好多的绿色食品品牌都是区域品牌,国家应该做好规划,努力打造出全国的绿色食品品牌,再者,国家也要加强品牌的推广力度,加强品牌的管理使它具有一种公信力,还要加强品牌保护。绿色食品品牌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必然有一些问题出现,所以政府的支持是不可少,同时也要加强品牌下的食品质量的管理,保证其质量。

(二)注重绿色食品品牌管理,加强品牌的影响力

一个品牌的形成,要经过从开始构思到推向市场一系列过程,在这中间,要使品牌一直在正确的设计理念上向前发展,品牌管理必不可少。品牌建立之后也要加强它的影响力,这样才会增加顾客的购买力,在这里提出一些提高影响力的方法:1、使绿色食品品牌与其他普通食品品牌的标志不同;2、可以加强宣传它的健康、绿色、环保生态的理念;3、多让消费者体验,增强消费者的内心的感受,使他们的购买意愿加强。

(三)加大品牌的推广力度,增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程度

绿色食品通过食品展销会、广交会、洽洽会等招商活动,针对经销商推广宣传绿色食品品牌。在发达城市中建立多位一体,建立了国内外互联的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掌握终端营销,对消费者进行针对的品牌推广。同时,在互联网上也可以通过广告,网店等形式推广品牌,使消费者能更多的接触和了解绿色食品。

(四)不断提升技术,完善产品

企业不断地提升技术,改进方法,使产品的质量更好,价格更小,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其他的产品,使消费者有更好的选择,对品牌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如何,绿色食品仍然处在发展初期,绿色食品品牌的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机遇,所以科学地、合理地进行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的分析对建设绿色品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甄妙浅谈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田违则又经济信息2009:36.

[2] 侯昊晨,杨丹,刘金鑫,张伟东.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田.天津农业科学,2013,19(4):42一46.

[3] 董秀金,田光明,王小骊,叶雪珠,胡桂仙.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田.科技咨询导报2007,27:165一1666.

[4] 王宁,李冰,乔晶.略论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商业研究2014,17-18.

作者:于龙

绿色食品品牌建设论文 篇2:

绿色食品大省的图强之路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绿色食品强省”,这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2000年就确立的发展战略。十几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先后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拉动社会各方面投入320多亿元,全面开发绿色食品。如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业不仅领军全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十大产业之一。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规模全国最大。截至2011年底,黑龙江省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5100万亩,占全国的44.7%,绿色食品原料产量2150万吨,占全国的33%。充足和优质的绿色食品原料,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在全国遥遥领先。2011年,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总产值1020亿元,占全国的16.3%;全省绿色食品实物总量2950万吨,占全国的17.7%。

——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0800个,全国每8个产品就有1个产自黑龙江省,全省累计有62个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现已拥有省级著名商标107个,全国驰名商标15个。

——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居全国首位。全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面积累计达1.45亿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70%;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430万亩。多年来,我省绿色食品抽检合格率一直在99%以上,居全国首位,基本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

——绿色食品市场销售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形式,引导和扶持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展会68个、签约合同273个、签约金额超300亿元。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在省内外建立绿色食品专营销售网点800多个,已基本辐射全国并销往42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全省实现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达到308亿元。

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还引发了全省农业发展理念的变革,给全省农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全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科技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科学种田整体水平,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超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目前,全省已建立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29个,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00多项,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年培训农户20多万人次,标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到位率达到85%以上。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已达到22%,全省有17个县(市、区)的农民绿色食品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以上。

同时,通过开发绿色食品,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将黑龙江省区位边远、气候寒冷和开发较晚等不利因素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省投资建厂。“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依托绿色食品基地,共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60多家,总投资210多亿元。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31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65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总量9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

绿色食品已成为黑龙江省与“冰雪旅游”齐名的靓丽“名片”。

二、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场监管和市场主渠道建设不到位。受利益驱动,一些不法经营者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肆意生产、销售假冒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黑龙江的一些品牌绿色食品普遍遭遇假冒,严重影响了该省绿色食品的声誉。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市场监管不到位,对销售假冒绿色食品打击不力,另一方面是缺少政府支持主导的、公信力高的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由于真正的绿色食品专营市场数量少、覆盖面窄,绿色食品的市场体系和主渠道尚不完善,给假冒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造成真假难辨、鱼目混珠,百姓失去消费信心的不利局面。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重产轻销”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各地在工作重点上,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加工环节,在市场营销环节缺少研究和谋划,市场网络建设和营销组织培育,主要依靠企业自发行为,政府缺少必要的扶持和引导。特别是在品牌培育和建设上,对品牌策划、品牌整合、品牌宣传、品牌企业的壮大等品牌建设的各个环节缺少可操作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育健全和绿色食品品牌的做强、叫响。

(三)对绿色食品产业公益性领域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各级政府对绿色食品的扶持政策大多都偏重于龙头企业建设,而对企业、农户做不了、做不好、属于政府责任的公益性领域和环节缺少必要的扶持。如绿色食品基地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生产规程制订和管理、绿色食品新技术开发和推广、产地环境评价、绿色食品展示窗口、整体品牌宣传推介、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等迫切需要相关政策给予重点支持。

(四)绿色食品占全部农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产量仅占全省粮食产量的27.3%,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不足产品总量的1/5。全省农产品总量虽然很大,但大部分加工产品均为未经认证的普通农产品,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三、綠色食品发展的思路建议

绿色食品发展涉及面广,是跨行业、跨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应重点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以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和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为目标,以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占粮食、畜牧业、林果业的比重为重点,以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认证体系建设、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制订、绿色食品新技术开发推广、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和品牌宣传展示窗口建设、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评价、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追溯系统建设为保证,整合相关资金,明确支持重点,加大对农民和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体现政府责任的绿色食品公益性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扶持力度,全面推动绿色食品强省建设。

(一)围绕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产地环境评价、投入品控制、农户培训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开发推广。一是管住“源头”,严控“投入品”使用环节。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禁止投入品进入绿色食品生资市场,推广基地农户联保责任制,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围绕完成国家下达的无公害农产品区域环境评价任务,全省无害化种植业生产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二是抓好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拉动、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使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满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要。三是抓好绿色食品新技术推广。提高基地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通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做到每个自然村屯都有几名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明白人”,确保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入户率达100%、标准到位率达85%以上。

(二)围绕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省外窗口市场和品牌宣传推介。一是建立一批由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的质量优、信誉高的绿色食品展销“窗口”,从根本上改变假冒产品扰乱市场的状况,提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覆盖率和竞争力。如在省城和中等城市以及风景名胜区,扶持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营店;在省外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营市场;鼓励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销售专柜;特别是对上海、北京、广州已建立的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展示销售中心,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形式,将黑龙江绿色食品打入沿海发达地区,延伸辐射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二是组织做好哈洽会、中国绿博会等政府主导的绿色食品大型经贸和展销活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举办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绿色食品展销活动,促进产销对接,不断提高我省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三是加大“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按照省政府 “把黑龙江绿色食品打造和培育成為地理标志性产品”的要求,重点通过中央和省内主流媒体开展“生态龙江、绿色食品的摇篮”公益性主题宣传活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把“黑龙江绿色食品”打造培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三)围绕绿色食品产品开发,重点抓好大型企业和重点领域的产品认证。按照黑龙江省政府关于“增加绿色食品占粮食、畜牧业和林果业比重”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产品开发认证力度。一是鼓励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增加产品认证数量、扩大生产规模,开发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二是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绿色食品领域。通过继续实行“先认证后补贴、以奖代投”的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和项目落户我省开发绿色食品。三是加大粮食、畜牧、蔬菜、马铃薯和林果山特产品的开发认证力度。力争全省认证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000个,其中种植类产品2000个,畜牧产品500个,林业山特产品500个。

(四)围绕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重点抓好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产品抽检。一是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的“退出机制”,对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产品取消其标志使用资格,并在媒体予以公告。二是全面启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扶持100个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基地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力争在五年内使我省绿色食品企业全部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三是继续加大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品抽检力度,常规产品抽检率要达到30%,高危产品抽检率要达到50%,产品抽检合格率力争保持在99%以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作者:黄玉凡 张志刚 陈兆东

绿色食品品牌建设论文 篇3:

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 食品产业可以说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当前,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步入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新常态,本文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区域分布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描述了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基本特征。此外,本文还从市场需求、科技创新、资源条件、政策支持、组织管理这5个方面阐述了北京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从技术创新、应用输出、构建订购直销模式、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  发展特征  影响因素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相继出台《促进北京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北京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的意见》等政策以引导食品产业向着高端化、服务化、集约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消费重点领域,也是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已经步入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新常态,所以,开展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对更好地发挥食品产业在保障市民基本生活、维护首都城市基本供给,以及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与区域分布

1.1 总体概况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起步于1990年,从起步、成长到日益发展成熟,至今已历经了30年的发展历程[1]。2001~2019年,我国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企业数量从1217家增加到1.6萬家,年均增长14.52%;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产品数量从2400个增长到3.63万个,年均增长15.38%;绿色食品年销售额从500亿元增长到约4656.6亿元,年均增长12.46%。其中,2014年的绿色食品年销售额最高,约达到5480.5亿元。从绿色食品的具体类别来看,农林及加工产品占比达79%,其余还包括饮品类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等。此外,2019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为20800万亩,且从作物种植监测种类来看,农作物面积占比为59.69%,其中,粮食作物监测面积最多,占比为44%。由此可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出口额不断增长,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2 区域分布

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企业数量和产品数量是反映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直观指标。从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企业数量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有效用标企业数量最多,为1625家;其他有效用标企业数量在1000家以上的分别是安徽省(1526家)、江苏省(1510家)和黑龙江省(1100家)。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有效用标企业数量较多的区域大多位于中东部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或农业基础较好的省份。从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产品数量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有效用标产品数量最多,为3898个;其他有效用标产品数量在2000个以上的省份分别是安徽省(3421个)、江苏省(3296个)和黑龙江省(2748个)。此外,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云南省、四川省等省市也是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数量较多的地区,有效用标产品数量均超过1500个。从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与产量来看,2019年面积排在前10位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徽省、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山东省、吉林省;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分别是黑龙江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

综上所述,从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省份分别是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黑龙江省、内蒙古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在总量上并不占优势。

2 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特征

2.1 获证企业和产品数量较少

以2019年为例,北京市绿色食品获证企业共有26家,占全国当年绿色食品获证企业总数的0.37%,在全国各省市绿色食品获证企业数量排名中居后4位;北京市绿色食品获证产品数量为127个,占全国当年绿色食品获证产品总数的0.86%,在全国各省市绿色食品获证产品数量排名中居后6位。2014~2019年,北京市绿色食品3年内有效用标企业数量变化不大,平均每年63家,3年内有效用标产品数量平均每年为290个左右。截至2019年,北京市共有3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13.5万亩,产量约29.5万吨,而同期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721个,占地面积约17300.9万亩,产量约10952.2万吨。可以看出,北京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面积、产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均处于靠后位置。

2.2 企业分布相对分散

结合2018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统计数据,北京市58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全部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其中,密云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7家、顺义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0家,合计占比46.55%;绿色食品产品数量最多的为顺义区(110个),占全市绿色食品产品总数(261个)的42.15%,其次为密云区(42个)。另外,从各区绿色食品的产量来看,顺义区绿色食品产量为82.21万吨,占全市绿色食品产量的66.11%,位居榜首;大兴区位居第二,绿色食品产量约28.2万吨,占全市绿色食品产量的22.68%,两区合计产量占比超过88%。

2.3 产品类别以农业及加工品为主

在可查行业类别的239个绿色食品中,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占比85.96%,主要包括葡萄、桃、草莓、蔬菜、加工豆制品等;畜禽类产品占比8.77%,主要包括蜂蜜制品、牛乳等;饮品类产品占比5.26%,主要包括矿泉水、啤酒等。

2.4 京津冀区域具备优势互补基础

2019年,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3年有效用标企业共计466家,有效用标产品数量共计145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共计19个,占地面积约174.3万亩,产量约145.3万吨。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在有效用标企业数量、产品数量及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从绿色食品认证机构的数量和检测的范围来看,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定点检测机构合计8家,涉及产品检测6家、环境检测4家,北京市和天津市在绿色食品认证机构数量和范围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3 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资源基础、区位条件、政策支持、产业协会组织等,其不仅贯穿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还将影响该产业发展的趋势、规模、结构与效率[2]。

3.1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并对产业发展起牵引作用。北京市是典型的消费城市,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约2154.2万人,全年人均消费量中,粮食约91.9千克、蔬菜及其制品约106.3千克、畜禽类肉制品约28千克、蛋奶类制品约14.6千克;折合全市每天消费量,粮食5423.86吨、蔬菜类制品6273.74吨、畜禽类肉制品1652.53吨、蛋类及制品861.68吨、奶及奶制品1534.5吨、水产品525吨,可见食品市场消费需求庞大。另外,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约达2.12万美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9230元增加到2018年的62361元,但恩格尔系数逐年减少——从2000年的36%下降到2018年的20.2%。可以说,北京市拥有全国最多的高端消费人群,因此对于食品的健康、品质、绿色、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更具备对绿色有机食品的潜在消费能力。

3.2 资源条件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2017年,北京市耕地面积为21.3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15%,在全国范围内仅高于上海市;2018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约164.2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十二分之一;北京市农林牧渔生产总值约296.8亿元,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0.4%。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北京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资源基础相对薄弱。与此同时,2017年河北省耕地面积651.89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3%,是北京市耕地面积的30余倍;2018年河北省农林牧渔产值约5707亿元,占全国农林牧渔产值的5.02%,是北京市农林牧渔产值的近20倍。当前,北京市绿色食品以林果类为主,河北省以粮食、蔬菜为主,天津市则在水产品方面更具优势。因此,需要注意到河北省、天津市两地资源禀赋的基础条件,以及与北京市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的互补优势。

3.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仅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产业发展的引擎。北京市具有国内较强的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2019年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约9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每年选育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1/10,北京品牌的高产优质玉米年推广面积约占全国的1/6,“京红”“京粉”系列蛋种鸡约占全国市场的1/2;北京市已建成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库,并绘制出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3]。当前,北京市涉农科研单位有94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万余人,能够为本市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平台和技术支撑,是可以直接依靠的科技力量。

3.4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主要通过标准、技术、资金等间接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北京市先后发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并提出“减农药、减化肥”等一系列目标,包括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5%、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60%、初级农产品“三品”认证率提高到60%、自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覆盖率达到75%以上,以及形成100个名优品牌等目标。此外,北京市还积极推进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建设,以及开展创建1000个特优基地和培育100个“名优品牌”,为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5 组织管理

綠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标准化系统运行与监管模式,而标准化管理在促进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绿色食品办公室是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标准、企业和产品认证管理的组织单位,其提出了一套符合政策环境、管理制度、品牌建设、物质保障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体系框架,并积极推广“草莓质量安全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技术,以期为其它领域品牌发展提供借鉴。同时,该机构通过《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记录本》等标准来规范各级工作机构与认证企业的管理形式和尺度,应用北京市“三品一标”系统使全程信息透明、证后管理有迹可循[4]。

4 结论与建议

当前,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在市场消费、科技创新、组织管理、政策支持、区域协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但绿色食品认证、有效用标企业数量和产品数量均相对较少,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发展策略。第一,借鉴其它优势省份的发展经验,依托北京市科技资源优势,构建绿色食品科技研发中心,做强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应用推广体系,探索向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实现绿色食品技术管理体系。第二,建议以北京市龙头食品企业为主体,研究、试点、试行企业标准,从企业层面推动首都食品标准体系建设,通过企业“提标”“推标”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第三,探索借鉴国外有机食品销售宅配和订单产销结合的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社区订购与直销模式,实现绿色食品从基地直达餐桌,此举有助于人们增进绿色食品消费认知,扩大绿色食品的消费市场。第四,充分发挥京津冀在科技、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将绿色原料、绿色加工、绿色科技相结合,走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朱文涛.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收敛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10):71-78.

[2]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46.

[3] 北京农业呈现五大发展特征[EB/OL].(2019-10-10)(2020-8-17)http://nyncj.beijing.gov.cn/nyj/snxx/gzdt/453313/index.html.

[4]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发展报告2017[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6):40-41.

基金项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课题《北京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策略分析》(HTBH-20200508-191)。

作者:张晓丽

上一篇: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下一篇:医生道德哲学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