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基于国际比较视角,本文选择韩国与重庆作为研究样本,系统性地比较研究两者关于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为重庆市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结构未来如何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产业结构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业结构发展论文 篇1:

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的产业结构发展不仅影响到所在省、市及东北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模式,更关系到新时期国家的安全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研究意义。通过分析现阶段产业结构的模式与特点,指出口岸经济与县域经济虽呈正相关,但关联度较差,三次产业非均衡发展比例不断提高,县域产业结构较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四项措施。

关键词: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产业结构;口岸经济;关联

内蒙古东部五盟市与东三省共同构成的新东北经济区伴随《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正式出台而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第四增长极”,而长达7 588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所辐射的县域占东北地区县域总数的18.5%,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发展背景及地缘政治、经济关系,致使这些县域与东北地区传统的农、林、牧、工、矿典型县域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发展阶段均存在一定的共性与个性差异,随着全球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向北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的产业结构发展不仅影响到所在省、市及东北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模式,更关系到新时期国家的安全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研究意义。

1.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经济发展背景

我国东北边境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中苏之间的满洲里与绥芬河口岸、中朝之间的丹东与图们口岸及中蒙之间的二连浩特口岸承担着双边国家贸易任务,地方经贸往来甚少,经济水平落后。自1992年国务院批准东北黑河市、绥芬河市、珲春市、满洲里市4个主要口岸及相应的省会城市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后,截止2004年末,该地区已拥有国家一类口岸30个,分别与相邻的蒙古、俄罗斯、朝鲜等国家开展以货易货、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等经贸活动。目前,这些边境口岸有的已升级为地级市,如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辽宁省的丹东市,但多数仍以县域形式存在,由于地缘政治影响力长期大于地缘经济,目前是地理区位和宏观经济的“双边缘”区,均以边境贸易及其相关产业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2.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产业结构模式与特点

县域产业结构模式反映了县域内各产业间的组合配置方式及其技术经济联系。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县域经济的整体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由于区位与自然条件等的相似性,使其县域产业结构模式存在某些共性特征,但伴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使其产业结构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差异。总体特点体现为:

2.1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轻型化口岸经济特色明显

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多是从为双边贸易提供服务的过货点、小型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以口岸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始终是其优势产业部门,县域经济增长也是始于第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利润与资金积累,同时伴随国家沿边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双边政治、经济环境的好转,以第三产业带动的木材初加工、机电、塑料等小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表现为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快速增长,而作为地方基础产业的传统农牧业等第一产业则表现出发展速度缓慢,个别县域甚至呈下降趋势(表1)。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劳动力质量、分工协作不足和资本投入有限,高新技术设备、人才等引进困难,第三产业普遍存在分散经营,整合度低,对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力差,三次产业非均衡发展比例不断提高,县域产业结构较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2.2 第三产业中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吃、穿、住、行等传统口岸服务业占较大比例

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新型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教育和保健服务等部门均停留在较低水平,创新性、特色性不足,部门结构层次提升缓慢,进而影响到口岸新型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

2.3 产业结构低级化,产业部门趋同化,产品缺乏特色性,比较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由于传统农牧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产业结构普遍停留在以传统农产品加工及进口资源性产品初加工等低级产业上,生产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企业。以木材加工为例,边境口岸型县域中近1/2的县设有木材加工厂,由于近年俄罗斯出口木材政策的不断调整,进口原木数量逐年减少,使这些中、小型加工厂形成恶性竞争,降低了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此外,进出口产品中本地特色产品所占比例,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均比较低,导致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没有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以绥芬河市为例,2003~2006年工业加工58个大项目中,与木业加工有关的项目有48个,占大项目比例高达82.8%,其中5 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占81%,规模以上企业只占19%,形成典型的分散布局,资源整合力度不大,导致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缺乏整体竞争力。

总体上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的产业结构模式特点均表现为:第一产业滞后、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比例过重。第一产业所占份额,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份额都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同时出现与加工业、服务业加速融合、渗透过程。正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市场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同时表现为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长期占较大比例,近年随着一些县域特色农业出口基地的建设及小规模工业企业的停产,使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有所升高,但由于农业产业化的进行,所容纳的劳动力人数有限,因此,大量剩余劳动力还将向二、三产业集中。

3.口岸经济与县域经济关联度分析

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经济发展整体体现口岸经济的特色,但目前普遍显示口岸经济的关联性与牵动性特征不明显,即口岸经济主导产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该类县域口岸经济表现出较高的比较优势度和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但口岸经济的关联性产业范畴较小,基本以边境贸易基础上的初级产品加工及传统服务业为主,由于相邻的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均为经济欠发达区域,加之边境屏蔽效应影响深远,边境贸易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一方面表现在进出口商品结构的长期单一性,即以我国对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进口邻国的资源型产品为主;另一方面表现在长期的贸易逆差,即绝大多数边境口岸的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净出口额长年呈负数;第三方面表现在贸易方式的简单化,至今仍以传统边境小额贸易为主,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合作组织。边境贸易发展的滞后制约了口岸经济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影响到两者的关联度虽然呈正相关,但发展速度缓慢。

从(图1)分析可以看出,边境贸易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但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还要依赖于以农牧业发展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扶持与协助,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它们与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口岸经济主导产业之间的具体关联性体现在:

3.1 后向关联性

加工工业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促进县域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大各级、各类进出口加工区的规模、提升等级,并进一步加快进口资源性产品的落地深加工与出口轻工业产品本地化的速度,为边境贸易向一般贸易的顺利过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口岸经济内容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前向联系性

由于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口岸经济主导产业的地位,同时也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反哺工业与农业此类弱势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

3.3 旁侧关联性

伴随边境贸易发展起来的口岸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口岸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许多新的支撑点,对市场繁荣、就业面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关联产业配套发展,以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在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与功效,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

目前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产业关联效益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口岸经济,从县域内部产业关联效益来看,与口岸经济相关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较大的市场、原材料及劳动力需求,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从跨地区产业关联带动效益来看,将东北边境口岸县域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连接在一起,为其产品打开了广阔的东北亚市场;将其与内陆农牧业型县域连接起来,则促进了传统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开了一条通道。但从发展现状分析,各类县域边境贸易的贡献度普遍偏小,对GDP和财政收入拉动不明显,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出口商品的本地化率低,边境贸易的前、后向关联产业开发不够,没有形成地方的特色产业链。另一方面是进口的“原”字号产品在本地落地深加工少,基本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企业数量虽然逐年增多,但规模普遍偏小,没有有效整合。因此,目前此类县域主导产业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早日实现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兼容,才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关联带动效益。

4.边境口岸型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措施

4.1 进一步改善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环境,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毗邻的对方城镇、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应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如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对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从国家形象考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也应与俄方边境城镇相一致,对提高边境城镇的国际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打破界线、突出特色,利用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构建新型边境口岸型县域合作体系,打造战略联盟

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与相邻国家资源结构、产业结构互补性的存在,使双边或多边贸易活动非常有利于区域共同发展。但在对外贸易中,各县域还应积极探索各自的比较优势,遵循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因地制宜,做好个性定位,形成集群式产业布局,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边境口岸县域经济协作体,加强同类县域经济的整合力度,共同构建东北边境贸易的大市场、大通道,形成新型沿边开放带,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4.3 拓展口岸经济的内容,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的协调、稳定及可持续发展,适度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

此类县域的共同特点是地处偏远,自然资源丰富,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加工轻资源的价格体系,使边境地区的自然资源型产品“双向流失”严重,通过发展各类加工园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一方面可以促进这些地区加工业、服务业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流动,增强县域对国内外的辐射能力,真正发挥“南开北联”的国际大通道作用,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4.4 利用点——轴开发理论,借助发达的交通网,以边境口岸型县域为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点——轴发展结构中,据点与生长轴是相互依存的,区域发展如同生命有机体一样,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据点是有机体的生命基础,伴随其生长发展会出现不同的区域开发模式——据点开发、轴线开发、网络开发。根据东北地区现实交通条件,将边境口岸型县域培育为生长据点,沿交通线布局生长轴,未来再以线带面,通过边境口岸型县域带动内陆农牧业型县域的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拓展口岸的辐射范围,最终与城市经济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发达的东北县域网络系统。

5.结语

近年,与我国接壤的俄罗斯远东、朝鲜及蒙古的边境区域对我国外贸的依存度不断增大,加之为适应WTO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东北毗邻各国都在为加强边界中介效应而努力,对发展边境贸易的观念由消极等待向积极争取转变,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为东北边境口岸型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而随着我们国家“兴边富民”政策的落实和东北振兴规划的进一步展开,更为这类县域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围绕口岸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整合资源优势将促进区域产业不断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县域经济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于国政,崔军.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刘剑英,陈志强,陈文斌.县域经济发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6]王盛章,越桂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7]王占国.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8]王士君,陈才.论中国东北地缘关系及因应对策[J].人文地理,2003,18(6):16-19.

[9]王艳,沈鹏远.边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经济研究导刊[J].2006,(3):78-81.

[10]聂华林,高新才.区域发展战略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11][EB/OL].www.manzhouli.net.cn.

[12][EB/OL].www.mudanjiang.gov.cn.

作者:王 楠 张本明

产业结构发展论文 篇2:

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结构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摘    要: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本文选择韩国与重庆作为研究样本,系统性地比较研究两者关于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为重庆市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结构未来如何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就研究生总量而言,重庆市在总体上应该通过相关鼓励政策和政府扶持政策增加研究生的供给;(2)就第一产业而言,重庆市在第一产业对应研究生专业招生应该扩大约三分之一的规模;(3)就第二产业而言,重庆市第二产业对应研究生专业招生应该缩小约三分之一的规模。

关键词: 国别比较    重庆—韩国    研究生培养    产业结构发展

一、引言

现有学者研究及实践经验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中等收入箱体”当中,如何有效利用创新力量,尤其是人才创新机制促使中国顺利突破该箱体等问题值得深思[1]。人才创新培养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培养,即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研究生培养是当前人才创新培养的关键。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设定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规模及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如何才能合理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避免人才供给过剩或不足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3][4]。本文基于国际比较视角,选择韩国与重庆作为研究样本,系统性地比较研究两者关于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而为重庆市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结构未来如何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在分析“重庆—韩国”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结构发展的协调性问题时,本文首先从研究生培养规模上进行总体比较(本文采用“人均GDP达到特定值时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作为重要指标来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再从“总体—细分”视角比较两者产业结构与对应研究生培养结构的不同之处。

二、韩国产业发展与研究生培养供需分析

韩国教育经过4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历程,终于形成了今天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为韩国经济振兴并迅速在亚洲崛起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优先发展教育,采取教育先导带动经济发展;(2)制定一系列教育立法,使教育法制化;(3)韩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教育;(4)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及时调整教育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心地发展教育事业;(5)大力增加教育和科研投资。

由表1可以看出:2011至2015年韩国人均GDP从24156美元增长到27222美元,平均增速约为2.5%,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从5.43降低到了5.15,平均增速—1%,通过比较人均GDP的增速和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的增速,可以看出研究生注册速度远低于人均GDP增长速度,且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相对稳定,说明韩国研究生招生形势趋于稳定。

从经济总量看,在2011年—2015年期间韩国GDP总产值分别为11854033亿韩元、12134070亿韩元、12502672亿韩元、12908696亿韩元和13206150亿韩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约2.2%,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约37.8%,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约60.0%。

同期研究生层面,韩国专业注册研究生数分别为:265226人、262421人、259319人、256295人和256155人。其中第一产业类注册人数占比约1%,第二产业类注册人数占比约12%,第三产业类注册人数占比约87%。

分年度看,由表2可知:

(1)第一产业年产值占比平均值为2.20%,五年总体呈轻微下降趋势,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平均值为0.64%,五年总体呈轻微上升趋势,两者之比常年维持在3.4:1;

(2)第二产业年产值占比平均值为37.49%,五年总体基本保持稳定状态,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平均值为13.47%,五年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两者之比为2.8:1;

(3)第三产业年产值占比平均值为60.31%,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平均值为85.87%,两者之比约为1:1.4。

以上比值除了第一产业符合预期外,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其研究生配比均与预期存在差距,第二产业研究生人数占比远低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第三产业研究生人数占比又远高于第三产业产值。究其原因笔者认为[5][6],韩国是一个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尤其是产业经济政策的成功适变,让其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并迅速跻身于发达国家俱乐部。当前韩国制造业已然基本实现工业4.0,人工投入并不需要太多,因此出现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远高于研究生人数占比情况,第三产业属于韩国主导产业包括:半导体、电子等,国家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因此才出现第三产业研究生人数占比远高于第三产业产值的情况。当前重庆乃至中国经济发展均出现了瓶颈,要想走出困境离不开科技创新,因此韩国三大产业年产值占比及其对应专业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相关数据,对重庆地区早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重庆市产业发展与研究生培养供需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从2011年—2015年重庆市人均GDP从34500元增长到52321元,平均增速约为11%,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从1.36增加到1.5,平均增速2.5%,通过比较人均GDP的增速和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的增速,可以看出研究生注冊速度远低于人均GDP增长速度,同时与韩国同一时期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5左右相比,也是差距明显。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这就要求提高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提高创新能力[8]。

从经济总量看,2011年—2015年重庆市三大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0011.37亿元、11409.60亿元、12783.26亿元、14262.60亿元和15717.2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约8%,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约45%,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约47%。

同一时期重庆专业注册研究生数总数分别为15248人、17476人、19491人、19356人和19813人。其中第一产业类注册人数占比约2%,第二产业类注册人数占比约22%,第三产业类注册人数占比约76%。

表4    重庆市三大产业年产值占比及其对应专业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比照

由表4可以看出:

(1)重庆第一产业年产值占比平均值为7.86%,五年总体呈轻微下降趋势,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平均值为1.93%,两者之比为4:1;

(2)重庆第二产业年产值占比平均值为45.23%,五年总体基本保持稳定状态,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平均值为22.01%,五年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两者之比为2:1;

(3)重庆第三产业年产值占比平均值为46.91%,五年总体基本保持稳定状态,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平均值为76.06%,五年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两者之比为2:3。

很显然相对韩国三次产业及对应研究生培养,重庆地区产业与研究生发展结构存在调整的空间。就三大产业总体视角而言,2011年—2015年重庆市与韩国的“第一产业年产值占比平均值比上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平均值”为4和3.4,重庆相对韩国而言略高;2011年—2015年重庆市与韩国“第二产业年产值占比平均值比上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平均值”为2和2.8,重庆相对韩国而言略低;2011年—2015年重庆市与韩国“第三产业年产值占比平均值比上注册研究生人数占比平均值”为0.62和0.70,重庆相对韩国而言略低。

四、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从国际视角,选择韩国作为参考对象,比较分析了重庆地区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结构发展的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9][10]:就研究生总量而言,重庆市在总体上应该通过相关鼓励政策和政府扶持政策增加研究生的供给;就分产业研究生培养而言,重庆地区第一产业对应研究生专业招生应该扩大约三分之一的规模,第二产业对应研究生专业招生应该缩小约三分之一的规模,第三产业对应研究生专业招生规模相对合理。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重庆政府宏观把控,优化地区研究生培养规模与结构。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应保证稳定、持续的增长;在科类结构方面,应合理配置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重,支持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第二,重庆研究生教育应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协调融合。首先基于重庆地区资源特点,加大对第一产业相关学科培养力度,满足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对现代农业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其次,根据重庆制造业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要求,开发相应特色专业类型,促进传统制造业相关学科教育的“转型升级”;最后,为符合重庆地区发展大数据智能服务业趋势,重点培育物流、金融、信息、商务、教育等相关学科专业。

第三,适当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保证研究生数量扩张的基础上,注重教育内涵及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陶威.甘肃省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

[2]苏丽锋,陈建伟.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状况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6,(04):2-15,126.

[3]杨舒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社区发展对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熊妮.甘肅省高等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5]杨玉,赵哲.区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关系及其协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62-167.

[6]魏兵兵,张恺.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13.

[7]吴开俊,王一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3(02):97-104.

[8]陶军.研究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9]王根顺,曹瑞红.关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0(03):88-90.

[10]练晓荣.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协同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作者:黄森 呙小明

产业结构发展论文 篇3:

基于SWOT分析的新疆产业结构发展探索

摘要: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新疆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论述了新疆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存在的机会与挑战,从而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新疆产业结构;政策建议

1.新疆产业结构现状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迅速发展。截止2013年,GDP从14916亿元增长到836024亿元。自2013年后,新疆第二次产业的贡献值超过第三次产业,呈现出“二三一”模式。

1.1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2001年至2013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28812亿元增长到14683亿元。其中,农业在第一产业比例高达70%,牧业和渔业占比为239%。通过计算数据可以看出新疆的农业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畜牧业在农业总比重较高。其中,美国畜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为60%,法国畜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55%,丹麦畜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更是达到了90%的水平。

1.2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新疆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77698亿元。和2003年相比,增加了305744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247171亿元,建筑业生产总值增加了58573亿元。工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比重为80%。依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按照轻、重工业分,可以发现重工业占比8777%,轻工业占比1223%。参考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类,对生产总值进行降序排序,依次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这些产业资源依赖度强,严重污染环境。从长期来看,依靠重工业带动产业经济发展实在不是长治久安之际。

1.3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标志着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新疆的第三产业呈现上升趋势,其生产总值由62957亿元增长到311496亿元。2013年,新疆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7%。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占比34%,房地产业占比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126%,金融业占比135%,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54%。

2.新疆产业结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新疆具有德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由此生产出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为实现农产品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新疆的草场优沃,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新疆的资源丰盛,能源储备量大,为开发新型能源提供了物质保障。新疆的棉花产量高,可以带动轻工业发展,促进就业。新疆的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强,为生物工程提供海量的基因库。新疆具有特殊的地理优势,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拥有全国最多的口岸,链接8个国家,人文环境与中亚国家相仿。在进行商品交流时,能够使得贸易进行更加顺利。

2.2劣势分析

新疆第一产业中牧业占的比重很低,制约了相关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新疆的渔业具有特殊性,比如乔尔泰冷水鱼。它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在我国仅产于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但是,却没有打出品牌优势。新疆第二产业占比大,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重工业发展带动的。但是,重工业的发展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修复性的伤害。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利用新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疆第三产业新疆的地理面积大,造成疆内交通运输的时间长,对南北疆进行贸易流通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2.3外部机会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201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此时,奠定了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8月12日至16日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议会以“打造丝绸之路商贸平台,推进亚欧产业互利合作”为主题,本着“少、精、专”原则,设置纺织服装产业展、农产品食品展和珠宝玉器工艺品展及境外精品展,以带动新疆产业的发展。

2.4外部挑战

新疆的产业结构与其他省区相比,存在一定问题。新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得不以暂时发展重工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存在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潜在威胁。但是,采用这种发展战略是与新疆的工业底子薄有着密切关系的。与其他省区相比,新疆的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较多。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要。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服务业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时候,要求劳动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

3.新疆产业结构发展的建议

3.1第一产业建议

发展农业产业化,实行大规模成批量的管理模式,减少人力的投入,加大技术的投入,从而精简农业规模。促进农业价值链的形成,开发下游产业。对农产品进行近一步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加大畜牧业发展,新疆的肉制品、乳制品具有独特的优势,打造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品牌,使新疆的畜牧业品牌走出去。

3.2第二产业建议

发展轻型工业化战略。新疆第二产业比重失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疆工业的发展是依靠重工业来带动的。轻型工业诸如纺织产业,具有投资少,产出高,环境污染少的特点。在进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解决就业难题。新疆的纺织产业在发展达到规模化生产后,可以远销海外。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动力。

3.3第三产业建议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在新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新疆的地域人文优势,使得文化产业可以更顺畅地走向中亚地区,融入中亚地区。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信息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疆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2014年新疆统计年鉴

[2]袁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对外经贸,2014,12:74-76.

[3]向洁,何伦志,胡青江.关于构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的若干思考——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框架[J].改革与战略,2015,06:46-50.

[4]魏丽颖,罗建.内蒙古产业结构问题及调整策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30-32.

作者:乐凯迪 周甜宇 刘思佳

上一篇:传媒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青年教师师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