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络视觉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广告视觉传达设计构成,介绍了视觉传达设计概念,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时代特征,视觉传达设计在网络广告中的作用。关键词:网络广告;视觉;设计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面对日益广泛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的视觉传达方式已难以完全满足受众信息的需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络视觉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互联网络视觉研究论文 篇1:

手机银行app中用户体验的视觉思维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银行app经历着从简单架构到日益完善,用户体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手机银行app中,使用视觉思维的研究理论进行用户体验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在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的同时,减少用户的认知和学习成本,使产品视觉设计架构更加人性化。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app为例,意在探讨手机银行app中用户体验视觉思维的发展与影响。

关键词:手机银行;用户体验;视觉思维

当前,互联网正进行着高速的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1]2020-2021年,我国互联网行业在疫情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疫情使线下传统金融受到冲击,推动线上互联网金融服蓬勃发展。各大银行推动手机银行app优化升级,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受到了银行管理层的重视。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注重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提升用户的黏度,增强用户的忠诚度,最终使企业受益。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机银行app的基本功能已经不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需要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为使用者打造更加舒适的操作体验与视觉享受。

一、手机银行现状

“手机银行是指银行以智能手机为载体,使用户能够在此终端上使用银行服务的渠道模式。”[2]通过手机银行,用户可以享受账户管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生活服务、商城等多项银行服务。用户可以用一部手机管理所有的银行账户,满足了用户投资理财和消费的多样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银行的业务功能逐渐升级与完善,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我国银行业的综合业务处理、资金兑换、信用卡等传统金融项目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服务等新型的金融服务项目不断涌现。当下,国有银行进入了手机银行时代,开放的、多功能的、综合的移动金融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随着手机银行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更多用户开始使用手机银行app作为金融业务的工具,手机银行app已经和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根据《2020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20年增幅达到8%,用户比例达到71%,同比增长12%。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手机银行活跃用户规模的为3.5亿户,环比增长6.1%。”[3] 由此可以见,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二、用户体验的视觉思维分析

用户体验是在整个开发的流程中,“为了确保用户在产品上的所有体验不会发生在你“明确的、有意识的意图”之外。考虑到用户有可能采取的每个行动的每一种可能性,并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步骤中用户的期望值。”[4] 當下,用户体验已经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优秀的用户体验能带给用户舒适的视觉体验,增加使用者对产品的依赖度,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用户体验中视觉思维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两点:

1.提升宣传效果和产品的体验感

用户体验中使用视觉思维主要是界面的整体风格、框架结构、操作流程、色彩搭配及文字设计等方面,可以带给用户良好的视觉体验,更好的宣传产品、刺激消费、提升转化率,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依赖程度

在使用app的过程中,用户通过视觉思维产生自我认知,在大脑中形成自主的心理意象,激发使用者图像语言处理的本能,形成对设计和产品的认同。

三、手机银行app的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

要考虑安全性,避免危及用户财产安全或引起用户的不便,手机银行app与其他类别的app不同,关系到用户的资金安全,其安全性应当排在其设计原则的第一位。手机银行app的界面设计应当在保障安全性的范围内,努力地提升用户体验。

2.一致性原则

遵循功能、操作和语言的一致性。手机银行app的界面设计需要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用户的主观感受,符合用户的认知、使用习惯。一致性原则可以使手机银行app各界面间的逻辑更加清晰,保持设计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提高用户查找和使用的便捷性。

3.层次明确性原则

要保持界面的状态可见,变化可见,内容可见。用户需要知道自己处于操作流程的什么位置,其操作是否被感知,并了解下一步的实施。因此,手机银行app的界面设计要尽可能地提供用户操作状态的信息。通过文字、图形、动效、界面元素的变化等多种方式,利用多种反馈形式给用户以准确的提示。

4.简约设计原则

要保持界面的简约,突出重点功能和要素,弱化辅助信息。界面设计中不应出现关联性差的或者无用的信息要素,任何不相关的信息都会让原本重要的功能、要素变得难以被用户所察觉。由于手机屏幕的大小限制,产品应该突出重点,去除、弱化不相关或不常用的信息,让用户更专注于获取重要的信息。

5.个性化原则

站在用户角度出发,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手机银行app界面设计的“个性化”是基于用户对产品的主观感受,通过对用户详细的分析研究,制定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产品。

四、手机银行app中用户体验的视觉思维方法研究

1.信息架构扁平

在信息架构中采用扁平化手法,减少目标层级,使用直观明确的导航,将优先级高的功能前置,对操作区和内容区进行区分。

2.突出重点内容

手机银行app界面设计要做到内容和谐,图形图像形象生动,同时注意疏密有序,简化界面的排版布局。

3.视觉层次简约

在进行界面视觉设计时要减少复杂的展示,避免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保持视觉层次清晰有序,减少影响整体性的图形和元素,使界面浏览更加流畅。

4.简化操作流程

简化页面的跳转流程,优化复杂的操作输入,隐藏后台的处理内容。在操作流程上要有连贯性,注意不打断用户操作过程的“心流”。

五、手机银行app中用户体验的视觉思维的应用

经过前面对用户和手机银行app中视觉思维的分析和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分析视觉思维在中国农业银行app5.0版中的体现。

1.信息架构

中国农业银行app5.0版围绕“重塑用户旅程,提升客户体验”的建设目标,推出了六大功能:没有本行卡也能注册、提供全视图资金管理、优化财富管理服务、打造特色优势场景、提升智能交互能力、打造精准的专属服务。

2.产品功能

中国农业银行app的产品功能囊括了注册登录、账户管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私人银行、生活服务、信用卡等多项大板块功能,各大板块功能中又包括多个分支功能,功能内容完善、操作流程简洁顺畅。如登录注册方面,中国农业银行APP新用户通过“手机号+验证码”即可登录,验证身份、设置登录密码后成为实名注册用户,支持手机号、手势、指纹、刷脸等快捷登录。

3.色彩

中国农业银行app整体色彩沿用经典的绿橙色调,在经典色的基础上对色彩进行细微调整,强调其沉稳、平稳的特点,同时又富有活力与生机。强化品牌调性,同时也符合流行趋势。

4.空间组合

中国农业银行app在空间组合方面,采用大留白的趋势在概念。在界面中加大内容与界面的间距来达到留白的方式,讓用户可以在第一眼降低视觉压迫感。减少重色分割和线条分割,利用留白分割,强化了模块间的呼吸感。

5.文字

中国农业银行app界面的文字上,多使用明亮、粗重的字体来突出强调标题、导航、标签及图标文字等。主色或纯度较高的颜色多用在提示文字上,而辅助信息则弱化处理,使页面具有层次感。增加风格统一性,通过对文字的粗细及字色的优化,增强界面的可读性。

六、结论

在疫情的影响下银行的线下业务收到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线上手机银行的发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受到银行管理层的重视,在用户体验的视觉思维的影响下,中国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在2020年至2021年间对农业银行app的用户体验进行了深度调整,优化长期以来客户反馈的痛点问题,提高用户使用农业银行app的舒适感和便捷性,为客户建立了一个“移动金融生态圈”,受到了客户正向的反馈。

手机银行app中用户体验的视觉思维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它的内涵和宗旨也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在当下,手机银行app需要从视觉思维入手,着重提升用户体验,为使用者打造良好的使用感受。随着用户体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会有更合理、全面、多样化的视觉思维研究方法出现,并运用到互联网金融的领域,使用户体验的视觉思维的相关研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拥有更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2019年中国手机银行行业市场现状分析,智能开放成趋势》

[3]《2020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

[4]加瑞特《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原书第2版)》

作者:邵莉

互联网络视觉研究论文 篇2:

网络广告视觉传达设计构成

摘 要:本文分析了网络广告视觉传达设计构成,介绍了视觉传达设计概念,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时代特征,视觉传达设计在网络广告中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广告;视觉;设计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面对日益广泛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的视觉传达方式已难以完全满足受众信息的需求。“网络广告”这个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新兴产物,既能够继承传统媒介广告的优点,又与互联网先进的交互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网络广告作为一种虚拟空间广告,在设计上与其他广告形式相比,在视觉艺术表现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它把传统形式美的规律同网络广告设计中的虚拟视觉相结合起来,将基本的设计审美法则运用到网络广告中去,不仅满足广告的美感和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同时达到一个比较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使观看广告的人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这种情绪使人们接受并点击广告,进而接受广告所推出的服务或产品。

1.视觉传达设计概念

视觉传达设计在世界上幵始流行于年,当时在日本东京举行了视觉设计会议,与会者认识到在不断扩大的映像媒体之中,视觉和映像已作为独立的表达手段而存在,由此开始形成一种更能得到充分表现的设计,概言之为“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不仅涵盖了平面设计,还涉及电影、电视、网络的新兴传播媒体,他们把有关内容传达给眼晴从而进行造型性的表现设计。

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析。笔者针对本课题所讨论的问题,较为认同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向大众传播信息和情感的造型活动。设计师是广告信息的发送者,受众是广告信息的接受者。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化的出现,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也早已超出了其原先的范畴,其涉及的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发展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全新设计领域。新视觉传达设计概念的诞生使当代艺术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化,不仅充实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实质内涵,也冲破了传统设计门类之间的界限,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从过去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幵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

2.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网络广告中恰当地使用精炼、简洁的视觉语言是广告信息得到传播和交流的保证。为了更好的实现网络广告信息传达、企业理念传递、产品促销等目的,网络广告的视觉传达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视认性

视认性是指视觉形象要能引起人们视觉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同视觉形象的体积、结构、方向、色彩、环境因素有关。现代社会节奏加速,信息流动性强,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没有引起人们足够注意的因素,视觉设计信息的传达就很难实现,由于加强注视性和视认度是视觉传达设计时必须注意的规律。因此在设计时往往釆用概括简练、生动鲜明的视觉语言,通过对图形或色彩的创意设计,将文字或听觉难以表达清楚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利于吸引视线和注意力。

(2)可读性

一切视觉传达设计的语言的目的都是要实现信息传播,有可读性自然就成为了视觉传达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要非常重视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受众者的生理、心理因素,从尊重人们的习惯和公认原则出发,体现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如果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没有考充分虑可读性这一特征,很可能会出现视觉形象和视觉色彩使用上的随意性,极大的影响到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统一和连贯。

(3)记忆性

记忆性是指形象能长期记忆于大脑中,并对其形象能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它充分利用各种构成因素,通过均衡、颜色、动静的对比、视觉诱导、结构比例等关系要素设计,使其成为强有力的视觉模式。简洁、易懂的视觉语言给受众提供印象深刻的视觉信号,并赋予设计作品独特、新颖的艺术魅力,引起公众对视觉形象的注意和长久记忆。

(4)明確性

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都是人们心里活动的触发点,人们随着视觉信息的接受,总会在心理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动,完成从兴趣到联想再到行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视觉传达设计亦是按照这一心理活动规律,借助简洁的形象和色彩引导观者向一定的方向集中注意力从而产生正确的认识。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设计都应明确、简练,注意信息误导,避免繁杂罗列,造成视觉冲击力下降,不能有效的传递信息。

3.视觉传达设计的时代特征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也为视觉传达设计者开辟了新的自由空间,以往的传播手段和传达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的要求。一个新的视觉传达时代已经到来,而传播形式也表现以下几个新特点:

(1)视觉竞争

在传统广告中,以解读为中心的文字信息传达形式已无法满足今天信息量极度膨胀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难以吸引受众的注目。现在人们选择、判断信息的时间以秒来计算,在文字还没有读完之前,受众就早己与你擦肩而过。因此信息含量大、可瞬间解读的视觉图像语言便成了适应时代发展最有效的传达方式。日益先进的图像处理、加工技术以及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数字化等因素增强了视觉传达的表现能力,并为视觉图像的传达拓展了广阔的表现和发展空间。尤其是电脑图像、视频合成等技术更是成为视觉传达设计者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扩展视觉领域的新工具,进而以此摆脱以往的种种限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传达领域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视觉影响力的竞争。

(2)互动性

信息化时代是个性化、人性化的时代,传达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是信息化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气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的追求有三个阶段:一是生存保证阶段;二是物质享受阶段;三是展示自我阶段。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展示、体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传统单一的传达方式已经显的过于陈旧,受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制作的参与者。提高受众注目率、诱导互动行为发生已经成为信息时代视觉传达的新特色之一。互动参与已经成为整个广告行业的趋势。

(3)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的共同特点,同样也是新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全球化的视觉传达必须超越语言、文化、地域、经济、教育、价值观等人文差异,具有普遍的可视认的形式。因此,视觉图像化的传达形式便成为最为有效的表现手法,只有使用这样的共同视觉形式,才能超越一切屏障,真正的全释全球化的视觉语言。比如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不管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能认知他们的视觉形象。

4.视觉传达设计在网络广告中的作用

网络广告的视觉传达设计在网络广告发布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烈独特的视觉设计对吸引网民并最终产生消费行为起决定性的作用。具体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目前大多数网络广告在信息的传播上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叠加摆放层面。网民置身于海量信息中,却很难找到所需的广告信息,传播者也无力将信息做有效传播。网络广告的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原理使网络的三维虚拟空间与二维平面的视觉元素加以整合,重新进行优化组合,进而引导浏览者的视觉流程,提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2)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这是网络广告的最根本任务,也是网络广告投放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设计师通过运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手法,改变受众对信息的认知方式,利用人的记忆特性切实提高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何洁,广告视觉与传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师高民、李鹏,网络广告设计〕,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梁艺

互联网络视觉研究论文 篇3:

当代美术教育的特征

一.问题的范围

讨论当代美术教育的特征,首先必须限定“美术教育”这一概念,否则无以描述和把握其“特征”。美术教育在古代只有其实,未见其名,直到19世纪才在德国出现。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合成概念,即由美术和教育合成,英文中也是由art(美术)和 education(教育)合成。美术教育是基于美术学科的一个教育门类,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将美术教育理解为包括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两部分(当然,这种划分可能过于绝对和简单,但对理解美术教育的涵义还是颇有裨益的)。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依据重心的不同,将美术教育分成以传承和发展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通过美术获得教育价值,以促进人的身心良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的代表类型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的主体则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其余还包括幼儿园、少年宫、美术馆和社区的美术教育。

本文不涉及专业美术教育,只讨论以中小学美术教育和其他美术教育形式,也即将视野限定于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

二.问题的背景

所谓“当代”,更确切地说,指的是当下,从时态来说是“现在进行时”,那么我们所涉问题的时段应该是“现在进行时”,抑或包括“将来时”。那么,当下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首先,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原有的文化空间的模糊,不同文化之间空前交融,体现为一方面普世的价值观和强势文化的生活方式强烈地影响着不同国家和民族,另一方面维护本国或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力量也竭力与之颉顽抗衡。其次,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络、影视、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以图像为特征的传播力量迅速增强,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视觉图像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人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深刻,这使得我们处于所谓视觉文化时代。这构成了我们讨论美术教育问题的背景。

三.视觉文化的特征

什么是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美国学者莫则夫(Mirzoeff)认为 “视觉文化即是每天的日常生活。”①( everyday life is visual culture. 请注意,英文应该直译为“日常生活即视觉文化”,台湾学者采用这种逆向的翻译,表明在译者的眼中,日常生活实际上与视觉文化是对等的。)仔细研究,这个定义本身并不周延,因为它只适合于城市,而不适合于乡村。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日常所见的形象,如大山和江河,并非人造,依据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没有人造的痕迹不能算作文化。台湾学者郭祯祥、赵惠玲将视觉文化定义为:“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吾人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之视觉经验。”②应该说,这一解释比较接近于视觉文化的真意。

对视觉文化,我们可以从三点加以把握:1.视觉化;2.日常生活化;3.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我们知道,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口语、文字和图像,它们往往被综合地加以运用,在不同的时代其中一种居于主导地位。视觉文化的出现,标志着图像运用的机率在当代已经或正在大幅度地提高。相对以往,图像在传播信息——思想、情感、文化等方面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而且图像本身的类型、传播方式和手段也日益丰富和多样。此即所谓视觉化的含义。

视觉化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日常生活化,正是因为日常生活化,视觉文化才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尤其从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形成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上,我们已经清楚地感受到电视、网络图像、流行图像杂志和广告对他们的巨大影响。

日常生活化的表现是:第一,视觉文化创造者的职业化和非职业化并存。一方面职业的视觉艺术工作者——画家、雕塑家、设计家、工艺家、建筑家仍是视觉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另一方面由于数码相机、DV等的普及,互联网络的方便与快捷,许多平民百姓都加入到视觉文化创造者的行列中。第二,观赏场域的多样化。以往我们要看所谓精致艺术(fine arts)——油画、中国画、版画等,需要到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是美术课堂去看,视觉文化时代则可以在网络、公共环境、宾馆饭店看到,而且在我们日常的环境中还有其他的视觉文化形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第三,制作场地的多样化。过去艺术作品的制作往往是在工作室、作坊中进行的,现在在社会的其他地方和场所都能制造视觉文化。

此外,视觉文化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改变了我们所谓美术的内涵,模糊了门类之间的界限。西方学者将视觉文化分为四个方面:(1)精致艺术(fine arts)、(2)工艺与设计(crafts/design)、(3)表演艺术及艺术庆典(performing arts and arts of spectacle)和(4)大众与电子媒体(mass and electronic media)。③这种划分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美术所划定的范围。

四.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视觉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超越了精致艺术的范畴,使美术教育向更丰富的视觉形式拓展。众所周知,传统美术教育的基本门类是绘画和手工,以后逐渐增加了雕塑、设计、建筑(仅限于欣赏行为),而后增加至摄影、摄像、动漫、陶艺、电脑美术等。其内容既包括经典的,也包括流行和大众的。

其次,是扩大了美术教育的场域。至今,我们也不怀疑中小学的课堂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将美术教育仅限于此,影响了美术教育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削弱了美术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力。视觉文化使我们扩大了美术教育的关注面,由原来的课堂向校园、社区和社会拓展。对此,我们可以稍稍展开来谈谈。

1.向校园拓展。现在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的建筑与环境的设计、装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经验告诉我们,学校与商场、军营、公园的文化氛围是完全不同的,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环境中的文化氛围和特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离不开视觉形象的设计与创造。因此,这项工作应该是美术教师的份内之事。一般通过三种方式达到营造校园文化的目的:一是学校的美术教师直接负责对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二是通过美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完成校园文化的建设;三是由美术教师与文化设计公司联合营造校园的整体文化环境。

2.向社区拓展。社区是当代人以居住为目的的聚集性的环境,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环境和文化特征,开展社区美术教育也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一项选择。社区美术教育的表现主要是营造优美而富有品位的视觉环境,这主要是通过地产商、物业管理部门和业主共同完成的。学校的美术教师也积极将教学引向社区,以至于形成了所谓“社区取向的美术教育”。“社区取向的艺术教育课程主要源于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理念,是以文化与艺术多元角度的观点深入了解艺术、文化与社区环境及生活之脉络关系。”马柯菲(McFee)和戴杰(Degge)提出:“艺术教育的目标需加强学生对社区的参与能力,以能辨别、分析、反省品质与判断其社区的人文特色。”班迪(Blandy)认为:“艺术课程有必要引导学生与社区作合作的互动,了解社区的软硬体结构、沟通系统、社交模式、社区价值与社区文化等相关活动或议题,并思考如何透过艺术强化社区功能与塑造社区特色。”他所提及的“社区取向艺术教育的教材触及社区软硬体系统,包含教育商业行为、祭奠仪式、环境特色、公共设施、农作节令配合和其它一般性文化活动等。”④ 台湾学者徐秀菊、萧耀华还设计了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课程计划表 并提出了教学方法,使社区取向的美术教育进入到具体的实施层面。此外,还有一些美术教育工作者瞄准了社区的环境,将少儿美术学校直接办到了社区。

3.向社会拓展(以美术馆教育为例)。至于社会美术教育则范围更广,除了少年宫和各种美术班之外,美术馆(可扩及各类博物馆)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国更是方兴未艾。

美术馆的功能包括收藏、展示、研究,在重视社会和公民教育的今天,其以往潜在的教育功能,开始显化,并成为一种重要和有效的美术教育门类。在国外,很多美术馆都设有公共教育部门,配有专职和兼职的美术教育人员,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国内的广东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也先后成立了公共教育部,推进美术馆教育事业的开展。美术馆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其情景性,这种情景性由真品和有意识的整体设计构成,对公众具有强烈的诱导性,使其注意力、情绪和思维集中于这一情景之中,从而产生其他场所难以获得的教育效果。来自美国各地美术馆的25位代表在丹佛(Denver)明确了:“美术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观众了解和欣赏艺术品原作的能力。”⑤ 因此,欣赏美术原作是美术馆的一大优势,也是美术馆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围绕这样目的,美术馆可以开展的活动包括:导览、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摩、主题活动,或者可以结合专题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如临摹、仿画(制)等。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利用博物馆开展美术教育也被明确地列入国家课程标准,实践也证明,馆校合作是开展博物馆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不仅如此,美术馆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一改以往的单向讲授方式,变为双向、多向互动,强调体验、参与,提倡质疑、思考和探究,充分发挥观摩者的主体作用。视频播放、背景资源提供、网络平台也成为了美术馆教育的重要辅助方式。

总之,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呈现价值多元、取向多方、内容多项、方式多种、手段多样的特征,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丰富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注释:

①郭祯祥、赵惠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见黄壬来主编《艺术与人文教育》,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第332页

② ②郭祯祥、赵惠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见黄壬来主编《艺术与人文教育》,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第345页

③转引自郭祯祥、赵惠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黄壬来主编《艺术与人文教育》,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第346页

④以上引自徐秀菊、萧耀华《社区取向之艺术教育研究》,《2004第二届亚太地区美术教育会议论文集》,香港教育学院,第330页

⑤ 谭详安编《从展馆到教师——博物馆与艺术教育》,香港教育学院艺术系,2004年12月,第28页

作者:尹少淳

上一篇:通信电缆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传媒道德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