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公共政策分析是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整个公共管理知识构具有导向作用。由于我国高校公共政策教学尚在探索阶段,许多高校在高校教学实践中都面临困惑。本文提出,从构建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方面可以增强公共政策分析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共政策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篇1:

试论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随着公共政策分析体系的日益完善和理论的成熟,公共政策分析在政府有效地行使其职能中所起的作用逐步增加。本文以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对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的基础之上,也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分析系统。但是,鉴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而且公共政策发展起步较晚等因素,这一体系并不十分完善,而且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我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予以分析讨论,对中国政策科学的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体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政策分析不同于公共政策,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或者决定做或者不做的所有相关公共事务,是政府对社会价值所做出的一种权威性分配。而公共政策研究主要将重心放在“方法”的运用上。“方法”是主要指公共部门对公共政策进行制定的具体过程,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内容。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对公共政策研究探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其本身的内在规定[1]。人们对公共政策本质的探究和分析决定了公共政策制定和政策活动的基本类型和模式,同时也会对政策分析的形式与结果产生影响。也可以理解为政策分析、政策本质和政策解释的活动,三者从理解意义上讲,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

自从政府的统治职能、经营职能以及服务职能进行转变以来,政府部门自身的工作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新型的服务型政府,政府需要对于公众提出的要求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与解决。同时应注重效率与质量并存。社会公共问题作为政府服务的中心和重心,使得公共政策替代原先的治理理论和方法,并且逐步成为政府解决社会事务的重要工具。国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有大量不同的观点,但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将政策分析活动理解为是分析人员将现实政策问题作为研究议题,以政策分析过程为指导,以实现民主为目的,同时带有能动性的政策主张和创造活动[2]。对此特作如下解释。

第一,公共政策分析是具有专业性的活动,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参与。公共政策分析是需要依靠专业人员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分析能力的活动,这一规定强调了公共政策分析活动的专门化、职业化程度。

第二,公共政策分析的主线是以政策进行过程而展开的研究活动。在政策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政策研究领域,先后建立了线性政策过程模型与非线性政策过程模型[3]。政策分析的目的就是将不同的政策研究模型加以综合,形成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政策分析过程。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是为政策制定、实施等行为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因此,政策分析工作应以政策过程为先导。

第三,政策分析不是进行政策制定的行为。从事政策分析的相关人员虽然有专业能力,但是分析专家是不可能仅仅凭借理论知识来决定国家政策的。政策分析是相关知识专家运用科学的手段,在进行充分调研活动的基础之上,根据具体国情向相关部门和公众提出有效的行动建议的具有专业分析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第四,各个部门的交流沟通是公共政策分析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政策分析人员通过将已存在的政策资料转换为政策信息,进而形成完善的政策理论体系,然后以书面形式进行表达阐述,使得决策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最先进最完善的政策理论信息。

二、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分析研究主要是将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从公共政策分析的特征和功能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实现经济的和谐长远发展是我国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因而公共政策分析的重心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紧密围绕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体,研究制定了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公共政策。从另一角度分析,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为公共政策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发展经济建设一直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重要国策决定了我国目前的公共政策分析必须将发展经济、搞好社会经济建设为研究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路线方针。

其次,实证调查研究是保持公共政策分析时效性和客观性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公共政策分析要求将逻辑分析、实例调查、理论概念三者相结合。要坚决杜绝和避免以感性认识代替理论分析的行为。实证分析的目的是将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实践调研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在在进行公共政策制定以及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必须将调查和研究工作相结合。杜绝党内少数人不作调查,不与群众沟通,做出具有个人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可见,实践调查是公共政策分析能否成功的关键[4]。公共政策分析实质是对政府政策从制定到实施以及终结这整个过程的研究,这一系列活动必须保障其客观性,从而才能确保公共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最后,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与我国的长期发展规划是一致的。公共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管理目标所制定的准则规范。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实质是“党和政府对相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进行引导、规范的行为准则和指南”[5]。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党和政府从政策的制定、发布直到实施、执行都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因此,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与我国长远发展规划的既定目标是一致的。

三、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公共政策本质上是社会权威部门对社会价值的再分配。要想体现社会价值分配的公正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就需要从公共政策分析这一理论研究着手,在其理论深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与实践相结合,二者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兴起和发展以来,在制定、执行、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中都日趋成熟。但是,对于目前我国不断变化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日趋复杂的社会局面,我国的公共政策分析系统仍然面对着挑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1.从理论方面看,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我国目前公共政策分析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起步晚,理论基础相对于西方国家较为薄弱所造成的,而且我国目前还尚未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体系。对此,我国应加强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性价值的认知,将公共政策理论分析的范畴扩大延展,使其不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学科领域之内[6]。同时,西方国家在公共政策分析方面已经形成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理论,但是不能仅仅依靠照搬,引用西方的先进理论来扩充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对于西方先进理论应去除糟粕,留其精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成果,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体系。

2.负责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政府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应构建专业的公共政策分析组织系统。目前我国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的政府部门都不是单一的科研机构,担任公共政策分析的政府人员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承担着日常的行政工作,这一现状导致了政策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能动性都受到了限制和影响。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组织体系的主要力量是政府部门、政府相关专业分析机构和高等院校,这一组织体系较为复杂,各个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渠道,容易导致公共政策分析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所以,我国在构建公共政策分析的专业组织时,国家应当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助与合作,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建立必要的信息沟通机制。对于公共政策分析和研究系统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定行业规则,对于政策分析主体与政策制定主体进行明确划分,保障各个机构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缺乏专业性,尽快建立规范、专业、综合的公共政策分析系统。近年来,我国通过对西方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理论研究发现,要想实现对公共政策分析的客观、准确的研究,需要以成熟的方法论和专业的分析工具作为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对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缺少对现行的公共政策的前瞻性研究等。而且,实践中的公共政策分析缺少对政策执行效果的预测分析研究,容易导致分析结果脱离实际,对国情现状分析缺乏客观性。问题研究较为单一,易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缺乏综合性考量。对于这一情况,我国应尽快完善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论体系,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当下政治、经济、社会等相关因素,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的理论分析基础。同时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利用各种资源,增加公共政策分析内容的广泛性。注重政策分析人员与政府部门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政策分析研究专业性的另一保障。

公共政策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协同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高效的公共政策,以实现促进我国各项公共事业稳步发展的目的。因此公共政策分析不仅仅只是对于当下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分析,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研究,而且对于政策的制定、执行、终结等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对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公共政策分析还存在较大不足,应避免政策分析中的短板,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在进行政策分析的同时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国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具备专业性、客观性、有效性的公共政策分析系统。

——————————

参考文献:

〔1〕〔3〕张顺.多重视角中的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J].理论探讨,2004(3).

〔2〕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5〕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张海鹏)

作者:于琳立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篇2: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改革刍议

摘要: 公共政策分析是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整个公共管理知识构具有导向作用。由于我国高校公共政策教学尚在探索阶段,许多高校在高校教学实践中都面临困惑。本文提出,从构建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方面可以增强公共政策分析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改革原则技术途径

1.引言

西方理论较多和我国政策实践的封闭系统,造成了部分大学学生和老师的迷惑,怎样学和怎么教授是一个目前仍然没有解决教学难题。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教学课程,但受学科发展和教学观念等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无趣、无为的问题,以及师生缺乏互动、教学内容单调、教学目标模糊,未能真正剖析公共政策的本质特点和来龙去脉的问题。我认为,公共政策分析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师生、理论与实践、内部与外部关系。提升公共政策分析教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原则分析

2.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政策科学是一门行动取向的学科,它是适应人类利用知识和方法改进政策制定系统而产生的,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应用与发展,它既要指导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组成的实践活动,又要发现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为实践服务。理论联系实践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不仅要联系公共政策的政府制定实践,而且要联系各地的管理实际,联系政策实践中积极方面,更要联系消极与不足方面。尤其对政策消极方面政策,要有正确观念,比如在分析“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公共政策时,既要看到这项公共政策的时代要求和社会文明进步,又要看到其执行的难以操作,需要遵循渐近决策模型的提升完善轨迹,否则学生就会陷入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困境与迷惑中去。

2.2学生主体的原则

在多数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教师大部分从抽象、宏观、理性方面去详细分析公共政策,很多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缺乏互动与交流。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式主体教学不容忽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公共政策分析教学的主人,可以进行教师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模拟具体公共政策分析情境教学。比如在教授公共政策制定时,可以让学生充当政府发言人,向社会发布某项政策信息,课后再进行交流,建立非正式互动示范式。

2.3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原则

让学生充分了解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等管理过程是公共政策分析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的知识转变为活的知识和能力,是一大难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被迫接受知识,这样的知识实际是死的知识,即使非素质和能力有效提高,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如学生产生逆反学习心理。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公共政策分析问题的能力。力求大学生学了政策系统后,能够对政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复杂的政策制定模式和执行复杂系统,为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帮助。

3.增强公共政策教学效果的技术途径分析

3.1构建有序的课堂教学平台

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实现教育方式、途径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以此原则为指导,具体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学生的教学评价机制,做到从评价规程、评价的组织制度、评价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培训制度评价档案的管理办法、工作制度、评价的监督日常管理管理制度等。评价制度应根据各类型高校自身的实际发展需要确定方向,通过评估制度的确立实施,使得教学评估着眼于发展性评价,形成自我调节、督导体系和自我管理的监控。其次,完善教学计划,按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设置课程、制定和完善教学计划,如增设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地方民族政策学、西方行政学说史等补充课程。同时对课程时间也要合理安排。建议把公共政策学放到大四第一学期,因为通过前几年的积累,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学习兴趣和动机,又有相当综合的知识积累,以及足够的心智去学好。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对每学期所设的课程都要有一个基本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评估机制都要以一定形式上交教研室,而教务处要采取措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度和教学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和指导,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树立教学典型。最后,改革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提倡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要把考试的选择权交给任课老师和院系部门。具体对于公共政策分析的而言说,可以采取以闭卷考试为主导的方式,毕竟笔试是最公平的考试方式,也可以采取口试方式作为补充,口试方式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具体考试情境中练习、锻炼、学习和提升,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反应能力,也可以采取写学年论文的方式进行公共政策方式考试,每个学期开始就预先把论文内容、规范和所要达到目标告之学生,让学生利用实践教学机会,去政府和公共部门调研,可以抽样调查、访谈等方法完成论文。为了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协作意识可以鼓励以小组形式完成论文,可以用公开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取代考试,可以根据不同级别刊物设置相应分数,鼓励学生在公共管理期刊上发表。由于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发表文章水平,可以设置一定权重来衡量文章分数。

3.2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对于公共政策尤为重要,因为公共政策综合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现代科学,需要有综合分析能力和工具作为支撑,以及有特色的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库。首先着力构建验证型(通过提供高度仿真的情境如视频、案例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思考、分析,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和探究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探究,达到澄清模糊认识和错误认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实践教学模式。公共政策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本科生和少数民族地方院校的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把握和理解,缺乏对公共部门工作的感性认识,对學习往往茫然,缺乏动机和兴趣,加上公共政策学教学最大的瓶颈在于有特色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因而各高校要结合地方实际建立有特色的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库,如在传授政策制定主体时候,可以具体某一地方政府某项具体的计划作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对象和范例,归纳和演绎出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利益主题博弈、社会敏感度等知识内容;针对元政策国家宏观的公共政策可以以独特个案为着眼点,建立一个案例库,如在分析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时,以社会保障中的盲点的福利院具体运作模式分析框架,分析此项公共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意义、问题和对策。当然在建立案例库后,要科学分析具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独人教授法、研讨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现代有效互动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把抽象的公共政策理论寓于特色案例情境分析中,从而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又促进师生相互认可。

3.3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学尤其重要,毕竟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践领域还是比较闭塞的,对于政策客体来说,无法真正了解,进而就不可能进行有效教学。整体上看,要着力于学校网络模块的建设,为公共政策分析教学提供坚实的网络平台。课程网站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具体为发表教学信息、搜集教学信息反馈、发起讨论功能,还可以建立师生互动模块中BBS、QQ群等。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公共政策教学中来,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价值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在网络上开辟一个讨论区让学生对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将授课内容提前告诉学生,学生课后组织教学素材,可以通过不同层级的政府网去搜集信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形成对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概念。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予以评价,形成一致的意见后再修改并发表在网上,真正做到协作学习。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远距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公共政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能够使人接受教育受时间限制的问题,通过网络开展公共政策分析教学的本科教育,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政府研究的专门人才。

总之,公共政策教学在理论上,立足于当代政府管理实践,全面揭示内涵、特点、形成规律,探索科技伦理悖论问题认识和实践路径,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机制,从而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并在实践中,探讨排解政府决策的案例分析和实践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问题。

作者:肖军飞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篇3:

小组讨论在“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小组讨论是一种互动式、引导式和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小组讨论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问题研究能力,同时体现了多样性教学方法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文章介绍了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公共管理类课程中的内涵、设计及效果意义,并结合公共政策分析学科特色,探讨了小组讨论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践应用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关键词 “公共政策分析” 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 教学模式

Application Study on Group Discussion in the

Teaching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LI Shixiang[1], ZENG Xu[1], MA Haiyan[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Key words "Public Policy Analysis"; group discussion; case teaching; teaching mode

0 引言

“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管理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在于对政策系统中的政策过程诸环节及其系统内外诸要素进行因果分析或相关分析,从而改进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①它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强调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是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为适应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②“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对公共问题感知的灵敏性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是一种互动式、引导式和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将小组讨论引入到“公共政策分析”的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公共议题选择、分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分享、课堂效果评价以及知识延伸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实现学生从学科基础课程向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方法迁移,力求增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形成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③同时,学生通过讨论让自身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法具有必要性,值得推广。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小组讨论法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小组讨论法的内涵

目前,依据学生积极性的高低,可以将主动教学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讲授式、主动学习式、协作式、合作式、团队式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基于项目式学习和同学互教式。④其中,小组讨论教学法是主动教学方法中较为成功的一种。它注重的是“讨论”,能够串联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由于问题导向的鲜明特征,“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不仅要加强公共政策抽象理论的学习,而且也要以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真实政策世界的理解。因此,“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所应用的小组讨论法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在课程教学要求下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围绕评价要素给出最终得分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点讲授之后,指定案例范围,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讨论,在最后的考核中按照相关规定和时间限制内进行案例汇报。教师并不参与具体讨论分析,但可为学生提供相关帮助及参考意见。学生在最后案例汇报中,必须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和规定时间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案例汇报,并且按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必须依据课堂知识点表述案例应用观点。

大学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传统小组讨论形式。传统小组讨论是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在某一个特定的主题中,组员委任某一个或几个代表发表自身观点;或全班为一个组,进行全班讨论。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传统小组讨论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其优点在于:一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点之后能够利用小组讨论即时反馈教学效果,扫描教学盲区;二是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在互动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其缺点一是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具体知识点掌握程度,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性强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中经常发言,“发言权”容易集中在少数主动性强的学生手中。二是在小组讨论时,由于只是给出了选题,容易在讨论中出现偏离,甚至出现与主题方向相反的情况,背离教学目标。

对比传统小组讨论的优缺点,结合公共政策分析注重问题导向的学科特点,本文认为“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应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两者的结合既可吸收传统小组讨论方式的优点,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公共管理学科中社会实验和情景模拟的必要性。

2 小组讨论法的设计

小组讨论法基本是按照“理论知识—小组选题—自由讨论—展示与评分”的流程进行,其目的是能够达到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夯实理论基础的教学效果。

2.1 理论知识的学习

“公共政策分析”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整合性等特征。其教学目标一要系统了解公共政策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二要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及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方法;三要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分析”知识体系不仅包含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和现实中的政策问题。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细致讲解,还需要对现实政策问题进行剖析。

2.2 讨论主题——案例选择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恰当并且能够涵盖当前所学的知识点,例如,“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中案例的选择基本上应遵循“寻找公共政策问题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原则。学生不仅要横向把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而且需要纵向把握公共政策的历史渊源及现实影响。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利益相关者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结合当前的公共政策热点,小组讨论设计可选取具有明显利益相关者冲突特征的案例。

当然,不同的案例同时也决定了小组讨论中所需要的知识点与分析方法的侧重点差异。这要求教师在理论的讲授及案例素材的准备中,应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备选案例的分析点有机结合。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对“公共政策分析”课程进行精心的、系统性的设计,并深刻意识到教学不仅要使学科知识系统化,更要紧密贴近现实政策世界,始终将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问题作为课程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 小组自由讨论

小组自由讨论环节首先要选择和确定组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组成小组。另外,小组讨论成员不宜过多或过少。人少,则可能导致讨论不充分,并且在最后小组展示中由于人数过少而无法充分表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人多,则可能导致组员间意见分歧过大,很难在课后讨论中达成统一意见,无法高效完成任务。根据教学实践,每组人数以4~5人为宜。

其次,由于案例侧重于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其协调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自由讨论的时候,应透彻分析案例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并应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中充分表达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

最后,小组讨论的关键在于对案例的熟悉和透彻分析。小组成立之后,首先应经过集体讨论以便对案例有整体把握和完成角色分工,再经过个人相应角色的材料准备,最后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以形成最终的小组报告。“总—分—总”三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分工合作,才能取得最终的结果和形成小组报告。由于小组自由讨论各个阶段皆是学生的能力体现,教师原则上只提供大致方向及知识点答疑,只起引导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2.4 小组展示与评分

小组讨论的最后形式可以为辩论或座谈会形式。这些形式有利于小组成员角色扮演的呈现和利益诉求的表达。由于最终的小组报告展示代表了小组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的综合成绩,学习效果评分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教师对小组的整体表现给予评分;二是对小组内的成员个体表现给予评分;三是小组内成员根据对小组贡献的大小进行排序,教师根据排序赋予相应分值。此外,还需要对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的理论学习表现给予评分。因此,最终的学习成绩由上述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小组讨论部分应占总成绩的80%。

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的能力展示,因而小组成果评价不仅应着重对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查,而且也需重视对组织形式、口头表达、随机应变及课件展示等其他能力的评估。在小组汇报阶段,除了汇报小组成员的最终报告,还可以由非小组成员进行现场答疑,通过互动增强对案例的理解和强化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法的具体实践及效果

3.1 小组讨论法的具体实践

共四个班级参与此次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人数101人。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分成20组,每组4~6人。小组成员依据抽签顺序决定最后小组陈述顺序。评分制度采取综合评分方法,即总成绩由小组整体表现分、组员个人分、组员互评分、及课堂表现分综合而成,分别占比重为40%、30%、10%和20%。“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小组报告的教学目标是对政策系统中的政策过程诸环节及其系统内外诸要素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改进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因此,案例需要结合当前的公共政策热点,同时具有明显利益相关者冲突特征。此次教学实践中共安排了七个案例供学生自由选择:一,云南怒江到底该不该开发;二,油价调整背后的利益博弈;三,房价为何越调越涨;四,暴力拆迁何时休;五,如何牵住“看病难”的牛鼻子;六,汽车限购令伤到了谁;七,柴静雾霾调查动了谁的奶酪。

3.2 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效果

参与此次教学实践共计101人,及格率100%。其中,90分以上(优秀)8人,优秀率达7.92%;80~89(良好)39人,良好率达38.61%;70~79(中等)人数43人,中等率达42.57%。教学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小组讨论法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肯定了小组讨论法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科探索能力上具有积极作用。

4 总结

小组讨论是一种互动式、引导式和主动性强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本文介绍了小组讨论教学法在公共管理类课程中的内涵、设计及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小组讨论法的应用,并非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小组讨论法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更加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自由选择案例进行自主分析,侧重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法的应用是在大学生教学中一次新的大胆尝试,特别是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会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全过程的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动态评价系统构建研究“(2014B13)的部分成果

注释

① 陶叡.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4):161-163.

② 刘建文,郄鹏.公共政策学本科生“实践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学理论,2014(12):216-217.

③ 陈瑜,蒋杰.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的效果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6):141-145.

④ 曾振平,沈振锋.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7-120.

作者:李世祥 曾旭 马海燕

上一篇:行政法治研究论文下一篇:马克思跨越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