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上涨探讨论文

2022-04-17

摘要: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国际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波及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对对当前国际油价下降情势下的我国经济与战略应对选择进行了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油价上涨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油价上涨探讨论文 篇1:

我国成品油价格变动对汽车消费的影响

[摘 要]2009年我国颁布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从此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但是随着油价的日益高涨,成品油定价机制开始显现出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同时,不断攀升的油价也给汽车消费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如何减少成品油价格变动对汽车消费的影响。

[关键词]汽车消费;成品油;定价机制

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在2009年3月26日由发改委公布的,实现了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有条件联动,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定价机制确立后,成品油价格稳中有升,不断攀升的油价给我国的汽车消费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在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大环境下,通过研究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国家政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以分析出如何减少油价波动对汽车消费的影响。

1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成品油调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②价格设定不合理;③国内油价盯国际,忽视国内需求;④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使政府定价异化,没有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带来经营者不平等的市场机遇。所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相当重要的。

2 高油价对我国汽车消费的负面影响

油价飙升直接带动汽油和取暖油等成品油价格上升,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并牵涉到每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不断攀升的油价已经左右了人们的购车计划,高油价在客观上会对汽车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1 高油价增加汽车的使用成本

油价的一路小跑,必将影响到一些潜在的消费者。最近一次油价上涨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当然很多人预测这种上涨还会继续,而油价的上涨则会直接影响到一些准备购车的车主,他们将会放慢购车脚步,大多会处于观望阶段。如果油价继续上涨,不可否认会有一些车主放弃开车,因为养车成本超出承受度。

2.2 油价上涨对大排量车的冲击

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在高油价的形势下,购买大排量车显然不是明智之举,高油价意味着更高的养车成本。所以,油价上涨对大排量的车还是有一定的冲击的。

我国开始实施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汽车消费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排气量在4L以上的乘用车,税率由20%调至40%。而1.0L小排量乘用车税率则下调2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将对大排量车消费带来冲击。

2.3 油价高涨对自主品牌的冲击

油价的持续增长,对中国汽车市场带来很大的打击,尤其是对自主品牌。从目前总体实力来看,中国汽车企业正在处于抛物线的上升阶段,油价上涨、汽车限购、优惠政策退出市场等因素,对中国汽车的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用户的心态,包括国家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到位,还不利于自主品牌的发展。在全球能源环保的压力下,其他国家小型车都成为时尚,而中国人却越来越钟爱高档和大排量轿车。

2.4 油价上涨对二手车的冲击

油价对于购买二手车的市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他们之所以购买旧车,就是考虑到二手车的价格优势。油价的持续上涨,无疑打击了这部分人的购买冲动。许多新车推出之后,很快就有促销活动。尤其是中低价位的车,对二手车市场影响更大。到市场来买车的人,基本上都是冲着3万至8万元的心理价位来的。而市场上的新车型已经可以满足市民的需要。再加上新车各种降价促销,二手车市场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3 如何减少油价波动对汽车消费的影响

高油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在汽车消费这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那么如何减少油价波动对汽车消费的影响,就是一个十分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问题。

3.1 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

(1)定价机制透明化

要想让成品油价格向市场化迈进,定价机制必须越来越透明。市场投机是无可避免的,即便在定价机制不透明时,投机也是存在的。要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远期目标,需要定价机制更为透明化、市场化;而在定价机制中,调价幅度越小,关联度就越大,接轨的程度就越高。

(2)降低市场化门槛

根据企业资金规模、原油加工量、节能减排指标等筛选出部分符合一定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统一对外询价,组织原油进口,以降低进口成本。而放宽民营原油进口权,并不需要一步到位,在拥有进口非国营贸易原油的企业中有中国化工、中海油等国有企业,可以先以它们试点,使这些企业进口的非国营贸易原油直接投入使用者进行贸易,然后再推广到一般的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中,这样会对整个石化行业产生“鲢鱼效应”。

(3)缩短调价周期和减小调价幅度

在油价完全市场化之前,市场投机行为会一直存在。对于当前调价的滞后性所引起的投机套利问题,缩短调价周期和缩小涨跌幅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

我国油价完全市场化还需要时间,但调整调价周期和减小调价幅度,或许会让我们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更合理一些机制。

3.2 完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中国要改变国际石油话语权缺失的现状非一日之功,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将是提升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日本石油储备由经济产业省统一管理,以国家为主,民间为辅。根据《石油储备法》,国家、企业存储的石油必须至少分别供全国消费90天和60天。截至2010年年底,日本石油储备量约为6亿桶,政府和民间的储备量都在标准线之上。我国应该在借鉴外国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制定属于自己的石油储备法律法规,加快战略石油储备的发展步伐。

(2)将民企“引进门”

构建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必须考虑商业化运作,民营油企作为石油储备的重要一员,其能量不容小觑。从世界发展经验来看,“藏油于民”已成为石油储备主要风向标。眼下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应排除利益集团的干扰,大胆决策,尽早启动民营企业石油储备计划,这不仅上合天意,下合民意,更能保障我国战略资源的长期稳定性。

(3)整合社会油库

我国小型油库是过剩的,但大型油库并不多,并且很多油库由于区域位置不佳、没有大码头等配套设施、安全性等原因并不能使用。为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油库资源并进行整合,为国家战略储备做一些贡献。为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比较详细的法律法规,进行指导和规范。

3.3 发展石油期货

我国巨大的石油消费和缺乏石油定价权的矛盾非常突出。为了规避油价波动风险,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必须加强国内石油交易市场的建设,以争取与我国石油消费和进口额度相对应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发展石油期货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丰富交易品种,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培养相关的人才。

3.4 发挥国家政策对汽车消费的作用

国家政策起着宏观的调节作用与积极的导向作用,适当调整相关措施的实施,完善与汽车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会引导汽车消费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1)完善汽车消费信贷

从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动摇,央行在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汽车消费信贷管理、服务的同时,逐步放宽汽车消费信贷机构的限制,特别是要扶持汽车金融公司的成长,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机构向多元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具体做法是:第一,商业银行努力拓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第二,构建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第三,建立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第四,制定与汽车信贷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第五,改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

(2)汽车下乡政策宜扩大

实践证明,汽车下乡政策农民得益。汽车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又是致富工具。国家有关部门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该继续完善政策措施,汽车生产企业应该完善销售网络、完善维修服务等,给汽车下乡予更好、更有力的支撑,推动新农村建设。政策不仅拟可保留,而且希望扩大优惠车型种类的范围,如重卡等。

(3)改进新能源补贴政策

新能源车补贴在生产领域,人们普遍感觉补贴不透明,不利于促进销售,有负补贴新能源车购买者的初衷。同时新能源汽车补贴仅体现在消费者购买层面,没有对使用环节进行适当补贴。能“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车凤毛麟角,尽管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叠加补贴,一二年内做大市场的难度很高。

所以,对新能源车的补贴不仅要体现在生产领域,更要加强在消费领域的补贴,还要完善补贴的车型,这样会极大的促进新能源车的发展,减少能源使用压力。

3.5 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

鼓励私家车车主减少使用频率。随着油价上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对现有用户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也符合国家倡导节能和环境保护的大环境。参与调查的样本中,53.6%的现有用户表示油价上涨会影响其现有车辆的使用频率,从另一角度看来,城市交通压力与节能环保将会有所改善。剩下的8.7%的现有用户则表示不会因油价上涨而影响对现有车辆的使用。而有20.3%的决定换购小排量汽车,目光再次投入小排量车。与此同时,14.5%的人准备改变驾驶习惯,加强节油意识。

改变用车观念。对于现有私家车消费者来说,油价上涨可能改变私家车的使用行为,主要集中在汽车使用频率方面。如果油价持续上涨,一部分消费者会选择更换车型或停止使用,一般来说更换车型会选择更小排量的车型,而停止使用私家车的消费者则转投公共交通。

购买新能源车或节能车。在石油资源短缺,成品油价格不断攀升的今天,换种方式驱动车轮,不仅可以节省开车成本,更能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购买新能源车或节能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满平.新成品油定价机制运行情况及相关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0(3):43-44.

[2]汪孝宗,吴鹏.解密“中国战略石油储备”[J].中国经济周刊,2011(3):40-42.

[3]薛静.建立和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探析[J].特区经济,2009(6):98-100.

[4]丁泉,李致,刘磊,李辉.世界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9(4):1-4.生产资料生产资料

陈爱东,等:西藏绿色矿业发展路径探讨

作者:陈向怀 路霞

国际油价上涨探讨论文 篇2:

当前国际油价下降情势下的我国经济与战略应对选择

摘要: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国际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波及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对对当前国际油价下降情势下的我国经济与战略应对选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际油价效应影响选择

0引言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基础离不开能源,原油作为重要的能源物资,密切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家能源的安全。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本文对当前国际油价下降情势下的我国经济与战略应对选择进行探讨。

1国际油价对国民经济波及效应分析

1.1实际余额效应。“实际余额效应”是最早用来解释油价上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的。油价的上涨导致货币需求的提高,如果不能增加货币供应量,就会提高利率,抑制投资需求,降低产出。另一方面,油价的上涨会带动其他商品的上涨,如果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会降低经济体的实际余额,导致消费支出的减少,也会引起经济出现衰退o

1.2供給冲击效应。“供给冲击效应”是从总供给方面来解释油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的。石油作为生产要素,油价上涨将增加石油投入成本,导致石油投入量的减少,造成总产出与劳动生产率下降。劳动生产率降低就应该减少实际工资,但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向下粘性,导致厂商不得不减少劳动需求,这就造成产出的进一步减少。

1.3收入转移效应。油价的上涨导致购买力从石油净进口国向石油净出口国转移,石油净进口国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需求减少了,会使石油净进口国的经济衰退。由此看来,我国由于大量进口石油,油价上涨将导致我国的外汇流逝。

1.4部门转移效应。石油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是不同的。当油价上涨时,对于能源密集型部门,将会减少劳动和资本需求;而对于能源开采部门,将增加劳动资本需求,但由于短期内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非常困难,将不可避免导致劳动力浪费,进而导致经济增长迟缓。

1.5微观效应。石油价格变动不但对宏观经济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微观个体的决策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当油价上涨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化的厂商应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本产出比,这就必须改变资本存量。同时,油价的不确定会推迟人们对耗油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的消费,从而导致需求低迷、经济衰退。

2当前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1有利于改善中国油价倒挂现象。中国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在国际成品油价格中处于一个中低的水平。当然,相对于沙特、伊拉克等产油国还是比较高的。比美国的价格也相对会高一些。但是,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比较于日本、欧洲等原油消费国比较起来,还是属于一个低油价。所以在低油价的状态下,中国的油价倒挂现象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有利于理顺价格体系和产业结构。

2.2为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带来机遇。国务院在2008年年底发布报告: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了原来在成品油价格之外再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并逐步有序的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将价内征收的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8元,即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7元,即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相应提高)。由于消费税在价内征收,征收时不再提高成品油价格(7)。国务院同时也决定完善市场成品油的价格机制,对国内成品油的定价做一个系统的规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加强控制,实行与国际原油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

2.3可以提高中国的原油战略储备量。能源安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大的重要性。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中国正在逐步的建立与完善原油战略储备制度。在油价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可以加快启动原油的战略储备速度。

2.4缓解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正在不断减少。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巨大的中国经济无疑是个有利信号。数据显示近几个月来中国的CPI和PPl同比都在不断的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月份CPI指数和PPI指数出现了双下降。报告显示: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 6%。其中城市下降了1.9%,农村下降0.8%,食品价格下降1.9%,非食品价格下降1-2%,消费品价格下降1.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8%。2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5%。其中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了7.1%。

3我国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的战略选择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处于高位水平、许多国家的政府调整提高了其国内成品油价格。但目前中国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仍然维持在较低的价格,这会给国内的行业市场带来较大的压力。适时性的调整迫在眉睫。在当今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如此之大的情况,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加以应对。

3.1确保成品油市场供应稳定。我国经济运行主管部门要与原油生产、炼油企业以及经销商建立起有效的产供销协调机制,以便有序调拨油品,规范原油市场,保证成品油的稳定供应。同时加强对成品油市场的动态监控,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做好成品油市场的统计监测,并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如价格)变化的情况。同时也要制定出应对在成品油的供应出现问题时的紧急预案,部分重要部门还需要构建自己的成品油储备体系,以保证在市场的成品油供应出现异常波动时仍然能够有序供油。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对成品油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要确保成品油的质量,同时净化成品油的经营环境,防止不法商贩利用不稳定时期进行囤积,确保市场的整体稳定供应。

3.2适当补助部分受高油价冲击较大行业和群体。首先是对社会公共服务性行业的用油,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补贴。其次是对社会的基础行业(如农业)采取适当政策补贴。再次是对社会中受影响较大的生活负担较为重的群体给予适当政策上补贴。

3.3密切监视物价变化,谨防出现油价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国家有关部门应重视物价的走势,调整好宏观政策的力度,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管,维护整体价格的稳定,谨防经济出现“滞胀”的局血。

3.4努力做好开源节流工作,积极开发新能源。首先要加强节能意识的宣传,降低能源浪费。目前我国国内的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水平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到2倍,因此节能降耗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低能耗模式的先进经验,调节、改进原油产品的消费。如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的改造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促进部分合适的企业实施“油改气”,并且鼓励低排量的经济型轿车、鼓励发展节油效果较好的柴油动力车、大力发展天然气公交车等新型社会公交系统来降低成品油的消耗。其次要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以逐步降低原油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重。

总之,为了保持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的安全,我国应该充分重视对原油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最大可能地消除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对国计民生的影响。

作者:蔡 毅

国际油价上涨探讨论文 篇3:

如何把握油价新闻在网络舆论中的平衡

从2008年初开始报道油价问题以来,越来越感觉到网民对与油价相关问题的关注所形成的舆论之热度。如何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把握油价报道的平衡性,同时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随时关注网络舆情

2010年4月15日,环球网、凤凰网和其它几个国内网站登出文章《国内油价上涨与网民的“愤怒曲线”》。文章称,国家发改委宣布从2010年4月14日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320元,“油价”再次成为“刺激网民情绪波动的幕后推手”。通过百度指数查询,4月13、14日两天,网民对“油价”相关的检索迅速提升600%以上。监测数据发现,此前三次油价上调时,网民的网页检索频率不仅同步飙升,且上涨幅度与检索飙升幅度恰好相当。

由百度网页数据绘制的“油价关注趋势图”,被认为是网民的“愤怒曲线”。此前三次油价上调分别在2009年6月30日、11月9日和今年4月14日,上调的幅度分别为每吨600元、480元、320元,这正好对应了网民检索频次的三次波峰,而且上涨幅度越大,网民的网页检索越频繁。有评论者认为,从油价变化的趋势图中读出网民的情绪变化是民意的体现。

实际上,对网民关注油价的舆情报道,此前已经有过。2008年11月14日,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李舒曾经对北京艾利艾网络口碑咨询研究机构(简称IRI)14日发表的网民有关油价的舆情报告做过报道,报道称,11月上旬,互联网上有超过1.2万篇博客关注油价问题,对油价政策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IRI做了加权计算,对新浪、搜狐、百度、天涯、猫扑、腾讯Q吧等的帖子做即时抽样分析,总结了网上有关油价的舆论倾向。另外,有的传媒学者在研究这两年网络舆情时,也曾经把网民油价关注倾向做成图表。

如何“反映”网络观点

以2010年4月14日油价上调为例,可以看出国内网民的舆论和传统媒体对网民声音的反映。搜索可见,大小不同网站在4月13日晚或14日均发出“国内汽柴油价格14日起每吨上调320元”的消息。一些报纸还把网上的舆论反映到版面上来。《经济观察报》“关注网民”专栏登出综述《这次油价上涨不意外》。综述里对一些网民意见做了归纳,同时重点反映了三种网民观点。

博客作者“义伟社评”说,油价上涨时几乎不可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他认为,要真正做到节能减排,需树立百姓环保意识;继续支持低排量车消费;增加电力公交车、公用自行车等建设。网上查看他4月14日晚间上传博客,题目实际就叫“油价上涨为节能减排只是借口”。而《经济观察报》记者则用“几乎不可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这个较缓和的说法作了小标题。

“唐棣”说,这次涨价不意外,也没有咬牙切齿。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观察报》作者转述三位网民观点时,都从对应的网民博客里挑了一句话作为标题。第三位网民“行侠仗义”的观点,《经济观察报》选博文中提到的“不会推助通胀预期提高”为小标题。“行侠仗义”说,汽柴油在CPI计算中所占比例很小,成品油价格的上调对CPI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并不会助推通胀预期提高。

从这几篇综述中能够看出两个积极特点:第一,综述者选取了比较理性谈问题的博主;博主具有一定知识广度,并喜欢点评国内外问题。第二,记者并没有特意选取一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博客;所选博客观点鲜明,同时可能有一定“片面性”,可能欠深刻,但又都反映其“草根性”。

《经济观察报》对网民观点的登载,反映出纸媒希望体现网络对油价涨落的舆论,如何将网络舆论“倒灌”到传统媒体;体现出纸媒编辑的“选择”行为。

把握平衡性发挥引导作用

让我们从一个网络热词“裸油价”说起。2009年6月,国内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有舆论质疑国内油价“虚高”,并指出中国油价已经高于美国。对此,中石化一位权威人士向《上海证券报》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对比数据,力图说明,去除成品油税后,国内成品油“裸价”其实比美国低。紧接着,舆论一片哗然。

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到争论中来。中金在线一位评论者说:“即使我国裸油价稍低于美国,但是我国石油行业高达20%(美国是12%)的输送和销售成本,依然让中石化不能理直气壮。相反,这样的高成本如果与垄断巨头的高薪、高福利以及巨额的财政补贴联系到一起,则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7月8日,能源经济学者林伯强对媒体表示,“抛出‘裸油’的概念无法掩盖油价比美国市场高的现实。对中石油、中石化们不利的,是缺乏竞争机制导致其难以取信公众。”

与油价有关的热词,和其它流行词一样,其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从政策层面看,2009年有两项重大政策实施与颁布,一项是1月1日油价和燃油税费改革正式实施,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出台,明确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有控制的间接接轨,以国际原油价格为基础,加上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流动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油价。

另一项政策是,当年5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这项政策的颁布意味着一种机制化运行方式的形成,未来的油价调整将遵循这一机制来运行,不会再回到人为调控阶段。

针对发改委在2009年上半年的4次调价之举,即1次降价3次涨价,公众对油价涨多跌少抱怨较多:“油价为何追涨不追跌?”而国内平均油价高过美国的事实也让消费者难以理解,“为何中国油价会高过美国?”“石油公司有没有赢取暴利?”

围绕这三大质疑,网民热议,并引发不同层面大讨论。我就此展开调研。调查发现,国家发改委、企业、百姓三方面的算账方式不同,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是造成公众质疑的主要原因。如果政府公开油价调整的相关信息,解疑释惑,则利于缓和公众与政府及石油两大集团的对立情绪,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成品油定价改革的长期推行。为此,我在2009年6月采写了报道《油价上涨引发争议应及时公开信息解疑释惑》,在这篇稿件中建议政府把账细算给老百姓听,让大家清楚,哪些是消费者要承担的,哪些是石油公司应获得的,哪些是国家应征收的。这样,各方的行为将更理智,更有利于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2009年7月11日,《国家发改委回应油价六疑问》公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有关负责人回答了“国内外成品油价格有多大差异”“如何看待石油石化行业的盈利”、国内油价是否“涨快跌慢”“现行价格机制是否符合国情”等六大问题,其中对记者报道中提到的公众三大质疑均作出了相应的解释。自此,社会上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评论和观点逐渐平息。

新闻传播学者认为,热点新闻事件、现象的出现,催生了网络语的出现,这些流行语暗喻着网民复杂的心理感受,浓缩了民众的社会情绪。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又反过来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和对社会现象的探讨。

面对网络传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记者不仅有责任研究和把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和网络引导规律,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而且在写稿时心里也需想着网上读者。因为网民就是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就是在这个变迁的时代参与着市场、参与着改革、参与着利益博弈的人们。

作者:王 蔚

上一篇:建筑装饰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课堂创设情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