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金融服务论文

2022-07-03

摘要:文章分析了邮政储蓄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初步提出了基于社区银行视角的邮政储蓄产品体系的基本定位,探讨了邮政储蓄产品开发的策略。关键词:社区银行;银行产品;市场定位;产品开发长期以来。邮政储蓄经营产品单一,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建立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成为邮政储蓄经营的头等大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邮政储蓄金融服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邮政储蓄金融服务论文 篇1:

注目我国邮政储蓄改革

2006年12月以后,我国金融业面临最大的外部环境巨变莫过于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为了适应这一历史性变化,金融监管当局以及金融业正在做最后的冲刺。曾经依靠政府提供补贴和隐形担保与背书从而风光无限的国有商业银行,面对“狼来了”的局面正在紧密锣鼓地上市,这种政府与国有金融机构之向的“断奶”之举正在向政策性金融机构蔓延。尤其是已经存在8年之久激烈争论的邮政储蓄也在顺应不可逆转的潮流,扬起了改革的大旗。

两大责难

1986年,我国邮政系统恢复代办储蓄业务,其初衷是为了充分利用大规模的邮政网络筹措资金。经过二十余年的开拓进取,邮政储蓄的实力不断壮大。目前,中国邮政储蓄系统拥有3.6万家分支机构和储蓄网点以及2.5亿储户,网点数远超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数。遍布城乡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以及即时、快捷的邮政汇兑系统和邮政储蓄卡,使得邮政储蓄的“吸储”能力不断跃升,存款市场份额连年攀高,截至2005年6月末,邮政储蓄的存款余额高达l228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储蓄总额的9.25%。邮政储蓄的骄人业绩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并没有赢得业界信服的赞许,反而受到人们广泛的质疑,批评与责难之声更是随着邮政储蓄业绩的辉煌与我国金融改革的整体推进不绝于耳。

影响了金融业市场化改革进程。邮政储蓄的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贡献不能完全抹杀。它的进入打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存款市场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存款市场的竞争,从而有利于存款市场服务质量的提高,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正面积极作用依然不能否认。但是,为人所诟病的是在邮政储蓄的资金运用上。直到目前,邮政储蓄资金的运用基本上还停留在转存央行的非市场化方式上,靠官定的高利差获得巨额的无风险收益。1996~2002年期间,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从8.82%降到1.89%,而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只从10.53%降至4.347%,比金融机构准备金利率高2.457个百分点,比居民储蓄1年期存款高2.367个百分点。2003年7月,邮政储蓄划分老、新账户,分别实行利率4.131%和1.89%。2004年8月1日央行进一步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此前的转存款继续执行此前的4.131%利率,新增存款则自主运用,并要求原有存款分5年逐步转出。

从上面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变动轨迹中不难看出,邮政储蓄在我国金融市场上获得了政府的双重担保。首先,邮政储蓄直接主管部门是隶属于政府系列的国家邮政局,国家为其提供了第一层面的信誉担保;其次,以大幅度超过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利差把资金转存于中央银行,邮政储蓄的资金运用既不存在违约的信用风险,也不存在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在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以及风险管理能力既不如国有商业银行,更比不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下,邮政储蓄却在存款市场上靠政府的双重背书高枕无忧,金融资源不断向邮政储蓄集中,形成了金融市场上特有的逆向激励现象,严重损害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逻辑—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有理由相信,如果邮政储蓄体制不改革,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存款市场份额将继续向邮政储蓄集中。更为严重的是,邮政储蓄资金运用方式束缚了正在积极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最近几年,央行根据国家金融业改革的总体部署,按部就班地推行资金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尤其是在2005年实行有弹性的汇率生成机制后,忽然发现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还不能充分适应金融市场的需要,远期交易、货币互换与利率掉期等金融创新与衍生品的推出不约而同地遇到定价困境。如果利率形成机制不能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就会导致整个金融创新产品定价的扭曲。显然,邮政储蓄的官定高利差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节拍,甚至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导致金融资源的严重误配。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更具有紧迫性。

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新农村的建设。尽管社会各界为解决“三农”问题和繁荣农村经济踊跃建言献策,但最终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掀起的银行体制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规金融主力军。然而,“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却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抽吸资金转存于央行,直接减少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放贷能力,从而在资金上形成农村地区的紧缩效应。与邮政储蓄转存款高利差优势、机构优势、网点优势以及汇兑优势相比,处于竞争劣势的农村信用社只能依靠央行发放的支农再贷款用以弥补资金缺口。于是,形成这样一个“怪圈”:邮政储蓄以高利率资金转存于央行,央行又把支付了高成本的转存款资金以低成本再贷款给农村信用社,央行在承担“双重”补贴的情况下,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出农村,却只有一部分以非正常机制流回农村。据统计,全国7.6万个邮政营业网点中有5.8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3.6万个邮政储蓄网点中的2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中的3.2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邮政绿卡7000万张,自动柜员机(ATM)5000多台,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联入邮政储蓄“绿卡”网的县、市已达2400多个。截至2003年10月底,邮政储蓄通过发达的网点和汇兑体系抽吸资金高达5426.25亿元,占邮政储蓄总余额的62.2%,而同时期的全国农业贷款余额只有8752亿元人民币,邮政储蓄从农村地区抽吸的资金占农业贷款余额的62%。“邮政储蓄新政”以后,虽然邮政储蓄通过与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的方式流回农村地区一部分资金,但与“抽吸”相比微不足道。近年来城乡差别扩大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包袱沉重,力不从心,邮政储蓄更成了众矢之的,要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邮政储蓄改革的最优路径

除了个别部门因利益考虑以外,社会各界在认清邮政储蓄存在种种弊端的内部环境以及世界各国纷纷改革邮政储蓄的潮流下,基本上在要求改革我国邮政储蓄上形成共识。但是,在如何改革和怎样改革以及邮政储蓄改革的最优路径上,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应该组建为“邮政储蓄银行”,有的认为应该发展为“批发银行”,也有的认为应该是“金融控股公司”,等等。笔者认为,不论哪种观点或主张,首先要明确的是邮政储蓄改革的终极与预期目标是什么。按照商业化目标改革还是应该兼顾“三农”的定位,对邮政储蓄改革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股权治理结构改革应是重点。以商业化原则改革邮政储蓄,重点关注的应该是邮政储蓄的股权治理结构。股权治理结构是商业化原则和银行运作的基础,直接决定其对市场变量与市场信号的反映与接收程度,银行的纵横向组织框架、内部业务部门的设置、内控机制以及对外部约束的敏感性无不与其股权治理结构有关。一旦储蓄银行的股权治理结构科学合理化,至于储蓄银行是走“批发银行”的道路,还是“零售银行”的道路,是采取上市银行还是非上市银行模式,在哪些地区强化业务或是收缩业务等等诸如此类的微观经营行为取向,邮政储蓄银行完全会分析自己的优劣条件以及市场条件的变化与趋势进行权衡,依据比较优势结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确定和调整。因此,邮政储蓄改革的着力点不可纠缠于细枝末节,而是为邮政储蓄成为市场信号的敏感者确立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这样才有把握达到改革预期目标。从各国邮政储蓄改革的经验来看,不论是德国还是法国,或者是日本与荷兰等,基本上也是从制度层面的治理结构和股权改造入手,并赋予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的市场条件。如果只是注重放开诸如小额信贷等业务限制,忽视公司治理建设,有可能积累国有商业银行曾经有过的弊端,结果付出更高的校正成本和代价。因此,抓住邮政储蓄资产目前基本上是优质的大好时机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实属上上之策。

资金回流农村不可过于乐观。社会各界对邮政储蓄改革还有一个期待,就是可以资金回流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这种看法的基本逻辑是一旦切断转存央行的高利差收入来源,并同时改变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约束以及放开资金运用范围,拥有广大农村地区分支机构的邮政储蓄就能把资金运用于“三农”。显然,这种期望过于乐观。如果寄希望于采取邮政控股的、一级法人的全国性储蓄银行模式,就能够改善农村地区的贷款情况是不切实际的。首先,现有邮政储蓄系统的人员素质相对低下,尤其是对信贷风险的识别能力、识别技术和防范技术存在不足,克服这种缺陷的最务实选择是在相对高的层级中设立专门的资金运用机构,并招聘最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把各个分支机构抽吸上来的资金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运用。这种模式既简单又能集中控制风险,有点类似于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所有的保险公司省、市以及基层的分支机构只是保单销售部门,核定一定营运资金后的销售收入全部集中到总部的资金运用部门。其次,邮政储蓄改组成正规的商业化金融机构以后,一旦条件成熟,邮政储蓄就会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样,注重机构的效率与规模,严格按照效率原则来设置、布局和整合网点。除非农村经济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邮政储蓄同样会按照市场化原则裁撤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邮政储蓄网点,造成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和金融服务的滞后。

分拆改革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组织结构上希望所有储蓄网点和分支机构按照层级原则逐级形成为一级法人治理的全国性邮政储蓄银行,而在业务经营上则希望从事发放小额信贷等诸如社区银行的业务,显然是一种进退维谷的矛盾选择,二者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因此,在现有的邮政储蓄系统基础上进行分拆改革也许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把所有县域地区及以下的邮政储蓄营业网点整合改组为服务于“三农”的农村社区银行,充分发挥目前邮政储蓄优质资产的优势条件,大胆地引进合格的民营资本参股或控股;把地市或中心城市以上的邮政储蓄分支机构按照层级原则组成“一级法人”或“二级法人”制的全国性邮政储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一定条件下鼓励合格的民营资本参股经营。

作者:刘仁伍

邮政储蓄金融服务论文 篇2:

浅议邮政储蓄产品定位与开发策略

摘要:文章分析了邮政储蓄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初步提出了基于社区银行视角的邮政储蓄产品体系的基本定位,探讨了邮政储蓄产品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社区银行;银行产品;市场定位;产品开发

长期以来。邮政储蓄经营产品单一,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建立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成为邮政储蓄经营的头等大事。

1 邮政储蓄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1.1 内部环境

有利因素:第一,网点优势。邮政储蓄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界联网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机构。从结算网络角度看,邮政储蓄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二,资金优势。截至2006年底,邮政储蓄余额达到1.6万亿元,成为第五大吸储机构,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第三,客户资源优势。20多年储蓄业务的开展,使邮政储蓄积累了庞大的客户资源,并在广大居民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邮政储蓄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基础金融服务的主渠道之一。

不利因素:第一,邮政储蓄的科技设备明显落后,尤其是系统电脑设备、前台电子化金融机具等比较陈旧。第二,高端金融人才在邮政储蓄内部十分稀缺,限制了邮政储蓄的发展。第三,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开办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未涉及贷款业务和其他银行业务,并且不办理对公存款业务,产品品种单一,难以与其他商业银行抗衡。第四,由于长期未办理贷款业务,邮政储蓄缺乏风险管理概念,加上人员、体制等原因,内控机制有待完善。

1.2 外部环境

不利因素:第一,转存款政策调整给储蓄业务收入带来重大影响。第二,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给储汇业务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根据中国入世总协定,2006年12月11日起,中国银行业向外资银行开放;同时,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股改在向纵深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全力布点,农村信用社加快了体制改革和系统联网建设,邮政储蓄面临多层次的市场竞争格局。

有利因素:第一,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的机遇。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一大批县(市)支行及其附属机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短缺、市场真空问题凸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也为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发展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第二,个人银行业务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个人逐渐成为社会金融活动的主体之一。同时资本市场发展迅猛,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客户对银行金融服务多样化需求明显增强。邮政储蓄有数量巨大的个人基础客户群,在广大客户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和信誉,为邮政储蓄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三,中小企业融资缺位为邮政储蓄带来发展空间。由于邮政储蓄长期扎根于基层和社区,服务中小客户,获得了大量的“软信息”。同时,邮政储蓄网点贴近基层,和中小商户联系紧密,节约了大量的运营和交易成本。由此可见,建立在“软信息”基础上的关系型融资、小额联保、信用贷款是邮政储蓄服务中小企业(商户)的有效途径。

2 邮政储蓄产品体系的基本定位和差距分析

在2006年12月31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获准开业时,银监会指出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内外部环境和发展形势,邮政储蓄要扬长避短,中期发展战略可定位为全能性的社区零售银行。以城乡广大普通居民、小商户、小企业为基础客户群,渗透城市社区、农村村镇市场,逐步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普通用户影响高端客户。具体体现在服务对象平民化、网点设置便民化、经营特色亲民化、信息沟通对称化、服务收费低廉化等方面。

2.1 邮政储蓄产品体系的基本定位

邮政储蓄要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经营方针,充分运用在营业网络、信息、信誉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对现有产品进行整合,大胆借鉴国内外零售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创造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发有比较优势、有市场回报、有发展潜力的银行产品,形成负债业务产品类、资产业务产品类、结算业务产品类、理财业务产品类、其他中间业务产品类等五大类产品线组成的邮政储蓄产品体系,提高邮政储蓄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运作效率,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邮政储蓄产品现状与定位差距分析

规划性差距,长期以来,邮政储蓄缺乏有效的产品管理体系和总体规划,没有形成优势核心产品、重点发展品种,缺乏组织化、系统化的管理。

结构性差距。邮政储蓄一直以来只重视发展负债业务,中间业务比例很小,结算业务也没有形成优势,资产业务受政策限制刚刚起步,严重制约了邮政储蓄进一步做大做强。

保障性差距。邮政储蓄缺乏产品营销的保障体系支持。在产品后续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轻视产品维护、产品改进和营销的问题,缺乏对新产品盈利能力、客户群体、市场份额、市场认知度等方面的评价和分析。品牌意识淡,新产品业务培训、营销、宣传和保护工作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3 邮政储蓄产品开发策略

3.1 多元化产品策略

从全能性社区零售银行的定位看,邮政储蓄应充分利用邮政储蓄网点资源和全国性服务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其贴近大众、贴近社区、贴近基层的特点,重点为小企业、个体商户、城乡居民客户提供全面的基础金融服务,体现邮政储蓄服务的普遍性、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第一,稳定发展负债业务。降低负债业务成本,提高活期存款比重。增加网点自然吸储能力,尽快变初级的规模增长方式为效益增长方式。同时尽快开办外币储蓄和对公存款,形成较全面的负债产品线。

第二,积极发展结算类业务,要以绿卡业务为龙头,逐步整合邮政汇兑、储蓄异地存取、国际汇兑业务,打造邮政储汇支付结算品牌。发挥邮政储蓄结算业务网络覆盖面广、交易成功率高、实时处理的优势,提供现金到现金、现金到账户、账户到现金和账户到账户等系列服务。

第三,拓展资产业务。采用“批发+零售”发展策略,开展协议存款、同业存款、银团贷款,对资金进行全国、全省集中运用。此外,在成功试点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基础上,基层分支机构利用客户信息优势,探索开办小额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小额(房产)抵押贷款等零售资产业务,

第四,超前发展理财业务,在开办好代理保险、代销国债、代销基金等理财产品的基础上,推出本行的理财产品,积极培养个人理财人才,为客户开展综合理财顾问服务,

第五,规模发展中间业务。加大代收付业务发展,以服

务“三农”产品为切入点,建立“涉农资金代发直通车”的地位。在城市市场,进一步抓好代发工资、代发养老金等业务,大力发展水、电、话费等公用事业费的预存代扣类非现金中间业务,推进“离柜服务”。在条件成熟后开办基金托管业务、代理买卖外汇、公司结算等业务。

3.2 产品组合策略

一项创新产品往往是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的高度结合。招商银行采用新科技开发“一卡通”、“一网通”等新产品的做法,非常值得邮政储蓄机构借鉴。

首先,邮政储蓄要立足于市场,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创意、构思和设计,不断推出有个性有特点的项目,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网络。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快捷、安全的贴身服务,

其次,邮政储蓄要确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维。积极发展“银行+保险”、“银行+证券”类型产品,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合作。增加产品品种,拓展经营范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再次,邮政储蓄应根据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注重存、贷、汇等基础性产品的组合创新,有针对性地推出“1+1”、“A+B”等组合产品,满足客户投资、储蓄、防范风险、保值增值等多方面的需要。采取产品垂直多样化、水平多样化、无关联多样化等产品组合策略,为客户设计结构性存款组合、融资业务产品组合、币种和期限组合、理财产品组合。

3.3 产品品牌策略

银行产品品牌是银行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一家银行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提高产品吸引力、培养忠诚客户的关键因素。邮政储蓄应把产品品牌的打造提上日程,尽早形成邮政储蓄的特色化产品品牌。

给产品冠名。建行上海分行把普通的按揭贷款业务命名为“乐得家”,仅仅因为这一个小小的改变,提到“乐得家”人们就知道是建行的产品,使产品带上了浓重的品牌色彩。邮政传统的汇兑产品就可以取“邮汇通”这样的名字。

抢占市场空白点,要善于发现市场先机,在新的市场领域创建品牌的成本低、效果明显。如深圳邮政储蓄根据深圳外来人口多、生活节奏快的特点,以邮政储蓄账户为主账户。集成汇款、转账、理财、支付结算等日常金融服务功能所推出的“账户管家”,就是一个响亮的产品品牌。

邮政储蓄产品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科学准确的定位和开发策略。更需要完善的人力资源、网点渠道、信息平台、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来支撑保障。只要各级邮政储蓄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就能在实践发展中形成科学合理的产品体系,最终形成邮政储蓄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作者:赵绪国

邮政储蓄金融服务论文 篇3:

邮政储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启示

2005年12月9日,银监会批准了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存单质押业务的申请,这意味着邮政储蓄小额信贷业务试点的开始。邮政储汇局对于试点地区的业务开展有明确要求:贷款发生额达到1亿元人民币,其中农村地区贷款额度不少于0.7亿元;贷款客户数量在1.2万户以上,其中农村地区客户不少于8000户。试点成熟后,将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业务,渐次开展部分存单质押贷款、单户财产抵押贷款、小组联保贷款、小组不联保贷款等多项业务。邮政储蓄将在为农村居民和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其将微型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和可以盈利的产品线去发展,今后还将开展小额保险、小额租赁等业务,以服务三农为标准,促进资金回流农村。随着邮政储蓄信贷功能的完善,其与农村信用社在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上的重合,以及两者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邮政储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对农村信用社而言,既有竞争的压力,也有发展的动力。

首先,农村信用社成立于建国初期,是以农村金融合作互助为前提成立的金融服务机构,经过50多年的改革变迁,农村信用社已发展成为网点遍布全国、资金实力雄厚、在农村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包括存款、贷款、结算、票据等。2003年全国开展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国家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经过2年的改革和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内部管理以及经营成果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邮政储蓄相比,农村信用社改革走在了前列。中国邮政与农村信用社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现在的邮政储蓄是由传统的汇款业务发展演变而来的。经过多年的积累,邮政储蓄吸纳了大量的农村闲置资金,再加上没有资金运作渠道,使自身囤积了大量资金,而资金贫乏的农村资金却在一直外流。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信服务功能的突飞猛进,传统的邮政服务已退到了市场的边缘,求新、求变、求发展已成为摆在中国邮政面前的重要课题。此次的小额信贷试点就是一次试水过程。

其次,农村信用社有优势,但不能盲目乐观。邮政储蓄与农村信用社有许多相似之处,网点数量、分布的区域、人员结构和素质、资金实力等不相上下,只是由于传统服务领域不同造成邮政储蓄信贷业务的缺失。此次试点推出的存单质押贷款设定了一定的限制条件,包括最高贷款额度为10万元,不得超过质押存单面值的90%,贷款期限为1年,是一项较为简单、风险也较低的业务。但从近期邮政储蓄的种种动作和发展目标来看,邮政储蓄有着“后来者居上”的决心和魄力。再看农村信用社,仍然存在不良资产居高不下,没有新的业务品种,存款也一直徘徊不前的情况,所以不能盲目乐观,抱着轻敌的想法。

再次,农村信用社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有竞争不是坏事,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也一直是农信社的奋斗目标,只是如何在面对实力相差无几的对手时,表现出强大的活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是关键。农村信用社要在存款、贷款等业务中创新和发展,推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加强服务,加强网点软硬设施建设,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树立自己的品牌,抢占市场份额。农村信用社要和邮政储蓄一起与时间赛跑,苦练内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加大抗风险能力,参与市场搏击,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拼搏,否则错失良机,将回天乏力。

(责任编辑:李琳)

作者:胡玲玲 张 菊

上一篇:投资控制项目投资论文下一篇:风险模型工程审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