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

2022-04-15

【内容摘要】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高级新闻英语”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查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探索国际传播视野下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并对今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1: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内容提要】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新变化。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对我国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知信行理论,本文构建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并就该模式的内涵、特点、设计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以《新闻编辑》课程为例,对该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的实践。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可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学  知信行合一  新文科建设

课程思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①,与思政课程一起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新闻传播学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相比于其他学科具有更为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应有之义。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和研究在不断推进,但缺乏对课程思政的系统性研究。健康传播学中的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简称KAP)理论,与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契合,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借鉴知信行理论,构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的教育模式,探讨该模式的目标、设计、实施以及对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以《新闻编辑》课程教学作为案例来探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

一、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现状与新文科建设要求存在差距

研究者对于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主要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宏观方面而言,主要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李彦冰认为新闻传播学专业思政可通过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抓手、以课程体系为蓝本构建专业思政体系。②秦雪冰、姚曦从价值、认知和方法三个维度论述了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③从微观方面而言,主要对具体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探讨。如谢利平探讨了在传播学概论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文明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内涵、思政教育价值。④刘文红主编的《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中汇集了多篇论文探讨具体课程的思政教育,如《视听传媒变革下的内容创新思维培养——“音视频节目制作”教学设计思考》《国际传播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切入点》等。⑤综观目前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多为单一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性探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缺乏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全方位思考。

新闻传播学课程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务课程都包含着众多的思政元素,结合点十分丰富。但是通过对目前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调研发现,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从学校和学院层面而言,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但是在贯彻上有待加强。不少学校和学院对于加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措施有限,未能真正贯彻国家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多停留在转发国家相关文件和要求的层面上,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性规划。许多学校虽然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采用了马工程教材,试图从教材角度加强课程思政元素,但是马工程教材在本科生专业教材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在研究生教学层面更加缺乏。

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层面而言,不少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已经开设了专门的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是教授新闻传播采、写、编、评、摄等知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没有必要。有的教师虽然认为课程教育有合理性,但在教学上简单地将思政材料生硬塞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融合不够。

从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层面而言,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教育课程,对课程思政存在误解。许多学生有很强的专业意识,认为专业课程就是教授专门性知识的课程,而思政课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两者之间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着明显的区别,不需要进行融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领悟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

目前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研究和实际操作,与国家的新文科建设和培养新时期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从2017年起,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和计划,在高校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指导高校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新文科建设是在当前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新环境下提出的对高等院校文科建设的新要求。新文科建设并非只是在文科建设的前面加一新字而与以前的文科教育相区别,而是切切实实地带来新的变革,这种新在某些方面是颠覆性的变革。新闻传播学教学最能感受当前社会变革给教学带来的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作为文科教育,讲授新闻传播学的采、写、编、评等课程,就能适应传统媒体的工作需求。而在当前的传媒变革环境下,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新闻传播学教学任务发生了重大改变,培养的人才既要能掌握新闻传播学业务技能,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传播学技术能力,新闻传播学科与其他工科、理科的联系更加紧密,显示了新文科的特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更加重要。加强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是新闻传播事业在新时期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模式的设计

从目前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对于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及效果评价并没有系统和成熟的方案。本文在调研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知信行理论出发,提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知信行理论模式是用来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健康行为改变,认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从而可以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该理论主要运用于健康传播领域,多由医护群体进行研究。近年来,知信行理论模式在其他的教育教学领域也得到关注。例如,王虹认为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知信行”行为干预理论,可以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完善大学体育教育评价。⑥张露莹认为深入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键要将“知信行”一体化贯穿于整个教育实践过程。⑦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充分体现了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的一致性。对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而言,知信行合一符合专业发展特点。借鉴知信行理论为探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其合理性,有利于全面认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是以實现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和原理,遵循学生学习和认识的规律和需要,将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并通过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将思政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导,从而养成学生终身的思政意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知识、信念、行为的统一, 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全过程的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有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依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态度和行动。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倍尔强调知识的学习必须与信念和行为的建立相统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观念的强化和与正确观念相符的行动。新闻传播学理论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涵化理论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构建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是国家有关部门、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模式。国家有关部门从政策、方针上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进行宏观方面的指导,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学校作为管理部门和参与者,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文件,为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提供实践条件。学院作为教学单位,具体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学校的政策,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和学生是贯彻知信行合一课程思政教育的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参与主体,知信行合一课程思政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多元参与主体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保障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具体体现在知、信、行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是不同学习和教育阶段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三者构成了有机结合的整体,从而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知的层面,主要是对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重要性、必要性和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认识,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知是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的起始阶段,是对所有多元参与主体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课程思政的思政功能。国家有关部门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应成为共识,要成为学校、学院教学目标制定时的重要方向。教师和学生应深刻、充分领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专业教师要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丰富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起培养和形塑学生的思政意识。信是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的深化环节和阶段。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知识不能停留在文件上,不能只是印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教材中,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思政意识。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不能只是进了学校、进了课堂而进入不了学生的头脑。行是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的实践阶段和效果检验阶段。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性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需通过实践来检验。

应该说,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的提出,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克服当前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多关注知的层面而忽视信、行层面。构建知信行合一的教育模式,能全面认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的实践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作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能够从整体上推进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需要通过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来实现。以《新闻编辑》课程为例,对知信行合一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学课程中实现进行分析和探讨。

《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新闻专业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新闻编辑》中强化思政意识是新闻编辑教学的职责。

在知的层面,新闻编辑的任课教师要对《新闻编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而不只是简单套用思政材料。目前大多数高校新闻编辑课程教学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马工程理论教材《新闻编辑》。该教材从编著者而言无疑是当前国内新闻编辑教学和科研的佼佼者,集结了蔡雯、许正林、甘险峰等多位专家,能够保障教材的编撰质量。但是囿于篇幅的限制,教材中涉及到显性思政内容的地方并不多。对于授课教师来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思政元素和思政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挖掘《新闻编辑》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搜集和整理生动的新闻编辑实务案例,从案例中提炼出思政内容和思政元素,同时将思政理念贯穿于案例之中,通过案例的隐性方式传达思政理念。启发性教学方式在《新闻编辑》课程思政教学中同样也是挖掘思政内容的方式。在《新闻编辑》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讲授内容时启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挖掘和讨论,发挥学生主动吸收思政内容,例如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的导向原则时,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新闻策划中要坚持导向原则,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加深对新闻报道策划中导向原则的理解。

从信的层面而言,《新闻编辑》课程的思政内容要让人信服。解决《新闻编辑》课程思政的信服问题首先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思政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真正地认识到《新闻编辑》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主动地学习思政内容,树立思政理念。要让学生对《新闻编辑》课程思政内容真正信服,入脑入心,需要提高课程思政内容的吸引力。学生对《新闻编辑》课程思政内容的信既来源于课堂之内又来源课堂之外。课堂之内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将课程思政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增强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兴趣。另外,对《新闻编辑》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还可以与新闻传播业界进行合作,邀请媒体人员现身讲授新闻编辑工作中思政意识的重要性,或者将学生领进媒体一线亲身感受媒体采编工作中的思政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课堂内外的结合,激发学生《新闻编辑》课程思政内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积极状态。

在行的层面,是《新闻编辑》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实现问题,也就是通过知和信的阶段,要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能够践行思政理念。《新闻编辑》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考查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意识,学生在新闻采编实务中体现出的思政理念,能够运用《新闻编辑》课程思政内容去指导新闻采编实践。新闻编辑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在进行新闻编辑课程学习时应该要与媒体紧密结合,在新闻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强化思政意识。只有真正认识到《新闻编辑》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认真踏实学习了课程思政内容,在新闻实践中才能够具备思政意识,在新闻实践工作中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也是本文所提倡知信行合一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知信行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不可割裂,才能发挥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功能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以上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中的具体课程《新闻编辑》思政教育如何采取知信行合一模式进行了探讨。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史等其它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而言,课程虽然教学内容存在着差别,但是在课程思政的教育上,知信行合一模式同样具有适用性,可以参照《新闻编辑》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四、结语

知信行合一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一种可参考、可复制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通过整合学校、学院、教师的思政资源,促进课堂教学与新闻传播实践的衔接和融合。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是时代感强的教育模式,契合了国家新文科建设的需求,适应了新闻传播学卓越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媒体融合、全媒体建设需要。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面临新的环境,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具备全媒体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所要达到的也即此目的。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构建研究”(HNJG—2021—0362)研究成果】

注釋:

①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4.

②李彦冰.新闻传播教育实施“专业思政”的三个基本问题[J].今传媒,2018(12):139-142.

③秦雪冰,姚曦.做好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三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9-7-2(15).

④谢利平.课程思政让教师回归初心——以传播学概论课程为例[J].山西青年,2019(12):20-21.

⑤刘文红.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C].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⑥王虹.大学体育教育“知信行”行为理论模式的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1(6):79-81.

⑦ 张露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知信行”一体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7-9.

作者简介:陶贤都,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辑:白  洁

作者:陶贤都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2:

国际传播视野下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内容摘要】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高级新闻英语”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查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探索国际传播视野下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并对今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级新闻英语”课程;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人才培养

一、引言

人们一般认为,双语(Bilingual)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美国。美国国会在1968 年通过了关于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的法案,旨在帮助在美国的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后裔掌握英语,达到与美国孩子入学时所要求的同等学业水平。①综合国外对于双语教学的界定,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讲授非外语类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两种语言为工具、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来教授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在中国具体而言,指的是在授课时,主要使用外语编写非外语类课程的教学讲义,同时用汉语和外语进行讲解并组织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从而达到用双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的教学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双语教学改革被视为中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双语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确定了双语教学在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外语使用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同年,教育部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②2007年度至2010年度,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多门课程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③由此可见,双语教学已经成为评估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而言,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既精通英语,又具有丰富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就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而言,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院校,在国际新闻专业开设双语课程。随后,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国际新闻专业也增设双语教学内容,强调英语与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渗透,旨在培养既精外语又通新闻传播的新闻从业人员。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很重视双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所有学生都要选修1/3的英语或双语授课课程。与以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实践相比,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研究显得相对不足。以“大学双语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检索,找到相关论文2000余篇。其中,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双语习得、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国际贸易等领域。以“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仅找到相关论文22篇。

现有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双语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实证研究所占比例较低。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思辨性探讨,缺乏在实践基础上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教学效果的深入分析。

其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突破。多数研究集中在探讨双语教学的概念和性质,而对于双语教学主体的研究相对缺失,大学基础英语与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之间衔接的相关讨论也较为少见。

第三,部分研究将新闻传播双语课程等同于新闻英语课程。新闻传播双语课程和新闻英语课程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较大差异。新闻英语课程通常情况下是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不仅旨在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把握学科专业术语和国外新闻业务的前沿话题,通过深入解读有代表性的英语新闻作品,探讨国内外媒体在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方面的异同。

2014年起,笔者开始从事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这些课程当中,“高级新闻英语”课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高级新闻英语”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查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探索国际传播视野下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相关模式。

二、“高级新闻英语”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一)“高级新闻英语”课程概况和教学情况

“高级新闻英语”是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英汉双语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两个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英语词汇,使用英语表述新闻传播概念、范畴、理论,阅读、翻译新闻传播学学术文章,使用英语采写一般新闻报道及深度报道,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对外传播打下基础。

(二)对于“高级新闻英语”课程期末试卷和成绩的分析

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高级新闻英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法考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考查2013-2017级五个年级的学生对理论层面的新闻传播学基本知识、范畴、理论和对实践层面的英语新闻报道采写等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高级新闻英语”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分为A、B、C三套试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六种题型构成。其中客观题包括“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Chinese”“Fill the blank with proper words or word phrases”“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using knowledge of news reporting”“Answer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主观题包括“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into Chinese”和“Rewriting”。“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Chinese”考查学生对新闻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写出新闻专业英语词汇所对应的汉语。“Fill the blank with proper words or word phrases”考查學生对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运用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用英语回答特定范畴的含义、特点、意义。“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using knowledge of news reporting”考查学生对英语新闻采访、写作核心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运用新闻学、采访学的知识,用英语写出特定范畴的含义、特点、意义。“Answer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要求学生能够熟练阅读新闻传播学英文文献资料,并准确理解文献的核心内容。“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into Chinese”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闻传播学英文文献资料,并将新闻专业英语翻译成汉语。“Rewriting”这一题型的实践性较强,考查学生使用英语开展新闻写作的能力,要求学生所写的英文新闻稿件包含5W,表达流利,无语法错误,新闻内容准确,标题吸引读者。总的来说,试卷不仅考查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知识、范畴、理论的掌握,而且考查学生通过所学的新闻采写知识,在实践中采写英语新闻作品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整合能力。就试卷的难易程度而言,偏易题约占20%-25%,中等难度的试题约占55%-60%,难题约占15%-20%。题型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3-2017级五个年级的新闻学专业的各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约为80分。这表明,学生通过本学期“高级新闻英语”的学习,能够掌握新闻英语词汇和术语,能够运用英语表述新闻传播学概念、范畴、理论,阅读并提炼新闻传播学学术文章的主要内容,翻译和阐释关键词汇,并能够使用英语采写一般新闻报道和深度报道。

具体而言,从“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Chinese”这一题型的答题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新闻英语词汇。从“Fill the blank with proper words or word phrases. Answers should be made in English”这一题型的学生作答情况看,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新闻传播学术语、能够较好地运用英语表述新闻传播学的术语和理论。从“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using knowledge of news reporting”的答题情况看,学生能够使用英语完整表述新闻采写知识。从“Answer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translate the requested paragraphs into Chinese”的答题情况看,学生能够阅读理解新闻传播学学术文章,并能够对关键内容进行英汉翻译。从“Rewriting”这一题型的答题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使用英语采写新闻报道的技能,并能够做到英语语法规范、用词得当、表述清晰。

(三)关于“高级新闻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访谈

本研究运用访谈法,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访谈,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即考查学生对该课程与新闻采、写、编、评等多种技能的衔接情况、与英语基础课程的衔接情况以及对学生就业、考研的作用的态度。绝大多数受访者是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获得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样本,能够覆盖取得优秀、良好、中等、及格等不同成绩的学生。

1.受访者对“高级新闻英语”课程与新闻采、写、编、评等多种技能以及史、论和实践三大学科知识衔接情况的态度

“‘高级新闻英语’课程对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都很有帮助。阅读英文原文,能更好地了解这些理论,说不定就能从中获取一些新的思路,提炼一些符合现代社会环境的新理论。”

“能够满足新闻传播领域国外前沿研究动态的需要……我认为该学科的知识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对学习新闻传播理论术语和理论有很大帮助。”

“在这门课程中学习到了多篇专业理论的英语原文文章,扩充了对新闻传播理论术语的掌握,并且对以往学习的专业理论从新的角度学习,有了新的理解和收获,且掌握程度较好。”

“‘高级新闻英语’课程对新闻专业的写作有帮助,包括通讯、特写等新闻类型写作的语言特点和布局结构,怎样取新闻标题,怎样对采访得来的内容概括成精炼的新闻,对采访对象问哪些问题等。”

“学习‘高级新闻英语’课程可以巩固曾经学过的新闻采写知识,例如倒金字塔结构、标题的作用等等,对学习过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和二次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起到加强作用。”

“深刻理解新闻相关概念,理解英文原意,帮助更好地理解概念,对之后读英文论文有更好的辅助作用,帮助新闻采写编课程的学习,在新闻采写编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英文资料的应用需求极大,‘高级新闻英语’课程便可以帮助提升对新闻资料的理解。”

“‘高级新闻英语’的课程能帮助我们明确一些专有名词对应的英文表述,对以后在新闻方面的采写编辑课程和实践中阅读英文原版新闻类书籍有很大帮助,提高新闻采写编课程的学习效率,降低新闻采写编课程的学习难度。”

受访者的态度表明,他们通过“高级新闻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新闻英语词汇,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知识有较好把握,能够较好地运用英语来表述新闻传播学概念、范畴、理论;掌握了新闻采写知识,并可以使用英语将其较为完整地表述出来;能够对新闻传播学学术文章进行英译汉翻译,基本达到了使用英语完成新闻报道写作的目标。

2.受访者对“高级新闻英语”课程与英语基础课程衔接情况的态度

“‘高级新闻英语’课程通过英语来学习新闻知识,在学习新闻知识的同时又能学习到外语,也是学习英语思维的新闻知识的一个过程。”

“‘高级新闻英语’课程非常有助于学习专业英语知识……对阅读英语专业文献以及翻译能力也自然有所帮助,这也是我在这门课程中的最大获益之处。”

“‘高级新闻英语’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新闻英语的水平,也可以提高我们大学英语的水平,因此有了‘高级新闻英语’课程的学习,我们的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在英語基础课程学习中,也可以发现有关新闻的点,反向促进我们新闻的学习。”

“对于我来说,‘高级新闻英语’课程是对我的一个英语水平的上升的帮助,也是对于英语基础课程的极大补充。”

“‘高级新闻英语’课程的学习可以适当读懂国外新闻,提高词汇量,加快阅读速度,在英语基础课程学习中需要阅读及解答相关问题时,提高效率,使学习基础英语课程变得更简单,促进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

“学习‘高级新闻英语’课程能够正确理解外国新闻,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在英语基础课程学习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时间,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极大的帮助。”

受访者的态度表明,“高级新闻英语”课程与英语基础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该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知识,使其接触到第一手英文原版的新闻传播文献,帮助他们从英文原版的文献出发来学习新闻传播领域的相关知识,避免英译汉二手资料可能带来的语言缺失和翻译不准确,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英语基本读写能力,对其阅读、翻译英文学术文献提供帮助。

3.“高级新闻英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就业、考研的效果和作用

根据教育学家贝克(Baker)的观点,双语教育的效果是累积的、长期的。所以,有必要对已经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考查双语教学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就业、考研的效果及其长远的影响。

“这个课程是将英语与新闻写作结合起来,不仅要有新闻的基础,还有英语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习了很多英文单词、短语、句型的表达方法,对考研英语中的阅读和写作有一些帮助。”

“在‘高级新闻英语’课程进行的同时,便可以提前积累英语素材,因此,对于考研的帮助也是十分大的。”

“‘高级新闻英语’课程兼顾了英语课和新闻专业课,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既是了解国外新闻的机会,也同时能强化英语水平,在大三没有搁置英语学习。锻炼了口语,在就业时或考研复试时能发挥出专业素质。”

“学习‘高级新闻英语’课程可以提升专业英语水平,对今后的考研和就业都有很大帮助,利于今后对外媒新闻稿件的处理,也对今后研究国际传播起到有效推动。”

“无论是对于新闻专业的考研,还是对于英语专业的考研,‘高级新闻英语’课程的作用都会显得更加突出。”

“‘高级新闻英语’课程可以提高我们的新闻和英语水平,有利于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后处理国际新闻稿件,也有利于促进考研的学生对国际新闻传播方面的学术资料的研究和新闻资料的整理。”

“学习‘高级新闻英语’课程对考新闻专业的学生起了很大作用,使概念背诵更加容易;对于想要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的作用同样很大,有助于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水平;对于想要就业的同学,‘高级新闻英语’课程增加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英语水平,对于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学习‘高级新闻英语’课程,对于以后想学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增强了基础知识,与未来的专业课有一定呼应。对于以后想继续从事新闻专业学习的同学来说,增强了专业知识,对于专业课是很好的补充。对于就业的同学来说,无论是从事哪一方面工作,英语可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更高的英语技能,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是很好的加分项。”

受访者的态度显示,学习“高级新闻英语”课程有助于培养熟练掌握外语技能、熟悉新闻传播理论和业务、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新闻人才,提升学生在职场和考研中的竞争力。

三、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高级新闻英语”为研究对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通过“高级新闻英语”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新闻传播学英语词汇和术语,运用英语表述新闻传播学理论,阅读、提炼新闻传播学学术文章的主要内容,翻译和阐释关键词汇,并能够使用英语采写一般性新闻报道和深度报道。同时,“高级新闻英语”课程能够与新闻采、写、编、评等多种技能以及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有效衔接,实现英语语言学习与新闻传播专业学科学习的高度融合,并对学生就业、考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一结果说明,在新闻传播学专业开展“高级新闻英语”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研究层面,有助于以这一有代表性的课程作为切入点,对新闻传播学学科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教法、课堂双语语言比例、教学模式、考核机制、教学效果等进行实证研究和跟踪研究,探索符合新闻传播学学科特点的双语课程设置体系。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双语教学主体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到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上,研究学习者的动机、需求、态度、外语水平和对学科的认知程度,双语教师的学科知识、外语水平、意愿、态度,培训、激励机制等对双语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等。在实践层面,通过在新闻传播学学科中推广“高级新闻英语”双语教学模式,有助于鼓励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在课上更多进行双语教学探索,吸收国外学科前沿知識,提高业务水平,建构并优化“学生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同时,有利于实现英语语言学习与专业学科学习的互补与融合,培养既精通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又懂英语,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新闻传播学毕业生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四、对今后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建议

为确保相关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特对今后“高级新闻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议将“高级新闻英语”课程细化为多个不同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做好该课程与新闻采、写、编、评等多种技能以及史、论和实践三大学科知识的衔接,另一方面是做好该课程与英语基础课程的衔接。目前该课程在笔者所在学校为34学时,每周为2学时。在现行授课时间内虽然能够保证授课计划中教学内容的效果和质量,但无法进一步拓展新闻传播学概念、范畴、理论和新闻采写知识的学习,也无法充分训练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新闻报道写作。因此,今后“高级新闻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应增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将该课程与新闻采、写、编、评等多种技能衔接。同时,将该课程细化为有针对性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高级新闻英语”基础课程和“高级新闻英语”进阶课程,进行分阶段教学。二是建议将双语教学模式推广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其他课程当中,如“国际传播理论”“国际媒体”“跨文化传播”等,使新闻传播专业的双语课程形成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注释:

①周瑶:《当代美国语言政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②《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tnull_25884.html,2007年8月29日。

③《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007/t20100726_93899.html,2010年7月26日。

作者:赵欣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3: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

【摘 要】面对时代变革的开拓创新,面对未来的“识变”“应变”“求变”,是新文科的本质属性,其与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内涵相契合。新闻传播学科应借势新文科建设,因势而谋,进一步拓展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强调思想引领,促进更多学科交叉与更大跨度融合,发挥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科价值。

【关  键  词】新文科;国家战略;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

【作者单位】江锦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信息传播伦理研究所;陈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研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参与式教学实践模式与效果研究” (X2018002)阶段性成果。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对文科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和世界大变局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科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作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科应承担起“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1]的历史责任,在新文科背景下开展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已经不容置喙。那么,新文科给跨学科研究带来了哪些长远性、系统性的影响,在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该如何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逻辑?探索新的理论、方法和路径已经成为新闻传媒界关注的话题,也是每一个从业者及学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文科本质属性与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内涵的契合性

新文科概念源自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提出的学科重组主张,此后,世界高等教育界都认识到推广和扩展新文科理念的重要性。我国强调把新文科建设的高度,要求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特别强调把新技术融入传统的人文学科中。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也是本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新文科的本质属性与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内涵相契合,这种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面对时代变革的开拓创新

新文科建设并不是孤立提出的,它与新时代“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民族复兴”等国家战略相互联系。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书中阐释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详细解释了当代中国的国情。同年,国家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这是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新文科的“新”建立在对当代我国文科高等教育的现实分析上,强调的是面向现实,在国际国内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宏观背景下,全面确定我国文科高等教育所处的历史坐标。唯有打破学科的传统壁垒,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才能突破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担负起文科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新闻传播学科本身涉及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产生之日起,其研究路向与方法天然地具备跨学科研究特性和多学科基因”[2]。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领域一直是该学科研究经久不衰的热点。随着时代的转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学学者通过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理论,以应对复杂社会现实问题的严峻挑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不仅使得学界的研究领域借助其他学科得以拓宽, 还为业界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本文认为,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开拓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学科的内卷化,拓展了学科的研究视野。

2.面对未来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当下我们正处于“未来已来”的格局下,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和新要求,必须加快推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文科教育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3]。可见,新文科建设不仅是对现状的分析,还是对未来的预判和展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翘首可期,日新月异的传媒现状使得单纯的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维度只能管窥一斑,无法审视和剖析新闻传媒的变化发展趋势,也很难发挥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价值,更别提实现学科增值。考察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历程,我们发现,跨学科研究并不单纯是现状“倒逼”而选择的研究形式与手段,而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智媒时代”的冲击,形成对新闻传媒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判断,从而积极主动创造出一种有利于本学科的格局和趋向。

二、新文科建设对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当下要求

诸多专家学者对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做了深入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活跃纷繁的新闻传播容易引发意识形态危机;二是以云计算、大数据、新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基于此,对接新文科建设的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应遵循如下要求。

1.强调思想引领,把握中国立场

新闻传播是中国与世界交流交往、协商对话的前沿阵地,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更应从国家意识形态高度出发,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解释好中国特色”提供理论构想和学术支持。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包罗了多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思想政治学科的融合不可忽视。

一方面,应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强调思想引领。“当今时代,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4]这导致当前新闻传播研究更为复杂:各种制度模式、发展道路和利益格局之间的交流交锋前所未有,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思潮也此起彼伏。如何应对这种相对复杂的新闻舆论生态环境?如何剖析重大新闻事件,并做出有效的中国化阐释?如何认识当下新闻传播的特征、规律?如何以正确的思想、态度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新闻舆论观?这是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情怀和历史使命。这些问题可以借助思想政治学科的相关理论,融合思想政治学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来解决。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當下,有些媒体发布一些不实言论,甚至编造事实,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定。为了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新闻传播学研究应该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学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介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更加坚定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另一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说到底,“话语体系的构建最终还是要依赖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而这正是新闻学术界的职责所在” [5]。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较多受到西方新闻传播学术理论的影响。在对接新文科建设中,我们将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平等地与其他国家互学互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髓。习近平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新特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跨学科研究,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体系,并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贡献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力量。比如,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等学科都对中国新闻思想发展史有侧重性分析,如此多层次多维度的跨学科研究能为中国新闻思想研究的深化与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视角,能廓清中国新闻的学术发展脉络和研究轨迹,全面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中国历史、中国实际和中国表达,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体系。

2.回应时代需求,多学科协同

一是与现代技术融合。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大数据、人工智能(AI)、云计算、5G通信技术、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比如,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新闻采写中。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第一财经的“DT稿王”、《南方都市报》的“小南”等机器人写稿的消息频频见于媒体。此外,声音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新闻传播的各个流程环节中均有渗透。可见,与其他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相比,新闻传播学因其自身的特点有了更早接触和应用新技术的可能。对接新文科建设,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应当发挥学科优势,识别新技术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影响,在研究理论、方法及范式中主动融入新科技。值得注意的是,新文科建设特别强调人文社科与新科技革命融合时把握人文学科的落脚点,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不仅要关注和分析技术赋能为行业带来的便利和为产业带来的红利,还要思考技术给新闻传媒业带来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和思路,以前瞻性的科技人文眼光考查新技术持续发展衍化中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使新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更有温度。

二是坚持新闻传播学学科本体,推动多学科交叉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衍生出许多新兴交叉点,如媒介经济学、新闻美学、算法新闻、媒介环境学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学科界限会越来越模糊。那么,随着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在进行多个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中,坚持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本体,避免盲目追求“跨界”而丧失学科相对独立性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借用了许多其他学科的术语。比如:来自社会学的术语“刻板印象”“场域”“区隔”“景观社会”,来自文学的术语“戏仿”“拼贴” “黑色幽默”,来自语言学的术语“编码”“解码”“症候式解读”等。在具体研究中,这些术语的借用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仅仅是方法移植上的简单借鉴,而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研究维度,使问题研究规范化,使问题分析多元化、具体化和细分化。如此一来,跨学科研究才能打破专业壁垒,因应新闻传媒变革的需要。

三是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融合相近专业集群。从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涉及的学科考查,其涉及学科广泛,有传统的人文学科,也有自然学科,在这些跨学科研究中与相近专业集群的融合值得期待。“新文科建设要能够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变化,动态指导并实施新文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建设方法手段。”[6] 新文科建设的实施既是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问题,也是人才培养并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随着新闻传媒产业的发展,其产业链不断延伸,站在学科专业融合、产教融合大平台上的相近专业集群研究,正好对接传媒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延展。比如,新闻传播学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等学科合理整合,形成侧重于全媒体内容生产的专业集群;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相关学科集聚到一起,形成侧重于知识服务的专业集群;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集聚电子商务、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形成侧重于媒介产业化建构的专业集群。这种研究思路会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学科间更能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创造出新的学科延伸;同时,这种研究与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也与满足社会和产业对“博通”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人才产出导向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7]新文科建设为新时代 我国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也提升了学科坚守内涵化发展和建设的紧迫感。鉴于新文科本质属性与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内涵存在契合性的内在逻辑,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正是对新文科建设的积极回应。对接新文科建设,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应该与时代同行,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协同为主要途径,推动研究的升级,将新闻传播学研究推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更为显著的位置,发挥其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学科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 (2016-05-18)[2020-12-27]. http://politics. people. com. 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 html .

[2] 跨学科研究:路向与方法[J]. 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 (6):1.

[3]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EB/OL]. (2020-11-03)[2020-12-27]. www. eol. 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662. shtml .

[4]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5] 杨保军. 理论视野中當代中国新闻学的重大问题[J]. 国际新闻界,2020(10):18-30.

[6] 安丰存,王铭玉. 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 学术交流,2019(11): 5-14+191.

[7]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江锦年 陈瑛

上一篇:消费税纳税论文下一篇:会计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