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水利水电论文

2022-04-20

高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改革创新水利水电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创新水利水电论文 篇1: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类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摘 要]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作为水利水电智能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培养目标中,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职业精神中,不断培育学生对待专业的执着坚守精神,在专业态度锤炼过程中,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遵章守纪、改革创新等作为核心品质并融入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专业课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通过知、情、意、行等维度充分挖掘工匠精神培育元素,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品格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 新时代;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作者简介] 彭英慧(1982—),女,山东莱芜人,硕士,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转变,需要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发挥工匠精神,工作时精益求精、持续创新。因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技艺精湛、追求卓越、敬业乐业、守正创新的大国工匠。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發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新时代工匠人才的重要职责。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新时代工匠精神,一方面要传承中华传统的工匠精神意蕴,另一方面也要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2]。

(一)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执着精神

具备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人不仅有高超的技能、技艺和技术,而且敬业乐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敬重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产品(技术)有敬畏之心,并理性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创造价值、默默奉献。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领域,新时代工匠精神要求能够用坚持力热爱自己的事业,用执着力坚守自己的事业;专注专一、不半途而废、不轻言放弃,执着追求、常抓不懈。

(二)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精雕细琢的卓越精神

精益求精不仅是数量上的打磨和完善,更是一种质量层次的提升和对卓越的追求[3]。具体而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从业人员尤其是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雕琢、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对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来说,工作不仅仅是一件差事,而是一项使命。

(三)诚实守信、实事求是、遵章守纪的坚守精神

诚实守信,具体来说就是光明磊落、言出必行。实事求是即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诚信和务实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遵章,就是要有规矩,多指社会公共规则、各行业或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相关的规矩;守纪,就是要有纪律,多指法律、道德层面的约束。优秀的传统工匠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技艺,以彰显工匠尊严与伦理为准则,使他们的生命价值更广、更深。在他们整个技艺生涯中,融章于技,持心公正、实事求是,凸显高尚澄明的心灵境界。

(四)改革创新、勇于挑战、攻坚克难的创新

精神

传统工匠精神更强调继承传统、墨守成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国际化、智能化、竞争化的挑战,我国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人才。美国当代发明家迪恩·卡门曾说:“工匠的本质——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并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创新精神表现在当今社会,就是现代工匠对他们的作品(技能)反复琢磨、对比并总结概括,不断攻坚克难,大胆尝试新的操作技巧,突破传统的桎梏,以期有所突破的品质[4]。

三、高职工科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目标

(一)树匠心:爱岗敬业、吃苦耐劳

匠心即巧妙之心、独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没有匠心就没有匠品,所有工匠的大成之作都是秉承匠心的彰显,他们在各自领域技艺精湛、匠心独具,以匠心筑梦圆梦,成就精彩人生。树匠心,首先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这种职业态度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态度直接作用于其工作过程,对其行为表现、技能提升、责任担当与创新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5]。对于学生来说,职业态度主要体现在:爱学校、爱专业、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因此,学生的工匠态度不仅是对待知识积累和技术练习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还包括对当前专业的认同、对未来职业的接纳、对未来岗位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工匠态度,有利于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提升个人职业能力,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

(二)强匠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职业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技术水平。工匠精神在职业技能上表现为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高超匠技的重要条件,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对每一个细节和每一道工序精雕细琢、千锤百炼、追求极致,是新时代工匠应坚持的宗旨。追求卓越是高超匠技的重要目标,也是工匠精神的境界追求。卓越是在不断超越中追求完美的境界[6]。新时代背景下,要求工匠人才不再因循守旧、简单重复,也不满足于“差不多”,而是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博采众长,追求品质。因此,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也应培育大批胸怀理想、勇于创新、脚踏实地、追求极致的工匠人才。

(三)立匠道:诚实守信、实事求是

工匠精神形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工匠(职业)行为是受工匠精神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最低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没有法律道德观念的支撑、人文素养的积淀,个体就不可能端正职业态度,其工匠精神就不可能行之久远。新时代工匠精神在职业行为上表现为遵章守纪、诚实守信和实事求是。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和胸怀。一个人只有做到了新时代工匠精神才能不断走向成熟,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筑匠魂:改革创新、攻坚克难

工匠(职业)理想是指工匠对未来自身发展的美好憧憬与希望,具体表现为改革创新的职业理想。作为高职学生,工匠(职业)理想的培养是建立在工匠精神内容之上的,主要包括:对技能的理想、对职业的理想、对实现自我的理想。对高职学生来说,工匠理想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创新精神上。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是新时代工匠应有的职业追求。创新就是要顺应时代、找准需求、改善工艺、提升技术,其也是工匠精神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源泉。在大数据、智能化、自动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相互影响,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工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创新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旋律,学生的创新精神将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对实现中国梦、成就学生工匠梦具有重要作用。

四、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课程的实现路径

(一)“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主线,深入挖掘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把职业态度(匠心)、职业技能(匠技)、职业行为(匠道)、职业理想(匠魂)作为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点。

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把握,对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遵章守纪、改革创新”为首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全过程(如图1所示)。

(二)“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案例库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涵盖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理想四个维度,十六个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双螺旋递进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形成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结合课程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新时代水利精神、水生态文明等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系统设计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初步形成“大国水利”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素材案例库(如图2所示)。

1.《大國水利:古代篇》。案例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灵渠、郑国渠、大运河、坎儿井等,主要围绕学生职业行为中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工程伦理道德培养展开,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自然、顺势而为的工程建设理念。

2.《大国水利:红色篇》。案例包括红旗渠、丰满水电站、鲁布革水电站等,主要围绕学生职业态度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培养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形成自力更生、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

3.《大国水利:现代篇》。案例包括三峡水利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主要围绕学生职业技能中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培养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仔细、追求细节的品质意识和质量观念。

4.《大国水利:人物篇》。案例包括李冰、郭守敬、郑守仁、陈厚群、余元君、卢豫祥、黄万里等人物,主要围绕学生职业理想中改革创新、勇于挑战、攻坚克难、持续改进的培养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其他。主要包括反面(事故)案例,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行为中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的培养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养成实在本分、正直无私的品质。

(三)双螺旋递进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应用

实例

双螺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的两条螺旋链,黑色螺旋链代表专业知识,灰色螺旋链代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入,体现了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并行关系,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有机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都上升一个层次(如图3所示)。

以项目一“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概述”为例(如图4所示),知识点一为水利工程项目的有关概念,目的是让学生区分项目、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的概念并了解其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红旗渠案例,向学生讲授我国红旗渠项目建设的历程,从而使学生理解水利工程项目区别于一般项目的特点,初步树立不怕吃苦的意志品质。知识点二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及一般过程,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过程与实质。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引入两河口水电站土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案例,通过案例,学生意识到先进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知识点三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与从事项目管理的意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门课程的作用及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引入鲁布革水电站与两河口水电站的建设对比,了解近年来我国水利发展的巨大成就,从而引导学生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学生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充满自信,从而进一步培养爱岗敬业的品质。知识点四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引入都江堰水利工程,学生进一步体会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顺应自然、人水和谐的治水哲学,从而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能够科学决策。

通过双螺旋递进式教学模式的相互渗透作用,学生在螺旋上升式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也有了明显变化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基因式嵌入,使课程教学达到入脑入心的目的与效果。

參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高远,吕甜甜.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融通机制探析[J].江苏高教,2021(4):98-101.

[3]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4]芦梦.现代工匠精神及其培养策略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5]丁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匠”精神及培养途径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8.

[6]张俊.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维度和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1):61-65.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Craftsman Spirit”of the New Era into Engineering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PENG Ying-hui, LIU Quan-ru, HUI Zhen-jiang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Shandong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 Rizhao, Shandong 276826, China)

Key words: new era; the “craftsman spirit”;“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作者:彭英慧 刘泉汝 惠阵江

改革创新水利水电论文 篇2:

守正创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牌

高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深入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是高校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根本途径,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坚持立德树人,抓好思政课改革着力点

2011年以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就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党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三个第一”理念,即努力把思政课打造成第一课堂、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第一学院、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第一学科;创造性提出了“三讲”新模式和工作“四联动”,即思政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

思政课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体系化推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长期探索形成了“三讲四联动”思政课教学模式,这对全面深化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所谓“三讲”,即课上教师精讲、课下专家活讲、校园文化常讲,构建形式多样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所谓“四联动”,即理论与实践联动、传统教育优势与信息技术联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教学部门与职能部门联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大格局。这一模式在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方面开拓创新,以构建“思政大课堂”和“工作大格局”为突破点,充分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使思政课成为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优秀课程,充分发挥了教学主渠道功能,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新局面。

久久为功,探索思政课改革新模式

近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钻研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增进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持续推进“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排头兵作用,打造出我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华水模式”“华水品牌”,形成了“华水效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政课教学在改革中不断改进和完善,2007年开始提倡“三讲法”、案例教学法、模块教学法、专题滚动法、双向交流法、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在此基础上,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行思政课“3+2”教学模式改革,即“3模块+2考核”。“3模块”即课堂讲授由3个模块组成:教师围绕专题精讲50分钟,班级围绕专题研讨30分钟,学生围绕专题写作业20分钟。“2考核”是指学生成绩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讨论和作业占40分,期末开卷考试占60分。实行“3+2”教学新模式,就是要通过每一次的课堂讲授,达到“三高一提升”的目标,即在一大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一次高精尖的专题讲解,班级组织一次高水平的讨论,学生写一次高质量的作业,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015年4月,思政课持续推进“四课联动”教学改革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学理性最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鲜明。在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学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贯穿主题演讲(“尚德杯”),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融入历史情景剧表演(“鉴史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以课堂辩论(“明理杯”)渗透课堂教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将微视频制作(“筑梦杯”)纳入课堂教学。教师对活动主题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大胆讲、努力演、机智辩、用心拍,将教学内容巧妙融入,紧扣时代主题。最后,以一场校级比赛的形式展示实践教学成果,即“尚德·鉴史·明理·筑梦”“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成果展示。这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是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有益尝试,更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推进的改革探索。

在“三讲法”、“3+2”教学模式改革、“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改革基础上,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三讲四联动”教学改革阶段。思政课“三讲四联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遵循三大規律和“八个相统一”,秉承上好每堂课、讲清大事件、影响所有人的原则,将常规教学与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不再囿于一名教师、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一个学期,形成主体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效果持久的思政大课堂。

深度融合创新,形成思政课改革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堂既要讲好故事,又要传播道理,做到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的有机结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把思政课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尚德·鉴史·明理·筑梦”“四课联动”,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使思政课“动”起来。学校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演讲比赛、历史情境剧比赛、课堂辩论赛及微视频大赛,结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开放自信的特点,将抽象理论具体化、枯燥理论生动化,有效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促进大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学校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成包括“华水苇渡”微博矩阵在内的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政品牌,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围绕思政课开展综合创新,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一致的育人体系,使思政课育人要素“全”起来。学校党委率先提出“三个第一”工作理念,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学校通过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场所,拓展教学时间,创新教学媒介,增加育人主体,形成了以思政课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深入挖掘华水元素,讲好华水故事,传递华水声音,弘扬华水精神,真正让思政课堂“联”起来。作为一所水利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非常注重水利文化方面的思政教育。比如:为各专业学生开设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建设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中华水文化;获批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建设水利博物馆;设立水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全国防汛抗旱知识竞赛;开设水情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帮助学生掌握水利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涵育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水利品质。

锐意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建设。近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政课建设逐步构建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新模式,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做出了有益探索,成效斐然。

教師队伍迅速成长。学校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1人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学生获得感显著提升。经10届6万多名本科生实践检验,思政课课堂出勤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尚德·鉴史·明理·筑梦’杯”已举办6届;学校“微言大义”讲堂举办66场;“华水苇渡”微博矩阵阅读量超过2亿人次。省内外推广反响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政课“三讲四联动”教育教学模式被浙江理工大学、江南大学、浙江水利学院三所高校应用,更被多所省内高校借鉴。成果获重要奖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经验被国家级媒体报道。2020年2月10日,《光明日报》第五版整版刊发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探索“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的文章。

责编:桃 子

作者:张梅

改革创新水利水电论文 篇3: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编制和分析

摘 要:按照综合指数的编制理论和方法,根据2015—201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所提供的数据,编制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以此为依据,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态势以及各个方面是优良的,但在办学条件、社會影响两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上精准发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江苏省高职院校治理上实施分层治理;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上深度改革。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指数;高质量发展;编制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假设检验的高等职业教育绩效综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6JYA004)

作者简介:谢忠秋,男,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工作时提出了新要求:“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聚焦到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对照“争当表率”的要求,更加彻底地推进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更高水平地推进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努力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就是要立足新发展格局这个大坐标,充分发挥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优势,在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江苏方案”上、人才供给上、服务贡献率上争做示范,率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趟过诸如产教融合体制不畅[1]、具有职业背景的高质量教师不多[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不够[3]、办学绩效不佳等创新改革的深水区。因此,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尤为必要,这有利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跨越上述障碍,早日实现“两争一前列”。基于此,本文以2016—2019年的《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依据,根据年度报告中所提供的相关指标和数据,在构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的编制理论和方法,以2015年为基准,编制出2016—2018年的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对此进行分析,从而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两争一前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各年度的《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包含了五大类指标,即办学资源指标、落实政策指标、记分卡指标、国际影响指标、服务贡献指标。其中,2018年的年度报告增加了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投入指标,2019年的年度报告又增加了2018年标志性成果与全国同类成果的对比指标。考虑到指标的可比性和不相关性,本研究按办学条件、社会贡献、社会影响、国际影响四大类对指标进行了相关整理,构建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二、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编制

综合指数编制的步骤主要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综合指数编制方法的确定等。

(一)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各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1.数据的收集。本文的全部数据均来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2019年),各指标的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数据处理。以2015年数据为基准,将2016—2018年数据进行动态化处理,计算各指标的个体指数。需要指出的是,在计算各指标的个体指数时,已将2015年和2016年以校均形式表示的诸如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等指标均乘以88所高职院校作了统一处理。其次,由于师生比是逆向指标,在具体处理时作逆向指标正向化处理。其他指标皆为正向指标,直接计算即可。经数据处理后的各指标的个体指数数据如表2所示。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权重的确定方法为客观赋权法中的离散系数法。考虑到权重的稳定性,以2016年各指标的个体指数为计算依据,共分以下两步进行计算。

1.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其具体步骤为:在每类中,以每类的组内标准差除以各指标值,得出各指标离散系数;然后对各离散系数作归一化处理,所得结果即为每类中各指标的权重,且所有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00。

2.计算各类指标的权重。其具体步骤为:分别计算出各类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然后对各离散系数作归一化处理,所得结果即为各类指标权重。通过计算2016年的相关数据,得出办学条件、社会贡献、社会影响、国际影响四大类指标的权重分别为:20、27、6、47,这四大类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00。

各指标权重和各类指标权重分别见表2括号中的数字。

(三)综合指数编制方法的确定

对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编制,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为综合指数法[4]。具体编制过程分为如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计算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1)

式中:ki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某一类指数;Xi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某一类中某一指标的个体指数;wi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某一类中某一指标的权重。

第二步,计算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2)

式中:K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ki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某一类指数;Wi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某一类指标的权重。

根据上述公式(1)和(2),运用表2中各指标个体指数资料,计算所得的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某一类指数和综合指数如表3所示。

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态势的分析

(一)总体态势分析

由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可以看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态势是优良的,具体表现为两大显著特征:一是综合指数值较高。以2015年为100,如果说2016年还只是小试牛刀的话,2017年则是大显身手,到了2018年更是锋芒毕露,综合指数值已超过500点大关。二是增进速度较快。2016年的增速还是36%,2017年则是近乎翻番,2018年也毫不逊色,增速仍然高达85%以上。而这种优良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无疑将为推动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两争一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类态势分析

从四大类综合指数来看,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也表现不俗,以2015年为100,除2016年的社会贡献类指数和社会影响类指数小有瑕疵外,2017年、2018年各类指数均超过了100%,尤以国际影响类指数表现更为突出,先是2017年类指数飙升至400点以上,后是2018年直冲900点关口,其增速分别比上一年高153.49%和110.01%。一方面,这表现出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基本面稳中求进的新态势;另一方面,这更显示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融入国际化,向国际化发展的勃勃雄心。从国际影响类指数可以看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新高地和样板”的过程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存在不足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办学条件类指数不高。以2015年为100,2016—2018年的类指数均没有超过120点,其每年增速也低于10%,2018年与2017年相比还是负增长。二是社会影响类指数偏低。以2015年为100,2016年是低于2015年的,2017年与2018年则基本相近,但这两年的类指数只是稍高于2015年不到3个百分点。另外,每年的增速是不增反降,在2016—2018年的三年中,2016年和2018年是负增长,2017年也只比2016年增长不到3个百分点。众所周知,社会影响好不好是直接衡量一个学校办学好不好的试金石。“手上举着的奖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说得正是这个道理。显然,社会影响类指数的长期偏低,不利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四、推动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上精准发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立意高远、意义重大。这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更多的新需求。而要实现这些新要求、应对这些新需求,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上,再次在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上精准发力。精准发力有两点要义:一是发力的方向要精准;二是发力的力度要精准。发力的方向要精准,就是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靶向推进现代化、构建双循环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力的力度要精准,就是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要着眼于解决当前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包括路径探索的挑战——高职院校实现公共治理的路径在哪里?标准确立的挑战——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落脚点、着眼点、契入点在哪里?制度落实的挑战——高职院校又该如何贯彻落实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5]只有针对这三大挑战精准发力,才能更好地打造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前瞻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与未来市场需求,在如何聚焦江苏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专业链、人才链上精准发力,为建设高端价值链、助力产业升级培养人才。二要前瞻于江苏省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落脚点,在服务和支撑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精准发力,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三要前瞻于江苏省工匠精神和匠心文化,在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及培养工匠人才上精准发力,不断使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发展格局。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江苏高职院校治理上实施分层治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作用。当前,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三大挑战,这就要求江蘇省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各高职院校在高质量发展上的难题、增强其发展动力、厚植其发展优势。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基于各高职院校层次上的不同,在院校之间实施分层治理。第一,对于“双高计划”的高职学校,其治理重点在于如何提升对接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绩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成为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之一。第二,对于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重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新高地和样板,使之成为江苏省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阵地。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上深度改革

在2020年8月24日召開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显然,经济的新发展格局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格局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相支撑。对此,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发展新格局,实现“两争一前列”,就有必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类型结构上进行深入改革。

1.深度改革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一是深度融合江苏省的三大产业结构,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做强各校的优势(品牌)专业;二是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要错位布局,避免专业重复,聚焦专业资源,高质量发展江苏省新兴产业所急需的新专业;三是对已经设置的重复专业,按照市场需求和专业基础的原则,进行动态优化,重点建设优势专业群,建立专业群与专业结构错位发展机制。江苏省高职院校应精准融合江苏省产业布局,错位培育专业特色,集中力量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品牌。

2.深度改革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结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大创新。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在类型结构上寻求突破,建立由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硕士、高职博士相贯通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体系。一是要加快高职本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立德、立能、立地的核心元素:立德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定位在做人;立能价值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达成上,定位在做事;立地价值体现在办学过程上,定位在服务地方。二是要加快高职本科学校规模设计,依据江苏省新兴产业需求链,布局高职本科学校供给链,在每个地级市建立1~2所职业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舒明祥.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C]//全国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大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47-49.

[2]任友群.“双师型”教师供给不足,职业师范教育大有可为[EB/OL].(2019-12-22)[2021-01-10].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53590436022065653&wfr=spider&for=pc.

[3]平和光,程宇,李孝更.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8(15):6-17.

[4]张发明.综合评价基础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0-12.

[5]本书编委会.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13.

[责任编辑   刘素萍]

Compilation and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Index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XIE Zhongqiu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index;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compilation

作者:谢忠秋

上一篇:中学优化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广播电视无线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