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因素论文

2022-04-26

[摘要]音乐欣赏课程在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中非常的重要。本文从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该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发挥其在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因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因素论文 篇1:

谈技工学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创新

[摘 要] 在高等技工院校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一门关键课程即为音乐欣赏课,它成为美育施行的重要渠道和必要环节,也能够作为提升学生素质修养的实用手段。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通过用心聆听,认真感受并充分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与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水平,起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作用与效果。音乐欣赏教学借助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体验到愉悦的感受。技工学校的音乐教师针对音乐鉴赏课,需要拓展音乐文化的素材和内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技工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创新

在技工学校的音乐欣赏课中开展并广泛运用创新教学,不但可以使音乐欣赏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音乐教育通常以审美为重点,进而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科学的鉴赏水平是培养学生良好审美能力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师在欣赏课的教学环节中应针对每个教学阶段,按照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要规律与艺术审美的心理特征,应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入趣味性十足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并培养技工专业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理念,有效地展现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音乐欣赏的功能、价值意义与作用

(一)音乐欣赏艺术在美育中属于最动人的创造,音乐教育的宗旨并非简单教授学生唱歌或者演奏,而是应教会人们如何科学地理解与鉴赏音乐,对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均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作用。音乐具有强烈的思想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绝非单纯机械的音符组合与随意的节奏设置及安排,而是能筑造人的艺术审美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底蕴的特殊文化艺术现象。音乐欣赏的真正目标也并非造就卓越的艺术精英或音乐大师,而是要激活大众的想象力,使其学会享受和欣赏音乐的美感,进而提升人们的音乐素养,因而具有净化心灵的教育作用。

(二)在所有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特别是文学、科学、哲学以及艺术领域中,其创作和欣赏都需要唤起丰富的想象力。美妙的音乐作品在激活人们创造性思维的环节中,能够有力推动人格的完善并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音乐欣赏可以感化人心,陶冶情操,在保持较为理性的节制状态中,以柔和、委婉或者伤感的曲调渗透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实现了音乐美和欣赏美的和谐统一。轻松优美的乐曲能够发挥治愈精神抑郁的功能,可以令人精神愉悦开朗,使脑细胞释放某种元素并强化其代谢作用,同时用优美的声波调节大脑神经,激活并完善创造性思维,有效调节情绪,有助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

(三)音乐欣赏能力是当代学生整体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键组成要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与水平。音乐欣赏课特别能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文明校园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鉴赏审美素养可以积极增强学生其他专业领域素质的培养,深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另外,音樂欣赏还能够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学生对伟大音乐艺术家的认知,从各种风格或领域的音乐形式中熟悉不同的风土人情及人文历史。音乐作品充满活力,可以将音乐家或歌唱家的思想感情与心灵感悟传递给听众。同时,音乐欣赏活动还可以促进技工学校学生的专业课程学科知识学习,由于专业教育和音乐教学中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相互影响和依存,相得益彰。因此音乐对学生思维的开启、想象力的唤醒以及记忆的增强,都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音乐欣赏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引,可以促成其乐观积极性格的形成,这是专业教育也必需的精神与心理基础。

二、音乐欣赏课进行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及现状

开展音乐欣赏教育课程契合了技工学校实行德育和美育的需求。而实际上,我国技工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并未深刻认识到音乐对学生鉴赏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生活情趣与审美品位的提高、其自身素养与专业素质的推动方面,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教师认为技工专业领域知识的教学和掌握、基础技能的训练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在音乐课程的设置安排、内容设计、教材编写、师资配备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都欠缺高度的重视。当代技工学校的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但并未获得真正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与包容的人文情怀,这种现象自然同社会和时代背景、历史与文化环境因素相关联,但涵盖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普遍性缺失,成为最关键的阻碍因素。因此,技工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和音乐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的作用,延续音乐教育的文化和传统,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创新力度,借助鉴赏的训练与教学的创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在此前提下也培养并提升其人文艺术的综合素质。

三、技工学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创新策略

(一)内容选择的创新

随着现如今社会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日益频繁,丰富多样的外来音乐形式相继引入我国,再者本土音乐作品的创作日渐繁荣,风格与传播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向。许多新的作品一经创作,便被大肆宣传报道,运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法以迎合年青一代的审美趣味。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审美品位标新立异的年龄阶段,偏向凭借自我观感的兴趣来选择与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若是完全依据传统的音乐课本进行授课,学生面对篇幅较大、知识深奥的音乐赏析介绍,往往会缓慢减退学习热情。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学习现状来改进与创新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适当增添部分新近创作或学生普遍乐于接受的作品类型,有助于增强认同感。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借助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环节中树立多元平等的文化艺术价值观,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因此教师需要依照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有针对性地灵活选用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更新音乐欣赏的方式,促进课程的时代性,充分体现传统和现代时尚的融合性。教师需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学生为塑造、培养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与调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进而构建并优化推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音乐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转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知识讲解,代之以学生持续反复、积极主动地感受、探究、思考并实践这些问题,培养他们勤学、善思、好问的优秀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设置音乐赏析问题,培养学生探索发现与解决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情境法是充分利用生动的形象,创设具体的欣赏场景,调动起学生的音乐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不但作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而且还应做音乐作品鉴赏艺术情感的传播者。教师应积极悉心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学氛围,使师生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共同思考与探讨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并体验音乐欣赏的乐趣,努力实现真正的动态教学,让学生有直接且主动的亲身感悟、反馈与体会,继而提升其音乐欣赏的欲望。

(四)巧妙利用比较鉴赏的模式

教师可以就同一作品的各种改编形式以及使用各种乐器进行演奏、传统艺术和现代音乐表演形式相结合、传统音乐同现代化先进多媒体相融合的多种审美层次,呈现出音乐欣赏内容的多角度审视途径,并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提升和增强他们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假若仅仅从作曲的技术和音乐理论剖析的方向来研究与讲解音乐知识,则较难实现审美境界提升的效果,并且无法满足技工学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要求。音乐欣赏课需要按照自身的教学特征和規律,强化对课堂欣赏教学目标、内容、形式、要求与实施渠道的深刻总结,革新偏离艺术素养提升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方式,确保音乐欣赏课朝健康和谐的路线发展。

(五)利用背景音乐使学生领会音乐艺术的生命力

在现实教学中,对实例列举的环节,以肖邦的《夜曲》欣赏为例。倘若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乐曲整体,则大概要占据所有课上的时间。为防止过度地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乐曲划分成若干部分,开展分层次讲解鉴赏内容,首先简要地分析作品曲作者的人物背景和人生经历,使学生加深理解乐曲创作者在谱写曲目时的内心情绪、感受和曲作者的身世背景。如此处理便能够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音乐作品当中的变奏和表达形式的含义与作用。肖邦的《夜曲》在创作环节渗透了作曲家在当时背景条件下所蕴含的丰富饱满的情绪,这首乐曲从体裁角度来说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并具有深刻的创新意义,在演奏当中呈现出寂静平和的特色,节奏方面彰显出夜的宁静和深远,使乐曲欣赏者能够在聆听时体会到静寂带来的陶醉魅力。教师可以在播放完毕整首乐曲过后,让学生畅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受,进而带动音乐欣赏课总体的教学氛围。

总之,技工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十分关键的渠道即是音乐欣赏课的开展,诸多院校均将学生的审美教育和音乐鉴赏力培养视为重要内容,借助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其健康、全面、协调地发展。音乐艺术审美欣赏教育非但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还可以帮助其完善心理与人格。因此教师需要研究此课程的创新,创造各式各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新.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审美教学[J].艺术科技,2017(7).

[2]何贵汀.试析创新教学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下旬),2017(1):135.

[3]周灵.谈技工学校音乐欣赏课的创新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7(1):198.

[4]司家伟.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学微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2(8):48-49.

[5]邵惠玲.音乐欣赏教学浅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3):173-174.

[6]刘静.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杨馥蔓

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因素论文 篇2:

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学

[摘要]音乐欣赏课程在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中非常的重要。本文从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该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发挥其在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欣赏 教学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人们情感的凝聚,有着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所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他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并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激发人们的美感。所以说,音乐有超越其他艺术的组织力量和鼓舞作用,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是最直接、最动人的。2006年教育部16号文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何谓高素质人才?李岚清说过:“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劳动,会生活,会审美”,而音乐教育大纲也规定:“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作为一门声音和感情艺术的课程,主要通过其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和鲜明的音乐形象来感染人,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手段、评价机制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1 高职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作用

1.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音乐欣赏可以用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高职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情绪情感也日趋丰富起来。他们有活力、有热情、重感情,这些特点使得他们正处于培养和提高审美素质的最佳时期。

1.2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等崇高品质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音乐在培养弟子中所起的作用,他的课程表一礼、乐、摄、御、书、数中,把“乐”排在第二位,把诗歌和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弟子的艺术修养和品性。今天,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音乐欣赏通过引领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进行艺术实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帮助大学生增进理解和合作观念、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尊重和吸纳多元文化、传承人类文明和财富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校教育在培养和引导学生向高尚的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这其中更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利用音乐欣赏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使之成为文明高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1.4促进学生智力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听觉和视觉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左半脑主管逻辑思維,有半脑主管形象思维,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科学的发明创造,同时音乐欣赏能够培养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开启创新精神的钥匙。

2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2.1课时稍显不足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音乐欣赏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安排一般为30个学时左右。这对于大多来自农村,对音乐知识接触较少的高职生而言,只能说是杯水车薪。由于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很难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

2.2教学内容无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大多为本科院校的音乐欣赏教材或师范院校的音乐用书,其内容一般都是先声乐后器乐、先国内后国外、先小型后大型的顺序,曲目的选择也是结合普通音乐院校的专业特点。

2.3教学方法与实际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直接套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强调音乐理论的讲解和难度较大的曲目的欣赏。这样的教学方法缺少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认识,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是脱离了高职生的音乐基础,易使高职生困惑地认为音乐难懂,而远离他们所热爱的音乐;二是偏离了高职生选修音乐欣赏课的目的。他们是希望通过音乐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拓展知识面;三是易使高职生陷入艺术的层面,而忽视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容,难以达到提高情操、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境界的目的。

2.4师资队伍需加强

对高职生进行音乐教育,教师是关键。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音乐教师不足的现象。根据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为宜。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配备的教师数为1~2人。教师数量上已不充足,同时大多数音乐教师还需要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因此,音乐教师课程压力非常大,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对教学活动展开科研探讨。而大多数音乐教师经常兼教非自己专业的艺术课程,长期处于“现学现教”的状态,专业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3 如何上好高职音乐欣赏课

3.1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

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人才,而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意识。音乐欣赏课作为艺术修养的一种途径,在教学中要注意教与学并重。不要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唱会或背会或听会什么,而是教会他们怎样去记、怎样去听、怎样去理解、怎样去掌握审美。尽量让学生能够了解各地区各民族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了解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科学的关系,并指导他们掌握好的学法。

3.2教材内容、结构要独具特色

音乐欣赏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是一门补充课程,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材在选择上应注意深入浅出、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为学生们所熟悉和喜爱又有一定深度的曲目。教材的选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性。职业教育的音乐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它的德育功能。因此,音乐欣赏课所选用的教材应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教师应寓教育于欣赏之中,用那些反映社会本质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作品来净化学生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民族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民间音乐。同一民族也会因区域不同而有多种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民族音乐。教材在选编时应将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编入其中,传授给学生。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等,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

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统一性和多样性。高职音乐欣赏课教材应遵循国家教委规定的“一纲多本”的原则,在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文字教材与软件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特色鲜明、优化配套的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第四,按音乐结构进行选材。音乐作品的结构方式即曲式结构,它是体现音乐作品形式美的组成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构成、音乐结构的基本单位及这些基本的组成。如在选择曲式结构时,可按单乐段一二、三段式一复二部曲一复三部曲式一回旋曲一变奏曲式一回旋奏鸣曲一交响乐这样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作品体裁时,可先选声乐作品,后到特性乐曲作品,再到小型或中型的乐曲,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理解,逐步提高。

3.3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么放录音欣赏歌曲、器乐曲,要么老师亲自演绎,学生怀着崇敬、仰慕的心情倾听,这样的欣赏教学违背了欣赏活动本质上要求的全身心参与和投入。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就必须通过学生参与审美活动而获得审美体验。欣赏教学应该是一个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这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是全身心、全方位的参与,不仅仅是听觉的参与,还包括视觉、运动觉、语言直觉等方面的参与。

(1)创设情境。它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良好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如运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创设情境,运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想象情境、课堂中的问题情境等。

(2)引导学生情感投入。课堂聆听环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感知音乐、积极启动“审美心理操作”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首要法宝,是培养学生良好聆听习惯的根本保证,是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欣赏学习方法的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引用闭目聆听法、心唱聆听法、问题聆听法,处理好动与静,主动与促动、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提高音乐聆听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进人音乐情感之中。例如《二泉映月》的欣赏,从作品自身的情境出发,以作品的发展为线索,让学生想象月光下二泉的宁静优美,老盲人的一声叹息,打破了月夜的沉寂,如泣如诉的琴声把阿炳对生活的不平、愤慈、无奈和一隆出等不同感悟揉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3)鼓励艺术创新,引导学生情感升华、人格升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經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成功体验的最佳方式,也是学生自我展示、培养和保持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所以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创新是实现审美主体情感升华的重要手段。

3.4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对知识水平的评价具有反馈、调解、激励、导向和强化学科意识的功能。音乐欣赏课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它不能全靠卷面考试和听辨应试,教师对音乐欣赏课考核的方式应带有灵活性。应多组织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进行讨论发挥,让学生思考发言;另外,学一个月或几个星期可以给学生出个题目(在学习范围内)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作或者口头阐述,无论是积极的发言还是私下的写作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都要算作成绩打上分数,按总分的比例积累。到期末如果需要出卷的可以出卷再考,但是分数不要占得太多,如果平时已经按百分之百的比例积累了,就可免去期末卷面考试。音乐欣赏课学习的关键在于平时,要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学习,善于分析,勇于发言和创造,比到时候突击性考试效果要好得多。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欣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程目前还是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多面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中的作用。

作者:盛 夏

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因素论文 篇3: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

摘要: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就必须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现从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音乐欣赏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方法与策略,旨在为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现状;原则;方法与策略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并非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而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步骤因循守旧,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小学音乐欣赏课一般步骤是这样进行的:首先介绍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其次让学生初听作品,感受形象。再次让学生分段听赏作品,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作用;最后学生听赏完整的作品,熟记音乐主题。在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全盘包办、一讲到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学生没能真正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也没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2.音乐背景强调过多,音乐本身体验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音乐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而置“音乐”本身价值于次要的地位。而且叙述的语言过多,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数字,到头来对于所欣赏的音乐却一无所知。老师一味主观灌输乐曲伟大的美名,或是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却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直接有所感受。

3.教学方法缺乏情趣,教学设备品质不佳。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仍是比较传统的、有时虽然使用了多媒体设备,但更多的时候只是充当了播放员的角色,在音乐播放中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而且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视听设备品质不佳。多数学校的视听设备不如家庭设备,有些学校甚至投入不够或滞后。再好的音乐在低劣音响的摧残之下,怎会让人喜爱?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更新思想观念,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娱乐和欣赏之中,体验音乐的美感,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鲜活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教学效果不应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而应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2.情感体验原则。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坚持体验性,使欣赏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在重视情感因素作用的同时,还需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欣赏是由知觉欣赏进入情感体验,最后到达理性欣赏。小学生应以情感欣赏为主,逐步进入理性欣赏。在这一阶段,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欣赏教学,让学生多听音乐、感受音乐,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克服死教硬灌的教学方式。

3.实践性原则。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说不隶属于理论学科,而是属于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审美教育,是鉴赏音乐的实践和训练。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参与”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

4.因材施教原则。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各阶段的音乐能力和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各种音乐能力也因人而异,各地区、各学校、不同班级的音乐学习基础也有差别。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纲》来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各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适当照顾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在各自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进步。

三、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策略

面对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作为音乐教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一些做法。

1.教学民主,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要想真正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教学设计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就必须先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要为全体学生特别是为学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条件来参与。因此,在设计欣赏课时,就必须采用先让学生视听音乐作品;然后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站在主人翁的地位自由地发表意见。

如四年级教材中的民乐合奏《赛马》欣赏,当学生欣赏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有的学生说:乐曲开始好像“答答答”的马蹄声;有的说:好像是牧民们对草原在唱赞歌;有的说:这是牧民们在赛马;有的说:这是草原人民奔向美好未来的决心;有的说:乐曲在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踊跃发言。这一过程不外乎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发言中没有一位学生是讲完整的;二是老师事先设想的某些程序被打乱了;三是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讲不到点上,甚至有学生说感到有点害怕。这时教师应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应尊重、悦纳学生。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爱护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把讨论的意见归纳一下,达到预期的目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气氛,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开启心灵之门,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主体。

2.活化教材,让每一篇歌曲都趣味盎然。教材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载体。而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欣赏一篇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将富有刺激、挑战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真正成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主体。

如二年级教材中的音乐欣赏《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这是一首反映少年儿童热爱祖国之情的歌曲,音乐亲切明快,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但是二年级学生所能领会的只是表面的快乐情感,产生不了细腻而深刻的感受。这时,教师就可以对教材作活化处理:一是请学生谈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是把《草原就是我的家》和《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的歌曲组合起来。并提醒在两首歌曲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比较。对比欣赏后,学生再想象一下回答:第一首歌像是描写美丽大草原,表达出对美丽大草原的热爱;第二首歌好像小朋友们手拉手唱出优美抒情的赞歌。这样的处理使音乐欣赏更有趣味,并且能巧妙地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使学生能主动地、轻松的学习。

3.思路清晰,让每个教学环节都井然有序。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要对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作精心有序的设计。

比如五年级教材的欣赏歌曲《祝福祖国》,可以采用排节目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先让各班的文娱委员和主要班干部组织本班同学排节目,并在音乐欣赏课时表演。采取这样的方式,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千方百计地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境;在排练节目时,道具的选择、演员的化妆,每一个表演的动作都让学生自己按照对《祝福祖国》歌曲的体验和理解商量加以确定,结果同学们的表演都十分出色。这说明在准备和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对《祝福祖国》这一作品有了深切的体验。

4.授之以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胸有成竹。开设音乐欣赏课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所以,每让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就要让他们掌握一些方法,积累一些知识和领悟一些道理。一首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想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像《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就产生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眼看着祖国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蹂躏,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冼星海满腔悲愤,但又坚信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特别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抗日战争必定取得胜利。于是作者谱写了这部作品,为抗日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以上几点是笔者多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虽然收到了一些效果,但尚待进一步实践完善。总之,小学音乐课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寻求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慧歆.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文学与艺术,2010,(4).

[2]沈睿.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08,(5).

[3]杨卫兵.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其意义[J].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2003,(1).

作者:周媛

上一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