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途经论文

2022-04-16

对许多公司和国家而言,创新似乎是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当我们以为找到解决方案,能够为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建立竞争性体系时,竞争环境却变了,或者资源枯竭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服务途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服务途经论文 篇1:

镜下张北「民生财富」摄影俱乐部草原行

31辆车,历时48小时,穿越数十个村庄,行驶近430公里,由31位越野车手组成的越野车队乘载着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的贵宾客户,开启了中国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民生财富”俱乐部的“草原牧歌 镜下张北”自驾游摄影之旅。

为满足民生银行客户的兴趣爱好,中国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民生财富”摄影俱乐部于2012年9月15日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站活动。在俱乐部的倡导和安排下,俱乐部会员乘坐越野车穿越群山,前往张北草原感受自然、淳朴的景致,并将其记录在自己的镜头中。

山路、碎石、泥泞、山岭重叠、沟谷纵横,这里人烟稀少、山路崎岖,却独有蒙古高原向华北绿林过渡带的多种地貌和风光。途经燕山余脉桦皮岭时,摄影俱乐部的会员们纷纷将相机聚焦成片的莜麦田,一位会员兴奋地喊道:“这种成片的金黄田地搭配着远处的草原、群山,中间还有红白相间的房屋,太有画面感了!”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李树峰受邀与“民生财富”俱乐部会员一起体验了张北草原的迷人魅力,并与会员交流心得、分享摄影经验。“此次乘坐越野车穿越群山,前往人力难以到达的地方感受自然之美,给我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摄影体验,希望‘民生财富’俱乐部未来能举办更多非同一般的摄影活动。”李树峰说。

俱乐部负责人表示,“未来‘民生财富’俱乐部将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推出更多以俱乐部为主题的非金融服务平台增值活动,回馈老客户,并招募新会员,与客户共度美好时光,共享财富成长带来的快乐。”

金融服务途经论文 篇2:

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模样

对许多公司和国家而言,创新似乎是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当我们以为找到解决方案,能够为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建立竞争性体系时,竞争环境却变了,或者资源枯竭了。未来15年至20年里,促进增长和繁荣的国家创新体系将变成什么样子?要打造基于科学、技术和创新的长期全球竞争力,政府和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我们从一个非常规的想法谈起:任何国家未来的成功,都要求整个国家能够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生态系统,并在整个私人和公共部门中采用最先进的技术。

可以通过两种投资科技的主要途经加强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第一,大量投资教育和研发;第二,建立宽泛的生态系统,发挥公共部门的促进作用。

投资教育和研发

在教育和研发方面的投资,提高发明、创新的能力与工具,从而增强经济的生产力潜能。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外凸现象。

然而,很少有哪个社会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科技资源。前苏联及其经济就是一个很好例证。前苏联曾对科技进行大量投入,但其经济潜力和生活水平,却远低于可用资源被有效利用时的应有水平。

企业面临同样的挑战。由于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中的革命性发明,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一度名声大振。让手机成为如今这样强大工具的大部分技术,都是在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研发的。施乐没有能力应用其研发成果,善用它们的却是诺基亚(Nokia)和苹果(Apple)等其他全球性公司。

“发明”和“创新”这两个词语经常被交替使用,但正如施乐的例子,发明能力不可被简单视为创新实力。

建立宽泛的生态系统

通过科技投入加强国家经济增长潜力的第二种途经,就是建立宽泛的生态系统,发挥公共部门的促进作用。

如今,充分利用一国生产潜力的能力对提高其全球竞争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切似乎都归结到创新潜力,即企业和国家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科技潜力。在我最了解的移动技术领域,我们只看到了应用的第一波大潮,主要受娱乐和网络社交的驱动。我敢预测,更大的浪潮还在后面,例如金融服务、物流、教育和卫生的数字化革命。

目前,在为全球市场创造最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方面,硅谷以及类似的科技和创新中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创新之岛”的出现仅仅是第一步。我深信,下一阶段,覆盖整个国家的更宽泛生态系统将成为开发生产潜力的关键。

将知识转化为金钱,比将金钱转化为知识容易得多。这将使生态系统之间未来的竞争变得非常复杂。某一环节的薄弱或缺失,即可导致资源浪费,降低投资回报。

关于创新产品和服务供需的作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说明。如果技术突破能被尽早采用,创新便会活跃兴旺。在刺激创业理念,创新产品、服务的需求方面,通过税收优惠或投资试点项目,政府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型企业需要广泛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整个经济和政府需要与之协调,以鼓励尝试新方案。政府机构应把注意力和资源放在建立正确类型的创新架构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地进行指导和监管。

在构建支持创新的广泛生态系统过程中,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勇气是重要因素。可以说,创新总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准备好接受失败,高谈阔论鼓励创新则是妄言。每个应用新技术的项目,都需人们接受并乐于承担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风险。精神风险指的是颜面尽失的风险,是令自己甚至他人失望的风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公众往往不愿承担风险。这虽可理解,但易导致谨小慎微,最终拖沓懈怠。失败了却勇于承担风险的人遭到惩罚,而谨小慎微、拖沓懈怠者却安然无事,这不是鼓励创新的方式。

领导力与公私合作是关键

如何改变这种厌恶风险的态度呢?我相信,领导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政策制定者应鼓起勇气推动并带头改革,捍卫那些有能力拿出新的解决方案的改革者。

除此之外,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迫切需要建立更深入、更具战略性的合作。数字化的潜力是巨大的,但如果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没有紧密的合作和有效的分工,其潜力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政府的作用是提供工作架构,而私营部门的企业必须带头执行。

作者:埃斯科·阿霍(Esko Aho)

金融服务途经论文 篇3:

农村剩余劳动力国际转移模式研究

中国有13亿人口,8亿多在农村,其中农村劳动力就有4.98亿人。据测算,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近2亿人。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难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创造的“二元经济理论”明确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必须向非农产业转移——即农村人口城镇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劳动力就业的国际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国际转移已经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笔者仅就国际转移(或称出国劳务)农村剩余劳动力模式和战略进行探讨。

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国“打洋工”的实践尝试

中国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就有不少地方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国际转移模式。

吉林延边地区模式。吉林延边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出国劳务,成功进行国际转移,从1989年到2003年,延边可以统计的出国劳务就有114517人次,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涉及的行业有渔业捕捞、建筑、机械加工、运输、服装加工、海上运输、农业、林业等10余种。出国劳务的总收入约为40亿美元。延边地区外派劳务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劳务管理逐步规范化。延边朝鲜族自治政府出台了多项规定,加强了对外劳务合作的统一管理和规范要求。在政府重视和支持下,延边地区有12家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具有对外承包劳务经营权的窗口公司,有30家从事外派劳务的外经窗口公司和中介机构,还有专门负责外派劳务出国前教育的相关学校,使全州外派劳务的管理和教育一体化,有力地促进了外派劳务的发展。二是劳务市场多元化。延边地区最初的对外劳务市场主要是俄罗斯、韩国、西班牙,后来拓展到日本、美国、中东以及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出国途经多元化。延边地区许多朝鲜族家庭有海外关系,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就业途经。除了政府和中介机构组织之外,有海外关系的居民通过走亲访友的方式,纷纷到国外打工。有的靠探亲出国,有的采取商务途径,还有的以结婚等名义出国,而且以民间方式出国的人次,比正规途经出国的人次还多。

江苏模式。据商务部2006年4月2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分省市区排序,江苏省排第一位,完成营业额319738万美元,新签合同额330973万美元,派出人数44163人,期末在外人数100280人。江苏省外经企业向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建筑、制衣、电子、机械、翻译、医护等各类劳务人员,尤其以工程承包下的劳务为特色。江苏省的外经企业在海外坚持以优质、高效和诚信赢得市场。外经企业十分重视把好“两个关口”,一是选送关、一是培训关;坚持“思想好、技术好、身体好、本人志愿、家属志愿”的选人标准;进行思想教育、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外事纪律教育,参建国国情、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识培训,使外派人员在海外时刻注意维护祖国形象,受到所在国的欢迎。

山东威海模式。威海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与韩国、日本一水之隔,出国劳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威海地区组建国际劳务合作公司,专门负责对外劳务业务。该公司统计,从1995年以来,威海累计派出国外的劳务人员2.1万人次。威海地区出国劳务人员多数去韩国和日本。威海模式的特点有二:其一,政府重视创造出国务工条件。为了开拓业务市场,威海国际劳务公司2004年一年就花掉国际国内通讯费80.5万元,专门为民众联系海外业务,而且开通威海至韩国仁川的客轮“金桥”号,每周三班,往返不断。其二,外派劳务以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主体。

经济全球化时代劳动力国际转移是必然趋势

国际转移主要是国际工程和劳务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是指劳动力在境外短期居住且有偿提供劳动和服务的一种商业行为,国际上通常称为“劳务输出”。国际转移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就业渠道,是经济国际化、科技国际化、人力资源国际化的具体体现,是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走势与客观要求。

1.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劳务合作。国际贸易剧增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之一。20世纪末期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率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日益增高,世界各国的生产和消费,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联系、渗透和融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国际贸易的发展必然带动和促进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跨国公司已经发展到6万家,拥有50余万家分支机构,控制了全球1/3的生产、2/3的贸易、70%的对外投资、70%的专利和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促进劳动力国际转移的重要因素。国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之一。对外的直接投资,必然伴随着一揽子生产要素的移动,这也是促进当代劳动力国际流动和国际转移的直接动因。

2.加入WTO为我国劳动力国际转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中国加入WTO,融入经济国际化潮流,这是推进中国劳动力国际转移的极好机遇和条件。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它既包括有形的劳动力的输入输出,又包括提供者与被提供者未进行实体接触情况下服务的国际间的有偿输入输出。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过境交付,指一成员国境内的服务提供地向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如金融服务、网上交易等。二是境内消费,指一成员国的消费者到另一成员国境内消费服务,如旅游、留学等。三是商业存在,指一成员国允许任何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实体到本国来开业、提供服务,包括投资设立“三资”企业,或工程承包或设立分支机构等。四是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在其他国境内提供服务。加入WTO,使我国能够享受发展中国家的正常待遇,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前,我国劳动力国际转移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贸易保护主义和政治因素的干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海外投资、移民和留学等涉及劳动力空间转移问题时,受到严重的制约。加入WTO之后,按照有关原则,我国可以得到一些相应的权利和特殊的条件,要求发达国家进一步对我国开放劳务市场、工程承包市场、国际教育市场和无歧视的移民条款,进而畅通劳动力国际转移渠道。同时,入世之后,国内市场逐步国际化,外国资本、劳务和技术不断地涌入国内,增加劳动力就业的竞争压力,也迫使国内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主动意识,迫使国内管理部门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建立运作灵活、管理有序、上下联动的劳动力国际转移新机制。

我国推进剩余劳动力国际转移的战略

1.确立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新理念。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面向世界,走出国门,确立国际转移新理念。一是要认识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的必然性;二是要明确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的可行性。其实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战略构想,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运作方式和途经的优化。有些地方的做法很值得推广。黑龙江在俄罗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俄远东犹太自治州,将2500公顷土地租赁给中国农民种黄豆,400多公顷土地种瓜果蔬菜。目前,黑龙江农业境外开发项目遍布远东地区6个州27个区,农业综合开发面积达210万亩,输出劳务累计3.5万人次。2005年6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二届中俄投资促进会”上,浙江新洲集团签下了“森林砍伐及木材加工项目”,新洲集团获得俄罗斯一林场的采伐权,采伐期限为25年。该林场面积24万公顷,经营区面积16.4万公顷,可采蓄积总量为1784万立方米。不仅是俄罗斯,就连一些非洲国家,也存在大量劳动力转移机会。非洲很多地方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状态。而非洲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热量充足,可以一年收获3季,只是生产水平低下。

江苏农垦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赞比亚累计投资90万美元办农场,如今成本早已收回,仅2002年就盈利54万美元。现在已发展到4家农场,累计拥有2000公顷土地的永久性产权。如果能够在非洲建立几百个几千个农场,对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和人口拥挤,可谓上好的出路。三是要看到国外对农业劳动力的潜在需求,即看到我国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的良好前景。比如,日本有544万公顷的可耕土地,而农业人口只有882万人,日本2002年就已经使用外国劳动力76万人。可以预计,未来的日本将会继续雇佣外国劳动力。韩国也是如此,在未来20年,韩国也将出现人口减少,而且韩国这几年已经开始雇佣外国劳动力。日、韩如此,美国、欧洲国家更是这样,俄罗斯也是外籍劳动力需求大国,这就说明,农业劳动力国际转移是大有可为的途径。

2.健全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管理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散兵游勇不行,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规范地进行,这就需要建立起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管理体系。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国际转移领导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明确具体管理部门,而且必须统一归口,不能多头管理,以免造成政出多门,形成管理混乱。二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国际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和发布国外劳动力需求信息,引导各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三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培训机构和输送基地,根据国际劳动力需求走势,结合国内剩余劳动力现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国际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此提高国际转移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实力,有效地占领国际劳务市场。四是建立国际转移劳务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机构的职能、范围、纪律和违规经营的处罚条款,提高中介机构的信誉度和中介能力,为国际转移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五是建立国际市场开拓机构,专门负责对外联系和开拓国际劳动力就业市场,形成信息发布、技能培训、中介引领、后期服务一条龙,使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真正成为一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黄金渠道。

3.制定鼓励农村劳动力国际转移的方针政策。从国家和地方政府角度,要出台相应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劳动力国际转移方针政策,以及维护国际转移劳动力权宜的法律规范,使之在法制轨道上发展。加快立法,制定《保障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按照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的规定,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签订海外劳务合作协议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社会保障协定等政府间和组织间的协定,建立危机急救工作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纠纷处理机制,为国际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领事保护,制订境外企业和国际转移劳动力领事保护实施办法,维护我国境外企业和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本文是湖北省十五社科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人口国际流动与中国劳动力国际转移研究(项目编号2004170)”的成果之一。

作者:刘昌明

上一篇:金融危机思考论文下一篇:境外直接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