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水资源保护论文

2022-04-16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有很大改观,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和完善农村环境的治理,是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结合农村环境污染实际情况,分析造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和谐社会下水资源保护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和谐社会下水资源保护论文 篇1:

从西南旱灾看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捅 要]2010年的西南旱灾引起了全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思。本文从导致旱灾的原因入手,对大气、森林和水环境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环保立法中存在的共性缺陷,以期引起对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西南旱灾;造成原因;保护缺失问题

2010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发生大面积重度旱灾。截至3月底,西南地区重旱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9654万亩,占到全国受旱面积的83%。同时,整个北方地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沙尘暴席卷了全国37个城市近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高气温、少降水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旱情初露头角。

干旱问题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和直接后果。寻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灾难源于气候的异常,而气候的变化是生态环境失衡的体现。简单来说,由于环境破坏,大气圈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气候多变,极端天气多现。降水的过多或过少,气温的过高或过低,直接表现为地面状况的各种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冰冻雪灾。今年的旱灾等等。那么,要从根源上解决旱灾和类似问题。依靠人工力量的救助仅仅是缓兵之计。我们要分析大气环境、水资源等整个生态圈存在的问题,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造成西南旱灾的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气候异常;森林破坏所造成的气候调节功能下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大气供水能力减弱。

首先,大气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要素,一切生命过程都离不开大气。这就决定了大气环境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而非仅仅关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一部分大气的污染会在季风及多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扩散到整个环境中去。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及企鹅体内的DDT就是极好的证明。对于人类来说,大气污染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从其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重点:其一,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其二,大气特性的改变会造成很大的危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所带来的污染呈几何倍数增长。燃煤燃烧所造成的煤烟型污染,生产、使用石油所造成的石油型污染,建筑施工所造成的废气、粉尘混合型污染以及发动机尾气排放造成的氮氧型污染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类型。这些污染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形成直接威胁,而且导致整个自然生态的恶化。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其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正常节气改变,各种气候将更加极端而具有破坏性。西南地区的干旱据气象局分析,其原因为“北方的冷空气下不来,南方的暖湿气流上不来,两者不能相遇就无法形成降水”①。同时,温室气体排放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臭氧层变薄,其保护作用也就随之减弱甚至消失,紫外线对农作物的损害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森林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改善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环境要素,它既可以调节气候,净化大气,又可以防风固沙,蓄水保土,还有保存生物物种、提供林产品等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森林是通过影响局部气候而影响大气降雨分布的。一方面,森林通过对林冠以上大气降雨的重新分配来调节降水,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另一方面,降雨落到树下的枯枝落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会被蓄积起来。森林这种拦截、吸收、蓄积降水的功能,对于减轻旱涝灾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森林就是“地球之肺”,而现在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由此造成的森林问题也日益---严重。森林的滥垦滥伐使得森林资源的消耗量远高于生长率,森林的大面积减少和质量的降低,导致森林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也随之减弱,对气候的调节功能也远不如从前。

再次,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其重要程度与大气比肩,一旦受到污染,又会有更为直接严重的后果。目前的状况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不到全球水体的0.1%,不仅在人口、经济压力下遭到过度开发,而且还不断的被污染与浪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用水量最大的国家,而水资源仅占世界径流量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西南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密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生产等各方面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自然更大。地表径流的过度利用和地下水的过度开发,使得地表径流量变小,空气中吸收的水分不足,无法完成大气的水循环,从而导致缺乏降水。表现为春季的大面积干旱。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成为了全球性日趋严重的难题。

目前中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框架,但是在具体细节规定和实际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甚至空白。这些缺陷一方面使得环保工作在实际运作中受到很多阻碍。无法达到现行制度规范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表现为实际的环境资源保护中有很多空子可钻,很多危害了环境资源的行为得不到相应法律的规范和制裁,从而无法达到保护的目的。本文提到的三个造成干旱的原因。在环境资源立法保护中存在共性的保护缺失问题,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1.监管不善问题。在环境资源保护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随意、缺乏有效监控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了保护法的有效实施。环保部门及相关部门并未从认识上将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定高度,也就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将各项措施发挥最高效率。例如森林开发所造成的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未受到有效的监控和制约,人们的目光往往集中于资源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环境破坏所形成的外部成本。环保工作的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又与日常生产生活、经济利益紧密连接,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这种隐形的外部成本,搭乘环境的免费车。如果没有明确有效的权力授予以加强管理,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没有公众、企业、社会团体的积极配合,很多情况下显得力不从心。   2.相关内容未进行量化规定。环境资源的保护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这三方面都要求相关的法律法规给出具体量化的标准。从而提高监测手段,辅助监管工作的进行。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只规定了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宗旨和大条框,很少具体到实际中的数据标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要达到什么样的数据标准才算在合理范围内的排放?森林的砍伐量要在什么范围内才不至于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这些都是实际中需要解决的环保量化问题。同时存在的问题还有,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虽然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了规定,但是其标准制定太早,已经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要求。我国在2010年全球气候峰会上做出了低碳减排的承诺,这更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监测技术和手段的水平,制定更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仅是废气。还包括污水等各个相关方面标准的综合制定配合。

3.环境资源税费的征收和应用不力。其一,在税种设立上,我国没有专门的环境税,只存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税、消费税等。这些税种各自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相互配合的体系来有效保护环境资源,也无法形成—个稳定专项的环保税收来源。其二,在税费的征收上,现行的征收标准过低,不符合现在的社会经济情况,失去了防污惩戒的作用;征收工作没有强制部门保证实现,实际征收过程中会遇到拖、欠、少交等实际障碍;征收到的资金人不敷出,有些没有在实际环境建设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征收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覆盖如生活污水、尾气排放等生活污染方面。税费制度是我国环保工作的主要资金保障,无论是费改税还是完善税费制度,都要消除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观念。实现防污减排职能。

在实际的环境保护中,我国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既要政府主导规范,也要公众提高环保意识,予以积极配合。才能实现我们防止和减少人为造成的灾害,保护环境资源,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作者:张 鑫

和谐社会下水资源保护论文 篇2: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防治对策

摘 要: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有很大改观,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和完善农村环境的治理,是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结合农村环境污染实际情况,分析造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由于没有受到重视而遭到巨大的破坏,同时农村环境的污染又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和完善农村环境的治理,是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经之路。

1 农村垃圾污染情况

1.1 养殖业带来的污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肉蛋类需求逐年增加,从而带动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而养殖业在农村一般呈分散状态,量大类杂,各种畜禽的粪便排放未经过处理,直接造成空气污染、环境恶臭和地表水的严重污染。

1.2 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造成的污染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资,造成过多的化肥流入地表破坏土壤结构和污染地下水,环境生态污染进一步加剧,直接威胁到水源、土壤、空气的质量及人的健康。

1.3 生活垃圾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致使农村使用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比较泛滥。但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而这些生产生活废物和生活污水却没有经过相应的处理,直接被排放于附近的农田和道路上,释放出各种有害气体,使空气和土地遭受严重污染。

1.4 秸秆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由于在饲料、还田及化工领域对秸秆的再利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农村农作物收获季节,大量秸秆杂草无法处理,农民常偷偷燃烧秸秆,且燃烧时间较为集中,致使烟尘大量释放,农村大气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1.5 工业污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乡镇政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招商引资。而这些发展中的乡镇企业却缺乏统筹规划,布局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污水和废气排放肆意。乡镇政府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予制止,使这些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成为农村环境新的污染源。

2 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2.1 农村环保法律缺失

由于我国近年来才开始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大多数都是分散在其他的法律文件之中,并且内容也只是概括性的,还没有专门针对性的规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在农村环保执法和整治环境问题的工作中难以操作,具有一定的困难。

2.2 环保意识淡薄

长期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使农民环保意识较差,对于国家违禁的药品仍然滥用,对于环境的破坏现象认为与己无关,只顾当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地方基层干部只追求经济上的发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使经济发展和环保关系脱节。一些乡镇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不能从源头与生产过程中严控污染源,对于已发生的污染事故存在侥幸心理,并对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督加以干扰。

3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3.1 控制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在农村推广使用高效率、低毒量、少残留的化学农药、化肥和防治作物病虫害的高新技术,严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制定相关使用标准体系,使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管得到保障。对于畜禽养殖业,形成集中规模化,提高畜禽粪便的处理技术,可以发展农村沼气,把畜禽粪便减量、无害、资源化,使其得到综合利用。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做好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填埋,河道的清理,如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和控制水土流失。认真展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和改变农村的生活环境,努力做到使饮用水源得到保护,固体废弃物、人畜粪便等污染得到综合治理。

3.2 推广农业生态工程,加快环保农业发展

结合农村自身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利用环保农业技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的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农村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相关部门要加大开发研究环保农资用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生态农业得到利益最大化。同时,政府、农业科研部门、农业环保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增进与农民的相互配合,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在维持农村生态和谐、保护农村环境上,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是农业调整的方向,是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3.3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利用多种宣传形式,讓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农村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对农村中小学生从小灌输环保意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环保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营造环保氛围,引导群众从小事做起,文明生活,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改变牺牲农村环境、破坏农村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3.4 加大农村环保投入

在农村环保问题上,建立监督机制,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对环保资金的流动进行监督,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保证资金切实用在农村环保工作上,使农村污染预防和治理得到保障。

3.5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

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对待具体的实际情况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对待制造环境污染的对象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使农村环境生态受到法律制度的保护,农村环境的治理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真正实现农村环境的生态保护。

4 结语

由于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使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农村环境的污染治理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因此,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调查研究,针对情况确定工作思路,并且不断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政府部门也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予以重视,切实有效地制止环境污染的蔓延,使农村环境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浅析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与治理[J]. 刘冬梅,高明珠,王雪静.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9).

[2]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 牛新章.河南农业.2014(05).

作者简介:刘路明,男,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4年6月,生态学专业,硕士,中级工程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现从事环境管理工作。

作者:刘路明

和谐社会下水资源保护论文 篇3:

哈尔滨湿地资源现存问题及保护对策

【摘要】湿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哈尔滨市在这一方面还很落后.湿地保护现存许多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市湿地现状并提出了几条建设性的对策:完善法规建设,提高湿地保护思想意识;控制湿地开发规模;开展湿地的科学研究。为我市湿地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湿地; 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

湿地、森林与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的重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污染、泥沙淤积等环境问题,使湿地及其功能处于严重的威胁之中,导致湿地不断萎缩退化,环境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减,严重地危害了湿地的生存与发展。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已成为当务之急。

1.哈尔滨湿地资源现存问题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市湿地正在遭受着破坏和严重威胁,盲目的进行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的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直接造成了天然湿地面积的消减、功能的下降。大量侵占天然湿地,湿地面积减少使湿地调节径流的功能大大降低,水旱灾害频繁。工农业废水、生活废水的排放和油气资源的开发,严重污染和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威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打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的平衡。

1.1湿地数最急剧减少

目前湿地开垦、改变自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自然湿地是造成我市自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城市建设的开发,使原有天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大规模的道路和水利工程建设,阻断地表、地下径流,改变区域水文分布,湿地面积萎缩,是湿地减少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一些江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森林资源遭到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影响了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水库淤积,湿地面积不断缩小,功能衰退;大面积开垦,使湿地数量减少,影响了区域内的水汽含量,失去天然潮湿的下垫面,造成春早、夏涝,风沙化、盐渍化加剧,土地生年力下降,区域内气候不稳,洪涝灾害、早灾和风戈的年出现率呈上升趋势。

1.2污染加剧,生态功能下降

污染是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在我国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影响正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迅速增大,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大量未经处理的“三废”直接向湿地排放,目前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这些有害污染物不仅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造成影响,使湿地水质恶化, 造成供水短缺,而且使湿地的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功能的下降削弱了其对洪峰的削减和均化作用,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松花江两岸形成了宽达数百米的沙滩区,河道淤积,洪灾次数和危险性增加。1998年我省特大洪灾和这个原因不无关系。

1.3开发过度,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过度的开发,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导致湿地动植物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使越来越多的物种,特别是珍稀生物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甚至灭绝,湿地植被的特有种类也在逐渐消失。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挖沟排水、河流的改道,地表水分被疏干,造成湿地的严重退化,原始真草甸沼生及湿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植被发生演替,生态系统结构趋于单一化。由于湿地开发,面积减少和生态质量的下降,严重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致使种群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使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物种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或灭绝,湿地生物多样性受损。哈市辖区湿地生态系统片断化、破碎化、岛屿化现象较为严重。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寄生虫流行。

1.4利用模式单一利用率和生产率低

我市的湿地利用多以人工水田种植、自然芦苇地、沼泽草地和各种水面养殖为主,利用模式单一,使得大量湿地资源仍处于自然或传统生产状态,利用率不高,有50%的湿地资源未被利用.我市湿地生产多以自然生产和传统生产为主,水田多为中低产田,水面的养殖生产率和芦苇的产量更是大大低于国内其他地区。

1.5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滞后

虽然湿地资源保护的内容在多项法律中均有体现,但湿地管理却是处于谁家都管,谁家都管不了的尴尬境地.甚至一些有关部门都想从湿地中获取利益,只顾索取,不问保护。

2.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2.1完善法规建设.提高湿地保护思想意识

为了保护好湿地及其生态环境,急需制订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法规,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针对性强的地方法规和条例,依法保护湿地资源。加强宣传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对湿地的认识水平。提高公众意识,特别是提高领导干部及湿地周围地区居民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爱护湿地、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风气和伦理观,把湿地保护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動。

2.2控制湿地开发规模

开发强度过大是造成湿地面积缩小、环境恶化、生物种类减少、生产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适度规模”应是湿地开发利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2.3治理污染,进行湿地生态功能区划,维持人与湿地的和谐发展

考虑湿地的净化阈值,在充分利用湿地的自净化能力,同时严格控制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调控人类对湿地的开发利用活动,建造人工湿地,遏制工农业生产对湿地造成的污染。根据湿地群所发挥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松嫩平原湿地进行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划,重点保护、恢复或重建其关键生态区,抑制湿地的退化。

2.4 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

做好有关湿地的类型、结构、功能的调查,湿地污染现状、原因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湿地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保护规划,通过国际组织或者政府间的合作逐步建立并开拓以湿地保护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渠道,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国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丰富的湿地资源是自然界赋予中华民族的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好我们的湿地资源。

【参考文献】

[1]付薇等.龙江省湿地资源现存问题及对策.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17-19.

[2]李典友.国湿地环境现状与保护恢复对策.皖西学院学报,2005.4,21(2):73.

[3]王华等.城湿地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防护林科技.2008.7,(4):88-89.

[4]高凤霞.地环境保护的思考.污染防治技术.2006.12,19(6):37-39.

[5]秦毓茜等.析中国湿地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6,(6):183-184.

作者:王臣

上一篇:绿色财务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矿产地质勘查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