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2024-05-01

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县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地下水,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的水体(含地热水、矿泉水)。

第三条 【管理原则】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地下水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地下水与地表水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二)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采补平衡,防止污染,保障可持续利用;(三)计划用水,厉行节约,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生产用水;(四)实行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相结合。

第四条【政府职责】县政府加强对地下水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地下水管理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部门职责】县水务局负责本县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县环保、建设、国土、城市执法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信息共享,并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县地下水管理保护相关工作。

第六条 【技术推广】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鼓励和支持地下水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

第七条 【公众参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义务,对违法勘查、开采、污染地下水资源的行为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考核表彰】县政府加强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的监督和考核工作,对在管理和保护地下水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地下水规划

第九条【规划编审】县水务局应当按照上一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结合本县实际,编制本县内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县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市水务局备案。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地下水的依据。

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监测等规划应当服从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第十条【规划基础】县水务局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地下水资源勘察和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勘察和调查评价成果是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编制和修订的依据。

第三章 地下水开发利用

第十一条【开采原则】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深层承压水作为饮用水源或战略储备及应急水源严格限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已经开发的,应当建设替代水源,制定削减开采计划,逐步封闭取水工程。

第十二条【开采计划】县水务局根据本县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和水位控制指标,制定年度开采计划报县政府批准,并报市水务局备案。

第十三条 【规划水资源论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工农业布局等,涉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应当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

第十四条【地下水影响评估和论证】新建、改建或扩建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建设项目地下水资源影响评估报告。对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规定,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

第十五条【取水许可】直接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县水务局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取水许可证载明的事项使用地下水,不得擅自转供或者改变规定的用途。

篇2: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295号

(2013年6月16日发布,2017年10月30日修订)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南京市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地下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全面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科学利用、采补平衡、防止污染的原则,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四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下设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地下水资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 1 — 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辖区内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

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制度,并对区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义务,有权对破坏和污染地下水资源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对保护地下水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市、区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第七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等有关部门编制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编制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应当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 2 — 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应当划分地下水功能区,确立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和水位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划分地下水功能区时,应当明确备用地下水源地及其保护范围。

第八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可开采区,明确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控制线。

第九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地下水资源综合考察和调查评价,作为地下水资源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依据。

第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站点和动态监测信息化系统,实现在线实时监测和监测信息共享。监测站点的日常管理由所在单位负责。

第三章

— 3 — 第十一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制度,坚持优化利用、分层取水的原则,并符合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中确定的可采总量、井点布局和取水层位的要求。

第十二条

建立市、区、取水户三级用水总量控制体系。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下水总量控制要求,统一下达本市地下水用水指标计划。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定额管理要求和用水户实际情况,下达具体的用水计划。

第十三条

开采地下水资源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取水计量依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水资源费。

第十四条

采矿及地下工程疏干排水影响地下水资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前,应当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采矿、地下工程疏干排出的水用于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缴纳水资源费。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新建、扩建、改建地下水取水工程:

(一)地下水开采达到或者超过计划可采总量控制的;

(二)地下水水位明显低于水资源保护规划规定的控制水位的;

(三)因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的;

(四)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来水供水可以满足需要的;

(五)利用地表水供水且可以满足用水需要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宜取用地下水的。第十六条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取水口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取水计量设施和远程监控装置,计量设施应当接入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动态监测信息化系统,并保证正常运行和使用。

禁止擅自拆除和更换计量设施。

第十七条

现有水源井权单位,应当向水资源管理机构办理备案手续。没有办理的,应当在本办法颁布后一个月内办理。

第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用地下水的,应当组织节水评估,出具节水措施和配套节水设施设计方案。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验收;未

— 5 — 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擅自投入使用。

第十九条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取水档案和用水管理制度,如实填报用水报表,做好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和水位日常观测工作,保障监测设施完好。

第二十条

凿井开采地下水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取得取水许可后,由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将资质证明和凿井施工方案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方案施工,防止污染地下水。

第二十一条

水源井开凿竣工后,应当向水资源管理机构移送下列资料:

(一)成井地区的平面布置图;

(二)单井柱状剖面图;

(三)单井的测试水量和水质化验报告;

(四)取水设备性能和计量装置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二条

禁止在城市、集镇等建筑物密集区取用地下水用于地源热泵系统。在其他区域利用地源热泵系统取用地下水的,建设单位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手续。

— 6 — 地下水地源热泵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邀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二十三条

除城市、集镇等建筑物密集区外取用地下水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采取可靠回灌措施,安装采、灌两用计量装置,确保回灌水到达同一含水层;

(二)地下水供水管、回灌管不得与市政管道连接;

(三)水源井设置应当避开有污染的地面和地层,抽水井和回灌管应当设置水样采集口及监测口;

(四)对抽水量、回灌量及其水质、水位进行定期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地下水地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单位应当在井孔施工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下列资料:

(一)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勘查报告;

(二)凿井施工方案;

(三)含计量监测设施的管网设计图;

(四)凿井施工单位技术等级证明材料。

第二十五条

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停止使用地下水

— 7 — 的,应当办理取水许可注销手续。

地表水或者自来水供水水源不能满足需求,需要重新启用已经封填的水源井的,应当重新办理取水许可手续。

第四章

第二十六条

水源井应当根据土层、水源类型、取水用途划定保护范围。矿泉水水源井应当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划定保护范围。

水源井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场;

(二)堆放、填埋垃圾和有毒有害物质;

(三)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性行为。

第二十七条

水源井内出现水浑、水位异常幅度下降,或者发生井台断裂塌陷、计量装置失灵等异常情况时,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停止取水,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

— 8 — 第二十八条

备用地下水源地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垃圾填埋场,兴建有污染的企业;

(二)将不符合国家回灌水水质标准的水灌入地下;

(三)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四)使用无有效防止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贮存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五)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

(六)利用含有毒污染物的污泥作为肥料;

(七)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性行为。

第二十九条

在地下水的水源地补给区和径流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和扩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不得设置生活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废弃物堆放场或者转运站。已经建成的,应当限期治理、转产或者搬迁。

第三十条

报废、闲置或者施工未完成的水源井,所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编制封填方案,并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

— 9 — 督下封填水源井,防止污染地下水。

第三十一条

采矿或者建设地下工程,应当对不同含水层进行分层止水。

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的,采矿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水文监测、地质勘探用于观测的钻孔应当分层止水,其余钻孔应当在勘探结束后封堵。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监督和协调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二)会同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编制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划定水功能区;

(三)组织实施地下水总量控制计划;

(四)行使地下水取水许可权限,监督检查水资源费征收制度的执行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三条

水资源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地下水资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二)组织实施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

(三)监督检查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执行情况;

(四)组织开展地下水资源的普查、登记、建档工作;

(五)监督检查地下水资源监测站点布设和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监测情况;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四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热水、矿泉水的勘查、采矿许可审批的监督管理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监督管理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下水资源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五条

水资源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加强对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检查工作。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井权单位应当封填水源井逾期不封填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每井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将矿井或者地下工程建设疏干排水用于生产生活的,依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南京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第四十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地下水资源,是指储藏于地表以下包括地热水、矿— 12 — 泉水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地下水。

(二)地源热泵系统,是指以岩土体、地下水或者地表水等浅层地热资源为低温热源,由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制冷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包括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第四十一条

篇3: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一、水文地质构造分布特点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地质构造受整个河西地区在大地构造控制和晚近地质时期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形成了由南而北平行排列的三个不同的自然地理构造单元:南部祁连山~阿尔金山褶皱断裂强烈隆升带;中部走廊平原新生代强烈沉降带;北部马鬃山~北大山褶皱断裂缓慢隆升带。其水文地质条件, 因地理位置、气候和地质构造条件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南部祁连山区分别有数条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山脉, 这些山脉是晚近地质构造时期的强烈隆起带。该区地层出露比较齐全, 各山脉广泛沉积下新生界南山系浅变质岩层, 局部分布有震旦系地层, 泥盆重三迭系遍布全区, 侏罗~白垩系分布于疏勒南山, 野马南山广布着第三系地层, 党河南山西侧与野马南山分布有大片花岗岩侵入体, 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各河谷盆地之中。根据地貌成因及形态特征, 本区可划分为以下两个地貌类型:侵蚀构造中高山地形和山前 (山间) 洪积倾斜平原。

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的因素主要有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貌、人类活动等。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具有多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但各个单元都有相似的规律, 归纳起来, 可分为四个区, 即:降水补给区、径流补给区、垂直排泄区和水平排泄区。

(一) 降水补给区

祁连山脉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分布了大量的积雪和现代冰川, 给本区山间盆地及河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源泉。根据甘肃省地质研究所资料分析表明, 在疏勒河水系的地表径流中冰雪融水量占37.6%, 降水占22.9%, 地下水占39.5%。但不论怎样划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降水量无疑是最直接的补给源泉。冰川、积雪是降水量在气温作用下的长期积累, 其消融量是降水量超长期重新分配的结果;地下水是降水量入渗在山间裂隙中, 在重力作用下向泉水溢出带排泄, 其排泄量是降水量短期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 降水量是该区域的补给源泉, 地下水主要以基岩裂隙水的形式存在。

(二) 径流补给区

主要指河谷盆地山前洪积扇的顶端, 当河流出山后, 有一部分地表径流直接渗入洪积扇松散含水层补给地下水。如龚岔沟洪水流经18千米后漏失殆尽, 洪水渗漏系数达0.66;平原区洪水流经河流时产生河道渗漏量, 洪水渗漏系数为0.28。如野马滩洪水流程只有7千米, 平原区平均流程只有4千米。因此, 各盆地地下水的补给量取决于各盆地山前径流量和洪积扇顶端的岩性和松散岩类沉积物的孔隙度。在补给的同时, 地下水大部分以8‰左右的水力坡度向盆地下游运动, 这就形成了其补给~径流的双重特征。

(三) 垂直排泄区

主要指各河谷盆地单元的中部冲洪积平原区, 地下水流动速度随含水层岩性粒径的逐渐变细而越来越慢, 在含水层突变或含水层不均匀地区, 溢出地表或水位埋藏深度变小, 直接形成大气蒸发。如野马滩盆地、野马大泉一带, 不但泉水出露, 而且地下水水位埋深只有1.5米左右, 这一带的主要特征是含水层的沉积物粒径较细, 地下水运动滞缓, 逐渐向垂直排泄过渡。

(四) 水平排泄区

在各河谷盆地的下游或出口处, 地下水在河流两侧以泉水的形式集中排泄。石包城、盐地湾、党城湾、野马滩等河谷盆地均以泉水形式排泄。

三、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降水对地下水动态有显著影响, 河流 (包括部分雨洪) 入渗及蒸发蒸腾等, 则是制约地下水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但由于所处位置的差异, 控制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也不尽相同。南部山区地下水动态类型以水文~径流型为主, 径流~蒸发型为辅。山区各河谷平原山前洪积扇群带, 地下水埋藏较深, 河流包括部分雨洪的入渗过程是引起这里地下水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随着山体与河流距离增大, 河流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逐渐减小。在河流下游以及河谷平原区, 地下径流在运移过程中有潜水蒸发存在, 但其数量较少。

四、地下水分布特征

该区域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但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基岩裂隙水根据所处地貌部位的不同和地质构造上的复杂性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高山区, 该区降雨量大, 构造裂隙十分发育, 地下水十分丰富, 部分单泉流量在5升/秒以上。二是浅山区, 该区降雨量少, 补给条件差, 加之岩性多为片岩、凝灰岩、片麻岩等, 地下水比较贫乏。

五、地下水含水岩组分类及富水性

按照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层岩性、水力特征及地下水补、排条件, 该区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以碳酸岩为主的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四个类型。

(一) 松散岩类孔隙水

1.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在石包城盆地、小昌马盆地、野马滩、党城湾及盐池湾等河谷盆地, 以及一百四十里戈壁地带, 含水层主要由上更新统~下更新统洪积层, 上更新统~全新统冲积层及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组成, 山间盆地及山前洪积平原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及垂直分带性, 即自山麓向盆地中心或下游岩粒由粗变细, 在垂向上由单一巨厚层型卵砾石逐渐过渡为双层或多层型砾砂及粘土夹层, 如党城湾、石包城盆地, 这种规律非常明显。这类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深度更具有规律性, 一般山前水位埋深均大于100米, 而在下游一般以泉水的形式溢出地表, 如石包城、党城湾的芦草湾、野马滩下游的别盖泉、小昌马盆地的西湖赵家庄泉等。

2.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间承压水。

仅分布在各盆地中心部位或下游地区, 含水层为下更新统冲~洪积岩层, 其形成过程主要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 河流及洪水所携带的物质由于搬运能力和距离的限制, 在距补给源较远的下游地区沉积了许多细颗粒物质和粘性土的夹层, 而冰雪山区的冰雪融化及大气降水给各盆地的含水夹层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向下游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动能, 而由于隔水夹层的制约, 使这些层位的地下水压力越来越大, 一旦穿透隔水层还会自动向上运动, 即形成自流泉, 如石包城盆地就属这种类型。综上所述:山间盆地及山前平原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及层间承压水有以下特征:

(1) 含水层的富水性主要受含水层厚度及岩性控制, 水量丰富区, 含水层厚度一般为50~100米;水量中等区含水层厚度为10~50米;含水层厚度小于是10米为水量贫乏区。由山麓向盆地中心过度富水性由强变弱。

(2) 地下水位埋深自山前至盆地中心由深变浅, 即由大于100米过渡为100~50米, 10~5米及0米。

(3) 地下水质主要受补给源水质的控制, 从山前至下游水质由好变差, 即矿化度由小于0.5克/升逐渐过渡到1~2克/升, 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盐型过渡为硫酸~重碳酸盐型。

(二)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石包城、野马滩、党城湾及小昌马等河谷盆地边缘的低山丘陵区, 含水层主要为二叠、朱罗、白垩系的砾岩、砂岩, 水位变化较大, 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雨入渗补给, 其次为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

基岩山区褶皱裂隙较为发育, 基层倾角大, 主要为裂隙孔隙潜水, 白垩系含水层岩性多为砂岩, 粉砂岩, 水位埋深一般达15米左右, 单井涌水量0.596立方米/天, 地下水矿化度4.6克/升, 水化学类型为型水。

(三) 以碳酸岩为主的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在大雪山区, 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野马滩南部, 石包城北等区域含水层主要为震亘系灰岩及前震旦系大理岩, 灰岩多为厚层状, 构造和裂隙极为发育。其含水层富水性和水力特征分布规律可分为二种类型。

1. 水量中等区 (单泉流量大于1升/秒) 。

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区的大雪山, 疏勒南山, 由于受冰雪融化及大气降水补给, 地表水通过碳酸岩节理及溶洞、裂隙入渗, 因此地下水的补给源十分充沛, 据调查:单泉流量为1~10升/秒, 有随季节性变化的动态规律。水质良好, 矿化度小于1克/升, 水化学类型为型水。

2. 水量贫乏区 (单泉流量0.1~1升/秒) 。

仅零星分布于野马滩南侧的低山丘陵区, 由于补给量小, 含水层多为大理岩及片麻岩, 单泉流量一般为0.22~0.45升/秒, 矿化度2~3克/升。水化学类型为型水。

(四) 基岩裂隙水

该区域按含水层富水性可分为三个区。

1. 水量中等区。

主要分布于石包城南部、野马滩、盐池湾盆地南北两侧及党城湾南部和广大的基岩山区, 这些地区大都为高山, 地下水补给来源十分丰富。基岩风化作用及构造作用比较强裂, 各种裂隙都很发育。因此单泉流量都大于1升/秒。最大的可达7.0升/秒以上, 水质矿化度1~3克/升, 地下水类型一般为型水。

2. 水量贫乏区。

主要分布于整个区域内的中低山地区, 这些地区所处地貌不利于地下水的富集, 降雨量小, 无地表径流及冰雪补给, 加之岩性大部分为板岩、页岩、砂岩及部分火成岩都不利于透水和含水, 单泉流量一般为0.039~0.39升/秒。

3. 水量极贫乏区。

单泉流量小于0.1升/秒, 分布面积较小, 主要分布在石包城至党城湾一带的山前地带, 由于补给贫乏和含水岩层的作用, 不利于地下水的富集。

篇4:浅谈地下水资源管理

关键词:地下水 水资源 管理

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12-01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城市缺水现象尤为严重。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由于其分布广泛,水质良好,便于利用等特点被人类广泛利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城市建设步伐的提速,水资源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痛苦过程。地下水作为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性资源,其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应引起人类社会的高度重视。

2 地下水的特性

地下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系统性、随机性、流动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可(不可)再生性、双重利害性及战略资源特性,具体体现如下。

2.1 地下水的系统性

地下水和地表水一样,也是按系统形成和分布的。不同的是地下水是由一定地质结构构成,是有密切水力联系的统一体,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层、层岩和地质构造条件控制。而地表水的分布主要由地形控制。一般在闭合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汇流范围有时相同,而在非闭合流域,二者的汇流却相差较大。

2.2 地下水的随机性

地下水的变化很大程度受水文现象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如年际间变化有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之分,也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之分,而这些变化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

2.3 地下水的流动性

水是流体,在外力作用下是可以流动的。地下水的流动主要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在各自的水层间,自高而低,自上而下的流动,最后汇入到大江大河中。

2.4 地下水的不可替代性

说地下水不可替代是因为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没有哪种物质可以替代。在地球上,没有地下水是非常可怕的,人类将会失去生存和延续的基础。

2.5 地下水的稀缺性

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需求来说,地下水是稀缺的。尽管它在某种情况下有再生的可能,但对人类来讲,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还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近十几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地下水在供给与人类开发利用上出现矛盾。而相对一定区域而言地下水资源量总是有限的。这就使地下水资源具有了稀缺性。

2.6 地下水的可(不可)再生性

水文循环使地下水获得再生,地下水从大气水和地表水获得补给,再向大气与地表排泄。随着水文循环水量不断获得再生,水质变得更加清新。地下水的再生能力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补给源水量的大小,另一个是含水系统接受补给的条件。

一般而言,浅层地下水与水文循环活跃,与大气圈、水圈联系密切。在含水系统中平均贮流时间短,其再生能力好。賦存于深层的地下水,隔水层阻碍其参与水文循环,可再生性缓慢,甚至导致不可再生性。

2.7 地下水的双重利害性

地下水的双重利害性主要体现在开发利用上。若开发利用合理,能为人类造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可能造成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等。

2.8 地下水的战略资源特性

地下水相对于地表水而言,一是水质好,不易污染。由于地下水赋存于地面以下,水质比较洁净,特别是深层承压水,埋藏深度大,阻隔性强,不易污染。二是分布广泛。地表水多分布在低洼之地,构成当地的侵蚀基准面。地下水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可分布于侵蚀基准面上下,如深层承压水、浅层地下水等。三是地下水的水量,动态变化比较平稳。

3 地下水的管理现状

大量事实证明,目前我国的地下水管理工作非常薄弱,没有能够实现对地下水的最优管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地下水的管理工作涉及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配置等多个环节,水利、地质、煤炭、冶金等多个部门都拥有地下水的管理权。且其开发、利用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很难达成对地下水的最优管理目标。这其中,水利部门侧重于防汛、抗旱、灌溉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地质部门多关注深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对地质构造有时会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于煤炭和冶金等部门,其在开采及作业的过程中也经常会与地下水发生联系。我们现在之所以发生一些生态环境的问题,主要就是缺乏对水资源的优化管理,当然地下水也在其中。

再一点是,目前我国大量的地下水观测井的分布按行政区来设置,而水资源的管理是按流域来划分的,这也造成了管理上的不同步。要解决这一矛盾仍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我们去做大量的工作才行。另一方面,水利部门与地质部门之间也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对地下水的管理各有侧重点。水利部门侧重浅层地下水研究,而地质部门则侧重深层地下水研究;水利部门重点从三水转换来研究管理地下水,地质部门则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研究管理地下水。两者在管理理念上存在较大分歧。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近几年地下水的无度开采、超采现象严重,地下水水位下降较快,应提早控制。

4 结语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地下水的管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要解决此问题,需做好如下工作:

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充分利用水法赋予水利部门的职能,加强对地下水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地下水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地下水的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

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地下水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和完善地下水检测体系,全国一盘棋,统一管理。

根据地下水的特性,将水文学方法和地质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既要研究地下水的水资源特点,又要探索其赋存条件,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卢文喜.地下水系统的模拟预测和优化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篇5: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规范我市机井建设市场秩序,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甘肃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甘肃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我市境内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单位、个人(以下简称取水单位)和凿井施工的单位、个人(以下简称施工单位)。

第三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有效保护,并坚持采补平衡的原则。

第四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第五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好地下水资源水质、水量的勘察和评价,建设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监测网络,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变化情况,确定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可开采区,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第六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全市的地下水资 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机井建设规划,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市规划,审批本辖区内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和机井建设计划,同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章

开采审批

第七条 地下水资源是宝贵的经济战略储备资源。凡在我市凿井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取水单位,必须遵循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严格按计划取水,节约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第八条 新建机井的取水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取水申请经水管(处)所审查后,逐级上报县(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管理权限批准后方可建设,未经审批,不准擅自凿井取水。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和计划,及时进行现场勘察核实,合理确定井位、井距。

第九条

机井的审批必须严格遵守《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甘肃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程序规定》等有关规定审批。

第十条

在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凿井取用地下水资源,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城区自备水源用水户限期关闭自备水源。

第十一条

禁止在泉域范围内凿井提取地下水资源。除生活用井外,在地下水超采区域不得再新增生产用井。超采区域和荒滩、荒地等范围内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限制开采区,要通过评估鉴定,报废效益衰减、能耗高和已干涸的水井,逐年进行更新改造,严格控制水井布距,实现合理布局,防止采补失调。

第十三条

可开采区,确需新建机井或更新改造的,要严格按全市规划和计划审批,合理确定井点布局、井距、井深、取水层位等技术数据,新建机井与原有井井距一般保持在500米以上,井距不足500米影响他人利益时,需取得原取水单位的同意。

第十四条 工业和其他建设项目批准后,需要取用地下水资源的,必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在办理取水许可申请时,项目建设单位要提供“项目审批文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价报告”和取水许可申请应当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具体按《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程序规定》(1994年水利部4号令)第六条和第十一条规定执行。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五条 为了保证成井质量,维护取水单位合法利益,实施凿井施工招投标制度。凡在我市境内承建机井的施工单位,必须通过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经过审查同意后进行招投标,中标后按取水许可批准的井点布 局、取水层位等技术规定进行施工作业。

施工单位在投标时,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单位资格证、工商营业证、税务登记证、法人资格证、从业人员技术等级证等有关证件。取水单位凭取水许可申请审批文件与中标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要按核定的井位施工,如必须改变井位时,必须由取水单位和施工单位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复核同意;未经同意,不得更改。

第十七条

施工单位要确保成井质量,在施工中要严格按规范采取地层岩样,编录和描述。成井后,施工单位要及时进行抽水试验,测定水量,并提交下列资料:

㈠单井的实际井深、井径(内径)、井管类型、静水位、动水位、机泵型号、单井的测试水量和水质化验报告等有关资料;

㈡ 机井竣工图、机井钻进地层剖面图;

㈢ 机泵设备性能和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八条

机井施工必须按照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建设管理等有关规定进行,施工由取水单位监督、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质量检查。

第十九条

机井完工后,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施工单位和取水单位现场检查验收,测定静水位、动水位及机井出水量等资料,由三方会同签证。验收合格者发给取水许可 证,方可启用水井。验收不合格的,由施工单位负责处理。

第二十条 为了掌握地下水动态,加强水资源管理,凡在我市境内凿井提取地下水资源的,必须安装合格的计量仪表,其费用由取水单位承担。

第二十一条

因工程建设需要确需拆除或废弃的机井,由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单位按单井造价对井权单位予以补偿。

第四章

工程管理

第二十二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机井及设施的监督管理,明晰所有权,确定经营权,实行单井一表、一卡、一证、一牌制,建立机井管理档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十三条

机井及设施的管理,实行取水单位自主管理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推选责任心强、懂技术的人承包经营管理,强化经济技术指标考核,明确责任,落实管理任务,做到井井有人管,井井有制度。

第二十四条

成井要根据其特性进行合理配套,同时要井房、渠道、量水设备等配套齐全。

第二十五条

机井和配套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维修,提高机井的完好率。

第二十六条

严禁破坏、盗窃、强抢机井机泵及附属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盗窃、强抢的机井机泵及 其设备器材。

第二十七条 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对辖区内的机井进行普查登记,建立机井档案及数据库,并将普查情况汇总后,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建立机井报废鉴定和审批制度。确定损坏严重或无法修复使用的机井,必须经过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鉴定,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可列为报废。

第五章

用水管理

第二十九条

取用地下水资源实行县(区)总量控制和单井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第三十条

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市政府批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核定的地下水可提取总量,结合各灌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用水实际核定其提取总量。

灌区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结合纯井灌溉和井河混灌溉的实际核定单井取水定额,核发取水许可证。要逐级分配,将水权配置到各用水户,并核发水权使用证。

第三十一条

用水计划必须坚持“水权集中,计划配水,统一调度”的原则。做到用水有申请,提水有计划,配水有秩序,供水有指标,灌水有标准。

第三十二条 严格规章制度,厉行节约用水,强化定额管理。确定水权要指标到户,分配给用户的水权,节约归己,浪费不补。

第三十三条

要按轮次实行“水量、面积、水(电)费”三公开,接受用水户的监督,规范民主管理,增强水务透明度。

第六章

水费征收管理

第三十四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提取地下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照《甘肃省水资源征收管理办法》和全市农业用水成本价格核定及足额征收的相关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和基本水费。纯井灌面积每亩每年征收4元的基本水费,井河混灌面积的基本水费按河灌面积标准征收。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计划)累进加价制度。计划内执行标准水价和水资源费;超计划累进加价收取水费和水资源费。

第三十五条

水资源费按《甘肃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第七条执行。其标准为:

㈠工业、经营(含建筑业)和城镇生活用水0.15元/m3;

㈡农业灌溉用水0.01元/m3。(农民灌溉用水,计划内暂缓执行,超计划实行累进加价制)超计划取水的,按下列标准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超计划10%~30%的,对其超取的水量加价1倍征收;超计划30%~50%的,对其超取的水量加价2倍征收;超计划50%的,对其超取的水量加价3倍征收。

第三十六条

水费由所属水管处(所)征收、管理。用于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地下水计量设施的配备以及机井运行管理等。

第七章

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七条

市、县(区)水政监察大队依法监督、检查并查处违反水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 单位和个人要积极配合水政监察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者阻碍其执行公务。

第三十九条

盗窃毁坏机井机泵及附属设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等有关规定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收购盗窃、强抢机井机泵及其设备器材的,由工商、公安、水利等部门依法查处。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和第十四条的,由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依照《水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的,依照《水法》第七十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篇6: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一、制定《办法》的背景和目的(一)背景:制定《办法》的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污水处理厂的兴建,目前县污水处理厂已上马建设,待投产后必然要征收污水处理费,如果不抓好地下水的管理,特别是城区地下水的管理,势必会影响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二是地下水开采有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由于前两年的干旱,使开采利用地下水情况有所上升,有必要进行规范和有效的管理。

(二)目的意义:

1、制定实施本《办法》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需要。

2、制定实施本《办法》是加强全县地下水资源管理,特别是规范城区地下水开采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需要。

通过加强和规范城区地下水的管理,一方面可以增加自来水的用水量,直接增加县自来水公司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污水处理费的征收额,另外也可以增加一定数额的水资源费。根据2005年城区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的调查,城区利用地下水群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居民自用,共327口水井,多为深3-5米的手提井,按每口每月取水5吨计算,年取水总量约2万吨;二是经营服务业,主要是浴室、洗车等个体户,共19家,按每口每天取水10吨计算,年取水总量约7万吨;三是企业用水,按县自来水公司提供的数据,2005年城区企业取用自备水量为100万吨(包括文溪水、小山溪水和地下水)。通过加强管理后,如果将以上三类用水总量下降50℅计算,则可以增加自来水公司收入六十余万元,水资源费如果全额全面征收将有4万元左右,除去省市分成,县水务局可增收约0.8万元。

3、制定实施本《办法》是明确和落实地下水管理的行政主体,规范运作程序的需要。

(三)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 1

费征收管理条例》、《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二、《办法》起草过程

《办法》草稿于2006年1月份基本完成,4月15日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后,又对《办法》相关条文进行了调整、修改和完善。

2006年5月16日,由县政府陈志身副县长召集法制办、水务局、建设局、物价局、安文镇政府、自来水公司等单位,对《办法》草稿进行了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有两块,一是管理主体问题,根据建设部30号令《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规定》第四条“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以及我县水资源分块管理的现状,城区地下水的管理应由建设部门负责,但为了今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经协调后城区和农村地下水资源均由水务部门管理。第二是工作重点问题,提出了“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的工作思路,确定《办法》出台后首先重点抓好企业和经营服务业的用水管理。

三、《办法》主要内容

本《办法》共分五章,二十五条。

第一章 总则,共四条。主要明确制定本《办法》的目的、适用范围和行政管理主体。

第二章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共十条。是本《办法》的核心内容。其中:

第五条规定了应当办理取水许可的情形: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取用地下水的;

(二)供水管网已覆盖集镇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取用地下水的;

(三)供水管网未覆盖区域的单位需要取用地下水的;

(四)开采矿泉水等地下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情形。

第六条规定了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情形:

(一)为保障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必须进行临时应急取用地下水的;

(二)为消除对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临时应急取用地下水的;

(三)为

农业抗旱和维护生态环境必须临时应急取用地下水的;

(四)在供水管网未覆盖的区域,因家庭生活需要取用地下水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情形。

第七条至第十四条规定了申请取用地下水资源的办理程序,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取水许可证的有效期限。

第三章 监督检查,共四条。主要明确主管部门管理权力和用水单位的义务。

第四章 法律责任,共六条。主要明确了未经批准擅自建设地下取水工程、未经批准擅自取水、不按规定安装计量设施、不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等几种情况的处罚办法。

第五章 附则,一条。明确了本《办法》的施行时间。

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人员问题。一方面由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且用水户普遍持有对立情绪,工作难度大,必然需要当地政府和建设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目前水务局水政科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且是借用人员,难以有效开展工作。因此,请县政府在工作力量方面给予适当考虑。

2、经费问题。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是水务局新开展的一项工作职能,在去年开展地下水调研时就已经投入了一定的工作经费。今后要切实抓好此项工作,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请县政府予以考虑。

篇7:《西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

2007年11月1日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07年11月24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超量开采造成地质灾害,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水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区、县水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工作。

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地下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义务。对保护地下水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编制地下水资源保护利用规划。

第六条 水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地下水动态监测,定期开展区域地下水评价。根据地下水动态监测和评价结果、供水水源情况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按照有关程序报请批准后公布。

第七条 下列区域为地下水禁采区:

(一)严重超采区域;

(二)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已到达的区域;

(三)通过替代水源已解决供水问题的区域;

(四)发生严重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区域;

(五)重点文物保护区;

(六)其他需要禁采的区域。

地下水禁采区内,不得新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对已有的地下水取水工程,应当限期封停。

第八条 下列区域为地下水限采区:

(一)一般超采区域;

(二)一般文物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三)其他需要限制的区域。

地下水限采区内,严格控制地下水取水指标和建设地下水取水工程,不得批准需要大量取用地下水的工业和服务业建设项目。

第九条 开发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兴建取水工程。

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等六区的地下水开采由市水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其他区、县的地下水开采由区、县水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并在30日内报市水行政管理部门备案。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需要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的除外。

第十条 承建开发地下水凿井施工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凿井施工单位在凿井前,应当向水行政管理部门提交凿井方案和资质证明,经水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并在其监督下方可施工。

开发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未取得取水许可审批文件的,凿井施工单位不得承建该凿井工程。

第十一条 开发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及其委托的凿井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取水许可审批文件批准的取水地点、凿井深度、开采层段和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施工。

取水工程及其设施竣工后,开发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取水工程及其设施试运行情况等相关资料;经验收合格的,核发取水许可证。

第十二条 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取用城市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还应当同时缴纳城市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和城市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安装符合质量技术标准的取水计量设施,定期检查维修,保证正常运行。

第十四条 取用地下水应当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未经批准不得对外销售地热水。

第十五条 城市供水应当以地表水为主,公共供水单位管理和使用的地下水工程,在满足城市供水需要和确保地下水供水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按照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供水调度计划确定的指标取用地下水。

第十六条 人工湖泊注水、新建造纸企业以及发电、供热等需要大量用水的工业建设项目,不得开采地下水。

第十七条 开采矿泉水的,应当在勘测基础上由矿管部门签署鉴定结论后报水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开发利用地热水应当控制开采量和限定开采井距,防止水源枯竭和井间取水相互影响。

地热水的开发使用权可以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确定。

西安城墙以内不得新建地热水取水工程和增加地热水取水量。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湿地的规划和建设。

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采取人工回灌、雨水渗透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有效补给。

地热水供暖以及水源地温空调取用地下水的,应当采取相应回灌措施。

第二十条 多层地下水的含水层水质差异较大的,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含水层,不得混层开采。

第二十一条 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进行地下勘探、采矿等活动,必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

第二十二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一)将不符合国家回灌水水质标准的水灌入地下;

(二)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三)使用无有效防止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贮存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四)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

(五)利用含有毒污染物的污水作肥料;

(六)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七)其他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在城市集中供水区及农村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进行与取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及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地下水取水工程废弃的,水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监督取水工程所有人及时填埋取水井。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开发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擅自修建地下水取水工程的,由水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和个人承担,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凿井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承建开发地下水取水工程、承建未经批准的凿井工程或者未按照批准的凿井方案凿井的,由水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施工,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取用地下水的,由水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责令其限期补缴应当缴纳的水资源费,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安装计量设施的,责令限期安装,并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计征水资源费,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责令限期更换或者修复;逾期不更换或者不修复的,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计征水资源费,可以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对外转供、销售地热水的,由水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一条 依照本条例规定,对单位处5万元、个人处5000元以上罚款以及吊销取水许可证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篇8: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地下水是贮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与信息载体。由于其水质良好、分布广泛、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以及便于利用, 因此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在我国半干旱与干旱的华北、西北地区, 地下水往往是主要的, 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供水水源。

2 地下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1 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世界著名城市, 如伦敦、纽约、莫斯科等都利用地下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 我国西安、济南、太原、成都等61个大中城市也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 另有北京、上海、武汉等40多个城市的供水水源是地表水与地下水兼用, 如北京市总供水量中2/3取自地下水。据统计, 我国华北27个城市总供水量约782万m3/d, 其中有686万m3/d取自地下水, 占总供水量的87.7%。

2.2 地下水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命脉

随着工农业建设的发展, 对水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用水。生产1t钢需用水20~40t, 1t纸需用水200~250t, 1t化肥需用水500~600t, 1t人造纤维需用水1200~1700t, 1个年发电100万kW的发电厂日用水量约86400t, 故兴建任何一个较大的工厂, 在进行厂址勘测的同时, 必须对水源进行勘测。此外许多工业对水质有特殊要求, 纺织、造纸要求水中不含Fe、Mn等物质, 炼钢要求低温冷却水, 发电要求水中不含悬浮物质等, 通常地下水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当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 如溴、碘、锶、钡等, 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液体矿产, 称作工业矿水。含有铝、偏硅酸和氟等人类肌体所需微量成分的矿泉水具有较好的医疗和保健作用。

水是农业的命脉, 农作物要求稳产高产, 首先要求有充足的水源保证。生产1kg小麦约需耗水1000~1500kg, 每生产1kg皮棉需耗水5000kg。在半干旱的华北平原, 进行灌溉才能保证稳产高产。在干旱的西北地区, 无灌溉即无农业。在这些地方, 灌溉主要是利用地下水。我国北方17省市自治区, 每年开采用于灌溉的地下水达400×108m3, 大体相当于黄河全年的总水量。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 贮藏着丰富的热能资源。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 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地热具有分布广、成本低、易于开采、可直接利用和无污染等优点, 已广泛用于发电、工业锅炉、农业灌溉、医疗卫生和建立温室等方面。

2.3 地下水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子系统

地下水广泛分布于地壳中, 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敏感因子, 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下水流动易变。它是多个动平衡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 地下水与大气水、地表水共同构成水循环系统;其次, 地下水与其赋存的岩土共同构成力学平衡系统;最后, 地下水形成一个处于动平衡状态的渗流场。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与信息载体。其主要作用是应力的传递者与热量及化学组分的传输者。作为应力的传递者, 井孔中地下水位的变动, 常反映了地壳的应力变化, 因而可以作为预报地震的辅助标志。可以根据水化学异常晕圈定隐伏矿体, 可以根据岩石中地下水流动的痕迹恢复古水文地质条件。

3 地下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人类活动使某一范围地下水数量与能量发生明显变化时, 地下水参与的水循环动态平衡, 岩土水力学动态平衡与地下水流场动态平衡均遭受破坏, 产生一系列链式连锁反应。

3.1 过量补充地下水, 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渍化与沼泽化

50年代末期, 华北平原曾实行所谓“以蓄为主”的方针, 拦蓄降水与地表水, 只灌不排, 使地下水位抬升, 蒸发加强, 土壤累盐, 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使大片耕地荒芜, 粮食作物减产, 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湿润的平原与盆地,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地下水位过浅, 会产生土壤次生沼泽化。过高的地下水位, 使土壤处于嫌氧不透气环境, 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 造成农作物减产。

过量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升, 会使孔隙水压力升高, 有效应力降低, 岩土体强度也将随之降低, 从而导致滑坡、水库诱发地震等。裂隙岩体中地下水位抬升, 会推动岩体向临空面位移, 触发岩崩。

3.2 过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酿成灾害

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浅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后, 会疏干原有的沼泽湿地, 水生植物与水禽等随之消失, 使原有的景观受到破坏。在干旱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原有的绿洲会变成沙漠。过量开采松散沉积物中的深部地下水,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导致开采条件恶化, 形成众多降落漏斗。目前我国已出现地下水下降漏斗180多处, 总面积达19万km2, 其中面积最大的可达数千平方公里, 漏斗中心深达数十米。土层受到压缩, 产生地面沉降。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地面沉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流域最大沉降量为8.55m, 我国上海为2.37m。

在岩溶地区, 碳酸盐岩被不厚的第四系沉积物覆盖时, 过量开采地下水, 当岩溶水位下降到一定深度后, 覆盖于强烈岩溶化岩层之上的松散沉积物会发生坍塌, 即岩溶塌陷。塌陷以南方各矿区最严重, 城市供水开采过量也会造成地面塌陷, 如山东泰安、枣庄等水源地也出现地面塌陷。泰安已形成面积达40~50km2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塌陷30余处, 累计面积达3500m2, 造成房屋倒塌, 农田被毁, 铁路路基被破坏。地下水的迅速渗流会冲刷淘蚀松散沉积物而使之变形破坏。

3.3 在沿海地区造成海水入侵和倒灌

在沿海地区或有地下咸水的地方开采地下水, 水位下降至海平面以下, 海水或咸水将入侵淡地下水, 造成水源地水质咸化, 饮用水源发生困难, 减少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生态和环境恶化。我国发生海水入侵的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等省 (自治区) 。

3.4 地下水污染

生活污水的排放, 不适当地使用化肥农药, 以及工业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料, 已经并正在使许多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因污染而无法利用。

地下水污染特点是由地下水存储特征决定的:

3.4.1 局限性。污染物必须通过包气带或越流途径的渗透变化才能进入含水层;

3.4.2 隐蔽性。即使地下水遭到了较严重的污染, 但它还是无色无味, 从外表上难以识别, 有毒有害的地下水, 对人体的影响也只是慢性的长期效应;

3.4.3 难以逆转性。地下水一旦遭到污染, 就很难得到恢复, 仅靠含水层本身自然净化,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4.4 缓慢性。地表以下地层复杂, 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 污染物质进入地下含水层及在其中运移的速度都很缓慢, 若不进行专门监测, 往往在发现时, 地下水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其不良后果很难消除。

3.5 矿井突水严重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但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因此在煤矿的建设和生产过程中, 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地下水。大量地下水涌入矿井, 会给建设和生产带来很多困难, 通常使劳动条件恶化, 采掘成本增加。如湖南煤炭坝矿区, 顶板为长兴灰岩, 底板为茅口灰岩, 都是强含水层, 开采中矿井涌水量很大, 达8230m3/h, 每采1t煤便要从井下排出120t水, 仅排水费用一项便占原煤成本1/4以上。水害严重时还会发生突水淹井事故, 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北方许多受奥灰水威胁的大水矿区, 区域水资源紧张, 供水严重不足。这些矿区一方面受奥灰水威胁, 每天要排出大量矿井水, 如焦作矿区矿井总排水量为619.01m3/min, 其中95%为奥灰水, 这些水大部分未加利用。由于矿井大量排水使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更加紧张, 有些地区出现了水源危机。

4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4.1 严格立法控制开采, 完善地下水管理体系

完善地方法规, 实行谁污染谁治理, 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努力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所有关于地下水监测、研发、利用及保护的活动, 都必须依法进行。凡因饮用水供应或生产过程中需开采地下水, 必须事先向管理部门提供详细材料, 包括地质资料、测量数据、生态风险评估报告、施工计划和补偿方案等。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要做一个长远的规划, 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水环境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 以多种形式不定期地进行以“环保”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使公众树立一个对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正确的认识观念。

4.2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兴建地下水库,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新技术。对于重大的生产项目, 一定要做前期水资源的论证评估, 特别是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 应当把用水需求当成制约项目的重要因素。农业是全球耗水的“龙头老大”, 消耗掉全世界水需求的约80%。农业又是“浪费大户”, 它所消费的水中, 有约60%会流失、蒸发。而全球有至少1/3的灌溉采用地下水, 这些地下水往往是优质的淡水。可在田间地头设置蓄水池, 农户根据耕地面积和作物需水情况确定蓄水量。蓄水少了不行, 少了不够用;多了也不行, 多了排不出去。同时提倡一水多用, 以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代替优质地下水用于农业用水方法。

4.3 建立地下水水质监测网, 加强水质监测系统

积极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 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站网, 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定点监测与大范围内水质普查相结合, 特别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重点监测, 系统掌握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发展变化及动态特征。

4.4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要切实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为了避免地下水遭受污染, 首先要控制污染源, 力求污染物质经处理后再行排放。要建立污水处理厂, 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 达标后再排放到自然界中, 这样能把对地下水资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其次, 再根据岩性以及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污染条件, 尽量将可能发生污染的工矿企业安置在不易污染地下水的部位。

对已经污染的地下水, 根据其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途径等采取适当防护措施。采用“被动收集法”, 就是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条足够深的沟道, 在沟内布置收集系统, 将水面漂浮的污染物收集起来, 或将所有受污染地下水收集起来另行处理, 把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注回蓄水层。通过土壤和沙层净化、过滤的水, 接近淡水的质量, 可以用来灌溉农作物。

5 结 语

对地下水资源加强保护与管理工作是我们保持地球生态平衡、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要政府加大治理的力度, 各级部门高度重视起来, 人人都行动起来, 以预防为主进行保护, 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机会和数量, 就能很好的控制好地下水的污染, 更合理充分的利用我们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当前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加强地下水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建议, 更合理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 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管理,地下水保护

参考文献

[1]章至洁, 韩宝平, 张月华.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7

[2]李佩成.地下水的管理与科学研究[J].中国水利, 2007, (15)

[3]范春辉.浅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8)

[4]薛敏, 鄢贵权.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的进展[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8, (1)

[5]乔世珊.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思考[J].中国水利, 2007, (15)

[6]张效平, 郭擎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2)

[7]张焕林, 陈红卫.强化地下水管理促进可持续利用究[J].水资源研究, 2007, (1)

[8]National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Audit.Australian Water ResourcesAssesssment 2000[M].Australia:National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Audit, 2001

[9]吴亲帮.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09, (1)

上一篇: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期末汇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