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管理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对G专业和Y专业卫生管理学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发现Y专业对本课程更为重视,学习兴趣更高,课堂参与面更广,积极性更高,主动性更强。反映在考试成绩上,Y专业平均成绩更高,掌握知识的精确性、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更为突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职业卫生管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卫生管理学论文 篇1:

预防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探究

[摘 要]卫生事业管理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轻视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建设会妨碍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卫生事业特点和规律的把握,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亦会影响预防医学事业的不断推进。可以从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意义、课程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等方面来阐明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对预防医学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课程建设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的发展成绩斐然。然而预防医学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以及卫生事业管理水平的重视。没有深刻把握卫生事业的根本特点和规律,没有全面了解卫生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就不可能促进医疗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也就无法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而且在当今社会,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点,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日趋重要。因此,预防医学教育离开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的积淀,便难以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学科框架以及深刻而丰富的发展内涵。

一、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意义价值

预防医学教育离不开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基本国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适宜的卫生政策和管理方法,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及其他国家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课程除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讲述外,也充斥着大量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内容。美国于1949年在部分学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大部分学校将该课程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内,且是必修课程,发展很快,已经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门专业。

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应强化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其根本的意义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医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乃至西方卫生系统存在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疑惑,迫切需要从卫生事业管理中寻找答案。2.预防医学本科生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来深刻體会和掌握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同时对预防医学本身的价值进行再思考,不断深化认识,提升专业技能。3.卫生事业管理在预防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它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在理论上的必修课程。通过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可以丰富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为部分学生未来进入卫生管理,更准确地说是进入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从业奠定必要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拓展性的以及应用性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当充分考量卫生事业管理的位置,并给予其足够的课程发展空间。4.预防医学的学生要高瞻远瞩,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他们更加急切地希望能充实管理知识,拓展柔性思维,提高情商和完善人格。

二、课程发展现状及症结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平台开展的社会卫生服务,其专业特点决定了预防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1]。其所宣称的各种能力,恰恰是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所关注的核心议题。这门课程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探索了卫生领域所发生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试图丰富学生的全局观和大视野,深化对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课程,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1.课程性质。目前多数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将卫生事业管理学定为考查课或选修课,甚至在一些医科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并不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及相关课程,这对于完善预防医学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非常不利。在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院校中,课程学分分配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海南医学院此门课程学分为5分,安徽医科大学此课程学分为2分,中南大学该课程学分仅为1分。这既体现不出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和实践的特征和状况,亦无法增强学生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价值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特别是在突出强调医学知识的情境下,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2.课时分配及学期安排。在课时分配方面,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课程学时数从16学时到72学时不等,甚至部分学校将本门课程与社会医学课程合并授课,压缩学时数量;在学期安排上,则多为大四或大五第一学期,相对较为集中在学生的临床学习阶段。课时分配及学期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这对教师的教学安排影响很大。由此导致课程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使自身的专业定位模糊,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

3.教材使用。教材的使用和大纲的编纂设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材偏少以及现有教材使用的不充分、不合理导致其不能满足学生培养的要求,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结果。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以梁万年主编的《卫生事业管理学》(第3版)教材为依据,该教材共21章内容。但绝大多数预防专业所给定的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时有限,这就给授课教师的教学安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教材中每章内容都很重要,但教师们必须不断斟酌,做出取舍。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计划不断调整,讲授方案不断优化,遗漏重要信息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4.教师团队。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当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来支撑。预防医学专业的发展既需要医学专门人才的支持,又需要卫生管理智识的助力。只有这样,才能搭建完整而坚实的预防医学教育平台。但现实是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近几年改行而来,知识背景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这使教学效果不易得到保证。 有些教师刚走出校门,没有实际的卫生事业管理经验,往往只能传授抽象的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欠佳。此外,有些学校还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案和教学基地建设。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人才紧缺,教学团队尚未形成、教师授课主题与教师自身研究旨趣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的发展,从而也对预防医学的高水平演进形成囿限。

5.教学方式和手段。课程建设实践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授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TBL、Seminar高效地融入课程教学,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才是推进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关键。然而,现有的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式讲授法不足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教学方式也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课程设置缺乏。

6.考核方式。开设此课程的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着重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重视不足。而后者恰恰是培养的重点和核心。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不能简单停留在死记硬背追求高分的机械模式上,而是要通过课程的教学,创新考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三、课程建设的路径和省思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要瞄准知识技能的更新,而不是囿限于以往的流行病、卫生统计、环境卫生。沟通交流、信息利用、社区参与、国际卫生、医学伦理等重要内容必须适时提上教育教学的议事日程。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也需要在弥补这些学生知识结构缺憾方面发力,并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凸显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1.培育教师团队。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骨干教师的培育和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学校也应加大对该学科师资队伍的支持,通过在职培训和攻读学位来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推广聘请兼职教授的方法,或聘请有卫生事业管理经验的管理干部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有意识地培育课程教学力量,注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激发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人才选用的基本标准,全面衡量课程教学团队的能力水平。努力的重点一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够深入公共卫生事业领域,坚持不懈地追踪学术前沿的发展,积累丰富的基层经验,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二是主动打磨并打造精品课程教师发展团队。以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带动和建设卫生事业管理授课队伍,帮助每位教师成长。三是注重教研相长。教学成效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科研成果的不断融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能够极大地促进和充实课堂教学,让面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成为前沿而又充满科学精神的课堂。

2.丰富课程内容。不断调整课程的章节布局,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具体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结合医药卫生事业的国内国外发展以及预防医学专业的前沿动向,针对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完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结构布局,强调卫生事业管理的应用性和现实性意义,着力提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对卫生事业及管理的认知度。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把课程内容与教师的研究专长和讲授专长结合起来,注重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和丰富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终规划设计的课程大纲必须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适应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巩固学生未来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将陈旧而未更新的内容予以剔除,体现出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不同的、具有独特性的知识侧重点。此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授课顺序,不拘泥于主题形式,不断追求课程效果,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宽知识来源渠道,根据课程和课时的不同,结合学习对象和教学目的基本特征,有效利用以小组为基础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答辩式教学法,使其与传统教学法一同发挥作用,努力形成高效、务实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课堂。充分利用媒体技术,科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调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将现有文献资料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动态紧密结合起来,突破简单的、线性的“说教”,使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真正面向预防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4.改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上应重视教学实践性,大幅增加合理的实践课学时,提高实践课比例,开辟学习和实习基地,特别是加强与各类卫生机构和组织的联系,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加强实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全面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来源。学生对专业的体悟也源自于实践。只有在课程完善和建设的过程中凸显实践课设置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彰显卫生管理的真实价值。

总之,卫生事业管理学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健全预防医学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考虑卫生事业管理学的课程位置及其发展需求,调整其课程安排,健全其教师队伍建设,并适时给予其明确的方向和恰当的定位;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应不断提升他们的卫生管理素养,以备其今后全面投入国家的预防医学事业,逐渐实现公共卫生的长远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华,李跃萍,刘宝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

[2] 宋志杰,姜天娇谷雪然,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8):622-625.

[3] 何小菁,周小冬,胡杰.试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71-72.

[4] 陈鸣声,周俊,胡丹,等.基于Tutorial教学法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探索[J].南京医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95-497.

[5] 井明霞,唐景霞,毛璐,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探索[J].农垦医学,2011(1)89-90.

[6] 汤玮,陈向芳,孙亮亮,等.对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23):122-123.

[7] 吴妮娜.答辩式教学模式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5):980-983.

[8] 刘颖,李颖,峗怡,贺加.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探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42-143.

[9] 李迎春,胡传来.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与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06(2):74-75.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马国栋 胡琦

职业卫生管理学论文 篇2:

“卫生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

【摘要】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对G专业和Y专业卫生管理学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发现Y专业对本课程更为重视,学习兴趣更高,课堂参与面更广,积极性更高,主动性更强。反映在考试成绩上,Y专业平均成绩更高,掌握知识的精确性、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更为突出。分析原因,和两个专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参与程度和专注程度、复习情况、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有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严肃学习纪律、提高学生参与度、坚持进行知识回顾。

【关键词】卫生管理学 教学效果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卫生管理学是我校G专业的必修课和Y专业的限选课,分别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行课。根据两个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卫生管理学是G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生必须修读;是Y专业的院内必修课,是专业教师基于学生职业发展的考虑要求学生修读。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主要研究卫生方针政策和卫生事业运行机制、规律的学科,卫生管理学课程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卫生法律、法规、政府文件等内容且不断变化更新,还含有不少专业名词和概念,学习内容比较晦涩,且要求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复习难度都比较大。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对学习目标做了充分阐述,但学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面对大量的知识点,仍然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着手。任课教师往往只能在复习课上帮助学生重新梳理一遍知识点,并强调考试的重点内容。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违教学和考试的目的,学生多考后即忘,并没能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

在2017年春季学期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教学之前和教学过程中清晰阐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每一次上课的前5~10分钟,对上一次课的知识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一方面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复习、消化课堂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体察到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在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减轻学生复习时的压力。

二、专业基本情况

2017年春季学期有2个班修读卫生管理学,分别为G专业2015级和Y专业2014级。两个班学生人数相近(分别为50人和53人),由同一教师任课,执行相同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均完全一致。

从学习前的知识基础而言,Y专业的学生未学习管理学基础、社会医学等课程,缺乏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习难度较G专业大。

三、教学效果比较

1.过程评价

从课堂的参与度、互动情况和学习的投入程度、认真程度来说,Y专业2014级的学生较好,这从学生的过程成绩上也有所体现。从表1中可以看出,Y专业2014级学生的到课率更高,回答问题更积极;案例分析部分,两个班的平均分非常接近。

(1)出勤情况

两个班的出勤率都比较高,这与第一次上课就强调了出勤纪律,并把出勤情况纳入过程成绩有很大关系。Y专业2014级的出勤情况更好,出勤平均分数为98.68分,全学期只有2人次缺席;G专业2014级出勤平均分为95.80,全学期有6人次缺席,有8人次事假。从出勤方面来看,Y专业2014级的学生对本课程更为重视,学习兴趣更高。

(2)课堂参与情况

两个班的课堂参与度都呈现中等水平,回答问题的平均分均在70~80分之间。但从表2来看,G专业2015级和Y专业2014级从未在课堂上回答过问题的比例分别为16%、7.54%,回答过2次及以上问题的比例分别为74%、81.13%。另外,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观察和感受,Y专业2014级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更为主动,而G专业2015级的学生有时则需要再三动员、鼓励,才有同学愿意回答问题。由此可见,Y专业2014级的学生,课堂参与面更广,积极性更高,主动性更强。

(3)案例分析情况

两个班的同学都能比较认真的完成案例分析的资料收集、整理和讨论等准备工作,在分析时能够比较清晰的阐述本小组的观点,两个班此部分过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非常接近。

2.结果评价

课程学习效果的结果评价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套试卷对两个班的同学进行测试,试卷难度中等、题量中等,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判断改错、简答题和数据分析题。结果见表3。两个班的平均分均为中等水平,经检验,均呈正态分布。Y专业2014级的平均分较G专业2015级高1.16分,且班内成绩分化更大。

从各题型的得分率来看,G专业2015级单选题、名词解释两种题型的得分率略高于Y专业2014级1.56%、1.70%,说明在基本概念和单一知识点的记忆方面G专业2015级略优于Y专业2014级。多选题、简答题两种题型的得分率非常接近,说明在知识块的识记方面两个班差别不大。Y专业2014级判断改错题、数据分析题两种题型的得分率明显高于G专业2015级,分别高出10.80%、4.41%,说明Y专业2014级掌握知识的精确性、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更为突出。总的来说,在知识的简单记忆和识别上G专业2015级略优于Y专业2014级,但在知识的理解、描述和灵活运用上Y专业2014级则远优于G专业2015级。

四、差异原因分析

在任课老师、教学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个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

虽然已經再三强调“卫生管理学”作为专业课的重要性,但是G专业2015级还是没有在课程的学习上予以足够的重视。而Y专业2014级对并非专业课程的“卫生管理学”则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这集中反映在两个班出勤率的差异上,G专业2015级的缺勤人次数(含请假)是Y专业2014级的7倍。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缺乏严谨、端正的学习态度,就不会有足够的投入,相应地产出也就非常有限。

2.参与程度和专注程度

教学相长。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反馈对教师的授课热情和水平发挥有很大的影响。学生越专注,参与越积极,教师接收到正反馈、受到鼓励,就会有更好甚至是超水平的发挥,那么相应地学生的受益也会更大。Y专业2014级同学在课堂上参与面更广,回答问题更积极、主动,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明显有更好的主观体验和授课热情;而G专业2015级同学面对提问数次“一片默然”,则让人有挫败、灰心的感觉,对授课热情和授课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课堂回答问题的前提条件是紧跟老师思路、知道老师在提问和问的是什么。因此课堂的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专注程度。Y专业2014级同学学习更加专注、注意力更集中,这对学习效果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3.复习情况

从考试的结果尤其是各题型的得分率来看,G专业2015级在知识的记忆上略有优势,而Y专业2014级在总体水平以及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有较大优势。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清晰辨析和透彻把握上的,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点滴积累,才能逐步提升。Y专业2014级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明显强于G专业2015级,这和他们平时上课的状态是相符的。而基于G专业2015级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程度和课堂参与情况,笔者推测该班在知识记忆方面的优势可能主要缘于“考前突击”,说明G专业2015级在复习时还是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上课时在两个班都进行了知识回顾,强化了对知识点的记忆,G专业2015级在这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

4.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从入学录取情况来看,G专业生源历来都是以专业调配的学生为主,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兴趣不浓厚,录取分数在全校各专业中排名靠后。高考分数虽然不能代表一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大学学习强调自觉、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对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说,Y专业2014级相较于G专业2015级,就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五、教学改进对策

1.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一次授课时,就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尽快培养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Y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充分为他们分析职业发展中,“卫生管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对G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强调本门课程在专业知识构架中的重要地位,也要结合实例阐明社会对于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鼓励学生学好“卫生管理学”。

2.严肃学习纪律

继续将出勤情况纳入过程成绩,严肃学习纪律。加强和班级辅导员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出勤情况,了解缺勤原因,并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出勤率。

3.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授课前,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结合教学内容准备适当的案例、视频等比较形象的教学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之外,辅以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特别是对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和不太积极的学生,应“点名”回答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提升其专注力。

4.坚持进行知识回顾

坚持在每次上课之前,对上一次课的知识点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引导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知識之间的联系,对有所关联的知识,要进行提示,以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考前突击。

参考文献:

[1]周玉国,周芳梅. 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助学改革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 继续教育研究, 2014(4):36-37.

[2]林素娇.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19):137-138.

[3]周甦,刘娜,张秀琴. 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考[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66-68.

[4]张占英. 北华大学共体女子游泳课分层次教学法的实验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作者简介:肖蕾(1981-),女,汉族,籍贯:四川成都,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作者:肖蕾

职业卫生管理学论文 篇3:

案例教学法在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摘要:结合我校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该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中使得单一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且注重专业素养和应用技能的培养,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对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适应现代要求的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的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以医学科学为基础,管理科学为主,融合多学科理论、方法和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卫生管理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骨干课程或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相应的卫生组织体系、卫生政策、组织管理与工作方法,研究我国及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其来源于卫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又反过来对卫生事业管理实践发挥着指导作用[1]。

卫生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功底,还必须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和提升。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管理学理论深奥,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引入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式教学方法,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注重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带入特定案例情景现场进行分析教学,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应用技能,逐步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卫生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平等对话,达到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建立,促使学生充分理解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等属性的一种教学方法[2]。起源于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问答式”教学法;19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所倡导并逐步推广。

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而是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为学生创作一个逼真的、具体的管理情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针对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提倡打破学科间界限,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获得所需的材料,通过交流和讨论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员通过合作解决实质性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符合实际工作的客观要求[3]。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一)案例的选择

编写和精选典型案例是案例分析讨论的关键和前提条件,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组织的成败,科学、合理、典型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学互动效果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的选取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在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主题,采用资料搜集、授课教师讨论和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案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4]。

1.案例必须具有客观真实性。案例的客观真实性决定了组织案例教学的真实性,要求在案例选择上要紧扣实事,把握我国和世界各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只有选择真实案例,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和本来面目,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进行综合辩证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认识。

2.案例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案例的目的性决定了组织案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所选案例必须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又要联系实际,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适用于以后的工作实践。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卫生管理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3.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决定了组织案例教学的代表性。典型案例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是纷繁复杂的客观现象中那些代表事物总体特征的现象。所选典型案例比一般的举例内涵较丰富,思路更复杂,解决过程曲折。通过学习典型代表性案例,提前接触专业、接触社会,能有效实现从卫生管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并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1.案例布置。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案例布置一般提前1~2周完成。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介绍案例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播放视频案例之后,提出观点或者设置若干问题。

2.分组讨论。布置案例后,要求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分组进行讨论,作为课堂讨论的前期准备,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讨论发言有的放矢,确保讨论课的正常进行。每个小组还要选出责任感强的小组长,组织讨论,同时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发言,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为保证讨论的质量,应要求在讨论后每组上交一份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小组讨论的主题、主要发言内容、成员的基本观点、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总结等。

3.课堂讨论,小组发言。课程设置是教育方法中的重要环节。案例讨论过程是整个教学方法的关键。每组派代表做一个10~15分钟以内的关于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发言,发言之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这个小组成员提问,而这个小组成员需要做出解释。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和引导员,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在听取小组发言的同时,积极地启发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主动地思考,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总结阶段教师要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各小组发言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加以总结、归纳和提炼,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和综合运用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1.教师做好充足准备,不断提高组织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并了解和掌握当前世界各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具备较强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求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不断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查阅指定的文献和资料,广泛搜集案例相关的信息,结合教材内容,积极思索并辩证分析。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完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小组内达成共识。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三、案例教学应用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中使得沉闷、单一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情景环境中,锻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相长,更有效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客观真实、目的明确和典型性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5]。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具有深厚的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又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实践技能,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点,而案例教学法正是符合这种课程特征诉求的教学方法,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 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倪建.案例教学法在卫生事业管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

[3]张欣荣,张川,李武宏,等.提倡研究型教学,培养学员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l2).

[4]吴妮娜.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

[5]宋辉.谈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3,(19).

作者:余结根 徐朋辉 唐梦莎 国实 王国平 胡鸿

上一篇: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医院全成本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