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区旅游经济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立足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并以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为例,以建设美丽海岛的视角,深度挖掘硇洲岛的旅游经济价值。基于充分调查硇洲岛,从当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综合分析硇洲岛精准扶贫的研究对象,立足于湛江“五岛一湾”发展战略,发掘硇洲岛自身特色,得出具有实施力的扶贫措施,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区旅游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化区旅游经济论文 篇1:

旅游经济视野下兴安盟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路径及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兴安盟民俗文化在当下的发展现状,随后介绍了旅游经济和民俗文化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促进兴安盟民俗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的路径,包括形成个性形象、建设体验平台、融入民族生活方式,最后介绍了促进兴安盟民俗文化有效传承的措施,包括准确定位民俗体验、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民俗文化、建设文化展示带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旅游经济;兴安盟民俗;文化传承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促进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在旅游经济视野下,促进兴安盟区域民俗文化传承,能够推动当地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能够有效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为游客展示特色名片。而兴安盟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因此需要进行深入挖掘。

一、兴安盟民俗文化当下发展困境

(一)民俗氛围淡化

随着交通、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逐渐趋同,甚至在部分民俗风情突出的区域中,原有民俗氛围也逐渐弱化,民俗文化地象渐渐消失,现代化气息凸显,民俗文化被抛弃。由于缺少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保护的天然屏障,加上蒙古族人数所占比例较小,导致民俗氛围日益淡化。

(二)宣传力度不足

没有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产品和形象特征进行合理宣传,存在一定的宣传误区,导致游客将当作5到10月旅游最佳季节,但是没有宣传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温泉季、滑雪季等,对于多样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

(三)挖掘力度不够

兴安盟的民俗文化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存在扭曲发展和真实发展的矛盾,对于当地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在发展民俗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挖掘出当地的民族文化精髓,立足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种角度,将兴安盟当地的特色文化集中展示出来。在实际的各种景点展示中,缺少的就是蒙古文化精髓,没有真实还原当地的日常生活,各种蒙古族歌舞表演泛滥,充满一种商业氛围,艺术表现不足,表演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且相似,民俗文化展示也变得面目全非。

二、旅游经济和民俗文化之间的作用机理

(一)旅游经济能够促进民俗文化挖掘

开展民族生态旅游是一种能够充分激发传统民族文化活力的有效手段,随着区域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因素基础上进行综合考虑,旅游经济可以使大量淡化的民族习俗重新焕发生机,有助于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二)旅游经济能够帮助民俗文化拓展生存空间

优秀的传统文化通常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轻易消逝在时光当中,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承。在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期的旅游冲击,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重新定位,从而生成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形式,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三)民俗文化传承能够促进形成文化资源保护意识

民俗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变异性、传播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对于外来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通过发展旅游活动能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有效渠道。结合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能够唤醒当地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对那些较为熟知的景色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认识到自然景观和传统民俗对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自然形成一种资源文化保护意识。

三、旅游经济视野下探索活态传承民俗文化路径

(一)形成个性形象

结合市场中的客源特点、当地的特色和定位标准,建设兴安盟民俗村,通过农家乐的形式,将当地的民俗村建成为一个整体景观,从整体层面进行合理规划,融入多种旅游活动项目,比如留影纪念的拍照馆、手工制作作坊、参与当地的婚礼活动等,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活动[1]。通过设计梦回兴安盟、淡水湖留念、手工制作蒙古服饰等主题活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形象。

(二)建设体验平台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游客在出行的过程中通常比较希望拥有一个亲自参与工艺品制作的机会,而兴安盟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也应该主动为游客创造这种机会,比如可以带领游客进入兴安盟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当中,引导游客手工创作蒙古首饰、马具等,对产品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活动,从而满足那些拥有民俗工艺兴趣的游客需求,鼓励游客主动创作,所有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能够跟随工艺制作师傅学习,结合自身的喜好特点创作独具特色的工艺品[2]。同时在手工作坊内,还需要添加各种带有民俗特色的家具,比如带有当地风格的传统座椅、图书、杂志等,播放和兴安盟民俗文化相关的视频影像等。

(三)融入民族生活方式

可以将当地的特色婚礼作为旅游领域中的主打产品,引导游客参与其中,扮演各种角色。此外,还可以开发和当地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马文化相关的旅游活动。比如在婚礼活动中,游客可以亲身尝试角色扮演的樂趣,感受蒙古族音乐、服饰、饮食的魅力。在迎亲的过程中,游客可以自己骑马,跟随整个迎亲部队欣赏草原风光,体验骑马射箭活动,同时还可以亲自体验搭建蒙古包,了解当地的建筑文化。鼓励当地发展马奶节、那达慕等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

(四)打造文化品牌

在游客深入兴安盟体验当地的居民生活、感受其审美乐趣和饮食特征时,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因此,兴安盟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明确的文化品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引导农家乐所有人家全部参与到整个活动当中,当地村民不仅是经营者,同时还是角色扮演者,比如部分农户可以开设酒庄,推销当地的特色酒品;而部分农户开设饭庄,为游客制作当地的特色牛羊食品。通过对农家乐整体进行科学规划,将农家乐变成了一个缩小的社会,游客身处其中能够体会到一种和日常生活相反的乐趣,真正实现利用原生态景观来吸引游客,满足游客的身心发展需求,通过当地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外来游客,在游客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扩大传播范围。

四、促进民俗文化有效传承的建议措施

(一)准确定位民俗体验

避免出现仿造和雷同的问题,对兴安盟的各种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提取出其中独具特色、无法复制、无法超越的体验主题。比如汉蒙融合、蒙古包、奶食和肉食等,凸显兴安盟文化特色,找准自身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少数民族聚集区域通常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节日庆典,这也是和其他民族之间进行有效区分的主要特征,通过参与各种节庆活动,能够引导游客直接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参与到传统舞蹈、娱乐和体育活动当中,实现真正的娱乐观赏体验。在发展这种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结合市场导向功能扩展民俗旅游产品,传播当地旅游形象。

(二)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民俗文化

针对兴安盟的民俗文化推出特色藏品、邮票、印刷品、小册子、杂志和期刊等物品,通过网络平台、杂志、报纸、电视和广告等方式进行全面宣传,或利用明星效应、人员推销和公共活动等形式宣传民俗文化,将兴安盟的趣味性特征、历史传说和多样性内容添加到网站介绍当中,或是播放各种民俗活动视频,开发民俗文化,通过宣传吸引游客和社会公众的目光,让广大游客能够爱上当地的民俗文化。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兴安盟旅游信息的畅通性,相关经营者需要学会经营网站,利用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开拓市场客源,免费WIFI应该成为一种基础标配。

(三)建设文化展示带

结合乡村旅游扶贫和建设美丽乡村等项目打造能够凸显当地民俗文化的展示带,大力发展旅游业,引领游客享受牛羊遍地、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感受农村的嫁娶风俗,体验当地的蒙古式婚礼和生活方式,建立能够体验民俗风情的文化区,促进游客深入当地生活感受民俗风情。创建美食文化街,汇聚兴安盟特色美食,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当地民俗文化。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秩序的基础上,游客可以融入当地生活,感受民俗文化独特魅力,通过民俗村的形式有效浓缩、仿制民俗资源,使游客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文化精华。结合兴安盟当地的特色民俗、饮食文化建设非物质遗产传承的文化基地和交流中心,设置特色客栈、美食体验区,在展示带中还应该建造各种仿古建筑,还原北方传统民居样貌,赋予建筑一种浓厚的艺术韵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旅游不再是单纯的走马观花或拍照留念,在旅游过程中,人们更加期待风景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从而为游客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为此在旅游经济视野下,兴安盟应该为旅游经济和民俗文化搭建互相融合的平台,在旅游经济基礎上,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文化自信,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代世萤.民族文化主题公园“云南民族村”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2]马中亚.论毕节试验区水西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45-146.

作者简介:孙玉良(1977-),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

作者:孙玉良

文化区旅游经济论文 篇2:

精准扶贫背景下海岛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立足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并以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为例,以建设美丽海岛的视角,深度挖掘硇洲岛的旅游经济价值。基于充分调查硇洲岛,从当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综合分析硇洲岛精准扶贫的研究对象,立足于湛江“五岛一湾”发展战略,发掘硇洲岛自身特色,得出具有实施力的扶贫措施,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经济;产业协调

1 引言

2013年,我国扶贫攻坚战略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一方针的提出使精准扶贫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为此,海岛旅游扶贫以旅游产业为依托,成为我国精准扶贫长线工作的其中一个重要支撑点。

截止目前,国内在旅游扶贫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陈秋华、纪金雄提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应由识别、帮扶、管理三方面共同作用,并总结出“三产五化”扶贫路径。国内学者毛峰通过研究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的“旅游+片区开发”“旅游+N”模式,认为旅游扶贫应从政府主导、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精确识别、营销机制、创新驱动六方面着手。据笔者查阅,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海岛旅游扶贫路径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即在精准扶贫的社会背景下,立足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以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为例研究其旅游扶贫的实践做法、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出海岛旅游开发路径,为海岛旅游业发展提速,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 硇洲岛概况

硇洲岛,古称硭,位于湛江市区东南约40公里的海面上,北纬20°51′9″~20°56′9″、东经110°32′9″~110°38′3″,长约10.7公里,宽约7.1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属坡头区。硇洲岛以拥有独特的火山海岛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岛由火山喷发而成,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根据《广东省海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广东省将构建海岛旅游“一核一带,一湾三点”的总体布局,而硇洲岛作为“五岛一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其中一岛,拥有丰富的发展前景。

硇洲岛孤悬于广州湾海外,是湛江市的岛中之岛,和东海岛相邻,扼守雷州半岛以东的海域,面临广阔的南海,环岛海岸曲折,是广东省著名渔区。“硇洲古韵”是湛江市八景之一,昔人有“极天鲸浪黑,向日鲎帆红,朝夕云烟变,蓬瀛远近通”的诗句描写此地风光。岛上文物众多,有宋皇城遗址、硇洲灯塔、古炮台、窦振彪将军、津前天后宫、渔业公会会址等。大体有几类资源:

2.1 自然旅游资源

2.1.1 火山岩地貌。 硇洲岛由火山喷出岩经剥蚀形成的火山岩地貌,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岛上散布黑色火山熔岩石,尤以那晏海石滩最为典型。

2.1.2 那晏海石滩。 位于硇州岛东南面,银色的沙滩和一片怪石嶙峋的乱石林,构成了石滩的独特景观,在海浪侵蚀的作用下,由于海浴场承受面积小,长年累月环是波浪滚滚,因而有“无风三尺浪”之称。石滩两翼中间有长约100米,宽约300米的沙滩带,沙滩松柔,洁白如银。

2.1.3 柱状节理玄武岩群。 毗邻那晏海石滩,火山喷出岩经剥蚀后形成的大型柱状玄武岩,其六角柱形的柱状节理,是由于岩浆冷凝收缩而造成的裂缝,最为奇特的是每个冷凝中心发生向三个方向的裂隙,它们之间的夹角约成120°,形成了正六边形柱子。每个柱体直径在50厘米左右,每边长约40厘米,高近20米左右,绵延数里,整个陡崖像一根柱子挨着一根柱子,排列而成一幅巨大屏风,是自然界极为罕见的奇观。

2.1.4 海底奇观。 硇洲岛地处北热带,海域水温较高,年间可有8个多月可下水潜泳,海水能见度达8米,在海底可用水下相机清楚拍摄到各种火山地貌、珊瑚礁及海洋生物。

2.1.5 广东省著名渔区。 硇洲岛附近的海域是南中国的著名渔场,盛产鲍鱼、龙虾、对虾、乌贼、鱿鱼、石斑、白鲳、黄花等,渔业很发达。

2.2 人文及历史旅游资源

2.2.1历史旅游资源

2.2.1.1 宋皇城遗址。 位于硇洲赤马村,曾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昰和赵昺兄弟駐足的地方。另外还有一此遗迹,相传端宗君臣兵马初上岛时,缺乏淡水饮用,有战马以蹄刨地,淡水涌出,乃建井汲水,后人名之为“宋皇井”.井为石砌,井口圆形,水深约为4尺,现仍可饮用。

2.2.1.2 硇洲灯塔。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是广州湾(今湛江)沦陷后由广州湾法国公使署主持设计和建造,是世界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与伦敦灯塔和好望角灯塔并称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硇洲灯塔位于硇洲岛马鞍山山顶83.8米处,海拔103米,灯高23米,底宽5米,顶高4米,射程26海里。灯塔的独特之处是它用岛上的玄武岩(俗称麻石)叠成,灯塔内壁与外层石砖以榫槽相接,层层齿合,间隙极细。[1]灯室内,安放这由139条弧形水晶三棱镜片和两面凸透镜组成的双抛物面“牛眼透镜”,该水晶镜片已无厂家专门生产。

2.2.1.3 窦振彪墓。 窦振彪将军墓南北走向,地势南低北高,墓道两侧伫立有断首或断足石像8尊,石狮4个,石象、石羊、石马各一对,气势雄伟。

2.2.1.4 津前天后宫。 毗邻硇洲镇政府大楼北面约100米的津前管区办事处隔壁,天后宫始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和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曾两次修葺。坐东北向西南,前临大海,尽摄“犀牛望月”之胜。[2]

2.2.2人文旅游资源

2.2.2.1 硇洲八音。 硇洲八音流传于明朝万历年间,硇洲津前村成立八音民间艺术团,在上世纪80年代,建立了男、女独奏对以及合奏队,每队约十几人,其中女子八音队很有特色,演奏的乐器主要是由上下板、中小鼓、小中大锣、苏锣、小中大钹、唢呐等乐器组合而成。演奏的曲目《盛世乡音》,据说是由春秋时期口传的《风人松》、《三度洋》、《红灯拜花》等曲调改编的。[3]

3 硇洲岛旅游业市场分析

3.1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据中国报告大厅发表的报告显示,全球旅游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旅游总人次达118.8亿人次,增长13.14%,预计在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面发展下,到2020年旅游产业收入将达16亿万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人数达到50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已达4.57万亿元;2018年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发展迅猛,全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达5.97万亿元,对我国GDP的综合贡献为9.97万亿元,占我国国内GDP总量的11.04%。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支柱产业,国际国内旅游业的繁荣景象为硇洲岛提供了良好的旅游市场。

据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不断提升,到2018年达到16078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7.80%。滨海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潜力巨大,已經成为沿海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

3.2硇洲岛发展旅游业目标市场的选择

3.2.1市场空间划分与选择

根据客源地情况、客源地据硇洲岛的距离,以及市场开拓条件和潜力,将硇洲岛旅游市场分如下四级:

一级市场:即近距离市场,主要是湛江市所辖地区及周边城市,包括湛江本市、茂名、阳江等城市。这些城市距离硇洲岛较近,地域联系较密切,人员来往频繁,可作为硇洲岛一级市场进行首要开拓。

二级市场:即中程市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南宁等城市。这些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较高,有强烈的追求自然风光尤其是海滨风光的愿望,可作为硇洲岛二级市场进行开拓,应多加强旅游宣传合作,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吸引二级市场入湛入岛旅游。

三级市场:即远程市场,包括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三省的主要城市,以及西北地区的内蒙古东部通辽市、呼伦贝尔市等地区。这些城市深居内陆,工业较发达,对海滨、海岛景观情有独钟,可作为硇洲岛三级市场进行重点开发。早在2016年2月,湛江市就为开拓旅游市场做了相关工作,市长曾到东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主要城市开展旅游推介,在旅游度假、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吸引东北游客来湛江冬休度假。12月,副市长带队到东北大连、沈阳、哈尔滨三市开展“冬休来湛江”旅游推介会,拜访当地旅游部门和重点旅行社,研究客源互送工作,进一步拓展了冬休旅游市场。除此之外,湛江市还出台了《湛江市东北旅游市场引客入湛奖励暂行办法》,对东北来湛的航空团、专列团、火车团给予每人100—500元不等的奖励。2016年,湛江接待东北大型旅游团队130个,游客1.3万人,东北过夜游客7.2万人。[4]

机会市场:除上述三个级别市场意外的其他市场,包括国内其他地区游客及国际游客,根据湛江市的位置和硇洲岛的情况,近期内尚难以开发,可作为远期开发市场。

3.3旅游市场产品类型选择

硇洲岛作为一个综合旅游区,“在‘十一五’期间,应做好整体旅游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火山观光设施、潜水山庄、红色旅游参观点、休闲度假会议接待中心,把该岛建成我市休闲、会议、观光、度假等重点旅游区。”根据硇洲岛的基本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种旅游市场产品类型:

一是海岛观光型:硇洲岛具有良好的海水、沙滩、火山岩海岸以及岛礁、古迹等景观资源,适合开展各种水上、陆上娱乐活动及观光游览活动。这一类型主要面向中青年人群。

二是休闲度假型:硇洲岛气候宜人,环境优雅,海滨风光迤逦,场地平坦开阔,适合开展度假旅游活动。当前家庭旅游越来越普遍,这一市场可作为旅游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二是疗养旅游型:硇洲岛环境安静,空气清新,乡村生活气息浓厚,适合开展休养、疗养活动。东北地区老干部、老工人多,为这一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硇洲岛可以与市内外、省内外各地的老干部组织、老年人组织合作,开展老年人的休养、疗养旅游。

三是会议商务型:硇洲岛具有与大陆隔离、安全、保密、方便、安静的特点,可以开展会议、商务旅游。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应逐步完善通讯、交通、服务设施,加强宣传合作,使之逐渐成为商务活动中心之一。

4 硇洲岛发展现状分析(SWOT)

4.1硇洲岛发展的优势(strength)

4.1.1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硇洲岛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岛内有许多经火山喷出岩剥削而形成的火山岩地貌,尤其以那晏海石滩、柱状节理玄武石最为典型。岛内海拔低,受潮水影响大,附近海区水深较浅,容易形成大面积的滩涂[5],且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进一步推动海岛旅游的发展。此外,岛内还存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硇洲灯塔、宋皇城遗迹、窦振彪墓、津前天后宫等。

4.1.2海域资源的利用:由于硇洲岛地处北热带,海域水温较高,年间有8个多月可下水,海水能见度能达8米,在海底能清楚地拍摄到各种火山地貌、珊瑚礁和海洋生物[6],因此,硇洲岛海域资源也可作为旅游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4.1.3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前景:随着近年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推进,硇洲岛内所具有的渔家民俗风情、民宿以及海鲜产品可作为优势开发利用,将会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4.2硇洲岛发展的劣势(weakness)

制约硇洲岛发展的条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推广力度薄弱。由于湛江市的旅游品牌价值较差[7],前往湛江旅游的外地游客量相对而言较少。另外,岛内经济条件较差,景点的建设起步迟,旅游设施还不够完善,在国内地区影响力不够,前往岛内旅行的游客也多来自于湛江地区。

二是政府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从地理位置上看,硇洲岛处于较偏远的粤西地区,交通条件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珠三角等地相比,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成为了当地发展的阻力。

三是发展规划不力。未能很好的发挥出湛江市作为沿海城市和优良渔港的优势,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4.3硇洲岛的发展潜力(opportunities)

近年来,中央和省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中,对大力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都有所强调,湛江市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关于以休闲农业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中提到:以硇洲岛为起点,向北经东海岛、特呈岛、南三岛沿省道吉兆湾建滨海旅游区,主要发展蓝色海洋文化、海岛文化、火山文化等产品。随着乡村旅游政策的带动,岛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会更深入地被挖掘,宣传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更好地推动岛内旅游经济的发展。

4.4硇洲岛的发展困境(threats)

与其他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岛屿相比,硇洲岛的知名度还比较小,旅游开发的力度不足,大多数客流量会更倾向于流向南边的海南岛,岛上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尽管岛内没有大型工厂所带来的工业上的污染,但当地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以及养殖户的不环保的行为对海水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岛内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会对硇洲岛旅游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5 硇洲岛扶贫开发体系

5.1 硇洲岛空间布局开发

硇洲岛开发的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两点三线四文化”。“两点”即湛江市区和东海岛,湛江市区是硇洲岛的主要客源,而硇洲岛濒临东海岛,除水运外,东海岛大桥是连接硇洲岛的必经通道,要吸引湛江市区的客源,加强与东海岛的联系。“三线”即高铁线、高速线和环岛观光公路线,发挥广湛高铁的快速通道优势,吸引二级市场,加快建设硇洲岛环岛公路建设,加强岛内交通连贯作用,做到在登岛后,港口与环岛公路无缝对接。“四文化”即发展硇洲岛海洋文化、火山文化、红色文化、宋史文化,根据本岛独特的地理资源,可开发潜水探海、游钓等项目,体验热带农业和渔港风情,品尝新鲜海鲜。重点建设火山观光设施、潜水山庄、红色旅游参观点、休闲度假会议接待中心,建设成独特的海滨旅游文化區。

5.2硇洲岛扶贫开发策略

5.2.1 管理创新,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硇洲岛的管理是与硇洲岛的盛衰成败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旅游海岛,硇洲岛发展滞后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体制不健全,表现在政府各部门与硇洲岛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体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等方面。而以往,我们注重的是技术创新;现如今,管理创新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内容。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有序发展,进一步促进硇洲岛的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岛上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现阶段硇洲岛发展存在的问题,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成立硇洲岛发展委员会,形成一个统一规划、协调的管理机构。硇洲岛旅游发展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统筹规划硇洲岛旅游资源产业开发、旅游产业开发,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互依托的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硇洲岛的旅游开发奠定良性发展的基础。

二是进行有效的系统性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在人事管理方面,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硇洲岛秩序管理;在沟通方面,与当地居民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关系,获得当地居民对政策执行的支持;在监督方面,采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方式,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化,鼓励人民群众对其监督、内部人员互相监督,促进管理的现代管理水平。

三是重点推动湛江市各大海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湛江独特的精品旅游线路。首先,以硇洲岛为起点,向北经东海岛、特呈岛、南三岛延伸到吉兆湾建设滨海旅游区,串联起湛江海岛旅游线路,打造湛江独特的精品旅游线路。

四是丰富湛江市海岛旅游的配套设施,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转型升级,改变湛江市内缺乏成熟的旅游市场面貌。规范硇洲岛的旅游市场秩序,努力实现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消费动力,将成熟的精品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创新硇洲岛基层治安管控模式。依托大数据进行精准管控,坚持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共同维护硇洲岛治安管理。

5.2.2 产品创新,发挥产品特色优势

一是打造多元休闲度假项目。目前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一级市场(湛江及周边粤西城市)和二级市场(珠三角地区)对休闲旅游有较高的消费欲望。硇洲岛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品,以特色海岛住宿为核心,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发相应的住宿产品,如海岛奢华精品度假酒店、海岛团游度假村、海岛主题民宿等。二是建设生态科普基地。海岛生态科普产品与陆地生态类产品存在较大差异,以火山观赏资源为特色的硇洲岛,对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岛上那晏海石滩、柱状节理玄武岩群等风景区是硇洲岛火山文化的最好见证,是国内外研究火山活动学者、地质学者良好的场所,也是家庭旅游拓展知识面的风景区。建设生态科普基地,可以以硇洲岛的独特名片为重点,如“中国第一大火山岛”、“世界三大灯塔之一——硇洲灯塔”等,在重点发展火山文化科普产品的同时,还应完善岛内观景平台、智能解说系统、休憩设施等基础建设。

三是开发特色文化体验产品。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是硇洲岛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宋元交替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近代中国解放海南战役的见证者。岛上宋皇城遗址、津前天后宫等风景区是硇洲岛人文历史的凭证,是认识宋元历史、解放海南岛战役的良好场所。硇洲岛可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文化体验产品,开发遗迹探寻、文化体验等科普教育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项目。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可持续化发展,硇洲岛还应拓展淡季旅游产品。丰富淡季旅游产品除了可以解决硇洲岛淡旺季流量分化的问题,还可以及时调整本地经济结构。针对此问题,硇洲岛可重点强化特色海鲜美食、商务培训两类特色产品供给。首先,硇洲岛可以通过丰富海产品类型、突出海岛美食特色、提高渔文化体验性等方式,打造硇洲岛面向冬夏两季的海岛美食节,擦亮硇洲岛海岛美食的名片。其次,针对企业团建、商务培训等户外场地供给不足的问题,硇洲岛可以借助自身产品性价比高、环境私密等优势,开发海岛型培训、会议产品,提供大型户外拓展场地。

5.2.3 产业协调,服务提质增效升级

一是组织开展“硇洲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专题调研。硇洲岛产业以农业、旅游业为主,其中第一产业的占比最高,但是目前硇洲岛存在“乡村规划不够完善”、“耕地丢荒”、“文化遗迹受损”等现象,为了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首先要对硇洲岛规划进行统一的规划,并落实培育发展硇洲岛的特色产业,如红心火龙果、释迦果、鲍鱼、龙虾等特色农渔产品,推进硇洲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硇洲岛发展委员会的优势和基础作用。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从当地民众的利益和需求来看,首先应切实保障好农渔民利益,推动岛内农渔业供给侧改革,实现硇洲岛农渔业两开花,让农渔民充分参与和收益,使岛内农渔业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从而带动农渔民脱贫致富,实现产品增产、农渔增效、人民增收。从民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来看,应加快建设岛上的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公民合理的旅游需求。根据资料显示,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目前,国内个人平均工资和工作休闲时间增加,旅游需求量不断地上升,而民众对旅游的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践行好“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当地旅游业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三是抓好日常管理,提高发展委员会的服务水平。在广泛开展各项视察、调研、座谈、通报等活动的基础上,开展遍访委员活动,加强委员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加强与村级企业的对接工作,激发委员履职创新的动力。发挥硇洲岛发展委员会的纽带作用,通过加强与委员的内部交流,广泛联系发展委员会所联系界别以及相关界别委员,推进发展委员会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划化。

四是强化村民主体责任意识,动员村民参与规划编制。号召村民自主谋划、编制乡村规划并参与硇洲岛产业建设,以硇洲岛的亚热带水果种植及海鲜养殖业的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点,充分结合岛中火山遗迹以及岛中众多文化遗迹和海洋景观等旅游资源,充分考虑各方需求,有效地引导村民参与其中,切实谋求岛民利益。

5.2.3 路径创新,人岛共享发展红利

一是明确硇洲岛农渔业的发展地位。硇洲岛盛产热带水果和海鲜,尤以红心火龙果、释迦果、鲍鱼、龙虾闻名,且品质优良,湛江市区内知名海鲜食肆多从硇洲岛进货,但是岛内的水果和海鲜仅在本市内闻名。因此,应该按照“双核心”的总体布局打造硇洲岛产品知名度,即湛江市和珠三角地区。本市和珠三角地区是硇洲岛岛上农作物和海鲜的消费重点区域,其一,湛江市农渔消费市场中,硇洲岛产品有一席之地,是一级市场;其二,珠三角地区居民消费力处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第一梯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二级市场。现如今,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副省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依托湛江市建设副省级区域中心城市,可以打响硇洲岛优质农渔产品的招牌,重点吸引广东省人民前来消费。二是推动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岛内旅游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当地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利用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普及工作,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堆放都应该有指定的区域,养殖户要有环保的养殖行为,从而减少旅游环境生态方面的压力,提高旅游观光的质量。减少对岛内农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等。二是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衡量好岛内环境承载能力,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制定好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岛内的生态绿化,有规模地控制旅客数量,保护好岛上的文化遗迹等。三是发展生态旅游。利用岛内良好的海水、沙滩、火山岩海岸以及岛礁,发展生态旅游,开展各种水上娱乐活动。

三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为进一步扩大硇洲岛旅游的影响力,利用旅游产品可扩大其宣传的力度,包括较为精巧的纪念品、工艺品等。首先,要挖掘与岛内有相关联的元素,发挥创新性。旅游产品应该有其创新性,体现当地特色,更能吸引游客的注意,以达到其宣传的效果。其次可培训一批在当地制作旅游产品的工艺者。利用当地居民发展手工艺,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为当地居民增加多一条致富的道路,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等。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硇洲岛现状及其发展潜力的分析,可见硇洲岛具备发展现代特色产业的基本条件,硇洲岛所拥有的资源条件与国内知名旅游海岛所具备的条件有相似之处,即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加之岛上独特的农渔业,这是海岛产业发展的基础,未来硇洲岛依靠岛上的特色产业与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依靠“双核心”的总体布局打响硇洲岛的知名度,实现产品增产、农渔增效、人民增收,从而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促进硇洲岛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志强:《硇洲灯塔》,《湛江文史》第七辑[M]. 1988年,184-185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湛江市委员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湛江文史资料选编[M].2016.12: 238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湛江市委员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湛江文史资料选编[M].2016.12: 240页

[4]湛江市年鉴编纂委员会.湛江年鉴(2017).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336.

[5]司徒尚紀.雷州文化概述[M].广东人民出版社.186页

[6]《广东省志(1979-2009)》(资源?环境卷)[M].方志出版社.267-268页

[7]董志文.中国海洋城市旅游品牌价值与竞争力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26-127页

作者简介:

梁昊楠(1999.04-),男,汉族,广东佛山人,共青团员,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学生;

刘海婷(1999.05-)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共青团员,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黄君婷(1998.12-),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共青团员,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梁卓凡(1998.04-),男,壮族,广东清远人,共青团员,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项目名称:精准扶贫背景下海岛旅游扶贫路径研究—以硇洲岛为例,归属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编号是 CXXL2019114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广东  湛江  524003)

作者:梁昊楠 刘海婷 黄君婷 梁卓凡

文化区旅游经济论文 篇3:

浅谈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在全球经济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旅游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高,以及旅游文化在各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以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地位;作用

“旅游文化”这一命题在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合作出版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此后有关“旅游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但历经四十多年仍未有最官方的解释。旅游文化是一个较广义的概念。一般认为,包含“旅游”和“文化”两个领域,以及其不同方式组合的边缘领域。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普遍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一、旅游文化的内容

旅游文化是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围绕旅游活动整个过程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是按照旅游文化的构成来划分的,由于构成的划分角度不同,因而研究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旅游文化是一种大文化,跨文化和旅游两大领域,同时旅游又兼文化和经济两大属性,这些都给旅游文化带来一些独特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

(一)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核心

旅游文化与旅游业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旅游文化激发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一方面,旅游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一切的旅游景点的开发都以深厚的文化为基础,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是文化积淀而成的,集中体现了不同年代和时代的政治、经济、民族风情、当地特色、文化艺术等方面,而大量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基于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游客要欣赏、感受景点的历史文化,开发商要进行旅游景点的规划,就应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从自然风光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大好山河孕育着一方水土,更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许多佛像寺庙都建在山河之上,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了灿烂的宗教文化,因此,许多自然旅游资源本身不需要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自然景观不需要文化内涵来决定,本身的自然之美就足以吸引文化渊源在此发展。

(二)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很强的行业,同样也承担了传播优良文化的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追求在旅游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和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对精神层面的享受。这就要求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品位,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层面的追求,只有这样,旅游業开发出来的产品才能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样要使旅游文化渗透旅游行业的各个层面,比如在餐馆、住宿、娱乐等方面,要加大对旅游景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要提升景区内的工作人员及讲解员文化素养,一举一动都能影响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三、旅游文化的作用

(一)旅游文化的功能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大文化,它的功能贯穿整个旅游活动的过程。它能陶冶人的情操。一方面,现代人的工作压力、生活烦恼不断增加,要通过某些方式来释放自我;另一方面,人们想汲取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探索新奇事物和结交新朋友。而旅游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处中,旅游者能从身体到精神,生理到心理得到满足,能更好地接触自然、社会和文化,开阔眼界,了解世界,从而使心胸更广阔。同时,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美、认识美的过程,不同背景的旅游者在旅游文化的熏陶下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也净化了心灵。

除此之外,旅游文化还能扩大人际关系和推动文化艺术的创作。旅游就是和外界、和社会、和世界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自身文化修养得到提升,无论是旅游者之间,还是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展示能让我们走出自己的圈子,进入不同的文化区域,产生新的人际关系和交流。众所周知,我们家喻户晓的文化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灵感而由此创作的,比如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旅游文化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得到交流、传播和发展,马可?波罗来东方游历并让东方文明在欧洲大放异彩。文化的流动使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彼此沟通,让世界变得更亲近。

(二)旅游文化对社会环境的作用

旅游文化存在于自然、人文和社会各方面,它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有三个决定性因素,交通条件、住宿环境和旅游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决定因素,这是其他因素无法代替的。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旅游业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旅游文化满足了旅游者对文化差异性的追求,满足求新、求奇、求特和求美的精神文化的享受。旅游文化的发展扩充了社会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个逐渐发达的世界,旅游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各个国家也通过发展各国的独特旅游文化来吸引旅游者,这在优化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向世界人民展示,促使世界越来越了解中国,使中国在世界文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地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当地旅游景观展示给游客是特别的、美丽的、源远流长的人文文化,使游客被当地景观所着迷,投身到当地的人文环境中,通过增强当地旅游文化的繁盛,以此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旅游文化,对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文化具有地域性,这就需要根据当地的旅游文化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旅游品牌。当今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大,要想始终保持一个强国的位置,就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形成中国特有的旅游文化能使中国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并处于不败之地,发展自己特色旅游文化,建立特色旅游品牌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使旅游业平稳持续发展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旅游业能迅速发展到今天的这个水平离不开一种深厚的旅游文化的支持。旅游文化的发展更是有效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形成我国特色旅游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也加强我国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孙克勤,孙博.世界旅游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1-18.

[2] 喻学才.旅游文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2月.48-56.

作者简介:

梁友信(2001—),女,广州工商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19级在校学生。

通讯作者:时临云(1957—),女,副教授,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双硕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硕士、日本国立广岛大学教育学硕士)。现工作单位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

作者:梁友信 时临云

上一篇:职校计算机英语论文下一篇:艺术学科体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