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旅游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作为我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的地位毋庸置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人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这导致佛教旅游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在长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人们普遍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等同对待,这导致佛教旅游文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借助佛教文化从事诈骗活动也影响了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名胜旅游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名胜旅游文化论文 篇1:

从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文化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驱动

摘 要:河南省地处中原,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在对河南省旅游资源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河南省旅游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并提出了河南省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 河南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导言

文化渗透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作为一项人类的活动,外在表现为人的移动,内在本质却是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正是旅游的全部意义所在。因为文化的原因,人类开始旅游,可以说文化是任何旅游活动的最原始推动力;由于旅游,人类又创造发展了新的文化。文化与旅游,就是这般的血肉相连。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的驱动力和持久性在于特色文化。越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东西,越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发展旅游业必须打好文化牌。郑州黄河游览区靠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下面,就黄河风景旅游区的发展壮大,谈一谈文化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二、自然地理文化是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

(一)风景景观文化

文化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文化并不能凭空得来,其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是天赋的,有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灿若群星,自然风貌中原独秀。?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东西长约5.5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70年代才在黄河之滨的荒山上开始建设的黄河游览区,经过近30多年的建设,建设者们在6000多亩的荒山上栽活了200多个树种,60余万棵树木,实现了大面积的绿化和美化,做到四季长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园林建设,使这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点缀在绿海之中。游人至此,在秀丽的园林中,观赏黄河雄姿,会感到心胸分外开阔。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黄河外滩景区是人们最好的地方,黄河,它占地600亩,在黄河风景名胜区景区的一个新属。在这里,您可以看到沿江风光:与黄河零距离接触,感受黄河宽阔,博大,气势磅礴,欣赏“的悬挂,摇摆,宽,泥泞的特点” 。

(二)地质景观文化黄河地质公园位于郑州市北郊的黄河湖,南古越龙山,北至黄河,西至荥阳城牛口峪 ,东至黄河大桥, 200平方公里总面积。这里地处黄河,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中下游交界处,与黄淮平原秦川西部,东临齐鲁,北至北京,天津枢纽的南部,关键的事情,控制南北咽喉。地质构造独特,地理位置优越,优势明显。桃花山谷, 孤柏嘴三个有代表性的4黄土地层剖面,与国际,国内,特别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厚度比较的意义,坐落赵下峪的黄河风景名胜区的上游,有其特殊的科学意义,更典型,罕见的自然,自然,优美,系统性和完整性,是青藏高原,东亚转型,中国文明历史与黄河形成演化的一个重要结点形成的研究,地质价值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被称为“父亲”中国院士刘东生认为,莽山地区地质遗迹十分丰富的资源,科研涵盖了许多学科,黄土,黄河黄淮平原,黄河文化,多个部门,水,农业,地质,和一个特殊的写作,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利用现代数字化,科学技术,通过声,光,电设施,再现了黄河,黄土高原,中国北方平原的形成;再现我们在努力工作的黄河流域的祖先,创造了黄河流域的灿烂文明,成为中国文明和中国的民族,中国民族的母亲河,是有血有肉的显示器的发源地的基础。随着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博物馆建成开放,将使旅游文化内涵,观赏性,参与性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旅游专线——黄河之旅的龙头。

三、人文历史景观文化是驱动力中的核心力量

(一)黄河文化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给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把中国造就成为一个有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远古时期,原始先民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景区根据这一文化在中心景区五龙峰景区内雕了一尊母亲雕像,名为“哺育”的雕像,这座雕像坐落在梅池中央,高5米,重达30吨,用白色大理石雕塑,通体白色的头发, “妈妈”魏纪,穿衣服,拥抱宝宝睡觉,形态端庄高洁,表达了宁静和优雅,她回到了崇高的山山,下更有尊严面对滔滔黄河,对壮丽山河,惠妹。 “母亲”是黄河的象征,代表了中国民族的婴儿,黄河和血肉联系和母爱亲情的中国民族表达。

(二)中国文化“中国”,它指的是两个不同的部族领袖在中国原始社会

颜姓蒋燕,是部落的领袖。黄帝部落打败了炎帝部落,从西北到中原地区。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部落的一部分居住在东部,南部黎,苗逐渐融合,形成于春秋时期,中国汉族,后来被称为中国汉族。在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黄帝族强大的力量,文化也高,因此,黄帝族已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两人成为了大汉皇帝的祖先。也被称为中国民族的祖先。因此,人们常常说中国人还是黄帝的子孙“黄帝之子” 。炎黄后裔成为中国民族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提供了不竭动力。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缔造者,炎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感情的纽带。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依据这一文化特色建造了炎黄巨塑。炎黄巨塑景点包括炎黄二帝塑像、广场和纪念坛三部分。

(三)大禹治水文化

传说在远古的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治水有功,舜传位给禹。后来,禹的儿子启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禹便被称为“夏宗神”。

景区于1984年5月建成的大禹塑像,高10米,重150吨,用钢筋混凝土浇注。雕像坐西朝东,面向黄河和东部平原。大禹头戴斗笠,穿着厚厚的大衣,右手拿着他的左胳膊挥舞着雷,杨,简洁端庄,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形象。就像一个粗糙的花岗岩砌筑,中间块都有一个碑,上刻“美丽的愚公,德国远”八个大字。雕像远观形象高大,气势非凡。特别是在密集的雨云,雨,河涛在一起,像一个更有尊严的余威,栩栩如生。他似乎在呼吁人们对自然的斗争,并删除所有的邪恶,人民的利益。邓驼岭,湛宇一样,往往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治水英雄“在繁忙的公共责任,生下一个儿子不,亲爱的,终于到了洪水入海,友善的言语是崇拜,”明夕,择优录取龙宇,模型人“。

(四)古战争遗址文化

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两位人物,刘邦和项羽。他们为争夺政权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为中华历史增添了闪亮的一笔。自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初至高祖五年(公演前202年)十二月,历时4年。最终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无斗志;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王朝而告终。此次战争,持续时间之长,占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景区内的骆驼岭西,是汉霸二王城遗址。汉王即刘邦,霸王即项羽,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场4年之久的战争,难分胜负,后来双方派出使臣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后人便把这段战争成为“楚汉相争,鸿沟为界”,这也是中国象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渊源。

(五)黄河民俗风情文化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表现在广泛而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中,内含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时代精神的认同。它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相传。

游览区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立了黄河民俗风情苑,以此来展现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的状态,使游客们对当地的习俗亲身体验感受深厚的文化特色。黄河民俗风情苑的主体结构为窑洞的小院,四周游廊环绕。建筑风格为青瓦飞檐木柱的仿古样式。分为五个小院,既独立成园,又互为通连;自西向东依次为神农苑、百花堂、鸿禧堂、黄河风、泥艺张。 还有很多精彩的节目表演,难得一见的老式家俱古色古香,都会带你走进悠悠的历史岁月中感受千年的文明。

四、现代旅游文化成为驱动力中的一枝独秀

启动现代文化相当多的人是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种恐惧感,尤其是与传统文化的经验,提出了抵御极端现代文化的思想,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在发展中世界,文化也在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研究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保护,以更长远,化解矛盾和冲突上面更加和谐,给更多的人选择的自由空间。我们的现代文明不应该是简单的排斥,排斥现代文化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保护和发扬历史传统的同时,大力推介现代文化,而且步子很大。景区在2008 年还迎来了一批美丽的使者。7月20日,108位佳丽在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炎黄广场参加“2007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入城仪式”。仪式上,中原汉子敲响炎黄广场大钟,擂响六十六面大鼓,四十人用唢呐吹奏“百鸟朝凤”乐曲,并有太极方队表演,彰显中原文化神韵,最后万人高唱《龙的传人》。在这里,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2006年12月9日,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论坛暨黄河风景名胜区旅游营销专家座谈会"。游览区利用了选美竞赛,媒体传播等一系列的现代文化向世界宣传着自己扩大自身的知名度,让世界人民了解自己走进自己。

五、结语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充分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为景区注入了灵魂,深挖文化的内涵?,在文化表现上把握好主次关系,有重有轻。景区把文化融入到自身的产业发展中,在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将旅游的经济性,文化性有效的统一起来。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 文化决定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的大小、影响力的大小,可持续发展力的大小,文化也决定了旅游产品的品质的高下、品位的高下,因此只有文化才具备发展的潜力,只有文化才具备发展的动力。郑州黄河游览区借着文化这一驱动力走上自己独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 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 张建萍.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6] 杨卫平,夏丰.河南之旅——中国之旅热线丛书[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付晓玉,1983年9月,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 ,助教,现就职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作者:付晓玉

名胜旅游文化论文 篇2:

佛教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摘 要:作为我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的地位毋庸置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人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这导致佛教旅游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在长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人们普遍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等同对待,这导致佛教旅游文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借助佛教文化从事诈骗活动也影响了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本文就佛教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佛教旅游文化。

关键词:佛教 旅游文化 佛教文化

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佛教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我国与佛教有关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而这些佛教古迹所蕴含的佛教文化成为佛教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佛教旅游文化因此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尽管佛教并不起源于中国,然而,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已经自成一派,我国不同地区的佛教文化也存在些许区别,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尽管佛教旅游文化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问题却导致其在发展中问题重重,这也对后期的佛家旅游文化开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佛教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研究能够对佛教旅游文化给与正确指导,而研究佛教旅游文化中的问题则对于提高人们对佛教旅游文化的正确认识产生积极影响。不仅如此,正确认识佛教文化能够增加人们对借助佛教旅游文化从事诈骗活动的防范性。因此,正确认识佛教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仅能够实现佛教文化的传承,更能够促进佛教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 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问题

在对佛教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佛教旅游文化发展情况,佛教旅游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正确区分佛教文化寺庙文化。对于佛教文化,大部分人将其与寺庙文化相提并论,然而,寺庙文化仅仅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大多数佛教文化属于佛教旅游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简单的将二者混为一谈。在佛教管理事物中,无法区分佛教文化与寺庙文化将认为的限制了佛教文化的范围,这导致一些规模并不宏大,然而,却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佛教文化底蕴的寺庙无法得到关注。不仅如此,过分的强调寺庙文化也将降低佛教文化的影响力,一些寺庙在对外宣传时,将宣传重点放在了寺庙的历史方面,将物质遗产作为重点,而忽略了佛教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介绍。尽管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促进寺庙的旅游经济发展,然而,寺庙自身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却无法得到全方位的体现。

2.无法正确区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仅有两个字的区别,在佛教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多数工作人员并不能正确认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的不同。例如,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景区,管理人员将碑林、大雄宝殿等认为是极具特色的佛教文化认为是佛教旅游文化。通过对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的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佛教旅游文化是在佛教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旅游这一特殊形式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佛教文化并不仅仅依附于佛教实物存在,而任何对佛教文化进行传播的文化形式都可以看作佛教旅游文化。

3.佛教旅游文化的种类区分问题。佛教旅游文化是在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然而,佛教文化在我国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如果无法正确认识佛教文化的内涵,那么,出现佛教旅游文化同质化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例如,我国各地区佛教寺庙的布局等大体一致,其中神像的摆设也大致相同,这导致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无法,在建筑方面的区别则更难以区分。如果在游览过程中着重强调寺庙建筑、佛像等方面,那游客所了解到的仅仅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也不是真正的佛教旅游文化。在佛教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若对寺庙的宗教功能与旅游功能无法科学区分,佛教旅游文化则无法实现地区差异化。

4.佛教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于佛教旅游文化实现了地区经济、寺庙经济的发展,而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则导致佛教旅游文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0世纪末,我国佛教旅游文化盛行,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寺庙也参与到景区的无序建设方面,为吸引游客,设置了一大批本不存在的景点。佛教所倡导的“无欲”在佛教旅游文化盛行下不复存在,而佛教所不屑的名、利成为了佛家底子所追求的目标。佛教文化被过度开发,佛教旅游文化的盛行使部分佛家弟子、信徒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怀疑,佛教文化的宗教功能在佛教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商业开发的外衣。各地区政府也参与到配合佛教旅游文化的畸形发展活动中,过度追求佛教旅游文化的经济效益使佛教文化的精髓被破坏,一些佛教徒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这严重威胁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 佛教旅游文化发展中的认识问题

通过对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认识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并不等同于佛教文化“复兴”。长期以来,为提高佛教旅游文化为地区、寺庙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些寺庙开始根据历史记载恢复某些所谓的古迹。这种后期加工的佛教文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佛教旅游文化,却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也无法被佛教正统文化所容纳。在佛教旅游文化中,对于景区建筑物等的修复、建设工作,都需要慎重进行,一些古迹在技术能力无法达到的情况下,需要保持原状,禁止修复,而对于可修复的佛教古迹,要经过专家讨论,严格按照方案修复、保护。根据古籍资料所建设的佛家建筑一直无法得到佛教旅游文化的认可,这种人为制作的建筑艺术在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价值方面都无法与真实古迹相提并论。

2.过于追求佛教旅游文化的聚集性。为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部分政府、旅游机构推出了佛教旅游文化专线,这就需要在佛教旅游文化有着高度的聚集性。以河南为例,河南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大省,省内佛教名胜古迹众多,而河南省政府也借此推出了佛教旅游专线,整个线路以游览佛教圣地为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游客并未真正体味到佛教文化,而感觉是在反复观看有着高度相似性的佛家建筑等。这种旅游文化的集聚性极易使游客对佛教文化形成错误认识,使原本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变得单调、枯燥,也间接导致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意愿降低。因此,佛教旅游文化的集聚性并不能够实现地区、寺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起到相反作用。

3.导游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问题。以我国目前的佛教旅游来看,大多数人依然选择跟团旅游,因此,导游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将直接关系到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导游并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旅游服务人员,尤其是在佛教旅游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导游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能够对每一位游客产生影响,而我国在专业化的导游培养方面依然缺乏投入,高學历、高素质导游较少,而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刻认识的导游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佛教旅游文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结语

佛教文化是我国在继承、发扬外来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佛教文化的宗教功能与经济功能,佛教旅游文化应运而生。尽管在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上各方面的问题,却不能因此限制佛教旅游文化的发展,相反,如果正确认识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文化,那么,佛教旅游文化将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为地区、寺庙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巩固佛教文化的宗教功能,维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尹雯.关于旅游文化创新的相关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4).

[2]潘宝明.我国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的偏颇及其矫正[J].旅游科学.2003(04).

[3]陈卫星.世俗化、庸俗化与当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7(02).

作者简介:崔烜(1987—),女,汉族,江苏宜兴人,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崔烜

名胜旅游文化论文 篇3:

对遵义旅游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遵义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中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长征史册最经典和最关键的历史事件等为基础形成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有风情万种和神秘神奇的乌江和赤水河,以及两大流域在我市境内的以赤水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绥阳宽阔水原始森林、道真大沙河银杉保护区、习水国家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等自然天成的绿色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我们还沉醉在浓郁的国酒茅台和董酒、习水大曲、习酒等名优白酒的醇香当中,领悟千百年来祖先遗留的中华白酒文化;我们承接“汉三贤”(东汉时期,开西南文化教育先河的文字学一代宗师尹珍,儒学家舍人、散文家盛览)、“清三儒”(清代蜚声海内外的郑子尹、莫友芝和黎庶昌,形成独树一帜的“沙滩文化”)的遗风,感慨于风雨700年的杨氏土司政权,猎奇于仡佬、苗、布依等民族风情这些地域特色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稳定发展,遵义先后获得各种国家荣誉称号,形成闪光的城市名片链,“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等,这些城市名片一方面反映了建设成就,另一方面,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这些积淀已成为我市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但就上述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除了红色系列,即长征旅游文化由于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转折的因素,开发相对早些,其他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起步较晚,也更欠缺深入挖掘和系统推介。拿现在正方兴未艾的赤水河流域绿色生态旅游资源来说,十几年前还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通过多年的发现挖掘和宣传推介,形成现在拥有十丈洞(赤水)、四洞沟瀑布群(赤水);燕子岩(赤水)、竹海(赤水)、大白岩、五柱峰(赤水)、三岔河(习水)风景区;杉树王(习水)、水漫丹霞(习水)、赤壁神州(习水)、月亮河等等精品景点。从发现到论证到挖掘到宣传推介到形成初级产品,始终是一个同有的程序,而每个环节从来都显得如此重要,市县两级都不可避免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都需要经历时间的历练和捷足先登的旅游者的认可和口碑宣传。其他如传统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酒文化等,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和利用,最终形成初级旅游产品,历程大抵类似。事实证明,这些产品到目前已经逐步开始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整体旅游事业发展速度和现有旅游产品产生的影响和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以及市委政府的要求综合来看,相应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全国旅游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距离,对全市旅游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还严重不足。

应该说,从1998年撤地设市,特别是近些年以来的旅游业发展来看,我市只能是基本上形成自成一体、较有个性的旅游文化体系。通常,我们归纳为前面所述的几个方面。但从实际的运行和发展的情况总结分析,客观存在的历史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矛盾,一直制约着我市旅游业的规模化和进展速度,难以形成大旅游格局,难以体现高标准组团式、连线式、区域化开发和建设,难以实施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从表面上看,全市范围内各县区市大都在近些年有了新的举措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不同程度地取得成效,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但事实上,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观念的打造旅游产品,离把遵义打造为“文化旅游强市”的目标还很远,对于全市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来讲,工作要求也有很大差距。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根本的是南于财政制度上各地分灶吃饭,县区市间在开发旅游文化的投资上各自为政,市场分割,重复建设,并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旅游业分散竞争力,在更大范围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这在旅游发展先人一步的中心城区和仁怀、习水、赤水一线,体现特别突出。

据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旅游企业已发展到300余家,其中,星级饭店24家、定点单位80余家、旅行社13家;全市有标准客房3.2万多间、床位6万余张、旅游车队2个、各类旅游车辆60余台;旅游专业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和重点旅游县(区、市)的餐饮、娱乐、购物、卫生、文化、安全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全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10余万人。这些数据说明。我市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尽管如此,总体上看,从“硬”的角度,我市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依然普遍严重不足,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简。部分县区市依靠引进外来资金开发营运,但解决不了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大的问题。从“软”的角度讲,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以充分开发利用,这个问题特别具有典型意义。如大量好的风景点上没有生动的故事、神奇的传说、美好的祝福,没有令人感动或是难以释怀的文艺作品等文化的具体形式来充实,游客往往是匆匆赶来,疲惫离去,看完就走。由于缺乏鲜活的文化内涵,除了一个劲地说美好的风光,热情的人民,保留完好的人文景观外,给人的感觉遵义无外乎还是一幢楼(会址)、一瓶酒(茅台)。另外,在旅游目的地产生的第一个不愉快,很有可能就是吃、住、玩条件不尽人意,这包括对酒店或餐饮店硬件设施和服务等软件设施的考核。加上本地导游服务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旅游产品的奇缺,娱乐设施的功能不足,使游客没有产生购买和消费的欲望,开销除门票外,别无他用。而这些方方面面都展示着本地的综合服务水平,也可以说是体现了本地的区域综合文化水准。

我市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全市旅游业起步晚、起点低的实际和全国旅游业整体发展速度快、目标要求高的矛盾。但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除体制、政策以及硬件设施等重要因素外,旅游文化缺乏科学、合理、系统的开发,也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矛盾主要体现为旅游文化的开发不够快、不够丰富、不够系统与旅游者越来越高的目的地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于是,如何解决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开发、整合利用的问题,推动发展旅游文化,当然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旅游消费属于文化消费,是低消耗高收入的产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最为重要的是要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旅游文化是传递文化的文化,渗透在旅游活动、旅游设施、旅游观念的方方面面。因此,发展旅游必须坚持旅游与文化结合,突出文化主题。这样的旅游活动和行为才能丰富人们的自然地理、地域文史、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知识,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离开了“文化”的旅游缺乏吸引力,生命力。从国内外旅游发展的整体态势看,旅游文化带动了旅游业整体的快速发展。所以有人说,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不管是综合开发还是仅仅针对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除开解放思想,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一定要从市情出发。遵义综合情况相对全国而言,跟全省情况是一致的,欠开发,欠发达,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尽管有民谣说,贵州文化在黔北,那其实也不过是民间自我鞭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没有层面上的差别的,只有特色上的区分,难道说黔南、黔东南等地的民族风情文化,安顺的自然风光文化,就不如我们的红色文化了么,没有这样的比较。只是相对而言,黔北地区开化早一些,传统人文文化底蕴要丰富一点而已。

其实,站在全局的角度,各地都应该放弃这种片面的认识和区域保护的做法。遵义旅游文化资源很丰富,但依然是有限的,同时的确有一定的区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特别是在撤地设市后,涉及行政区域的调整,一些文化资源交叉、重叠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而在各县区市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如土司文化,有代表意义而又同属国家级文物的杨粲墓、海龙囤分别坐落在红花岗区和汇川区;“沙滩文化”产生于遵义县境,却在红花岗区域得以发展和弘扬;长征文化更是遍布全市大部分区域,仅“四渡赤水”,渡口就散布于仁怀、习水、赤水三县市;正、道、湄、凤、余等地都出产茶叶、拥有以茶产品为主的茶文化,等等。是各自为阵的“分”还是联手打造的“合”,就首先需要统一的认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要打造大遵义为“文化旅游强市”,必须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做到定位准确,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利用。

平视遵义行政区划图,大体了解我市文化资源的人会发现一个不太令人注意的,却令我们感到有些有趣的客观现象。那就是文化带现象,它的边缘虽说不像绘图那样清晰,但也的确可以这样来进行大致分割:如果以中心城区(红花岗、汇川)为界,一是中心城区和西部县市(仁怀、赤水、习水)突出拥有着我市主体旅游文化资源,即以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四渡赤水”等长征遗迹为标志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以茅台酒为龙头,董酒、习酒、习水大曲等名优酒为代表的白酒文化资源;以习水国家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赤水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等,形成有色彩的红、绿、碧等多彩文化带。二是中心城区和周边县(遵义县、绥阳、桐梓、湄潭)突出拥有着我市地方历史(传统)文化,如以杨氏为代表、杨粲墓、海龙囤为标志的土司文化,以郑子尹、莫有芝、黎庶昌等人传世作品及其旧居为标志的“沙滩文化”,以“桐梓人”为标志的古人类文化,古夜郎文化、以及绥阳诗歌、桐梓灯谜、湄潭漫画等为代表的近现代新生文化,形成浓烈、厚重的黔北传统历史文化带。三是东部县(正安、道真、务川、余庆)特别是以道真、务川自治县仡佬族、苗族文化为代表的浓郁少数民族风情,包括高台舞狮等稀罕的民间绝技和“傩戏”这样的文化活化石等土著民俗文化旅游。这些民俗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将逐步成为我市域内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理解这样的文化资源分布实际上为我们整合开发、联合打造、捆绑,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真正推动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如果在有限的财力、人力投入的前提下,又想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使其产生最好收益,有关县区市联手开发,协同打造,无疑是最佳选择。同时,就全市范围而言,在资源挖掘、开发和保护、利用上还避免了重复投资,减少县际之间不必要的内耗甚至是伤害竞争,而这些现象目前看来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制约我市文化旅游大发展的主要因素。

此外,整合资源,还体现在对外宣传推介上:重视旅游宣传尤其对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市,同样也是当前旅游业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措施。不仅仅是我们这样初初起步的地区,即便是旅游业已经成熟的地方,依然把文化宣传看作举足轻重的大事,如桂林打造大型山水实景外宣大戏《刘三姐》便是最好例证。撤地设市13年以来,我市各县区市尽管分别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较多的财力、人力,实际上的效果并不见得达到预期目的。原因何在,就是大家各自为阵,甚至针锋相对。其实,就宣传的投入而言,如果习水、赤水能在丹霞地貌和绿色生态等自然景观上携手,两城区与遵义县在红色文化与传统(历史)文化上联合,务川、道真在挖掘民族风情文化上合作,或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两线,习水、赤水两县(市)甚至可以包括仁怀,在开发生态旅游的带动下,陆续开发出土城、秉安、茅台、习酒等沿线镇乡的船运、盐运、酒业等等商业文化资源;共同宣传推介四渡赤水、土城战役等长征文化资源,展示三县市分别拥有的红军渡口及其拥有的其他资源。应该说,还是有成功的典型案例。2000年春,为策应市委政府主办的“神秘赤水河”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一节一会”),由遵义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西部春暖”中国著名音乐家采风活动就起到良好示范作用。这次活动产生的《赤水情》、《西部春暖》、《月亮河》、《贵州有多贵》等在境内广为传唱的优秀流行歌曲,为西线旅游景点增添了文化积淀,一些歌曲还成为全省外宣品牌“多彩贵州”活动外地歌手的选唱曲目。当时的初衷实际上就是想整体包装推出神秘赤水河的多彩旅游产品。

由此可见,遵义旅游资源是丰富多彩的,遵义旅游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必定更有利于准确定位遵义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更有利于统一规划遵义旅游的谋篇布局;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更有利于合理深入挖掘开发具备丰富内涵的遵义旅游文化;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更有利于全面展示遵义旅游文化的区域、民族和时代特色。一句话,要实现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宏伟目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快科学整合我市旅游文化资源。

责任编辑:李 华

作者:牟 维

上一篇:农网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品牌营销探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