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旅游论文

2022-04-17

摘要:白马山开发武当武术文化旅游,意在弘扬武当武术,传承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与武当山旅游互补,推进武当武术的产业化发展,为十堰乃至全国、全世界提供真正意义的中国“武当武术旅游”与健身、养生旅游场所,提高武当山与整个十堰地区旅游核心吸引力与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跨越式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术文化旅游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武术文化旅游论文 篇1:

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对武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深挖资源的深度特色,加强多元开发,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武术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借助上海世博会的时机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武术旅游发展。

【关键词】武术文化 旅游资源 发展对策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预测,到2020年,世界范围内将有15.6亿人次国际旅游者,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地和巨大的客源地。中国武术文化融会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中医、养生、气功、美学等,武术旅游具有观赏、休闲娱乐、强身健体、提高身心素质等功能,是唯我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

我国开展武术旅游的地方很多,但学术研究较少。以中国期刊网刊载的文章为例,搜索自1979年至2009年标题中含有“武术旅游”的论文,只有12篇。卫志强等分析了武术旅游社会文化背景,提出中华武术与旅游业有共同特性,有相结合的可能性,认为武术旅游发展前景广阔。①胡幸福认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历史机遇已经凸现,武术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可以带来双赢。②李蕾等认为,少林武术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它的开发不但有利于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向国外的传播,而且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③闫士芳等分析了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深度开发、与其他文化资源没有形成良好对接、发展环境不完善等,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宣传、深入挖掘,加强赛事品牌建设等发展对策。④他们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开发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上,对许多实质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可见,武术文化旅游的学术研究落后于现实的发展需求,进行我国武术旅游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指存在于各种武术文化中,能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方面的武术练习地、建筑、艺术活动;精神方面的思想、精神、传说等。

武术物质文化资源类型。首先,我国武术拳种众多,如少林、太极、木兰、咏春等,风格各异,在国际上影响巨大。武术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世界人民识别中华民族的语言和符号。其次是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武术场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名人、电影明星等,颇具开发价值。第三是神奇奥妙、独具特色的武术医药。古人习武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健身延年术和医疗药方。如少林医药是少林僧众长期同大自然灾害、疾痛损伤斗争过程中留下的丰富医疗经验和独特方药,涉及内科、外科、骨伤、儿科、五官科、伤科等,治疗方法有点穴、药物治疗、针灸等,为“技击家所密”,独具特色。第四是价值极高、品位上乘的自然、人文景观。中国许多著名的武术门派都与名山名寺水乳交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优美,武林精神和景点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得到了升华。第五是武术影视演员、武打演出、套路、服饰、器械、图书、音像制品等其他武术文化资源。

武术内涵文化资源类型。我国武术根植于数千年历史的沃土之中,蕴藏着很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深刻的阴阳平衡、身心同修、道艺统一等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思想。同时,武术历来讲究“十年磨一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些可以塑造人勤奋、刻苦、果敢、坚强的品质。另外,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武术文化节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内外游人观光旅游,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 河南省相继举办了“河南武术旅游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全国少林拳大赛”、“中国嵩山国际少林武术旅游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等各种大型活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掀起武术热。

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深度挖掘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注重产品的特色化、多元化。目前,我国武术文化旅游仍停留在武术表演节目、武术博览会等形式上,虽然能吸引来许多国家及地区的代表队竞技或表演,但大多仍是“武术搭台,旅游唱戏”或“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两张皮”形式。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要紧紧把握“武术是特色,文化是灵魂,旅游是基础”的特点,推出体验游、康体保健游、休闲游、习武夏令营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不仅可观赏精彩的武术技艺表演,获得审美满足,更要参与到习武活动中,体验中国武术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特有韵味。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如针对青少年可开展学习、竞赛竞技性项目;中青年可开展如学术交流游、武术民俗文化游项目;中老年可开展保健、养生活动项目。另外,按照拳术特点、游客性别、旅游时间、兴趣爱好等也可推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武术文化旅游纪念品必须有一套设计先行、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投资、院校介入、协会参与、品牌营销的纪念品设计开发新思路,要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能够向世界传达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武术文化旅游涉及部门较多,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管理松散,缺乏市场调控,造成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甚至有些景区与其他企业之间出现了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事件。例如:“青城派”和“青城派掌门”这两个名称被抢注商标;少林寺的商标问题也较为严重,国内有些公司注册少林寺商标,美国、日本、荷兰、南非等国也出现少林、少林寺、少林拳等商标遭抢注的现象。因此,武术旅游除了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外,还需要国家旅游局及其他部门加强管理和立法,完善市场机制,使其一开始就处在良性环境中,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借助上海世博会,大力推进中华武术文化旅游。近几年,我国曾派人到五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不仅宣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增进了国际友谊,中国武术已风靡欧美及其他地区。据悉,国际武联自1990年成立以来,已有100多个成员国,其中欧洲会员最多。中国武术已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尤其是太极拳。日本早在10年前就号称,其太极拳练习者超过100万人。欧洲也有各类太极拳组织30多个,成员近4万人。我国应抓住上海世博会契机,树立武术文化旅游在国际上的形象,塑造品牌,同时要在传播方式、品牌沟通、宣传促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世博会作为展示中华武术文化的广阔舞台,大力推进中华武术文化旅游。

整合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开展区域协作,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行优势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有效地克服各地的局限性,产生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武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拳头景区景点,以点带面促进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联合各种武术流派,举办“华山论剑”、传统武术节等活动促进中华武术旅游的全面开花;推进武术景点与各地自然景观的联合,从规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合作;精品景区共同开发境外市场,联合营销,加大武术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着重发展与世界各地的武术文化研究机构、武术团体、协会等的联系与协作。

加大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有些地方盲目开发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景区存在严重商业化、城市化现象,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损坏,制约着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作为“佛教圣地”、“禅宗祖庭”的嵩山少林寺,如今蒙上了浓重的商业化色彩,游人到此再也找不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优美神秘景象。众多商业活动使少林寺展现于社会大众面前的是一种浮躁复杂的形象。因此,要保证武术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其思想文化内涵,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保护,才能为武术文化旅游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武术资源,使武术旅游遍地开花。我国武术旅游不论是资源开发程度、经营状况、管理水平还是经济、社会效益,在地区间差距都较大。就河南而言,集中体现为“少林过热,太极过冷”。陈家沟有很好的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全世界有近1亿人喜爱太极拳,但陈氏太极拳基本上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旅游上呈现出一片冷清的景象。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除了二者之间在资源上的差距外,旅游基础设施、接待水平、思想观念、机遇把握、政府重视程度等都是其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因此,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均衡地配置政府资源,加大对陈家沟景区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把它作为河南省的又一武术旅游精品景区来开发和建设,最终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康体、避暑、影视城等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区。(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B249)

注释

①卫志强,秦伟:“中华武术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第1期,第28~31页。

②胡幸福:“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第1期,第80~84页。

③李蕾等:“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第3期,第112~114页。

④闫士芳,韩红雨等:“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83~86页。

作者:岳贤锋

武术文化旅游论文 篇2:

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定位研究

摘 要: 白马山开发武当武术文化旅游,意在弘扬武当武术,传承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与武当山旅游互补,推进武当武术的产业化发展,为十堰乃至全国、全世界提供真正意义的中国“武当武术旅游”与健身、养生旅游场所,提高武当山与整个十堰地区旅游核心吸引力与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白马山;武当武术;健康旅游;开发定位

十堰市张湾区白马山旅游开发被列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项目库。白马山开发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关系到其旅游开发的成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武当山旅游发展,尤其是关系到武当武术的产业化发展。因此,我们要研究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与相关方面的关系,以对其旅游开发准确定位。

一、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的定位比较

对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定位,就是对其价值、特点、吸引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其在同类景区中的市场地位,树立起独特的市场形象。目前,对白马山旅游开发的定位,有以下几种:

一是定位为生态旅游①。这种定位是基于白马山生态环境良好。但十堰市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地甚多,其特色并不“独具”;二是定位为休闲旅游①,是基于休闲旅游成为一种趋势。但休闲也并不是白马山的“独具”特色,因为休闲的景区景点很多;三是定位于武当武术文化旅游①,是基于白马山武当武术的传统、正宗、独特。但这种就事论事的定位过窄,因为有不少游客并不完全是因为武当武术而到白马山旅游,而且武当山武当武术在人们心目中更具代表性;四是定位于财神文化[1],是基于武当山有财神的传说与财神沟、财神庙。但这仅仅是白马山的次级资源,而非主要资源,所以,这样定位亦似不妥。

比较研究白马山旅游开发的几种定位,我们认为都不够十分恰当。因此,要展示白马山的独特性,并能在游客心目中树立独特形象,就要把其放在市场环境中,分析其种种关系,在比较中进行定位。

二、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定位的关系研究

我们研究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定位,要把它与武当山、武当武术及其产业化联系起来研究,通过剖析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以期准确定位其市场以及旅游开发方向。

(一)白马山与武当山的地理区位关系

白马山与武当山都尊崇武当道教,同样继承与发展了武当武术,同样把武术用于开展文化旅游,那么,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白马山位于十堰市张湾区西部的柏林镇和黄龙镇之间汉江第一大支流堵河之东岸,距市区20公里,山形似马,山巅常白云缭绕,传说真武大帝曾骑着白马巡游至此,如今白马山还有拴马石、跑马道、回马洞、卧马崖等以马为名的多处景点。1996年白马山被列为十堰市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①,2002年被列为湖北省自然生态保护区①。武当山位于十堰市东部,汉江南岸,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三潭九泉,十一洞穴。武当山既是道教名山,又是武当派拳术发源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景区。武当山峰奇谷险, 风景秀丽,其古建筑群199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白马山与武当山都属于秦巴山余脉,相距1.5 小时车程(高速)。白马山没有武当山高大雄伟,也没有其显赫的历史与名声,但白马山具有距十堰市区更近的区位与交通优势。

(二)白马山与武当山的武当武术关系

白马山与武当山的武当武术同根不同枝。武当武术是武当道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把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用于拳理拳法和技击中,其本质上是探讨人类生命活动的规律,也是历代武当道士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的光辉结晶。

武当武术在其发展中派生出众多的门派。白马山武当武术以纯阳派为主,据传起源于吕洞宾,是武当武术的一脉;武当山武当武术本山派以三丰派为主,祖师为张三丰,是武当武术的主脉。此外,还有武当全真派、武当正一派等。它们都起源于道教,相汇于武当,交流融通绵延相传。但由于其派别、传承人的不同,积淀下来的功理功法、修炼方式、武术套路又各不相同,可谓同根不同枝。

(三)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与武当山旅游的关系

在白马山旅游开发规划中,其武当武术文化旅游,是集武当武术观赏、武术体验、武术修习、武术研究为一体的武术文化专题旅游。武当山受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四大特色: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饮誉中外的武当武术。武当山旅游,参与性活动较少,武当武术只是作为表演性观赏性项目,用来满足游客对武当武术的好奇心,游客鲜有机会参与、学习。而武当山的武馆,多数未参与旅游。武当山学习武术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相对较弱。因此,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与武当山可以形成良性竞争又互补的关系:游客在武当山可以观赏武当武术,在白马山则可以系统、深入学习,进行修学旅游。这是其一;其二,白马山武当武术与武当山有不同之处:两者所属派别不同,各有发展侧重点,武术内容各有所长。因此,本着弘扬武当武术文化的宗旨,完全可以在同一地区不同区域分别发展、壮大。

(四)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与武当武术的产业化关系

武当武术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②。武当纯阳秘功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③,是十堰市及武当山地区传统武当武术的中坚力量之一。政府的重视使得白马山武当纯阳功名声大振,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湖北卫视等知名电视台也拍摄制作了相关节目。

白马山武当武术(武当纯阳功)历经二十四代的传承和发展,在武当拳械功夫、武当养生功法、武当绝技实战等方面硕果累累。武当拳械功夫中以武术套路、太极拳套路、武当太极剑、武当太极拳为支点,衍生出一系列的功夫套路。而武当养生功法中,又以下列功法为代表:站功:不老青松功;行功:道功十步;坐功:云床子午静功;卧功:云床高卧功;滚功:卧龙翻转功;静功:武当内丹术等功法,并有动静结合的金丹铁布衫绝技等。在纯阳门的武当绝技实战中,又以武当黄泥阴手掌、劈空掌、自然神打、沾手翻等为代表。白马山武当武术以其正宗的武术功法和逐渐扩大的名气,成为本地武当武术的著名流派之一,成为武当武术的产业化有力的促进者与引领者。

三、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定位

(一)定位描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把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定位为:以国家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名,以其正宗的流派、渊源及独特的武当纯阳派武术功法立本,与武当山武当武术并驾齐驱,并成为武当武术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吸引国内外爱好者、旅游者观赏、修习,促进武当武术的产业化发展与旅游业发展,促进十堰地区乃至湖北省、全国健康旅游发展。

(二)定位细化

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的定位可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市场定位:在顾客心目中树立“白马山:中国武当‘健康旅游’第一品牌”形象。

2.功能定位:健康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倡导“享受健康呼吸、体验健康文化、感受健康饮食、参与健康运动”。

3.客源定位:第一阶段,以十堰市游客为主要客源;第二阶段,从十堰市拓展到周边如湖北襄阳、宜昌,河南南阳,陕西漫川、平利等县市;第三阶段,进一步拓展到武汉、西安、重庆等大城市。

4.产品定位:依托白马山武当纯阳功开发健康休闲旅游产品,包括健康旅游产品、康复治疗、休闲观光活动等。具体产品可有三大系列:

一是健身休闲旅游产品系列:如高山SPA,徒步登山,滑雪,观鸟旅游,野营,森林浴,骑自行车游等。

二是养生健身旅游产品系列:如白马山武当纯阳派武术体验,白马山武当纯阳派养生体验,白马山武当纯阳派医疗(推拿按摩、针疗、理疗)医药(药疗、药浴)康复体验,白马山武当纯阳派道教食疗(药膳)体验等。

三是民俗文化观赏体验休闲产品系列:如村社生态游,讲故事,民间传统歌舞表演,品尝传统饭菜,手工艺品制作及培训,白马山财神(民俗)文化游,农家住宿接待等。

(二)定位分析

1.定位的内涵分析

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定位的内涵,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借助国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的名号,借名立名,扩大名气,扩大影响;二是以武当纯阳派武术功法为推手,推广、传播武当武术,促进白马山旅游业发展;三是纯阳派武术作为武当武术一脉,要发展成为本地武当武术的代表性流派之一,这就要求其具有高超的功力,出色的成绩,具有强身健体及防身护身的显著功效;其四,白马山武当武术通过文化旅游,促进其有效传播与武当武术产业化发展;第五,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要促进本地乃至湖北省、全国健康旅游发展,这也是定位的核心内容。

2.定位的影响因子分析

(1)健康旅游成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需求。其一,根据调查统计,到白马山的旅游者,追求健康锻炼与养生者占被调查者的55.29%;有武当武术爱好或希望观赏武当武术者,占被调查者的39.25%。其二,中国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已达70%[1]。因此,追求健康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旅游者的需求决定了白马山“健康旅游”这一定位。

(2)从世界到我国,都把健康作为了旅游的核心要素,都在追求健康旅游。其一,健康是旅游的基础,也是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旅游成为人们追求身心愉悦、健康的重要生活方式。其二,国际上提倡健康旅游。世界旅游组织在《旅游业21世纪议程》中提出应该重视旅游构建健康生活的命题,倡导通过健康旅游来减少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保护环境、使旅游可持续发展、让人们健康生活[2]。其三,非典之后,我国在2004年明确提出对“健康旅游”的研究。2011年10月,国家正式发布“2012中国欢乐健康游”,口号为“旅游、欢乐、健康”,“欢乐中国游、健康伴你行”,要求各地充分挖掘和组合各类“欢乐健康”旅游产品。

(3)展现健康旅游的深度。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是人们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3]。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目的,一是让游客在白马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纯阳派武当武术锻炼、康复治疗,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二是通过白马山武当纯阳派养生体验,修身养性,达到心理健康效果;三是生活体验。生活方式体验有两种,一种是游客通过体验民俗文化,与当地百姓和谐相处;第二种是与旅游多种构成要素相结合,努力与其他游客、旅游服务者和谐相处。在和谐相处的旅游过程中得到愉悦,增进健康。

四、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定位的意义

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定位意义重大,确立了开发方向、开发内容以及综合效应。

其一,定位确定了开发方向。方向引领健康旅游系列产品设计,营造健康休闲的环境氛围,树立十堰市白马山“健康旅游”品牌形象,逐渐将其打造成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其二,健康旅游这一定位,是白马山旅游针对区域亚健康人群开出的一剂良方,是整合生态与休闲的一种良好旅游形式。

其三,定位有利于综合效应的实现。该定位兼顾经济和健康两方面,要求在旅游规划、旅游发展和规划实施等方面,充分考虑旅游者、社区的健康与居民参与性,充分考虑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带动交通、食宿、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原嘉民.基于数据挖掘的亚健康多维特征研究[J].中国知网,硕士论文库.

[2]王 艳.高元衡.健康旅游概念、类型与发展展望[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3]白 鸥.健康旅游综述[J].旅游研究.2010.9.

Research on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Wudang Martial Arts

in Baima Mountain

JING Zeng-qun,LIU 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al Institute,Shiyan 442002,China)

Key words: Baima Mountain;Wudang Martial Arts;health tourism;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作者:靖增群 刘俊

武术文化旅游论文 篇3:

我国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价值、策略与构想

摘要:本文在“地域武术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构想,阐述了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作用和价值,并为合理开发、可持续性利用地域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对策

1 前 言

今天的经济来源于历史上的文化,今天的文化也孕育着未来的经济[1]。国际体育旅游协会报告显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意大利的“足球工业”体育旅游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已经发展到今天的500亿美元,穿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产值;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两国分别创造了88亿美元和245亿美元的产值。由此可见,体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不少人把旅游业看成是介于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边缘部门。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旅游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要求和活动能力已逐步升级并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文化动机成为一种最基本、范围最为广泛的旅游动机,文化生活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文化比重在旅游业整体中的扩大已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2]体育旅游是随着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健身休闲方式,是体育产业发展新的形式。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从而使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体育旅游总收人占生产总值的比率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未来支柱产业之一。伴随着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渐显著,如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地方特色的消失、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3]在人们日益重视地域历史文化和加大开放、发展旅游经济的今天,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可喜的是,人们正在把视线从纯粹的开发自然资源转移到提升旅游文化品质上,目的就是努力把体育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合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本文在“地域武术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构想,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体育旅游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旨在为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 地域武术文化旅游——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风土人情。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均极为复杂。由于历史与民族的原因,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各地风俗民情也颇有差异,于是很早就形成了若干个各具特色的较小的文化区,如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关陇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巴蜀文化区、闽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以及后起的京派文化区和海派文化区,等等,它们无不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实际上就是由这些地域文化融会而成的。[4]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很多派生文化产生的摇篮,中华武术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和汲取了诸多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营养,必然要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由于在明清武术鼎盛时期形成的各个武术拳种流派又基本上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其生命力深藏于社会下层百姓之中,所以它的地域特色又是最浓郁的,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从而中国武术母体——拳种的所有流派,都是以地域文化为底蕴,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

地域文化熏陶和滋养着中国武术拳种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不同的武术拳种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如中州地域孕育了华夏三大拳种,拳禅一体的少林拳、缠绕螺旋的陈氏太极拳和形气合一的苌家拳。巴蜀地区的拳种更有67种之多。1983-1986年进行的武术挖掘和整理工作指出:“清代武坛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逾百个”。由此可见,武术文化的这种地域特性,是普遍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是中华文化的多样绽放,也是中华文化有机整体或大系统下的亚文化或子系统,更是中华武术拳种得以不断塑造培育的不竭源泉。[5]

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是一个区域独有的宝贵财富。因此,正是这种地域武术文化的独特性,为地方体育旅游提供了天然的旅游资源。俗话说:“天下功夫出少林”,驰名中外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在1982年电影《少林寺》成功放映后就成了中外习武之人久仰的“圣地”,来少林寺参观旅游、学习武术的人络绎不绝,各级各类少林武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在以少林寺武术文化为内核,以中州地域武术文化为“文化圈”的基础上举行的世界传统武术节已经举办了两次,每次都是规模盛大,极具影响力。同样,沉寂了近三百年的“武林圣地”福建莆田市南少林寺举办的南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节;一代武林宗师黄飞鸿故乡南海区西樵镇和佛山市举办的黄飞鸿武术文化周活动;“龙的故乡”——自上世纪90年代,顺德均安上村被考证为李小龙的祖居所在地后,有关方面将李小龙祖居进行了修葺完善,使之成为顺德一道举足轻重的人文景观,每年前来上村瞻仰巨星祖居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风景秀丽的峨眉山举办了峨眉山武术文化节。近些年来,这些围绕地域形成武术文化为旅游主题的开发和利用,在全国各地不胜枚举,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打“武术文化牌”为战略,认清地域优势,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为地方打造中国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3 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作用和价值

3.1 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之间,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旅游业是区域经济中重要的输出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迅速扩大,文化旅游快速升温,特色文化旅游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就是一种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其旅游资源主要是建立在历史文化遗产之上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地域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仅能够刺激区外对本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提供劳动就业机会,还会拉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和各种地方性产业的增长,从而成倍地放大旅游产业扩张对区域经济增长地拉动效果。因此,以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为龙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带动效应,牵动旅游地区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对地域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乃至其它旅游资源的开发。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会促使更多的人意识到需要对本地区武术文化资源的重视,有利于促进人们加大对地方武术文化旅游的投入和再开发,进行深入地挖掘、研究和设计。如:2005年, 登封市启动了河南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文化旅游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型实景剧项目。该剧总投资3亿元,一期投资8000万元,以先进音响设备,构成全景式立体声场,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静态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少林武术的博大精深和禅宗文化的奥妙。自2006年10月进行试演以来,17场演出场场爆满,不仅以独特的场景布局与禅、乐、武的精妙相结合,为游客奉献了一场音乐盛宴;而且填补了河南夜间旅游项目的空白,成为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项目和河南省旅游业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大看点,进一步拉长了登封的旅游产业链条,延长了游客在登封的观光时间。[6]由此可见,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是互为一体,两者互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谋求和谐共同发展。

3.2 有利于保护和传播当地的武术文化及其实体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文化与旅游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7]。尤其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形势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区域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既有利于为地方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又有利于保护和传播该地域的武术文化及其实体——拳种。

武术文化属于中国地域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中国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立法规划。由于中国武术“以拳种方式传习,注重内外兼修”维系了武术技术结构的多元性、整体性和教学训练方法的程式化原则,因此,中国武术的实体——拳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个非常独特且需要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8]。武术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得不到保护和传承,武术文化资源就会丢失。同时武术文化传承和传播主要是建立在其实体之上的,即只有使各种拳种得到身体上的传承才能有效的保存原汁的武术文化,没有实体的武术文化无疑是空中楼阁,因此只有发挥武术文化及其实体的价值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学习、继承、传播和研究武术拳种,为武术文化的保存注入强大的动力[9]。周和平在2005年4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像少林功夫这些文化遗产,建议有关方面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挖掘”。特别在中国很多有特色拳种的欠发达区域,只有积极、合理地开发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举办各种特色拳种武术节、武术交流赛,“武术搭台,经贸唱戏”,充分发挥该地域的武术实体及其文化内涵,达到以旅游带动一方经济,以旅游保存一个武术拳种,形成特色体育旅游产业。

3.3 有利于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效益

融合精深地域武术文化的体育旅游不但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能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单纯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不仅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而且也不容易让群众接受,而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将地域武术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把文化融入旅游文化品牌之中,彰显文化活力,提升旅游业的文化竞争力,能够促进旅游文化的产业化。武术文化的价值被提升有利于带动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扩大地方文化传播和宣传的范围,吸引更多周边乃至国外的商业活动加入,可以更好的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特色体育旅游业在获得了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传承了文明,提升了文化的价值,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与光大,实现了特色武术文化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双重效益。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富源与灵魂,源远流长的地域武术文化是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的源泉。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可以使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有效、合理、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和发展,确保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对于丰富武术文化的内涵和提高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利益双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策

4.1 加强政府主导,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合力

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单靠文化、旅游部门的力量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搭建和提供平台,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引导和扶持,建立投融资体制;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行业广泛参与,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酒店、航空等服务业。由地方政府出面进行协调,给予优惠政策,扶持相关行业,使行业与行业之间牵手,友好合作,共同开发地方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标。

举“地域之力”,找准武术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点,建特色武术文化旅游市或乡镇,理顺管理体制,打破资源部门管理的条条框框,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统一整合开发地域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用地域武术文化这一特色吸引域外的目光,大力推进地方体育旅游快速健康发展,使体育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地方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亮点[10]。

4.2 推动产品创新,开发培育体育旅游精品

要加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武术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传承和发扬地域武术文化的精华,突出地域武术文化特色,开发培育武术文化旅游精品,创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品牌。如举办地域武术拳种交流表演大会或开展地方特色武术文化旅游节,固定日期和时间段,利用武术比赛或武术节聚集人气,吸引商业活动;挖掘地方武术文化资源,建立保护机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纳入保护和合理开发的范围,以地方特色拳种为核心,彰显地域个性文化,开发相关武术文化商品和特色拳种培训中心,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打响地方武术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武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切忌模仿和照搬,若抛弃自己的文化优势,丢掉自己的武术文化特色,简单地模仿或移植别人的产品,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其产品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3 瞄准市场定位,搞好宣传促销

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分析国内外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找准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市场,要集中力量扩大宣传促销,提高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编制和表演大型武术舞台剧,到全国重点大城市和国外进行演出,宣传独特的地域武术文化,吸引域外人群的目光,到域内进行观光、旅游和投资,提升地域武术文化品牌效应。

4.4 培养本地域专业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提升软要素

据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的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选取了3组计13项影响旅游业的竞争因子(见表1)。

由表1可见,软要素占60%以上。若除去基础设施因子仅剩“自然和文化资源”一项硬指标,占8%的比例[11]。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中,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是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未来的体育旅游发展必将突出制度、环境、人力等软要素的开发,而体育旅游产业集群是突出和认可软要素重要性的体育旅游产业思维,未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由硬要素驱动跃升到软要素驱动(见图1)。

综上所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软要素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地域武术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深刻理解的,所以需要培养地方武术文化旅游的各类专业人才,以熟悉地方特色为基础,学习相关商业知识,经过考核后服务于地方,参加到本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的建设和开发当中。同时需要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聘请国内外知名策划专家与该地域内的相关行业专家组成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智囊团,全力谋划该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产业,科学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加快武术文化植入旅游的进程,提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

4.4 在保护中有效的合理开发地域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的武术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仅从1992年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公布以来,到目前共审批了三次,总计有88个县、市、区(相当县级)获得了武术之乡的称号。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每一个武术之乡都开发成武术文化旅游之乡,也没有这个必要,我们提倡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评估、规划和设计,有重点的选取确实有特色武术文化资源的地域合理有效的进行开发,特别是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又缺少其它可用资源时以开发武术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打“文化兴乡”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从武术文化内涵中寻找发展的永续性,并与时代结合,培育成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以地域武术文化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形成文化、旅游互动产业链。

5 结 语

新世纪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世纪,也是中国旅游业进一步走向特色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及早动手,积极、稳妥有计划的发展地域武术文化旅游。由政府搭桥,武术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推动地域经济发展,以旅游经济提升地域武术文化价值,开展体现中国地方特色武术文化的体育旅游,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良性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不断充实地域武术文化圈的武术文化内涵,为体育旅游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特色源泉。

参考文献:

[1]王昱.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J].青海社会科学,2004,(5):97-101.

[2] 旅游学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211.

[3] 江涛.试论体育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J].经济师.2006, (8):85.

[4] 陆草.论中原武术文化[J].中州学刊,2007.1.(157):154-160.

[5] 马敏卿,张艳霞.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齐鲁文化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40-1342.

[6] 旅游是形和体,文化是根和魂——登封市委书记张学军谈旅游与文化. http://kaoshi.gmw.cn/content/2007-06/01/content_616296.htm

[7] 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26)10:87-94.

[8] 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2006.

[9] 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6,(5)684-686,719.

[1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www.ihchina.cn/main.jsp

[11]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20.

作者:裘静芳

上一篇:供电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企业经济利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