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教学的电工技术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分析“电工学概论”课堂教学的现状;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探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方法。关键词信息化电工学课堂教学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学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大学教学模式也正在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的重“教”型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重“学”型模式的转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于电子教学的电工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基于电子教学的电工技术论文 篇1:

电工技术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摘要:对电工技术课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首先简要阐释了双语教学的理念和目标,随后分析了电工技术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重探讨了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教材选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通过双语教学前后实施效果对比说明了所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电工技术;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自教育部颁发的高教[2001]4号文件中提出积极使用外语进行双语教学的政策以来,各所大学纷纷响应,东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也积极开展双语课程教学实践。双语教学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有力举措,是培养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针对高等教育向教育方式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校在办学上实施了国际化战略,相应在教学上尤其鼓励和支持双语教学。

为响应学校的号召和探索电工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笔者所在的“电工电子技术”教研组近几年开展了“电工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并探索了一种可行和有效的适于非电类专业工科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深入讨论“电工技术”这门量大面广的课程双语教学的模式,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明确双语教学理念和目标

鉴于电工技术课程传统教学与双语教学的不同,有必要明确电工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和理念,并以此来指导双语课程建设和实施全过程。普遍认为,推行双语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实际环境的需要,在本专业领域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的需要。[1,2]根据双语教学的定义,[3]英语只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课程本身内容才是教学核心。双语教学的实施将会促进学科课程在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上的更新和改革,将会提高高等院校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通过调研国内多所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结合我国双语教学发展实际和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确定促进学生电工技术学科知识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为双语教学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在保证学生能达到课程要求(与国内教材相当的要求)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教学目标。

二、电工技术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就电工技术课程本身而言,它是工科非电专业学生的学位课,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工电子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使用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需要。

电工技术课程本身特点决定了其适于开展双语教学。电工技术是电子信息类课程,其技术的发源地来自欧美,比较容易获得第一手的英文资料,国外已出版的英文教材也较多。加之将电路图(图形和符号系统)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结果,具有直观的特点,易于讲解和接受,可以弥补语言的障碍,适合于开设双语教学。

笔者所在的学校,电工技术课程面向的对象为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公共英语课刚刚结束,不少同学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有一定英文基础,在这一阶段开展专业基础课(如电工技术)的双语教学非常合适。

三、电工技术双语教学的模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双语教学的诸多环节中,有效开展和组织课堂教学应该放在中心位置。因此,下面着重探讨课堂教学实施模式。

1.教材的选择

在双语教学起步阶段,选用或编译优秀的双语教材将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4]目前国内使用的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双语教学实施者普遍认可双语教学应“采用原版教材,同时采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双语教材主要是引进的英语原版教材。

目前,笔者采用的电工技术国外版教材为由Pearson Education发行的第四版《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电工学原理与应用。该教材的内容体系包括4部分,其中电路部分含电阻电路、电感与电容、暂态电路、稳态正弦交流电路、频率响应与谐振等章节,与国内电工技术(电路分析部分)内容基本对应。机械工业出版社从该教材中摘录了电路部分和数字系统部分(国内电子技术部分)予以出版,为教材的获得提供了方便。该教材特点是:英语语言简单易懂,基本覆盖了国内教材内容,侧重于应用且实例较多,例题和习题丰富。可以说对于非电专业的电工技术双语教学不失为一本好教材。考虑到少数学生英语水平的欠缺,笔者在国外教材基础上推荐了优秀的国内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教材。此外,课程组对所使用的国外教材的关键英语术语进行了总结,提供了电工技术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发放给学生以供参考。

2.教学手段

电工技术采用双语教学前后,学时并未发生变化,但由于学生对英语的使用和理解不如汉语,故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本课程中公式、图形、表格很多,课程容量大,且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比同样信息量的中文表达所占板面大、费时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讲授的手段上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多媒体课件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灵活,以及可操作交互性等特点,能够给予学生听觉与视觉上的强烈感受,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成为双语教学中有效的工具。因此在开展双语教学前,制作相应的多媒体双语课件十分重要。为节省时间,课程组成员讨论后分工并合作制作。

对实施双语教学而言,教学课件的设计建议采用英语方式。笔者授课采用的电工技术双语课件几乎所有文字均为英文,但对一些关键概念和首次出现的术语则采用中英文两种方式标注。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件和黑板板书结合在一起。对于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采用黑板板书的形式,这样更加直观,也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路能够紧跟教师的讲课步骤。黑板板书根据需要则可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

3.教学方法

对电工技术双语教学而言,教学课件、教材以及平时作业和期末试卷用英文来制作和实现是容易做到的。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合理把握的是课堂讲授是英文所占的比例。在双语教学实施中通常有三种模式:[5]第一,术语引导型掺入式双语教学。采用中文教材,以中文讲解为主,穿插英语术语,适当掺入英文表述。第二,交叉渗透型双语教学。采用原版外语教材,采用中文、英文合并讲授,易于理解的内容采用全英语讲解,不易掌握的部分用汉语讲解。第三,完全渗透型双语教学。采用原版外语教材,基本采用外语讲授,使用少量中文解释,采用英文作业和英文考试的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英语水平进行合理选择和安排。在我校电工技术的双语教学中,采用了交叉渗透型双语教学。采用英文课件和教材,使用英语及汉语两种语言授课,以英文为主,适当辅以汉语解释或说明。对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用汉语讲解为主辅以英文术语,力求做到使学生理解,并且授课重点放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上。由于我国传统英语教育下学生英语听力水平不是很高,对于专业英语的听力就更困难。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堂语言处理尤为重要,不仅汉语讲授要相当清晰,还要英语发音准确,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的英语发音。另外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对英语使用比例的看法,征求学生意见并适时调整。

至于具体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方法,也可以结合较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研讨式教学法、[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2,6]具体采用哪种方法,教师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特点进行选择。

除了课堂教学外,我校电工技术双语教学实施中平时作业均布置英文的题目,期末试卷也是英文的,并要求学生采用英文答题。为了做到这一点,课堂上笔者结合例题讲解介绍解题常用的英文词汇和句型。由于考试和作业的压力,可促使学生阅读原版教材,学习有关专业词汇。

四、双语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我校非电专业电工技术双语教学已经实施了三年,从对学生的回访调查和网上评教意见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还是支持和认同开展电工技术双语教学的。

图1给出了采用双语教学和传统教学时,笔者所教的四届学生对电工技术评教结果的对比;其中09-10和10-11学期为传统汉语教学,11-12和12-13学期为双语教学(下同)。图1显示的四个指标均为相对学校相应指标平均得分的归一化值。指标1为“教材合适,教学内容能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指标2为“讲解清楚,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指标3为“授课方式灵活多样,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效果好”,指标4为“学习本课程很有收获”。由图1可见,施行双语教学前后学生对课程及教学评价变化不大,双语教学并未对课程评价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指标1得分在实施双语教学后均高于之前的汉语教学,可见学生对国外教材及其内容还是认可的。

图2给出了采用双语教学和传统教学时,笔者所教的四届学生的电工技术期末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各届期末考试试卷难度是相近的。由图2可见,实施双语教学前后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相似。不过首次改为双语时,优秀成绩的比例略微下降,可能是语言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12-13学期的优秀率比之前中文教学还高,良好以上比例也最高。可见双语教学的实施未对学生的电工技术课程的成绩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以上给出的数据还有限,但也足以说明问题,即在非电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是可行的。

五、结束语

本文对我校非电专业的电工技术课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实施双语教学前后效果对比说明所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可行和有效的。电工技术课程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要有比较透彻的掌握,还应具备较强的外语专业表述和表达能力,学生也有一个理解和适用的过程,这决定了它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今后还需要在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进行探索。作为授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外语交流和沟通能力,不断提高双语授课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拓宽学生的知识获取范围;并对学生的思维习惯、文化修养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捷.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99-100,103.

[2]王荣杰,郭柯娓.“电工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方法初探[J].实验室科学,2011,(6):245-248.

[3]Bhatia T K,Ritchie W C.Th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M].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Ltd,2012.

[4]熊兰,侯世英,孙韬,等.电工学双语教材的选用与编译[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111-113.

[5]林伟,李彬,邓坚,等.基于CAI的《电工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2):20-22.

[6]宋黎明,雷勇,朱天跃,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学”双语教学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95-196,198.

(责任编辑:王意琴)

作者:窦建平

基于电子教学的电工技术论文 篇2:

信息技术背景下电工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分析“电工学概论”课堂教学的现状;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探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 信息化 电工学 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学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大学教学模式也正在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的重“教”型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重“学”型模式的转变。但是,目前的高校课堂普遍存在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吃零食等现象,师生上课情绪低落,教学质量堪忧。“电工学概论”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工科院校非电专业普遍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因其涉及专业面广,面向学生层次不一的特点,其课堂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更甚。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技术发展,顺应大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在电工学概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更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自觉自主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大学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1电工学概论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1课程教学任务重,内容多,时间短

“电工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工科非电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研究电的基本规律及电磁现象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上应用的科学。一般学时设计只有40个学时,但是其内容涉及用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一般常用的电子器件、机电器件及其基本电路。很多非电类工科专业如化工、生物、工业工程、材料、知识产权等非电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都会选择这门课程作为学生了解认识电类相关知识的一门入门选修课程,旨在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电类知识及电子技术信息化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或拓宽知识领域打下一定的电学知识基础。

1.2授课对象专业差异大,学习兴趣不一致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工学课程时的理解能力和學习兴趣差异比较大。一般来说,学理科的同学鉴于以前的物理知识好,在学习时比较容易接受,并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比较好的理科学生能够慢慢接受并逐步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其他同学觉得课程和专业关联不大,将来就业方向也不是电类行业,尤其有些知识产权、工业工程、材料学科的同学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生对授课内容的不理解不满意甚至厌课情绪,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动力和热情。长此以往,最终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1.3教学理念落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信息的多元化,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同时学生的学习期望也在发生着改变。而电工学概论课程学时有限内容多,任课教师在理论授课上仍然是以PPT课件、教师“教”电路计算为主的授课方式。这种高校课堂上一贯的电工学教材,一贯的课堂教师授课模式,一贯的课程考核方式,造成学生觉得上课没有意义,没有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同学说:“网上做几套题,考试就能过关。”“PPT讲的都是书上的,自己考试前看看就行了。”简单统一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即使一个很有经验的教师把控很好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也会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背景下电工学概论课堂教学的改变

2.1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这势必对高校授课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授课技能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工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繁杂与技术发展紧密相连,而该课程多为非电理科专业学生选修考查课程,与其专业的直接联系不大,这在“教师授课为主~技术理论分析为主”的专业技术课程电工学课程教学上,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优化教学环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首先,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在终身教育学习理念下,授课教师可抛弃以前的“满堂灌”“力求理论分析讲解深刻细致掌握”“教材为主”的教学理念,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热点、学习期望进行调查了解,再结合学生本身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媒体等等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紧跟时代技术发展~与生活本身及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氛围。其次,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主要信息的传授者、呈现者,而是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的学习热点,采用问题引入、自主讨论、师生互动、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对学习热点产生兴趣提出疑问;进而阅读学习解决问题,最后进一步扩展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载体授课载体,图书馆、互联网、媒体、博览会等都可以作为学习载体授课载体。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化技术素质也得以提升。教师的授课经验和信息化技能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2.2结合信息化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电工学课程本身的技术性与专业性使得其理论性较强,理论分析推到枯燥;兼之授课对象为偏理科管理性质的工科专业,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和保证教学质量上,授课教师面临的问题远大于面对偏工程技术的工科性质专业学生的时候。如何两者兼得齐头并进,终身学习理念是必要的。不再把授课看做是讲解一本书,提倡把授课视为引领学生读一本书,倡导学生读好这本书不为考试不为专业,仅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风景。倡导读书学习是终身必修的课程。

教师利用网络媒体等多途径搜索教学素材,结合课程教学任务和目的,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期望学习需求等进行教学素材重组,丰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信息化技能,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电工学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基础课程,抛开一些枯燥的理论分析推导演算,它更多地与实验、实践紧密相连。但是由于学时限制,课程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实验教学,计算机仿真软件可作为课堂教学辅助的首选。在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上,尽可能地增加生活生产中的实际电路实际器件设备的应用介绍,同时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教学,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再辅以课外阅读指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

2.3改变考核方式,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往的电工学概论课程无论是考试课程还是考查课程,都是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讲解、“习题分析练习”为主要教学目标,期末以平时作业考勤+期末考试成绩为总评成绩。考核方式单一,注重结果。基于电工学概论课程现有的学习状况,结合新的教与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不搞考试一刀切,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要求和考核。提倡平时课堂提问,师生互动,研讨式教学;提倡学生凭借个人兴趣自学诸如Multsim的仿真软件,将课堂内容在计算机上仿真实验验证,并进一步自己设计电路;鼓励学生课外动手制作,参与各级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学习一本书并与大家交流分享。

3信息化技术下电工学概论课堂教学模式新思考

3.1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教学依然是大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感受到課堂具有吸引力,能让学生在海量信息和书本教材之上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并能突出重点难点,能让学生感受到较之自己看书、网络视频跟学等可以更好更快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教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凭借其知识的广度深度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学施教,能很好地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能。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上的主导作用,生动丰富地展现课堂教学。

3.2以学生为主体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的主导人是教师,主体确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应该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前言绪论中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方法,产生兴趣;继而通过问题式、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为学生构建课程学习的一系列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独立收集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3.3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工学概论课堂教学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也需要不断提升。但是,课堂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时限性,教学资源的整合成型也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盲目地追求新技术新信息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上是不可取的,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尤其是大学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和目标。

综上所述,在技术信息化背景下,电工学概论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优化设置,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切实保障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何莉

基于电子教学的电工技术论文 篇3: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提出,针对“电工及工业电子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同时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工及工业电子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在高等工科院校非电类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应用面广,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程包含了多门电类课程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非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我校“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教学一直致力于培养有知识、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航空特色以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然而,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工和电子技术的信息量日渐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改进,“电工及工业电子学”的学时数进一步减少,加之有些非电类专业学生电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理论性太强,内容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干脆放弃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申请了校级教改立项,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实践。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内容,理论课上,我们采用多媒体授课,相比板书授课信息量大,又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增大了单位时间内对学生信息量的传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也存在很大弊端,如课堂教学缺少互动、满堂灌、理论与实际脱节等。在我校,“电工及工业电子学实验”为单列实验,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教学。虽然我们采取的是先理论后实验的方式,与实验有关的内容,教师在课堂先讲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在上理论课时没有见到实验室的实物,很难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想象不出来如何进行实验,而当学生进到实验室做实验时,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按照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测量完数据就算完成任务,不会去想理论上为什么这样,只能做到知其然,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脱节。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课堂教学“引进来”,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电工学包含内容广泛、概念众多,整个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元器件种类繁多,有些概念很难理解,同时大多数元器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应用较少,对于有些元器件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学生普遍认为抽象,理解上有很大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课堂教学采用了“引进来”的方法。所谓引进来就是课堂演示法,对于部分课堂上难以理解的理论内容,适当增加课堂演示,主要包括实物演示、动画演示和Multisim仿真演示。①实物演示法,电工学这门课程与生活和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它的应用极其广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授一些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可充分利用实物来引入要讲的内容。如用滑动变阻器、灯泡、电池等制作一个可以调节亮度的简易台灯,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电源、负载、功率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讲授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这一章节时,用一些基本的门电路、电阻、电容、发光二极管等制作了一个三人表决器,在课堂上演示。先演示表决器的逻辑功能,让学生通过演示很直观地列出三人表决器的逻辑状态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电路该如何设计,最后引入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讲单稳态电路时,将自己制作的单稳态电路控制的门铃演示给学生看,如果改变不同的电阻和电容,门铃的发声时间长短就不一样,结果吸引了每一位学生,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采用这种实物演示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课堂讲授效果显著。②动画演示法,有些元器件内部结构很复杂,工作原理不易理解,学生平时接触的也不多,在讲解时单凭文字叙述或图片的形式已经很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器件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制作了一系列的flash动画,在课堂上演示。电工技术部分包括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的产生,一些常用的低压电器(如按钮、热继电器、交流接触器等)的工作原理。电子技术部分包括半导体材料内部载流子的工作和PN结的工作原理,整流滤波电路的工作等内容。通过课堂上动画的演示,学生以前不能理解的内容可以一目了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③Multisim仿真演示法,为了提高“电工及工业电子学”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时将Multisim仿真软件引入“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如在讲解基尔霍夫定律时,学生在列方程前对结点电流、回路电压的参考方向以及正负号的选取问题掌握得不好,笔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软件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结果,直观地显示了电压、电流的大小和正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定律的内容。计数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笔者采取了先用Multisim仿真,再进行理论讲解的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犹如将实验室搬到了课堂上,使以往很多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定律,通过仿真实验的方法直观地表现出来,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生运用Multisim软件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奠定了基础。通过实物、动画、仿真演示使学生能够有较强的感官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也使得课堂教学真正服务于实践,使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电工学课程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意义所在。

2.课堂教学“走出去”,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鉴于电工学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实验环节非常重要,我校培养的工科学生大部分是面向工程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对于未来学生工作有很大帮助。同时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效保障,实验课从视觉上比理论课更加生动,对于课堂上难以理解和应用的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验证和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将部分理论课的课堂搬进实验室,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即边实验、边讲解的讲练结合法。对于一些可以验证和演示的理论内容,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进行讲解,这种方法比单纯在教室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来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内容进行整合,笔者将“电工及工业电子学”的部分理论内容搬进实验室进行讲解,采取先做实验验证,再进行理论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验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出想要的结论。如叠加定理,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分别连接两个不同电源单独作用时的电路,测得某支路的电压或电流,再连接两个电源共同作用的电路,同样测出刚才的电压和电流,让学生分析结果,就会得出叠加定理的结论,这时候再把叠加定理的定义引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了,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任何困难,同时由于学生是自己动手测量结果、得出结论,所以印象会非常深刻,应用起来也就不存在问题了。笔者采用这种讲练结合法进行讲解的内容还包括戴维宁定理、日光灯功率因数的提高、电动机直接启动和停止的控制电路等内容,通过学生的反馈,这种方法使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由于做实验的目的是要引出某些结论,而学生在做实验之前没有进行过理论学习,并不知道要引出的结论是什么,势必会有很大的好奇心,做实验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做实验、测数据,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所以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特别认真,效果非常好。讲练结合的方法和原来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相比较,学时大大缩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课前课后有网络,巩固学生学习效果。2013年,在电工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所有课程资源均上传到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学生可以在课前进入网站通过了解每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观看教师讲课视频等方式预习,也可以在课后下载多媒体课件,通过完成我们每部分内容后所附的测验和练习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网络教学的实现使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也成为可能。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极大方便,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课堂,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角度学习、多方位交流的平台。

三、结论

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增大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信息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限于得到教学的语言信息,还有图形信息及工作过程的动态信息,这样做实质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对学生提高工程意识和增强实践能力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好、印象深、效率高,同时期末考试成绩也证明了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邴丕彬.“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2]黄金侠.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30).

[3]王尔申.Multisim仿真在电工及工业电子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23(2).

作者:黎红梅 王相海

上一篇:学习兴趣下中职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基础下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