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新兴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的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目前最先進的管理方法,如何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增强竞争力已是企业高管们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中新兴信息通信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中新兴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篇1: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协同化信息管理

【摘要】 剖析协同思想,分析企业传统信息系统的局限,提出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理论,并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给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协同商务;信息系统协同

协同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的Hermann Haken教授提出,最早只是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并由之产生了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这一新兴学科。基于协同思想的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简称C-Commerce)概念是由Gartner Group公司在1999年8月提出。 2000年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以及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等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纷纷发表协同商务的研究报告,随后IBM、SAP、Oracle、HP等从事电子商务的世界主要IT厂商都陆续推出有关协同商务的解决方案。协同商务理念就是通过充分利用Web技术,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品设计、制造资源、销售、市场、服务和客户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能力,通过企业之间的协作共同快速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Gartner Group和IDC都预测未来的大多数B2B电子商务都将会利用协同商务模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协同思想的兴起,使得传统的信息系统不再适应今天的企业运行环境。在国外,关于协同化的信息系统已经从研究阶段走入企业中的实施阶段,在国内,关于协同商务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关于协同商务的专著很少,对于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也是在初级阶段。

一、协同电子商务的技术保障

1.计算机硬件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硬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芯片技术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现在可以说是超大规模集成与其它先进技术,如纳米技术等的结合下发展。

2.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技术。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通信线路和终端设备等构成的一个群体。目前,计算机网络大部分都是多台计算机之间能互连、通信、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的网络系统,它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与通信技术日益发展且二者密切结合的产物。随着Internet出现,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Internet使得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信息交换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并正在日益显示着它对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3.软件技术。协同商务的发展更大程度地依赖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技术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面来说明:

(1)操作系统。Windows的普及为协同商务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Unix系统(通常作为各种服务器)为协同商务提供稳定高端运行平台。开放源代码的自由软件Linux给操作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引进了新的竞争。

(2)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编程语言大致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结构化编程语言(如FORTRAN,PASCAL,C)的过程,后来引入了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最近Microsoft公司提出了基于XML的NET的软件体结构,为协同商务的应用提供了快捷的集成化开发平台。

(3)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可以理解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取和管理的技术。关系数据库模型由于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高而且简单清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相继出现了Oracle、Sybase、Informix和SQL Sever这些大型的数据库系统。

(4)WEB技术。采用WWW和HTML标准开发的新型用户界面 —浏览器的出现,使Internet走出高科技的实验室,通向了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

二、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系统多元化带来新的信息孤岛产生。从企业信息化实施来讲,企业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即企业信息应用的集成与互连失败势必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现有系统之间出现了不能满足的信息沟通需求或者系统本身缺乏满足新的信息共享需求的能力或者当现有系统之间出现了新的信息共享需求,又无法通过调整系统配置建立相互之间的沟通时、满足新的要求时,信息孤岛就出现了。协同商务对外要求与供应商,分包商,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对内要求与企业内部的产、供、销环节实现一体化集成。这就需要企业的Web系统和现有的在企业中运行的后台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如果存在信息孤岛,协同商务的效果可想而知。

2.信息沟通不畅,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不足。在这个信息决定一切的时代,企业仅靠企业内部搜集产生的信息是远远不够,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学会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尤其是利用Internet来挖掘信息。现行企业的信息系统虽然正在逐步与电子商务整合,却并未考虑到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去挖掘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现行的企业信息系统不能带来良好的企业间沟通,尽管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仅仅依靠电子商务已经难以满足今天企业间沟通的需要。

3.信息不对称,应变能力差。企业信息系统的自我封闭所导致的消息滞后,信息陈旧,忽视企业外部的海量信息,使得企业在突发性危机面前措手不及,也无法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达到利益上的双赢。

综合来看,现行企业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集成化不足,带来企业内信息系统互相沟通困难,带来更大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企业间信息系统难于沟通,为企业间信息交流带来障碍。这两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现代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三、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

1.协同化信息管理定义。定义:一种集成的管理模式,着重于如何获取、组织、利用和传播散布在企业信息系统和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其任务是帮助企业进行现代管理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图1是关于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型)。

2.信息协同的划分。如果按信息协同的程度来分,企业的信息协同可以分为:信息转移与信息创造。信息转移是指企业信息的协同仅表现为信息在双方之间的流动,它是信息的对称化、信息共享或信息的简单学习(单环学习)。其协同效应就体现在对信息的“共享”上。信息创造是指企业信息的协同是在对现有信息整合的基礎上,通过学习,创造出新的信息。其协同效应就体现在对新信息的“创造”上。显然,信息创造的协同方式比信息转移具有更高的收益,却因之要付出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精力成本。这里主张“信息转移→信息创造→信息转移”的协同逻辑,这便于企业学习和创造能力的持续提高,便于其核心专长的增强。

把以上二分法的分析范式纳入一个框架,可以得到企业信息协同的不同分类组合,可进一步分析不同信息协同间的转化关系。(下图2可知)在二分法的分析框架里,企业信息协同的分类组合有四种:分别是企业内信息转移、企业内信息创造、企业间信息转移和企业间信息创造,企业必须首先整合自身内部信息,在内部信息不能满足战略需要的时候,才考虑与外界的协作,只有这样,协作的成本才最低。

信息的协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低层到高层、由浅入深的“信息螺旋”运动过程。从这一认识出发,信息协同的转化路径应该有两条:其一是“A→C→D→A”;其二是“A→B→C→D→A”。其中,每一条路径在每一次返回A点都有更高的起點。在第一条路径里,企业首先与外界进行知识转移,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在第二条路径里,企业首先在自身内部进行信息的转移与整合,在不能满足自身战略要求的情况下,才进一步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进一步进行信息的整合。两者相比,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多一个“企业内信息创造”的环节,使得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更具有战略意义,以便企业信息协同效应的更好发挥和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

如果按信息协同的范围来分,企业的信息协同可以分为:企业内协同与企业间协同。相比较而言,企业间协同因为面临的信息范围较广(可以与顾客、供应商、甚至竞争者等进行协同),往往产生的协同效果更显著,也因之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要牢记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给我们的启示:合作虽难以达成,但双方协作的得益最大。企业内协同是企业间协同的基础,而企业间协同对企业内协同具有促进作用。这里主张“企业内协同→企业间协同→企业内协同”的协同逻辑。这便于企业有效地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并巩固自身的核心专长。

3.协同商务环境下信息系统协同化实施策略。对于协同商务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不仅是管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客户、供应商、代理分销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纳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有效的链接。作为协同商务在企业信息系统的方案,协同信息系统实施策略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系统的集成,以信息管理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再以工作流管理为重心,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流水线。

第二步是实现与协同伙伴的信息系统协同,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外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企业内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一方面需要的是各个信息系统之间能够互相访问,对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够集中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在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后,增加信息系统的透明度,使企业之间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协同,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直到最终的客户服务,都需要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

第三步是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协同,也是前两种战略的升华。信息中心作为中立方,对进入协同信息中心的企业信息进行相关的审查及认证。对申请成为供应商的用户,进行生产能力、供货能力等与供应商能力相适应的审查。对申请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公司,进行物流运输能力等方面的审查。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在协同信息中心提供相关的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

基于协同商务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引发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改进的强劲动力,也是保障企业各类产品和服务能够源源不断、高速运作的信息平台。它能够使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在自主运行内部系统的同时,快速交互和共享具有一致性的业务信息,获取反映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决策支持信息,提高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在最大范围内,寻找所有合作企业和可获得的资源,从中择优选出合作伙伴,并与之迅速结盟,满足企业爆炸性增长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德]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科技普及出版社上海分社,1988(4)

[2]Conn.Stamford,Gartner Group identifies”C-Commerce” supply chain movement:An Emerging trend in Collaborative Web Communities.1999(8)

[3]Philps C,Meeber M.The B2B intemet report —Collaborative Commerce.2000.4

[4]Mahowald cfR,Levitt M.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 in B2B eMarketplaces.2000(7)edge.2000(6)

[5]南志远.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

[6]王琳.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4)

[7]Russell Lesson,风荷协同SCM的启示[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2(7)

[8]刘晶炜,闫健卓,朱青.信息集成技术原理及应用[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注:本论文获2008年大连市优秀IT教师科研奖励资助

作者:李洪磊 林 瑶

企业中新兴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篇2:

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分析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的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目前最先進的管理方法,如何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增强竞争力已是企业高管们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将从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建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着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的实力这一目的。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管理

0.引言

为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企业必须拥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而信息化管理系统便是不二之选。信息化管理代表着当今最为先进的管理系统,而且,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为了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采取信息化管理是明智之举。

1.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建设的现状

1.1起步晚,发展缓慢,整体水平较低

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更是远远不如发达国家。就目前来说,由于几十年传统经济的管理思维方式的影响下,管理层人员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本技能,只是会简单的操作计算机。而且,根据发改委近期发布的数据来看,全国中很多大中型的企业都未实现信息自动化基本管理,而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则更低。随着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调整,很多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从整体来看,可以说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还处于一种萌芽的状态,情况不容乐观。

1.2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的认知还很粗浅

作为一个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者,管理者有责任去了解和认识何谓信息化管理,从而提高管理者自身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知水平。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还是仅限于是对计算机的简单操作,根本没有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庞大繁琐的系统工程,管理者信息化管理意识的薄弱也就导致了企业的信息化改革不够彻底。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先进与否决定了这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企业信息化管理则是推进企业管理变革的一种手段,是实现现代化先进管理思想改革的一种手段,关于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命运,因此,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理应重视管理模式的改革工作。

1.3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会因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异。从企业类型上看,国有企业、对外交流的外向型企业,以及新兴发展起来的节能高效益企业的信息化普遍处于较高的水平;然而部分老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因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导致信息化普及度较低。而且,一个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由于我国特殊的地域情况,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导致信息化管理的普及程度不同。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受到电商迅猛发展的刺激,许多企业都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建设,甚至不少企业开始通过网络开展商务活动。

1.4缺乏专业的人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硬件设施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从事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纯技术人员,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且经验不足,无法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多变环境,且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企业须在前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改造工作,如果企业选择的软件设备供应商出现问题时,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企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会使很多重要的数据和机密放在网络上,如此的话,信息的保密工作和躲避各种网络攻击就成了企业急需考虑的问题,而这项工作正是需要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能完成。

2.如何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企业的信息化需要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相互促进才能更好的普及。

2.1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使企业获得主动权,通过对客户关系、供应链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及时跟踪到客户的最新动态,从而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及时地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积极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对市场的变化能够做出最快的准确反应。然而,政府对企业改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在其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政府可以改进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例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配套的硬件设施的建设;网络安全的保障作用与以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2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首先,身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以此来推动管理方式在整个企业的彻底变革。领导者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权力的掌控者,在这场管理理念的变革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企业需明确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弄清何谓信息化管理,真正搞清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最后,在建设信息化的同时要切忌假大空,不可盲目跟风,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真正认识到企业面临的问题症结所在,在全面的建设中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2.3如何解决企业基础管理方面现存在的问题

基础管理人才的引进在企业基础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对新技术全面应用的过程,这就需要企业吸纳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来为企业打造一批专业知识储备丰富而且管理技能过硬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同时,企业也应注意资金的流动,在投资的同时也应注意融资,在投资时应考虑到长远的目标,而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在信息化投资的时候应分批投入,不断积累经验,再通过专业人员的评估和预测来决定下一阶段的投资;要从企业的整体出发来考虑问题。企业的领导者可通过制定相关的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使整个企业工作的运转更加规范,更加正式化。

3.总结

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领导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信息化管理作为目前最为先进的管理方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总结经验,为日后的腾飞打好坚实的基础。 [科]

【参考文献】

[1]胡伯远.企业信息化管理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127-127.

[2]郑琼,李晓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信息化管理下的改进[J].商业会计,2012,(2):60-61.

[3]张保伟,赵海云.浅谈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价值工程,2014,(29):197-197.

作者:肖扬

企业中新兴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篇3: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建设工业强省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但是,面对近年来市场、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条件的变化,如何加快江苏工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江苏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顺利实现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的2020年之前率先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奋斗目标,是江苏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围绕省委、省政府“八项工程”,以《万企升级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集约发展为引导,大力实施产业高端发展、国际化企业培育、信息化引领、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提速、绿色低碳发展等“六大行动”,不断提升江苏企业国际竞争力、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和江苏制造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江苏建设工业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以产业高端发展为导向,

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就是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演进、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一是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战略基点,选择高附加值环节进行切入,力争未来3-5年内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一批自主核心技术。把完善产业链作为关键环节,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有一定市场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第二是巩固提升优势制造业。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制造业,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对产业升级的束缚,提升工业基础保障能力。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向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延伸,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在提升制造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第三是推进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提升战略,通过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通过系统设计品牌形象,创新品牌营销模式,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等途径,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第四是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的创建,实现产业布局集约集聚、协调优化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重点优势企业的协作和融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鼓励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平台。第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制订严于国家的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标准,建立完善的淘汰落后产能标准认定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业领域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二、以国际化企业培育为重点,

更加注重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推进我省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企业的国际化是核心和主体。要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团队运营、面向国际资源和市场组织生产经营和研发创新活动的国际化企业,在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提升全省企业国际竞争力。首先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壮大规模。鼓励行业内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促进优势企业强强合作,重点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其次是鼓励企业国际化经营。鼓励支持企业(集团)建立省外、境外生产贸易基地,创建国际品牌,与跨国公司在产业链延伸、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整合资源,提升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再次是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提高“专精特新”和集群发展水平。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工程,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中小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及在全省新兴产业产出中的比重超过60%。最后是打造企业竞争软实力。认真学习借鉴知名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推进企业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培育计划,重点培育和引进领军型人才。组织赴海外和国内著名高校培训,培养优秀的江苏企业家团队、技术带头人团队和专业管理团队。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着力形成各具特色、凝聚力强的企业文化,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软实力。

三、以“四化”同步发展为驱动,

更加注重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

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举措。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之路,必须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充分发挥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组织实施“两化”融合“百千万”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智慧企业”。完善“江苏中小企业数字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创建“数字企业”。探索建立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适时发布企业信息化指数。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下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核心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新型终端为突破口,完善优化电子信息产业链,打造沿沪宁线、沿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密集带,将我省建设成为在国内领先、在国际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技术产业高地。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领域信息化。组织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和沿江八市三网融合试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智慧城市”。统筹推进社区综合管理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协同处置平台建设,提升安全防控能力。要着力扩大信息消费。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终端和智能家居设备等产品,引导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着力构建从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为一体的信息产业生态系统,创新经营和服务模式,引导居民增加信息消费、知识消费。

四、以技术改造为突破,

更加注重提升内涵式发展能力

技术改造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更是江苏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迫切需要。必须抓重大装备升级和工艺技术改造。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推进柔性制造、数字制造、智能制造,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产品精益制造水平。必须抓新增长点培育。加大对省级新增长点项目(企业)的培育,建立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绿色通道制度,创新开展直接融资推进活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及时协调解决新增长点培育过程中的问题。必须抓重点项目实施。发挥重点项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组织实施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四新”技改项目。组织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确保每年推广应用百项关键新技术、千个重点新产品。

五、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

更加注重强化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互动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是工业化中后期的重要特征,也是提升制造业效益水平和促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重要支撑。切实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培育创建省级、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示范企业。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工业设计、节能服务等为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发展一批物流示范基地和工业设计园区。切实推动工业企业主辅分离。以行业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对象,以主辅分离、整合提升为主要内容,鼓励制造业企业走专业化经营道路,做精做专,把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切实打造服务业自主品牌。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培育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创建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品牌;着力培育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有影响的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六、以绿色制造为抓手,

更加注重保持工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实现清洁、安全和绿色发展,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江苏工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突出冶金、建材、纺织等主要耗能行业,组织实施节能改造。以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为载体,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开展能效达标对标活动,在全省树立一批低能耗水平全国领先的节能标杆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工业园区循环改造、清洁生产指标创先、再制造产业化等为重点,实施一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工程机械、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产业基地及节材代木试点工程的建设和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对粉煤灰、冶炼废渣、化工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造纸、印染、皮革等行业废液,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及炼油等各种放散气体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还要强化组织推进、战略谋划和环境营造。要加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认真研究工业发展重大问题,完善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法规政策,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到实处。继续完善中小企业“12318”服务体系,推进信用管理“万企贯标、百企示范”工程。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形成支持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彭安玉

作者:徐一平

上一篇:班主任风格研究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景观式保护历史文化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