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提升国民素质论文

2022-04-27

【摘要】中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大国形象。尤其是近年來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各方面的交流联系日益密切。青少年学生也影响着祖国的对外形象,其素养高低、文明与否对个人甚至国家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礼仪教育提升国民素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礼仪教育提升国民素质论文 篇1:

关于师生见面礼仪的传承和反思沈桂丽 周芷蓝

摘  要:礼仪文明是国民素质和社会进步的表现。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礼仪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观察来了解学生与老师的日常见面礼仪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由此窥一斑而知全豹,进而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旨在提升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素质,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师生见面礼;礼仪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然而当今社会,仪礼缺失,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本文仅从师生见面礼仪入手来探讨如何重建师生见面礼仪,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中国的传统师生见面礼仪

中国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尤其是近代以前,这从师生的见面礼就可知。

春秋时期,周礼失落,政治混乱,孔子针对社会现状创办了私塾,打破了教育垄断。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重视礼仪教育,使师生见面礼仪得以规范化。师生见面礼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束脩,本是古代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赠送的礼物,用来表示敬意。《礼记·少仪》中记载“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1]孔子创办私学后,学生与老师第一次见面时,学生需要带束脩作为初次入学拜师的礼物。《论语·述而》记载“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此后束脩作为学费便流传下来成为惯例。

汉代未发明凳子前,人们皆席地而坐,因此,行礼方式主要是跪拜,随着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跪拜礼不断地发展、繁琐起来,《周礼· 春官·大祝》记载,跪拜礼分为“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震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3]稽首是九拜中最为隆重的礼节,常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即“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亦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4]随着周礼的失落和礼仪内涵的扩充,拜师也可用稽首大礼。[5]

在师生日常见面礼仪中,重要场合时行跪拜礼,但主要的行礼方式则是揖礼。揖礼起源于周代,为了“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6]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引申出拱手礼。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子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7]拱手礼作为师生日常见面礼仪在传统典籍当中也可以见到相关记载。《论语·微子》中有记载“子路拱而立”,[8]《礼记·曲礼》中更有详细记载“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9]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西方文化入侵中华,洋务运动促使新式学堂的出现,师生日常见面礼仪受到冲击和西化。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废除跪拜礼,“惟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10]在中国实行数千年之久的跪拜礼在民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被废除(包括其他封建旧礼),中国礼仪由此步入近代化进程。自此,我国师生见面礼仪较之前有所简化。初次与老师见面无需拜师程序,上课只需起立问好。师生日常见面礼仪以敬礼、鞠躬和问好等为主。

师生见面礼仪的简化是社会发展必然化的结果,仪式可以由繁到简,但其中的深层价值应得到传承。

二、中国见面礼仪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为了了解中国师生见面礼仪的现状,我们选取了本地城区两所省市示范性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观察了小学和中学各200名学生上学放学遇见老师时的反应。

1.郴州市第一完小观察情况

郴州市一完小,始建于1904年,是郴州市城区小学最老牌名校,郴州市示范一级小学。我们以实地观察为主要方式,在校园内定点定时记录,该校学生中午放学以班级为单位离开学校,解散后大多会主动与老师说再见;中午上学以个体为单位进校,教师骑电动车进校的方式为主,这里我们对遇见老师的200个学生进行了观察,200名学生中,见到老师打招呼共计24人,占比12%,其中以语言问好的有18人,挥手的有6人;未打招呼176人,占比88%。

2、郴州市一中观察情况

郴州市第一中学是湖南省重点中学、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创办于1906年,历史悠久,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规模集团化,近几年来教学质量好升学率稳居郴州市第一。我们以实地观察为主要方式,在校园内定点记录放学情况,其中大多学生与教师采用步行方式出校门,仍有36名学生骑自行车放学、26名教师开车出去。这里我们对遇见老师的200个学生进行了观察,200个学生中,见到老师打招呼19人,占比9.5%,其中语言问好为13人,鞠躬4人,挥手2人;未打招呼181人,占比90.5%,其中视若无睹的为176人,回望的为5人。

虽然只是在郴州部分地区对学生老师进行抽样调查,但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四线城市,它的城区省市示范性小学、中学的情况,应能大体代表我国普遍的现状。从随机观察的情况来看,师生之间的礼仪现状令人堪忧。

三、师生见面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1.新的礼仪系统尚未确立

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平等、自由观念的输入,传统礼仪中的繁复礼节,使现代人对其存有误解和鄙视,进而矫枉过正,而携带现代风尚的新礼仪也还是一个个碎片,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特别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打击和对学校的冲击,教师成为学生批斗的对象,教师地位一落千丈,师生之间毫无礼仪可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重新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但尊师重教的风气的形成还需要整个社会关注。这样旧礼已去,新礼未立,使得师生礼仪观念淡薄,在行动上就会有所表现。

2.教师的地位社会有待提高

1993年12月,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提出了“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出“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教师法》的出台为我国尊师重教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提高我国教师地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20多年来,我国教师待遇在提高,收入稳步增长。尽管如此,老师的地位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与当今中国的发展失衡,与邻国日本、韩国的教师待遇相差甚远。甚至有的地方仍然存在拖欠老师工资的现象,更有甚者还有学生或家长打老师的现象,由于相关法律的空白,如果后果不严重的话,老师只能挨打的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谈构建师生礼仪?

3.学校家庭对礼仪教育重视不够

整个社会的唯成绩论的风气,使现在的教师和家长更为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基本礼仪的教育,教师、学生的礼仪观念淡薄。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是学生教育事业的主导者,因而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认为学生主动与其打招呼是必须的,自己的回应则可有可无的,因此在学生打招呼的时候充耳不聞或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多次如此,学生的一腔热情得不到回应,便可能不会再与老师打招呼。同时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自己是交了学费的,老师教我是应该的,不必额外尊重,感谢老师。其次,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老师是长者,是威严的象征,缺少与老师的交往,面对老师时,会产生畏惧心理,导致不敢与老师打招呼。

《中小学生守则》虽有对学生提出“孝亲尊师善待人”的行为要求,但却未指出具体评判标准。而学校对于此也没有相关细化的要求,更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因此学生行为得不到规范,师生见面礼仪也逐渐被忽视和淡化。

四、师生见面礼仪的重建

重建师生礼仪,从大的方面来说,即社会方面来说,就要构建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要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举措,切实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这是最根本的。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言行起关键引导作用。学校要重视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文明礼仪意识。例如,利用广播进行师生礼仪文化的宣传,在黑板报和宣传栏上增加关于礼仪知识的内容。还可以开展趣味礼仪课程教育,举办见面礼仪知识竞赛,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讲座,编排礼仪短剧,使学生提高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兴趣。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师生礼仪规章制度,对师生的礼仪细化。

从家庭家庭方面来说,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最直接的。因此父母不仅要重视孩子学业,也要重视学生礼仪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要体现尊师重教,注重对孩子礼仪观念的传输,教授孩子相关的礼仪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 胡平生,张萌译.《礼记·少仪》[M].中华书局,2017:3.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3.

[3] 徐正英,常佩雨.《周礼·春官·大祝》[M].中华书局,2014:3.

[4] 林伊.《周礼今注今译》[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3.

[5] 何跃青.《中国礼仪文化》[M].外文出版社,2013:134-135.

[6] 徐正英,常佩雨.《周礼·夏官·司士》[M].中华书局,2014:4.

[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M].凤凰出版社,2015:4.

[8] 陈晓芬.《论语·微子》[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4.

[9] 胡平生,张萌.《礼记·曲礼》[M].中华书局,2017:4.

[10]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J].史学集刊,2004(02):18-21.

基金项目:湘南学院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汉民族见面礼的变迁与传承研究”;项目单位: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项目编号:19

作者:曹敏 罗喜悦 兰思雨 李志娟

礼仪教育提升国民素质论文 篇2:

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中职生文明素养

【摘 要】中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大国形象。尤其是近年來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各方面的交流联系日益密切。青少年学生也影响着祖国的对外形象,其素养高低、文明与否对个人甚至国家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反观当下,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青少年学生礼仪素养并不乐观,尤其是我们中职学生个人道德观念、社会公德观念淡薄,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人文明素养发展以及社会良好环境的建设。基于这些,本文在第一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探讨了中职学生文明素养低下的原因;笔者结合个人多年以来教学经验,在最后一部分就如何加强对中职学生礼仪教育,提升中职学生文明素养提出了个人几点看法,以期能够为提高中职生文明素养建言献策。

【关键词】礼仪教育;中职生;文明素养

作为“礼仪之邦”,“以礼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与争执,而“礼”在此时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减少摩擦的润滑剂。从广义来看,“礼”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而又服务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典章制度;而从狭义来看,“礼”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强调从内涵上对人们的规范,而“仪”则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从“礼仪”内涵来说,它不仅对于人类文明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人思想品德及文学修养的重要体现。

一、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尽管近来年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我过国民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中职学生文明礼仪表现也较好,但是我们仍要意识到当前我国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素质修养与其他发达国家中职学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不仅无益于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大国形象的提升。

二、中职学生整体礼仪素养不佳的原因

中职学生整体礼仪素养不佳,这种现象并非是由某一因素所导致的,也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笔者认为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职学生生源素质低,这是造成其文明礼仪不佳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伴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扩招政策的执行,大学招生人数有增无减,使得中职教育进入萧条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已经取消了入学分数要求,导致一些被高中录取淘汰下来的学生有很多都选择了进入中职学校。此外,社会认识偏差、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造成中职学生生源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2.中职学校教育取向出现偏差,这是造成学生文明礼仪不佳的间接原因

造成中职学校教育取向出现偏差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迫于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能够在学校习得一技之长就不用担心毕业之后的找工作问题,导致这部分学生只注重发展个人知识与能力素养而忽视了对个人文明素养的提升;第二是因为当前很多中职学校为了能够和高等教育竞争,调整了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方式,以期能够使学生在在校期间获得一技之长,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虽然这种办学方式增强了中职学校的自身竞争力,使得一些学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只强调实践而忽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间接导致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不佳。

3.社会不良风气、不良现象是造成中职学生文明礼仪不佳的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对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家庭氛围。一些中职学生自小就生活在蜜罐之中,父母对其娇生惯养、放任自由,导致这部分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缺少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其父母自身的道德素质就较低,家庭氛围较差,培养出来的孩子文明礼仪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是学校氛围。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很多学校仍然以分数论高低,片面的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校文明礼仪行为的管理。导致有些学生为了适应学校这个“圈子”,而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这样一来学校非但没有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反而由于学校内的不良风气而对学生发展起到了截然相反的作用。第三,是班级氛围。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对于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反观当下,不仅仅是中职学校教师,一些中小学教师同样也缺乏与文明礼仪相关的知识,甚至一些教师道德修养非常差,缺乏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给学生文明礼仪、道德素质的培养树立了负面形象。第四,是网络氛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中职学生的生活当中。但是由于我国网络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难免会在中职学生上网期间出现一些色情、黄暴内容,这些不良文化严重妨碍了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中职学校礼仪教育、提升中职学生文明素养的措施

中职学生年龄尚小,还未形成稳定的世界人、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其可塑性相对于一些高职学生、大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强的。

1.开设中职礼仪课程,加强中职礼仪教育

一些中职学校内的专业如:餐饮、旅游、茶艺等,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举止就会显得更加大方、文雅、得当。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了系统而专业的礼仪培养。因此,中职学校要想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培养起良好的道德素质,就必须要在充分考虑学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内容适时适当的开展一些与学生礼仪有关的课程,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够通过系统的礼仪教育而提升个人的文明素养。当然,中职学校要想吸引学生对礼仪教育的兴趣,提升礼仪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适当的采用多媒体设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礼仪教育。

1.建立起良好的学校礼仪文化氛围,加强中职礼仪教育

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因此好奇心也相对较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发挥出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礼仪比赛活动。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文明礼仪规则,从制度上来硬性规范学生行为。这样既能活跃学校礼仪文化氛围,还能提升学生文明礼仪素养。

2.加强中职教师师德建设,为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培养树立榜样

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的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中职教师的师德建设。首先,学校应当提升中职教师入职门槛,加强对中职教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其次,学校应当对在职教师开展一系列的道德素质培训活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种资源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最后,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提升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3.引导家长参与、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方面,学校应当与学生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到提升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家长参与一些文明礼仪活动。

四、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还较低,要想使中职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就业、服务于社会发展,仍然需要我们中职教师为之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梁明骅.加强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浅见[J].科技信息,2012,35:309+325.

[2]李敏.通过教学法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D].广西大学,2014.

[3]史妍.从大学生的文明现状看高校的文明礼仪教育[J].經济师,2011,07:119-120.

[4]姜琳.中职学生礼仪素养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9:665+705.

[5]张蝉蜍.中职生礼仪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及实施措施[J].学周刊,2016,02:76.

作者:李璐 雷琴

礼仪教育提升国民素质论文 篇3:

新市民文明礼仪教育的探讨

摘要: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近年来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市民群体快速膨胀,但新市民的文明礼仪素质与现代市民的素质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拓宽教育的途径,精选教育的内容,丰富教育的形式,提高新市民的文明礼仪素质,这是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的需要,是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市民 文明礼仪 教育

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比较低。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市民群体快速膨胀。分析这部分新市民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部分,一是城市自然增长人口;二是农村学生通过高等教育进入城市,尤其是扩招以后人数更多;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部分留在了城市;四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郊农民变成了市民。其中后两类即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郊农民转换而来的新市民的文明礼仪教育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新市民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素质,帮助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

礼仪是交往艺术,沟通技巧,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礼仪教育使新市民了解城市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出行规则、人际交往规则等等,掌握基本礼仪规范,消除新环境带来的不适与茫然,满足新市民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的需求,引导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文明,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促。

文明礼仪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礼仪修养、岗位所必须的交往与沟通能力等也是很多单位在录用人才时考虑的主要内容。礼仪教育促进新市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增强自信,为新市民的职业发展助一臂之力,帮助新市民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塑造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

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建国初期,城市人口比例为10.64%,1978年是17.92%,城市人口比例变化很小。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2008年城市人口比例达到了45.68%,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11年19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201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因此,城市人口中的新市民是个庞大的群体。市民的文明素质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新市民文明礼仪教育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关乎着城市的发展。

(三)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英国农民只有3%、美国是6%、日本是16%、韩国是20%。城市让市民更文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国民素质逐步提升的过程,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文明礼仪素质的提升可以帮助新市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人际环境。如果人人都依礼而行,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和谐与合作。国民良好的礼仪水平不仅反映了国家的文明状况和社会风尚,还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有序。提高市民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新市民文明礼仪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市民有着我国农民传统的优良品质:淳朴善良,为人直率,热情友好,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等等,给城市带来了清新与活力。但由于农村和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刚刚进入城市的新市民还存在着一些与城市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文明礼仪素质与现代市民的素质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是卫生习惯较差。如乱扔乱倒垃圾,随地吐痰,甚至在小区饲养家禽家畜。二是缺乏规则意识。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人多时不排队,伺机加塞儿;街道上、小区里乱停乱放车辆。三是语言文明有待加强。如没有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有时说话带脏字;公共场所大声说笑,不顾旁人感受;谈话时打探个人隐私。四是不顾及个人形象。如穿着睡衣、拖鞋出现在公共场所;边走路边吃东西,随意蹲坐,走路横冲直撞。五是交往中的文明礼仪有待提高。如乘坐公交车时遇到老人、小孩不让座;不熟悉日常交往中握手、介绍、递接名片的基本方法。六是不注意爱护公共设施。如在建筑物上乱贴标语、启示、广告、乱涂乱写;弄脏、破坏休闲场所的座椅等设施;践踏花草苗木等。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新市民原有生活习惯的制约。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新市民来说,农村的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及风俗习惯等,是其多年来熟悉和适应的,改变旧习惯,接受新规则,需要时间的磨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养成的过程。二是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首先,市民教育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规范,处于边缘地带,这直接影响了新市民礼仪素质的提高。其次,在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中,往往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忽视了文明礼仪素质的培养。再次,社区教育不普及,一些社区偶尔组织一些活动,内容不系统、不规范,新市民参与的程度也不高。三是新市民文化水平偏低,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接受,也影响了对文明礼仪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有些基本的礼仪常识如不要乱扔垃圾等,新市民不是不知道,之所以表现差,是认识问题,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这是小节,无所谓。四是新市民社会交往范围相对狭窄,居住和工作地点相对集中,新老市民之间的沟通互动较少,也在客观上影响了新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明礼仪的学习与提高,影响了新市民融入城市文明的速度。

三、关于新市民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考

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渐进过程。教育是文明礼仪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社会各方面应携起手来,共同做好新市民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

(一)拓宽教育的途径

各类教育机构在市民素质建设中负有重要的职责和义务。社区、劳动部门培训机构、各类学校等都应参与到市民文明礼仪素质的教育中来。社区、老年大学可重点针对居家的老年人,侧重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仪,注意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劳动部门培训机构应结合就业培训,增加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对象是中青年人,加强社交礼仪、职业礼仪的培养。而中小学校也应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使青少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新一代市民。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做到有的放矢。

(二)精选教育的内容

首先,礼仪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在礼仪教育中,既要注重传统礼仪精华的传承,保留新市民原有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仁爱宽容,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又要与时俱进,吸收现代文明礼仪的内容,如增强环保意识、规则意识,现代社交礼仪知识等,注意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其次,在礼仪教育中,要礼与仪,知与行并重。一方面要“明礼”,即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为他人着想,约束自己,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提高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达礼”,即在“明礼”的基础上,懂得具体的礼仪规则,学会实际操作,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表达出来,把内在品质外化为优美的言行,引导新市民在生活和工作中活学活用,实现“礼”与“仪”的有机统一。

(三)丰富教育的形式

市民文明礼仪素质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要坚持多种教育形式并举,提高教育效果。课堂教学有着系统、专业的特点,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小学课堂、各种成人学校应增加文明礼仪的教学内容,社区讲堂、劳动培训部门、用工单位等可聘请教师讲授文明礼仪。根据新市民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和学习文明的交往礼仪,改变新市民的不良行为方式和习惯。发挥宣传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浓郁的文明礼仪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新市民的文明礼仪习惯。注重教育的持久性,努力在新市民中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新市民的文化素质,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监督的能力,使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自觉行为。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督导,对于引导新市民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建设上水平与市民素质研究——以邢台市为例》(项目编号:HB11SH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穆廷云(1967-),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礼仪文化。

作者:穆廷云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论文下一篇:竣工验收检测水利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