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纺设计毕业论文

2022-04-19

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欢庆办学五十周年的日子里,蓦然回首,我们服装设计专业已默默走过了二十五个年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专业高等教育最早是从上海市二轻局职工大学服装专业起步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家纺设计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家纺设计毕业论文 篇1:

拒绝“拿来主义”倡导原创设计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大环境的改善,家用纺织品将是中国纺织行业在21世纪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国际家纺品牌抢滩中国市场的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家纺企业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却少的可怜,中国家纺工业要想实现由产量大国向品牌大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除了坚持创新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拥有创新设计,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因此,中国的“家纺设计的创新”一方面紧追国际家纺时尚潮流,加强对世界家纺设计文化研究,促进中国现代时尚家纺设计;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中国传统家纺设计文化的研究,设计开发出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的采用中国传统技艺制作的世界一流家纺产品,以促进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将为今后我国家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商机。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时尚元素 品牌文化 人才培养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使中国的经济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当中,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带来了家纺行业的兴旺。我国是家纺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家纺品占世界的40﹪。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现在还处在生产低端产品和贴牌产品的阶段。而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却少的可怜,许多国际上的名牌产品往往却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据统计,我国纺织类仅有中国名牌154个,中国世界名牌1个(江苏阳光),与我们这样一个纺织大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实际上,世界上的所有纺织名牌产品,我们都能生产加工,但由于缺少自主知名品牌,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缺乏竞争力,在国际交换中流失了大量的利益,贴牌加工出口企业获得的利润大约只占产品全部市场利润的10%左右,有的企业只能占到3~5%。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在为“洋品牌”打工,为“洋品牌”做贡獻。

由此可见,中国家纺工业要想实现由产量大国向品牌大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除了坚持创新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可喜的是,在中国家纺业经过一段时间对西方的盲目追随后,人们已开始反思,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已认识到,仅靠单纯的模仿难以达到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的全方位超越,拒绝“拿来主义”倡导原创设计,如何引导中国家纺走上创意之路,中国设计怎样才能在国际家纺设计之林中崛起?成为中国家纺业者为之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家纺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的家纺行业起步较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家纺设计处于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阶段。从有利方面讲,模仿是一条捷径,有利于家纺文化的快速提升,进而带动消费者审美水平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从不利方面讲,一味模仿,使中国的家纺设计没有自己的本土社会文化根基。

有人说:“我国是制造的巨人,设计的矮子”。 中国家纺真正做品牌是从80年代开始,80年代之前,家纺产品只注重使用价值,80到90年代,家纺作为商品,对文化审美价值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我国家纺行业做品牌更多的是采取模仿国外的方式,不是自身孵化,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国外的花样设计。

目前,我国家纺行业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品设计开发、市场竞争、文化提升、品牌运作等等。而这一系列难题的核心是——设计问题,设计水平的滞后是的瓶颈。现在家纺行业存在着一个怪圈:由于设计的制约,难有高文化审美价值的产品,因而打不开潜在的市场,从而导致消费者的信息难以反馈给设计师,又制约了设计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专业设计人才的缺乏,各专业院校课程设置较落后,教育与社会市场脱节,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要,这也是制约家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对家纺设计创新性的思考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家纺企业认识到,现代的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的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而品牌的提升就需要设计的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为企业提出了政策的指导方针。

“拥有创新设计,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只是家纺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提高设计的创新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传统民族文化中寻找设计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家纺产业的设计确实一直在摸索之中。我们学习西方现代的设计理念,紧紧跟随欧化的风潮,使中国家纺融入世界大潮。但是我们某种程度上缺失了对自己民族风格的挖掘和创新。

近几年,西方时尚产品设计师纷纷从中国文化中吸取灵感,掀起了中国风的流行。例如中国字的创作。众所周知,中国字具有三美,一美是语美感于心,二是音美感于耳,三是形美感于悟。对设计师来讲,也写了几十年的中国字,却几乎没有人发现它的美妙,更没有人将这个题材引入我们的家纺创作。这说明,最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被忽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字进入家纺产品竟是从西班牙、瑞典先开始的,雄浑大气的方块字为西班牙的布艺、纱帘增色不少。应该说:拥有这么悠久文化背景的中国家纺产品设计师并不缺少文化的积淀,也并不缺少才情,往往缺少的是不能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时尚进行有机的结合。

中国有着十分优秀而深厚的文化遗产,能够被我们发掘的东西很多,但我们自己却对此忽略不少。家纺协会会长杨东辉说:“我在国际家纺活动中,看到许多国家的家纺产品,印度的产品贯穿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韩国的家纺产品也保持着醒目的风格路线,更不用说欧洲对自身设计文化的总结和传播,而唯独中国家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非常薄弱,甚至连汉字应用于家纺设计,也是由西方设计师率先使用的。”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和技艺宝藏没有很好地应用于现代家纺设计中,更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拥有中国底蕴的设计风格。

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精髓,与民族的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今日全球化的家纺流行趋势,并不代表民族元素及民族家纺文化的消失,面对国际流行家纺文化的冲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继承、改良、发扬和光大的东西。我们可以突破对传统家纺文化中具象形态的禁锢认识,将具象的形态抽离成某种精神,并以此符号化,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的蜕变与更新。民族化只有融入了时代精神和切合时代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中国民族家纺新文化的重建。东西文化交流和碰撞,关键在于双方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成为新奇感和吸引力,从而成为家纺设计师们相互借鉴的原动力。

(二)从时尚元素中寻找设计创新

家纺设计中的时尚“本质”就是创新、流行和美好。创新是“时尚”的家用纺织品的灵魂。家纺品设计的创新是一个多元、多向和变化的概念。既有前所未有的时尚创新,也有推陈出新的时尚创新;既有地域性极强的本土文化品味的时尚创新,也有异域、异族和异国情调的时尚创新;既有单项的时尚创新,也有综合融合后的时尚创新……同样,旧的经典也可能变为时尚。新的奇特也可能变为时尚。原则是没有创新,就没有时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人们怎样的喜新厌旧、怎样的喜新念旧、怎样求奇和求新颖的个性表现———追求时尚、崇尚时髦,实际是人们在追求审美、追求适用和追求实用。对“时尚”的家用纺织品而言,创新必须以美好为最终目的或是最高目的。不能盲目的为创新而创新,而丧失了求美的尺度和适用的最终目的。

如今,家用纺织品发展,时尚与流行时刻相随,时尚与美好紧密相伴。时尚是短暂的,有时会很快消亡。但时尚又是永恒的,因为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也不论何时何地,人们总是执著的追求着、体验着。当我们身临其境的生活在这趋之若鹜的“时尚”“热”潮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而理性的“冷”思考!了解时尚的过程和内涵将有助于家用纺织品制造企业更好把握流行趋势,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商品。

(三)从企业品牌文化中寻找设计创新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创新,相当多的中国家纺企业认识到:设计并非是花型、色彩和面料的堆砌,而是要注入文化元素。在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家纺产品时尚性的家居时代,企业的命运由原来由生产主导将越来越转向由设计主导。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创新的文化,以鼓励创业、探索,容忍失败。只有培养这样的创新文化,才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者。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突出表现为时间竞争、速度竞争。是否能在市场中取胜,取决于能够最先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商品或服务。品牌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营造充分发挥知识和智能效率的文化氛围,及时透过信息把握商机,保持品牌产品持久畅销。品牌讲究的是美誉度和忠诚度。品牌产品应当做到质量可靠、形象可信、性格可亲。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培育诚信文化。无论市场竞争怎样激烈,诚信永远是第一位的。以诚待人、合作竞争、利益共享才是市场竞争的主流。品牌文化体现在產品与消费者的关系当中。更形象地说,品牌文化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打下的烙印。而一个品牌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打下烙印,需要从质量、信誉、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入手,并寻找自己的独到之处作为加深烙印的突破口。品牌文化应该是一个价值观的体系如:品牌的质量价值观、创新价值观、快速反应价值观、社会责任价值观。发展自主品牌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原创能力,而且更需要文化创意的能力,文化创意体现着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认识,采取一定的创造方法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

我们培育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吸收作用。能够成为中国顶级品牌的产品,无不深深根植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中。传统文化中,忠、信、诚、义至今仍然放发出宝贵的光彩,滋润催生着我们企业成长壮大。品牌的塑造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的积累过程。创立自主品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中寻求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独特营养,才有可能创造出中国乃至世界顶级的品牌。

(四)从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模式中寻找设计创新

家纺设计的创新要求设计师对生活有透彻的理解和对时代有深刻的感悟,还要有充足的、广博的知识储备,由此才能对艺术精髓有深切的把握。

目前,我国的家纺设计从业人才缺失的问题较为严重。我国的专业院校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体制及落后的设计文化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较少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复合型设计专业人才。但可喜的是,我国已有一些专业院校已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如中国美院的染织专业,就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与家纺行业牵手,为家纺行业设计产品,并把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直接参加家纺展览会,直接向企业推介学生,为家纺行业队伍输送了合格的人才。

三、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大环境的改善,家用纺织品将是中国纺织行业在21世纪新的增长点。我国家纺产品的范围已从10余年前的床上用品、餐桌织物延伸到宾馆、饭店、汽车、旅游等领域,并逐步形成了由生活用纺织品和室内纺织装饰品组成的“大家纺”概念。对于家纺产品,个性化的设计元素已成为抢占消费者眼球的“重要武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外家纺品牌抢滩国内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不能在家纺设计方面立足本土,充分利用好自身文化优势整合资源,自主创新,合力打造一个足以与国外品牌抗衡、并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家纺品牌军团,形成真正的本土品牌优势的话,那到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就无法抓住“奥运”所蕴藏的巨大商机,以及全面提升本行业形象大好机;无法使国内家纺企业真正达到成为畅销国际品牌的高度。因此,家纺产品的创新是企业的发展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龚建培.《关于家纺设计计民族化的刍议》2006 http://tieba.baidu.com/f kz=102311173

[2]张巍.家纺新“时尚”—奥运奇迹下国内家纺行业展 http://cptc.webtextiles.com/info/2006-11-15@191928.htm

作者:

刘征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系

作者:刘 征

我国家纺设计毕业论文 篇2:

从初创到辉煌 服装专业创业历程

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欢庆办学五十周年的日子里,蓦然回首,我们服装设计专业已默默走过了二十五个年头。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专业高等教育最早是从上海市二轻局职工大学服装专业起步的。从1985年创办服装设计大专班,到后来苦练内功、以特色创辉煌;从95年服装中专班设置;到99年顺时应势开设服装设计高职班从而进入高职服装人才培养轨道,服装专业2003年以前的创业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曲折变化的发展历程。

将服装设计专业作为高等学府的一个专业来设置、开办,那是1985年的事。就在这一年,中国纺大、上海纺专和二轻职大差不多同时起步筹建这一新兴专业。由于服装公司隶属于二轻局,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生源等均具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时,轻工部拨款30万美元用于购置服装实训设备,服装公司从第一线抽调10多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教师,学生则是上海及全国的基层服装厂择优选送。由于专业新鲜、时尚,不少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的针对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毕业时,学生设计的毕业作品(从效果图、结构图到成衣)有创意,有灵气,工艺制作也不错。为了展示学生丰硕的学习成果,学校于1988年7月在市府礼堂举行了“上海二轻职大服装设计专业88届学生毕业作品汇报演出”,演出圆满成功,同行一致赞誉,一时间,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纷纷予以报道,服装专业风光无限,当时的二轻职大也名声大振。

1988年后,因为服装公司划归纺织局,正蓬勃发展的服装专业突然面临师生缺失的双重尴尬。面对困难,学校一方面积极续聘原专业教师兼课,另一方面将转行服装的老师推上教学一线,同时从服装厂抽调技术人员任教,三管齐下,逐步稳定了教学秩序。

1988-1994年,服装专业每年招收一个业余班、一个全日制班,由于教学规模适中,正好腾出手来苦练内功:修订教学计划,编写专业教材,整合师资队伍,甚至对服装工艺老师进行西服制作考核,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裁剪、缝制出西服,作业经专家评审合格后方可上岗。教学过程始终奉行设计与工艺并重,始终强调实践第一;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从设计效果图到结构图直至选料、裁剪、缝纫、制作一竿子到底,全面提高其设计理念和动手能力,学生学到了真本事,专业办出了特色。

为反映毕业生的真才实学和我们的教学效果,1989年7月在美琪大戏院、1991年7月在市府礼堂、1992年7月在上海商城剧院,学校分别为三届毕业生举行毕业作品汇报演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电视、报刊纷纷报道,二轻职大再续辉煌。

90年代,职工大学面临专业老化、生源不足、难以为继的困境。1995年,一向“衣食无忧”的服装专业随二轻职大并入机械学校,也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危险之中往往隐含着生机。可否将职大的优势专业与中专的充足生源嫁接?灵光闪现:着手开办中专服装班。

教研室10位老师带着宣传资料分区分片下中学,宣传我校服装专业的办学历史和过往成果,欢迎学生前来报考。工夫不负有心人,原本60名的招生计划增至90名,前来报考者多达1000余人,招生现场火爆异常,服装中专一炮打响,服装专业绝处逢生。

从1995年至1999年,服装专业每年招收三到四个中专班,学制四年。在校学生最多时达400余名,办学规模空前绝后,专业发展步入中兴。

基于多年大专服装教学的经验积淀,教师们在完成中专教学时就相对顺畅淡定;这就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服装中专教材的统一编写工作。1998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中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材全套共15本,其中有七本由我校服装老师编写;它们是:刘灿明的《服装画技法》、陈天年的《服装色彩与图案》、余强章的《服装造型设计》、姚再生的《服装材料》和《服装缝制工艺》、娄明朗的《服装结构制图》和《服装结构设计》。

1998年暑期,在轻工教育培训中心的统一规划下,职大与中专分离,二轻职大服装专业搬迁至漕溪北路502号。当年年底,学校决定申办服装设计高职班。1999年,两个服装高职班共60名新生顺利入学,服装设计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大好形势的到来,服装高职班之外,装潢、广告、展览、环艺、数码、时装班等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二轻职大的办学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3年3月,上海市政府批准二轻职大与工艺美校合并组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二轻职大告别职工大学,进入正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序列。服装专业在生源、师资、资金、设备等方面的专业可持续发展获得了可靠保证。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服装教学实践之后,专业老师们的服装理论和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原上海工艺美校服装专业教师的加入,教研究室学术气氛浓、竞赛意识强,成果频出。中国纺织出版社、高教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了十多本我校老师编著的服装教材,它们是:姚再生的《服装立体构成与缝制组合》、《西服》、《服装制作工艺》、《成衣工艺与制作》、《服装技术手册》等,娄明朗的《袖子缝制工艺》、《大衣》、《最新服装制板技术》等,经慧蓉的《女上装》,陈丽敏的《女衬衫•连衣裙》等。

2007年,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高职高专示范院校建设” 申办成功;2010年,上海工艺美院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学院的发展、服装专业的发展都获得了再次腾飞的契机。

2003年两校合并以前,二轻职大服装专业共培养了22届1500余名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足迹遍布全国各省时地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设计、样板制作、工艺技术和质量检验工作,其中不乏在国际品牌和跨国企业中担任管理工作和重要职务者。比如92届学生李智,现为上海伦达投资集团上海区域总经理;蔡利人,现为德国蒙地奥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冯卫华,现为瑞典H&M女装部主管;黄艳,现为瑞典H&M技术部主管;李洁,现为上海伊斯娜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经理等。91届学生郭方成在虎门、91届学生吴英在佛山、92届学生孙绍革在上海开辟了自己的服装公司和门店。88届学生徐雅琴、经慧蓉则走上服装高等教育讲台。

回首思考我院服装专业在二轻职大初创阶段的办学实践,至少在如下方面给我们启示:

1.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的需求

不同历史阶段总有某种特定的社会需求,反映到教学上那就是人材需求。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新风改变了国人的穿着观念,人们对自己的衣着形象有了更高的要求;1985年,学校顺应这种社会需求,设置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服装设计专业。上海乃东方巴黎,对全国时装潮流有引导作用,这便铸就了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海的服装企业成千上万,人才需求量巨大,这就保证了专业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2.专业发展要跟随市场的变化

生源历来是办学的重要基础。90年代职工大学生源枯竭,而此时初中毕业生总量却达历史高峰期,中专职校生源充足。根据生源市场的变化,放下身段,招收初中毕业生,开办中专服装班,这是当时服装专业能生存下来的唯一途径。我们顺应市场变化这么做了,不仅绝处逢生,而且使服装专业步入中兴。

3.专业腾飞要抓住历史性机遇

机会不是天天都有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2000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在1999年申办服装高职班,机遇或许就与我们无缘。2007年申办示范性高职院,如果不是全院师生全力拼搏,作好充分准备,这样的历史性机遇或许也将与我们插肩而过。机会永远只垂青于作好准备的人。

4.专业建设要苦练内功、办出特色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心骨。专业带头人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带动一班人。我们鼓励教师写论文,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支持教师出教材,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鼓励教师苦练专业技能,以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上,始终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强调学生要从设计、打板到裁剪、制作一手落,逐步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具备一流职业技能的学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衣冠王国,五千年灿烂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变化莫测的时装潮流滚滚向前,只有不断思索,不断进取,才能让服装专业与时代同行。文明社会人人都要穿衣,服装行业年年都要人才,审时度势,拿捏得当,服装专业一定能长盛不衰。

姚再生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原二轻职大服装专业教研室主任

作者:姚再生

我国家纺设计毕业论文 篇3:

论现代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

[摘 要] 本文对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的概念、历史沿革、意义及特点等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通过如何协调影响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的诸多因素及其关系入手,对纺织品配套设计的方法论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述,并由此引发对我国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 室内纺织品 配套设计 设计原理 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家用纺织品市场经历了迅速的成长和繁荣。目前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家纺产品整体档次不够,与欧美日等国家的实力水平仍然差距较大。未来几年内改变当前我国家纺产品总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是我国家纺行业的当务之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家纺行业在国际家纺界的地位。如何使我国家纺设计尽快适应迅速发展的行业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进行现代纺织品配套设计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必然途径和重要举措。现代家用纺织品配套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整体领域水平并不理想,仍停留在狭义的纺织品配套体系中。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整体家居配套理念则早已深入人心,许多设计师不只做纺织品设计,同时还是家具设计师,并参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等,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把控能力。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造成我国设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社会原因即我国纺织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整体文化环境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文化观念、审美趣味与人们的消费选择有着复杂的联系,它为当今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设计应该在发展了的物质经济和技术、尤其是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语境中思考设计的方向。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应该向着广义的大家居时代落实求进。满足人类的需求是所有设计研究的原动力和终极目标,因此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研究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研究领域。

一、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的历史沿革

“配套设计”,表达的是一种将事物联系起来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观念,局部和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室内纺织品的配套设计,主要是把室内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考虑。创造一个实用美观的室内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种种物质上的需求,也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精神与心理上的需要。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指在整体环境统一的装饰基调制约下,运用与之配套的艺术手段,使室内纺织装饰品形成某种特点风格的空间艺术表达形式,是室内空间环境的再创造。从广义上讲,配套设计包含室内陈设的所有纺织品之间的统一关系;从狭义上讲,指室内某功能区域内各类纺织品之间的配套协调关系。

在同一个室内空间里出现的纺织品之间应有着或多或少的潜在联系,它们与室内的家具、陈设等共同构成了一个人造环境。纺织品在室内有着多种用途,覆盖着室内空间的大部分物体的表面,不管是从功能上还是审美上,都决定了纺织品的设计对室内环境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用纺织品自身的统一整体是构成一个完美统一的室内环境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追寻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的历史,我认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莫里斯应该是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当代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莫里斯对纺织设计尤其感兴趣,设计了大量墙纸、墙布。他设计的图案十分经典,常采用植物的枝蔓和花卉作为题材,并在穿插的枝条中点缀活泼的小鸟,充满浪漫的自然主义色彩。莫里斯将这种风格也运用到金属工艺品、家具及室内装饰品、彩色玻璃镶嵌等物品设计上,形成了古朴、自然、简洁的“工艺美术”风格。他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红屋,莫里斯不仅设计了这所具有哥特式装饰细节的建筑,还自己设计了房屋内部的所有用品,从墙纸、地毯、家具到餐具和灯具,风格统一且都具有浓厚的哥特特色。这应该是家具配套设计某种意义和形式上的最早体现。

现代社会工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家用纺织品的整体配套设计提供了客观条件。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纺织品配套设计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基础。同时,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特别是宾馆、饭店及公共场所的不断扩展和房地产业的兴起都给室内纺织品的整体配套设计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配套设计的产品在当今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同时,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配套系列产品的设计、生产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系列配套产品可以扩大品牌商品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和企业形象。其次,系列配套产品的相关性使开发新产品的成本降低,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原理

1、室内设计的整体性包含着诸多设计因素的统一。就室内纺织品装饰而言,要求设计师在把握各类纺织品的组合关系时,既要发挥每件织物的优势,又要统一其形、色、光、质的整体性,协调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与装饰风格、空间比例、依附物体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2、家用纺织品配套设计的表现主要由材料、花型、色彩、款式等要素组成,其中色彩和花型是关键因素。根据多种要素组合时共同成分越多就越有统一美感的美学原则,可进行图案色彩配套、主导产品均衡配套、风格情调配套、款式统一配套、材料质感配套等多方式的设计。

三、我国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由于各方面原因,现阶段我国家纺设计还基本处于较低水平,研发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较薄弱,视野不够开阔,产品附加值较低,对于家纺设计的理解与图案设计相混淆,设计文化相对落后,综合性高素质设计人才匮乏。同时,家纺企业面临的资源配置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我国家纺企业经过近十五年的不懈努力和经营,已经涌现出许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位置的品牌,有能力涉足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领域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深圳富安娜家纺及广东志达家居布艺。富安娜家纺提倡 “大家居”理念,不仅提供家用纺织品,更提供极具美感的整体家居产品,努力倡导一种完全的艺术家居生活方式,使家居体现现代生活的艺术品质,表现出独特的生活品味。志达家纺提出的品牌理念是“家居配套专家”, 通过窗帘、床、沙发、床品等在色彩、造型、材质等方面的协调搭配,营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家的氛围,在配套家居领域中,可以说已经做到了同行业领先。值得说明的是志达家纺相对于一般的家纺企业做家居整体配套设计在资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因为志达公司自己拥有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志达家具有限公司,这是一般家纺企业没有的资源。因此,志达纺织极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突破了一般起步意义的家用纺织品整体配套设计只局限在低端层次的局面,将家纺和家具设计交融并进,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这也反映了我国家纺企业做家居整体配套设计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是每个家纺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家具企业,那么我们该做的是努力构建一个多领域多层次合作的良好的企业合作氛围,而不是单打独斗,家纺只做家纺,家具只做家具,应该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做到真正的大家纺、大家居。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也不断的提高。但是,对家用纺织品的整体配套领域,消费情绪并不明显。这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的家纺企业没有为消费者塑造出全面、成熟的整体配套设计的家纺理念。举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消费者还不接受现在很流行的布艺沙发,但是,生产装饰布的家纺企业要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市场利益,于是以生产装饰布为主的志达纺织做出了现在看来都很有远见和气魄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中国布艺发展史的一件举措:志达公司将从国外收集的各种关于布艺沙发的资料和图片整理成册,并免费向市民、消费者甚至同行们发放,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消费者看到欧美已经很普及的布艺沙发图片时,顿时被温馨浪漫的情绪打动,布艺沙发不只触感舒适,款式多样,而且容易清洗,尤其布艺独有的温暖感觉很适合家庭使用。从一开始的不被理解,到国人开始接受和喜爱布艺沙发,志达的付出获得了回报,这是很成功的一次行业推介。现今的大家纺理念,也需要有这样的引导和举措,企业要不断的研发和生产更好更多样性的产品,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这是所有家纺和相关领域企业应该尽快完善的。

国外室内纺织品领域的设计是比较领先的,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已经具备了蓄势待发的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展望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的发展,应不断

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强调文化内涵的注入,关注其功能性和健康性的发展,强调生态性和环保性的发展,注重家纺企业品牌的建设与整合。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压力日益紧张的今天,家,是所有人心灵的港湾和归宿。传统单一的家用纺织品配套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要求,家纺产品“单打独斗”的时期已即将结束,迎来的将是从狭义的家用纺织品设计到广义的整体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的新时期。纺织品配套设计的方法论研究以及对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的现状、发展趋势的研究对家纺行业如何进行配套设计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通过新时期下对我国设计人员培养体制及企业如何开发组合相关领域资源、引导市场消费等方面的深层次思考,以求探索建立起更完善、更进步的室内纺织品整体配套体系方法。

参考文献:

[1] 龚建培《现代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

[2] 胡国瑞《纺织品设计概论》

[3] 黄国松《染织图案设计》

[4] 盛羽《论室内装饰织物的作用》

[5] 唐浩《室内装饰织物与现代室内装饰的互动研究》

[6] 杨东辉《大有作为的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

[7] 周慧《当代我国室内纺织装饰品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简介:

崔岩,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设计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纤维艺术设计教研室教师。

作者:崔 岩

上一篇: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资源环境生态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