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新课标教学论文

2022-04-21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性;师生关系;教学语言;课堂交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谈一谈怎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情感教育新课标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感教育新课标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摘要:数学合作能力就是通过数学语言,利用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来传递信息、情感和观念的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合作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就可以发挥数学合作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合作能力;合作情境;语言能力;情感教育

在新课标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們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什么是数学合作能力呢?它就是通过数学语言,利用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来传递信息、情感和观念的能力。那么新课标下,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呢?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本人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平等的合作情境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我们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设置合作小组,创设动态的多向合作模式,形成宽松的合作氛围,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合作层面,提高学生的合作频率。同时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数学教师在学习小组合作活动中,要积极参与引导,维持小组的合作气氛,关注学生的合作心态,并适当调节学生的合作心理,特别是要鼓动"学困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数学合作活动。这样,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学生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合作的积极性。

二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合作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因此要进行数学合作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根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说数学"、 引导学生"写数学"来培养。

三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合理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情感;深切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自豪感,继而培养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数学合作对情感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数学合作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活跃状态,点燃合作的火种,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更应鼓励和扶持他们鼓起勇气,树立信心。让每个参与者以恰当的形式表达想法,通过一定的心智活动去调动思维,共同讨论,共同发展。同时数学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数学合作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交互的过程,其中每个人既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者思路,又要虚心细心听取别人的想法,耐心学习,当合作同学想不起来时,学会耐心等待。在数学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生还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和解决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利他之心,与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

总之,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合作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就可以发挥数学合作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萍莲

情感教育新课标教学论文 篇2: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地理教学;有效性;师生关系;教学语言;课堂交流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谈一谈怎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来看,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学生的情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平气和、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率,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过多地重视知识目标而忽略了情感目标。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还不够明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驱力,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其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轻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师生都能无拘无束、共同“自由呼吸”的亲切的教学环境和气氛。

二、提高自身素养,巧妙运用教学语言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为了追求较高的课堂教学质量,往往以严肃的态度要求学生。学生面对严肃的教师形象和死板的课堂,往往会感到压抑,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教学的风格和自己的形象,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习。教师除了注重采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兴趣,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严谨性,准确精练的语言应用,能够感染学生。地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知识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科学严谨性,教师更要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的严谨精练,能够让学生接受准确的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充满激情,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充满学习的信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师生关系也成为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地理知识,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一位同学顺拨地球仪(自西向东),另一位同学逆拨地球仪(自东向西),然后教师提示:显然,两种转动方向,只有一种是对的。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造型,想想看:地轴为什么不是垂直于底座而是倾斜的,而且所有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造型是不是为了设计上的美观?通过一系列的演示、观察、设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促进课堂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课堂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以求得新的发现,达成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课堂中的有效交流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合作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智慧火花和创新思维的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例如,在“热力环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山谷风的形成,并对山区的城市规划布局作简单的评价,要求同学间相互交流如何减少工业区对住宅区和商业区的环境污染。在交流中,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城市規划布局要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从而保证了本堂课的学习效率。

编辑:孟 刚

作者:黄惠明

情感教育新课标教学论文 篇3: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階段的情感德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课标也对基础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有明确要求,就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小学体育;情感教育;渗透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区别于传统教学目标的表现是:传统教学要求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而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智育,还要关注学生德育教育。所谓的德育教育,也就是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让学生在愉快、享受的过程中学习,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尤其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情感、态度、是非观念等方面的奠定和形成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十分必要。接下来笔者就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进行分析。

一、小学体育教师的爱是情感渗透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充满关爱的教师会受到小学生的爱戴。而小学体育往往是小学生喜爱的课程,是锻炼学生体质的重要学科,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浓厚的关爱,通过亲身示范、积极鼓励,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刻苦练习、顽强的精神,而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体能锻炼,应把智育、体育、德育综合起来,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表情、温柔的眼神去温暖学生,学生便会真切地感受到,从喜欢体育教师到喜欢体育课,再引导学生去关爱他人,让学生在爱的指引下去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友爱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体育教师虽然在平常教学中与学生接触较少,但是通过对学生的关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

二、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情感渗透的途径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除了自身的情感投入外,还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增强体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由于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龄特点,单纯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只会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厌倦,教师必须在体育课上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愉快地享受体育课。如,通过一些游戏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体育课,然后在游戏中渗透情感教育。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完基础的体育训练后,教师则可征求学生的意见,问大家有没有想做的游戏,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综合所有意见进行筛选,找到适合锻炼学生体力又可以渗透情感教育的游戏。如,两组比赛青蛙跳,先是大家一起角逐出二十个胜利者,然后这二十个胜利者分成两队,进行小组合作的青蛙跳比赛。通过比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欲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个人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团队的胜利则需要大家互帮互助,从而进行了情感渗透。

三、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情感渗透的动力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动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更利于锻炼和进行德育渗透。首先,体育教师在课前要调整好情绪,呈现给学生阳光、乐观的形象。如果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课前一定要克服不良情绪,将良好的状态带给学生。其次,教师通过幽默、生动且准确的语言,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感受到身体上的劳累,还能体会到体育课堂的趣味,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为情感渗透提供基础,教师再进行一定的情感引导,体育课堂上的情感渗透将会更加有效。最后,教师要综合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状况,在平衡全班体育训练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学生的身体是最首位的。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存在侥幸心理,不参加锻炼,教师如果对学生冷眼旁观,不闻不问,甚至挖苦、讽刺,必然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会产生抵触心理,使他们开始厌恶体育,逃避体育。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关爱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教师的情感渗透则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吴宏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2(02).

作者简介:东升,男,1967年3月出生,大专,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鄂温克旗第二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体育。

作者:东升

上一篇:数学教学与育人分析论文下一篇:合作学习下小学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