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和升级。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一项重要举措。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结合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分析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及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 篇1: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

摘 要: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教育是影响民族发展的伟大事业,现代教育的发展应以立德树人为主,切实实现育才和育德的双重目标。课程思政的提出为思政教育延伸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寻求教育新途径提供了条件。课程思政是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演化和升级,是通过“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深化思政教育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探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及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的启示,提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在改革中进一步加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他课程也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程思政”既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新征途,迫切需要弘扬和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

1超越思政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生成

思政课程是高校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总称,是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唤醒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意识,发掘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教育理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是浅表性的语序调换,而是教育理念的升华,折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历程,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蓬勃生机,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在育人理念转变的背景中逐步生成,呈现出历史、理论、实践的三重逻辑。

2结合校企合作,结合第一课堂加强第二课堂思政育人企业实践的第二课堂十分重要。

结合学生的实践课,创新创业教育,联合校企平台,在实践中了解企业团队协作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等,在实践课程中隐入思政元素,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举例而言,福建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长期与福建省全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宏天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全趣杯”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学院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参赛学生,以创新创业比赛为平台将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基础融入其中。举例而言,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认知实践”在企业实践授课时,学校教师领队带学生到煜辉科技有限公司、零一动漫有限公司实习,实习过程中加入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素质拓展,将思政教育渗透于企业实践中。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教师带领学生到福州工大台钻有限公司实习,用素质拓展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育。

3融合的基拙: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并非专业课程的简单思政化,更非思政课程的削弱或取消,而是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思政课程作为高校传播和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在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四个自信”等方面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为实现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与育人互促,应构建以思政课程为轴心、以课程思政为辐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育人功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价值导向和育人规范,以思政课程引领和促进课程思政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在政治引领上,思政课程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始终在关注、领会、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上走在其他课程的前面,在坚守社会主义高校的育人底线上为其他课程定好向、把好脉、指好路,引领课程思政改革的有序推进和健康发展。要明晰各门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定位和作用,做到与思政课程步调一致、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多层次互补的圈层效应。

4课程思政给思政课程的启示

结合课程思政形成的内外环境及教学现状,能够发现,课程思政的出现是为了弥补思政课程“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及理论知识“晦涩难懂”、教学效率不够明显的弊端,而形成的全员参与、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在内在联系上,课程思政能够以专业课程为媒介,潜移默化地将思政理论知识传递给青年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获得思想道德层而上的教育。但这并不代表,思政课程不需要创新、不需要改进、不需要自我提升和发展。在课程思政得到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高校应突出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地位,帮助专业教师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引导专业教师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以立德树人的方法,教育和培养学生。并紧紧结合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实施方法,教学进度及学生的素质高低,及时、积极地调整思政教育的方法体系、内容结构、授课进度及教学模式,以此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得到融合、得到整合,形成系统统一的整体。而在育人理念上,思政教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开展的首要任务,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的根本,进而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形成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但结合传统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话语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将教学话语浅显化、形象化、地气化、将教学方法多样化、信息化、特色化,使思政课程在形式和情景上契合课程思政的教学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而由于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政教育从单一课程扩展为全课程,所以在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多维参与的发展机制及上下贯通的巡查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和思想引导功能。

5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壁垒,同享教学资源

通过现状分析可知,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在单独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短板。因此,我们可以打通两者间的壁垒,构建协同育人的平台。相对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尚未发展成熟。其成长和发展还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积累。因此可以考虑培育思政名师,构建互动平台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同享“思政课程”积累的教学资源、课程建设资源、优秀教师资源、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资源。

结语

课程思政是结合思政课程弊端和问题,所演化出的立德育人理念,能够有效地将专业课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范畴中。而在课程思政得到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开辟出全新的育人途径,使思政教育更加特色化、现代化、浅显化,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学生的发展。进而让高校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的支持下,更加系统、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01):122-123.

[2]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4]王一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协同育人机制专题研讨会掠影[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1):98-99.

作者:徐超

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 篇2: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

摘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和升级。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一项重要举措。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结合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分析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及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从新时期看,高等教育要着眼于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制度保障”、“实践培养”和“教育引导”,使高等教育更快、更深远、更有效地发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紧紧围绕德育,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调动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措施。它可以着眼于教育的原创性问题,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把全员参与、全方位教育和教育全过程融为一体。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施质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

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之前,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课为主,以理论教学和知识灌输为主,内容模糊、过于抽象,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空洞的泛化、边缘化和孤立的过程中。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帮助学生牢记社会主义理念、认识责任。在这次思想政治专题会议上,形成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和实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衔接,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逻辑起点,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要素,从道德素质和知识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的课程教育,德育与智育很难结合起来。进而帮助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联系在于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他们都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以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为重点的德育、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借鉴、相互呼应。其次,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所以无论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显性的理论教育还是隐性的思想指导,它属于科学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的相互契合,并不意味着二者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性和一致性。思想政治课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思想能力的培养,而思想政治课则以专业教学为基础。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导向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因此,在教育层面上,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程为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一种教育途径,使理论知识和价值导向更加潜移默化。思想政治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四、课程思政给思政课程的启示

结合思想政治课形成的内外部环境和教学现状,可以发现思想政治课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填鸭式”教学的不足,灌输式教学理论知识晦涩难懂,教学效率不明显,形成全员参与、点对点的教学理念。在内在联系上,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潜移默化地传递给青年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智力教育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突出思想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专业教师挖掘其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引导专业教师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用德育的方法教育和培养学生。紧密结合专业课思想政治课的实施方法、教学进度和学生素质,及时积极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内容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课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体系。由于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课程扩展到整个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指导作用,形成协同教育机制、多元参与发展机制和上下监督机制。

五、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一)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机制建设

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和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内涵,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问题,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和高校发展的主渠道,把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机制建设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发展的基本保障。首先,要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队伍。然后围绕服务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的总体思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人,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其次,在教育机制上,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和作用,明确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注重考察机制的结构质量(评价专业教师的实施情况,挖掘思想政治要素的质量)和保障机制(思想政治教师指导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想政治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方法),协调教育过程和德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计划

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下,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全方位、多渠道地了解专业教师,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并举,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对于文史学科,思想政治教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以文化教育引领理论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把政治教育和德育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理工科,思想政治教师应注重案例教学,注重内容的简单有效,强调课堂气氛,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网络。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即整合、筛选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突出专业特色,把本专业思想政治要素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师的师德修养,补充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动态的教育系统。

(三)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形式

从过程、目标、源头上,通过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建设等途径,将德育理念融入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联系和融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首先,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媒介,协调专业理论知识,优化思想政治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抓手,思想问题和观念问题。使西方错误价值观和恶语对青年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以大数据技术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延伸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模式和体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以网络文化为外衣,以社会案例为手段,以网络技术为媒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肤浅、有趣、本土化,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思想政治知识的兴趣。

六、结语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与问题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德育理念,能够有效地将专业课程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过程中,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条育人的新路子,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特色化、现代化、简单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支持,更加系统、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朱乔青,张翼宙,李俊伟.基于专业育人功能的新时代课程思政化實践模式[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9):825-830.

[2]宋海霞.思政教育融入艺术实践探索实践育人新途径[J].南方论刊,2020(1):99-100.

[3]罗国辉,徐光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2):177-180.

作者:杨德章

教育新途径研究论文 篇3:

应用科技大学实践育人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党性知识、创新创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全程化教育模式。为保证实践育人实现预期的效果,必须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加强实践教学,利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军事训练、党团活动等。只有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现状,坚持理念创新、内容创新、途径创新,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9.050

近年来民办高校快速发展,2015年年末,民办高校已有456所,在校生587.15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在校生408人,本科在校生374.8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212.28万人。首批应用技科技大学试点院校也有101所,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为目标。让大学生到基层,到一线工作,更需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在大学生多为“95后”,传统的说教式、讲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让学生接受,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政教育迫切需要改革。相对于课堂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总是丰富多彩、充满吸引力,它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1 应用科技大学实践育人机制的重要性

1.1 建立实践课程必修学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上好专业思政课程,还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灵活化、实践化,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锻炼了能力,还了解国情,认识了社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独立品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建立实践课程的必修学分较好解决学生被动实践的问题。民办高校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强,寒暑假也可以进行“党的十八大政策宣讲团”“两学一做宣讲团”等实践活动,组织以地域为单位的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访爱国主义基地,调研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必修课,保障了实践活动的执行效果。

1.2 任课教师参与指导,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 规范化

目前的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式”虚的形式比较多,强调动员组织,忽略实践过程、对成果汇报也重视不足。实践育人要重视宣传教育、重视组织领导、重视实践制度化,坚持实践育人的老师得不到学校重视、经常出现经费不足、缺少制度保障的困难。高校应该把暑假社会实践上升为思想政治教研室和学院学生处齐抓共管的实践活动,统一制定社会实践规范和制度、实践报告要求、实践项目及地点,使得社会实践更接地气,更有操作性。

1.3 专注实践过程,评选优秀实践团队,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个体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动的过程之中,并转化为指导个体行动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素质,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受到了教育,也学到了真知,增进了与基层广大群众的感情,知道了自身的价值所在。高校要在学生社会实践之后组织优秀团队的评选,表彰先进,鼓励后进,保证社会实践良性持续发展。

2 应用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基本保障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实践育人成为民办高校的新常态。做好实践育人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内容创新、途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基本保障。

(1)理念创新。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践育人的根本保障。灌输式的教育转变成体验式、参与式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最根本的教育理念。

(2)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实践育人的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和从严治党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也应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3)途径创新。理论和实践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强调实践育人,要全面贯彻实践育人方针,丰富实践育人的途径,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实践育人活动,把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 应用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新途径探索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要求我们在实践育人上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实践育人的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加强课内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度。教师应根据思政课教学大纲,制定不同的课内实践教学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实践,如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专题式、演讲式、游戏式、情景体验式等教学活动。

(2)积极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受学校校训、校歌的教育,感受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有效。

(3)努力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体系,号召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社会实践非常好的载体,在团委的领导下,学生们走进社区,服务低保对象,帮助留守儿童,针对贫困儿童开展一对一助学活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科技竞赛、第二课堂、专业协会等。这样保证全体大学生都能参与到某一项志愿活动中,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4)鼓励发挥专业特长,践行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又一个突破口,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标志着社会进入“双创”的新时代,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为社会做点贡献,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聪明才智,走出校门,走近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中锻炼和提高能力。

(5)依靠党团组织进行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团学组织作为学生的重要思想教育核心组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基本组织单位,肩负着开好“两会一课”的重任,要在学生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在学生中也是一面旗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思想引领带动作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党支部一般以专业或者班级建立党支部,党支部在党总支的帶领下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如:“学习十八大,做合格学生党员”征文比赛,参观七三一遗址,“学党章,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基础知识竞赛等,发挥党员的学生核心作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使用,在寝室建立学生党员责任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党的知识的宣传员、学生突发事件的侦察员、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络员的作用,多方面地依靠学生党员,在学生党员的带领下,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顺利开展。

(6)更充分利用军训实践机会,培养优良作风。民办高校的军事训练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克服困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95后”大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他们没有经过这样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开学初就让学生走进军营,体会军人作风,强化爱国意识,增强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好的途径。

总之,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应用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抓住“双创时代”的历史机会,努力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德勤,侯宝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思想政治研究,2016(2):143.

[2]翟磊.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优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3]郭红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运行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2):72.

作者:郑志慧

上一篇:数学新课程研究论文下一篇:差异性教学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