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创业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6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创业,英国政府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包括建立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研究,鼓励大学生创业等保障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政策、措施。本文在介绍总结英国高校构建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等学校创业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等学校创业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职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摘           要]  在创新驱动发展大背景下,高职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仍有一些亟待调整和完善的地方,影响了建设成效。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高职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策略,为高职院校优化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促进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提供策略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策略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20年建成較为完备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长效性;有利于强化广大师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现存问题

(一)创新创业观念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深、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不浓等情况[1]。部分学生认为创办公司(企业),自己做老板才叫创业。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够深入的。无论是做老板还是打工,只要随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寻找机会创造价值,开拓一片自己的天地,就是创业。也有学生表示支持创业但不会参与,可见学生参与的意愿还不是特别强烈。因此,学校需加强创新创业观念文化建设,让学生真正接受创新创业观念,才能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实践活动中。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调整

课程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是创新创业文化营造的平台和依托[2]。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几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时间不长,所以,在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上仍有一些有待调整和完善的地方:(1)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专业教师相对较少,部分课程是由思政或者职业规划教师承担。但这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经历,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经验分享,难免会给学生“纸上谈兵”的感觉[3]。(2)与专业教育的整合程度不高。有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是相对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缺少联系,特别是与专业课程整合程度不高。这些课程多是受市场驱动而匆忙开设,缺少学校层面上的整体规划,并没有与现有专业课程相结合,这些零散的课程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不成美丽的珍珠项链。(3)开设的课程数量和学时数较少。创新创业课程的学时数很有限。如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创业和创新教育一共32学时。在这么短的学时内很难充分展开教学内容。对来自不同二级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只能传授雷同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

(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工作需提高

首先,参与的学生范围不大。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过10次以上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绝大部分学生从未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对要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如宣传海报摆放位置不佳,导致绝大部分学生都没看到活动宣传;没有一个独立宣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最后,学生创业模拟活动专业特色不强。学校经常组织开展创业模拟活动,但在活动中学生选择的创业模拟项目都很相似,多是卖小零食、衣服、时尚小精品等,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少之又少,没能体现出专业上的优势和特点。

(四)环境文化建设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环境文化建设中创新创业相关藏书还不全面,多是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概论、导论一类的书籍,涉及创业过程细则、步骤方法、案例分析之类的书籍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校园里创新创业相关的标语和雕塑少之又少。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周期间拉起宣传创新创业的标语横幅,但结束后就被撤掉了,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宣传创新创业。近年来,高职院校基建发展迅猛,一栋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但校园的标志和雕塑这类环境文化元素却未能体现,整个新校区的环境文化氛围不浓厚。

(五)偏重于创业,弱化了创新

时代的进步源于不断地创业进取,而创业的成就源于创新思维。创新为生活带来的改善无所不在,创新是一件令人惊奇和赞叹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要[4]。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偏重创业,而创新教育被弱化了。学校开展的创业相关实践活动比较多,而创新相关的实践活动开展得较少。课程设计上也是偏重于创业内容,而创新内容涉及较少,从而导致创新文化还未能形成很好的氛围。

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策略

(一)开展“广谱式”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当前,“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已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采用,它的突出特点是“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它的深刻内涵是既考虑大多数,也不忽略极少数。它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5]。“广谱式”创新创业文化要实现全覆盖,为全体学生营造文化氛围,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观念以及创业能力。对特别有兴趣、有能力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争取树立典型,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

(二)打造创新创业观念文化

创新创业观念并非与生俱来,它的形成需要后天的家庭、社会、学校的熏陶和教育来培养。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观念文化:(1)开设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相关课程,讲授创新创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理解、意识等观念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创新创业基本意识。(2)组织讲座,邀请一批创新创业有成的企业家分享经验心得,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自信心。(3)呼吁学生家庭参与进来。邀请学生家庭成员一起参与到共同培养中,与学生家人取得联系,进行沟通交流,形成统一的观念与态度。

(三)塑造学校创新创业环境文化

创新创业环境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塑造环境文化:(1)开展校训、标语等延伸活动。如可以组织学校校训、校内标语等延伸解读的专题讲座学习,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内涵,领悟它们的真正含义。(2)增加创新创业相关藏书。书是文化的缩影,是知识的集结。学校图书馆现有的创新创业相关藏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购进更多与时俱进的图书提供给学生借阅。同时,也要保证图书种类尽可能多样,涉及面尽可能广。(3)及时添置标语格言、校园雕塑等。在新建的教学楼里需要及时在走廊、楼梯间添置标语格言;在新校区适合的位置建立雕塑。保证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都能感受到环境文化氛围。

(四)调整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是创新创业文化营造的平台和依托。学生在校有一大半时间是在课堂中进行课程学习,因此,课程是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建设最重要的平台和抓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要进行调整和完善:(1)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专业教师是主力军,如果条件允许,可配备多几名专业教师。思政和职业规划教师创新创业专业水平相对不足,应多组织外请企业家或者由专业教师进行业务培训。(2)开发“模块化”课程。“模块化”课程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尝试。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都拆分成独立的若干个小模块。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将小模块相互嵌入对方的框架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形成更具专业特色的学校创新创业文化。(3)增加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数量及学时数。每个专业都应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启蒙必修课程,让全体学生接受“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意识。同时,增加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程的学时数,特别是增加实践学时数。

(五)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成效

学校在开展更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活动的成效。首先,加强活动宣传力度。在活动前要多张贴海报进行宣传,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专门的宣传橱窗,方便让更多学生及时看到。组建独立宣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公众号网络平台。其次,增加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如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可以设立网上评选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投票,以此激发广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再次,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专业特色。应多扶持和激励学生开发与专业联系紧密的项目,让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办出专业特色。如中医保健学院举办的“中医保健理疗”创业项目会很受师生欢迎。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启发思维、树立信心,使更多学生愿意尝试运用平日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六)注重平衡建设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

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充分说明创新和创业同等重要,而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在大学生萌发创新创业思想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起着助推作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不应过于偏重创业,而造成创新教育被弱化。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没有创新精神,很难有创业意识[6]。因此,高职院校应增加创新实践活动,如创新大赛等。在课程设计上也应增加有关创新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增强校园内创新文化氛围,使创新创业文化能够平衡发展。

(七)打造“一院一品牌文化”: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

开展“一院一品牌文化”工程建设,把创新创业文化与高职院校各个二级学院的专业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品牌特色。力求让每个二级学院都拥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品牌创新创业文化。如药学院可以大力宣传弘扬“神农尝百草”文化,“中药鼻祖”神农氏敢为天下先,尝遍百草而识药性,是一种勇于探索的行为,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形象体现。各二级学院根据本专业特点,培育打造自身极具专业特色的品牌创新创业文化,让创新创业文化更“接地气”,让学生产生更多共鸣。同时,也让整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文化有别于其他兄弟院校,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校园创新创业品牌文化。

三、结语

创新创业文化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传统课堂授课所无法比拟的。高职院校要自上而下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常态化、规范化、可持续地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长效性;有利于强化广大师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參考文献:

[1]徐晓莉,彭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14-19.

[2]张国良.对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30):8-9.

[3]许青娟,周秀珍.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模式[J].唯实(现代管理),2018(1):41-43.

[4]汪云,张凯艺.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以河南省为例[J].学园,2017(24):15-17.

[5]王占仁.案例教学与“广谱式”创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3(9):54-58.

[6]张育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前孵化器及众创空间[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编辑 冯永霞

作者:王一丁 付晓春

高等学校创业文化建设论文 篇2: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探究及其启示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创业,英国政府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包括建立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研究,鼓励大学生创业等保障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政策、措施。本文在介绍总结英国高校构建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

[关键词]英国 创业教育 保障体系

一、英国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概况

以创业文化建设为目标,英国政府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开展与学生创业的举措,包括启动创业项目,健全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提供大量的创业与创业教育资金,开展创业教育教学研究等。英国在推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外部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和社会文化舆论引导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创业;高校内部则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以项目为依托构建创业模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创业评价,从而形成一条对高校创业教育能够实施有效控制、科学管理和内外互动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一)创业教育外部的支撑

英国创业教育外部保障是由政府和社会推动的,旨在确保并提升创业文化建设,加强创业氛围的营造,方便创业信息的分享以及对新办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 重视政策、制度的规范效应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遵循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受到需求的驱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政府力量的驱动,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英国创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小企业目前占英国企业总数的99%,雇佣了一半以上的劳动力。正如英国财政部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小企业是我们的经济命脉,提高了生产力,创造了就业和繁荣、复兴了社区。”鉴于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如2000年4月政府成立小企业服务部(Small Business Service,BBS),旨在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建设创业型社会。2001年英国专利局制定政策规定,大学无权自动拥有大学生的知识产权,为英国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解开了束缚。2005年3月公布了《公司法改革白皮书》(Company Law Reform White Paper),提出全面改革公司制度以适应现代企业需要,明确了公司的法律地位,方便了公司的创立,降低了运营的成本。此外,英国高校将创业教育明确纳入到大学教育规划之中,为师生创办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尽量减少创业所带来的风险。

2 注重文化、精神的熏陶作用

21世纪初,工党政府提出了建设创业文化的目标,大力倡导创业,实施各种刺激措施和计划,努力培养民众的冒险精神、创业精神。从此,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从狭义的创办企业的教育及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上升到了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的培养。

2004年9月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成立,它由教育科技部和小企业部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建,从此高校、学生、工商业界的联合有了规范的平台,创业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英国联邦政府极力呼吁各高校联合开展创业活动的同时,企业也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将支持大学生创业看作是自身的责任。当然,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形象,提高了自身的声誉,这不但增进了青少年学生对工商业的了解,也方便了企业的人才储备与培养。

3 加大创业教育协同力度

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组织、商业组织、公益组织和高等院校等各界的支持与援助。英国政府热心于高校创业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制定各种创业教育扶持政策,大力推行创业激励措施;商业组织和高等院校相互合作,组建各种类型创业实践模式;企业组织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项目平台、资金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与培训工作,促进高校智力资本的转化与输出;高校之间通过建立统一的交流平台,加强了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与创业合作研究,形成了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创业教育网络系统。

(二)创业教育的内部控制

英国政府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政府、社会、企业以及高校在创业教育相关机构的建设、创业项目遴选、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形成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

1 专门机构的控制与协调

为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1999年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英国科学创业中心是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管理机构,创业中心将所在区域内的大学组织起来,开展创业教育,负责全国创业教育工作。科学创业中心主要负责以下四个领域的活动:创业教育、企校联系、企业校园孵化器和技术转化,这些职责能够在创业教育内部形成机制性操控效应。

2004年,英国政府在伯明翰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旨在促进英国高等学校加强对大学生企业家资质的培养,尤其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进行自我创业。大学生创业委员会主要从事三个领域的活动:一是委托高校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关于创业教育的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为委员会有效地支持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三是从协调的角度为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便利。

2 设立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学习部门

模型式学习、做学互动、问题导向性学习等创业教育开展方式已经成为创业教育学者研究的热点。英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由一线教师、企业热心人士、创业教育学者等共同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探究教学方法,分享成功的创业教学案例等,完善了创业培训与指导课程,改进了教学方法,培养了创业教育师资。谢菲尔德大学、约克大学和利兹大学联合成立了“白玫瑰创业教育教学优势研究中心”(White Rose Centre for Excellenc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terprise,CETLE),利兹首都大学设立创业教育协会(Institute for Enterprise),诺丁汉大学成立“综合学习进步中心”(Centr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Integrative Learning)。这些都是专门的创业教育科研与学习机构,为创业教育的高效开展提供了专业的活动机构和智力资源。

3 以项目为依托的运作机制

参加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学生可以通过建立、经营一个公司获得商业经验并为股东负责。在开始经营项目时,学生可以选择董事会成员,然后筹集资金,开发产品或服务,开拓市场,回笼资金。在项目经营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企业顾问和创业指导的咨询与支持,在项目结束时为股东交一份项目陈述表和账目表。通过项目的运作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积累创业经验与技能,同时创业导师的指导与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创业特质,熟知创业的实践要求。在这种以项目为依托的教育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习得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

4 多维评价的反馈保障

由于创业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往往成为创业教育部门最为棘手的问题。英国政府采取避开具体评价的方式,从宏观层面对创业教育实施情况进行分析。2010年英国NCEE(Nation Counci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组织对全国126所高校,共涉及180万学生开展了调查,通过分析学生的创业教育参与率(SER)、公共基金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度(Public Funding of E&E)、男女参与比率、教师培训人次、创业社团的数量变化以及负责创业教育的领导(Pro-Vice-Chancellor for E&E)职位变化等对全国创业教育的整体情况做出了系统的评估。见表1:

同时综合对创业课程数量的变化、校内小企业孵化、政策制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企业态度等进行的统计分析,形成了“创业文化建设对创业教育开展的分析统计表”。见表2:

二、英国构建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启示

(一)科学定位创业教育目标

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以构建创业文化为核心目标,将全国各大高校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全国范围内的创业教育的开展。鉴于我国现阶段对创业人才的需求,各高校要明确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文化、提升创业知识与技能。不同层次的高校具体教育目标会有殊异,但基本价值应该是一致的。只有核心目标与基本价值得到统一,才能推动各个高校深入地开展合作交流并方便政府的组织、管理与评价。

(二)设立专职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都没有形成内在的、树状的链条式管理程序。不同部门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和不同的发展理念,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开展上人人管、人人抓,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功能健全的组织机构来常规化地开展相关工作。在国家层面就有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保障部等多个机构组织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类的比赛。教育部内部又有高教司和学生司等多个部门组织创业教育活动。在高校又有校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多个部门参与组织创业教育活动。这样的混乱管理极易导致创业教育人力与资金的浪费,同时由于职责与权限分工不明确,会造成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真正效用。

因此我国政府要制定专门的法律与政策,保障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统一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并提供专项资金,负责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扶持、管理与评估工作。高校内部要理顺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与国家层面实现无缝衔接,形成一条上传下达、稳健高效的创业教育管理系统。

(三)建设专业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师资的缺乏无疑是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培养创业教育教师,但都不够专业。归结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由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辅导为主的教管和教辅人员兼任;二是由从事经济与管理等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兼任。由此可见,无论在实践经验层面还是知识技能层面,这些教师都不能满足高校及学生对创业教育专业师资的需求。只有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走进校园担任创业教育教师,或者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招聘经济类专业教师专职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才能起到沙场练兵的作用。

三、创业教育工作模型的初步设计

与英国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是以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为主的,这种制度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力量解决紧急需求。鉴于英国高校具有成功地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本文建议我国创业教育可以以表3为模型,形成政府、社会和高校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运作架构,把权力与职责明晰开来,以利于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如表3:

作者:李坚 付冬娟 张朋飞 于洋

高等学校创业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摘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创新驱动将在新时期中国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提出了从培养目标、教学、政策、平台等角度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创新驱动将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战略支撑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国家层面做出了系统设计、全面部署。多部门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推动改革。各大高校也针对学校自身发展情况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出了安排与部署,但效果参差不齐,多出现理论与实践不能协调发展,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育人方面亟待加强。

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政策深度不够

政府和大学的资本投资和支持政策是创新和创业教育实践的最有力保障。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重视,并在各大高校中得到了推广和实践。 但是对于这种新形势的教育理念,政府及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远不及传统专业教育。虽然目前各大高校陆续加大资金支持,但是扶持政策的普及和执行程度不高, 难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享受政策支持,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成本产生畏惧,止步不前。

2、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形势下,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我国多数高校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及针对性,在教学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及多样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创新创业想法容易消失在萌芽中。

3、师资配備不合理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入相对国外较晚,相关方面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如果想要大力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实践,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师资结构的配备问题。从线下理论基础课程,线上网络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国家和高校政策培训等,每一环都需要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

4、市场的开发程度不够

一些初创企业是以研发新产品为主,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政府及市场没有明确的为此类型企业提供平台和支持,资金和资本也没有对此类型企业进行倾斜,市场开发程度不够,没能做到对创业产品的先行先试,体制机制的壁垒和障碍依然存在。

二、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机制

1、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开办,管理,经营一家公司,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便于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基本、最普通的目标应是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并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和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机制,为未来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更深一层次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未来工作的创造者。 本目标在于引导一部分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后,首先寻求工作岗位的经验及资源的积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握机会,创建自己的企业,成为自我工作的创造者。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未来经营管理企业的创造者。这一层的目标是针对少数计划在学校或进入社会时开办企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应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的培养对象,从基础理论课程,到创业实践,逐步引领其走上创业道路。

2、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障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和设置课程,在确保专业教育有序开展的前提下,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培训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开展线下课堂和线上网络课堂,并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资源及平台,形成一套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例如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结合专业特色,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专业未来的创业方向及可能性,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动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引入国外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师或者招募具有企业或创业经历的人士担任创业导师, 并对高校本的教师进行培是训和安排到企业中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以便更好地给学生以创新创业指导。合理地将教师分配到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确保创新和创业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4、增强政府扶持力度

要通过各种政策的宣传以及平台的搭建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使大学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出台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为其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政府除了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提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外,更应该鼓励市场增强开放性与包容性,尤其对一些技术型初创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对他们的产品先行先试,给予初创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

5、打造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健全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实行全程指导、持续帮扶、一站式服务;二是持续改进信息服务体系,实时向学生提供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信息,协助企业项目完成孵化和对接。三是建立企业孵化器,将企业扶持、创业教育和研究相结合,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效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知识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结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机制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又一次突破。

参考文献:

[1]胡宝华,唐绍祥.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来自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7):90.

[2]李珍晖.高校需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J].大学生就业,2010( 5) : 28.

[3]高伟.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就业指导,2015(8):92-94.

[4]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SKT16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施维,女(1989-),汉族,黑龙江大庆,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施维

上一篇:学生实践教学广播电视论文下一篇:乙酸乙酯合成实验改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