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理念之篮球教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内容可转移化的变革潮流,高职体育应加强休闲体育教育,开展有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鼓励学生以健康的运动方式从事休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理念与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技能。休闲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需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休闲体育理念之篮球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休闲体育理念之篮球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协同理论对篮球主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协同理论的教育的理念,更加强调在教学中,一堂良好的体育课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双方共同努力、共同合作的结果。教师要以学生为主,更加注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协同合作,这种思想已成为教育战线开展工作的规则。本文从协同理论的科学内涵入手,应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研究将协同理论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体育院校篮球主项课中,得出协同理论的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更新型的思维方式并且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推动体育院校篮球主项课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协同理论;体育院校;篮球主项课;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人们更加的重视体育,我国也开始强调着全民建设活动,人们更加注重健康。所以就可以到体育学院的篮球教学上,很多原有的比较古板的教学方法不能有着让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应该采用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同时随着协同理念的发展,我国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并将其运用到高校教学中,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人才的摇篮,高校篮球主项课教学的发展也一直备受瞩目,但是现阶段体育院校篮球主项课教学中,教师仍被传统观念所影响,只是在按照老师的训练方法以及手段进行每一节课程,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每个同学包括每名教师之间都没有很好的进行合同沟通,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上课太过古板,而同学之间也没有很好的交流与合作的时候,所以让学生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因此本文研究协同理论提高体育院校篮球主项课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对今后的体育学院篮球教学提供更好的参考作用,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篮球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协同理论基本内涵

协同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的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又互相合作的关系。

二、培养体育篮球主项相互影响作用

具有“协同教学之父”之称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夏普林认为: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负责担任同一群学生的全部教学或其主要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篮球课程当中,教练只是布置各个环节然后由学生来进行完成。所以会比较的枯燥,训练内容单一,给学生养成了没有新思路、新想法只能沉浸在训练当中。该在分组的分配、每名的分配以及时间的调节或空间的配置上成多样性。其目的不仅仅是一个教研室整体教学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得到创新,使学生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得到了丰富知识技能,也从人格上也得到提升。

(一)培养学生训练当中的协同合作

通过互动协同研究为篮球主项教学明确了一个基本常识:合作是从古至今发展的需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没有了合作便就是没有了语言。同时,在教学当中教师的示范动作也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合作就会有协同的,而协同就会使得同学们有一定有学习效应,合作的特征一定反应在语言的使用当中。教和学篮球利用语言和教师指导的技术动作使用的合作特征,在篮球训练当中创造协同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合作互动,在坚持正确的训练态度和方法的基础上,在互动技术动作中紧密结合、技术方法探讨中紧密结合、技战术分析中紧密结合,学用紧密结合,也要加强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的协同合作,就能够使得学生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篮球教学中运用协同学习理论的意义以及可行性分析

可以说篮球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项目之一,通过篮球的授课可以更好的传递给学生篮球文化知识以及篮球技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然后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篮球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篮球训练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正因为篮球能够有着场上配合因素,以及场上位置变化的因素,所以使得学生在篮球场上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还有着很多方面的学习,集体的合作因素就是其中的一点。所以,当我们老师在篮球教训中更加的注重合作关系就显得有重大的教学意义。

在篮球场上,有不同的位置,所以有的时候学生也有着主导的作用,有时学生是被教练指导者,有时学生在场上又是指导其他队员者,而有的时候因为某种的战术配合则变成了帮助队友完成进攻的帮助者,根据这种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某种变化,所以学生之间的合作的机会就会出现。同時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篮球技战术帮助他们完成教学组织工作,更多的创造这种互相合作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合作教学对于篮球训练的重要性,甚至做人,包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当中,使学生们通过学习篮球,即掌握了篮球知识和技能,又在其中学习到了与人合作的教育启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教学是一种“非线性”结构,即事物之间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有的时候老师认认真真的对学生进行言语以及动作的示范,可是当老师讲完后学生不一定都能够明白老师所讲的动作要点在哪里,但有的学生就能够很明确的得知老师的教学目的,进而学得也明白也清楚,因为师生之间没有直接的有因有果的关系。但是通过这种互动协同教学模式,把教师的能动作用发挥出来,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敏捷,主观的去学习与训练,使学生们能够产生良好的趣味,都有着很高涨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这种模式当中教师还可以找到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与教师一同进行问题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智能,开发学生们的心理想法、智力开发,使之以每个学生能够用心研究和有创造能力的姿态去学习,进而每位教师还一定要能够时常引发学生的无认知作用,使得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的相关要求,选择对学生篮球训练适宜的策略,能够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

(二)建议

1.为了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实施“协同理论”教学理念,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训练。

2.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间演练、比赛、相互观摩学习和及时总结,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感受着自己能够让别的同学所接纳,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人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现代这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更呼唤人的社会性。在篮球教学中采用“协同理论”给整体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在相互合作和讨论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找到合作的乐趣和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月.高校学生树立运动理念的方法探析[J].新闻世界,2014(02):78-90.

[2]李福贵,赵丽光,刘宏辉.对健身运动理念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03):12-67.

[3]黄学诚.荷球教学训练中应突出——荷球运动理念[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78-90.

[4]吕艳男.树立终身运动理念的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4(04):02-14.

[5]徐晓红.全新的休闲体育运动理念在高校体育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5):13-67.

[6]李爱民.中美篮球运动理念、运作模式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4(05):89-90.

[7]吴昌燕.休闲与休闲体育的再认识[J].消费导刊,2014(05):16-45.

[8]黄璐.街舞运动风靡世界的传播方式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4(06):13-56.

[9]张建业.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5):14-67.

[10]佘艳丽.NBA专项体能训练折射出的篮球运动理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05):16-23.

作者:乔庆森

休闲体育理念之篮球教学论文 篇2:

休闲体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理性思考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内容可转移化的变革潮流,高职体育应加强休闲体育教育,开展有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鼓励学生以健康的运动方式从事休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理念与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技能。休闲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休闲体育 高职院校大学生 体育教育

[作者简介]路晓东(1974- ),男,黑龙江伊春人,长春工程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吉林 长春 130012)

21世纪,人类的休闲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我国正逐步融入国际休闲文化背景中。人们的人生观由维持生存向追求发展进而向追求享受转化,人类愈加关注自身健康,从事运动休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运动休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高职院校是休闲体育的一块沃土,休闲体育对于大学生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休闲体育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其娱乐与健身定位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相吻合。高职院校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提高他们休闲活动的质量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身心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休闲体育活动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一、休闲体育的外延和内涵

由于休闲体育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有关休闲体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义。本文综合诸家观点,把休闲体育定义为:在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进行的体育活动,通过挖掘其蕴藏的各种身体活动形式,在欢悦和谐的氛围中,日积月累地实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激发生活欲望,培养道德品质,改善人际关系,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要为主要价值取向,实现和完善自我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形式。

休闲体育不仅是休闲,也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休闲体育是现代人追求文明健康生活的方式,休闲体育已经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高职院校休闲体育作为休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比休闲体育更广泛的内容。结合休闲体育和学校自身特点,从内涵上看,首先,高职院校休闲体育完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与内容,确定活动的强度与负荷,是以个人为主体的活动。其次,高职院校休闲体育的目标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娱乐、交往等目的,满足个人身心发展需要。再次,高职院校休闲体育不同于一般性的健身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刺激性、冒险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表现性。

二、高职院校实施休闲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1.是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育的适用性目标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现代化需求为依据的。为了使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体育组织与锻炼能力能适应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与满足,打破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枷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一套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新型体育教育思想相一致的,与充分体现“着眼全体、尊重个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相配套的,传统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兼顾的休闲体育课程体系,为未来职业人提供“身体—心理”准备和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特殊体育素质。在高职院校即将实施的新学制背景下,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创新性和发展性研究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高职体育已经步入一个新的目标取向,目标取向的变化将使高职体育目标向多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休闲体育是目标的最大归宿。把休闲体育引入高职院校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易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形成稳定的体育习惯,完成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体育加强休闲体育教育,积极鼓励学生以健康的身体运动方式从事休闲活动,实为休闲与体育共同发展的双赢之道。

2.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终身体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对其影响最大的时期是高校体育教育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对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特别重要,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尽量适应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休闲体育最能体现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所追求的目标,它突破了现行的体育教学的弊端,扬弃分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空间大,弹性强,有利于调节。让学生在这个理想环境与氛围中担任不同角色,对发展学生个性、弘扬创新精神起到了卓有成效的催化作用,在提高体育素质、升华健身意识、掌握终身锻炼的方法以及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方面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时,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拓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出现了表现主体意识,重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的体育教育理念。休闲体育能给学生带来生机与活力,丰富校园生活,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低级娱乐方式对学生的侵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健身娱乐活动,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自我完善,达到人的自我超越,而这种超越就是创造力的激发。

3.是休闲体育功能决定的。休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在活动者积极意识的支配下,使肌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免疫力和对外界伤害的抵抗力,以适应在未来社会中从事生产劳动、生活学习的需要。休闲体育不仅可以满足人体生理机能的需要,而且是一种追求人的身心满足,注重活动过程的快乐体验。科学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促使如内啡肽、LHD-2等“快乐素”的分泌。这些物质能够起到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从心理角度理解,当体内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紧张与不平衡状态,必须找到途径释放紧张力。休闲体育就能够宣泄、疏导淤塞压抑的情感紧张力,使人感到舒畅和快乐。休闲体育不但能促使大学生更多地进行户外活动,接近大自然,活动身体,舒展筋骨,而且能较容易地提供一个轻松、亲切、宜人的交际环境。学生之间交往得更加频繁,在活动中能相互鼓励、平等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休闲体育活动在拓展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群体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了其社会适应能力。

4.是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特点决定的。休闲体育具有自主性强、随意性大、娱乐性强和参与面广等特点,符合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大学阶段学生心理发育正处在以感性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为主的时期。这种心理发育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有时仅仅是一时的兴趣,而兴趣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学习动机,一旦兴趣丧失或转移则不能形成稳定的体育习惯。大学生休闲运动的选择与大众传媒的宣传有潜移默化的联系,世界杯决赛年,大学生从事足球的比例猛增;而在美国NBA篮球决赛转播期间,学生又出现抢占篮球场的现象,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这种放任自由,没有明确目标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对高职院校开展休闲体育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学校应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培养大学生对休闲体育的兴趣与习惯,视经常性的休闲体育为一种高尚、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并逐渐形成自觉行为。

三、高职院校学生休闲体育发展的策略

1.高职院校体育要转变观念,加强休闲体育的理论研究。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减少军事化体育训练的痕迹,发展运动休闲体育,倡导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培养身心健康的创新人才。对大学生的健康负责,就要使体育教师转变观念,把体育融入大学生的终身生活中去。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休闲体育的成果,并结合我国文化的特点,研究出适合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相关理论。要通过开展体育科技专题讲座、体育沙龙、体育评论向学生传递休闲体育时尚信息,传授体育健身和保健运动知识,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并把接受体育教育视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而积极投身到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体育活动中来。我们还可以通过成立研究机构,开办休闲体育研究刊物,编写实用性的教材或大众读物,开发和研制休闲体育用品等措施,来提高高校学生的休闲体育理念,促进高职院校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

2.增强凝聚力,加强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和管理。在高职院校开设体育休闲俱乐部,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国际上体育教育改革走向同步,相比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多、教师少、场地设施缺乏、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爱好不统一、运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体育休闲俱乐部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结识许多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使体育休闲成为结交朋友的方式,突出了体育休闲的社会性特点。俱乐部应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教学层次,打破年级界限,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俱乐部运动项目,然后,教师依据每一个学生的技术水平,再划分出初级、中级、高级,指定学生去上课。在教学内容上,各层次不是相关知识的简单增减或拼凑,而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水平,设计出准确定位的和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从内容难点、要求标准方面给予必要的区分,以鼓励学生达到更高的目标。体育教学大纲不应常年不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并在修订中得到及时反映,以适应人才社会化的需要。

3.加强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发利用。学校要加强校内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尽量能够考虑学生的需求。部分体育休闲活动需要一定场地设施,有的要求简单,有的要求较复杂。各所院校虽有一定的体育场馆设施,但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硬件环境的建设,加大投入,扩建体育场馆设施,为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设施保障;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休闲教育的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休闲体育方式的丰富性,并非局限于时尚的流行场馆和场地,只要能体验快乐的感觉,很多地方如空气清新的空地、树林等都可以成为休闲体育的去处。

4.加大大众媒体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强化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同时大学生也应当从更好成才和服务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休闲体育与健康生活的意义,自觉强化休闲意识和健康意识,努力养成积极、健康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休闲体育是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生活理念,它既是朴实的也是积极的,因此高职院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应该有意识地做出调整和安排,例如从项目、教学理念上逐步改革,将传统的项目进行扩充,增添游戏类、野外生存实践类(如攀岩、定向越野、棒垒球、钓鱼等)项目;将传统的教学理念逐步过渡到“体育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观念上,有利于大学生突出个性的发展,掌握1~2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的技能,培养以体育运动能力为主的、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为今后终身体育和家庭体育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2]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3]刘子众.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 [J].体育学刊,2003,10(4):34.

作者:路晓东

休闲体育理念之篮球教学论文 篇3: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建设初探

马凌诺斯基在其《文化论》中提出,文化是由各个方面构成的,包括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语言和社会组织。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缺一不可的。当把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看作一种立体的文化现象时,便具有了文化结构所应有的两个层次。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物质层次,是指场馆、项目等器物层面的东西;心物层次主要指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实施过程中的制度以及人们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风俗和习惯,如组织制度、参与方式、评价制度等。两个层次依次展开,相互影响交错变化发展。其中物质层次是最为活跃的因素,而心理层次则最为保守,但它却是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灵魂。

一、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1.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应确立娱乐化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涵义则包括了身心均衡的发展。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拥有不少的闲暇时间,娱乐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学生普遍面临的一种生活状态。在诸多的娱乐活动中,如何避免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潭,避免陷入一味追求低级生理感官刺激的误区,尤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休闲体育因其独特的功能价值,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学校娱乐活动中不可多得的具有再创造意义的高尚娱乐活动。

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然而仅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组织体育活动和课程,又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导致体育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体育活动的娱乐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娱乐化的休闲体育活动中,可以获得身心的放松,享受自我、挑战自我,与社会和大自然充分融合,探寻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虽然娱乐化的休闲体育往往带有“自由支配”的属性,但是,这种“自由”并非“无秩序”,反而,这种“自由”中往往蕴藏着知识与创造、品德与文化、义务与责任、团结与友善、美好与真诚、健身与修心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学校休闲体育娱乐化的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这是因为娱乐化的休闲体育的健康观、心灵观、社交观、平等观等价值观念本身就体现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是与“健康第一”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所以,在学校休闲体育中确立娱乐化的价值取向,既能调动学生对于体育参与的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2.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应体现多元化的发展理念

著名生态学家E·奥德姆指出,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物种越丰富,每一物种个体数量越大,环境条件越复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越大,稳定性也就越大。生态体育理论专家吸收了生态学中的多样性和共生理论,把它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前提,并将其理论范式扩展到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中,进而成为指导休闲体育理论发展的一种新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极力倡导休闲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并将其视为休闲体育乃至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准。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具有多元的价值和功能,单一和重复便意味着衰亡。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应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于其所面对的参与群体的特殊性。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所面对的参与对象是发展中的学生,这一群体的特征是身心发展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他们的喜好、兴趣、风格各不相同。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全面而具个性的人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组织制度的完善

1.畅通参与途径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运动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学生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项目较少,多集中在诸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上,而这些项目,由于具有相对较强的专业技术性,因此对于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一些学生,虽然想参与进来,但由于自身身体素质的缺陷,使其产生心理上的畏惧,从而无法顺利地参与。在学校体育运动生活中,每到课余,虽然球场上往往人满为患,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每天定时、定点来运动的都是固定的人群。大部分学生,往往都极少参与到这些竞争激烈的运动中来,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尴尬事实。

休闲体育运动则是面向所有人群的一种体育生活方式。自发的体育运动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通过合理有序的引导,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校方可以发挥其行政领导能力,有目的地建立休闲体育运动俱乐部。俱乐部应该对所有学生开放,而在俱乐部内部,则可以根据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划分不同的级别,形成有组织有秩序的休闲体育运动单元。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作为实现学校体育多元化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学校体育进步的必然结果。作为满足学校学生体育需求的基本单元,学校休闲体育俱乐部让更多的人通过参与以获得休闲娱乐带来的愉悦性体验,是构建学校和谐休闲体育文化的有益途径。

2.建立多种参与机制

一直以来,竞技运动文化是学校体育运动文化的主流文化,以“校运会”为代表的竞技运动文化,其发展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比赛项目本身,而体现在以比赛为核心的各个层面。从运动会的策划、组织、宣传、评价、裁判到通过运动会比赛而得以升华并感染每个学生的竞技精神,无一不体现着校园竞技运动文化的丰富和纷繁多元。校园竞技运动文化的成熟,是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也不能只局限于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本身,而是应以休闲体育项目为核心,建设其完备的文化构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休闲体育运动中来,是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围绕此核心,应建立学生参与的多种机制。比如,休闲体育运动俱乐部的建设,除了校方的合理引导,其具体的管理、组织、制度制定等方面,都应由学生自己参与并完成。这是因为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只有他们自己更加明白如何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调整和建设。把全部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这不仅有利于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的合理与深入,更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健康合理的发展。

3.完善评价与激励制度

每个学生都需要认同,从一定意义上说,认同感是他们得以深度参与某项活动的动力。在学校休闲体育运动生活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应该定期对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总结、评价和激励。激励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

在激励措施的制定上,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目前我国学校大都实施学分制的学业评价方式,可以考虑将学分与学生日常体育活动参与水平挂钩,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适当地给予学分鼓励。但切不可过度,如何把握这一措施的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异化。

三、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物质环境的改善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将对学校体育物质环境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物质环境的改善,必须进行全新的多角度、多元化的重新审视。把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物质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休闲体育运动具有与竞技运动完全不同的特质,这就要求不但应把学校休闲体育开展所需的物质环境,即场馆、器材等与健身、休闲、娱乐等元素结合起来,还应与学校校园文化景观有机融合起来,以体现学校休闲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总体来说,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物质环境应是具有多重性、开放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人文性等多重理念特征。

学校休闲体育场馆的建设,重要的是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学校休闲体育参与的对象是所有学生,因此场馆的设计,就应考虑到各种不同运动条件的人群,既能满足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初学者、女生等群体的需要。

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其“心物”层次的体制性完善和“心理”层次的价值取向的正确,是其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深入发展,将对物质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决定其发展的内在核心,而制度则为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实施和开展提供体制性保障,物质环境则是其发展的基础。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的绚丽图景。

参考文献

[1] 韩素萍,张晓宁.休闲体育概念研究之综述.山东体育科技,2005(4).

[2] 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东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讲演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陈国庆)

作者:李卫星 王全军

上一篇:新闻传媒的普通话教育论文下一篇:OSCE教学口腔医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