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分析论文

2022-04-16

在一些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阅读题的参考答案有时候会存在问题,如答案没有条理性、一个观点用许多相同的语句进行表述、答案观点不鲜明等,这会对高中生答题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参考答案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答案,找出不足,这样不仅能教给学生更改的方法,也能增强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阅读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阅读分析论文 篇1:

大庆市近五年中考古诗阅读试题解读与分析

中考结束了,作为中考试题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阅读赏析题,题量不大,但意义非凡,从切近而功利的出发点说,试题有考,教学必抓;从语文教学角度说,古诗是培养学生健康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古诗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熏陶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带着对古诗试题究竟怎样“考”的研究态度,以及为古诗教学探寻出一些可行方法的愿望,笔者对大庆市2011年到2015年五年中考古诗试题进行了解析,现在把得到的一些思考和启示分享给大家。

一、五年中考古诗阅读理解试题分析汇总表

【说明】 五年中考古诗赏析的题量和分值均为2道小题,共计5分,因相同,故未列统计中。

二、五年试题内容与赏析要点呈示

试题内容涉及7个角度的古诗词文学知识,共计18个赏析要点。(具体关系图见下页。)

体裁辨识2个点;题材认知2个点;感知意境,领会诗情5个点;单词释义2个点,一是解释经典词语,二是理解典型动词;表现手法4个点,一是感官角度,二是动静关系处理的作用,三是烘托手法的表达作用,四是认知象征手法;修辞手法2个点;表达方式1个点。

三、综合评价

纵观五年中考古诗阅读赏析题,可见命题思路遵循由析词赏句到领会情感。命题角度既有理解词语,结合语句,理解诗情的基础赏析题,也有感知内容,描绘画面的想象力考查题;既有表现手法和典型修辞的赏析,也有表达方式的判断与理解。命题考查的诗歌知识全面,并且每年都能凸显核心知识点。

(一)题型设置有突破。前3年5分古诗赏析题完全是填空题,近两年增设2分简答题,这一变化不仅仅是题型多样性的转化,更重要的是简答题的引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查。大家都知道,填空题大多要求答准,即使是有 “意思对即可”的说明,也会因受填空本身特点的制约,答案一般仅只是一个词语,最多是一个短语,无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主观理解的思路、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的能力都无法呈示出来,简答题则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综合能力的机会。简答题与填空题在中考古诗阅读中的联手出现,对学生的考查既有全面性,又利于中考选拔作用的发挥,可谓相得益彰。

(二)题干表述学问大。如果说全面掌握古诗知识点是解决“考什么”的问题,那么试题中题干表述语言就是关系到“怎么考”的问题。从大庆近5年古诗试题题干表述语看,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理解古诗内容和掌握词语意思的设题,题干语言表述简洁直接,考查一般理解与积累,没有审题障碍。

例1.(2011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佳作以          为题材,描绘出一幅         的图景。

例2.(2012年《过零丁洋》赏析)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         之意。

例3.(2013年《雁门太守行》赏析)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摧”为         之意。

例4.(2015年《蝉》赏析)虞世南的《蝉》从题材上看是一首         诗。诗人用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来表现自身的      品格,这是典型的       手法。

2.寓知识检测于题干表述中,即在题干表述语中体现对古诗体裁特点掌握情况的隐形考查,题干多次涉及律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知识,并以此为设题基础,学生对此掌握情况决定得分与否。

例5.(2012年《过零丁洋》赏析)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      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       ;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

例6.(2012年《过零丁洋》赏析)尾联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       情感。

例7.(2014年《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        、         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      ;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考生做好此题的前提是掌握律诗的特点,尤其是对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各联的名称要熟知。

3.考查学生对古诗中修辞方法的理解能力,根据难易程度的侧重,题干表述语分为两种,一是明示相关诗句的修辞格,要求考生答出表现意义,一是给出相关诗句并明示表现意义,要求考生答出修辞格,相对来说,前者较有难度,后者较易,下面两例,例1属于前者,例2属于后者。

例8.(2012年《过零丁洋》赏析)颔联运用比喻手       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   ;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

例9.(2013年《雁门太守行》赏析)这一句运用       和       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考查古诗表现手法,或明确角度,或有关于角度的提示语,并进行同角度的迁移,收到考查拓展迁移能力的效果。同时,在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提示语中,蕴含着对古诗赏析的审美导向。

例10.(2014年《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此题不仅明确了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做赏析,而且提示了这一角度表达效果是“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考生只须“结合语句”从“为什么巧妙”“如何巧妙”方面作答即可。

例11.(2011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诗篇往往通过多种感官捕捉景物特征。在此词中,“     ,      ”两句通过嗅觉与听觉写出了     心情;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通过     与     描绘了壮士们驰骋沙场的飒爽英姿。

此题题干中有提示语“多种感官”,没有点明是“多种感官”里的哪一种,对知识掌握不够准确,运用不够灵活的那部分考生来说,似有难度,但在后面紧跟着峰回路转,明示“通过嗅觉与听觉”写出了怎样的心情,在考生审题思维过程中形成一个弯而不绕的抑扬之美。至此,命题人竟然意犹未尽,再以“感官”角度进行迁移考查,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考查学生对视觉和听觉写法的理解,在理解此题的同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从上面4种情况不难看出,题干语言既能直接呈现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蕴含对知识点的隐性考查;既能直接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鉴赏分析能力,也能在呈现问题时给学生以审美的浸染和引领。同一个知识点因为命题出发点的不同,而形成或化难为易,或变易为难的不同问题。如果把试题视为一种学习资源的话,那么题干表述语就是这个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考点是内容,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题型就是内容的依托,知识点、考点是客观存在,它们本身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但是试题质量却有高下之别,不同之处应该就是表述问题的语言。

2015年大庆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理解题的3分填空题,较之前4年的填空题,在题干表述语言上,似有遗憾之处。

原题如下:虞世南的《蝉》从题材上看是一首         诗。诗人用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来表现自身的       品格,这是典型的      手法。(3分)

3个填空,从题材到诗人情感,再到写作手法,对古诗核心知识点的考查内容选择很到位,但是,简单直白的设题语言,只是为考查知识,而不是为考查能力,缺少思维含量的同时,也缺少“古诗的味道”。 3个填空题,都是单纯而机械地呈现,几乎没有思维含量,题干语言既没有2012年和2014年考题的检测性,也少了2013年的诗情审美烘托,更缺失2011年的启发性和审美导向性。这道3分题几乎不需要考生有一些画面想象和语言斟酌,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总感觉有些愧对古诗之美,对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学习目标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的要求似乎也没有做出一个理想的交代。

四、教学建议

受中考的制约,当下的语文古诗教学,存在重应试轻赏析、重结果轻过程、重试题题型轻赏析角度的现象,赏析角度归根结底是学习角度,若仅仅把中考古诗赏析绑缚在应试技巧上,以大量的习题代替深入的学习,古诗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渐染、熏陶作用势必在题海中丧失殆尽。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学有所得、考有所成”的双赢目标呢?

(一)走出古诗教学随意化的状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作为文学体裁一个重要分支的古诗词,较之其他文学作品而言,是有其自身特点的,但以往教学往往轻视对其特点的归纳,更少有对其特点解构与系统化再建。常规教学中大多关注背诵和默写,受教学观念和考试的影响,多数教师本着学生会背会默写就达到学习的最高目标了,结果是变欣赏古诗的愉悦为学习负担,并且考试中也并没有达到“想要的”预期效果。实践中,笔者在搜集大量古诗特点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建构出古诗内容及赏析要点体系,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其进行直观形象的呈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范本,既有助于师生宏观上感知古诗特点,也有利于教学和应考中微观上对知识点的捕捉与确认,从知识点上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二)以相对稳定的古诗学习流程,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是省级重点课题和市级攻关课题,已经应用研究多年,从课程标准解构到教材综观,从一册教材到一个单元,从一篇课文到段落局部,乃至于一句一词都可以用思维导图去呈现,同类知识之间的不同点,异类知识之间的相同点,都可以通过分支节点去比较,去统领。古诗教学也不例外,经过一年的应用研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古诗教学的模式。

无论哪类知识的教学或学习,都要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并且也都存在相通性,尤其是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建构方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堂”的共识性要求。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建构如下的古诗学习流程:解题辨体——诗人诗风——环境背景——诵读感知——评析探究——领悟诗境——背诵悟情——拓展应用。(下图为“古诗学习流程图”。)

学习流程的建立、思维导图的引入,最大的效果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和应试中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有点可视,有趣可享,进而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走向一个自然。

(三)厘清古诗赏析中惯常性问题,解决“怎么考”的问题

根据学生考试中经常丢分的问题,结合网络相关资料,对考试丢分现象进行汇总分类,分析原因,并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主要的常见问题包括答题语言表述不准,随意性强;审题不认真,筛选题干中的主要信息的能力不够;答题思路不清,没有逻辑性,语言表述不成句子,分析停留在表面,没有揭示本质。

原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不够,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不能充分领悟诗词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难以通过诗词具体形象的表面呈现,发掘其深层意蕴;诗词常识比较欠缺,尤其是古代诗词常识,接触古今诗词作品太少。古诗词学习过程方法单一,把机械背诵当成学习古诗的唯一方法,以翻译原句代替赏析理解。

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己走进古诗,厘清古诗体裁及内容分类,明确赏析角度。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直接把知识点和学习要求简单地呈示给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自主获取。获取的过程就是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更是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此外,分析本地近几年中考古诗赏析试题,带领学生走进试题,总结分析古诗赏析要点与考试考点的关系,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呈现。主要从试题基本情况、内容与赏析要点呈现、题干语言表述特点等方面做详尽的分析。通过分析,增强学生复习古诗中的试题意识,把古诗赏析角度自觉转化为考题角度。

作者:何伟

古诗阅读分析论文 篇2:

分析“问题答案”,提升古诗阅读解题能力

在一些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阅读题的参考答案有时候会存在问题,如答案没有条理性、一个观点用许多相同的语句进行表述、答案观点不鲜明等,这会对高中生答题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参考答案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答案,找出不足,这样不仅能教给学生更改的方法,也能增强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一、化简,捋清思路

分析一些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会发现,在其提供的参考答案中,存在语言重复的问题。如果这样的答案不引导学生进行改正,那么这种“问题答案”不仅会给学生的整理工作带来不便,还会在高考中白白浪费的宝贵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化简的方法教授给了学生。

如一道古诗阅读题为韦应物的《闻雁》。问题为:这首诗在抒发作者情感的时候引入大雁这个客观物象有什么用途。其参考答案为:大雁是候鸟,在春秋季节会进行迁移。在这篇古诗文中,描述的是秋天的大雁,它挥动自己有力的翅膀好像要奋力赶回“家”。大雁迁徙的场景常常会勾起在外漂泊游子的思乡情怀,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之所以提到大雁这个客观物象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个参考答案对问题的解释过于啰嗦。因此,我带领学生对其进行了简化,并从中捋清解题思路。我们采用了问答的形式,我问:“通过分析参考答案,我们得知,诗人引入大雁这个形象主要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那么是什么样的大雁呢?”学生很快从参考答案中找到了奋力赶回“家”的大雁。“作者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学生很快答出是抒发作者内心深深的思乡情怀。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学生很快说出了简化答案:这首诗借助奋力赶回“家”的大雁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深的思乡情怀。就这样,学生通过简化答案,捋清了解題思路。

啰嗦的答案反映的问题是解题思路不清晰,不知该如何作答,不知解题的切入点在哪里。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拥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化简“问题答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调序,言之有序

高考语文参考还有因果关系不明确,给人以“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这样的衔接错乱问题,不仅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引,还会导致学生解题思路更加不清晰。因此,对于这些逻辑答案存在问题的“问题答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调序,使其言之有序。

平时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我们遵循的逻辑关系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步走思维。在分析2005年高考福建卷语文古诗参考答案时,我们越分析逻辑思维越混乱。古诗为李白所写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问题为: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给出的答案是:这首诗的第三联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与此同时,这首诗极具想象力,运用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给人身处仙境的感觉。

认真推敲,我们会发现整个参考答案逻辑思维混乱。再按照平时的教学思路分析参考答案:是什么?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为什么?因为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怎么样?

突出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和作者身处仙境的情景。而参考答案在“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上,含混不清,逻辑混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步走,给出了完美答案。调序,不仅调对了答案的顺序,也调对了学生头脑的思绪,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补点,归纳要点

有的参考答案给出的要点不足,不能很好地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对古诗进行精细解读,以防止问题答案要点的遗漏。

在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的诗词阅读题中,问题为:请仔细分析诗文,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仅仅给出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但是细细分析,从“唯有”“好音”中,我们也能体会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无比喜爱之情。因此,参考答案缺少了情景交融的修辞手法。像这样的问题答案还有许多,有时候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想到了,但是分析参考答案时并没有,这样,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古诗阅读题的参考答案进行“补点”,这样不仅使答案更加全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补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整首古诗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而且更容易把握古诗的主题,学会了一种分析的方法。

古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大难点,想要引导学生,仅仅通过作者的几句言语,就对古诗描绘的意象或者刻画的人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那真是难上加难。再加上不合宜的“问题答案”,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答案”进行改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指明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26361)

作者:黄金健

古诗阅读分析论文 篇3:

2016年中考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特点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将初中学段学生的古诗词曲阅读能力的课程目标规定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中考古诗词曲阅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这其中不包含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曲识记能力的默写题。以此为标准,我收集2016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95套中考试题,采取分类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基本能够覆盖各个地区的具有差异性和代表性的39套试卷作为样本卷,在这个基础上,对考查了古诗词曲阅读的29套试卷进行分析。

一、试题概况分析

首先,从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赋分情况来看,29套样本卷中,古诗词曲阅读试题部分所占分值区间为2~8分。其中试题分值为3~5分的样本卷共有25份,占样本卷比例的86.2%。这一分值区间与

2015年的分布一致。有所变化的是,河北卷2015年到2016年由7分降为了5分;2016年新增的天津卷分值为3分。可见古诗词曲阅读试题部分所占分值区间仍大体保持稳定。

其次,从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考查比例来看,29套样本卷中,古诗词曲阅读分值占阅读分比例处于5%~12.82%之间;占试卷总分比例处于1.67%~5.33%之间,其中处于3%以上比例段的试卷有17份,占样本卷58.6%。与2015年相比,古诗词曲阅读分值占阅读分的比例和试卷总分的比例均有提高,说明命题者对其重视程度在总体上有所增加。

最后,从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题量设置来看,29套样本卷中,古诗词曲阅读试题题量多为1~2题,只有吉林卷例外,考查了3道小题。从题量占样本卷的比例看,测试题量为两道题的样本卷所占比重最大,共有15份,所占比例为51.7%。题量设置与占样卷比例均与2015年持平。这说明,从整套样本卷的题量情况看来,古诗词曲阅读试题所占题量比例還是比较小的,最多的也只有3题,且仅

占3.5%。

二、试题分析

1﹒测试内容

2016年的古诗词曲阅读试题测试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考查,包括文常积累、诵读断句、语音认读三个层级;二是侧重于对学生感悟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包括信息提取、解释推论、反思评价及比较研读四个层级:三是综合考查以上提到的七个能力层级。

29套样本卷中,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测试内容主要集中在解释推论、反思评价和信息提取三个方面,占总题量的71.7%。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的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样本卷中首次出现了比较研读类的试题,命题者通过提供两首古诗作品,在题目设置中将它们进行对比或者类比阅读,虽然只占总题量的3.3%,但这一变化与突破应该引起重视。与2015年一致的是,诵读断句、语音认读这两方面的考查内容在29套样本卷中没有出现。这说明,对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考查不再单纯地关注音、形、义等基础知识,而是将考查重点放在了学生对于古诗词曲的阅读与鉴赏、分析与比较能力上。

如2016年宁夏卷中考语文第10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

考查学生通过具体词语分析评价作者情感取向的能力。此类题型不设参考答案而是以答案示例来代替,学生只需在结合材料内容的基础之上谈个人的阅读感受与体验即可。由于此类试题比较关注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也符合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与测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重要测试

内容。

2﹒测试材料

从测试材料方面来看,取材范围、呈现方式、与文言文试题的组合方式这三方面基本与2015年保持一致,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

在取材范围上,呈现出典范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特点。虽仍主要集中于唐宋两个朝代,但是重复出现的篇目不多;除名家名作之外,也开始选择同一时期其他作者的作品;同时,课标推荐篇目之外的测试材料依旧占据一半以上的比例,可见培养学生由课标推荐内的古诗词曲阅读迁移到推荐外的古诗词曲的自主阅读能力,仍将是古诗词曲阅读教学的重要

内容。

在呈现方式上,除了天津卷和宁夏卷未给出完整的测试材料之外,剩余27套样本卷都明确给出了需要学生分析作答的测试材料。此外,2016年给出注释,对古诗词曲阅读材料进行解释说明的样本卷占总体比例的43.3%,且测试材料均为课标推荐篇目外的作品。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要求较高的阅读试题的测试内容上,测试材料还有一定的提示,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与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类题目的阅读难度。

在与文言文试题的组合方式上,有以下三种类型:其一,两者分别位于试卷的不同位置,彼此间互不干扰;其二,两者共同组成独立的一大类,在试卷中共同构成古诗文阅读题,彼此间互不干扰;其三,两者彼此独立,但它们又与现代文阅读试题共同构成了试卷的阅读试题部分。在这其中,江苏南京卷将古诗作为现代文阅读中的其中一则材料,与现代文相结合进行考查,以此种方式将古诗词阅读与现代文阅读试题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是2016年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一个新

变化。

3﹒测试形式

综观2016年所选取的29套样本卷,该类试题的考查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题型,即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与往年保持一致。简答题依然为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主要测试题型,占题目总数的60.9%。这是由于简答题更能体现出学生对于古诗词曲测试材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力,更关注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这与课标对古诗词曲阅读能力的要求相一致。而选择题与填空题因其题型的限制,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关注较少,答案也比较单一,因此这两类测试题型在整体测试题型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不是主要测试

题型。

如2016年湖南衡阳卷中考语文第8题:

诉衷情

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诗作,分析作者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比较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与感受,学生只要能够做到明确点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可见,此类试题的开放性较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同样符合课标对于古诗词曲阅读的目标要求。这类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与赏析能力的简答题,成为了近年来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主要考查题型。

三、发展方向分析

结合上述概况,本文尝试对今后的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测试走向做出如下几点预测:

首先,在测试内容方面,除了继续关注对学生解释推论、反思评价和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之外,会继续增加比较研读类的试题,这既有助于考生在对比中发现差异,也有助于检验学生对于古诗词曲的感悟与赏析能力。鉴于其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古诗词理解与鉴赏能力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不能只盯着课本仅有的篇目,要善于寻找课外的补充资料,知人论世,引导学生联系相应背景知识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其次,在测试材料方面,2016年吉林卷、湖南长沙卷、山东潍坊卷、江西卷等选取的均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作家作品,基于此,预测未来的古诗词曲阅读试题测试材料的取材范围会涉及更广,课标推薦外的作品所占比例还会继续增大,在体裁、题材上,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尤其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迁移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多了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

最后,在测试形式方面,基于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与反思评价能力的重视,未来的古诗词曲阅读试题仍会以开放性赏析试题—简答题为主要考查方式,并且在题干设置上会有意识地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关注学生的视角,充分认识到阅读鉴赏的过程是读者基于文本内容、联系自身生活经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鼓励学生从个人的视角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古诗词曲的内容进行鉴赏,阐述个人感悟,进而提出疑问,进行解释、反思、评价。

如2016年四川成都卷中考语文B卷第1题: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2分)

此题通过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内容、联系自身生活经历体会作者的心境,体现了对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的部分样本卷中,古诗词曲被赋予了更多的学习内涵和价值。

如2016年呼和浩特中考语文第6题:

6﹒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承习俗

(1)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在答题卡选择题处填涂答案)(1分)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2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上述试卷中虽然没有单独的古诗词曲鉴赏题,却在综合性学习版块借助节日习俗考查学生对相应古诗词曲的积累与理解水平。在扩大学生的阅读经验与阅读面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语言感知力,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这是一个新变化,要引起足够的

重视。

以上就是对于2016年样本卷中的古诗词曲阅读试题的一点分析与思考。近年来,古诗词曲阅读试题已成为了中考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这一部分知识有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中考的变化与改革,也才能充分帮助学生培养独立阅读与赏析优秀古诗词曲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洪兰﹒古代诗词考查角度及答题规范化[J].文学教育(下),2015(6)﹒

[2]杨瑾燕﹒中学诗词教学应强化综合阅读效应[J].语文知识,2015(11)﹒

[3]陈瑞生﹒学业测评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凸显育人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作者:汪溪

上一篇:税务稽查改革论文下一篇:统计改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