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影响论文

2022-04-27

国有企业改革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所在和前提保证。“十七大”报告将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进程中,企业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完善,既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改革的前提保障,也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影响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影响论文 篇1: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

摘要:在股改前,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把股票市场当作圈钱的好地方,而且控股股东存在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股改后,中国上市公司是否还存在这种圈钱行为,股改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模式影响如何,是本文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股权分置;国有股;法人股;股权融资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条有效途径,而股份制改革又须依赖于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枢纽,肩负着筹集资金、调整结构提高配置率和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责任,与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国有股份占绝对地位。国有股占大多数,国有股份却不能流通,能流通的只是少量的社会公众股。这就形成了股权分置。股权分置成为阻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障碍,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是股权分置,这已经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进程

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终于迈入实质性阶段。《通知》规定:试点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应当承诺,其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自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起,至少在十二个月内不上市交易或者转让;持有5%以上非流通股的股东应当承诺,在前项承诺期期满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十二个月内不超过5%,二十四个月内不超过10%。2005年5月9日,五一节后第一个交易日,清华同方、三一重工、紫江企业、金牛能源4家主板上市公司宣布率先试点股权分置改革。这是第一批股改公司。一直到2008年6月3日,最后一批公司(ST兰宝)完成股改,深沪两市1600余家公司先后完成股改,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束。

股改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影响如何?在股改前,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把股票市场当作圈钱的好地方,而且,控股股东存在着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股改后,中国上市公司是否还存在这种圈钱行为,股改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模式影响如何,是接下来我们需要研究的。

二、股改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

融资的顺序一般为:内部积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但我国上市公司却与该理论相悖,长期以来一直偏好股权融资,原因如下:

1 控股股东的股权融资收益成本比较高。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控股股东的非流通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其股价不受市场波动影响,非流通股的协议转让价格是以每股净资产为主要判断标准的。由于我国股市市盈率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股票发行市场一直存在股票一上市股价就上涨的现象,因此,增发股票的价格或配股价格远高于会计账面价格,每股净资产增加,从而控股股东可以不支付任何对价,其所拥有的非流通股价值就可获得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是以配股价或新股发行价为计算基础的,而我国的配股价和新股发行价多以市盈率为计算基础,通常要远远高出每股账面净资产,由此计算的股权资本很低。因此,控股股东的股权融资收益成本比很高,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形成。

2 管理层的博弈权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但其所有者虚位、缺位现象的存在,难以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虽然法入股的比重正逐渐上升,但其背后的股东仍是国家,对管理层的约束真空状况并未得到改善。而中小投资者虽然人数众多,但其股权分散,持股比例低,无监督公司的动机和条件,存在严重的“搭便车”行为,以上原因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内部人控制”使股权融资成为管理层提高私人利益的有效途径。

3 资本市场不完善。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负债融资的企业有利于向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从而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股权融资则相反。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首先由于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使金融机构并不偏好风险较大的长期贷款;其次,债权市场也没有和股票市场同步发展,企业债券品种单一,市场流通不足。这种不完善一方面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多的只能选择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另一方面也导致市场信号的失灵,使投资者反而对负债融资企业失去信心,对股权融资企业产生偏好。所以,不论是企业增发新股还是配股,总是争相购买,而企业自然就产生无限的股权融资冲动,无须担心股票发行导致形象和股票价格下跌。

4 外部监管力度不够。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国有股控制了股权的绝大部分且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转让,削弱了证券市场敌意收购和代理权争夺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由于长期高市盈率和低派息水平的存在,中小投资者也更多的希望从短期的投机行为中获得资本利得而不关心公司运营好坏,缺少对公司外部监督的动力。这种外部监管的缺失,使公司管理层舍弃了具有还本付息硬约束的债权融资而偏爱股权融资。

(二)股改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要从企业的融资选择开始。优序融资理论表明,企业优先偏好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静态权衡理论认为企业为达到最优资本结构,在债权融资的税后收益与债权融资的潜在破产成本之间做出权衡。而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偏好不符合优序融资理论,这一观点与当时情况相符,不少学者如黄少安和张岗、高晓红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直接原因归于股权融资成本偏低,而把股权融资偏好根本原因归于深层次的制度——在股权分置条件下,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非流通股价值不能通过流通股股价来衡量,公司股价上涨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来讲,没有任何利益,非流通股股东转而倾向于以控制权最大化作为其目标。以股权高度集中于国家为特征的股权结构不合理而导致国有股、法人股独大现象,引起大股东从本质上对增发股票和所谓“圈钱”就有内在动力和偏好,来扩大其所控制的资产、现金流。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非流通股也可参与流通,形成全流通的局面,其价值则通过二级市场股价波动来衡量;从理论上讲,所有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价最大化)成为所有股东目标。对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来说,其目标的改变(从控制资产的最大化转向公司股价的最大化)会引起公司融

资方式的改变,从以前不计成本的非合理的增发股票、配股等所谓“圈钱”的融资模式转为合理的融资模式。

1 对控股股东的影响。在股权分置条件下,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间利益不一致,非流通股股东存在把利润通过种种渠道转移出去的动机,导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上市公司盈利不断下滑的状况,形成所谓盈利从上市公司漏出的“漏出效应”。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使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利益一致起来,与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不关心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和二级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相反,大股东会更关注股价。这样就促使大股东积极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而不再单纯从上市公司抽出资金。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上日益活跃的资产重组与注入活动及由此带来的市场活跃,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市场特征。随着股权分置问题的顺利解决,以及由此而来的市场并购活动的活跃,必然产生一个新的竞争性的市场——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另外,股权分置改革也为公司管理层实行股权激励等制度创新创造了条件,可以有效缓解代理人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来存在明显激励不足的国有控股企业,股权激励等制度创新的引入,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由于其不能分享公司股价上涨而带来的巨大利益,非流通股价值无法通过流通股价加以衡量,非流通股股东倾向于以所控制资产的最大化而非股权价值的最大化作为目标。这样就带来很多弊端。而内在价值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主业溢价、管理溢价和投资者关系溢价这三个方面实现的。目前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一些民营上市公司主要股东的观念出现变化,股权分置改革导致的利益机制转换是根本原因之一。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控股股东保留利润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强,市值扩大,控股股东是直接的得益者。

2 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是企业控股股东行为的外在表现。股权分置改革使原先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获得了流通性,改善了原先“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和同股不同利”的现象。控制性股东的利益由每股净资产转变为由市场价值决定的股票价格,其价值受到了融资成本高低以及股利政策的影响。股东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大部分将由其自身承担,因而其决策行为会更加谨慎,因此,其不能像原先那样通过股权融资把市场风险全部转嫁到中小投资者身上,剥夺其利益来获得高额的收益而付出较低的成本,股权融资的偏好性会有所减弱。股改对企业控股股东的影响表现在企业的融资行为上,股改使企业的融资行为更合理与理性,不会再出现股改以前的不计成本的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行为。

从上表中可看到,股改后企业权益融资方式上发生很大改变。股改前,企业很少利用可转换债券这种股权、债权复合证券筹集资金。中国上市公司较多的利用短期借款这种不合理的债权融资模式。股改后,上市公司加大了利用可转换债权融资和长期借款比重,说明中国上市公司越来越注重长期债权融资。众所周知,长期借款成本比短期借款成本要低的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结构也更加合理。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次序是为了确立最优的企业融资结构,使企业融资成本最低,从而达到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鉴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资本市场可能产生的改变和情况,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会慎重采用股权融资,其融资顺序也将有一个理性的回归。

作者:段 进 雷 泶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影响论文 篇2:

股权分置改革对辽宁国有上市公司融资治理的影响

国有企业改革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所在和前提保证。“十七大”报告将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进程中,企业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完善,既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改革的前提保障,也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形成有效激励及约束机制,以解决企业的治理问题,是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万丛颖 李金科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影响论文 篇3: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本文收集了45家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企业的1800个原始财务指标,采用T检验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选择样本企业2003年至2006年的“每股收益”等10个财务指标作为检验元,评估试点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等四个方面在改革前后的变化。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财务绩效 T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特有的现象,随着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众多弊端。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对中国证券体制的重建,在股票市场上具有深远意义。它能否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自身的价值?非流通股股份流通属性的改变能否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改革相关者的关注。

对于上述实证问题,国外没有现成的相关研究,而在国内,由于改革时间较短,也还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股权结构包括股权属性、股权集中度、内部人持股和股权流通属性,所以本文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企业的股权结构。本文采用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对改革的第一、二批试点企业的财务绩效(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进行分析,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导致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动对企业财务绩效是否产生影响。

二、统计样本及检验元的选择

1.统计样本。本文选择的样本包括45家企业:(1)2005年5月9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首批股权分置改革三家试点公司:三一重工、紫江企业及金牛能源(剔除了首次改革方案遭到流通股股东否决的试点企业清华同方);(2)2005年6月19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第二批42家试点企业。

2.检验元。企业的财务绩效可以从多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衡量,按照自2006年5月7日起施行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定量评价应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本文选择了10项财务指标去评价企业的财务绩效,分别是: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限于篇幅,文中没有附样本企业的原始财务指标)。

三、假设检验

本文主要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各企业2006年和2005年度指标的变化可认为是改革后财务绩效的变化程度,记成xi。各企业2004年和2003年度指标的变化可认为是改革前财务绩效的变化程度,记成yi。数据xi和yi是成对的,同一对中两个数据的差异可看成由股权分置改革所引起。假设各对数据的差di=xi-yi来自正态总体N(μd,σ2)(μd,σ2均属未知),若改革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没有影响,则各对数据的差异差d1,d2,…dn应属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可认为服从正态分布,均值为零。因此本研究归为基于成对数据的t检验,即对样本企业改革前后财务绩效的变化采用“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进行检验。于是本文提出的原假设 H0:μd =0, 备择假设 H1:μd≠0。因为检验中各对数据的观测值均为45个,所以“df”值为44、“t单尾临界”值为1.68023、“t双尾临界”值2.015367。

四、分析与讨论

1.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样本企业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t统计量分别是0.731075、1.697551和1.438239小于t双尾临界值2.015367,因此接受原假设,即改革前后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显著差异。

2.样本企业的资产质量:样本企业“总资产周转率”的t统计量1.736529小于t双尾临界值2.015367;“存货周转率”的t统计量1.012506小于t双尾临界值2.016691;“应收账款周转率”的t统计量-0.99369远小于t双尾临界值2.018082,因此接受原假设,即改革前后企业的资产质量无显著差异。

3.样本企业的债务风险: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的t统计量13.886远大于t双尾临界值2.015和t单尾临界1.680,即t值落在拒绝域,表明改革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明显上升,又因为“资产负债率”是个逆向指标,所以本文认为改革后企业的长期债务风险加大。样本企业“流动比率”t统计量-1.416小于t双尾临界值2.015367,因此接受原假设,即改革前后企业的短期债务风险无显著差异。

4.样本企业的经营增长:样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t统计量1.629548小于t双尾临界值2.015367;“总资产增长率”的t统计量0.5776766小于t双尾临界值2.015367;因此接受原假设,即改革前后企业的成长性无显著差异。

五、结论

1.“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等9个指标的t统计量均小于t双尾临界值,“资产负债率”t统计量大于t双尾临界值。

2.经历了两年多的股权分置改革虽然改变了企业的股权结构,但没有使企业从根本上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的长期债务风险却明显加大。

3.由于研究时间的限制,本文只选取了改革前后2003年~2006年四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指标作为样本,无法验证改革对2007年及以后年度业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股权流通性分裂八大危害-析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必须进行全流变革[N]. 中国证券报,2004.01.05(16)

[2]苏武康: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刘 彤:所有权结构研究综述.经济研究资料.2002(7)

[4]江南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财务绩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6月

作者:江南春

上一篇:境外投资管理体系分析论文下一篇:朗诵歌词专业声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