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30

[摘要]该研究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入课程主题大作业,从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改革出发,增加了课程主题大作业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改革内容,详细分析该课程主题大作业应达到的能力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该课程主题大作业的评价方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1:

从实践应用视角探索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授课效果较差、学生应用能力较弱和论文质量较低等问题,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实践应用视角对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谁来实践,如何更好地实践”这个关键问题,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 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0.074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MA Shang-yu1, WANG Yan-yan2, HUANG Zheng-lai1 et al

(1.School of Agricultur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6;2.Agricultural Park Management Center,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Key words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Teaching reform;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Examination methods

目前許多高校在本科教学阶段都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目的是使大学生对科研工作有初步的认识,掌握科技文章的基本结构、写作方法和技巧,为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该门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科研试验的兴趣,成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敲门砖。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作用,前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教学内容上,精化理论讲解,增加与学生互动和实践内容,引入审稿流程等 [1]。在教学方法上,引入了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2-3],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4],同时引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 [5],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在考核方式上,麻开旺等 [6]表明通过闭卷考试形式能够较好地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张国强 [7]强调应该将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才能够使评价体系更完整。前人的教学改革措施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兴趣不足、对基础知识缺少内化、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同时,本科毕业论文总体水平偏低,与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一门为提高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服务的课程,在教学中应重视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本文从“谁来实践,如何更好地实践”这个关键问题出发,重视学生的实践主体性,探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同时,以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进行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提升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1 课程在教学与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1

缺乏专业教材。目前,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没有专业教材,不同学科的论文在文章构成和书写规范上有相同之处,但学科间科技论文写作的差异也较大 [8],缺乏权威、统一的教材,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尽如人意。

1.1.2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授课时,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但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缺少内化和灵活性,应用能力较差,存在畏惧心理。究其原因在于训练较少,应加强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敢于迈出第一步。

1.1.3

实践应用机会较少。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百听不如一练 [9]。安徽农业大学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大多面向大三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很少再涉及和使用,对理论知识的记忆逐渐淡化,最后在設计和撰写毕业论文时,普遍存在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情况。

1.2 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2.1 内容不规范。

一方面,书写内容不规范。段落书写中存在表述不精炼,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另一方面,语言使用不规范。科技论文写作在语言使用上具有言简意赅和专业规范的特点 [10]。然而,在本科学生的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用词模糊、繁赘、缺乏严谨性等问题。

1.2.2 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差。

使用恰当的数据分析方法能够将试验结果简洁、明了、准确地体现出来。农学类试验中常用的生物统计方法有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但学生对于数据分析方法使用较单一,制约了对试验结果的准确表述。同时,在对试验现象进行分析描述时,仅仅对试验结果进行表述,缺少处理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1.2.3 文献收集、引用和管理能力较差。

对相关文献的收集不全面,英文文献的引用量较少;论文中文献的引用均为手写输入,工作量庞大,一旦其中某篇文献发生改变时,就会导致文章中引用文献序号均发生变化,一一进行修改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出现错误。

2 以实践应用视角探究教学改革措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

2.1.1 完善教学内容。

2.1.1.1 注重导入环节。

第一节课有些教师直接进入课程的理论讲解环节,不注重对科研工作和科研论文关系的介绍。在授课中,从科研试验到科技论文书写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进行介绍,即科研选题、文献查阅、设计试验方案、开展试验、取样检测、结果分析和发表科研论文,让学生明晰整个过程,消除科研工作的神秘感。

2.1.1.2 教材的选取。

与文科和理工科类科技论文写作不同,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中试验设计、数据整理与分析等内容所占比重较大。由于目前还没有专业教材,因此教师在授课中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自行整理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三部分:常规教材,农林类科技论文写作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讨论和参考文献部分的书写方法与其他学科具有相通性,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参照通用参考书,如赵秀珍主编的《科技论文写作教程》。科研论文,从高水平期刊和往届学生结课论文中各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教学材料,前者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参考材料,后者用于学生批改练习。以科研文章作为教材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构成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批改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以实践为导向,适当补充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学科需要,适当增加知识点。例如数据结果与分析是农林类科技论文的核心和主要部分,简洁、明晰的分析统计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授课中,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即Excel、SPASS和DPS等,让学生熟悉其使用方法,在分析处理数据时做到有选择性使用。讲解图表的选取原则和制作方法,强调图表的完整性和制作中的细节(图中误差棒的添加、表中数据显著性的表示和使用国际统一单位等)。最后,分析试验数据时,强调要与试验处理充分联系,使试验结果更清晰。根据历届学生学习情况,对写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着重讲解。例如,在文献检索与管理的教学中,应简介常用数据库及其检索方法,将学校已购买的数据库推荐给学生,方便其下载文献,注重引导学生多查找外文文献,关注国际上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同时,以Notepress软件为例,推荐学生使用文献管理软件,软件对文献的整理具有便捷、高效的作用,对于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软件可自动生成论文中参考文献部分的内容,当引用文献顺序发生变化时,引用信息会自动更新,节省了修改 时间。

2.1.2 加强实践训练。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写作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在每节课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后,教师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命题,要求每位学生在下课前提交一份小作业,课后由授课教师进行批改,并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下次课堂上着重讲解相关知识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和难点。

课程结束后,部分同学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科技创新等各类项目继续参与科研活动,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通过制定试验方案、阶段性成果汇报和书写研究论文等一系列工作,使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锻炼。但仍有大部分同学自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学习结束后便对科研文章没有任何学习和写作训练的机会,随着时间推移,其对所学知识点逐渐淡忘。针对以上问题,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对本科生教育采取导师制,即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自由选取本院系科研导师,每位教师负责9~10名学生的学习督导,即带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申请研究项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完成等。科研导师制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本科生对科研工作的参与度,对促进本科生毕业试验的完成和论文写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改进教学方法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点一一讲解,出现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对知识点印象不深刻,在具体应用时无从下手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有必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

2.2.1 分组教学。

按5人一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授课。每个小组推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学习和收交作业。课堂中,改变以往常规的排排坐模式,采取各组成员围坐的圆桌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同时也方便教师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

2.2.2 引导式教学。

根据每节课设定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组自学的方式学习,最终以文字形式汇总上交。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报告进行评阅、打分,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完善,并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和拓展,对于往届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点应着重讲解。以学生为主的自学授课方式提高了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2.3 归纳式教学。

理论知识较繁杂和枯燥,教师在授课中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剖析文章框架结构,了解各部分所起的作用,从宏观上把握好文章的走向。同时,在各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归纳出写作的基本格式,整理出写作思路,鼓励学生自行书写训练。例如,摘要的写作内容由试验目的、方法、结果及意义等几部分构成,让学生根据格式框架进行撰写练习。

2.3 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因此该门课程的考核应以找到学习短板、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考核方式设定为平时成绩(20%)、课堂考核成绩(20%)、阶段闭卷测验成绩(30%)和课程论文成绩(30%)共四部分。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听课状态和课堂互动情况等;课堂考核成绩,即课堂提问、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汇报和课堂作业完成质量;阶段闭卷测试是指在教学的中期和后期,对理论知识点进行闭卷考核,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在后续授课中有针对性强化讲解;课程论文成绩,设定提交结课论文的时间在课程结束的前一个星期,教师对论文进行批改打分,在最后一次课上要求学生集中修改。对于具有较好创新性的文章,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发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 就感。

3 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在近3年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试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为了检验课程改革的效果,笔者随机抽取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草业科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各30名学生的課程论文,由5位同行教师依据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表绘制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文章分析讨论能力和文献引用与管理能力共6个指标进行评分,每个指标0~10分(分值越高代表该指标能力越强)。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各项能力均有提高,其中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表绘制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文章分析讨论能力这5个指标提升显著。

4 结语

从实践应用视角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探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了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水平,表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践应用角度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功案例,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更好地发挥该门课程的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杰,杨基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之实践导向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2):93-95.

[2] 梁永厚,梁春霞,许敏.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J].河套学院学报,2017,14(1):63-65.

[3] 张文静,武立权,王成雨,等.案例研讨型教学方式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3):233-234.

[4] 高欣,张保军.《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积极作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92-93.

[5] 郭汉丁,马辉,王凯.管理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0):156-158.

[6] 麻开旺,冯书营.我国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之我见[J].高教学刊,2018(13):119-121.

[7] 张国强.《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9):102-103.

[8] 杨辉.文科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新西部,2018(29):142-143.

[9] 卞希慧,谭小耀,刘鹏,等.《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151-152.

[10] 张亘稼.科技论文应注重语言的规范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507-509.

作者:马尚宇 王艳艳 黄正来 武立权 常成 张文明 张文静 樊永惠

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2: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城轨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作业评价

[摘 要]该研究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入课程主题大作业,从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改革出发,增加了课程主题大作业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改革内容,详细分析该课程主题大作业应达到的能力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该课程主题大作业的评价方案。实践证明:该方案作为原有课程评价内容的重要补充,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以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力牵引与控制;评价方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6月启动,其总体思路是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契机,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获得首批“卓越工程师”项目,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是其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课程内容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及应用能力。因此,课程在该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包括增加工程应用知识内容。同时为了不断改进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在课程中加入了主题大作业的教学改革内容,并同步制订了主题大作业的评价方法。

一、课程主题大作业教学改革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牵引系列课程中的重要一门。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牵引的主要基本原理及控制方法,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特色课。[2]该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车辆工程牵引基础知识,了解电力牵引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以及具有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实践中掌握并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的不断推进,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需求指引下,课程加入了主题大作业这一教学改革内容。其具体做法就是在课程进行至中后段时,教师布置约10组大作业主题供学生进行选择。大作业主题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車辆交流牵引系统、高速铁路车辆交流牵引系统、新型轨道车辆电力牵引系统、新型轨道车辆控制系统、新型轨道车辆控制新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简述。这些技术简述的核心内容应包括相关车辆系统的总体介绍、该牵引及控制系统的总体介绍、具体牵引及控制技术的核心技术点介绍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该课程主题大作业要求学生组成8人左右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主题大作业的内容后,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分工,进行主题大作业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最后按照主题大作业的核心内容要求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相关技术简述,并制作该主题大作业的PPT到课堂上进行汇报及讨论。

二、课程主题大作业评价目标设计

为了上述课程改革内容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必须将课程主题大作业的教学过程与评价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设定明确的教学效果以及能力培养目标,并设定相应的评价目标。[3]将课程主题大作业的完成过程进行分解,分析并制定这个过程中以及最终期望达成的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具备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库等资源进行相关主题作业专业文献检索的能力。

(2)使学生具备能够按照一定的需求对相关专业文献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并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使学生具备能够就主题大作业的工程问题,使用专业化的语言口头表达专业问题的能力及专业写作能力。

(4)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承担团队成员的角色,进行分工与协作,促进团队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该课程主题大作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并将这些能力培养目标作为本主题大作业的评价目标,作为主题大作业评价方案的设计依据。

三、课程主题大作业评价方案设计

课程主题大作业的评价方案在原则上需要支持学习,以及需要促进学习者参与,从而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根据上述主题大作业评价目标的分析结论,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一)评价主题大作业质量

根据主题大作业的深度、广度、语言组织能力、专业表达及格式[4][5],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价,设计的评价表如表1所示。该评价主要评价本教学内容的成果。主题大作业满分为100分,该部分评价占30分。

(二)评价学生现场汇报质量

该部分主要评价学生在主题大作业汇报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汇报PPT制作质量、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价,设计的评价表如表2所示。该部分占整个主题大作业评价的30%,即30分。

(三)学生互评环节

该部分主要评价学生在完成主题大作业过程中的贡献度、相互交流及协作能力,设计的评价表如表3所示,占整个主题大作业评价内容的40%,即40分。该部分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来实现,以弥补教师评价之不足。此部分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所占比重最大,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主题作业的完成过程,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通过这样的改革,该课程的考核内容在原来的期末考试、出勤及平时课堂表现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主题大作业。其具体表述如下:第一部分为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内容包括对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牵引相关概念的理解、技术原理的掌握、应用案例的分析、问题剖析等,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客观成绩形式给出,本部分评价占总评成绩的60%。第二部分为出勤及平时课堂表现,主要评价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出勤情况以及课堂听课质量,由任课教师评价,本部分评价占总评成绩的10%。第三部分为课程主题大作业成绩,本部分评价占总评成绩的30%。

本课程加入了课程主题大作业并通过上述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引入课程主题大作业后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学生通过主题大作业参考文献的收集,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加快了自身知识的更新速度。

(3)通过主题大作业汇报,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表达能力,并促进了其知识的再吸收再消化。

四、结论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中加入课程主题大作业,根据该课程改革需达到的能力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主题大作业评价方案,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改革能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2] 师蔚,郑树彬,方宇.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教学环节建设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76+80.

[3] 祝刚.苏格兰“卓越课程”评价体系的特色及其启示[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6):33-37.

[4] 杨泽慧,丛杨,周国权.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的“四化”考核评价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82-186.

[5] 王勇,肖云,吴其林,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技术基础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浅析[J].科技视界,2015(12):134+147.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师蔚

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3:

研究生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摘要: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本文基于岩土工程专业特色和课程教学现状,结合研究生培养经验体会和访学探讨经历,分析了研究生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品质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几点实质性建议,侧重于突出研究生自学能力锻炼和创新思维启发,强调心理健康和学术修养的管控,为研究生的成长进步和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改革;岩土工程;教育质量

近十年来,针对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多丰硕的成果,教学研究中主要通过国内外研究生教学理念、培养方式、课程体系设置、教育形式、考核管理方式、成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和思考[1-5]。除了上述对于研究生教育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外,也有研究面向某一具体课程开展针对性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期刊中开展了“国内外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进行案例分析,对适合我国机械工程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6]。河海大学针对国内外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差距,对相关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造和教学模式改进的建议[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内土木交通水利等工程领域的发展较快,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理论成果和科技创新,然而高校的岩土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却与工程应用及科学研究脱钩严重。作者基于本人及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体会,并结合国外访学时的实践经历和探讨学习,融合团队与加拿大联合培养多名研究生的收获,针对岩土力学类课程建设和课堂改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商榷讨论。

一、研究生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

1.课程设置主观性强。课程设置主要指专业相关课程的安排与设定,课程之间应衔接有序而又特点各异,课程内容必须反映学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前景。目前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的差异设置上还不够积极和明确,也存在明显的因教师而设课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院校,教学与科研实践并不能保持协调发展,特色优势学科的教师实力强、科研项目多,而基础学科或弱势学科师资不足,造成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围绕了特色专业而忽视了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不是以学生知识结构构建为出发点,而是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其次,专业课程授课缺乏竞争和协同机制,不能全面考虑不同教师的专长,造成教学质量受到授课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的限制。

2.培养方法功利性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助手或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无论是其学术型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必须具有启迪性和针对性,不能再以“填鸭式灌输”为主。目前,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工程中,延续了原有的理论知识学习,但忽视了从研究方法论、科研创新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培养。忽视了专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联系以及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造成了不会将理论知识融合并解决科学问题的尴尬局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上,因缺乏正确的管理和有效的指导,很难准确把握基本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比例和尺度,常常出现的现象是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全面,而参与了大量雷同的工程实践项目,以致不懂融会贯通,综合能力毫无提升,甚至无法合格地完成毕业论文。

3.教学内容繁旧空泛。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递的素材和信息,不仅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和课件,还包含实践实验、思想理念、学生作业等。目前,相关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内容中面临的主要困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不够、教学资料繁旧空泛、缺乏创新思想的启发和科研能力的训练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教学理念和教学信息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和改进。岩土力学类基础课程,很多理论均来自对实验现象和工程实践的总结,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地面向卷面考试,而且成绩评价缺乏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学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该课程的内涵。

4.品质教育略有松懈。严格的品质把控将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合格的研究生不仅要业务达标,还应达到人格健全、学术端正等要求。然而,受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影响,研究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深造等多方面压力,常常出现心智不成熟、学术不端正、功利性强、协作性差等问题,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环境,抑或随波逐流以致放弃道德底线。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体制缺失或践行落实不畅、导师教学态度松懈等因素,也是研究生的品质素养每况愈下的重要诱因。

二、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研究生岩土工程类课程主要针对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一级学科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类科学技术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土力学》、《高等岩石力学》、《高等基础工程》等必修课以及《岩土工程数值计算》、《岩土动力学》、《土塑性力学》、《岩土本构关系》、《岩土流变力学》等选修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岩土力学专业的先进理论、高级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它的任务是为后续理论研究、实验分析、学术创新等专门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为工程设计、施工等实践工作提供必需的岩土力学专业知识。

针对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逐步克服上述存在的普遍问题,还应针对专业特色和学科需求,有的放矢地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几点实质性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1)加强课程开设目的性,减少如“工程专业外语”、“思政理论”等课程,增加“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利用”等方面的课程,培养研究生独立汲取知识和从事研究的能力,专业外语水平也在文献学习中自然提高。(2)严格按照培养目标从学生知识结构出发设置课程,体现各类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特色和差异。如高等土力学是公共必修课程,但针对学术型硕士,可把“临界状态土力学”或“岩土本构关系”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而对于专业学位型的,则可侧重于学习“工程实用土力学”或其他技术性课程。(3)延长专业课学习周期:专业课程从目前的1~2个学期增加到3个学期,每学期的课程数减少但课时量增大,如加拿大很多高校研究生一学期只学2~3门课程,但每门课时量比国内多一倍达到64~80学时,学生除了聆听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可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查找、遴选和学习大量试验资料及科研成果并进行课堂讨论练习,能够相对全面地掌握这门知识并融会贯通加以应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4)建立竞争与协同授课机制,坚决杜绝“因人设课”现象。如高等土力学课程包含有渗流、强度、压缩固结、本构关系等基础理论以及地基沉降变形与承载力、土坡稳定、砂土液化等工程实用知识,应发挥多位授课老师的研究侧重点和特色,分块授课,还可结合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爱好,因材施教。

2.创新培养模式。(1)详尽明确的课程大纲应提前予以公布,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课前需阅读的资料、课后作业以及考核方式。岩土力学类课程一般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大量科研文献阅读和理论实践练习是掌握此类课程的关键。(2)研究生教育教学形式应丰富多彩,除了集中授课以外,还应广泛采用专题研讨、实习实践、课堂互动、文献阅读讲解、角色互换等方式。老师应勤于设计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动手查阅文献、主动研究分析问题、乐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除了从学校邀请的各类学术报告中汲取知识,研究生还应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与经验交流,结合科研项目和教学实践增加工程现场学习观摩经历。(3)加强网络的应用,如建立学习群、网络课程等,共享教学手稿、授课课件、科研文献、课后作业、学习窍门、经验体会等信息资源。(4)有效利用与企业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指导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丰富教学内容。(1)授课内容应从众多教材中汲取所长,最好是根据教师授课内容编制教学资料,尽量从国外经典书籍中寻找原始资料和理论详解。如土的临界状态理论,在国内很多专业书籍里都进行了介绍,但其基本推导和演化过程的却只能在原著中查找和掌握;而且外文书籍中对实验和测试的描述相对细致,数据比较全面,不像国内有些科研成果或因急于求成而不够完善,或因遮遮掩掩而一知半解。这也要求教师要研读大量经典教材和最新科研动态,使教学内容既能涵盖经典理论,又能结合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让学生充分了解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探索性课题等知识。(2)加强实验教学比例,岩土力学类课程是以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为背景的,无论是岩土体的强度、渗流还是变形破坏,都能够在实验中得到体现。要将教学中的“教师演示性实验”变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增加实验室公共教学资源,改变目前因科研项目而学习试验的现状,使学生能够从实验学习中锻炼动手能力、加强理论认知、寻找科学问题、激发创新思维。(3)考核是教学内容的风向标,灵活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开展教学资料的查阅和完善。对于工程类课程,考核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创新思维的发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允许出错,并杜绝抄袭,在引导和交流中检查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结合分小组的实验和测试以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4.严格把控品质教育。(1)加强招生与选拔管理:在研究生复试和面试环节,应考虑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自我调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关注那些在上一个求学阶段出现过问题的学生。(2)健全品质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严格落实和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是最有效的教育体现。严格的课程管理和严肃的考核制度、充足的知识储备和正确的科研素养都是研究生品质教育的有力保障。还可建立导师组指导制度,可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也可避免单个导师因学生良莠不齐而形成差异化的毕业标准。(3)加强品质道德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调节自我心理的方法,认识到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亲密的合作有利于个人的成才和发展,而思想不正、学术不端、责任感不强将跟随其一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对未来发展要充满希望、对学术道德要充满敬畏。对于工程类研究生,任何一次造假和错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4)发挥研究生党组织的协调作用和优秀研究生的引领作用,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思维模式和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适当放权以增加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让大家在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和竞争中历练和成长。

三、结论

研究生课程教学,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与本科生教育有了明显的区别,很多老师在同时开展这两项教育时要区分对待。国内的研究生培养从很多方面借鉴了国外的教育方法,但由于教育历史、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就业前景等多方面背景原因,二者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教育模式完全照搬,还是应结合国情实际,不断开展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

无论是偏向学术研究还是工程技术应用,工程类研究生经过专业培养后,将成为科研院所的学术骨干或者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中坚,直接影响着岩土工程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工程质量,有些将来甚至会成为行业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因此,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自学能力锻炼、学术思想引导、创新思维启发、实践能力提升以及学术品德培养等,对研究生个人的成长进步和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4):36-39.

[2]粟莉,张欢欢.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研究生,2014,(4):44-46.

[3]董俊虹,董芳,王润孝.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61-64.

[4]李芹.从教育主体视角探索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3):151-152.

[5]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李玉兰,孙锐,魏群义.国内外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35-40.

[7]胡优.国内外计算机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J].电子测试,2013,(23):174-175

作者:陈勇 江巍 Dave.Chan

上一篇: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石化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