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论文

2022-04-16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我国虽然发展较早,但是近些年来,在经历的几次大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后,暴露出我国许多地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陈旧、建设机制体制滞后、投入严重不足等根本性问题。中央在2009年下发的关于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建设文件已经吹响了改革农田小水利设施前进的号角。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论文 篇1: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探讨

摘 要: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能力的基础。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一定问题,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具有非常大的普遍性,更贴近农民农业运作的细节。因此,通过一定的手段解决目前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将更加具有实效性。该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 建设现状 发展对策

目前我國人口增加、水资源及农业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加强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提高农业综合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手段。相比主干河流和大型水库等中型水利基础设施,田间地头的池塘、沟渠以及小型水坝等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具有非常大的普遍性,更贴近农民农业运作的细节。因此,通过一定的手段解决目前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将更加具有实效性,不仅可以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还能积极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1 国家政策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支持力度。2005年,中央财政部专门设立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补助额专项基金,以“民办公助”的方式,支持展开小型农田水利的改造与建设,以改善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设施年久老化、效率低下缺乏技术含量等现象。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型农业设施重点县的建设,发挥带头示范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水利特别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等建设。这充分说明了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2011年,中央更是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作为一号文件传达,把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2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河流塘坝设施失修老化

我国现存的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都是20世纪建成的老式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布局相对不合理、不能满足现代农田水利的需要。并且,当水利设施出现问题时也不能及时进行修缮与维护,导致水利设施老化的问题加剧,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预计的经济损失。水利问题的频繁出现会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若使得农田生产能力低下,甚至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的出现最终威胁社会经济的稳定。

2.2 水资源利用率低下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水平不高,整体节水效率低下。根据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大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要达到0.5,中型灌区达到0.6,小型灌区达到0.7。然而,由于到受人力和物力的限制,部分地区普遍存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相对较低,防渗配套设施差等问题,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的节水效率相对较低,很多地方的灌溉水利用效率难以达标。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技术应用未得到全面推广普及,灌溉水渗漏十分严重,继而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农田水利用水浪费严重[1]。

2.3 项目投资供给不平衡

新的水利设施建设和旧的水利设施修缮都需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但似乎仍然杯水车薪。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在于没有有效利用资金,没有将资金用在急需解决水利问题的地区的“刀刃上”。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以及区域内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阻碍了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高效使用,导致不平衡现象的发生。

2.4 后期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上并未形成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利设备维护管理的责任不能细化和落实。责任无法落实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行及管理过程困难重重。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撤销了原有的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管,改为由农民自行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水资源,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统一管理,管理模式单一且经营分散,合作带来的水资源不平衡问题无法在个体中解决,导致村民不愿意加入合作组织。用水用电的费用的提高也打击了农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使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出现征收水费困难的现象,工程正常营运困难等负面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水利的进一步发展。

3 现状情况下的发展对策

3.1 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保护体系

农田水利建设需要用发展的眼光。针对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及设施存在的年久失修、功能衰退等问题,分拨专项资金,形成修缮与建设两条路并行的建设体系。再来,有计划地进行设施的更新、设备的更换逐步恢复原有的水利功能。对各项小型农业水利工程的审批,要考虑长远利益,立足整体,避免同一地方水利工程重复建设,保证资源利用率。最后,需要建立相关农田水利保护的规范,结合农田水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机制,使保护农田水利有法可依,促进农田水利健康顺利运行。

3.2 提高设备利用率,完善管理组织结构

水资源分布不均与水资源量的短缺,导致了对于新的灌溉技术的渴求,在加大对新的灌溉技术开发的同时,也要提升原有设备的使用率,及时维修更换老旧的设施,提高已经建成设施的使用率,进而保障农田用水的正常进行。完善小型农业水利管理的组织结构,使其形成从下而上的联系结构,扩大协调组织范围,合理安排水资源的空间利用,细化到放水时间和流量。在成立的用水协会中建立乡镇一级的用水协会联合会,甚至更高一级的农田水利委员会,便于指导和决策小农水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政府部门发挥宏观的组织管理作用,赋予用水协会部分行政权力,以更好地管理、维护设施的用水,完善用水协会的功能,使其成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最基本单元。

3.3 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结构,解决区域供给不平衡现象

建立以财政投资为主,农民负担少量资金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资体系。我们要增加政府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投资比例,与此同时,汲取多种投资形式,劳力投资、集体投资等。鼓励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开拓思路,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吸收各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促使社会资本成为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渠道的重要补充,使更多得 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建设,促进农田水利发展。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资源 的分派要以问题的轻重缓急为原则进行资金调整,将国家资金用在刀刃上。

3.4 发挥农民自身在小型农业水利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加强有关水利方面的宣传教育,可以提升群众对水利设施建设的关注度,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水利设施的建设中来。由于小型农业水利设施项目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受益范围广泛,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个体无法承担,因此需要以财政投入为主要渠道,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通过宣传等手段让农民认识到,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最终受益对象是农民群体,鼓励农民通过负担少量的资金、为建设出力等手段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参与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也可以为后期管理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魏权法.加强我国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实践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5(14):13.

[2] 刘铁军,郭洁,董晓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主体缺位原因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4(8):57-58.

作者:柳海霞 韩志强 丁志红 韩琴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我国虽然发展较早,但是近些年来,在经历的几次大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后,暴露出我国许多地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陈旧、建设机制体制滞后、投入严重不足等根本性问题。中央在2009年下发的关于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建设文件已经吹响了改革农田小水利设施前进的号角。但是,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中存在的资金和体制问题仍需要改善,本文以理论结合实践,对目前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财政补贴;农田小水利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它对于农作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国季节性气候明显,雨季时雨量较多,旱季时又有可能几个月不下雨。农田小水利正是解决我国地区频发的干旱或洪涝的有力武器。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针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各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损严重,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滞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了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中央于2009年提出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期望彻底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近年来我国各地频繁大范围的干旱洪涝灾害,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排灌效益低下,无法承担较大的旱涝风险。

目前,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主要都是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有些甚至修建于古代,往后就很少有投入和修建工程了。尽管三十多年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但是随着几十年的时间变迁和风雨洗礼,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已经滞后且由于年久失修,这些设施的排灌效益日益低下。在近几年我国各地干旱洪涝频发时,农田水利设施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难以派上用场。

(二)财政投入有限,配套资金不足,“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

尽管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深,但是相对于主体的大江大河治理、气象事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形象的水利形象工程的建设,真正落实到农田小水利的资金是微乎其微的。同时由于许多项目的建设都是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投入的,而地方的“吃饭”财政根本无法补足此项资金,对农田小水利建设带来了阻力。实地调查中不难发现,尽管国家投资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和沟渠,但是却因为政府和农民双重失力,最终导致很多地方没有实现水流到田间地头。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推动缓慢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小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水利工程基本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管理模式,跟不上日益变化的水利投资和建设的大趋势。造成的后果就是前期建设较完善,后期维护无保障的局面。许多农田小水利没有专业人士进行管理和维护,农民自身由于技术不足以及维护意识的缺乏,更是对它们不管不顾。因此,许多农田小水利只是徒有其表,不能很好的发挥效率,进而造成对农田小水利的投入犹如小石子沉入大湖,收效甚微。

一、对我国农田小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对于我国农田小水利建设的投入,关于是市场还是政府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众所周知,“农田小水利工程”是典型的公共商品,即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非私人需要而生产提供的商品,具有它具有显著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商品的供给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完全由政府提供、完全由市场提供和市场政府混合提供。混合供给是指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公共商品的生产提供由市场来进行安排,即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笔者认为农田小水利这一公共商品采取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供给模式存在着其合理性、科学性。

从公共商品的效率角度考虑,公共商品采用混合供给模式可以达到效用最大化,单纯地由政府提供和单纯地由市场提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效率和公平失衡,最终也会导致效率的缺位。但是农田小水利的供给采用完全由政府供给的模式理由如下:第一,作为一项投资数额大且投资回收周期长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较高,一般的市场主体都不愿意介入,只能由政府出资主导;第二,政府主导可以保证相当高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工程前期的大规模施工建设早日完成;第三,我国许多地区农户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如果引入市场机制,就会向使用水利设施的村民收取费用,这必然会导致村民的负面情绪,对水利设施的后续使用和运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从该公共商品的使用效率来看,由于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公共商品往往面临着使用频率高但使用效率低的窘境。如果无法对公共商品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那么公共商品就无法最大发挥作用。现阶段我国的许多地区,甚至一些国家农田小水利建设重点县的使用效率仍然较低,相当一部分的水利设施是出于闲置状态。通过实地对农田小水利建设重点县农民的走访,村民大多数对这种惠农政策是相当支持的,但也少数人表现出担忧。其理由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以后使用水利设施进行灌溉收费的问题,二是这些水利设施使用寿命及占地的不良影响。

二、国家出台规范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资金运行

2009年6月24日由财政部和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的部委文件。该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文件要求积极整合资金,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05]50号)要求,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政府投资和财政预算,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省级财政部门要按照2005-2009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尽快建立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并切实增加资金投入规模。中央财政将把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作为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分配的一项重要因素。各地在切实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加强资金整合,进一步拓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渠道。

三、对于农田小水利现状的改善给予的几点基本建议

首先,正如上面分析中提到的,现阶段下的农田小水利资金投入仍然存在着中央财政能力有限,地方自身配套补助不足等等问题。因此,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混合供给模式值得我们试验。于完全政府提供和完全市场提供两种模式的局限性,最优的解决方案便是适当适时适量引入市场机制,特别是市场价格机制。向使用设施的村民收取一定费用,这既是符合市场的普遍规律,也符合公共商品的成本补偿机制。村民既然消费了公共商品,就应该对供给方予以适当的成本补偿。建议在与村民充分协商商讨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后期农田小水利设施的维护,费用的制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可采取村财政补贴与村民缴纳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减少双方的负担。

解决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后,便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农田小水利顺利发挥其功效。首先,政府应该联合水利局以及相关部门,给予农田小水利设施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以及提供维护、保修服务。唯有完善了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农田小水利的全部价值。因此,可以说建立“售后服务”机制是必须且迫切的。其次,激发农民的维护农田小水利意识,促进农民的及时表达意愿,降低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农民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第三,针对地方政府的问责机制以及绩效评价机制,是提高农田小水利工程资金投入效率的强有力保障。出现严重的干旱或洪涝时,对地方政府一把手进行行政问责,从制度上保障了当地政府对农田小水利的建设的重视。同时,成立专门的额绩效评价小组,定期对地方的农田小水利的效率进行规范性的实地勘察,并形成正规的绩效评价规则,完成绩效评价报告。这些资料的建立都是对以后年的农田小水利建设以及改革意义非凡。

制度的建立只是规范化上的突破,将制度落到实处,我们需将视角缩小,把思路细化,每个层次的资金使用都要做到精细完整。第一步是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三个机构统一在一起,形成规范的服务体系。第二步是解决运行维护费用问题。解决运行维护费用问题,首位的工作是要有定额和标准,组织编制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定额,对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建立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和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具有重大意义。第三步是明晰和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使用权,解决管护主体问题,建立长期有效的责任机制,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得以可持续利用。

四、结语

我国在近几年的支农、助农进程中,逐渐提高了对农田小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农田小水利的改革号角已经吹响。但是农田小水利的建设和修护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省份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很好的加强建设,但量大面广、遍布乡间的小型农田水利形势却十分不容乐观。现阶段正在实行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可以看作是改革中里程碑式的发展。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对农田小水利重点县的全面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迅速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提高农田的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总结的说,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从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两大方面着手,结合各地的特点,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并且要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规划好工程的总体效益时,也要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等关键性问题,切不能只做面子工程,要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农民的水利问题,实现“旱可灌,涝能排”,让广大农民摆脱望天吃饭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倪羌莉.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2]郑风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刻不容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何定位农田水利建设[N].经济理论与实践.

[3]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部委文件财农[2009]92号.

作者简介:

杨雪儿(1991-),女,湖北宜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学专业2009级本科生。

作者:杨雪儿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论文 篇3:

我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具有大中型水利设施所不能替代的直接作用,可以起到蓄水排涝和缓解旱情的作用,同时也为农业生产减少投资成本;而且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也离不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因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可是近几年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越来越弱化,甚至已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建议

1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河流塘壩设施失修老化

现有的水利工程大部分是上个世纪修建的,且排水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弱化。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除,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1.2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无人问津

田间的一些水利设施,如小型水坝、池塘、沟渠等,多数是计划经济时期修建起来的。随着家庭承包制的发展,也开挖新建了一些新的沟渠排灌设施。但自从取消了农业税后,农村的“两工”也随之取消,田间的一些水利设施基本无人问津。现在有的已是杂草丛生、涵管堵塞、排灌不畅,使有限的水资源没能充分发挥灌溉作用,有许多自然村庄原有的大小池塘均已变成耕地,甚至有的已被多年的雨水冲刷变成荒地。

2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对水利的投资结构不合理抓大放小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重点是对大江、湖泊、主干河流和大中型水库的防灾加固,忽视或消减了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据有关资料记载,有的县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不到基本项目投资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2.2 农户投资欲望和能力缺乏

(1)农户对农田水利建设缺乏信心

实行家庭承包制度后,由于土地细碎分散,经营面积小,无法形成规模,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有限。有些地方土地承包5年或10年一调整,农民对改善耕作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缺乏积极性。再者,农民收人增长缓慢,且收人也极不稳定,因农产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农业同其他行业相比经营风险相对较大。

(2)农户对小型农田水利投资缺乏

农户对小型农田投资所需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家经营收入在消费后的余额。经调查,耕种10亩地的农户,在正常年景的情况下,每亩生产投资在500~600元之间。每亩纯收入在800~1000元,扣除自家消费的各项正常开支后,全年每户的纯收入余额也只有3000~4000元。如遇到家庭的特殊情况问题,几乎没有余额。那么,对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投资只能依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可是由于农户收入的不稳定性,信用社为了避免资金风险也不太情愿把钱贷给农户,即使给予贷款也要求农户提供抵押品。这就造成许多农户因无法提供抵押担保而无法获得贷款,引起农户投资所需资金短缺,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缺乏就具有必然性。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在乡镇、村级组织无力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情况下,没有哪一家合作经济组织能很好地把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出资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公益事业,农村税费改革后也取消了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地方财政也无钱投人,“一事一议”存在难度,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难成现实。

2.3 农村基层干部的畏难情绪

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公共产品的公益性质。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的公共积累和提留被取消,农村原来的公益性建设投入的“两工”政策被停止使用,使得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的集体组织能力和统一调配的功能被弱化。每做一件村里的公益性事情都要通过法定的“一事一议”程序来实施,结果是农户的思想很难统一起来。因此,在新时期的形势下,农村基层干部要做好农民的组织工作和动员工作确确实实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和困难。

2.4 管理不完善和产权不明

由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退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行列,加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归属不明确,导致其管理责任不落实,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的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 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增加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

国家应该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特殊性和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和省财政除继续对大、中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的投入以外,应划拨出一定专项资金对农村的塘、坝、沟渠进行修建规划,确保有一定的比例资金用于改建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列出重点项目、中型项目、小型项目,分清轻、重、缓、急,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突出问题,抓大不放小保证本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条件年年有新的改善。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担比例机制,依据谁受益谁投资和财政与产权相对等原则,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2 改革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鼓励农户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

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放开放活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权。促进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投人的积极性。

3.3 强化管护制度,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顺利进行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管理制度改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或模式,积极倡导农户参与农田水利项目规划。

(1)重新审视“两工”与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关系

农村“两工”管理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发挥过很大作用。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两工”也随之取消。有人认为投工投劳是加重农民负担,片面地强调农村免除农业税后,农田水利建设应该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包揽,农民不应该承担农田水利建设义务,为此而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在新时期的形势下,很多地方还未能找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办法或模式,对此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之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

(2)规范“一事一议”法定程序

遵循“减轻、规范、民主、公开”的原则,采取“一河一议”、“一塘一议”、“一渠一议”的办法,严格操作程序,通过集体讨论和民主表决来决定是否筹资筹劳,决定需要怎样的公共产品服务。推行民主议事,用民主的办法来推动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3)互助合作,建设跨乡小型水利工程

对于跨乡(镇)村的河流、沟渠、塘坝等区域性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按照“谁收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县乡(镇)政府组织受益乡村或村村自愿组合开展相互协作。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限额内实行统筹安排,采用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办法组织实施,实现“推磨转圈、轮流受益”。为此,各级地方基层组织或部门应密切协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创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曹鹏宇.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9(9).

[2] 刘铁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主体缺位原因分析[J].东北水电,2004(8).

[3] 李克明.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7,31.

[4] 尹利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

作者:陈洪友

上一篇:水利渠道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汉语知识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