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性建设网络工程论文

2022-07-03

摘要:网络工程专业现已成为各类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一直为研究重点和热点,其中,网络工程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方向性建设网络工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方向性建设网络工程论文 篇1:

网络工程专业的方向性建设

摘要: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内容广泛。随着社会应用需求的发展,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求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具有实践动手能力。本校结合学生学习和就业实际情况,将网络工程专业教育主要分为网络工程方向和网络信息安全方向,抓住方向共性,突出方向特性,不断加强方向性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网络工程专业的方向性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工程;方向性建设;人才培养

【分类号】TP393-4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在我国高校开设的一个较新领域的专业。目前,有三百多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专业已经初具规模。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纳入正式目录体系(080903),从此网络工程专业成为目录内专业。同时,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发布了《网络工程专业规范(建议)》。由于没有专门的网络工程分教指委机构指导该专业的建设工作,导致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各具特色,但也存在很多共同特性。比如,网络工程专业所设研究方向大致有网络规划构建方向、网络软件开发方向、网络安全方向和无线通信方向等。

1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划分

目前高等院校基于网络工程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种。自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已经成为构建新教学体系的重要目标。根据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部对学生培养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将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为两大主要方向:网络工程方向及网络信息安全方向。其中,网络工程方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网络规划设计能力和网络文档编写能力。网络信息安全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研究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在师资配备方面,两个方向分别有教授、副教授及讲师组成的教师梯队,结合自身研究水平及专业特长,承担不同教学任务及学生能力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自主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学科竞赛等环节,在提高学生实际技能和人才竞争力方面,两个方向通过课内外多项实践,达到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

2 网络工程方向

(1)模拟招投标:学生在进入方向学习的初期,就获得模拟项目目标,要求学生在一学年内按照网络设计招投标和网络安装调试及测试两部分完成此项目。项目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整个方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带有目的性,而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学生都会主动应用到项目中去。分组实施,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长期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发掘自身长处。项目完成后,由多名专业教师共同对项目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总结优点与不足。

(2)具体工程项目参与:利用学校机房建设的机会,让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学习,并直接参与到工程进行和验收过程,担任网络工程监理、工程测试员及工程验收员的角色。让学生真正地将课程所学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实际基础项目流程,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3)与专业认证结合:结合专业要求及学生就业特点,课程内容与权威专业认证接轨,实现课程与网络工程技术前沿性和理念先进性的接轨。截止目前,已有各年级多名同学通过了国家软考、思科、微软等认证考试并取得证书。

3 网络信息安全方向

(1)专业实验项目:网络信息安全方向建立了信息安全实验室和网络攻防实验室,有完整系统的实验内容和项目,学生可根据课程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也可以结合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性实验。并将网络管理与网络具体项目要求相结合,提高网络管理的实际操作性。

(2)开展和参与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信息安全相关竞赛,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触网络安全新技术和新理论,拓宽视野。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激发学习主动性,从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学习,从简单应用逐步实现创新。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方向性指导和思维启发的辅助作用。

4 网络专业方向性建设

4.1 在横向上看,两个专业各有其特点

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分别建设,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建出专业方向特色。两个方向在课程内容制定和方面,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力求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不仅需要关注两个方向的共同点,也要区别两个方向的特性,兼顾发展。例如网络工程方向在工程后期实施和维护,离不开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也与网络初期设计及组网息息相关。两个方向分别建立了专项实验室,其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例如网络工程方向的组网实验室,通过真实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完成网络组建实验。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学生能够在实验室的教学环境中,接触到社会工作岗位上正在应用的主流知识和技术,全面掌握应对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培训,从而弥补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4.2 从纵向上看,两个专业都能做到与时俱进

网络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技术新概念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每一次新的培养方案都会将目前最主流的技术和内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或将这些内容加入到已有的课程中。大胆地去掉一些已经过时的内容,并将暂露头角的新内容安排到任意选修中。在实验室建设上,我们正在建设网络工程综合布线实验室和网络测试实验室,一方面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为学生实训和开展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在新实验室的建设上,力求使将来实验内容由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拓展到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能对学习内容举一反三,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缩短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5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工程专业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实验室建设等内容,都将决定人才培养的效果。而方向性建设,是为了培养更专业的综合素质人才,只有有特长有能力的人才,才是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安泰.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J].电子设计技术,2014,(1).

[2]董立文.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3,(z1).

作者简介:

薛莽莽,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B1204班学生。

作者:薛莽莽

方向性建设网络工程论文 篇2:

民族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关键问题研究

摘 要:网络工程专业现已成为各类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一直为研究重点和热点,其中,网络工程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该研究基于民族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性,以网络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民族院校在网络工程专业产业化人才培养上的若干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置、培养方式,以及培养效果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针对这四个方面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且符合民族院校要求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民族院校 电子信息 网络工程专业 产业型人才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通信网络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培养高层次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重要任务之一[1]。

从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办学情况看,网络工程专业遍及了大多数综合类及理工类院校,同时,民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不仅需要顺应社会科技发展,向各地输送各类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还需要面向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为这些地区输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其服务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因此民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措施等方面,就必须满足一定特殊要求。

1 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很多学者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索。如,彭智朝等人对地方本科院校中,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从人才定位、培养思路、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等方面给出了若干建议[2];寇光杰等人对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办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3];方诗虹等人对网络工程专业的方向性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4],提出了将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分别进行建设的观点;刘斌等人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5],针对就业情况等因素将课程体系设计为三级模块,但以上四项研究并未涉及产业型人才培养问题,因而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适用于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的培养。毛腾跃对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析[6],从学生思想教育、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但研究并没有结合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因此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民族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

由此可见,目前对网络工程专业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存不足,更少有关联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成果。

2 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特点

在高等院校大家庭中,民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特色,即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艰巨任务,因此,“坚持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一直以来贯穿着民族院校的整个人才教育体系[7]。鉴于此办学特色,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及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评测体系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提出基于民族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8]。

3 民族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关键问题研究

3.1 人才培养目标

在产业人才培养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等多元素一体性,强调从传统的网络技术与专业结构知识体系到内容结构知识体系的演进。结合民族院校的办学特点,该研究提出了民族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拟以项目驱动等各类培养模式为导向,要求学生掌握与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相关的可操作性、可实践性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实现技术,尤其是面向物联网、网格技术和云计算前端技术模块分析与具体实现过程,让学生得到工程意识与工艺实现技术方面的良好训练,以达到相关产业,尤其是民族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具体为:基于电子信息产业对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对网络技术的特殊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子、通信、传感器、单片机、RFID等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无线网络技术、自组织网络和网络安全技术等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掌握信息采集、处理、融合以及传输通信等基本原理,掌握网络工程应用和管理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管理、维护和服务配置能力,和一定的网络工程应用、开发和安全防范能力;具有整个网络工程系统的构建、运行和维护能力;同时具有较强创新意识。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网络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的首要目标。

3.2 培养方案设置

通过对相关行业所需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调查,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对网络工程技术的特殊需求,基于上节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该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本科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性分为四个层次,并在有限的课时前提下,尽最大努力设置了校企合作课程以及应用类课程数量,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层次为学科基础课,此类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电子通信等电子信息类工科各专业的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数理基础类课程,以及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类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网络工程所需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

第二层次为专业主干课,此类课程属于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等,以及通信原理概论、数字电子技术等电子、数据通信基础类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到网络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因此能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第三层次为专业理论课,此类课程属于网络工程专业所需掌握的各类专业技术理论型课程,该层次课程可以分为校企合作课程、特色课程以及一般课程3类,校企合作课程可以尝试开设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原理与应用以及逆向工程等专业理论性课程;特色课程主要面向行业对热点技术的需求,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对网络工程的特殊要求,如无线通信网,在讲述目前无线通信技术基本原理同时,还可以讲授如何在偏远地区建设无线接入网以保证数据传输高品质性等;一般课程则设置汇编语言等计算机技术类专业理论课,以及互联网技术、信息论与编码等网络技术类专业理论课。这些课程涉及到网络工程技术领域中所运用到的各类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全面了解或掌握网络工程技术所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及一定的实践能力。

第四层次为专业实践课程,此类课程属于网络工程专业所需具备的各种专业技能,该层次课程为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同样,可以分为校企合作课程、特色课程以及一般课程3类。该研究拟将校企合作课程拟设置为CCNA/CCNP/CCIE、网络编程、服务器配置与搭建、网络信息存储与管理、网络综合布线、JavaEE架构项目案例分析与单片机设计与开发等应用型网络技术类课程;特色课程设置为移动互联网项目案例解析、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等,这些课程能够体现出少数民族地区对网络技术的特殊要求,如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发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商务平台,服务少数民族地区;一般课程设置为物联网应用、网络管理与安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avaEE程序设计、计算机密码学、Java程序设计、用户界面设计与Windows编程等。这类课程大多需要以校企合作形式开设,学校聘请企业工程师到校,以案例教学等模式授课;或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及操作。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会具备一定的实际网络工程技能,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

四层结构课程体系从第一层到第四层,专业性逐层加强、知识面逐渐扩大,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同时有三点需要强调:

(1)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通信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专业课程学习起铺垫作用,但是此类课程数量需要严格控制,不宜过多;

(2)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的选取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要求,包括课程大纲设置等,如对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就侧重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相关内容,因为光纤网络的架构在上述地区相对困难,因此此类课程的设置应关注以培养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技术发展状况的产业人才因素;

(3)校企合作课程不仅应尽量集中于专业理论及专业实践课程,更应侧重于专业实践课程。

图1给出了该研究所提出的适合民族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从图中可以看到课程设置层层叠加,在专业理论及实践课程中,分别穿插校企合作课程,并设置有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比例最小,整个体系结构如同TCP/IP网络体系的沙漏型架构。

3.3 培养方式

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涉及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措施等方面。

就教学方法而言,鼓励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即对于学生来说,从学习活动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客体。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教师已经变成了客体,具有被动性等特点,但是教师在此时必须具备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内容,清楚如何去主动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强调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发展智力与能力。即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掌握课堂知识、实验技能和学习技巧,更需要通过主动思考、主动行为来发展自己的智力与能力,真正将自己所具有的能力,转换为自己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主动式学习的目的;强调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相结合性,即启发式教学更需要教师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面并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思考问题。如可以采用发现学习、情景学习等各种灵活手段,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考和行动中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意识和思考意识。

就人才培养措施而言,坚持项目驱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信息类项目,如少数民族特色农副产品商务平台等,让学生加入到各类科研项目中去,重点是参与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类项目和企业合作横向课题,以此加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在启发式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积极推进和加强模块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即在实践环节中,既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也要注重实践过程的质量控制,有机结合严格化要求和人性化管理,使得每位学生皆能够充分得到实践技能培训。此外,在实验课堂上,加强从细节中提升学生素质的方法,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科研研究,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素质提供学习平台。

3.4 培养效果评价方法

对于该研究提出的面向民族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设计出有效评价措施对质量进行评价。该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系进行评价:

一是学生专业技能情况。主要体现在相关重点企业及国家部委举办的各类网络技术培训参加情况,以及网络技能水平资格认证获得情况。此类评价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掌握各种网络工程技能水平,是衡量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此类情况具体数据,对课程设置等环节进行改进和拓展,以便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水平的要求。以中南民族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目前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知名企业举办的各类网络技术培训,并邀请知名企业来校为学生开展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所指定的企业包括锐捷、华三等国内知名企业;所要求的网络水平资格认证包括思科认证、锐捷认证、华三认证和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资格认证等。中南民族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经过8年的运行与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参加各类网络技术培训认证,并成功获得资格认证的人数比平均每年为81%,其中获得思科认证及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等权威认证人数比例,平均每年为32%,较好的反映出该研究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二是学生就业情况。学生每年的就业率,以及签约企业的规模等就业情况同样直接衡量了一个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性。该研究认为平均每年产业人才的签约率应该不少于90%,同时在就业企业中,知名企业所占比例应不低于50%,才能较好证明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样以中南民族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为例,近五年来,网络工程专业平均年签约率为93.5%,签约企业包括中国电信、烽火国际、中兴通讯、农业银行、高德红外、神州数码、锐捷通讯、华三等国内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因此,从就业率及就业企业等指标能够更进一步证明该研究提出的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性。

三是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情况。民族院校承担着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因此不仅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出这一要求,也要将此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该研究认为民族院校作为高等学府,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应该就业于各类电子信息行业企业中,尤其是发达地区和知名企业,但民族院校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其所培养的部分高层次人才还需要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近五年来,中南民族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中,平均每年有20%左右的学生毕业后签约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贵州、云南等,就业单位包括电子信息行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较好地服务了少数民族地区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

通过以上评价方法的实施,不仅能在较大程度上客观、有效的评估民族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还能衡量民族院校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效果。

4 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目前为理工科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开设重点,而其产业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直都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教育的研究重点;同时,对于民族院校而言,其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服务的任务,因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就具有一定特殊性。该研究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在产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以及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研究了适合民族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的若干关键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置、培养方式及效果评估方法等4个方面,并以中南民族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为进行了说明,所得结果对国内其余民族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及实际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峰,高淑东,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98-100.

[2] 彭智朝,戴经国,羊四清,等.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5):73-77.

[3] 寇光杰,王伊蕾,李阿丽,等.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办学现状调研[J].计算机教育,2014(9):60-65.

[4] 方诗虹,张楠,陈曦.网络工程专业的方向性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242-243.

[5] 刘斌,徐精明,代素环.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设置[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4):88-91.

[6] 毛腾跃.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探析[J].软件导刊,2014,13(3):163-165.

[7] 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60-64.

[8] 唐纪南,张京泽,王丽萍.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357-359.

作者:侯睿等

方向性建设网络工程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培养专业负责人,打造一流特色专业;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聘请校外优秀导师,并定位社会对于人才的确切需求,才能准确地找到创新的方向,了解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专业负责人;网络工程

[

2015年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地方高校具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如何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成为当下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现状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应用型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转型既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师资队伍的向应用型、创新型转变,也就没有学校的应用型、创新型转变,也谈不上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本身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表现之一:青年教师队伍比例过高,教学能力不足。青年教师从大学毕业后,转而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处于只能熟悉教材内容的阶段,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创新。表现之二:专业教师队伍缺乏实践背景,产学研能力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约为20%左右,教师本身没有实践背景,由于自身能力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能力。显然这种情况无法支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如果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要培养一支具备教学能力和产学研能力的创新型教师作为支撑。

以山东华宇工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16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和网络应用开发等能力和素质;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从事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部署实施、管理维护及应用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同年,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占到总人数的50%,外聘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双师型教师2人。如何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作为一所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该学院在原有师资队伍下继续加强完善建设,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注重优秀人才的选聘。对兼职教师的聘任,注重专业能力和素养。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共建,为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企业工程人员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吸引其积极加入教学团队,参与教学工作。

(一)加强专业负责人的培养

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定本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作为本专业的“领头羊”,肩负着专业发展的重大使命。专业负責人对本专业是否具有敏锐的前瞻性思维,是否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是将本专业发展成一流特色专业还是沦为平庸专业,专业负责人在其中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专业负责人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本专业的命运。所以专业负责人也需要培养,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这种培养学习体现在跟兄弟学校进行专业建设方面的交流,聘请知名的专业带头人来学校进行培训,或者学校组织专业负责人走出去接受这种培训,以及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实际行业应用的论坛、研讨、会议等等。专业负责人的业务能力提上来了,才能更好地搞好、搞活、搞精本专业,专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提高。

(二)定期开展教师教学认知能力培训

一流的专业离不开一流的教学团队,对教师开展定期培训是十分必要的,这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开展教师教学认知能力培训。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的三个教学能力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能力。这里的“认知”包括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对专业的认知、对自身水平的认知、对学生情况的认知。

1.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认同教师这个职业,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础素质,只有从内心里喜欢这个职业、热爱这个职业,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才能够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2.对专业的认知

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培训,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规划、前沿技术、行业应用,自己提前做好专业教学的定位,才能够在专业负责人的带领下为本专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3.对自身水平的认知

通过各种培训,认知到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甚至是交互能力的不足,做到及时的改进,才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将知识严谨、准确的传递给学生。

4.对学生情况的认知

教师需要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授的学生情况必须做到充分的了解,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在统一课堂教授知识的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再进行因人而异的差异化教学,使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吃得饱”,使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可以“学得会”。

(三)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良好的激励措施可以让教师们在工作中更有动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激励可以分为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这两方面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物质方面的激励如奖金、奖品可以满足教师的切实利益,精神方面的如评选先进、优秀,职称和职务的晋升,让教师感受到自己工作的被尊重和认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并实施到位。

(四)注重教师产学研能力培养

教师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应该利用学校优越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环境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研究不应是盲目的,随性的。而是要在考察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科学研究,这样的研究由于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所以也很容易出成果。成果出来后,也可以很快转换为企业的生产力。教师需要通过培训学习,掌握这种能力。

(五)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形成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高级师资队伍储备

再多的理论知识学习,终究是要应用到实践中,学校虽然为学生准备了实验室、实习车间等,教师也会在其中教授将来工作实践中的知识应用,但毕竟这些都是对未来真正工作实践的一种模拟,跟真正的工作实践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学校应该聘请行业内的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到教师队伍当中来,形成一种高级别、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储备。这样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将来如何在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以及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会遇到哪一类的问题,将来工作中少走弯路,切实做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六)组建创新型教学科研师资团队

在全国“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教学和可研工作也离不开创新,组建创新型的教学师资科研团队尤为重要。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教育出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七)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

每年一度的全国互聯网+大赛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将所需知识用于创新实践的机会。所以要做好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就需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通过比赛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现了与其他院校的差距,找到了相关专业应用的方向。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定位社会对于人才的确切需求,从而准确找到创新的方向,了解应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文波.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8).

[2]董莉.车承军.党跃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赵卓,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006).

[4]吴霞,新形势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现状与建设方向研究—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7(02).

(责任编辑:王义祥)

作者:郝萍萍

上一篇:小学英语有效性教学论文下一篇:传统元素中展示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