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学科方向

2024-04-26

电气工程学科方向(通用6篇)

篇1:电气工程学科方向

生物医学工程系学科方向简介

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与技术

一、团队主要成员

刘利军、汤守国、张娴文、徐家萍

二、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生物医学信息及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管理与应用,以国际医疗信息标准为基础、国家卫生部医疗信息标准为依据,吸取国内外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与系统方面的最新理论及成果,将云计算、智能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之中,解决生物医学信息的集成、共享、分析、挖掘以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涉及国际医疗信息标准(HL7、DICOM与IHE),医疗信息系统,医学信息集成与共享技术,医疗诊断决策支持技术,临床路径决策支持技术,远程医疗与会诊技术、医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医学影像检索与挖掘、远程医学影像传输与存储、生物医学中的自然语言处理与挖掘等。

四、学科特色与优势

融合了云计算、智能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技术,结合生物医学信息的特点对生物医学信息进行集成、共享、分析和挖掘、,使生物医学信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目前,在研的“开放式医疗信息集成系统开发与示范”(省级社会发展科技专项)、“数字医疗集成系统”(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基于SOA的医疗信息集成交换中间件软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在生物医学信息集成与共享,多媒体电子病历系统,远程医学影像传输、存储,基于内容的医学影像检索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形成了相关的知识产权。

篇2:电气工程学科方向

内容名称: 起重机方向 院 系: 机械学院 班 级: 研1402班 姓 名: 李启宇 学 号: S20140162 授课教师: 徐格宁 时 间: 2015.7.6

太原科技大学

一、起重机概述

起重机含塔式移动式)是建筑行业的主要设备。起重机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五十多年来.基本的机械结构(工作装置、回转装置,行走机构等).就其形式和外观形状没发生显著变化,这是由于起重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没有本质的改变估计在以后,这三个主要方面也不会有本质的变化。1.1起重机起源

起重机源于西欧后经原苏联,传入我国;从整个发展过程看国内的塔式起重机.履带起重机.虽然品种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仿制国外样机,测绘而成,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存在“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现象。这与当前形势是不适应的,与国家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相违背的,为此,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设计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起重机,将是摆在目前设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1.2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起重机与国外相比.存在四大差距:(1)规模差距起重机属于小批量产品,不易实现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小就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使研发、销售、服务等整个价值链规模偏小。(2)吨位差距德国利渤尔公司生产的履带起重机,吊重能力为350一1200t,吊重高度可达226m最大工作半径为164m。世界上的塔式起重机最大吊矩达,500tm。

(3)性能差距国产品牌的可靠性,结构性能,整机性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4)销售差距国外销售额太小,应多向国外销售特别是向发展、发达国家销售,占领国际市场。1.3起重机的发展方向

起重机涉及到相关的配套件有发动机、电动机、材料、控制元件、液压元件;在设计技术上,涉及到控制技术、液压技术;在设计理论上涉及到设计原理、固体力学、结构力学、优化理论、统计动力学等。起重机总体性能先进与否,不但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过程的体现。起重机的发展应朝着大型化和高精尖方向发展。其发展方向基本分为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

二、太原科技大学校史

太原科技大学创办于1952年的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3年学校划归国家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太原机械制造学校。1960年:学校升格太原重型机械学院。1965年:大连理工大学(起重运输专业)、沈阳工业大学(起重运输专业)并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2004年: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2004年: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分院,并入太原科技大学。

科大机械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括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冶金机械、矿山机械、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流体传动与控制六个专业方向)、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和工业设计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管理的专业点”、“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山西省首批“本科品牌专业”,该专业于2011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当时普通本科院校中第一个通过认证的机械类专业。该专业在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特别是为起重运输和工程机械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参加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在102家参评单位中,综合评价位列第43位),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山西省本科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山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起重运输与工程矿山机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拥有太原科技大学-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另有多台特色实验设备和系统,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等9个本科专业(方向),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山西省特色专业2个。学院研究生培养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包括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二级学科)和“钢铁冶金”二级硕士点学科,还具有“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授予权。其中“材料加工工程”为原机械部重点学科、山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冶金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重型机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中心和5个研究所等科研与研究生培养机构。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67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5人,硕士研究生247人。学院是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材料加工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塑性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大锻件学术委员会主任、山西省锻压学会理事长、山西省铸造学会和焊接学会副理事长等挂靠单位。

近年来,学院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为发展目标,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中取得了标志性成效。学院近5年承担国家“97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及山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科研课题2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大型轧钢成套装备、材料加工设备与集成制造技术、大型锻造理论与新技术、轻质高强金属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二、全生命周期的起重机的绿色化展望 1.教授内容

徐教授主要从“基于起重机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思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讲解。随着我国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资源危机意识的不断加深,产品的绿色化设计及生产理念应运而生。对于机械行业而言,提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徐教授指出,起重机械的绿色化必须从设计阶段抓起,通过设计创新支撑。徐教授还对我国和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对比,说明我国在能源的利用率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同时,通过对传统的起重机械与绿色化产品的对比,指出绿色设计生产对节约能源有着重大贡献。

近10年来,我国起重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约20%。但是过分追求速度和规模也造成了行业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等暗伤,这种情况在过去两年表现得非常明显,给行业造成了 很大的压力。

徐老师介绍,起重机械是现代化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促进社会进步,助力经济发展,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 了重大作用。在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重机械的物料搬运量通常是产品重量的几十到数百倍。据工业部门统计,机械加工业每生产1吨产品,需要在加工过程中搬运50吨物料,在铸造过程中搬运 80 吨物料。起重运输费用在传统行业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如机械制造业的起重运输费用占全部生产费用的 15%-30%,冶金行业占 35%-45%,交通运输行业占总运输费的 30%-60%。因此,起重机械自身技术的发展及能效的提升不仅关系到起重机械的转型升级,也影响到其他领域的生产效率提升。

目前,中国起重机械行业的发展模式仍比较粗放,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设计仍然缺乏绿色、轻量化的意识,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徐老师指出,借助高端制造发展的东风,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催生起重机械向高端化发展,对起重机械行业而言,既是机遇,更是 挑战。

起重机械作为解放人类自身的一种物料搬运装备,随着人类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的技术发展过程。在 设计之初,人们对起重机械的思考只有一个,那便是如何搬运物料。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起重机械有了更多的要求,徐老师认为绿色、轻量化便是起重机械未来高端化发展的一个重点。在徐老师眼中,起重机械的绿色、轻量化体现在其机械制造的全生命周期内。从设计之初,就应该有绿色、轻量化的意识,并将此贯 彻到整个起重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徐老师举例说:“以厂房内的桥式起重机为例,由于技术的进步,目前吊运车的体积已经大大缩小。吊 车体积缩小,吊梁高度可随之降低,厂房高度也可以降低,进而厂房建设的成本也可减少。不仅实现了起重机械的绿色、轻量化,而且可 以节约建筑材料。”他认为,对起重机械的绿色、轻量化评价不仅包括其由于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带来的机械自身的节能降耗,还要包括其对整体项目的节能降耗的贡献。“一些人对起重机械的质量判断存在误区,认为用材多、体积大的起重机械质量相对较好。但实际不然。” 徐老师解释道,“我们自主设计的桅杆式起重机,真正体现了绿色、轻量化的理念,我们在原有桅杆式起重机的基础上,增加了 1 个装置,其倾覆力矩增加了不到40%,但承重量增加了 100%。也就是说,现在只需要不到 1 个半的起重机原材料,就可以制造出1个相当于2个起重机承重量的起重机。”

2.全寿命起重机

2.1起重机能耗的分析

任何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有能耗由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环节中需要的能耗组成。在上述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使用阶段的能耗是最大的。起重机的能耗状况也这样,在起重机使用阶段能耗最多。根据相关文献,起重机使用阶段主要的能耗因素有起重机自身的因素和起重机的使用情况。2.2起重机自身的能耗因素

起重机处于工作阶段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输入、损耗、回收和输出。输入的能量一般由电网提供电能,输出的能量机构载重的消耗的位移能,能量的损耗包括起重机自身的一些部件。起重机自身的能耗因素主要包括起升机构的能耗、小车运行机构的能耗和大车运行机构的能耗。小车的起升机构是用来升降重物的,是起重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用起重机都是采用电动的起升机构,小车的起升机构包括电动机、制动器、减速器、卷筒、定滑轮和钢丝绳等零部件。在起重机处于工作状态时,所需要的动力由电机提供,经过小车起升机构中的机械传动装置,将电机提供的动力最终传递给卷筒组,通过卷筒组上的钢丝绳和滑轮组对重物进行升降,达到起升机构升降的目的。在此工作过程中通过开发先进的监测设备,测量各个零部件的功率损耗。起重机的小车运行机构能够使重物横向运动,主要包括的零部件有传动轴、大齿轮、小齿轮、减速器、电动机、制动器、轴承、主动车轮联轴器、半齿联轴器、补偿轴。在桥式起重机处于工作状态时,所由电动机提供需要的动力,经过机械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到减速器的高速轴端,并经立式三级减速器把电动机的高转速降低到所需的转速后再由低速轴端输出,又通过补偿轴、半齿联轴器、半联轴器与小车主动车轮轴连接,从而带动小车主动车轮的旋转,达到小车横向运送重物的目的。在此工作过程中通过开发先进的监测设备,测量各个零部件的功率损耗。起重机大车运行机构是使起重机沿着轨道做水平方向的运动,包括的零部件主要有从动车轮、主动车轮、联轴器、传动轴、减速器、全齿联轴器、电动机、制动器、开式齿轮、轴承、联轴器、补偿轴。大车行驶的动力由电动机发出,经过机构的机械系统,最终把动力传递到起重机的大车主动车轮组,带动其旋转,完成纵向运行吊物的目的。在此工作过程中通过开发先进的监测设备,测量各个零部件的功率损耗。

3.展望

篇3:电气工程学科方向

关键词:NSFC,机械工程学科,研究方向,热点

0 引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基金委”,NSFC)是我国为基础研究提供资助的一个重要机构,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与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

基金委机械工程学科(申请代码E05)是资助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基础研究的主体机构,经过2008年申请代码调整之后,本学科由原来的4级代码体系变为3级代码体系,二级代码也由原有的14个调整为12个。本文结合2009年度机械工程学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的申报情况,在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年度机械工程学科基金项目的申请情况作一综述,以使申请者对申请代码的内涵有一个较为清楚全面的认识。同时,对各研究方向申报数量所占的比重也进行了初步分析,力图勾勒出当前各研究方向的受关注程度,从一定层面反映出机械工程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

1 项目申请情况

截至2009年9月15日,机械工程学科共受理各类基金申请3381项,比去年同期增长35.73%。其中,面上项目2018项,青年科学基金857项,地区科学基金109项,三者合计占总申请量的88.26%,是基金项目的主体,也是近3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部分。其中,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的申报数量增长幅度更是达到46.2%和105.7%,这与基金委的加大对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的经费投入政策是分不开的。

2 申报热点分析

2.1 二级申请代码申报情况

二级申请代码的基金项目(含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近4年的申报数量如表1所示,表中的增长率是2009年相对2008年的增长率(平均增长率为28.95%)。

在12个二级申请代码中,2009年度申报超过250项的学科领域分别是机械动力学(451项)、零件成形制造(410项)、机械设计学(365项)、零件加工制造(323项)、制造系统与自动化(260项),这几个学科领域的申报数合计为1809项,约占总项目数(2984项)的60.62%。从近4年的申报数量来看,这些领域的申请量也一直是前几名,这表明这些领域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申报数量少于150项的学科领域有机械仿生学项机械结构强度学项微纳机械系统2009年度的申报量仅131项,这是因为本年度启动了“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分流了相当数量的申报人群。

从各二级申请代码申报数量的增长率来看,除了受重大研究计划分流影响而使申报数量减少的微/纳机械系统之外,2009年申报数量增长速度普遍较快。增长率最高的是机械仿生学,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了机械与生物交叉的研究领域;机械结构强度学的增长率位居第二,而传动机械学的申报数量在2008年下降了近18%(与2007年相比较)的情况下,2009年度增长率达到43.48%,表明有相当一批学者坚持在这些较为传统但是又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当然这与近两年学科在项目指南中的鼓励、引导也是分不开的。

2.2 机械学申报热点分析

2009年机械学23个三级申请代码共受理1643项基金申请,占机械工程学科申请总量的55.06%。申请量位于前10位的三级申请代码的排序与申报数量如图1所示,其中设计理论与方法(E050601)申报量最多,约占机械学领域申请总量的11%。

(1)机构学与机器人。(1)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E050101),共51份申请,占本领域的26.84%,主要涉及新型并联机构的设计、并联机构的力学特性分析和演化原理、刚度分析等方面内容。(2)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E050102),共72份申请,占本领域的37.89%,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并联机构、仿生机构的动力学与运动学问题,构造各种并联机构运动与力复合模拟机构和工作空间,建立刚度模型,确定工作空间内刚度分布规律,求解和分析并联机构弹性变形。(3)机器人机械学(E050103),共67份申请,占本领域的35.26%,包括并联机器人、医用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拟人仿生机器人的研究。

(2)传动机械学。(1)机械传动(E050201),共101份申请,占本领域的51.01%,主要集中在行星齿轮、谐波齿轮和锥齿轮等高精密传动装置设计和传动啮合机理研究。车辆传动装置的研究也是今年申报的热点之一,主要集中在离合器的发热机理、破坏机理分析和变速器的摩擦补偿、控制等方面。(2)流体传动(E050202),共79份申请,占本领域的39.90%,包括液压控制与液力传动、高精密传动与驱动原理和方法、流体能量转换与节能、气动等。高性能液压元件的研究仍然是热点之一,主要集中在阀、泵、马达的研究上;液压控制方面多集中在具体对象(如甘蔗收割机、弹跳机器人、车辆)的控制机理研究上,以对车辆的控制研究居多。(3)2009年度复合传动(E050203)的申报数量大幅下降,仅18份申请,占本领域的9.09%,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混合驱动、磁流变等。多以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为目标,以保证良好整车综合性能为约束条件,进行混合动力系统的理论建模、系统仿真、实物研制、实验模拟、性能评价、参数优化。

(3)机械动力学。(1)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控制(E050301),共144份申请,占本领域的31.93%。随着国家新能源、清洁能源政策的出台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围绕风电机组和机床等重要机器的设备振动/噪声基础问题的研究已成为近几年申请的重要方向。(2)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E050302),共137份申请,占本领域的30.38%,主要集中在故障信息的提取方法上。(3)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E050303),共170份申请,占本领域的37.69%,包括轨道车辆动力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等问题的研究。以汽车为研究对象的申请迅速增加,超过100项,分布在车辆工程及其设计理论汽车动力学与控制汽车安全和汽车NVH等方向。另外,对大型航天结构、大型作业机械等的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增加。

(4)机械结构强度学。(1)机械结构损伤、疲劳与断裂(E050401),共67份申请,占本领域的49.26%,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机械结构损伤、疲劳和断裂机理、疲劳寿命预测、断裂理论及止裂方法。热点集中在多尺度结构损伤的演变过程和机理分析以及考虑腐蚀、共振、宏细观结合、化学-力学交互作用、高温等工况下的疲劳寿命预测。从断裂力学理论出发,多位申请者提出了不同的抗疲劳止裂方法,成为该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2)机械结构强度理论与可靠性设计(E050402),共47份申请,占本领域的34.56%,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机械结构强度设计理论、可靠性理论及优化等。其中,以列车和航空结构作为应用背景的研究占较大比重。(3)机械结构安全评定(E050403),共22份申请,占本领域的16.18%,研究内容包括机械结构安全寿命设计、在役设备安全评定准则等。安全性的评价研究多集中在石油化工、电力、核电站等处于苛刻高温环境中的设备,以及管道安全评价方法和剩余寿命预测这几个方面。

(5)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1)机械摩擦、磨损与控制(E050501),共82份申请,占本领域的39.61%,包括从微观角度对涂层、薄膜或摩擦表面的摩擦磨损机理的研究,从不同尺度对摩擦表面的微观几何模型进行力学和多场耦合分析,以建立对摩擦机理进行描述的理论体系。(2)机械润滑、密封与控制(E050502),共45份申请,占本领域的21.74%,包括苛刻条件下新型润滑剂的制备及润滑方式研究、新型环境友好润滑剂的研发、废润滑油再生和再利用技术、空间环境下润滑材料的摩擦学行为研究。(3)机械表面效应与表面技术,共44份申请,占本领域的21.26%,研究内容包括表面复合化和制备手段的复合化等。(4)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E050503),共36份申请,占本领域的17.39%,研究内容包括微观摩擦学、生物/仿生摩擦学、极端工况摩擦学及摩擦学设计。重点集中在空间环境下润滑材料及高速铁路轮轨材料的摩擦学行为的研究上,人体关节接触磨损损伤机制与生物力学模拟及控制也是本领域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6)机械设计学。(1)设计理论与方法(E050601),共181份申请,占本领域的49.59%,研究内容包括多学科多领域耦合设计建模与仿真、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过程中的知识融合问题、农业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2)概念设计与优化设计(E050602),共68份申请,占本领域的18.63%,研究内容包括多学科设计优化(MDO),结构、形状统一拓扑优化设计方法,人机双系统多学科协同布局优化方法等。(3)智能设计与数字化设计(E050603),共82份申请,占本领域的22.47%,包括以图形为核心的数字化建模与设计方法、基于3D产品模型的数字化主模型技术。(4)机械系统集成设计(E050604),申报数量较少,共34份申请,占本领域的9.32%,研究内容包括机械系统多学科集成/协同建模与求解、多学科环境下的协同设计与建模方法。

(7)机械仿生学。(1)机械仿生原理(E050701),共23份申请,占本领域的23.96%,主要以人或其他生物为样本,对生物的生理结构、运动特征和生活习性等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相关的机械设计和制造理论,特点是鉴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范围也比较广。(2)仿生机械设计与制造(E050702),共43份申请,占本领域的44.79%,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仿人”和“仿生”,仿人主要与康复相关,针对人体的损伤,替代机构与控制系统的研究;仿生主要是仿照各种生物,制造“机器人”。(3)人-机-环境工程学(E050703),共30份申请,占本领域的31.25%,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向:疲劳识别与防护,主要研究飞机、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的疲劳的识别和驾驶环境面向疲劳的优化、防护;操作界面设计与优化,主要研究复杂系统显示界面设计的科学方法、操作安全性的提高。

2.3 制造科学申报热点分析

2009年制造科学21个三级申请代码共受理1341项基金申请,占机械学科申请总量的44.94%。申请量位于前10位的三级申请代码的排序与申报数量如图2所示,其中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E050802)申报量最多,约占制造科学领域申请总量的15%。

(1)零件成形制造。(1)铸造工艺与装备(E050801),共31份,占本领域的7.56%,研究内容包括新型铸造工艺、精密铸造、铸造模拟仿真等。在材料方面,镁合金的铸造工艺和机理研究已成为热点;在机理研究方面,则包括合金流变行为、凝固行为等的研究。(2)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E050802),共200份,占本领域48.78%,研究内容包括轻合金高强钢成形、冲压成形、轧制成形、微成形、塑料成形、体积成形、半固态成形和超塑性成形等。其中,前三种成形的研究占到2/3强,多以成形工艺、缺陷及机理研究为主;有申请者将磁场、振动和软模等辅助成形方式引入传统成形,以探讨新的成形手段;一些大尺寸、大厚度件的工艺研究也比较突出。(3)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E050803),共146份,占本领域35.61%。复合焊接方法及设备(激光+电弧、激光+电阻焊、激光+高频感应),多场耦合作用下的(电场、超声、感应等)焊接新方法受到关注;在新型材料焊接方面,镁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的焊接研究较为突出;焊接过程控制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视觉传感、熔池行为、变形控制及力学行为等;纳米互连新方法、微焊点界面金属学及力学的纳观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增长势头。(4)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E050804),共33份,占本领域的8.05%。研究多集中在激光及等离子制造,均为常见材料累加的快速成形方式,在新工艺研究方向有所涉猎。

(2)零件加工制造。(1)切削、磨削加工工艺与装备(E050901),共138份,占本领域的42.72%,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刀具设计及制造,如陶瓷刀具纳米涂层制备、结构设计、刀具增韧等;高速切削机理、磨削加工及质量控制等。(2)非传统加工工艺与装备(E050902),共100份,占本领域的30.96%,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场复合加工(电火花、电化学、射流、激光、超声等)方法及原理,如多场复合作用下的微细电铸技术、激波辅助微细电加工方法等。(3)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E050903),共50份,占本领域的15.48%,研究多集中在精密切削与研磨、化学机械抛光(CMP)、加工表面微细形貌和纳米加工制造等方面,如典型硬脆材料纳米切削技术、小型超半球面纳米精度制造理论与方法等。(4)高能束加工工艺与装备(E050904),共35份,占本领域的10.84%,主要为激光加工制造,包括激光熔覆、激光喷丸和激光微加工如激光送粉快速成形制造激光诱导化学液相沉积、微尺度激光喷丸、激光刻蚀、激光诱导空化微加工新技术等。

(3)制造系统与自动化。(1)数控技术与装备(E051001),共60份,占本领域的23.08%,主要涉及内容包括数控装备、运动控制、数控系统等,围绕NURBS插补、多轴插补、纳米运动控制、高速高精直线电机控制、直接驱动运动控制、大型重载数控装备结合面动力学建模和误差建模与补偿、高速主轴智能控制和振动控制、数控系统的可靠性、新一代数控系统等开展研究。(2)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E051002),共107份,占本领域的41.15%,主要包括反求工程、数控加工编程、加工过程仿真、数控装备的智能化、装配技术等。(3)可重构制造系统(E051003),共16份,占本领域的6.15%,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可重构制造系统和可重构机床等,申报数量较少。(4)可持续设计与制造(E051004),共33份,占本领域的12.69%,主要包括面向可持续制造的设计方法、产品寿命预测理论与方法、产品的可拆解性分析、再制造工艺方法等。(5)制造系统调度、规划与管理(E051005),共44份,占本领域的16.92%,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协同制造建模与控制机制、网络环境下的制造资源建模与优化、制造环境下的访问控制机制、网络环境下的制造知识工程、网络环境下制造系统建模与优化、工艺规划、车间生产调度等。

(4)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1)机械计量标准、理论与方法(E051101),共15份,占本领域的6.91%,主要包括GPS误差不确定度与微纳米表面测量、分形表征等研究。(2)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E051102),共114份,占本领域的52.54%,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误差分析及标定技术、纳米精度测量技术、光学与视觉测量技术、无损检测、测试信号分析、测试仪器等,其特点是机械测试对象、手段与尺度的多样性,如极限环境背景下的极端尺度设备制造中的在线测量,基于光学方法三维形貌以及空间几何坐标的测量,基于误差补偿理论和不确定度测量理论,基于红外、磁、CT、热成像等技术的无损检测。(3)机械传感器技术与测试仪器(E051103),共50份,占本领域23.04%,研究内容包括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测试仪器等,新原理、高精度传感器是研究的热点之一。(4)机械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E051104),共38份,占本领域的17.51%,研究内容包括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加工控制技术、机械加工在线监测等。

(5)微/纳机械系统。(1)微/纳机械驱动器与执行器件(E051201),共49份,占本领域的37.40%,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磁感应驱动、压电陶瓷驱动、微流体等,除传统的电磁感应驱动、压电陶瓷驱动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驱动/致动方式,如双腔三振子一体化无阀微泵、利用细胞与管壁交互作用的微流控分离芯片等。(2)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E0512021),共23份,占本领域的17.56%,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型发电机、基于MOEMS原理的六维微操作控制传感器等,基于微能源技术的研究是热点之一。(3)微/纳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E051203),共38份,占本领域的29.01%,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微/纳测试技术两方面,微结构设计与制造涉及微三维结构飞秒激光加工、刻蚀工艺、键合技术、微/纳米压印等,微/纳测试涉及微/纳尺度的二维与三维几何量测量等。(4)微/纳机械系统组成原理与集成(E051204),共21份,占本领域的16.03%,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器件封装、微/纳机械传感器系统等。

3 项目上会与批准情况

除去初筛掉的195份,学科共受理2789份申请,每份申请书指派5位同行专家进行网上评议,共指派评议13 945份。截至2009年6月20日,返回13 678份评议意见,回收率为98.09%,每份申请的有效评议均超过4份,符合基金条例中规定的3份及以上有效同行评议的要求。

学科根据函评结果,推荐694份项目进行会评,平均上会率为23.88%。其中,面上项目416份,青年科学基金252份,地区科学基金27份。推荐上会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尊重同行专家群体的评审意见,72.75%的推荐上会项目反对意见不多于一个;基本保证学科各研究领域的均衡发展;保护非共识创新或实质性交叉项目;贯彻绩效挂钩原则,对以往承担基金项目完成情况为特优的申请者,同等情况下优先送会;对有实质性国际合作或校企合作项目,同等情况下优先送会;对具有创新想法和培养前途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同等情况下优先送会。

在保证年度资助计划的前提下,根据会评专家投票,共批准资助面上项目304项,资助金额为10 938万元,平均资助率为15.06%,平均资助强度为35.98万元;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4项,资助金额为3870万元,平均资助率为22.63%,平均资助强度为19.95万元;地区科学基金资助17项,资助金额为422万元,平均资助率为15.60%,平均资助强度为24.82万元。图3所示为批准率位于前10位的三级申请代码排序情况。

4 存在的问题

4.1 初筛情况

每一份申请书都浸透着申请者的汗水,没有人愿意在未经同行专家评议前就被初筛掉。尽管如此,2009年自由申请项目仍有195份申请不符合指南要求,占申请数量的6.53%。被初筛掉的原因如下:不符合限项申请规定,申请者或参加者超项;申请手续不完备,在职博士研究生无导师推荐信,或者中级职称者无高级职称者的推荐信;合作单位或依托单位未盖公章或公章非法人章;申请者或参加者签名错误;预计研究期限不正确,或前后不一致。希望申请人今后在申报基金时,注意避免非学术性失败。同时,希望依托单位加强对申请书的检查力度,防范申请书中存在的“硬伤”。

4.2 申请书存在的不足

(1)申请代码填报不合理。部分申请项目申请代码选择不合适,未按要求尽可能填写三级代码(6位数字),不利于为这些项目指派合适的同行评议专家进行打包分组评审;部分申请书的申请代码填报比较随意,与研究内容不符,对申请代码的理解存有较大的偏差,未按照领域归属填写代码,给分组评审造成一定困难。

(2)申请书原创性不足。一些项目思路和方案具有创新性,但提出的研究内容太分散,导致深度不够,科学问题提炼不足;一些项目立项依据不充分,仅针对工程实践及工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尚未提炼出科学问题与共性基础,充其量只能是工程案例;一些研究内容是国外研究内容的“克隆”或跟踪,未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

(3)交叉项目缺少机械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学科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实质性和有深度的交叉学科研究,特别是与信息、生物、材料领域的交叉但研究内容必须以机械科学问题为主体

5 结束语

回顾机械工程学科基金资助的历史:从1986年,批准100个项目,资助经费361万元,平均资助强度3.61万元/项,到2009年,批准各类项目587项,资助经费超过2.1亿元,面上项目平均资助强度超过36万元/项,批准项目数翻了近6倍,平均资助强度翻了10倍,其增加速度是惊人的,但每年仍然有超过85%的申请者得不到基金项目资助。在新的大好形势下,要解决资助难的问题,就必须在保证学科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在稳定资助面向“块体制造”模式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工艺与装备原理的同时,逐步增加面向“流程制造”,以及“微/纳制造”(基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效应的原子、分子尺度的制造);充分认识制造业是国家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及机械工程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的载体;体现学科基础研究特色,聚焦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共性技术与装备而非以特定机械装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工程化选题;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鼓励从实践中提炼与挖掘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从而使得基础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所以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热点”,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未能构成热点的研究方向,就没有研究价值。基础研究强调各领域均衡、协调发展,重在创新。

希望本文能够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工程学科申请者今后的申请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篇4: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建立城市规划学科的意义

城市规划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为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城市建设要给后人留下赞叹,不要留下遗憾”。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可以把城市比作人的大脑,而我们所进行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就是为这个大脑里活跃的组织细胞和经络、脉络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发展的潜力。反之,如果我们的规划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会导致城市建设和开发进入一个混乱的状态,有时还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整体失误,导致城市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所以说,城市规划工作事关重大,城市规划关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可以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为城市提供基本依据,可以帮助城市发挥出整体功能,保障城市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学科的作用

城市规划学科直接关乎国家的整体发展,关乎国家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能否协调发展。我们发现无论从国外还是从国内看,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可以直接让城市在设计、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受到普遍的赞誉,因为有了城市规划学科和科学的城市规划做引领,避免了城市建设开发布局混乱、环境恶化、影响城市功能整体发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该学科为城市健康、有序、蓬勃发展也会做出十分卓越的贡献。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说到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毋庸置疑的是,该学科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论证其发展方向。

1.更加地位突出的独立性

我们从目前《城市规划学》来看,它仅仅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学系,城市规划仅仅作为建筑工程学领域的一系列学科中的一门而存在着,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位更高、作用更突出而已。正因为城市规划包含在建筑工程领域范畴之内,有时会影响其自身学术的延伸,尤其是在现代中国、现代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因为规划不到位而出现的失误和损失也越来越多,使这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决策者们越来越意识到一点:把城市规划包裹在其他领域中,会直接影响到时代的发展。故此,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就是——更加地位突出的独立性,让城市规划变成一个独立的、新兴的学问体系,其地位也必将会更加独立而且突出。

2.更加系统严密的规范性

城市规划学科就目前作为单一的学科而言,在规划知识方面只是笼统的、泛泛的,尤其是在知识的严密性和拓展性上还远远不够,也远远无法满足时下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一个是说学科范畴的限制,再一个就是没有引起相关学术领域的高度重视。退一步而言,即便不成立城市规划单独的学系,那么就现在的城市规划知识范畴而言也是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故此,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学科,知识领域必将加细、拓宽,必将建立起更加系统严密的、规范的城市规划知识体系。

3.更加与时俱进的科技性

城市规划学科应该说是一门科技含量较高的学科,该学科里包含着制图、测量、勘测布局等多门类的科学技术手段,知识性强、科技含量也很高,是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也很高的科学技术门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技含量、原有的科技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需要,随着不断更新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随着航拍等高科技测量勘测手段的融入,对我们的城市规划科目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故此,笔者断言,在城市规划科目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必将又一次大的知识更新,也必将又一次较大的技术革命,一个总的要求就是:需要融入更加与时俱进的科技含量、科技手段。

4.更加干系发展的指导性

在我们改革发展时期,原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大多都是求新、求变、求高标准、求时代气息,在这个四求之中往往不顾民众的感受、不顾城市的感受、不顾自然环境的感受,出现了很多盲目乱建的现象。如今的城市规划建设更加讲求从实际出发、尽可能保留城市的原貌尤其是古建筑的保留、注意环境的保护和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等等,在国家一再强调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也要坚持“绿色环保、和谐为民、健康持续”的原则。科学的城市规划干系国家发展和城市发展,只有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城市规划学科及城市规划工作领域,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工作建议

知识是服务于发展的,学科是指导建设的,所以我们重要的、也是最终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把城市规划工作抓好,笔者提出以下四点不成熟的工作建议,供大家参考。

1.要从建筑学科体系中剥离出来

我们已经知道了城市规划科目的重要性,那么要想让城市规划学科真正地发展起来,并且能有效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就要把该科目从建筑工程领域剥离出来,给它一个独立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更有利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要努力建立起城市规划学系,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在高起点上投入到城市规划专研领域中来。

2.要鼓励更多的院校建立规划学系

如果城市规划学系经审批成立后,那么我们还要鼓励更多的大学院校成立城市规划系,或者城市乡镇规划系,乡镇本来是包含在城市的领域之内,但是我们如果在学系的名称上再延伸一下,那么会显得更直观,更利于众多的学子和家长们去直观选择。当然也要有计划的建立学系,四个字叫“宁缺毋滥”,这就需要国家教育部来科学布局,保证在适量的情况下,繁荣城市规划学系。

3.要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城市规划

如果国家教育部委在建立学系方面做出了决策,那么现在我们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即国家级层面。笔者建议建设部委、教育部委等部委会同国务院共同把城市规划工作纳上国家级层面去研究,让全国人民、尤其是那些开发建设的决策者们高度清醒地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不科学的规划、错误的规划,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弄得一团糟,而且我们国家无论从财力上、从民力上、还是自然环境上都已经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是到了应该高度重视起来的时候了。

4.要健全和壮大城市规划机构

当城市规划学科在知识层面取得成功后,那么就需要广大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们把与时俱进的城市规划知识融入到现实的城市建设中去,达到既有规划者又有执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高度统一的执行体系。就目前而言,城市规划部门处于半独立、半融合的状态,既隶属于同级住建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党委管理,又实现了办公及办公业务、经费的独立化,但是工作人员偏少、高素质技术人员短缺已经是目前规划管理部门的现状,所以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地实现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那么就要把我们的城市规划机构健全壮大起来,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势在必行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个是让规划部门及早地独立起来,在自身的规划业务上有更多的独立性、更多的话语权,便于更好地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另一个是健全规划部门的功能,让规划审批这一块业务彻底不受住建部门的干扰,免得出现似是而非的“规划”;再一个就是把人员配齐,把工作人员配齐、技术人員配齐,尤其是要多选派一些高科技、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融入到城市规划工作中去。

总结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要从国家重视的层面抓起,才能达到全民、全社会重视的程度,要想抓城市规划学科必须从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科科技层面、增加规划工作岗位、建立城市规划学系等多方面入手,届时城市规划学科才能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更多、更科学的贡献。

(第一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规划局 第二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篇5:电气工程学科方向

士)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指导

一、笔试科目:

以下科目1为必选,2、3、4任选其二。

1.暖通空调,占140分。

主要内容:

(1)供暖工程与集中供热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设备及应用;主要的系统形式;工程设计方法及运行调节方式。

(2)通风及空调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应用;常见的通风空调系统形式及其运行与调节。

2.建筑热源,占30分。

主要内容:自然循环层燃锅炉主要型式、工作原理、特点;热源中各系统的型式、组成。

3.空调冷源,占30分。

主要内容:制冷的基本原理(包括蒸汽压缩式和吸收式)、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制冷系统的形式、应用。

4.燃气输配,占30分。

主要内容:城市燃气需用量及供需平衡;城市燃气管网系统;燃气管网水力计算以及水力工况分析;调压器的工作原理及燃气调压站;

参考书目:

1、《暖通空调》第一版,陆亚俊、马最良、邹平华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年6月;

2、《供热工程》第三版,贺平、孙刚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11月;

3、《空气调节》第三版,赵荣义、范存养、薛殿华、钱以明 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

4、《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第四版),吴味隆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空调工程中的制冷技术》(第二版).陆亚俊、马最良、姚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6、《燃气输配》(第三版),段常贵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二、面试主要内容:

(1)考生本科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社会活动经历及所取得的成绩;

(2)考生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

(3)考生对本专业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对专业发展的了解程度;

篇6:电气工程学科方向

立项论证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学校第81次校务会议(2008年6月20日)有关精神,经校领导同意,学校决定于近期开展重点培育学科(学科方向)建设项目立项论证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开展学校重点培育学科(学科方向)项目建设,是学校党委和行政在新的时期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学科建设,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改善学科结构,构建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学科生态系统,努力提升我校整体办学水平,为实现“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确定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重点培育学科和学科方向建设项目的目标是: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平台为基本建设内容,努力提升学科的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力争在今后3-5年内使建设的学科在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优秀、拔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承担高级别科研课题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三、申报条件及经费控制数。

1.申报条件:(1)重点培育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之外的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或具有二级学科博士点的一级学科。(2)重点培育学科方向:按学校拟定的指标进行申报。具体情况见附件。

申报项目名称应体现重点建设内容或方向。鼓励在下达的建设经费控制数内跨学科、跨学院联合申报。

2.建设经费控制数:

(1)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博士点学科:理工科400万元/项,人文社会学科200万元/项;有二级学科博士点或暂无二级学科博士点、但有省部级科研平台的一级学科:理工科200万元/项,人文社会学科100万元/项。

(2)重点培育学科方向:理工科50万元/项,人文社会学科20万元/项。

四、材料准备。各申报的建设项目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要求编写《重点培育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球科学》学报英文版及《学报社科版》的论证提纲另发)。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应当明确具体,建设措施得力可行。建设项目所依托的单位对项目配套的经费不得少于项目建设总经费控制数的10-20%。

五、论证会议时间。学校将于2008年10月30日左右召开学科建设委员会会议,对重点培育学科(学科方向)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请相关学科在学科建设办公室网站下载《重点培育学科(学科方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填写并简装35份,于10月28日前交学科建设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联系电话:027-67884211,联系人:晁念英,E-mail:nychao@cug.edu.cn。

六、论证程序及项目筛选机制。各申报学科(学科方向)采用ppt形式汇报15分钟,答辩5分钟。评审专家根据设定的指标体系对申报项目进行百分制打分。对于论证不充分、专家认定暂不具备立项条件的申报项目,学校经研究后将暂不予立项建设。

特此通知

附件:1.重点培育学科

2.重点培育学科方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

学科建设办公室

二○○八年十月七日

附件:

1.重点培育学科

一级博士点学科:

(1)管理科学与工程

(2)地球物理学(已先期启动,不参加本次论证)

(3)环境科学与工程

有二级学科博士点或暂无二级学科博士点、但有省部级科研基地的一级学科:

(1)土木工程

(2)矿业工程

(3)海洋科学

(4)测绘科学与工程

(5)水利工程

(6)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7)材料科学与工程

(8)马克思主义理论(已先期启动,不参加本次论证)

(9)公共管理

(10)应用经济学

2.重点培育学科方向

重点扶持高新技术、基础学科和没有从以上计划得到学科建设经费支持的单位围绕可能突破的重点学科方向加强建设,以推动所在学科和单位的建设。

(1)理工科:空间科技限报1项;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限报1项;机械、电子信息各限报1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限报1项;珠宝科技限报1项;《地球科学》学报英文版限报1项。

上一篇:高尚的近义词及解释下一篇:研一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