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教授《醉翁亭记》时,笔者采用言文合一的教学策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时,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为互动总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品词品句品意。教学在“唤醒——活泼——有得——升华”的尚德课堂模式中,顺乎自然的走进了柳暗花明的境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摘 要】呼吁改变以功利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倡导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论文针对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大力倡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全面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深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需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方法和途径

一、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狭隘性和功利化日益突出。这种思想观念导致了我们的教学过分地追求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导致了人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与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化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并且出现了许多极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从传统教育的框框中跳出来,大力发展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适应高科技飞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初中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顺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而且具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自强不息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名篇佳作,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培养他们具有高深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一)加强学生的识字训练和词汇积累

“文以载道”“文以载情”不但阐明了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其道出了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人文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初中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中外名家经典之作,语言凝练,富含表现力,作者丰富的、饱满的感情,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而这些人文因素都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要感悟、体验这些人文之美和陶冶自己的情操,学生对文字一定要有很好的感知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很有必要性。

首先,强化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汉语拼音虽然在小学入学的时候就学过,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相信相当多的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初中语文老师有必要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进行汉语拼音的检测、检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和拼读能力的高低,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和补救措施,使学生能熟练地读写汉语拼音和拼读汉字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打最基本的基础。其次,加强词汇量的掌握。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对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和不理解意思的词语要及时查找,力求掌握生字和词语的音、形、意,并摘抄于积累本上;对教材中出现的重点的注释及课文后的要求掌握字词部分,要整理、归纳到积累本上;对平时阅读到的精彩的词语也摘录下来。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积累文言知识、优秀诗文、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为熟练地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感受文章中人文之美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的文学性因素很强,文学是人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现代文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景,对同一篇文章,也有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现象是正常的。因此,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很有必要,就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阅读,从多角度鉴赏文本的阅读,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探究性阅读,更是一种体现了人文性和人文熏陶的阅读。培养个性化的阅读是构建人格个性的自我养成过程,并随着阅读视野的拓展不断给自我精神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敢于挑战权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作用很大。

(三)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涉及爱国主义者,例如古代的屈原、文天祥等,近现代的孙中山、李大钊等。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安危,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而把自己的利益得失和个人安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置之于度外,他们爱国忧民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一座永恒的丰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挥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重点介绍这些英雄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爱国忧民思想的形成和先进的事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和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爱国忧民的思想意识。

(四)让学生体验人文之美和陶冶美好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名篇佳作,作者不但向我们展现了自然景物之美,而且又用高超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人性之美的动人画卷,再加上文章文笔流畅、遣词造句考究,语言生动而优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不可多得的材料,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一幅意境深远的写意画。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朗读这如诗意般的散文,学生一定会感觉到自己好像走进了梦幻般的世界,又仿佛正在沐浴着春风细雨,尽情地欣赏一幅幅美丽无比的春天画卷,全身心地感受春天之美和蓬勃向上的春天气息,激发学生对辽阔的大自然和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这一阶段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初中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而且具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自强不息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促进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以满足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

作者:蓝宁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2:

导而弗牵读懂“醉翁”

【摘 要】教授《醉翁亭记》时,笔者采用言文合一的教学策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时,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为互动总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品词品句品意。教学在“唤醒——活泼——有得——升华”的尚德课堂模式中,顺乎自然的走进了柳暗花明的境地。

【关 键 词】 遵循规律;文本特点;问题引领;课堂生成

【作者简介】 陈雁,苏州市相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与课程建设。

语文教学历来讲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德性,教学《醉翁亭记》的写景部分,笔者以“唤醒——活泼——有得——升华”为路线,引导学生渐渐深入到作者情感的最细腻处。

一、读出意趣,唤醒探索文意之兴致

《醉翁亭记》是最能体现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人生修为的篇目,执教此文不仅要让学生记住重要字句的用法、翻译,还应该水到渠成地理解“与民同乐”的博大情怀。如何借助课文走近欧阳修、走进欧阳修的情怀中?采用“言文合一”的教学方法,把文言词句教学穿插在鉴赏评析中,采用提问、质疑、讨论的方法,把文言的言、意进行融合,以言的理解去理清文脉,以句的品读去体验精神境界。

从文体上讲,《醉翁亭记》褪去文言文的外衣,就是一篇借写游玩醉翁亭时所见所感,继而抒发作者在贬居生活中仍然保持乐观心态,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抒情散文。故而在设计时遵循写景散文的阅读规律,摒弃了逐字逐句的串讲法,而是将文意理解糅合在景物体验、理解与写法分析中。先引领学生找出文中写景的文字,再组织学生小组体验、讨论“用文段中的词来概括在这些描写片段中各写出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点?”、“如何写出景物特点?”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才让学生“美读品乐”,让学生扣住字词逐步深入文本,品味作者在景物中寄寓的情感,读懂欧阳修。 《醉翁亭记》开篇一句:“环滁皆山也。”此句最得文言笔法。欧阳修在山林之中与民一同游赏宴饮的乐趣全在此句之“也”字上。如何让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得意、那种诗意、那种潇洒、那种和乐?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作者,当你登上琅琊山峰顶之际,你俯视全滁州,你的意兴如何?你会说些什么呢?这样,学生探索作者情思的心理在讨论中悄悄被唤醒了。唤醒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是尚德课堂的第一元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被誉为课堂上的最高境界。通过唤醒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在充满意趣的风情中前行。如果仅仅是翻译此句,那么“言”中之意则被掩盖了。此后,学生在讨论“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特点”时,对“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中的“望”的赏析,对“渐闻水声潺潺”的“渐”的赏析,学生理解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都令听课教师惊叹。

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以文中的景物描写为抓手来设计体验性阅读。课文词美、景美、意美,需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朗读,这样才能做到“一课一得”。事实上,欧阳修当年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为范愤然上书,才因此遭到贬谪。而《醉翁亭记》中的山水之乐,既是作者的超脱之情,又是作者的放旷之举。其中的文字,尤其需学生细致地品味,才能领略到困境中昂然前行的欧阳修。

二、盘活课堂,品出作者的山林之乐

我以文中的景物描写为抓手来设计两个问题——“作者如何状难写之景”、“景中又含有哪些言外之意”?这两个问题一着眼于“写景方法鉴赏”,一着眼于“景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探究”。虽然说整个设计容量较大,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有较高要求,但课堂实践下来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笔下的山林、夕阳等景物各有特点,而且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年《醉翁亭记》一出,“天下莫不传诵,家家户户,当时为之纸贵”。《醉翁亭记》中的景物有何独到之处呢?梅尧臣论诗中有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欧阳修如何状难写之景?又有哪些“不尽之意”呢?这正是学习写景类记叙文应该重点研究的优秀文化精华。

教学这个片段时,我先宕开一笔,不谈《醉翁亭记》,也不谈写作背景,而是从他人的评价、欧阳修的创作理论入手,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景物特点”、“状景之法”、“言外之意”上。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精读深思,披景入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小组探究,由景入情(分小组合作交流),每个小组任选一个喜欢片段讨论:

1.作者如何写出景物特点的?可从写景手法、角度、层次,用词等方面鉴赏。

2.你们认为这个片段在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与语气?组内朗读交流,再推选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揣摩、咀嚼。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语文课只能通过“语文”的方式而不是说教、注入及所谓的“德育渗透”等外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他认为语文教师应始终坚持“我教的是语文”,故而语文课堂上的本质是语言教育,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训练来指导学生“潜心会文本”,在分析时要“以文为证”,把学生的关注点拉到对文本语言的解读上,从而实现“自主阅读、自主作文”的目的。

三、个性体验,洞悉作者的“言外之意”

《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当时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欧阳修在文章中表现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情思。这里“醉”只是生存表象,“乐”才是内心写真。但如何引导学生知人论事,透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呢?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教学时,我作了这样的投影——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醉翁情系滁州的原因之一是“山水之乐”,这些片段写出了醉翁亭周边景物的秀丽与变化,自由与生机,表达作者的“对秀丽山水的喜爱”。但欧阳修当时的处境如何?(请学生介绍欧阳修及写作背景)

(2)照理一个在政治上饱受打击,二度被贬的人的心情是非常抑郁的;滁州也应该是欧阳修的伤心之地,应该是此生不愿再提起的地方。可欧阳修笔下的山水是秀丽多姿的,甚至连禽鸟都是自由自在的,毫无阴郁之气,本文中的景物又透露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呢?(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讨论)

(3)古代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要受贬谪。在你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人也是因贬官而寄情山水。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他们笔下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般教学中对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往往是教师直接出示,学生被动接受,而教师介绍的有关知识又很难和课文具体内容相融合,造成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知识和文本内容两张皮的现象。现在,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己介绍,这样有目的有选择,整个讨论环节就是一个个人深入体验、感悟的过程。经过讨论很容易明确:作者一方面是寄情山水,另一方面表现作者对这次遭贬滁州心中坦然,不以贬官为憾的旷达人生态度。可见文中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也就能明白醉翁的山水之乐何以感动我们,传唱至今?不尽之意、言外之意也就昭然若揭了,原来是那坦然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感动了读者。

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我指导学生从“贬谪”的经历和“豁达”的心境两个角度考虑,学生的思维更是被调动起来,初中三年中接触过的人物、学过的课文很自然地浮现出来。刘禹锡、柳宗元、苏轼……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形象,理解了这组人物内在的共同心理,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引领学生层层探究,了解到欧阳修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在寄情山水中表达了一个地方官的良心,同时解答开头“醉翁的山水之乐何以感动我们,传唱至今”的激趣的疑问。并且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在描写景物时要刻下自己心灵的烙印,展现各自不同的精神面貌。这样的景才能打动读者,这样的文字才能流传千古。这就是课堂的“有得”,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形成学习与生活的完美习惯,使其智慧与情感得到丰富与积累,并在内心保持长久的驻留。

参考文献:

[1] 翁永兴. 尚德理念:传统精神与现代追求的交融——关于苏州相城区实验中学“尚德”内涵的理解[J]. 江苏教育研究,2014(8A). 30:23.

[2] 翁永兴. “尚德课堂”: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关于苏州相城实验中学“尚德课堂”的理解和思考[J]. 新课程研究,2014(11). 36:38.

[3] 彭尚炯.《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沈庆九.《现代课堂的理趣境界》[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雁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3:

让语文课堂绽放“美”的花朵

【摘 要】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许多教师都主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实施美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阐述了高中语文美育的必要性,探讨了语文美育教学策略,希望能通过美育使语文课堂盛开美的花朵。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途径

美育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关键词,也是语文教学长期关注、探索的一个领域。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的美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新课程对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广大语文教育者积极探索语文美育途径,争取通过美育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实施美育教学的必要性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又称美感教育,涉及了思想、道德和人格教育等方面的内容[1]。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劳技教育不同,它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同时,美育对德育、智育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美育能升华人的感性认识,端正人的审美观念,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促使人更加热爱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美丑。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干巴巴的说教,而应该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审美教育。以渐进的方式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点燃学生的生命火花,升华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奋发向上。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高级阶段,并且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以美引善,以善为美,让学生认识语言的社会美、形式美、自然美,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美育自觉性,发掘美育资源和素材,以美育影响学生的文化、修养、品位和人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

二、高中语文美育教学策略

(一)发掘美育资源,明确美育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美育的要求在语文课程体系、语文教材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课程资源发掘出来,有针对性地实施美育。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首先,教师要明确美育的内涵和语文教学的意义,根据教学内容制订美育教学计划,明确美育教学目标。其次,以教材为根本,深入发掘美育素材和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美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美的情操和人格。如在教学《雨巷》这首现代新诗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单元的美育教学目标:用诗歌教育和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为学生勇往直前地寻找人生道路提供精神支持。还要结合《雨巷》这首诗歌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美育教学目标:品位诗歌的意蕴美、音乐美、思想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诗歌的基础上养成审美情趣。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整合美育素材,从新诗、戴望舒诗词作品中筛选可用的素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诗歌背景和文学知识,还要结合材料着重讲解诗的象征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讲述诗人在黑暗孤独中对光明的向往,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审美情趣。

(二)丰富美育内容,让学生感知美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会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后天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对教师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在审美方面,许多学生都缺少审美自觉和自信,再加上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使得许多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非常差。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具体的内容对美进行具体化解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感知美、品味美。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前利用多媒体搜集与课文内容贴切的“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等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作者情深意浓的字、词、句,找出文章的文眼;再让学生总结文章一共勾勒了几幅关于故都的秋天的画面,以及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接着,借助多媒体展示提前准备的图片,并为每一幅图片起一个意味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如为“小院秋晨”图提名“不胜春朝”,以加深学生对图画的理解,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图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故都秋景“清、静、悲凉”),捕捉和领会到一些更深刻的内涵。

(三)寻找美的载体,丰富美的体验

美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是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美可以借助文字、气氛和场景体现出来。教师要寻找美的载体,借助传递审美情感的载体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时,教师可以借助文字、音乐、情感、文化、情境等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用心感受美,并品位美的具体和生动之处。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品析文字,理解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品味作者如何运用通感和移觉比喻法表现月下荷叶与荷花那飘渺轻柔的姿容的,并让学生对画面进行诗意联想。然后,配合背景音乐,让普通话标准的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节奏感、韵律美,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此外,教师还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讲述荷、莲的寓意,讲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赋予荷花的内涵:荷与莲自古就是人文墨客歌咏的对象,被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生动表达了对莲的赞美。此外,从读音来看,“荷”通“和”“合”,“莲”通“廉”。所以,在书画艺术中,荷与莲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与景物色彩、寓意完美融合在一起[3]。即便作者无法摆脱哀愁,但是他对黑暗的不满,对美好自由的向往,令人尊重。这样借助美的载体对美进行具体解读,可以让学生用心体会美,使学生对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综上所述,美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特长,将美育渗透其中,并在教学内容、载体选择方面多下工夫,以拉近学生与美育的距离,使学生的审美有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军晖.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20(1).

[2]劉冰.基于美育思想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19(18).

[3]刘家强.浅析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周刊,2019(20).

作者:龙天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人文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写景抒情散文07-20

经典写景抒情散文07-04

名家写景抒情散文07-09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07-20

写景抒情散文中考07-20

写景抒情散文随笔04-11

写景的抒情散文范文06-18

写景抒情类散文范文06-18

写景抒情的散文范文06-18

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08-30

上一篇: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创新探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