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一直是基层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日益增加,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密度与仪器使用频率增加,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高效安全使用微生物实验室的资源,值得管理者思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高職院校旨在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和技术性人才,针对食品加工与安全来讲,必须确保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实验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是极其有必要的。当前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安全管理依然存在日常管理不规范、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现状出发,探讨分析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中相关食品类专业要培养食品专业性技术人才,在开展教育阶段,食品实验室属于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做好当前高职院校食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为培养食品专业类人才提供保障。当前高职院校中开设的食品实验室主要包括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以及感官评定3种实验室类型[1]。由于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对环境要求的条件更高,加上众多微生物难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清楚,很容易导致微生物实验室出现混乱,进而出现安全隐患。因此,只有加强对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视,才能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

1 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现状

高职院校在开设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时,涉及的主要课程通常包括食品微生物基础与检验技术、发酵技术以及食用菌生产技术等。在操作期间,教师会组织学生正确认识微生物并且掌握对微生物的辨别方法,涉及染色、培养、镜检以及筛选等过程[2]。多数学生在首次接触微生物实验室阶段,由于缺乏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自身不具备应有的保护意识,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在实际开展中,必须满足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营造出布局合理、运行效率高的食品微生物实验环境。

2 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明确的安全管理制度

结合实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在制订安全管理制度期间,存在制度不明确或者制度陈旧的状况。如果只是将传统实验室的制度延用下去,这种简单地照搬模式显然不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依据政策和原则的指导,依托食品学科本身的特征,构建起对应的管理条例。同时,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通常与设备管理等密切相关,在加强管理时需重视联系性,借助日常监督机制为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保障。

2.2 安全防护意识较为薄弱

在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内,通常会存在相关的化学危险品以及高温高压设备等。如果学生在操作中接触到致病微生物,还可能出现被传染性病原体侵袭的情况,这会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不强,对于消防或者用电的常识也没有重视起来。在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的背景下,很难对微生物实验室潜在的风险做出判断,进而导致学生面临安全风险。由于各种实验的种类不同,使用到的相关仪器设备、药品材料等也存在差异,在相对复杂性的操作下,也会增加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

2.3 日常使用与回收管理不严格

针对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来讲,在采购实验室所需的相关试剂时,如果只是随意购买,而不能清楚地掌握采购渠道及试剂来源,可能出现试剂做假的情况。在日常保管或者进行回收阶段,若相关试剂没有按照规范化的操作去进行存放,反而随意地放置到实验台中,就会影响到日常实验用具的选用和实验试剂的选择,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3]。此外,在实验操作完成后,通常会出现相关的“三废”类物质,对“三废”的正确处理也应当引起重视,防止因个人操作不当造成实验室环境的污染。如果将微生物实验操作后的垃圾视同生活垃圾一样处理,则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

2.4 安全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缺失

依据相关统计调查,实验室产生的安全事故大多数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通常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食品微生物实验进行阶段,如果师生没有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就不能够全面掌握有关知识,在实验期间很容易出现操作不当的情况。同时,现阶段在部分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中,还存在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实施的管理方法不规范、缺乏完善的管理技巧,都会给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带来严重的阻碍。

3 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应对策略

3.1 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的规范性

安全管理制度的制订需要从全局出发,树立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的目标,保证管理的全面性,使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针对具体的条例或者规则,要足够明确,使所有环节完成无缝对接,在日常实验开展期间做到有确切的制度可以遵循。具体执行阶段,可以采取学校、学院、实验室的三级管理要求,按照使用者必须负责的选择,及时签订相关协议书,保证各项工作和具体人员的责任足够清晰,为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创造条件[4]。

依据校内现行的管理制度,应当将实验室的具体责任划分和各项工作内容予以标示。例如,及时更新仪器设备规范化操作、实验室安全防护、安全培训和操作、实验人员的责任等制度。依据国家公布的相关条例,对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接触到的相关化学试剂以及“三废”等进行正确的处理。全面把控试剂的使用和流向,对实验设备或者试剂的使用要及时进行记录,最大程度上避免微生物病毒的传播和扩散,防止病毒性感染状况的发生。

3.2 加强监督提升隐患排查的意识

高职院校需要设立特定的安全监督小组,对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进行严格审查,按照定期检查的管理工作模式,对相关设备、水电线路、防护用具、化学试剂等全面排查,如果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当立刻采取措施,对现状进行整改和优化。针对微生物实验室涉及的相关准备间、培养间、接种间等,需要按照操作规范实施消毒和灭菌,保证在水电供应齐全的状态下,排毒通风管道能够正常运行,实验室中的操作台等设备满足防火与耐腐蚀的要求。

针对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来讲,通常会涉及生物样本,这些样本中可能存在致病菌,微生物的存在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在执行期间,不同菌种或者微生物样本应区别看待,重视其采购和贮存,按照微生物的等级分类标准,提前制订出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此外,为了保证能够及时应对突发性事件,需要做好预案计划,加强操作期间的个人防护,在行动中意识到可能面临的潜在性威胁。

3.3 科学管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由于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实训课堂通常要借助实验展开操作,面对工作量大和任务重的状况,必须要对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负责,管理人员要予以重视,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如果要开展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应当对实验环境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微生物实验室各种设备仪器能够正常运行,确保相关防护设施已经配备齐全。若是发现不符合安全管理规定的内容,应及时消除隐患。

对于实验室中使用到的器具或者材料,保证是从正规渠道购买而来,从申请到学院批准、再到学校采购要符合可供追溯的特点,确保对应的生产厂家具有相关合法资质。涉及的重要试剂还要采用双人双锁的管理模式,禁止将具有污染性或者毒性的物质随意摆放到实验人员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区域[5]。针对相关废弃物要贴上标签,将其送往指定地点进行统一处理,同时,整个过程中严格遵循专人负责的做法,避免实验垃圾造成更大的污染。

3.4 注重培訓加强安全事故预防

在开展培训期间,可以结合具体实验教学内容,让安全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进行协商,最终制定出规范性的授课计划。为了强化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可以组织相关交流会议,由学生探讨在微生物实验开展期间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结合具体实践过程加强预防性的培训。教师在日常教育期间,既要提醒学生掌握规范化的操作,也要告知学生认清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及时吸取相关经验教训,不断加强专业化的安全教育,提升防患意识。

实验人员作为微生物实验管理的主体,也会对管理水平带来直接影响,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满足日常授课需求,应当对实验人员进行规范化与系统性的培训[6]。根据微生物实验室的特征,其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系统安全、仪器使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想要加强对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就应当从事实出发,提升安全意识、了解设备正常使用的方法与原理、辨别致病菌污染垃圾随意处理的危害,最终深化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的防范技能。

4 结语

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由于实验项目相对烦琐和复杂,所以必须要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营。结合当前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安全意识缺乏、使用回收不严谨、安全教育和培训缺失等问题,要引起重视,采用健全管理制度、提升防患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培训等举措,保障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使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学。

参考文献

[1]崔谱,王北朝.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研究[J].农业教育研究,2019(1):37-39.

[2]王笛.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019(13):95-96.

[3]于丽静.对高职食品微生物检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9):134-135.

[4]刘荣,王磊,郑婷,等.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9,6(23):65-66.

[5]罗庆华,周良,刘昌敏,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智库时代,2019(11):89-90.

[6]李虞明.食品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9(27):56-57.

作者:赵畅 张丽 范淑玲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2:

浅议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摘 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一直是基层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日益增加,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密度与仪器使用频率增加,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高效安全使用微生物实验室的资源,值得管理者思考。结合多年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及管理经验,指出实行微生物人员管理制度,实验室规范的消毒与灭菌制度,落实好微生物菌种保藏及生物指示剂管理制度,废弃物管理制度可有效保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随着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微生物检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发布与实施[1],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日益繁重。但安全问题仍是工作中的重点[3]。由于微生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微生物实验室要接触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指示剂所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

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中,检验生产检品时的微生物感染预防问题;微生物培养物污染环境问题;微生物菌种安全保藏问题;生物指示剂保管问题;微生物废弃物处理问题等,是噬待实验室管理人员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及管理经验,认为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验室人员管理是基层微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

在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4]。只有保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对生物安全设备良好操作和使用,才能保证在检验生产检品时微生物感染预防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基层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工作。

1.1强化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识

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对新进人员也要进行相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实验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菌种保藏、生物指示剂保管与使用、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建立培训档案。全面提高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工作的认识水平。

2.规范的消毒与灭菌是保障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

基层实验室由于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检验工作,加之品种丰富,产生的微生物培养物也日以增多。因此必须对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进行灭菌处理,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处理,以达到对操作人员的保护,每次实验后,要按照实验室卫生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

2.1实验室消毒实验室空气消毒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另外每周安排进行一次臭氧杀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采用配制一定浓度的酸酚或碱酚消毒剂进行擦拭。

2.2生物安全柜消毒每次進行实验前后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四周及玻璃挡板内外侧等部位来消毒。

2.3仪器消毒制备菌液使用的移液枪、移液吸头、离心机等在使用前后都应进行消毒,灭菌。

2.4其他一般的实验器材采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消毒,实验人员每次使用后要消毒灭菌。实验后要及时对使用的实验台面和有关仪器设备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严禁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保持洁净气流不受干扰。

3.落实好微生物菌种保藏及生物指示剂管理制度

实验菌种是生产单位微生物检验部门的重要生产资源,故而它是细菌工作中不可缺少而又具有传染性的生物学因子。为了保证安全,对菌种必须妥善保存和保管。

生物指示剂作为产品工艺验证的实验用品,因含有耐热芽孢细菌,故其管理方法应与菌种管理一致。

4.实验室废弃物管理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切实安全的处理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种类,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从而保证对实验室感染和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5]。

由于生物实验室感染性废弃物属于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2]规范废弃物处置,防止感染发生。

4.1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1)实验过程中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应弃置于专用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容器。

(2)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感染性废弃物应放在硬质、防漏且耐高温高压的,有标识的专用容器中,对于产生的损伤性废物,应弃于耐扎容器内。

4.2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

在实验室内所有弃置的废弃物,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应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使其达到生物安全。其灭菌处理的效果要经过验证,废弃物应按规定统一存放、统一处理。

5结语

基层微生物实验室是检验部门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生产的药品提供质量的保证,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之后的物品处理中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条例,加强对菌种、生物指示剂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确保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障生产企业的顺利生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

[3] 季建军康英芳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 2005,12(1):6-7.

[4] 祈国明主编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2-118.

[5] 毕建军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置 [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6,30(4):394-397.

作者:韩孟媛 赵坤成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3:

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实验室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初探

摘 要: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是保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笔者从当前农业院校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入手,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式微生物实验室在实验内容、试剂与仪器、开放时间等方面的运行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模式;开放式实验室;以人为本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专业中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而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微生物实验技术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1]。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3]。由于办学规模及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设备老化、人均实验室使用面积偏小、仪器设备开放程度低等问题[4-5]。因此,适时调整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方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高校教育服务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1 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必要性

微生物学实验作为农业类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实验课,学校大部分理科类专业的学生都要选修该门课程,再加上高校大规模扩招,实验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室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实验室仅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对学生开放,导致本来就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一些对微生物学实验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不能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外实验室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统筹考虑和长远规划,各系建设的实验室归各系管理,各自为政,实验室相对封闭,功能单一,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实验室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承担的实验教学内容较传统、单一,不利于综合性研究性大实验的开设,不利于当前素质教育模式下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6]。针对当前农业院校微生物实验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尤显迫切和必要。

2 “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统筹发展”,全面促进现代开放式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同时,实验室的各种仪器、物品等的管理者——实验员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观念,把人的因素放在突出位置,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加强管理,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广泛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这本身就体现了由传统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并塑造和谐背景文化和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增强了组织之间的亲和力,使组织的每一位成员甘愿奉献,恪尽职守,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7]。

2.1 科学合理改革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为本 首先,实验教学内容、教材要适应人性化发展的需要,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中,除了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趣味性实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实验教学内容和理论教学的一一对应关系,突出夯实基础、能力创新和激发兴趣3方面的兼顾,减少各学科间重复性内容的安排。比如增加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室环境与人体表面微生物检测”,切实让学生体会到了微生物存在的广泛性——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以及科学洗手的必要性,强化了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而发酵工艺中增加的《苹果酒的酿制》和《酸奶制作》等,让学生体验了实验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其次,在实验的准备之初就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从源头懂得开展实验需要准备很多东西,诸如培养基的配制,斜面、固体平板的制备、灭菌,以及各种试剂的配制等,在熟悉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和药品的基础上,上课时能够游刃有余,学生对实验也能从头至尾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2 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和开放实验室

2.2.1 完善制度、保障安全、人性化管理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师生安全,是高校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坚持“以人为本、预防在先、安全第一”的基本原则,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管理体制,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制定《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定》、《微生物学实验操作守则》、《安徽农业大学无菌室管理办法》、《安徽农业大学实验专职人员职责》、《安全检查条例》和《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规范》等规章制度,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8]。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各項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维护正常的实验秩序和实验环境,养成勤俭节约习惯:不浪费水、电和实验物品;真正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在防止各种意外事故发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9]。

2.2.2 从常规处入手,在细节上“做文章”,使实验室的服务更加人性化 实验室管理要围绕服务于师生为中心进行,要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做到一切从有利于满足师生的需求出发。在药品的采购上,实验员要根据库存和下学期的课程表提前做好购置计划,更加节约地使用有限的经费;药品的存放则根据汉语拼音首字母排序放置,并且建立一个小型的计算机药品信息库,注明存放的位置和数量等信息,方便老师的查找与使用。实验室的所有仪器一律编号,旁边贴有简易说明书,并有该设备负责人的信息,更好地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实验台上准备的药品和试剂等都开列清单,方便教师指导值日生整理实验室,保障后续班级实验顺利进行。建立健全服务反馈信息卡,在老师和学生完成实验之后填写服务反馈信息表,并据此合理改良,提高服务质量;对反馈优良的实验管理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相互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师生满意度。

2.2.3 以人为本,全方位、全天候开放实验室 打破传统的“一刀切式”的培养模式,除了必选的基础性实验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和兴趣的不同,让他们自行选择不同层次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创建兴趣导向的实验学习小组,真正为提高学生能力创造条件。同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负责部分仪器设备尤其是一些大型精密仪器,如荧光显微镜、全自动发酵灌、气相色谱仪等原理的讲解和设备的使用,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仪器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同时,还能借助仪器完成有关研究型、创新型实验,这样既能充分发挥仪器的使用潜力,又能减少仪器的损坏,真正达到为培养人才、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的目的[10]。另外,在时间上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开放时间为早8∶00~晚22∶00,并配有轮班老师负责指导,而且实验室不仅对学生开放,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老师开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谐发展[11-12]。

3 结束语

微生物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至关重要[13],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关键[14],合理使用、开放实验室又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地改革探索,我校有限的3个微生物实验室,不仅满足了全校每年50多个班的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和30多个班的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需要,还为本科生毕业实习及部分老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基金研究等提供了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利用效率,促进了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增强了毕业生的微生物学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较多的学生在考研时选报微生物学专业,发挥了微生物学实验室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娟,屈长青,朱茂英,等.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9):230-232.

[2] 吴育廉. 搞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探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05(3):55-57.

[3] 易国顺,赵邦枝,李名家,等. 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70-173.

[4] 王鹏.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理想与现实的冲突[J]. 现代教育管理,2010,12(7):55-57.

[5] 常艳,赵海泉,蔡永萍. 农业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398-400.

[6] 劉丹,龚浩,付佑权,等. 农林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172-173.

[7] 龚心源.以人为本管理原则的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111-113.

[8] 廖庆敏.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9] 赵庆双,闻星火,李明. 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10] 李新社,陆步诗,王放银.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模式初探[J].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7):1073-1076.

[11] 牛攀新,王晓东. 改革管理模式 促进实验室建设[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9(3):68-69.

[12] 邓劼,彭礼坤,董恩刚. 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5):122-125.

[13] 陈莉欣,郭辉,秦昌明. 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8-190.

[14] 陈宪明. 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21-23.

(责编:陶学军)

作者:杨恩东 孙乐妮 何如海 张明 赵海全 陈晓琳

上一篇:语文课堂感悟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学教学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