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财会类论文

2022-04-16

按照高职课程体系“三大类”的划分,应用文写作无疑属于工具类课程,它与人文素质类课程、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课程以及其他工具类课程一道,共同培养着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高职教育中,无论将哪一门课程放到“职业化教学”的范畴内进行研究,都不能脱离当前乃至今后整个社会的就业趋势。据美国劳工部的一项研究报告分析,现在20岁的人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将变换工作6-7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如何写财会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如何写财会类论文 篇1:

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材和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随着会计成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高校经管类非财会专业均开设“会计学”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往往是根据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来选择非财会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忽视了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差异性需求,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文章以云南省昆明市本科院校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会计学”这门课程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选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教材;教学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3.107

1 引 言

1.1 研究的必要性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经管类专业的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已将近40种,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持续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是取得超常规发展,而会计学(又称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学、会计学原理等)课程在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也成为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我国关于“会计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材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会类专业,而对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方法的研究甚少,对“会计学”教材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另外,目前鲜有学者以云南省昆明市本科院校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研究其适用的“会计学”教材和适用的教学方法,所以无论是在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教材选用问题上,还是在其教学方法问题上,都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1.2 研究意义

近年来,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任务量,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文章研究云南省昆明市本科院校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适用教材的同时针对教材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提高云南省昆明市本科院校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教材和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减小经管类非财会专业学习“会计学”这门课程的难度,提高经管类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对财会专业学生和经管类非财会专业学生进行区别对待,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

(3)提高经管类非财会专业学生利用会计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建立对“会计”较高层次的认识。

2 云南省昆明市本科院校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材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材使用情况和存在問题

2.1.1 昆明市本科院校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材使用情况

笔者对昆明市本科院校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汇总,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1.2 云南省昆明市各本科院校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所有教材存在的问题

(1)云南省昆明市大部分本科院校对财会专业和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使用的“会计学”教材没有进行区分,满足不了多层次的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使用的“会计学”教材单一,没有与实训教材结合起来一起用。在讲授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时,应该结合实训教材一起用,这样经管类非财会专业学生才能更具体地掌握这些内容。

(3)“会计学”教材版本没有根据最新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更新。会计准则每年都会有所变化,有的年份变化还挺大,但是云南省昆明市某些本科院校“会计学”教材并没有根据变化内容选择更新最快的教材。

2.2 云南省昆明市各本科院校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配套做账和实践性。“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按照书面教材进行授课,过多注重理论的渗透,但是没有让学生系统地去演练做账过程。会计学专业学生之后会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来完善学习体系,然而非财会专业学生却止步于此,这会使得经管类非财会专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兴趣。

(2)缺少互动。授课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进度的一般安排为:教师针对基本内容以及做账环节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讲解,而由于课时量有限,一些与经管类非财会专业联系更紧密的财务报告分析等内容却一带而过。这样不合理的教学进度安排会导致学生对相关会计知识的掌握力度不够。

(4)过多地依赖“会计学”教材,没有联系现实,提出新的问题和看法来扩展学生的思维。对于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讲授会计学的知识的同时可以跟该专业的目前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扩散他们的思维。

(5)较少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目前“会计学”教学仍采用教材与习题相结合的方式,忽略了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缺乏灵活适用性,难以建立会计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 解决对策

3.1 使用内容更新较快的“会计学”教材

会计准则每年都会有所变化,有的年份变化还挺大,所以建议任课教师选用内容更新最快的“会计学”教材。

3.2 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目前“会计学”教材编排大同小异,而可以满足经管类非财会专业教学内容的教材在市场上甚少。据调查,不少学校会采用校内专业老师与外校专业老师合编的教材,适用于本校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此方法,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编写适用于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的“会计学”教材。根据非财会专业的特点,有所区分地编写教学内容,简化做账细节,增加财务报表的解读与分析等内容。但每个教师教学经验不同,所以在内容的编排和详细程度上应慎重,既要满足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的要求,也要考虑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况。

3.3 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基础

经管类非财会专业包括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许多专业,“会计学”都是这些经管类专业必须要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将要大部分从事的是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所以教师在教授这些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这门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的特点。另外,非财会专业的基础比财会类专业的差一点,所以在教授“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应放慢讲课速度,尽可能讲得详细些,并利用实际的案例帮助他们进行理解。

3.4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学习

①配套完整的做账材料。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真实的凭证、报表、账簿等实训材料,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学生边学边经历做账流程,这为学习分析会计数据和完整了解整个会计环节打下基础。②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授课中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创立“学生为主”的参与式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③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结合不同专业特色,学习案例分析。同时也要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

3.5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由于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安排上应该有所增加,平均课时量应达到54课时左右。教师在授课前预安排好各章节的授课时间和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分配。授课中不需要过于细致讲解会计核算的过程,可以适当加快前章节的进度,着重讲解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如何解读并利用会计信息得到有效信息。在理论与实践分配中,可以相对而言结合自己专业将实践分配时间更多一些,在实践中对理论加深理解。

4 結 论

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目的是能够掌握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对系统输入资料的把关、系统数据的处理等;而经管类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则为了更好地从事自身的专业工作,而不是为了从事会计专业工作。所以云南省昆明市各本科院校在选择“会计学”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应对财会专业和经管类非财会专业进行区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不同层次的财会专业人才和经管类非财会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千篇一律只会做账的账房先生。

参考文献:

[1]陈敏.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J].财会通讯,2009(6).

[2]秦海敏.会计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研究的探讨[J].财会月刊,2011(21).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唐媚媚(1986—),女,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唐媚媚

如何写财会类论文 篇2:

应用文写作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高职课程体系“三大类”的划分,应用文写作无疑属于工具类课程,它与人文素质类课程、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课程以及其他工具类课程一道,共同培养着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高职教育中,无论将哪一门课程放到“职业化教学”的范畴内进行研究,都不能脱离当前乃至今后整个社会的就业趋势。据美国劳工部的一项研究报告分析,现在20岁的人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将变换工作6-7次。据此,有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仅仅培养对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已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必须由单纯地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坚持职业定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这种以“职业”为重心的“扩展”和“统一”,正是本项目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中提到的“职业能力”,也是针对某一职业群而言的。从课程本身的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中通行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教学内容的泛化导致了职业特征的淡化,二是教学方法上至今未能跳出“格式加例文”的窠臼。前者因缺乏职业的针对性而直接影响着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后者因简单地用“例文”印证“格式”,学生只能在思维缺席的情景中被动地接受,这种状态下培养的写作能力缺乏稳定性,写作思维也缺乏应变性。这两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不利于创造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暴露了我们对高职高专教育特殊性的认识还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思维惯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立足本体,尽早走出个性化、职业化教学的路子预示着一个努力的方向。这样,对现行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就关系到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课更好地面向并适应社会变化和职业需求,更好地培养职业工作能力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中“专用”与“通用”的界定

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选定,首要工作就是确定哪些文体种类应该纳入教学范围,文体种类确定了,其他教学内容(如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自然就包含在其中。笼统地看,应用文种类庞杂,其应用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所有职业或行业。但是,在教学中,当我们对应用文进行分类时,某些“文类”的职业倾向便显现出来。这是因为,其一,有些分类本身是以职业为划分标准的(如财经文书、司法文书、工商行政管理文书等),这恰恰说明应用文写作与职业工作的密不可分;其二,有些分类尽管不是明确地以职业为划分标准,但由于某些文类实事上主要限于某些行业或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使用(如行政公文、科技应用文等),因而不管从什么角度上进行划分,这种与生俱来的职业特性总是不会消失。但是也应看到,应用文跨职业,行业使用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的,如各种事务文书(计划、调查报告、简报、总结)、规章文书(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细则、制度等等)以及一些日常应用文(如启事、条据、介绍信等等)。即使在以职业为划分标准的财经文书和司法文书中,这种跨职业/行业使用的现象也时常可见,如合同、诉讼状等。这说明,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文体选择)的划定可以考虑两个层面:一是专用型应用文,即仅在某一职业、行业或一定领域内使用的文体;二是通用型应用文,即跨职业,行业使用的文体。专用型应用文自然与职业工作密切相关,而通用型应用文由于职业特征边缘模糊,因而在选择时必须考虑与职业能力是否相关,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进一步说,尽管应用文的“通用”性非常普遍,尽管应用文中也大量存在着“专用”型文种(如资产评估报告、审计报告、工程设计说明书、判决书等等),但作为教学内容,确认一类应用文是“专用”还是“通用”,其最终依据只能是使用者所从事的职业群或行业领域,其当下的依据自然是学生所学专业及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及其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根本依据,有两个基本的原因:其一是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是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在文类的选择上不可能随意,必须服务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应用文的社会作用。应用文是用来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或行业挂钩,因而无论是“通用型”还是“专用型”应用文教学,都必须围绕学习者将来能够有效解决特定的工作问题来决定取舍,这与专业培养目标也是相一致的。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无疑应是专用型应用文与通用型应用文的结合,惟其“专用”,才能与将来的职业工作有效对接;惟其“通用”,才能满足职业变换的需要。但在坚持这种“两点论”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论”,即以“专用”为重点,要求有全方位的讲解与训练;以“通用”为储备,只做一般的讲解或介绍,而不是简单的“专用加通用”。同时还应明确,“重点”有时并不表现为选人的文体种类的多少。试以两个专业为例,说明“专用”与“通用”的组合:

(一)商务管理专业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投资经济和商务管理知识,为企业进行市场调查,提供投资方向决策咨询意见和能够进行商务管理的应用型、符合型人才。

其岗位能力中包括“文字应用与表达”能力。围绕上述培养目标,结合岗位工作要求和教学时数(34学时),其教学内容的组合情况是:专用型应用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决策方案、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合同书、商业服务承诺书等。通用型应用文——报告、计划、总结、商务信函、礼仪文书等。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及一般设计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技术岗位所要求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操作的技能性人才。其基本技能中包括:了解建筑工程的法律法规知识和招投标的全过程及操作实务。围绕上述培养目标,结合岗位工作要求和教学时数(34学时),其教学内容的组合情况是:专用型应用文——工程合同、招投标书、项目建议书、房地产市场营销文书、工程设计说明书、工程项目设计文本编制等。通用型应用文:计划、总结、市场调查报告、毕业论文、述职报告、合同、协议书等。上述组合只是一种教学重点的取向,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内容是归在文体大类中的,例如,上述各文种分别可归入事务文书、行政公文、经济文书、商务文书、工程类文书等文类中。以“文类”为模块,可以为各专业教学根据需要自行组合提供方便。

二、教学原则中“实用”与“够用”的整合

教学内容作为教学基本任务,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就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而言,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应该遵循“实用”和“够用”

两项基本原则。这也是科学划定教学内容的一种延续。

(一)“实用”的原则

总体上看,应用文都具有实用的特征,但一结合具体的职业/行业,这种“实用”就有了特定的内涵。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一种体式的应用文是否实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体式在本职业/行业中是否常用,取决于能否解决具体岗位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具体问题。行政公文对于党政机关管理人员和文秘人员来说是常用的,也是实用的,但这仅仅是一种泛指,因为对于基层行政工作人员来说,命令、决定、指示等公文文种的写作机率几乎为零。刑事/民事判决书、无效经济合同确认书等文书对于法官、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来说,是常用的,也是实用的,但对于不属于同一职业群的人士来说,只要无缘进入司法、工商管理行业,恐怕一生都与“写作”无缘。以务实的眼光看,无论是“本行”中的不常用。还是“隔行”中的不常用,都应在剔除之列。但是这样做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其一,所谓“常用”,毕竟是一种“当下”状态,以发展(职业变动)的眼光看,“常用”显然不是凝固的,在某一职业领域中常用,换种职业可能就不常用;其二,以“实用”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恐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悖。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本身是为一定的职业场景做准备的,不能因为将来可能出现职业变动而把职业教育办成“万金油”式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目标,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实现的,不能企望把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过程压缩为通过两三年的学校教育来完成。如果一个人连本专业工作都做不好,“全面发展”也就没有了基础。从微观的角度说。职业变动的最大可能性是在同一职业群中,因此,将“常用”的外延适当放宽,比较现实的选择只能首先考虑该职业群,否则,这个外延就会无限扩大。基于此,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原则的应用,就应该以职业岗位为中心,以专业大类为“接口设计”。例如,财经专业作为一个大类,可具体分为商务、财会、企业经营管理等具体专业。对于商务专业,其重点内容应是商务信函、商业广告、合同、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文种,其他经济文书辅之;对于财会专业,教学内容则应以预算报告、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等文种为主干,其他经济文书辅之;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应以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方案、协议书等文种为主,其他经济文书辅之。对于一些“小类”专业,其教学内容的外延可以向相近的专业大类靠拢或合并,如城市管理与监察专业的应用文可向行政管理专业靠拢,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文可以并人经济类专业。

(二)“够用”的原则

“够用”不是简单的量的压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优选,是一种面对现实的阶段性、边际性策略。一方面,教学内容是否“够用”总是相对的,不能企望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东西都能随着专业知识的更新或职业岗位的变换而永远管用。对高职学生而言,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够用,只能以当下的从业状态为静态参照,不能做动态的无限延伸。同时,“够用”是以“实用”为基础的,如果不实用,肯定不够用。但是,“实用”本身变数较多,单纯从实用角度,不联系职业工作的“常用”,教学内容就容易“超载”,这是有限的课时所不允许的。“够用”与“常用”是相联系的,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够用”,往往也指在职业工作中常用。只有满足了“常用”。才能从大局上保证“够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够用”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标准,因而常常导致不同教学主体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又由于“够用”往往与“常用”挂钩,因而容易出现惟恐遗漏而处处患得患失的情况,结果仍然是越选越多,教学重点被淹没于“处处是重点”的汪洋大海之中。因此必须明确,“够用”本身又是一种对“实用”的限制或排除,也是排除之后的结果。在坚持“够用”原则时,最终仍然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出发点,必须与职业场景中的“实用”结合起来,不能凭教师的个人喜好,更不能凭想当然。否则,要么会出现以“够用”为借口而任意删削自己不喜欢或不熟悉的内容,从而导致“必需”内容的缺失;要么会出现以“不够用”为托辞而随意充塞不必要的内容,从而导致蜻蜓点水,造成实际的不够用。

三、教学平台中“知行合一”的倚重与契合

从普遍的情况看,通行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多由“基础知识”和“文体写作”两部分构成。表面上,这种通行的体例在内容构成上似乎已经体现了写作的“知行合一”特征。但实际上,由于“文体写作”部分大都被诸如文体概念、作用、特点、种类、结构、写作要求等“知”的形态的东西所挤占,“行”的内容少得可怜,在有限的课时内更是显得无足轻重。这样,教学的结果容易导致学生还没动手。脑子里就先灌了一大堆条条框框,动手时反而手足无措;“知”与“行”一开始就严重失衡,到头来不仅不会“行”,就连“知”的东西也得不到巩固。写作课是一门技能课,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写出合格的文章。如果仅仅让学生弄明白写作“是什么”、“为什么”而不知道“如何做”,那么这门课的性质就没有被体现出来。当然,写作这门技能课不能没有“知识”的成分,否则就不是“知行合一”。问题是,所谓“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加操作”,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里至少应弄清三个问题:第一,写作作为一门课程,“知”与“行”的比例虽然都应各占一定比重,但一定要体现出写作的“术”性特征,因为就写作教学来说,“知”是条件,“行”是结果,具备了“条件”而得不出“结果”,这门课的教学就算失败了。第二,尽管“知”是条件,但这个“知”毕竟包括了理论知识形态和技术知识形态两个方面,写作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应该以技术知识为主。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就认为技术知识是新型社会的“新的财富”,但是这一观点长期以来被我们忽略了,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必须重新强调这一点。第三,教学中究竟是由“知”入“行”,还是在“行”中悟“知”再到更高层次的“行”,都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来酌定。在学制较短、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在培养对象直接面向操作的教育目标下,后一条路子应该是比较现实的。写作的操作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运用的过程。如果真正把操作摆在写作教学的中心位置,那么,写作课的“重头戏”应该是传授写作技术,而不是单纯地灌输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但实事上,目前各种版本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大都沿袭着传统的体例,即以文体知识为教学平台,希望通过文体知识的传授达到“会写”的目的。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来说,这种由“知”人“行”的教学思路是否合理,还需大量搜集相关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案例再行判断,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制、学时和培养目标,似乎都没有给这种教学思路留下多大的空间。直接面向操作是高职教育的一大整体优势,写作课不能在这一点拖后腿。因此,应该采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方式,把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系统的主体部分直接置于“写作技术”的平台上。

在“技术”平台上设定教学内容,首先面临着两个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是否要彻底替换原有的以文体为教学平台的做法;二是究竟应该设定哪些内容。

应用文的写作究竟采用什么体式,是由写作目的(即要解决的问题)来决定的,因而以文体为教学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可直接面对写作目的。但由于现行的文体教学过多地倾心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中以“文体知识”代替“文体写作”,因此从大局上看仍是一种知识平台。以“技术”平台替换“文体”平台,从应用文的特点和应用文写作学习的规律出发,可以保留其体式框架,把体式仅仅看作“技术”的载体,在实质内容上贯穿“写作技术”。

应用文的写作技术应该从两个向度上展开:一是横向的写作技术,包括写作模式、写作程序、写作技法、写作规则;二是纵向的写作技术,包括摄取技术、运思技术、表达技术、改稿技术。这里,横向的写作技术主要可以从静态的文本(例文)分析中去领会,纵向的写作技术则主要通过动态的练笔行为过程中习得。从高职高专的教学实际考虑,这些内容应放在文体中来讲,也就是说,某一文体涉及到什么技术,则重点讲解和训练什么技术,没有必要追求其系统性。

宋园园,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副教授。

作者:宋园园

如何写财会类论文 篇3:

对财会员职业生涯管理的探讨

摘要:为了财会员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开展财会员职业生涯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财会员保障体系,将培训工作与职业发展有效融合,关注财会员职业生存状态,制定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战略目标且保证能够实施,处理好各个阶段的规划,就能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关键词:财会员;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

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 Hall)认为职业生涯管理是个人对与工作相关的整个人生历程,进行职业生涯目标与战略的开发、实施以及监督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能够协调雇员的行为(包括进入、融入、离开),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

一、为什么要开展财会员职业生涯管理工作

在金融业日新月异的竞争中,提高服务品质离不开优秀财会员资源。职业生涯管理是实现财会员和企事业单位双赢的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分为财会员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的职业生涯管理。通过企事业单位职业生涯管理系统可以达到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需求与财会员个人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合理地指导财会员职业兴趣的开发和他们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方向,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企业氛围。

二、如何理解财会员职业生涯管理

1.从财会员个人方面来认识职业生涯管理

财会员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准确认识自我,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

(1)避免对职业期望值过高。媒体对于财会员职业的错误

渲染,以及身边的以讹传讹,使得财会员特别是新财会员对所从事的职业往往持有过分的、不现实的期望。这些所谓的高期望与现实中辛苦的工作有很大差距,容易导致财会员个人产生不满、郁闷、失望等情绪,甚至造成对工作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2)有利于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角色匹配。选择财会员这个

职业,同时就要付出巨大潜在的成本,承受一系列的冲突:时间上的冲突、情绪紧张导致的压力冲突和行为转换造成的角色冲突。

财会员工作时产生的紧张状态会影响到担任家庭角色的状态,反之亦然。工作压力产生的易怒、疲劳、沮丧、冷漠等在角色转化时很容易带到其他角色中,造成行为转换后的角色冲突。这些冲突,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日积月累的压力会影响工作以及生活品质,甚至会破坏婚姻或家庭。良好的职业计划和职业管理能考虑职业生活同个人追求、家庭目标等其他生活目标的平衡,避免顾此失彼、两面为难的困境。

2.从企事业单位角度来了解财会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企事业单位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事业单位借助职业生涯管理系统帮助财会员确定个人在本单位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帮助财会员的职业发展,提高本单位的人力资源质量,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以求本单位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本单位目标。

(1)企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财会员。企事业单位

选拔财会员开始于有效社会化的招聘、甄选,企事业单位要做的是发现符合本单位发展需要的财会员。某企业的老总就对笔者表示,她选财会员不会首先挑最漂亮的。她觉得这样的员工有天生的优越感,甚至感觉被人捧着,服务态度未必能够让人满意。笔者也见到过一些态度恶劣的财会员,仿佛为客人服务损害了他男性的尊严。据我国一项调研资料表明,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员工招聘中强调本单位关心财会员的职业发展前途,也须避免过度地推销自己,防止求职者和新财会员对本单位抱有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期望。一个企事业单位了解求职者和新财会员对职业需求的感受,就更容易实现本单位和员工的双赢。

(2)企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对财会员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企事业单位要留住人才仅靠工资、福利已经不够了,最能吸引员工的是稳定发展的机会、接受培训以获得职业能力的提高。企事业单位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使财会员了解自己所在单位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设计自己的个人目标;同时,单位帮助财会员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将财会员的个人需要、兴趣、特点及发展目标和本单位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提高财会员的满意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要求,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在逐渐吸收聘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的财会员,依据“平等就业机会”原则,企事业单位要形成一种公平的评价标准,来判断财会员的业绩和晋升。

三、怎样做好财会员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对企事业单位本身和财会员个人发展都很有必要,所以要做好财会员职业生涯管理,也应从企事业单位和财会员个人两个方面来努力。

1.企事业单位做好财会员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

(1)企事业单位层面要重视财会员的发展。企事业单位高

管和人力资源部是做好职业生涯管理的坚强后盾,他们的意志影响着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氛围和人力资源战略发展方向。企事业单位应有相关的功能小组,制定财会员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帮助财会员计划好和管理好她们的职业生涯,对其发展道路进行指导和监督。

(2)建立和完善财会员保障体系。职业生涯管理是人力资

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招聘时企事业单位一定要把财会员职位的特点、要求和发展方向等明确地告诉应聘者,根据应聘者的学识、态度、性格、兴趣、职业价值观和所喜欢的生活方式来选拔符合单位发展需要的财会员,做到人职匹配。

财会员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无法很容易地照顾家庭,特别是结了婚的财会员,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工作角色跟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如果企事业单位不能帮助解决困难,取得工作角色和家庭责任两者之间的平衡,那么企事业单位就不可能充分利用财会员的人力资源。

企业应用完善的保障体系对财会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吸引越来越多的经验丰富的“高龄”财会员留在岗位上。

(3)将财会员的培训工作跟职业发展有效融合。财会员的

发展要和职业培训同步。一些财会员在培训后能力提高,会跳槽另觅高就,或辞职另谋出路。企事业单位要使财会员培训后不会流动而是稳定,关键是把培训与企事业单位发展和财会员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找到两者发展需求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企事业单位在做培训前不仅要满足对方的要求,还要帮助财会员做好自我评价,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4)关注财会员职业生存状态。财会员的职业状态分为下列几类:积极向上型:应当看到,这类人员是财会队伍中主流,也是企事业单位可依靠的事业支柱。这类人员以更高的职位作为直接奋斗目标,属于管理锚。春风得意型:此类财会员在事业上一帆风顺,加之上级领导的赏识,比较适应各类规则、环境,事业上进步较快。郁闷型:盲目从事此职业,工作之余不停地抱怨工作累、待遇不高等,却不愿意离开职业的所谓光环。此类财会员由于对工作本身没有出于内心的喜好,即使工作卖力、程序规范,也不能够发挥个人的特长,属于郁闷型。这部分财会员看重职业与收入稳定,满足于安稳的生活,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属于安全锚。好高骛远型:以职业为跳板,利用人们对此职业的误解、盲目追捧和崇拜,追求安逸、舒适的未来的生活。此类人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财会员个人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

(1)对职业生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看看各地那些招录财

会员的热闹场面。那些排队报名的,大多是喜欢这个名号,有几个是真正喜欢这份辛苦职业的?有些人选择了财会员这个职业,只是觉得很风光,或是遵从父母之命,又或是基于“我也应该这样”的概念,惟独缺少了对财会员这个职业的深入认识。上班也只是按照师傅教的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也不去思考自己从事这个工作达到了怎样的满意度,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所希望的生活方式相一致的问题。实现着他人觉得适宜的目标,却忽略了自己期望的目标,不断牺牲自己去取悦别人的做法将毁灭自己的健全发展,这样怎么能做好自己职业生涯管理,怎么能够取得成功或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呢?

(2)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职业生涯战略目标。财会员依据战

略发展计划,结合财会员岗位说明书,了解目前工作岗位上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及时发现与目前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之间的差距,针对自身劣势,制定出自我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时间安排。要保证制定的战略目标能够顺利实施下去,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时地反馈自己的职业生涯管理并使之更加科学化。

(3)财会员要重视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平衡问题。财会

员要深刻理解工作跟生活的相互作用,并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否则,生活的现实可能会和人们工作的期望相矛盾,感觉自己被置于许多冲突的情境中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4)处理好各个阶段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时间的长

短来分类,可分为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四种类型。由于职业定位的异化,财会职业年龄已严重缩短,财会员的职业规划似乎更多是短期规划,三五年混个会计,再往后就看运气了。运气好,可以留下来做个教员、督察员,以后也可以在单位转岗、长远发展;运气不好,早晚还是要离开单位。

走上岗位,正处于职业黄金时期,可谓确立了初步的职业规划。当然根据情况,也会做出一些调整。如果尝试尚可,则进入稳定阶段。在稳定阶段,财会员已定下了较为坚定的职业目标,并制订更为明确的职业计划来确定自己晋升的潜力、工作调换的必要性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进行培训、充电、弥补等。在40岁前后,部分财会员可能进入中期职业危机阶段,包括回头对过去的规划重新评价、重新务实规划等。为了防止危机,财会员必须在稳定阶段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自身的学习,可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如外语、写作、艺术等,选取轻松上手的专业方向;网络、函授等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及电大、自考等开放教育,都是不错的途径,安排恰当的话完全不影响工作。能够进入中年阶段、维持阶段的财会员是少数。许多人也是很简单地进入了维持阶段。在这一职业的后期阶段,资深财会员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进取心可能减弱,但也有例外。

四、小结

财会员职业生涯管理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公司发展的需要,是财会员个人利益和企事业单位利益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持续的、适应性的过程。企事业单位要处理好财会员个性管理与公司内共同文化的冲撞,将财会员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成功与本企事业单位职业生涯管理的成功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两者各自的最大满意度,实现两者所期望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意识的增强,展现自我风采包括形象风采的平台越来越多,财会员的职业被异化的展示功能将减少,一些高校盲目设立的财会专业也必将受到市场调节。财会员本身较低的从业门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必将还财会职业以本色。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职业权利的体现,财会员将来可以成为一份准终生职业。

参考文献:

[1] 曹振杰.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 杰弗里·H·格林豪斯.职业生涯管理(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陈丁和

上一篇:电力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化学实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