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19

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论文 篇1:

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中的应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安全成才与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兴盛与繁荣,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安全问题,199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另外,在《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高等教育法》中,也都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2004年教育部就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正常教学内容,许多学校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

随着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时候,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比如,很多课程的安排结合相关的节日,如“安全日”“环境日” 、“消防日”等进行报告式的讲授,未能普及所有学生;学生虽然知道安全知识对自己很重要,但由于大班教学,考核简单,容易使学生产生无所谓的学习态度,要么逃课,要么在课堂上做别的事情;在课程教师的选择上,有的学校由保卫部门的人员担任,有的安排学生辅导员担任,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是一门系统的课程,包含了国家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诸多内容,有的教师只接触过其中某个章节的研究,便要担当起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自然无法较好掌握所有课程内容,老师没吃透,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自然味同嚼蜡。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讨论式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提供了师生集体研究探索问题的条件和环境,在安全教育这个广阔的知识海洋里,能利用集体的智慧接触到更多的领域。

一、 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和优点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讨论式教学法是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师生共设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师生间、学生间讨论答辩的方式,进行多向性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优点

通过课堂讨论,面对面的交换信息、想法与意见,促使信息多向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接受知识和深入理解的机会,发扬了教学民主。一场良好的讨论中,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同学们的观点作出反应,提高评价自己和同学论证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活跃学生思想。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

(一)精心设计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讨论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同学们对很多内容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甚至有的同学曾经亲身经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难以激起和诱发探究的欲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欲望和积极性,使讨论成功,精心选择一个与同学们密切相关且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十分必要。可以针对学生的共同经历,也可以是一个热门事件。在是非的十字路口,将学生置于既有话可说,又能各抒己见的状态,这样才能展开一场真正的讨论。当然,教师应该在讨论之前指导学生进行课本的预习以及相关资料的阅读和收集,这是进行讨论的基础。

(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整场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简要的记录,记录讨论中的主要观点,以备总结之用,可以把当天讨论的问题或内容写在黑板上,学生可以了解讨论的进展,如果讨论偏离了主题,可以提醒同学们好像已经离题了,让大家重新回到主题上去,同时还要防止讨论变成激烈的争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三)讨论准备结束

教师可以这样来宣布讨论的结束:“在我们总结这些观点之前,最后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然后进行小结,即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讨论的小结应该让学生明白整个讨论的过程,强调2-3个主要内容。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进行辩证的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同时要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研究。对于在讨论中发言的同学,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因为这对进行下一场讨论学生的发言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但讨论式教学法并不适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所有环节,而且相同的教学内容会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因此,最好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消防安全和自护自救等环节应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同学们不仅“知”,而且“会”,从而达到该门课程的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媛,蔡明.教学方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49.

[2]郭凤安.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宋传文,牛进社.大学生安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4]巴巴拉·格罗斯·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银宁

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论文 篇2:

“全要素”视域下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文章基于“全要素”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的影响要素,从社会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出发,针对高校在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办法不想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以及“运动式”“被动式”或者“一阵风式”的开展安全教育等问题,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促使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有机统一,进而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全要素;长效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毛入学率已由1998年的9.8%扩大至2020年的54.4%,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4183万人[1],外加社会、校园环境的日益复杂以及网络时代的冲击,高校安全问题频发,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与管理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特点,如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管理更加社会化、学生结构更加复杂化、生活空间更加扩展化、交流领域更加扩宽化等,但学生一直处于半封闭的校园环境中,普遍存在安全意识与法治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等问题,这给高校的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和教育部第12号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均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因此,高等院校做好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院校的法定义务。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已由传统的防火防盗、交通安全转变为新型的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即使同类安全在新时期也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如财产安全中诈骗的主要形式已由过去线下消费诈骗转变为隐蔽性更强的线上金融诈骗、裸聊诈骗、网购诈骗等,诈骗的金额也更高、更大。本文对高校安全教育中的相关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国家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卫生与安全、校园活动与安全、心理健康与安全等。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前提,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社会环境层面、教育主体层面、教育对象层面、教育形式层面以及教育内容层面详细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社会环境层面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巨大冲击,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因素、高校的半社会化以及科技内生的负面作用致使当代大学生周围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如西方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浸染当代大学生,致使当代大学生为了金钱、享乐等铤而走险,甚至不惜泄露国家机密[2];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犯罪的手段更加多樣化,获取信息便利的同时,相关黑暗的负面信息对当代大学生浸染的概率也在增加,致使“现实版死亡游戏”“高科技诈骗”等情况时有发生[3]。

(二)教育主体层面

1. 教育主体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高校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部分高校未把安全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的教育范畴,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学习也未纳入德育和智育的评价范畴,安全教育无明确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高校对安全教育管理实施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缺乏过程监督和阶段考核。

2. 安全教育实施的主体单一,职责不清

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职责在相关履职条款中缺少明晰要求,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仍以辅导员为主、保卫人员为辅,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安全教育职责无具体体现[4-5]。

3. 安全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安全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得不到保证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主要力量,缺乏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培训,专业知识不足,且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繁多,精力难以保证,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缺乏人员保证。

4. 安全教育缺乏计划性、创新性,重管理、轻教育

部分高校单一地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学生难以认同和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同时高校在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老办法不想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以及“运动式”“被动式”或者“一阵风式”地开展安全教育等问题。

(三)教育对象层面

1. 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心理问题频发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以“00后”为主,相比于“80后”和“90后”大学生,“00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极大富裕、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且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的“万事包办”和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致使当代大学生缺乏挫折教育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容易走极端路线,如高校频发的自杀事件、马加爵事件等。据统计,全国高校大学生近28%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10%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6]。

2. 当代大学生对安全教育重视不足

受高校评奖评优评价体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忽略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往往以“应付式”的态度完成学校关于安全知识学习的相关要求,忽视了对自身安全素质的提升,缺乏安全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3. 部分大学生对安全问题抱有“侥幸心理”

部分大学生抱有相关问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心理,别人被骗或者发生安全事故时,总认为其太傻、太倒霉,高估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或者认为相关安全知识待需要时再学习等。

4. 当代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

“00后”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社会认知和应对能力跟不上高校的快速社会化发展,也致使各种安全问题频发。

(四)教育形式层面

新时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其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理性化的处世哲学、务实化的人生理想等群体特点对高校安全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1. 传统的安全教育管理模式与新时代大学生追求“平等、开放、互动”的教育管理模式相冲突

相比于“80后”和“90后”,“00后”生活在物质极大富裕、互联网极大发展的时代,父母整体文化水平较高,父母和“00后”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棍棒式教育”或者“师徒式教育”,而是一种“平等、开放、互动的亲子关系”,因此,学生在校接受学校安全教育时也更强调平等、开放和互动的氛围,而不是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命令式”教育。

2. 传统的“说教式”的单一安全教育管理模式与学生多样化的知识学习渠道相冲突

作为完全成长在21世纪的一代,作为“数媒土著”,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均有深厚的互联网印记,其学习方式除常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外,还有各种互联网学习、课外辅导机构等,学习方式不拘泥于课本学习、说教式学习,而是更喜欢实践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网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3. 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

在本文进行的安全教育管理相关统计中,98.2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相关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教育,仅8.71%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消防演练等实践安全教育。

(五)教育内容层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大学生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发展,现阶段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正在不断由以传统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为主转变为以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心理安全为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部分高校在安全教育内容设置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1. 安全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内容空洞陈旧,部分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往往泛泛而谈,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防火、防盗上,对新型的、非传统的安全教育涉猎较少;2. 安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具有滞后性。部分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安全教育的内容往往根据上级的文件要求或者近期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设置,常常“运动式”“被动式”或者“一阵风式”地开展安全教育,出现相关安全问题时才去教育相关知识,安全教育的内容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预判性;3. 安全教育内容相互割裂:高校在开展相关安全教育时,往往主讲某一类安全,或者不同类安全分别讲述,缺少对不同类别安全之间区别和关联的讲解,导致内容割裂,影响讲授效果。

三、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措施

围绕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时期、重点形式,在学生成长的各环节、各阶段,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出发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促使在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凝聚安全教育管理主体、完善安全教育、评价机制

安全是高校稳定發展的基石,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各级领导应提升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针对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凝聚多方力量,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班导师、专业课教师、学校保卫、后勤、学生会、班级骨干等工作人员结合各自的工作内容,制订相应的学期或学年安全教育计划,促使安全教育全员参与,不断壮大安全教育的队伍,不断提升安全教育的合力,促使安全教育多向共进,全面开花,促使学生处处受教育、时时受影响[7-8]。

高校应提升安全教育主体的专业性,保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针对辅导员、后勤保卫人员、研究生导师、班导师、专业课教师等安全教育主体人员,定期举办安全知识培训班、研讨会等,不断丰富其安全知识,不断提升安全教育的专业性,进而保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对学院或者教师的考核范畴,不断加强对安全教育主体的过程监督和阶段考核。学工部牵头,联合教务处、保卫处、后勤等相关部门,制订各岗位的安全教育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书、考核标准、奖励标准等,不断细化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 加强过程监督和阶段考核,不断激发安全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安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安全教育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

(二)创新安全教育管理形式,提升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利用网络技术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动态化以及主动占领网络安全教育阵地对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对安全教学模式、内容等进行重新建构,主动占领网络安全教育阵地,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微信、微博、钉钉等平台进行相关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接触频数。

加强网格化管理,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充分发挥班长、团支部书记、生活委员、心理委员等相关班委的主观能动性,分级、分层建立网络和网格,构建学校—学院—年级、专业—班级的四级网络和学院—年级—班级—宿舍的四级网格,明确各网格的责任人、职责任务等,实现层层监管,确保各责任区监管全覆盖,对相关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构建学生安全问题自愿报告系统,畅通安全信息收集渠道。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自愿报告系统可收藏隐藏在事故背后的安全隐患以及通过常规手段不容易及时发现的安全隐患,如隐蔽性较强的学生心理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防患于未然,真正把安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构建创新联动安全教育模式。传统的安全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应积极联络校外安全教育资源,建立安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安全的重要性,如走进消防局感受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走进法院感受法制的威严、走进戒毒所感受毒品的危害等。

(三)聚焦重点时期、重点问题,强化安全教育

以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瞄准重点时期,有针对性地制订安全教育管理计划。梳理开学季、求职季、毕业季、考试季、外出实习实践、国家重大活动、季节交替、节假日等重点时期的相关安全问题,针对重点时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如求职季重点开展就业安全教育、考试季重点做好心理困难和学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外出实习实践重点做好交通安全和防盗防骗等。

聚焦重点问题,进行重点教育。如针对学生自杀、实验室爆炸、宿舍火灾、投毒、马加爵事件等,加强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针对学生心理问题频发、抗挫折能力不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适应教育、压力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瞄准重点时期、聚焦重点问题,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和“全要素”相关理论,创新教育管理形式,构建涵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育人体系是高校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关键,也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周水平,万江文,郭要平,等.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53-155.

[2] 朱卫国,潘彬. 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15(05):65-67.

[3] 刘星言. 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 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6.

[4] 薛金侠. 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其培养路径探析[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5] 杨国志. 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管理问题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20(26):128-130.

[6] 王海建. 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18(08):17-18.

[7] 刘若华,姚勇,覃文庆. 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3):4-6.

[8] 梁伟,马俊,梅旭成.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J]. 德育论衡,2020(02):36-38.

(荐稿人:李宏宇,中国民航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赵翔宇 陈九丽 杨俊杰

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探索

[摘要]通过对目前高校采取的安全教育方式的剖析,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性:一方教育、三方收益,针对当前安全教育的缺失,总结了安全教育体系的“目标、课程、保障和管理”四个要素,重点强调当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建立的要点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不仅是校园思想政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高校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谐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信息化、智能化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不断的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办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源的多元化,大学校园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颠覆性变化。高校大学生产生了更多、更复杂的安全问题,面临的安全教育形势越来越严峻。进一步梳理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体系不够科学、不够全面,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化、全方位、高效性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建立是高校安全问题的前提和保障,进而能够提升大学生应对突发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积极开展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研究,特别是新形势下安全教育体系研究和建立,对增强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积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促进新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目前高校采取的安全教育方式

目前多数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尚未系统化、制度化。普遍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只是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学工处、各二级学院、团委、保卫处、宣传部等各部门都可以开展,由哪部门组织、什么时间组织、如何组织开展缺乏整体制度设计和顶层规划。现阶段安全教育的方式开展并不系统,通常是在新生入校后、节假日前后出行游玩、毕业生离校就业前、重要安全教育日等时间节点上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主要有在线下以安全主题班会,宣传栏、横幅、海报,发放安全宣传单、宣传册,开展主题安全讲座;在线上主要通过校园网、微信、QQ等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宣传,进行碎片化的安全教育。从现行的安全教育方式来看,安全教育缺乏系统化、制度化、体系化,缺乏实效性和持久性。

二、构筑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以我校为例,目前大学生中的“00后”通常涉世不深、思想单纯,在身心受伤时往往不知所措,特别是脱离家长,进入大学校园生活或者进行社会兼职时适应性欠缺,他们对社会复杂现象的判断能力还很不足,对安全问题的认知能力较差,以致网络诈骗、传销、网贷等低级错误频有发生。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身心安全与健康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和今后在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更是高校安全之本。只有做到保障基本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们在学校的一切学习活动才会有意义。

安全是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和高校稳定顺利发展的前提。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安全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早日形成正确的安全观,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国民的平均安全意识水平,最终提高新时代下全社会的安全水平。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不仅可以系统弥补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失,同时还能够适应高校安全形势的发展,有利于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要点

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必须结合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做到:(1)针对性强。结合大学生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等区分教育,不能一网打尽毫无针对性可言。(2)强化反复性教育。使大学生在部分频发事件中能自觉的、潜移默化地形成自然反应,而不是被动应对突发事件。(3)可操作性强。针对部分便于提前操练的安全教育事项可以实施安全演习,让大学生不仅在理论上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更能实践见习安全教育。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要点

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但是作为在高校中从事安全保卫的工作者,首先想到的是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是指将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相关要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大学生安全教育目标、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保障和安全教育管理四个要素。

(一)安全教育目标

建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委宣传、学工、保卫部门在安全教育方面的作用。以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为主体,下发关于安全教育的文件,明确校园的安全工作教育主要包括:消防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校园治安、交通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明确安全教育的目标,利用校园网、广播、宣传栏、栖窗等媒介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宣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安全教育,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

(二)安全教育课程

高校教学部门作为学生课程的主要管理部门,应该设置安全教育专业的课程,把安全教育作为课程纳入正常的必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目前,我校教学体系没有相关的安全教育课程作为支撑,势必无法满足安全教育体系的完善。目前仅在新生入学前以班会的形式给新生进行安全教育,或者偶尔组织一次安全讲座,这样无法满足安全教育的“反复性”要求。安全教育应该按照安排的课程正常进行授课,保证安全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有利于安全教育知识的传授,保证安全教育效果。同时可以通过开设第二课堂方式,增加安全教育的实操环节,增强安全方面的实践演练帮助大学生掌握各项安全技能。安全保卫、学工等部门应积极邀请公安、消防等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的安全操作演练,理論和实践同步进行的安全教育模式,使学生同时掌握安全理论知识和安全实践技能,全面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安全素养。

(三)安全教育保障

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人力、财力、制度等保障。比如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建立,各级领导的重视,健全的校园应急处理规章制度等,都是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顶层保障。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训练有素的保卫队伍、充分的物力财力支持等是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保障。没有这些人财物的保障,势必影响安全教育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实施,安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质意义。

(四)安全教育管理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中,还要求学校能够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综合管理与领导机制,落实安全目标责任制,确保每个安全教育管理者、教育和受教育者都有制度可依,认真处理每个安全教育环节,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并设立奖惩制度,将绩效与安全考核和制度执行情况挂钩,进一步提高安全保卫、安全教育工作人员积极性,做到奖惩分明,对安全制度履行优秀的予以奖励,对安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引起重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状,在发生问题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总结经验,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通过对各个部门安全员的培训,让各个部门都意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安全,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五、总结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最终的教育、服务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但受益的不仅是在校大学生更是高校全体教职工、千万学生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高校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不仅增强了大学生安全意识、规范了安全行为,还提高了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从平安校园建设的角度而言,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更加促進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一方建设、“学生、高校和社会”三方收益。

参考文献:

[1]田宁.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实践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2):36-38.

[2]刘星言.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3]吴春梅,刘晓杰.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的自身安全与社会安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赵雪.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4.

[5]顾现朋,高光藩.高校安全教育研究的回归与展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6]邹磊,张安涛,高姗,等.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4):109-110.

作者:甘本鑫

上一篇:冶金企业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