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

2024-04-14

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精选6篇)

篇1: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

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

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省、州领导:

为了认真贯彻 “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纲要》和《甘肃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确定的目标,科学、高效、有序利用林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作出总体安排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根据国家和省、州的安排部署,我县于2011年12月,在省、州林业主管部门和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由州林业调查设计队牵头我县农林站组织实施、全面启动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现将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0′—104°04′,北纬34°13′—35°14′。卓尼县东邻定西地区的渭源县,漳县和岷县,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和政县和康乐县,西连本州合作市和碌曲县,南接迭部县及四川省,三面环绕临潭县、且有插花地。全县辖柳林、木耳、纳浪、洮砚、藏巴哇、完冒、申藏、阿子滩、恰盖、喀

尔钦、扎古录、刀告、尼巴、康多、杓哇等十五乡(镇)。两个国有林场,即:新堡林场和叶儿林场。

全县国土面积513771.6公顷。其中:洮局管护367602.6公顷,县属调查面积146169公顷,林地面积55368.44公顷,占全县调查面积的37.88%,非林地面积90804.06公顷,占全县调查面积的62.12%。

林地中乔木林12911.3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3.32%;疏林地139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51%;灌木林地36110.7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65.22%;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152.8公顷(海拔大于或等于3500米),其它灌木林34423.4公顷。宜林地4841.41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74%;未成林地107.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19%,苗圃地5.4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1%。2009年我县调查区森林覆盖率为10%,林木绿化率为33.54%。

二、卓尼县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落界工作的进展情况

1、成立了领导小组

根据省、州统一按排部署,为确保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的全面开展,我县成立了以卓尼县林业局局长秦卓同志为组长,农林站站长杨双喜同志为副组长和相关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农林站成立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办公室,抽调业务骨干参加了省、州培训,成立此

项工作业务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2、2011年12月编制完成了《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初稿,将省上下达的林地落界基础数据落实到了全县各乡镇各林班,并通过了省林勘院专家初审。3、2012年3月20日省林堪有关专家亲临我县进行技术指导,根据省上下达的调查界线、基础数据及《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初稿林地落界工作已全面启动。已完成部分林地落界图形库的转换调整工作,但由于新细则的颁布和统计软件的更新,加之技术力量薄弱,影响了我县此项工作的开展进度。

4、及时完成信息上报工作。按时向州林业局上报我县林地落界工作开展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由于此项工作技术要求高、涉及新技术、新软件比较多,对基层业务单位开展这项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困难,因此建议省、州相关业务部门加强技术指导,以便我们按时高标准的完成落界工作。

2、此项工作省、州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加之我站申请的二类、一类调查工作经费还未全部到位,因此影响林地落界工作的顺利开展。

卓尼县林业局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篇2: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

(2010-2020)

一、编制规划背景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生产建设的立足之本和根基,也是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林业长远规划的内容之一,是实现林地科学管理、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林地用途、遏制乱垦滥占林地及提高林地利用效益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保障如期实现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并为林地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汝州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国土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林地面积相对较少,森林资源总量有限。林地面积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7.12%,其中南北山区仍有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缺水少土、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林地保护与林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林业资源相对匮乏,林业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较轻,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建设用地等与林地用地矛盾十分明显。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提出的“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科学合理并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林业局、省政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市林业局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现已完成《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工作过程

(一)规划前期准备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1、组织准备

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要点的要求,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张市长任组长,林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问题、审查规划成果。

2、技术准备

积极与技术协作单位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配合,成立技术组与专家组;制订工作方案,明确规划依据、规划任务、规划内容、预期成果等;组织技术培训,对技术协作单位、编制人员等进行培训学习,系统学习省林业厅制定的《河南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织技术操作细则》等技术标准,规范调查程序,统一规划编制要求和方法。

3、资料收集 一是图文材料

(1)地形图。包括汝州市1︰10000国家基础比例尺地形图。

(2)数字正射影像图。收集覆盖市域的近期高分辨率(SPOT5、ALOS等)遥感资料,处理生成的卫星遥感DOM。

(3)境界线。包括市级、乡镇级和村级行政区域界线。

(4)2009年森林资源档案更新资料,包括小班基本图与数据库。小班空间数据库坐标系由北京54转为西安80。

(5)落界底图制作。采用近期(2009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经正射校正、融合增强、镶嵌处理后,生成满足于精度要求的数字正射影像(DOM)。DOM按1:10000比例尺图幅进行分幅,叠加最新行政界线、森林资源档案小班界线、相关注记等有关信息,按《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5968-1995)进行图廓整饰,形成林地落界底图。

二是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1)最新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包括省级生态公益林和一般生态益林的区划界定资料。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2)汝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数据、图件和报告。

(3)历年林地统计资料和历次森林资源调查成果。

4、专业调查资料

包括林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和立地等级数量化表)、森林土壤调查、森林景观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等林业专项调查资料,森林采伐和造林设计及其检查验收等林业经营资料,占用征收林地及其检查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外业勘界成果,及其他专项调查资料等。

5、相关规划材料

包括汝州市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林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及交通、水利等各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

6、其他基础资料

包括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林业及其它主要产业发展状况、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市域历史资料等。

(二)规划基数落实

1、规划基数是在二类清查的基础上,2009年进行了补充调查。技术人员利用excel数据透视功能对现状林地小班属性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形成汝州市的规划基数。汝州市的规划基数是(2009年):林业用地42682.23公顷,有林地21279.34公顷,疏林地3797.15公顷,灌木林地972.59公顷,未成林造林地870.81公顷,无立木林地6.23公顷,宜林地15719.43公顷。

2、从上述落实出的规划基础数据可以明确反应出汝州市的现有林地中:国有林地面积946.96公顷,集体林地面积41735.27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21279.34公顷,森林覆盖率13.53%,活立木蓄积量1120782.83立方米,林地生产力每公顷52.67立方米。

(三)规划成果编制

1、规划文本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在编制好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编写规划文本,进行林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明确各类林地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向,将规划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场),拟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规划统计表

主要包括林地现状统计表、林地结构现状统计表、林地质量等级面积统计表、林地及森林面积规划统计表、林地利用方向规划面积统计表、林地保护等级面积统计表。

3、规划图件

规划图件主要包括林地现状图、林地结构图、林地保护分级图、林地质量等级图、林地规划图等,所有图全由省规划院制作。

4、规划数据库

由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的林地规划数据库,包括林地落界、林地规划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及用于林地落界的遥感影像数据。

(四)规划论证协调及报批

规划成果编制结束后,省林业厅审核同意后,现组织市发改委、财政、国土、环保、住建局、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家进行论证,对市域内规划目标及林地规模、结构、布局和相关政策提出意见。然后形成正式规划成果,由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规划目标及措施

根据汝州市“十二五”林业建设规划及2010年编制的中期调整规划中的建设任务,通过科学分析测算至2020年全市林地面积保有量不变,仍为42682.23公顷。

(一)主要指标

1、县域内森林保有量分解。我市现森林面积21279.34公顷,规划至2020年森林面积23476.34公顷。

2、征占用林地指标。根据规划期内林地增长潜力和建设项目对林地的需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求分析,确定规划期内至2020年建设用地征占用林地规模控制在600公顷以内,年均使用林地面积约为60公顷。

3、林地保有量指标。我市现有林地面积42682.23公顷,规划至2020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风穴林场林地保有量目标42682.23公顷,保持不变。期间因征占用林地而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应从本辖区内非林地中补充,达到占补平衡的目的,林地保有量保持不变。

4、森林覆盖率保有量。规划至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有量为14.95%。

5、林地生产力保有量。据2009年林地补充调查汝州市林地生产力现状为平均每公顷蓄积量52.67立方米,规划至2015年林地生产力平均每公顷蓄积量63.50立方米,规划至2020年林地生产力平均每公顷蓄积量73.77立方米。

(二)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

1、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各项建设工程,应以不占或者少占林地为原则,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核手续。按照国家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严格实行定额管理制度,每5年编制或修订一次征占用林地总额,并将总额指标按分解到乡镇场。2011~2020年,征占用林地总额控制在600公顷以内。其中2011~2015年控制在300公顷以内。

2、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由于近两年部分林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和国家对林业投入的相对较少,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和国家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比,林农的收入出现滑坡,对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有所打击,个别乡镇出现了退林还耕、复耕的现象。

以上原因也是近期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此具体情况特制定出以下措施对林地进行加强保护:

——积极引导林农进行林下种植养殖,增加林农收入。

——积极申请林业项目,扶持林农进行第三产业开发,拓宽林农收入渠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道。

——加大林政、林业公安执法、执罚力度,禁止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将林地转化为其他农用土地,对集体林地已经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的要限期还林;严厉查处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破坏林地行为。

3、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全市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林地和商品林林地两大体系,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分类确定管理体制。对于生态林林地实行如下用途管制措施:

——生态公益林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 生态公益林区内的林地是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之用,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征、占用生态公益林地,不得擅自变更、改变林地用途。如确需改变林地用途的,必须依法办理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同时,为确保生态公益林面积不因征占用林地而减少,凡依法经批准的征占用生态公益林地,必须按照等量置换的原则,实行生态公益林地面积的占补平衡,补划公益林的地块要落实到具体的小班和位置。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6月8日)精神,对于公益林地,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植和养殖,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同时设定两个条件,一是不破坏生态功能,也就是不同类型的公益林,其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不因经营活动而受到破坏;二是依法,也就是经营活动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

——违反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处理。

4、控制逆转林地保护等级或质量等级。严禁随意调整林地范围及有可能 6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导致林地保护等级或林地质量等级发生逆转的行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所制定的远期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及所划定的林地范围、林地保护等级和林地质量等级等一经政府下文认可,即可立即投入实施。并且依照《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即可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具有严肃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如有有关个人和单位随意改变林地范围及有可能导致林地保护等级或者林地质量等级发生逆转的即视为违法,林业监督监管部门应依照林地利用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监管,随时予以纠正,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坚决保证林地的完整性、保证林地保护等级和林地质量等级不被无缘无故的变更。

篇3: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

1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1.1 林地资源现状

截至2009年底, 舟曲局土地面积129420.00hm2。其中:林地面积为107636.21hm2 (规划内林地面积75529.78hm2, 规划外林地面积32406.43hm2) , 占土地总面积83.17%;非林地面积为21783.79hm2, 占土地总面积16.83%。土地权属上, 国有面积107636.21hm2, 占83.17%。林业用地中:有林地81689.75hm2, 占林地面积的75.90%;灌木林地21195.48hm2, 占林地面积的19.69%;苗圃地25.64hm2, 占林地面积0.02%, 宜林地4725.34hm2, 占林地面积4.39%。森林覆盖率为79.5%。

1.2 林地保护利用措施及成效

1.2.1 做好确权颁证工作

在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 2006年完成了舟曲局5个林场的林权证的颁发工作, 使困扰林区多年的“无证经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为依法护林和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1.2.2 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生物多样性有序恢复

随着管护力度的加大, 人为干扰活动的减少, 林区森林植被不断增加, 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水源涵养能力日益增强, 水土流失不断减少, 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多年未见的大熊猫、羚牛、梅花鹿、岩羊、斑尾榛鸡、绿尾虹雉、红腹锦鸡、蓝马鸡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相继再现林区, 且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1.2.3 保护机构日益健全

舟曲林业局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工作, 全局各级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等法律法规, 全面加强林地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了局、场管护网络。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 加大林地保护宣传力度, 营造了良好的林地保护利用社会氛围。

1.2.4 森林保护取得的成效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等生态恢复措施, 完成公益林建设86913.3hm2, 林地面积由天保工程实施之初的66801.0hm2增加到2010年底的79833.9hm2, 净增13032.9hm2;灌木林地由20712.6hm2增加到20949.1hm2, 净增236.5hm2;活立木蓄积由792.55万m3增加到793.34万m3, 净增0.80万m3;森林覆盖率由52.0%提高到79.5%, 提高了27.5个百分点, 实现了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双增长。

2 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结构不尽合理

现有森林呈现天然林多、人工纯林多、成过熟林多和混交林少, 单层林多、复层林少, 中幼林多等现象。

2.2 林地保护难度较大

近年来,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 招商引资, 在林区开发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 占用林地的数量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目前, 地方在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把部分林地划给了农户, 由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 导致在林地内乱挖、乱采, 无证进行矿产资源开发, 林地破坏严重。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林地保护管理监测监控措施和手段, 加之林地保护执法力度不够, 非法使用林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导致部分林地非法流失。

2.3 林地保护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长期以来, 由于对林地保护利用的认识上存在差距, 一直没有开展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以致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造成林地生产力不高和林业经营效益低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公共财政对林业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 公共财政对林业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林业生产建设与林地保护难度大, 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3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总体目标

3.1 林地总量适度增加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结合舟曲林业局土地资源实际, 有计划的推进未利用地、牧草地和其他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 积极有效地增加林地资源。计划从2009年的107636.21hm2增加到2020年的110134.79hm2, 增加2498.58hm2;林地面积占全局土面积的比重提高到70.06%以上。

3.2 森林保有量稳步增长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将宜林地、无立木林地转化为林地, 增加森林面积。从2009年的81689.75hm2增加到2020年的84606.78hm2以上;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79.5%增加到80%以上。

3.3 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分类经营等措施, 林地生产率由2009年的91.52m3/hm2提高到2020年的每hm2108.52m3, 森林蓄积量从2009年的7475879m3增加到9181528m3。

3.4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征占林地

严格执行《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严谨占用或少占用林地, 要最大限度挖掘已利用土地的资源潜力, 节约使用土地。据《舟曲县土地利用规划 (2010—2020) 》及近年来各类工程项目占用征收林地规模等分析, 2010—2020年, 舟曲局征占用林地总额应控制在55hm2以内。

3.5 林地保护利用结构保持稳定

舟曲林区林地全部为国家重点公益林林地, 由于林区所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又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实施区, 故不做调整。

4 林地保护与利用措施

为保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顺利实施, 必须结合全局区域实际, 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进一步规范规划修订、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保障经费支持、强化技术支撑和加强队伍建设, 保障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的顺利实施。

4.1 规范规划修订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后, 报上级管理部门批准。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精心组织实施。应严格按规划要求控制林地总量, 确保林地减少面积控制在允许范围。今后在编制和修订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集镇和村庄建设规划时, 应与本规划搞好衔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纳入全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严格执行。要强化对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 根据规划严格审查项目用地规模和范围, 搞好公益林地占补平衡工作, 并按规定开展使用林地可行性评价工作。严禁擅自修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确需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的, 必须在对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评估、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由局级以上组织, 广泛征求发改委、财政、国土、环保、城建、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的意见, 进行修订后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并颁布实施。

4.2 健全管理制度

1) 创新管理制度统筹开展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落实国有林地保护责任, 充分发挥国有林地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形成有利于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坚实基础;

2) 加强林地林权管理加强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申请审查, 凡不符合林地利用规划的, 林业局不得出具申请审查同意意见。对依法确权的林地, 要确保经营界限清晰, 做到图、文、表一致。未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不得对经营范围进行调整。林地承包经营不得改变规划林地用途;

3) 建立林地保护利用目标管理责任制林业局主要负责人对本经营范围内的林地保护负总责, 各林场的主要行政负责人对本区域内的林地保护负责。建立并落实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 将森林保有量、占用征收林地定额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 分解落实到各林场, 由林业局和林场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 实行指标管理, 责任到人;

4) 建立林地保护利用协作管理机制规划实施单位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下, 与地方林业、国土、农业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沟通, 密切配合, 形成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工作的合力。

4.3 加强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

4.3.1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和甘肃省对林地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防止毁林和森林退化;对退化林地修复、规划的宜林地造林的, 按照其恢复难度, 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资金, 保证林地确权、定界、调查、监测、档案管理以及林地执法、管护、用地审核等资金投入。

4.3.2 实施动态管理

加强和完善现有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定期组织开展林地调查和动态监测, 并建立林地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统一管理林地数据。加强林地档案管理, 运用遥感等技术手段, 在国家、省级宏观指导或控制下, 做好年度林地变更调查, 及时更新林地档案和利用数据库, 全面掌握本局林地变化状况。

4.3.3 健全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 适时开展对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考核, 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是否需要调整规划内容, 或对规划进行修订的建议。

4.3.4 强化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设

林业局内设专人负责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装备水平。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 充实执法人员, 强化业务培训和廉政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4.4 林地分级管理

根据舟曲局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 将林地划定为I级、Ⅱ级和Ⅲ级三个保护等级。

1) Ⅰ级保护管理措施Ⅰ级保护林地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本局Ⅰ级保护林地属于甘肃省插岗梁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为48690.87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45.24%。

保护管理措施为实行全面封禁保护, 禁止生产性经营活动, 禁止改变林地用途。对占用Ⅰ级保护范围内的林地, 不得同意申请。

2) Ⅱ级保护管理措施Ⅱ级保护林地是我国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 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本局Ⅱ级保护林地面积43686.26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39.67%。

本为实施局部封禁管护, 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 改善林分质量和森林健康状况, 禁止商业性采伐。允许开展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改善生态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抚育经营活动, 严格保护原生植被, 严禁采用全面整地等作业方式。对宜林地、疏林地, 科学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封山育林等措施。除必需的工程建设用地外, 不得以任何方式改变林地用途, 禁止建设工程占用森林。在国家级公益林所在区域设立标牌, 标明地点、四至范围、面积等内容。禁止在国家级公益林地开垦、采石、采沙、取土, 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占用征用国家级公益林地。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开发林下种植养殖业, 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篇4: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

【摘 要】集贤县林地图斑落界是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环节,也是实现落实林地斑块空间位置、查清林地资源利用现状、核实资源数据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林地;资源;落界

林地图斑落界是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环节,是落实林地斑块空间位置、查清林地资源利用现状、核实资源数据基础性工作。

1.基本概况

1946年6月,设置集贤县,归属合江省,治所位于集贤镇,属合江省辖。1954年5月合江省并入松江省,集贤县属松江省辖。1954年8月,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集贤县属黑龙江省辖,属合江行署管辖县。1985年 1 月合江行署撤销,归佳木斯市管辖。1988年1月起,开始划归双鸭山市管辖。县城是从1956年由集贤镇搬迁到福利镇至今。集贤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东经130°39′30″—132°14′50″,北纬46°29′05″—47°4′3″,属长白山系完达山脉北部余脉。南靠双鸭山市,东和东北邻友谊县和富锦市,西南接桦南县,西、西北与桦川县接壤,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42公里,全县区划面积2283.4平方公里,地域特征“三山半水六分半田”,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县以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区为主,面积约占75%以上,具有三江平原的典型性。 本县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6℃,日照时数2854小时,积温2680℃,无霜期132天左右,年均降水量567毫米。总人口数32万。行政区内分布着5个镇、3个乡(共153个自然屯)、6个国有林场。分别是:集贤镇、丰乐镇、福利镇、升昌镇、太平镇、兴安乡、腰屯乡、永安乡,爱林林场、丰乐林场、七星林场、峻山林场、太平林场、腰屯林场。此外,笔架山监狱管理局、安邦乡湿地保护区在集贤县行政界线范围内,红兴隆分局宝山农场、红兴隆分局二九一农场有部分经营区在行政界线内。公路:集贤县境内有多条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穿越其间。主要有:哈同(哈尔滨—同江)、依饶(依兰—饶河)、双桦(双鸭山—桦川)。铁路:集贤县是三江平原交通枢纽,国家铁路大动脉横贯全境。哈尔滨——双鸭山、哈尔滨——前进镇,全境经过集贤县。县域内有福利屯、太平镇、丰乐镇、笔架山、金沙岗、升昌火车站,县城火车站为“福利屯”。

2.主要自然资源及土地利用现状

集贤县辖区土地总面积225810.44公顷(包括二九一农场和笔架山农场)。县属土地总面积200564.58公顷,其中:国有土地71590.40公顷,集体土地128974.20公顷。耕地116108.5公顷,园地1877.7公顷,林地43778.85公顷,牧草地2865.92公顷,其它农用地9054.73公顷,建设用地11852.31公顷,其中,居民点工矿厂用地9061.4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45.7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645.07公顷。未利用土地15191.20公顷。

经本次调查林地面积46744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1139公顷。林地占区域面积比例为20.70%,森林覆被率18.22%。

3.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3.1森林资源现状

经本次调查统计,现林地面积46744公顷、有林地面积41139公顷。其中:国有中林地面积42916公顷、有林地面积37328公顷;集体中林地面积3817公顷、有林地面积3817公顷,其他中林地面积11公顷、有林地面积11公顷。

3.2特点

集贤县有18465公顷乔木林地面积规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占公益林面积的67.2%,从整体上分析,集贤县森林资源主要呈现出以下七个特点:

(1)林木绿化程度加大,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2)幼、中龄林面积多,近、成、过熟林面积少。

(3)林地利用率达到88.0%以上,比原来增加了0.7个百分点,林地利用状况良好。

(4)林分公顷蓄积量由64.5立方米/公顷,上升到72.6立方米/公顷,单位面积蓄积上升明显,林地生产力有所提高。

(5)集贤县有七成以上的森林参与到了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建设中去,基本形成了一个生态大区,对加强生态建设,维持生态平衡,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使各林种的结构和其所发挥的作用更趋于合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用材林树种结构趋向单一、材质差,人工针叶纯林成为了集贤县主要的用材树种,且商品用材林占绝大多数。应进一步加大天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的营造和培育工作。

(7)林分质量低,生态功能差。集贤县有林地每公顷株数926株,有林地平均胸径为10.5厘米,有林地每公顷年均生长量3.47立方米,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利用森林蓄积、森林自然度、森林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枯枝落叶厚度等因子评价的森林生态功能指数,将森林生态功能划分为好(生态功能指数0.67~1.00)、中(生态功能指数0.40~0.66)、差(生态功能指数0.33~0.39)三个等级。我区的森林生态功能指数平均为0.46,生态功能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4.林地图斑区划落界方法

4.1主要技术依据

《国家林业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界规定》;《黑龙江省县(市区)林地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规范》等。

4.2应用技术资料

2009年10月spot-2.5卫星遥感图像;北京80坐标系地形图;2004年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2009年乡镇集体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2010年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资料;各年度造林设计;各年度征占林地审批文件;各年度三类采伐设计等资料。

4.3图斑落界方法

4.3.1图斑落界工作组织及人员构成

由集贤县林业局组织领导,由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进行业务指导,林场、林业站技术人员参加认证落界、属性因子采集及现地调查认证工作。

4.3.2林地图斑落界方法

(1)遥感影像可判读图斑地块。直接利用遥感图像图斑的空间位置边缘进行落界。

(2)遥感影像不可判读图斑地块。利用各类档案资料进行卫星图像落界。

(3)遥感影像不可判读图斑地块且无档案资料的地块,进行现地GPS定位落界。

4.4属性因子调查

4.4.1图斑线调整

对于图斑线调整的图斑属性信息,可直接转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图斑属性信息。

4.4.2补充区划图斑

对于补充区划图斑的属性信息采集,可采取查取资源管理档案资料或进行现地补充调查的方法进行采集。

4.4.3现地核实认证

对于现地核实认证图斑的属性信息采集,必须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标准,到现地补充调查采集属性信息。

4.5面积计算

面状图斑面积,按图斑落界几何图像进行微机求算;线状图斑面积现地确定宽地,卫星图像量取长度进行计算。

4.6现地验证

4.6.1图斑现地认证种类

主要是遥感影像不可判读地块,利用各类档案资料进行遥感图像落界和地类属性采集的图斑,地类有未成林地、苗圃地、无林地、 经济林地、幼龄林地。

4.6.2认证方法

根据落界图斑地类属性提取登记形成的Excel表格。将不同地类图斑按面积及图斑个数双重条件10%的数量抽取进行现地验证,如果现地验证某种地类图斑属性与利用档案资料采集的图斑地类属性面积精度低于95%时,对其进行延伸扩大验证量到该地类的30%,地类面积精度仍然低于95%时,此项地类全部进行现地属性因子采集。

4.6.3认证图斑数量

需要验证的图班及现地验证地图班详见附表。

5.落界结果

篇5:新 屯 乡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2009-12-28新屯乡

新屯乡

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二00七年五月二十日

第1章基本情况

1.1自然环境条件

1.1.1地理位置

新屯乡位于枣强县南部,地处东经115度34分-115度58分,北纬37度37分度39分之间,东与加会乡接壤,西与张秀屯乡为邻,北与恩察镇交界,南与大营镇毗邻.地势与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多在29-23m之间。

1.1.2气候条件

新屯乡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季寒泠少雪,春季干旱大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的特点.据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在12.9℃,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22.6℃。全年无霜期为185天。全年日照时间数约2513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505.5mm左右,且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年降水总量的70%以上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年蒸发量达1780mm。其气候条件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发育。

1.1.3水文条件

乡域内有索泸河、清凉江、西支流、中干渠、卫千渠等季节性河流流经,由于多年干旱,季节性河流多处于常年干涸状态。属水资源匮乏地区。

1.1.4土壤条件

全乡共有潮土、褐土两个土类。土壤分布主要以潮土为主,土壤质地以壤质为主,土壤中性偏碱,PH值在7.0-8.0之间。

1.1.5主要自然灾害

由于气候条件所定,在一年中,干旱沥涝雹灾会交替出现,土地沙化使部分村庄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和生态环境恶化。在各种自然灾中,以干旱为主,但随着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未出现成灾现象。沥涝灾害近10年来基本没有发生,只有偶尔雹灾发生,但受灾面积不大。除此之外,土地沙化造成的风沙危害有时较为严重,尤其是近几年来,春秋两季扬沙和沙尘天气常会出现。

1.2动植物资源状况

1.2.1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鸟类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麻雀、斑鸠、家燕、喜鹊、猫头鹰、啄木鸟等;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青蛙、蛇、野兔、刺猬、猪獾、黄鼬、蜥蜴等。

1.2.2植物资源

我乡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栽培种类。乔木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椿、槐、泡桐、苹果、梨、桃、杏、枣等乡土树种;灌木主要有紫穗槐、杞柳、柽柳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辣椒等;野生菜类主要有区区菜、马齿苋、灰菜、茅草、狗尾草、苍耳、蒲公英、碱蓬、蒺藜等。

1.3土地利用现状

新屯乡总土地面积99531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7208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2.4%;林业用地面积1336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4%;其他用地(包括村庄、道路、工矿用地等)面积1408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2%。

1.4林业资源现状

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乡现有林业用动1336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16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6.07%;疏林地面积81.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61%;未成林造林面积255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9.12%;苗圃地面积159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19%;无林地面积400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

在有林地面积中,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609.9亩,占有林地面积的6%;用材林面积3129.8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0.79%;经济林面积7035.2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7.27%;中龄林5751.35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6.58%;近熟林1602亩,占有林地面积地15.76%;成熟林548.91亩,占有林在面积的5.4%。

1.4.2林地权属构成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在全乡林业用地面积,全部为个人经营。

1.4.3林木蓄积构成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乡活立木总蓄积15229.09m3,其中有林地蓄积5051.6m3,占总蓄积的33.21%;疏林地蓄积147.1m3,占总蓄积的0.97%;四旁树蓄积9897.7m3,占总蓄积的64.99%;散生木蓄积126.5m3,占总蓄积的0.83%。人均活立木蓄积0.04m3。

1.5林业地位作用

林业是唯一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首先,林地、林木在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农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不可估价。其次,林业经济是我乡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乡2005年统计数字显示,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5%,随着林业资源的不断扩增,其经济效益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愈益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再次,发展林业对于改善我乡人居环境质量,缔造绿色温馨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枣强意义亦十分重大。同时,林业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了木材加工、家具、仓储、流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延长壮大了产业链条经济。

总之,林业的多功能、多效益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大力发展林业,稳妥保护林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所趋,也是新屯乡的长远要务。

第2章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2.1指导思想

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为依据,充分分析我乡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宏观生态需求、产业体系建设和有限土地供给的矛盾,以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经济为目标,通过划定林地规模、平衡林地布局、规范林地用途,进一步保护和巩固现有林地资源及成果,加快无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逐步提升林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枣强作出积极贡献。

2.2编制原则

2.2.1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林业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在实现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力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2坚持建设林业生态系统与保护现有林业资源并重的原则。在不断扩增林业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经营与管理,坚决杜绝滥垦、滥采以及火灾、病虫灾害等现象发生,使全县林业资源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得到全面保护。

2.2.3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突出区域特色,力求做到科学发展、合理规划、有据保护、有效利用。

2.2.4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根据全乡宜林地的立地类型,不断探索、优化和丰富造林绿化模式,最大限度的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2.2.5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省政府的《意见》要求和我乡的林业资源现状,长期保护生态防护林,充分利用和发展经济林及商品用材林。按照生态林业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求使我乡的林种结构趋于合理。

2.2.6坚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城镇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统筹分析整体形势,按照省政府对平原区需达到的森林覆盖率指标要求,在留足留够林业发展用地的前提下,力求与各类用地规划相互协调。

2.2.7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的原则,即坚持有利于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和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2.3编制依据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土地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保护条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国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枣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枣强县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第3章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3.1林地保护利用规模

按照省编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为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12%以上”的目标,我乡现有林木总资源1029.6公顷,把其中836.5hm2林业用地全部列入保护利用范围,并规划增加宜林地94.3hm2,森林覆盖率指标达到12.54%,最终,征得国土、水务、农牧、交通等部门的同意,经县政府审批,全乡林地保护利用规模划定为930.8hm2,占全乡总土地面积的11.34%。覆盖乡57个行政村。

3.2林地保护利用结构

3.2.1按照生态效益优先、保护利用并重、林种结构合理、产品供需平衡的原则要求,规划保护现有林面积13363亩,占林地保护总面积的89.87%,其中有林地面积10165亩,占保护总面积的68.37%;疏林地面积81.5亩,占保护总面积的0.55%;苗圃地面积159亩,占保护总面积的1.07%。无林地面积400亩,占保护总面积的2.7%。

在有林地保护面积中,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609.9亩,占保护总面积的4.1%;用材林面积3129.8亩,占保护总面积的21.05%;经济林面积7035.2亩,占保护总面积的43.22%。

3.2.2规划保护宜林地面积94.27hm2,占林地保护总面积的10.13%。

3.2.3规划保护林地按权属组成分集体所有94.27hm2,占10.13%;个人所有836.52hm2,占89.87%。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个人所有比率应占到95%以上,集体所有比率应占到5%以下。

第4章 林地保护利用措施

4.1防护林保护利用

作为重要的生态公益林,凡是列入保护范围的防护林,包括农田防护林、河渠护提林、沿路林带及环村林带等,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加保护,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效益。一是严格执行征占林

地审批审核制度,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有效规范和控制林地变更行为;二是加强采伐作业审批管理,禁止皆伐,控制间伐,同时,依法严惩乱砍滥伐行为,确保资源稳定;三是切实加强林木防火,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应急措施,杜绝火灾毁林现象发生;四是搞好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和防治体系,有效控制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2商品林保护利用

凡是列入保护范围的商品林,包括用材林和果树经济林,应按照“放活、放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经营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商品林的产出效益。一是进一步明晰林地产权和使用权,通过落实商品林的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形式开发的商品林发展格局;二是合理控制采伐。要在保证森林覆盖率指标的前提下,适度放宽采伐政策,保证经营者的及时收益,同时确保采伐后的更新种植;三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树种、品种结构,加大生产科技含量,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探索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实现长短期效益的互补共赢。

4.3宜林地保护利用

为确保到2020年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12.5%以上,凡是列入本保护范围内的宜林地,一是必须明晰产权,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切实将宜林地使用权落实到个人,从而盘活土地资源,为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提供土地资源平台;二是对于列入保护范围的宜林荒地、沙地次耕地、农田林网预留地、城镇乡村周围闲散地等,必须结合本行政区域植树造林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进行造林,确保到2020年,完成全部绿化任务;三是严格保护管理。未经乡政府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宜林地变更为其他用地属性。

第5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组织保障措施

为保证《枣强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正确实施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省政府《意见》要求,乡政府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各片长、土地所、派出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处理规划与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具体负责规划和改革工作的实施。各乡(镇)村也已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规划和改革工作。各级组织机构的建立,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5.2法律保障措施

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运用好法律武器,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保护条例》、《河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依法保护利用林地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对于一切乱砍滥伐、毁林开垦等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和个人,要依法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5.3政策保障措施

各村在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真正授惠于民。一是稳定经营权,适当延长经营期限,保障经营者收益;二是适当减免各种税费及审批手续;三是建立健全商品林融资抵押制度,解决经营者资金困难、后劲不足的实际问题;四是搞好定向投资。凡列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范围内的林地,优先列入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享受国家及各级政府对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投资。

5.4制度保障措施

篇6:卓尼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

工 作 总 结

为认真贯彻《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和市林业局的统一安排部署,睢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谋划、精心组织,林地保护规划工作顺利完成。

一、加强领导,落实规划编制的工作措施

为保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以落实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和工作责任“四到位”为重点,积极而有序地推进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赵李同志为组长,县林牧渔业局党委书记邵其美同志任副组长,国土局、规划局、发改委、环保局、水利局、交通局和各镇为成员单位的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邵其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协调推进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技术服务组,县林牧渔业局副局长林化京(分管林政资源)为组长的项目小组,抽调了大批的林业技术人员参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睢宁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为科学合理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 时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基础资料;县林牧渔业局在春季植树造林、森林防火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能够确定专门人员、拔出专项经费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夯实技术力量和经费保障。同时,为强力推进林保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与各镇、园区签订了睢宁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责任状,明确了时间、任务、标准、目标和奖惩,强化了责任落实、健全了问责机制。

二、全面培训,提高规划编制的技术水平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影响深远。我县自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多次带领技术人员到宿迁、徐州等地参加培训并赴周边县、市交流经验,邀请省、市领导和专家就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技术细则、框架要求、软件功能应用、林地落界规程、数据处理流程等进行了培训,累计培训人员近200余人(次)。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镇级参加林地编制规划工作的人员再培训、再提高,全体技术人员工学结合,以学促干,用很短的时间理清了工作思想,明确了工作任务,掌握了规划编制的技术标准、工作方法和质量要求。通过层层抓培训,人人抓学习,为我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进强援,确保规划编制的工作进度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针对县级林业部门技术力量普遍薄弱、林业勘测设计人员有限的现状,我 2 县采取引进强援的办法,由有资质、技术力量强的徐州市浩森农林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通过业务承包、技术指导等形式承担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进度。事实证明,采取合作办法对全县林地落界、小班属性修正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大力开展外、内业调查整理,使规划更趋合理性

1、外业调查

按照工作方案安排,从2010年8月—2012年8月,根据工作需要,利用我县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和1︰1万地形图对森林资源(林地资源)进行了补充调查,尤其是对森林采伐、更新造林、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征占用林地等进行重点调查,更新整理了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2、内业整理分析

1、根据对森林采伐、更新造林、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征占用林地等进行外业补充调查数据更新分析整理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中森林资源数据,以此作为规划本底数据。

2、通过对“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分析,确定了我县用于生态建设的风景林区、防护林、城市建设绿化等林种结构状况。

3、根据我县2010—2020年开展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资料,明确了全县林地林权现状,确立了林地林权的管理目标。

4、针对全县林地利用现状、发展潜力和林种结构、布局等问题,召开座谈会,进行专题研究,就全县林地开发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我县实际,确立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林果富民”的战略目标,确保到2020年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29.81%(不含桑果面积)。

五、规划方案编制工作成果

1、规划期内至2020年我县林地总面积将由2009年的24117.15公顷,增加到25266.51公顷;

2、本规划编制描述了睢宁县社会经济发展对林地需求分析、林地保护利用等级划分与区域布局等具有指导性意见。

3、规划方案已经征求了县发改委、国土局、环境保护局、交通局、交通局、水务局、农业局、等多个部门意见,按照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2012年7月形成评审稿。4、2012年8月27日,召开了《规划》评审会。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睢宁县国土局、睢宁县林牧渔业局等单位专家和领导参加了评审会。评审组专家在认真审查有关资料,听取项目组关于《规划》的详细介绍后,经过认真讨论评议,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认为本规划可以作为开展全县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性、框架性文件,是睢宁县行政辖区范围内编制林地保护利用和其他专项规划及进行各项工程建设的依据。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严格规范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订

《睢宁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由睢宁县人民政府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组织编制、颁布实施,并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应当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以后实施过程中,确需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必须在对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评估、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后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由县人民政府批准。严禁通过修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降低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和林地生产率。

2、健全管理制度

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强化服务,提高农民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的积极性;加大对林地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统筹考虑,合理安排森林植被恢复费、育林基金等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设高效高产林分,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形成有利于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坚实基础。

加强林地确权工作,对在规划范围内已发放全国统一式样林权证书的林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江苏省实施〈森林法〉办法》、《江苏省生态公益林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稳定林权;对尚未发放林权证书的,要认真组织林 地林权的实地勘界,依法及时发放林权证。

3、落实监管责任

落实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考核责任制,各镇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林地保护管理及森林保有量负总责,建立完善实施规划的领导干部责任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把规划确定的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作为干部考核重要内容,把全面保护林地、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因素,建立并落实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

建立林地保护利用协作管理机制,县林业、国土、农业、农开、交通、水利、城建等部门,建立联席制度、联合执法等协作机制,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加大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

4、保障经费支持

建立和完善对林地尤其是公益林地的补偿制度,将《规划》确定的林地保有量和森林保有量执行情况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基层政府保护林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睢宁县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对退化林地修复、宜林地及未利用地造林,根据造林实绩,按照难易程度,实行以奖代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森林及林地资源;确保林地确权定界、调查监测、档案管理以及林地执法等资金投入。

5、强化技术支撑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提高林地监测管理水平。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完善林地林权管理制度,加强林地保护利用动态监测和信息反馈,并以数字影像信息为主要监测手段,建立以林地保护利用管理与动态监测为主要目标的林地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林地管理监测水平。

6、加强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设

健全林地林权管理县、镇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

林地问题是打造绿色睢宁、实现生态文明,推进园林城市、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事关生态、事关民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各镇场必须高度重视,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上一篇:市场营销的品牌定位探就下一篇:农商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