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重工业论文

2022-04-18

摘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产业结构仍较落后。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轻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重工业、制造业内部“三低一高”产业居多等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北地区重工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北地区重工业论文 篇1:

2007年重要事纪

纵观2007年,在消费电子市场迅猛发展的带动下,行业的后Pc时代特点鲜明,手机、GPS、多媒体播放设备、汽车电子领域颇受上下游青睐,在2007年均取得长足发展,整个电子产业稳中有升,可说是波澜不惊。

并购主要“吃软”

在公认的2007年IT市场重大并购案中,只有宏基并购Gateway是属于针对硬件产品的,其余皆为针对软件或互联网相关。这其中不乏硬件厂商通过购买成熟的软件公司来充实自身的“软力量”,如18M,思科还有EMC这样的系统集成商。方面原因是,2006年发生在诸多芯片、电子系统设计制造商之间的并购,正在处于消化阶段,另一方面反映出,在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软件体系对整个系统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因为客户的需求和体验评价是针对整个系统的。

●甲骨文33亿美元并购Hyperion

●SAP以68亿美元并购Business Objects

●IBM以50亿美元并购Cognos

●GoogIe以31亿美元并购Doubleclick

●雅虎6.8亿美元并购Right Media 80%股份,3亿美元并购BlueLithium

●微软60亿美元并购aQuantlve,此外还并购TellMe和AdECN

●AOL并购Third Screen Media、Tacoda,Adtech和Quigo

●思科32亿美元并购WebEx

●宏基7.1亿美元并购Gateway

●EMC并购8erkeley Data Systems(友亚)

投资置地忙不迭

英特尔在中国,越南接连出手近48亿美元置办“兵工厂”

2007年是英特尔的双核年,凭借双核处理器优异的性能和功耗表现、英特尔在台式Pc,笔记本电脑、服务器领域连战连捷,抢回大量市场份额,以至于标榜处理器性能至上的AMD只剩下了“便宜”这一优势,加之AMD正处于2006年天价吞下ATi的消化不良阶段,因而业界普遍对AMD的未来表示担忧。

2007年Intel除了继续猛砸双核处理器广告外,更是大手笔支“扩军备战”,在中国大连兴建总投资超过25亿美元的12英寸晶圆厂,同时在越南投资10亿美元兴建封装测试,看样子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了。

意法半导体在中国斥资5亿美金打造第二个后工序制造厂

2007年11月5日 ST中国后工序制造厂在深圳龙岗的新厂址前举行奠基典礼。据悉,sT将在龙岗建造40000平方米的10000级清洁度的无尘制造车间、以及7000平米的办公区 2008年年初开始生产。当工程全部竣工投产后 将日产3200万片芯片,年产量达到110亿片。这个投资规模达到5亿美元的制造厂,竣工后将会成为ST第二大的封装测试厂,仅次于sT马来西亚麻坡的制造厂,新工厂竣工后,sT在中国的后工序制造厂的产量将占公司需求的50%以上同时也再一次体现了世界TC对sT的吸引力。

美光科技2.5亿美元落户古都西安

美光科技在西安建立的新制造工厂是其在中国的第一家制造工厂,也是在亚洲的第二家封装测试工厂,主要负责生产DRAM、NAND闪存和CMOS图像传感器在内的半导体产品的封装测试。这家工厂预计将于2008年底全部建成,总投资将达到2.5亿美元。

美光这座封测厂将是继1998年于新加坡设立亚太区第一座封测厂后,首度于中国大陆设立封测厂,美光之所以选择在西安设厂,最主要原因在于西安是西北地区重工业中心,加上大学众多,因而拥有相当丰富的优质人力资源。

瘦点更健康

ADI痛舍无线通讯部门MTK捡到宝

当黑手机彻底改变中国手机制造市场的格局之后,ADI在中国的手机芯片业务愈显步履维艰。此时,已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MTK趁虚而入,以3.5亿美元的价钱轻松获得2006年为ADI贡献2.3亿美元收入的ADI旗下OthelIo和SoftFone手机芯片产品线相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以及团队。

通过此项交易案,MTK的无线通讯部门将获得一支由近四百名具有丰富产品开发及客户服务经验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并藉此打开通向高端手机市场的通路。此外,随着2007年10月国务院宣布取消实行了9年的手机牌照制度之后,大量新品牌涌现,势必使得芯片销售更为喜人,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索尼PS3芯片业务出售给东芝

目前索尼专注于努力复苏它的核心电子业务,其中包括平板电视和数码相机。索尼在开发PS3游戏机采用的cell微处理器时进行了庞大的投资,但在全球游戏市场面临着任天堂和微软的激烈竞争,导致公司的游戏业务严重亏损。

先前索尼曾表示将寻求cell技术新的应用领域,但目前索尼选择向东芝出售cell芯片生产线,试图补偿PS3庞大的研发投资。索尼同时还将向东芝出售它使用在PS3游戏机中的RSX图像处理器生产线。

由此,索尼采取了放弃Ic制造的重大行动,把先进生产线转让给了东芝。交易额大约为8~10亿美元左右。虽然索尼和东芝表示,双方已组建两家合资企业。但实际上,索尼现在已经没有精力顾及芯片制造业务了。

欧司朗放弃OLED显示器专注LED照明

用欧司朗自己的话来说:“毕竟,我们是一家从事照明产品的公司”。此前,欧司朗生产的“Plctlva”品牌无源矩阵显示器被通信系统,工业和移动通信等广泛领域所采用,但是需求一直没有达预期。因此,该公司已于2007年夏,宣布停止生产OLED显示器,并关闭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的相关工厂。此后,这家公司将会集中力量于OLED照明解决方案的研发活动和上市进程。

口角:以专利的名义

在过去20年中,大型半导体公司通过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专利权的数量一直保持稳定。相反,较小的芯片设计公司反而更爱打官司。虽然多数诉讼部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但由外部专利拥有者或非竞争对手而发起的诉讼也呈现了戏剧性的增长。他们会在业内寻找一个目标公司,然后通过诉讼与谈判最终设法获得专利许可营收。由于以专利的名义进行的争夺是文明的“战争”,因此在未来十年,关于专利的口角只会越来越多。

高通,博通跨年度口水战

这场口水战在2006年时就已经相当热烈了,2007年,在白宫的干涉下,总算风平浪静了,高通被宣告彻底失败。可谁知,高通并未罢休。2007年8月,博通和高通又在加利福尼亚一个法院对簿公堂,高通要求美国地区法院强迫博通提供手机视频压缩技术 对讲方式无线技术和网间同步通信技术这三项专利的授权。但博通表示,这种授权会“严重”影响其在交叉授权协议谈判中的地位。至此,新的一轮口水战就此打响。不知白宫现在作何感想?

东芝起诉17家DVD专利厂商

作为DVD论坛承认的DVD格式规格专利授权商,东芝2007年向全球17家DVD厂商发起诉讼,捍卫自己的专利权益。中国是DVD的生产大国,近年来被专利压得喘不过气利润每况愈下,曾经出现过每台DVD机利润1美元的情况这次东芝起诉的17家厂商中自然也有中国的DVD商,希望不要给中国的DVD制造商雪上加霜。

Wi-LAN起诉22家厂商侵犯Wi-Fi专利

加拿大wi-LAN于近日起诉22家厂商侵犯其wi-Fi专利。wi-LAN起诉的芯片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和电子器件零售商包括:宏基,苹果,Atheros、Belkin、BestBuy,博通,Buffalo Technoiogy,circuit city戴尔,D-LinK Gateway惠普,英飞凌、英特尔,联想,MatvellSemlconductor Netgear,索尼,德州仪器东芝,WestellTechnologies和2Wire。wi-LAN在诉状中声称,上述公司侵犯了并正在侵犯其美国专利5.282.222、RE37.802和5,956,323。这些专利与wi-Fi以及DSL产品中的功耗有关。数了数,这一圈下来,产业链的大鳄几乎无一漏网,官司结果先不予猜测,倒是wi-LAN知名度大增。

作者:编辑部整理

西北地区重工业论文 篇2: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摘 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产业结构仍较落后。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轻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重工业、制造业内部“三低一高”产业居多等问题。西部地区应转变片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观点,高度重视发展第二产业;要统一规划,加强区内的整体协调;要实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并大力发展能源深加工行业。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

文献标识码:A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west part of China

PANG Zhi-qiang,LI Yun-fa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Gansu Lanzhou 730020,China)

Key words:west region;industrial structure;three industries structure;structure of light industry and heavy industry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效果

1.纵向看,调整步伐大大加快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5年至199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年平均分别下降0.76和0.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年平均分别上升0.74和0.77个百分点;而2000年至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年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上升到1.02和1.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年平均分别上升0.72和1.15个百分点。到2005年底第一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分别下降到17.69%和54.85%,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分别上升到39.52%和30.16%。根据产业结构演化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因此上述变化表明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逐步走向高度化,也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使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1995年至1999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年均变化率①为1.74%;而2000年至2005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年均变化率为3.98%,同期全国产业结构年均变化率为3.21%。可见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幅度不仅大于全国的变化幅度,而且远远高于开发前的变化幅度。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的产业集中程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分析表明,2005年底,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专业化指数②达到5.65%,比1999年增大了1.59倍。

2.横向看,地区差距依然明显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过去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优化,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或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相对较大,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较西部大开发前有所缩小。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7.69%,比东部地区高9.58个百分点;而1999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为23.79%,比东部地区高11.19个百分点。二是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工业化程度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005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42.7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21个百分点;1999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41.01%,比全国低5.48个百分点。三是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尽管在缩小,但没有消除。2005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为3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

2005年,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非农产业区位商③分别为:1.05、0.95和0.91,可以看出,与其他两个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区位商最小,说明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进而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仍相对较低。当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专业化指数为5.65%,而东部地区三次产业专业化指数为17%,东西部地区产业集中程度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变化,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较落后,调整步伐仍然比较慢,实现本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庞智强,李云发: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1.西部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第一产业的地位依然较高,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超前

通过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分析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地位逐渐降低,但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而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由此判断,当前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实现高度化,但这并不合常理。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然后才是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二产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也就是非物质产品的丰富是建立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的。那么,西部地区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现象呢?这主要是受到政府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政策的影响。在过去几年里,无论是政府制定政策还是学术研究,都一味地强调发展服务业,以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使得市场的调节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2.西部地区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轻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重工业

2004年,西部地区重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76.87%,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5.72%,两项指标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按照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考核,西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最后阶段。这显然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相反这也恰恰暴露出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

从表1的后3个指标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轻工业的发展优势明显大于重工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西部地区轻工业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所消耗的主营业务成本低于重工业,也低于东部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轻工业单位资金所创造的价值要高于重工业,也高于东部地区。但从表1中的前4个指标可以看出,与重工业相比,西部地区轻工业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造成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因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从宏观上对全国产业结构进行计划布局,西部作为全国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向东部地区调拨资源型产品,东部地区则向西部地区输出加工型产品。二是在发挥资源优势和以重工业为主的思维惯性下,西部经济的发展忽视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要求,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人为地超阶段推进重工业化。

注:本表数据是用《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数据计算得到。在核算重工业的数据时,我们将工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代码(2002)》划分的41中类行业中的行业代码为06-11、25-26、19-40和44-46的23个中类行业划为重工业,其它的18个行业划为轻工业,这样划分与实际有所出入,即把部分轻工业划入到重工业中,但是由此产生的误差较小,不会影响分析结果。

3.西部地区制造业内部“三低一高”产业居多

为了从更微观的角度考察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对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内部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是有意义的。分析发现西部地区制造业内部结构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具有低技术水平的行业较多,以能源加工(并且这种加工仅是一种初级加工)为主的行业居多,与东部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04年西部地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在制造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而同期东部地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二是低专业化程度的行业较多,专业化行业少于东部地区,并且各行业间的专业化程度差异相对较大。2004年,西部地区有13个行业的专业化系数④大于1,而同期东部地区有17个行业;西部地区专业化系数的标准差为0.676,而同期东部地区的系数标准差仅为0.036。三是与东部地区相比,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较少,即使存在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其优势也不太明显。2004年西部地区仅有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11个行业存在比较成本优势;仅有饮料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两个行业的比较成本优势相对明显,这两个行业的比较成本收入比率⑤分别为0.88和0.89;还有20个行业不存在比较成本优势。四是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相对较多。与东部地区相比,2004年西部地区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⑥的均值为0.66,仅有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达到1.5。

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1.转变一味片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观点,高度重视发展第二产业

实践证明,在西部地区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将工作的重心重新调整到加快第二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方向,以第二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并进一步来实现本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高度重视加强区内的整体协调,统一规划

地区内不同的省市应根据具体的省情发展本省的优势产业。一是要转变第一产业比重必须要小的观念。西部地区有些省份第一产业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例如青海和内蒙古的畜牧业、新疆的长绒棉、甘肃河西走廊地带的粮食育种等,这些都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也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乃至全国与此相关的下游产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大力发展。二是在发展旅游产业的问题上不能搞一窝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例如,西北地区的沙漠风光与古老文化、西南地区的山水风光与独特的民族习俗和内蒙古的草原风光等等都是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在西部地区不适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开发一定要注意环境的承载力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调整偏重重工业发展的思路,重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并非由重工业发展过快所造成,而主要是由于轻工业发展相对过缓引起的。因此,在进行轻重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是抑制重工业的发展,而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对轻工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当前西部地区的重工业企业大都存在生产技术水平低和生产设备老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应是当前西部地区重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加快轻工业的发展应是当前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对此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各级政府也应该转变职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且改变那种“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加快发展”和“要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就是进行资源开发”的观点。

4.要大力发展能源深加工行业

西部地区能源产业不应仅仅停留在以能源开发和能源粗加工为主的阶段,应大力发展能源深加工行业,逐步形成一个从资源开发到粗加工再到深加工的产业链,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不仅可以解决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还可以促使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迈进,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还应促进军工产业和民用产业相结合,以促进民用产业的发展,这应该是西部地区产业调整的一个方向。西部地区存在一大批军工企业,军工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军事机密等问题,就能有效实现军工产业和民用产业的结合,从而极大地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注 释:

⑥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反映某地区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低状况。计算公式为:b=l1l2,其中l表示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1和2分别表示不同的地区。

参考文献:

[1] 张国昀,樊卫宾.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成因与升级转换[J].宜宾学院学报,2005(11).

[2] 李锐.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 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责任编校:夏 冬)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庞智强 李云发

西北地区重工业论文 篇3:

基于SWOT分析的兰州低碳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基于SWOT分析法,对兰州发展低碳城市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其发展优势在于区位优越,科研实力较强和新区建设带动作用明显等方面;而发展劣势主要是高碳产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碳汇能力低下等;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国际技术转让与合作,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等方面;而发展的威胁主要为低碳壁垒更加严格,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增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兰州低碳城市发展的对策主要为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抢抓政策机遇,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绿化工程,增强碳汇能力;制定配套政策,建立推动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SWOT分析;发展对策

一、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科研实力较强,为其低碳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聚集于此。2011年,兰州市有普通高等学校25所,各类科研机构近7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科研人员10万多人,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600多项,2010年成为科技部首批的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

2.区位优越,有利于与其他地区进行广泛的低碳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兰州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与沿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是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也是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兰白经济区的建设,兰州将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3.新区建设带动作用明显。2012年8月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依托新区建设,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把兰州新区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以带动兰州低碳城市的发展。

(二)劣势(weakness)

1.高碳产业比重大。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以重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结构为主,其中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比高达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很小,工业结构高碳特征明显。

2.煤炭消费占比高。21世纪以来兰州市能源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原煤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总体占比仍然偏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基本上决定了其能源消费的高碳特征。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以电力、建材、石化、有色和煤化工等为主的高碳产业也将得到加快发展,能源需求不断上升,低碳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3.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兰州在低碳城市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但总体上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重点行业要素利用率低,能耗水平高,科研投入不足,且科研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低碳技术开发和储备不足。

4.碳汇能力低下。兰州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60mm左右,干旱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导致植被稀少。建城区绿化覆盖率(23.04%)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9.6%),使植被尤其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三)机会(opportunity)

1.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目前全球经济已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创新密集的时期,发展新能源、低碳环保等产业,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倡导低碳生活已形成广泛共识。顺应世界经济社会转型变革的潮流,我国将进入新一轮战略调整期。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一些低碳试点省市的确立和发展可为兰州低碳城市的构建提供借鉴作用。

2.国际低碳技术转让与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和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清洁发展机制则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一条“双赢”的途径,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我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发展中大国,向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对低碳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除了投入大量资金加快自主重新研发相关技术外,离不开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这些为兰州低碳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技术支持途径。

3.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将更加注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兰州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加快兰州新区建设。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甘肃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兰州为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循环经济试点中心城市。省委也明确提出要全面规划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这一系列决策与措施为兰州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威胁(threat)

1.低碳壁垒更加严格。随着“碳关税”的推行,低碳产品认证会成为新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通行做法,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70%以上的我国来说,“碳标签”将日益成为我国产品对外贸易亟须跨越的技术壁垒。发达国家间可能形成的“低碳共同体”以及制定的新的碳排放国际规则和贸易措施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遭遇“低碳壁垒”,对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兰州市来说,在低碳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2.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增加。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的部分传统产业开始加速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转移。兰州新区作为甘肃省兰州市重点规划建设的项目之一,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对于优化兰州市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缩小与东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具有积极意义。但随之而来的污染转移,使兰州面临巨大的环境恶化风险,必将影响兰州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低碳城市的构建。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应充分利用兰州的区位优势和科研优势,加强与国外、国内尤其是低碳试点省市的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合作交流,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同时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转让机制,发展低碳技术,克服低碳技术的“锁定效应”[1],破解“低碳壁垒”。针对煤炭消费占比高的现实,重点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开发等清洁能源技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二)抢抓政策机遇,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和国内外产业分工调整的有利时机,通过循环经济基地和试点城市的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等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使高碳产业逐步向低碳化转型。同时,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原则,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转入。针对兰州产业现状及低碳化发展要求,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以新区建设为契机,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区与老城区联动发展、整体提升,把兰州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低碳发展示范区。

(三)积极实施绿化工程,增强碳汇能力。

加大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力度,构建防风固沙生态防护安全屏障,合理开发荒山荒沟等未利用地。在此基础上积极实施绿化工程,合理布局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城市绿化廊道和绿地系统建设,形成以森林、草地、湿地、农地等生态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体系和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空间。

(四)制定配套政策,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通过调整低碳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使其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以及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倾斜,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采取资金支持、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等政策;扩大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范围,在招商引资中加大对低碳技术产业和企业的优惠幅度,在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给予最优惠的财税政策;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成立各种“低碳”基金以支持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能源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对节能产品、可再生能源产品等的差别定价,发挥价格机制对引导节能和低碳排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涂毅.国际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15-19.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康琛欣 张小平

上一篇:绘画视角素描教学论文下一篇:美学教育语文教学论文